芜湖公积金个人缴费:图解56个民族——乌孜别克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34:07
         乌孜别克族,现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乌孜别克族源于14 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由于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城镇,从事商业、教育、科技和手工业,少部分居住在北疆的从事畜牧业和散居在南疆的从事农业。长期以来,乌孜别克族与维吾尔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渐渐形成了在风俗习惯、饮食起居、宗教信仰等方面彼此相近的特点。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乐器大都为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妇女善刺绣,喜欢在衣边、床单、枕头和花帽上绣刺各种图案,十分精美。    乌孜别克族的服饰

  男子一般穿长衫,并有花纹,样式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乌孜别克族称之为“托尼”。无钮扣,无斜领,右衽有的带有花纹,长及膝盖。腰间以各种绸缎、花布绣织而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青年妇女多穿连衣裙,称“魁依纳克”,宽大多(幅)褶,不束腰,也有穿各式短装的,颜色艳丽。无论男女传统习惯穿皮靴,皮鞋外加浅帮套鞋。高筒的绣花女皮靴“艾特克”堪称乌孜别克族精湛的手工艺品,妇女不论老幼都留有发辫,爱戴耳环、耳坠等装饰物品。   

  花帽  乌孜别克人都爱戴各式小帽,其中“托斯花帽”较为有名,绣有白色巴旦木图案,呈白花黑底,古朴大方。“塔什干花帽”则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青年男子一般喜戴红色小帽,老年男子多戴深绿色。妇女除戴小帽外,还有围方头巾的。按其宗教习惯,妇女出门必须穿斗篷,头上蒙面纱,从头到脚都不得露,解放后,其服饰日趋现代化。

  乌孜别克族的礼节   

  苏麦莱克仪式  这是乌孜别克族特有的一种民族仪式。每年春季,以乡村为单位,村民集中用麦苗熬制成一种紫色的粥样甜汁食物,第二天由长辈向各户分发以纪念从事农业的先民。也有传说为纪念先知的两个孙子的。   

  割礼仪式  割礼仪式,又称为“小喜”。男孩在5—7岁时进行,源于伊斯兰教教仪。

  乌孜别克族的住房

  乌孜别克人的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自成庭院,房屋一般高大宽敞,土墙很厚,一般在0.8 -1米左右,四面用砖打底或包裹,平顶稍斜,有的在顶上覆盖铁皮以防漏雨渗雪。伊犁地 区的乌孜别克族住房一般有延伸的廊檐,夏季可在檐下吃饭、会客,冬季可避风寒。南疆的乌孜别克族住房一般在室内墙上挖壁龛,用雕花石膏镶砌各种图案,可存放用具,放一些小 摆设,室内的柱子上刻有各种图案。冬季一般用壁炉取暖。各家多在庭院里搭葡萄架,牧区的乌孜别克人均住毡房,类似蒙古包。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习惯  
揪面片 馕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忌食猪、狗、驴、骡肉等,喜食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馕和奶茶。

馕是主食,做法与内地的烤烧饼相似,是用面粉加淡盐水稍稍发酵后烤制而成。在面内可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内软,称为油馕。此外还有肉馕、窝窝馕、片馕等。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其制作方法是:将茶水置于铜壶或铝锅内烧开,加入牛奶边煮边搅拌,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入适量食盐即成。奶茶具有驱寒、生津、止渴、化食的作用,不但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四季均可饮用。

抓饭是乌孜别克族最基本的一种主食。他们也爱吃大米,除去米饭、粘饭和米粥,还精于烹制有“十全大补”之誉的“朴劳”(抓饭)。如菜朴劳(粉条白菜、番茄、辣椒抓饭)、肉朴劳(羊肉丁、胡萝卜丁抓饭)、蛋朴劳(葡萄干、杏干抓饭)、克德克朴劳(酸牛奶抓饭)、阿西曼吐(包子抓饭)。

制作朴劳用料除大米外,有清油、羊肉、胡萝卜、洋葱、盐、西红柿、木瓜、葡萄干、杏干等。做法是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煎炸,然后放入洋葱和胡萝卜在锅内炒,放盐加水,约20分钟后将泡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焖约30分钟。这样做出来的抓饭油而不腻,富有营养。根据用料的不同,乌孜别克族的抓饭又可分为费尔干纳式、梧尤提马式、布哈拉式、坡苏提都米摆式等不同的种类。除抓饭外,乌孜别克族常吃的食品还有“库尔达克”(土豆炖肉)、“尼沙拉”(用蛋清和白糖做成的食品)、抓肉、烤肉、烤包子、拉条子、大米绿豆汤、米肠子、面柿子等。餐前主人先拿来精工细做的洗手壶和接水盆让客人依次洗手,然后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食。抓饭也有不放肉而放葡萄干等干果的,俗称甜抓饭或素抓饭。“纳仁”饭由羊肉、面粉、皮芽孜为原料。做法是先将煮熟的肉切碎,盛在盘中,再加上皮芽孜,洒胡椒和酸奶,搅拌混合,浇肉汤即成。据说这是最珍贵的食物,一般只在节日或请客时才做。 根据乌孜别克族的传统习俗,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擤鼻涕或者大声说话。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乌孜别克族的婚姻家庭

  乌孜别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在哥哥未婚前,妹妹不能出嫁;姐姐出嫁前,弟弟不能娶妻。总的要求是:长者在前,幼者在后。通婚范围大多限制在族内,但也有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结婚的。

  按照传统习惯,在订婚前,男方要多次请人到女方家提亲。在女方同意之后,男女双方都要请亲友吃饭,商定婚期。在未结婚之前,如遇节日,男方要给女方送礼,包括布料、食物及日常用品等。在吉日的前数天,男方还要给女方送礼,包括穿、戴、食品与用具(即有新娘的,也有其岳父母的)。在吉日的前一天,新郎父母均到新郎家中与新娘父母共同确定邀请客人名单。然后,发散请贴。吉日所用一切人员、用具等开支,均由男方承担。

  结婚仪式是在女家举行,双方父母出面招待。先吃抓饭,然后男方父母向亲友表示感谢,并请亲友为新郎新娘祝福。在吉日的下午,新郎的妹妹等,也来新娘家。在她们进门时,女方要铺"巴炎达孜"(一块长布),并将糖果分给她们所带的孩子。吃饭后,分别被领到所预备的房间。晚上举行结婚典礼,仪式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在举行仪式的前一时刻,媒人要向双方父母协商"讨休钱"。结婚仪式完毕后,新娘去婆家。

  婚后第二天,新娘主办"吉尔克派克"(联欢会),再过一、二天,新娘的父母举行"恰利拉尔",即请新郎及其父母亲友等人作客。入席均按长幼分坐,并向新郎与来客分别赠予礼物;新郎的父母为表示答谢,也举行"恰利拉尔",请新娘的父母亲友作客。至此,结婚仪式才告完成。

  在此过程中,还有"请新娘"和"搬新娘"的活动。"请新娘"是由新郎的亲友将新娘请去作客。"搬新娘"是新郎的亲友将新娘叫回家中,新郎要带礼物前去,请求将新娘"放回"。新娘则抱着母亲哭,表示不分离,父亲则为女儿祈祷。然后,由老年妇女或新娘的嫂嫂等人护送新娘回婆家。当新娘回来时,要在院中生起一堆火,新娘绕火堆一周,踏着铺在门前的白布进屋。在此时刻,撒水果糖及其他小食物,表示恭喜新娘返回。然后,送新娘的客人返回,只留下年长和有威望的妇女,等次日返回。

  乌孜别克族的生育习俗

  乌孜别克族在妇女生育时,丈夫不能进入产房;产妇在七天内不得外出。谁家生了小孩,都要向亲友报喜,亲友一定要备礼相送;在产后的第二天给婴儿命名,一般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给孩子命名,或是请阿訇或某些宗教人士命名。近年来,由父母命名的逐渐多起来。产后十一天要宴请亲友,亲友向婴儿送礼物,母亲把婴儿抱出,放入摇篮(第一胎仪式较隆,二胎以后就简化)。四十天后,给孩子行"洗礼"(洗澡),先由父母将一个金镯子或金戒指放在一个盆里,来祝贺的亲友都要向盆里倒一点水,然后,母亲把孩子抱入盆中进行淋浴。至此,产妇即可出门参加一切劳动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