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3000点是什么意思:图解56个民族——白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2:18
         白族,有人口159482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驰名中外的白族聚居区大理,苍山终年白雪皑皑,洱海碧波荡舟,素有“东方端士”、“鱼米之乡”的美誉。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汉、晋时期,白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唐代称为“河蛮”、“松外蛮”、“白蛮”。元、朝时期称为“(上棘下人)人”。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自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他们聚居的区域已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剑川石宝山
 大理画卷
 南诏中兴国史画卷
         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之邦”之称。早在西汉武帝时,这里就设置了叶榆县。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在这里设都,一度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众多的文献古迹中,大理古塔星罗棋布,遍及山乡城野。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阳和白塔、佛国寺塔、北川塔、火焰山塔、温水塔、灵宝塔、母猪塔、文笔塔等等古色古香,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点缀得分外迷人。
  弘圣寺塔
 灵宝塔
 文山文笔塔
         大理三塔与崇圣寺毗邻,所以又称“圣崇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1 公里的点苍山应乐峰下,巍峨挺拔、雄浑秀丽,成为大理众塔之首和大理古城的重要标志。
     大理三塔是一组唐宋的群塔,大塔居中,二小塔稍后,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相互辉映。
 三塔的主塔,又名千寻塔,高6 9 . 1 3 米,为1 6 级密檐式方形砖塔。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内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两层,下层边长为3 3 . 5 米,四周有石柱,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 1 米。塔基两面设塔门,塔内装有木架,循梯可达顶峰。南、北两小塔,均高4 3 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空心砖塔。外观基本与主塔相似,顶端均有金铜刹、宝顶。如有幸登上塔顶远眺,大理古城、银苍玉洱的旖旎风光便一览无遗。
 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千余年来,毁于兵火和强烈的地震,遗下一片残亘。只有三塔,饱经风霜,玉柱标空,成为大理的一处胜景。
         大理三塔,作为国家的重要文物,2 0 世纪7 0 年代文物工作者对该塔进行了精心修葺。在维修的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 0 0 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 1 3 5 克,高2 4 公分。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式铜镜、各种药物。这些什物,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蝴蝶泉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这是一首表达了对云南大理蝴蝶泉的美好歌唱,至今咏唱不衰。
         在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久远:相传古代仓山脚下有一潭泉水,一棵弯弯的合欢树,羊角村里住着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阿龙,勤劳勇敢;女的叫啊花,心灵手巧;三月三是白族“朝山会”,阿花送给阿龙一条锈着百只蝴蝶的“百蝶巾”,蝴蝶栩栩如生,只只传情,此事不胫而走,财主罗奎闻得消息,抢走“百蝶巾”逼阿花成亲。阿龙打猎回来发现阿花被抢,夜闯罗寨,救出阿花,但是,毕竟阿龙寡不敌众,最后他们双双跳下潭中化为蝴蝶,第二天潭中飞出一对大蝴蝶,蝴蝶泉的美名由此而来。蝴蝶是爱情的象征,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是传统的“蝴蝶会”。那时蝴蝶泉边,合欢树旁,百花吐艳,蝴蝶起舞。当地青年男女来此纪念阿龙阿花,寻觅情人。

  “三道茶”
  
  在白族村子,外人如赶上节期,肯定会被当做贵客受到款待。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
         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个寓有哲理的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带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得皱眉咂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徒弟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品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从此,白族兴开了“三道茶”,成为喜庆迎客的茶道礼俗。
         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清苦之茶”。
  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
  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 至6 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
   今天,三道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白族人民迎接海内外宾的传统礼俗。
  别致的民居
  
  白族是个酷爱艺术的民族,在他们的居住建筑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居民建筑的精萃所在。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唐代南诏王异牟寻的都城。在那古代文化兴盛的年代,白族工匠吸取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并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由于过去的人民生活地位不同,所以房屋的建筑格调和形式也有所区别。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
         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照壁雕刻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室内清洁、整齐,左右为卧室,当中为客厅,放有嵌镶彩花大理石的红木桌椅和画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面写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辞句。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照壁
 普遍白族人家的房子
 现在的白族人家的房子
  
  俯瞰

  大理洱海
         在白族人民的心目中,阳春三月是最美好的时节。雪峰掩翠的点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湖,竞相怒放的山茶花……,交织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然而,白族人民讴歌“大理三月”,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是那样地使人留连忘返!
  
     大理古城门
          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在点苍山麓举行,其宗旨是祈盼五谷丰登。三月街过去叫做“观音节”。
  
  还有一种“月亮会”的传说:大理国的三公主爱上了一个渔民小伙子,两人在三月十五这天去月亮上赶会,没买到农具,也没买到渔网,便回到家乡。众乡亲把月亮上的街子移到地上,于是大理便出现了赶街的盛会。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三月街做为规模宏大的物质交流会出来已久。清代大理学者师荔扉写的《三月词》中写道:“结队相携赶月街”。至今,大理人仍习惯称三月街为“月街”。每到会期,货棚栉比,游人如潮。争相选购自己所需的物品。三月街也是白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会街期,歌舞不绝,戏曲连台,传统的赛马、赛龙船,敲金钱鼓,耍霸王鞭,白族古调,精雕细刻,民族风味吸引着白、回、汉、藏、彝、纳西、傣等民族前来赴会,每天达1 0 万人次以上。每年都有英、美、德、意、日、港澳同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游历观光。
         三月街还是白族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在大理,情人相恋的美好去处,莫过于蝴蝶泉。一对青年男女为坚贞不渝的爱情而跳潭化蝶的传说,使蝴蝶泉成为大理地区最富浪漫色彩的胜景。“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
 三月街
 老金花和小金花齐舞
 小小金花
 大理茶花
  白族姑娘绣鞋垫
 鞋垫
 白族姑娘带的漂亮头饰
 手工做的婴儿鞋
 白族婚后的奇特习俗
  
  由于很多人的婚姻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那些经人介绍组成的家庭,婚后的男女往往会去怀念曾经深爱过的人,这种情感上的痛苦相当磨人,有时根本无法压抑。据说生活在大山里的白族因而立了个规矩:“转山岭”,即让这些身陷情感苦楚的男女在一定期限内去寻求真爱。
  
  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绕三灵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地区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歌舞活动。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民的歌舞节、狂欢节、情人节。
  
  “绕三灵”由来以久,原名为绕桑林或逛桑林。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人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祈盼各路神灵的庇佑,使今年风调雨顺,秋后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其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霸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
  
  队伍一行要走40公里,晓行夜宿,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一路村庄也多设香案迎接,称为“闸坝”,以白族茶礼“三道茶”、糖果、糕点等招待队伍,并欢迎他们在自家门前歌舞祈福。各村庄主人认为这样可以给村庄带来六畜兴旺、人口增加好运。
  
  2006年,白族“绕三灵”以“活化石”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中国文化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单。“绕三灵”这一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民族文化内涵丰厚的,包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内容的大型白族民间文化活动必将在风光秀丽的大理继续传承下去,也将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产生积极的影响。
  
 霸王鞭舞
 蝴蝶会
 石宝山歌会节
         每逢农历七月,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结队地去参加为期7—9天的石宝山歌会。只见山上山下、树林崖边、庙宇里外,到处是参加歌会的姑娘和小伙子。姑娘和小伙子通过对歌相识并表达爱慕之情。一来一往、一问一答,有时持续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随后就是互赠定情物,盟定终身。
  

           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也有“风花雪月”
  ——上关的风,下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

          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白族缠足鞋
 白族绣花鞋
         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戴耳坠,戴手钧镯。
  
凤点头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三滴水
  白族挑花刺绣
         勤劳智慧的云南白族妇女,自幼学习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她们精心挑花的头巾、手帕、扎染,多为蓝底白花,不仅装饰包头,挂于前胸,还是定婚珍品。挑花巾,是白族妇女的独特工艺。白族妇女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山水、人物为题材,“图”从手出,精工细缝出裹背、头巾、桌布、挎包、帘布、帐纬、虎头鞋、猫头鞋、鱼尾帽等,它们上面的挑花刺绣栩栩如生,无不表现了白族妇女的精萃技艺。
        布扎是剑川白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每逢端午节,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串布扎由狮子、老虎 、绣球、八卦、鱼、童子、香包、兔子等3至8件组成。绣球是吉祥的象征,猴子表示机灵,八卦为护身宝物……都有美好的寓意。
  
     布扎制作工艺讲究,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按设计先缝成雏形,然后填入艾叶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乡。其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效.

 大理扎染
  扎染古称绞缬染,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梅花、鸟虫等。

  剑川兰花
  剑川兰花栽培历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兰(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为特产传统名花。近年来新开发的剑川地产莲瓣兰花,以花姿优美典雅,花香幽远,花奇罕见而声名鹊起,连续几年在中国兰花博览会上获金奖,中国著名兰花专家吴应祥研究员为此专门题字“剑川兰花”,资鼓励。产于石宝山的莲瓣兰奇花“剑阳蝶”,副瓣蝶花明显,形如彩蝶,珍贵神奇,获国家注册证书。其他跻于全国名品兰花之列的还有青奇素、陈氏荷(大荷红莲瓣)、金华梅、玉蝶兰等。

  炖梅
          炖梅又称“黑梅”、“煮梅”。它的制作技艺是以苦梅作原料,浸在陶罐内放在火塘的“子母火”(谷壳烧微火)灰中,持续加温1至2个月,待梅色黝黑时即停火食用。炖梅能搁置数年不变味。白族人常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白族人民用炖梅来作拌凉菜、煮酸辣鱼的调味品,比醋精还要酸。炖梅不仅是调味品,还是一剂传统中药,白族谚语说:“吃杏遭病,吃梅接命”。内服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痢疾,还有解热镇咳作用。外用捣烂后涂敷创伤、疮口,对清毒、生肌均有疗效。又是夏季解暑饮料,加糖冲释后味道香醇、解渴。是大理白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独特名产。

          饵块是一种风味食品,大理一带的饵块更是别有风味。清早走在大街上,你随时可以看到一个个小摊,一个火盆上放置着张铁丝网,下面是红红的栗炭火。摊主正在翻烤着一块块白色的园饼,饼比较薄,一会儿就烤熟了,闻起来有点香,这就是饵块饼。随后,摊主将饵块饼放在一个盘子里递给食客,由食客随需放上佐料。有的喜欢在饵块中裹上一根油条,有的则喜欢将烧饵块掰成小片后放到热豆粉汤里吃,这就是大理街头常见的早点--烧饵块。

          饵块也可以制作成丝状,叫饵块丝。有两种煮饵丝比较出名,一种叫扒肉饵线,另一种叫脆香饵丝。扒肉饵丝是先将鸡胸肉或猪腿肉煮扒至肉泥状,剔骨后备用。用鸡汤作辅料,放入煮热的扒肉,再加上葱、芫荽、辣椒、酸菜等佐料,然后将煮熟的饵丝捞进碗中。扒肉饵丝吃起来绵软香爽,富有营养而又不油腻。脆香饵丝制作工序较复杂,先用腊猪头熬汤作辅料,佐料用煎鸡蛋丝、油炸猪皮脆丁、油炸洋芋丁、沸水中汆过的苦菜丝、沸水煮过的豆芽、瘦腊肉丝等,再加适量葱花芫荽、辣椒油等,然后将蒸熟的饵丝放入汤碗中即可。
  
扒肉饵丝
          用麦秸编织草帽,是云南大理县白族妇女一项世代相传的技艺。她们心灵手巧,编织出的草帽,工艺精美,式样大方,受到各族群众欢迎。许多来云南旅游的外国朋友,也总是要选购大理草帽,既作美的欣赏,又留为纪念。大理草帽生产历史悠久。唐代南诏国的王都主和城没落后,就由草帽集市代替了它昔日的繁华,并进而演变为近代著名的草帽街。由此可见,编织草帽早已成为当地白族人民的习俗,沿袭久远。然而,草帽的式样,却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帽,鸭嘴帽,礼帽,绣花草帽,半圆形旅行帽、藏帽等等,适应男女老幼的不同爱好。
  乳扇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土壤肥沃、水草丰盛,家家户户都有饲养奶牛的习惯,有“牛奶之乡”的美誉。早在几百年前,白族人就创制了用牛奶做成富有营养、酥脆可口、造型奇特的食品——乳扇。
  乳扇是将酸奶放入锅炉中煮熟,再把鲜牛奶舀入锅中,用筷子朝着一个方向慢慢搅动,使鲜奶凝固成团状,尔后结块,然后捞出用手略加揉捏,用木棒压成八厘米宽、二十厘米长的薄片,并把两端拉出角,铺在竹架上晾干。因其开头如纸扇,故名乳扇。一般十斤鲜牛奶才可制得乳扇一斤。乳扇营养丰富,含有49%的脂肪、35%的蛋白质、68%的乳渣,以及其它营养物质。如今乳扇已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喜爱的美味食品,用乳扇配以各种肉类、蔬菜烹制的菜肴是别具民族风味的佳肴。
          乳扇包子:是将新鲜豆腐捣碎,拌入鲜肉末,加调料后作馅,再用新鲜柔软的乳扇包裹,做成精巧玲珑的小包子放入油锅中煎至金黄,即可上桌食用。香酥可口是此菜的特点。
          炸乳扇豆沙饺:此菜是将新鲜的乳扇切为八厘米见方的块,包入豆沙并裹上蛋清,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炸至金黄色,即可捞出上桌,吃前撒上白糖,吃起来香甜酥脆,奶香异常,回味无穷。
          烩三鲜乳扇丝:制作烩三鲜乳扇丝时,首先将乳扇丝、熟火腿丝、熟鸡肉丝分别放入碗中,上蒸笼蒸热后取出。然后将上汤煮沸,放入冬菇丝、精盐、味精、胡椒面调味,用蚕豆水粉勾芡,将芡法浇入放有乳扇丝、熟火腿丝、熟鸡肉丝的碗内,淋上几滴麻油即可食用。此菜鲜嫩味醇,闻之芳香、柔润爽滑,风味独特。
  
乳扇丝
  大理生皮
  大理生皮是一道独特的美味。生皮,白语又叫“黑格”,逢年过节,白族人招待客人总会有一道非常特色的家常菜,凉拌生皮。
  
  一般生皮生肉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生皮和佐料不搁一起,吃时就着佐料一起吃;一种是将佐料与生皮生肉拌匀,就是一道凉拌生皮。
  
  大理一般盛行吃生皮的地区有洱源、鹤庆、大理市周边乡镇等几处,其中洱源的生皮为上品,选材与制作都特别讲究。上好的生皮选取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生皮要切得细而不碎,蘸水选取地道的梅子老醋、野花椒、糊辣子、大麻籽还有蒜末、生姜、芫荽、冷开水、白糖、盐巴、酱油、如果能有山胡椒那更好,蘸水的配制是非常讲究的,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马降格了。
           最地道的生皮是生的,没有经过任何熟化加工。吃生皮的地区多温泉,猪杀后,一般用松毛烧掉毛,然后用热水洗尽。这样猪皮金黄,肉质细嫩。
  
   蘸过汁水的生肉片吃到口里,绝对感觉不出平时生猪肉片具有的腥味,感到的只是从未感受过的鲜嫩可口和满口溢香。
  
   有三种猪肉是千万不能用来吃生皮的,米砂猪、病猪和老母猪。
  
   现在大理搞旅游业,怕吓着游客,已经不准在核心景区卖生皮了。当然这几年农村养猪大量使用饲料也使生皮失去原有的品质。但在乡下杀猪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一碗生皮,弄几两包谷烧,一边喝一边吃。那才是最惬意的。
          白族剪纸是大理白族人民一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工艺,大理市海东镇是大理州范围内的白族剪纸最为出名的地区,其手工工艺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海东镇白族剪纸品种众多,做为家居、装饰的剪纸有鲤鱼跳龙门、鹿鹤同春、双喜临门、富贵牡丹等,做为刺绣花样有腰带花样、鞋帮、花样儿童帽子等。
  所剪图案无论花、草、虫、兽,还是人物、建筑,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具有美观、大方、实用的共同点,并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蕴意着白族人民生活年年有余、夫妻恩爱、老人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
  
在剪纸的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