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30个吮指原味鸡:图解56个民族——东乡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4:06:45
          

        东乡族,有人口37387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东乡“三宝”桃杏、瓜果、大红枣享誉全国。
  
        “天水的苹果安宁的桃,唐汪川大接杏是一宝”。久负盛名的大接杏因盛产于唐汪川而有唐汪大接杏之称。此地土壤多为冲积母质形成的黑红土和沙壤土,土质肥沃,渠水自流灌溉,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尤其是略含盐碱的红砂土,极适宜于杏树的生长,所以,自明清以来这里逐步发展成盛产杏子的好地方。

  东乡族手工擀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纺织及擀制工艺是东乡族的传统手工艺,其中以毛毡擀制工艺最具代表性。东乡族自治县山大沟深,是高寒地带,毛毡为高寒地带所必须之物,擀毡是东乡比较普遍的手工活,村庄的男人一般都会擀毡。
        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享誉西北地区,但这并非东乡的羊毛奇特,而是毡匠的手艺精湛。东乡族的擀毡工具主要有3件,即所谓的“毡匠3件宝,弹工、竹帘、沙柳条。”工具虽然简单,但制毡的工序都很复杂,分为弹毛、擀毡、洗毡等。其中弹、洗、揉边技术性很强,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参差不齐的毡边不能用剪刀裁齐,只能靠手工揉弄,没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手艺的人,是做不出笔直带棱毡边的。因此,东乡族谚语说:“擀毡把式高不高,就看最后一道道。”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驰誉西北各地。                                    最后的精致毛毡  《米拉尕黑》(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米拉尕黑》是东乡族最著名的民间叙事长诗。叙说很久以前,一位名叫米拉尕黑(东乡语音译,“米拉”是小的意思,“尕黑”是哥哥的意思)的青年,为了保家卫国,在与心爱的未婚妻玛芝露结婚前夕毅然出征奔赴前线,几年以后,当战争即将结束之时,米拉尕黑却接连做了三个奇怪的梦:自家园子里的花朵却开在别人家的后花园里;自己家的小马驹却拴在别人家的马厩里;自家灶房的炊烟却冒在别人家的烟筒里。一位睿智的长者为他圆梦说:这是有强盗在逼他的心上人成亲。心急如焚、归心似箭的米拉尕黑在老人的指点下,喜得一匹神马,眨眼之间便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回到心上人身旁。他们在神马的帮助下,战胜了强盗,喜结良缘,找到一方乐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首长诗共五六百行,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反映了东乡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深得东乡族人民的喜爱,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日常食俗       东乡有两宝:洋芋和羊肉。因洋芋、羊肉,干旱苦焦的东乡才得以扬名天下。洋芋即马铃薯,也叫土豆,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东乡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东乡洋芋因个大、面饱、含淀粉量高、绵软味佳而享誉陇原,在市场中有极高的声誉。洋芋既可当主粮,又可当菜,不麻不辣、色味纯正、香甜爽口、老少皆宜,深得东乡人民的喜爱。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36.7万亩,其中山旱地32.87万亩,仅洋芋的播种面积就占了20万亩,常年产量40万吨左右。
          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锅塌”即把青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上蒸或烙熟;“琼锅馍”是把揉好的面团装琼锅里,加盖盖紧,使面团在加热过程中不外溢,琼锅外的炕灰不入内,于当天下午将装入面团的琼锅埋入炕内热灰中,至第二天清晨便已焐熟。
  
锅塌
  琼锅馍
 东乡手抓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就是帝王的贡品,被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东乡羊肉吃法独特,是将煮熟的羊肉剁成小块装盘上桌,用手抓起一块,拌以椒盐、就大蒜享食,故称“东乡手抓”,东乡手抓色香味美,肥而不腻,没有外地羊肉的腥臊味,令人“过口”难忘,百吃不厌,被公认为是东乡风味食品中的“金字招牌”,享誉陇上,驰名西北。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 3 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 3 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端全羊”是东乡人招待贵客的隆重礼节。东乡人的“端全羊”,并不是将煮熟的全羊端在席上,而是按全羊的部位,脖子、肋条、前腿、后腿、尾巴渐次用碟子送上,较讲究的人家待客,有时还先把肺肝炒熟上菜,民间称为“客巴布”。“前头的客巴布比后头的肉香”,这是东乡族民间流传的俗话。
  
端全羊
                                               另外,雪天农闲时节,十几个情投意合的小伙子聚集一起,宰羊炖肉,吃“平伙”。大家边吃边聊。海阔天空,其乐融融。据说,这是东乡族先民们早期狩猎时的一种吃肉习俗,流传至今,相沿成俗。
          玩“咕咕杜”是青少年的一项主要活动。“咕咕杜”实际上是用树枝削制的像鸡蛋大小的椭圆木球。届时人们各自手持5 厘米的木棒击打,因此又称“打咕咕杜”。比赛时,按参加的人数分攻方和守方。场地多在打麦场或靠墙、靠山崖的平坦地方。其规则是:守方在划定的方框内将球击出,攻方则从得球之地,无论远近,尽力将球击入方框内,入则交换发球权。打“咕咕杜”场面气氛热烈,十分普及。
  
  
  “耍火把”是东乡人于农历正月十五的重要娱乐活动。天色将黑,就可以看见村寨里的青少年手持麦草扎的火把,跑出山庄,奔向田野。一支支火把在茫茫夜色中排成一字形的长龙,旋舞飞腾,极为壮观。东乡族“耍火把”没有歌舞场面,而是突出一个“跑”字。青少年高擎火把,跑向山头、地垄,老人、妇女站在村头观望,民间传说火色愈红,则预示着来年人安粮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