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燃气轮机原理附录:图解56个民族——达斡尔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9:08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由于音译不同,曾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古尔”等不同的写法。“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摇篮       达斡尔人的传统育婴工具,颇具民族特色。它象一叶扁舟,半倾斜地悬挂在屋梁下。这种摇篮多用榆木、柳木或李子木板制成,里面以皮子为衬,外面多饰以花布。使用时将婴儿放在里面,用皮条或布带绑缚即可。摇篮的底部垂饰着许多兽骨、鱼骨等,并钉有一根长长的皮条或绳子。妇女坐在炕上做活时,可将此绳缠在脚趾上,只要脚稍稍一动,摇篮即可轻轻地摇摆,下边的骨头也会随之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这声音似悠扬的乐曲,如母亲舒缓的吟唱,伴着婴儿进入甜甜的梦乡。
     由于摇篮是斜挂着的,所以婴儿在上面呈现出一种似乎站立的姿态。这样,他可以随时看到正在做活计的母亲,可以看到其它景物,而不至于哭闹。             达斡尔族拥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鲁日格勒、民间曲艺“乌钦”(乌春)、传统体育竞技“曲棍球”和传统民歌——“扎恩达勒”  鲁日格勒         "鲁日格勒"在达斡尔语中有“燃烧”或“兴旺”之意,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达斡尔族民间舞蹈。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反映了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围着篝火生息劳作的早期狩猎时代。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在春意微透的夜里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于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由此可见,鲁日格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乌钦(乌春),是流传在达斡尔族中一种曲艺,也可以说是一种“说唱艺术”。它广泛流传于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群众中,吟唱它的声调,因地而异。它没有固定的吟唱调,内容大都以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反抗压迫、教诲劝试等几种形式。它即兴吟唱,长短不一,有的只有几段,有的则数一段,长则上百段为一篇。乌春的吟唱形式丰富,有的低沉雄浑,有的欢畅明快,有的哀叹怨伤感。        乌钦的语句有固定格式,每四句为一段,押头韵,二句或四句一押韵。乌春的词不附以任何一种衬词,很像汉族及其它一些民族的格律诗歌。所以吟唱起来音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乌钦的演唱没有乐器伴奏,而且都是单独完成某一个叙述事件的特征,至今保存的乌钦作品有:反映生产劳动的“乌春”《四季》、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乌春《兵营之歌》、有反映反抗压迫的长篇叙事乌春《少郎与岱夫》。 达斡尔族村民在表演“乌钦”说唱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斡尔语称做“贝阔”,旧式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精细适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球称为“朴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 达斡尔曲棍“火球”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民歌的主要形式,曲调优美高亢,除了一部分具有固定的歌词外,均可在固定的曲调上根据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即兴填词歌曲,以反映生活现实,思想感情和愿望。“扎恩那勒”生产在遥远的年代,据史料记载,那时的人们在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在生产劳动中,表达喜、怒、乐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时唱出的一种曲调。

  历史上,达斡尔族主要是以狩猎为主,兼营畜牧业、农业、渔业等。几百年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流域依山傍水,以狩猎为主,种植少量的农作物,并季节性地从事林、牧、渔等业,他们在闲下时常在一起唱“扎恩那勒”而“扎恩那勒”说法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曲调,反映出每个人的心情,格性等演唱艺术。

  “扎恩达勒”的内容,多是反映历史事件、生产、生活、民族英雄事迹和悲欢离合爱情,它在体载上主要包括抒情和叙事两部分,如:牧歌、猎歌、渔歌、祝酒歌、情歌、婚礼歌、放排歌、摇篮曲等,而在形式上则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其中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居多。“扎恩达勒”分为有歌词和无歌词两种,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这类“扎恩达勒”曲调丰富,结构多变,附有“讷-耶,呢-耶”的衬托词,无歌词的“扎恩达勒”多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只充填“讷-耶,呢-耶”的衬词。节拍略有自由处理,曲词也随着感情变化。  民族服饰                   达斡尔族男装早先多穿皮衣,冬季穿绒毛厚的狍皮袍叫“德力”,下摆前后开衩,又轻又暖,便于骑马。春秋季节穿毛短毛稀的狍皮衣“哈日米”,皮板厚实,挡风耐磨。夏天穿光板皮衣。寒冷时下身穿带毛皮裤,天暖时穿光板皮裤或穿单布裤套上皮套腿。久居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人则多穿羊皮衣服。随着棉布和质地良好的衣料传入和增多,皮衣已不多见。 
  帽子:过去冬季普遍戴狍头皮帽子,用狍头皮毛朝外作帽盔,兽耳向上挺立,嵌入两只眼睛,用狐狸、猞狸皮做帽耳,防寒耐用。猎人戴此帽可起伪装作用,便于接近野兽。温暖季节多数人愿戴毡子礼帽。现在都戴市场上出售的帽子。 

  靴子:传统靴子有三种:“奇卡米”,用狍腿皮拼缝靴面,用鹿脖子皮做靴底,里边穿狍皮袜子,垫乌拉草,轻暖柔软,最适涉雪,猎人愿穿这种靴子;“斡洛奇”,布腰布底或是皮底,是春夏秋穿用的便靴;“得热特莫勒”,布腰皮底有长绑带,里边穿毡袜垫乌拉草,系扎绑带不进雪,轻暖,适合冬季劳动时穿。还有皮底、犴腿皮拼缝的靴子。 

  手套:冬季戴,只有一个大拇指的长腰皮“手闷子”,用细皮条扎胳臂上,手腕处有一道开口,必要时能从开口处伸出手。冬季劳动时戴长毛皮套袖,可防止冻手,劳动操作也很方便。 

  腰带:过去达斡尔族男子都喜欢扎腰带,而且要佩挂烟具和火镰。近些年已很少见。 
    女装:达斡尔族妇女多数穿布料衣服,根据不同季节穿棉、夹、单布料衣裤。青年妇女愿穿浅蓝色,中年人愿穿蓝色。每个妇女在结婚时都要做几件面料较好比较华丽的服装,外面罩艳色大绒长坎肩,穿绣花鞋,戴头饰、耳环、手镯、戒指等装饰品。衣襟上佩带绣花荷包和手绢,为老人或客人敬烟时用。老年妇女愿穿深素色服装,外面罩黑色大绒短坎肩,穿黑色布鞋,头戴黑大绒头匝,中间嵌有色玉宝石。中、老年妇女劳动时多用白毛巾包裹头发。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达斡尔族的服装除一些老年人穿长衣外,多数人普遍都穿当今流行时装,民族服装只是在节庆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