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地图:图解56个民族——佤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1:41:20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萨尔温江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 0 世纪5 0 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竹筒酒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沧源崖画
          在沧源县境内勐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 0 0 0 余米的山崖上,至今仍保留着1 0 余处古代崖画,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这些崖画图案皆呈红色,绘画的染料多采用当地所产的赤矿粉,用牛血调和制成。崖画内容以舞蹈和狩猎场面居多,也有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在一块长3 0 米的山崖上,舞蹈、狩猎人物及牛、猴、鸟等动物图像多达数百种,体态形象逼真。还有一幅类似庆祝胜利凯旋的场景,一群胜利归来的人们手执兵器,驱赶着猪羊,分成若干队伍走回村寨。村寨用一椭圆线条围成,内有多座干栏式房屋。崖画中,还有叠立罗汉、头顶长杆、弄丸、舞流星等“杂技”表演的画面。崖画表现手法古朴独特,画人体多勾勒成三角形,面部不细绘五官,仅通过四肢部位表现出人体的动作、体态与感情。描绘动物也省略细部,粗线条地勾勒出角、尾、耳等。
  

          沧源崖画分布在佤族聚居区,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拉木鼓
  
  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 0 0 厘米,直径约7 0 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 5 0 厘米,宽约1 5 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
         拉木鼓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在阳历1 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制作木鼓,大约要6 至1 0 天时间。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

  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佤族妇女有抽烟的习俗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 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佤族剽牛(很血腥、很残忍)         佤族是一个崇敬牛的民族,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仪式,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佤族祭祀用牛很讲究,一般要选一头两角张开、角形优美的水牛。       佤族祭祀用牛很讲究,一般要选一头两角张开、角形优美的水牛。佤族祭祀用牛很讲究,一般要选一头两角张开、角形优美的水牛。剽牛的主角是魔巴,“魔巴”是拉祜语的译音,是佤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就是巫师、祭司。魔巴会用手摸摸水牛,在牛的左肩肋间仔细寻找入剽的地方。  牛是否很快倒下,得看剽的位置和力度。不过再强壮的牛,此时也是弱者,只能任人宰割。   牛倒下后,迅速割下脑袋,挂在树上。 其余的助手一拥而上,将牛分割。     摸你黑节的狂欢
  
  阿佤人以黑为美,摸你黑的狂欢中,摸得越黑越漂亮,得到的祝福也越多。
  传说,阿佤人为了得到生命的永恒,一直在寻找着神奇的不死草,他们把找来的药草磨成粉,拌成药泥,并在特定的日子里互相把药泥涂抹在对方身上表示祝福,希望被药泥涂抹的人百病不侵、健康长寿,这便是摸你黑狂欢节的由来。
  

  “摸你黑”是佤语的“mohninhei”发音,意思是“就这样啦!”
  
  佤族是一个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民族。他们认为,今生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仅有的一次人生,快乐的生存下去,这就是“mohninhei”的原意。

  过去的“摸你黑”,用的是黑色的香泥土,如今已演变成用天然植物“娘布洛”配制的颜料,有消暑、美容、养颜的奇效。佤族习俗认为:神药“娘布洛”摸在姑娘脸上,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脸上,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友谊地久天长;谁被摸得越多,就越有福气……
  
  呵呵,JC叔叔也被摸了。。。

   佤族表演——玩火
  佤族民居,因地而异。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即用木材作支架,墙壁围以竹篾,房顶盖茅草。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瓦房。与傣族邻近的则象傣族的竹楼。其房屋多为干栏式的“楼房”,前后两壁对开二门,上面住人,下为牲畜、家禽牺息之所。

  佤族的住房,无论竹楼或草棚,都没有窗户,室内只能由四周的空隙透进一些光亮。火塘设在屋门左边或右侧。如果是竹楼,火塘则是以4根木头支架;中间填土,防止楼板着火;火塘的上面吊有一块用竹子编成竹片,隔着房坎上覆盖的草茅,以免火塘中进出的火星烧着房顶。这种竹片,除用以防火外,还可以放置炊具和食物。在火塘旁边靠墙的地方,放有一块长木板,这是家长的睡铺,不得随意入坐。当地佤族人最忌外人就座于这块主人的睡板上,家庭其他成员,多在离火塘不远的地方就地而卧。他们用木头作枕头,用自织的麻条作铺盖。天凉时,就把火塘的火生旺些。
  佤族村寨还有一个习惯,不管哪家盖房子,全村寨的人都来帮忙,还送来茅草、木料和酒饭。在新居落成的当晚,主人设酒肉款待客人,青年男女乘兴在新屋前唱歌跳舞。
  佤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