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雪姬本子全彩:中醫名詞術語(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1:28:58
外證 通常是指體表上有形症可見的外科病症,如癰、疽、疔、瘡、癬、癤、 淒、瘤、痔、疥、丹毒、流注、瘰癧、痄腮、灼傷等。?泛指外科病症。 瘡瘍 是外科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為瘡瘍興雜證兩大類,瘡瘍 包括所有的腫瘍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痰,流注,瘰癧等。指皮膚上紅、腫、熱、痛,根淺的小結飩,是由於內蘊熱毒,或外觸暑熱之 邪而發。多發生於夏秋季節。結節初起較硬,圓形,腫勢局限,易消、易潰,數天後化膿,排出膿頭而癒。癤是急性化膿性毛囊和毛囊周圍炎症。 暑癤 指發生於暑天的小癤腫。多由痱子搔抓後感染而成。又稱「痱毒」或「熱 毒」。此症以小兒及新產婦為多見,好發生在頭面部。 螻蛄癤 癤病的一種,多發生於小兒頭部,患處初為小癤,其根堅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頭,故俗稱「蟮拱頭」。這種癤腫常為多發性,頭皮下膿腔相連,破後像螻蛄串穴,故名「螻蛄癤」。多由心火熱 毒或胎毒內發所致。 天庖瘡 是一種與天行時氣有關的瘡瘍。多因內有濕熱鬱結,外受風熱暑濕之氣 而發。瘡形如水疤,界限清楚,水庖成群發生,甚者疼痛化膿。並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 膿窩瘡 又稱「膿窠瘡」。一種易於接觸傳染的化膿性皮膚病。此症可因肺熱脾濕蒸鬱而成, 也可由於濕疹、痱子等經搔抓破皮而染毒所致,多見於兒童。多發於頭面,手臂,小腿等處。表現為黃豆大的膿庖,周圍發紅, 焮熱疼痛,庖壁厚,不易破,破後凹陷成窩,上有膿液,乾後結黃痂。 一般無全身症狀。 髮際瘡 指頭皮上靠近頭髮邊緣的小瘡。多發於頭後髮際。因平素內鬱濕熱,復受風邪外侵所致。起初只一、二個,如未及時調治,破口出膿水後易向周圍蔓延。 含腮瘡 指新生兒面頰近頤頷部位的瘡腫,初為豆粒狀,逐漸增大,重證可蝕 破頤頰,多由熱毒所致。?指「痄腮」。 臁瘡 指生於小腿臁骨(脛骨)部位的潰瘍。在外側的叫「外臁瘡」; 在內側的叫「內臁瘡」。外臁瘡由足三陽經濕熱結聚而; 內臁瘡屬三陰經蘊濕,兼血分虛熱而成,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 等病史。患處初起癢痛紅腫,搔破則流水成膿,甚則腐爛,嚴重者也累及骨質,不久收口。《外科大成》認為外臁瘡「易治」,內臁瘡「難瘥」。今統稱下肢潰瘍。凡腫瘍表現為紅腫高起,焮熱疼痛,周圍界限清楚,在未成膿之前無瘡頭而 易消散,已成膿易潰破,潰後膿液稠黏,瘡口易歛的,都稱為「癰」。癰即氣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之意,屬陽證,起初常伴有實熱證候,如身熱, 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有力等。分「外癰」,「內癰」兩大類。詳見各條。 外癰 癰之發於軀幹,四肢等體表部位者,如「頸癰」、「背癰」,「乳癰」等。 外癰多是多個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膿性炎症,乳癰(即乳腺炎)則是乳腺 組織的化膿性感染。 內癰 癰之發生於臟腑,外觀看不到的,如「腸癰」、「肺癰」、「肝癰」等。 三陷證 指瘡瘍邪毒內攻所出現的「火陷」,「乾陷」,「虛陷」等三種逆證。
  • 火陷:見於瘡瘍的成形期或化膿期,瘡頂不高,根盤散漫,瘡色紫暗,瘡口乾枯無膿,但灼熱劇痛。並有壯熱,口渴、便秘尿短,煩燥不安 ,神昏譫語,舌絳脈數等。多因陰液虧損、火毒熾盛所致。
  • 乾陷:多見於成膿至穿潰期。多因氣血兩虧,不能釀膿,故毒不得外托,局部腐 膿不透,瘡口中央糜爛,膿少而薄,瘡色灰暗,瘡頂平塌。伴有發熱惡寒, 神疲,自汗,脈虛數等。甚則轉為肢厥脈微的脫證。
  • 虛陷:多見 於收口期,因氣血兩傷,或脾腎陽衰,故腐肉雖脫,而膿水稀薄,新肉不生,瘡口經久雖斂,瘡面不知疼痛。伴有寒熱不退、神疲納呆或腹痛 泄瀉,汗出肢冷等,也可轉為脫證。
  • 發背 癰疽之生於脊背部位的,統稱「發背」,屬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系火毒 內蘊所致。分陰證和陽證兩類,陽證又叫「發背癰」或叫「背癰」。陰證又叫「發背疽」。 陽證多因感受六淫所引發,起初有一、二個瘡頭,數天後迅速高腫,大如 手掌,甚如碗口,紅腫劇痛,伴有高熱,煩渴,脈洪數等。陰證多因七情內傷,膏粱厚昧,醇酒炙博,火毒鬱積而成。初起瘡頭如粟,根盤散漫, 不甚高腫,色不紅活,疼痛稍輕,伴有煩悶,口渴,便秘,尿赤,脈細無力等。數天後瘡頭甚多,上有膿點,形如蓮蓬,故又稱「蓮蓬發」,或稱 「蜂窩疽」。瘡頭膿稠難潰,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潰頭成片,膿腐漸出,很久才能收口。本病由於所發部位不同,而有多種名稱,如發於上部 的名「上發背」,又叫「脾肚發」;發於中部的名「中發背」,又叫「對心發」;發於下部的名「下發背」,又呻「對臍發」。 頸癰 指發於頸的兩側,包括頷下,耳下,頦下等部位的癰證。多由風熱,流毒 或風濕挾痰等壅結少陽、陽明經絡,或因乳蛾,口疳,齲牙,頭面瘡結而誘發,多見於小兒。其症初起發熱惡寒,頸項強痛,逐漸紅腫高起,四、 五天後皮色漸紅,腫痛加劇,即欲成膿,潰後膿盡而癒。 腋癰 指癰之發於腋窩內者,又稱「夾肢癰」,屬陽證。多因肝脾血熱或心與心 包兩經風熱所致。其症初起突然紅腫疼痛,腫處堅硬難消,伴有寒熱,如已變軟則已成膿。如初起皮色不變,漫腫堅硬,腫勢緩慢,疼痛較輕,僅 有微紅,很久才化膿潰破的,稱為「腋疽」,又叫「米疽」,屬陰症。多因肝脾二經氣滯血鬱所致。 乳癰 發於乳房部的癰,統稱「乳癰」,即急性乳腺炎。多見於婦女產後,其病 因有因肝氣鬱結,胃熱壅滯;或因乳汁積滯;或乳兒吸乳時損傷乳頭,感染熱毒;或產後血虛,感受外邪,以致濕熱蘊結,氣血凝滯而成。多發於 乳房外上方,其症初起硬結脹痛,焮熱,伴有惡寒壯熱,一週成形,十日左右成膿,若不切開能向外自潰,膿盡收口,少數會形成化膿性瘺管,稱 為「乳漏」。古代醫家把產後哺乳期患乳癰的稱「外吹乳癰」,懷孕期患乳癰的稱「內吹乳癰」。內吹乳癰比外次乳癰難消,成膿亦慢,潰後常至 產後才能收口。 乳發 指乳房或胸肌之內易於腐爛壞死的化膿性感染。男女均可發病,多由胃腑 濕火相凝而致。其症初起即乳房(或胸部)焮熱漫腫,並有較劇烈的疼痛,伴有惡寒發熱,來勢兇猛,發展迅速,皮肉焦黑腐爛;婦女常乳房遍潰 ,囊隔損傷(多變性)。如久不收口,則易成「乳漏」。 乳疽 指乳腺深部化膿性感染,屬於陰證。係由於肝氣胃熱蘊結而成。主要症狀 為乳房結塊,堅硬微痛,皮色不變,腫塊漸漸增大,成膿較慢,化膿時有惡寒發熱,潰後流出黃色膿液,潰孔較深。 乳吹 乳癰的別名。分內吹和外吹兩種。前人認為內吹是懷孕期婦女胎氣旺,熱 邪鬱蒸所致;外吹則由於嬰兒吮乳時咬傷乳頭,或含乳而睡,口鼻氣外吹乳頭引起。這種名稱沒有多大意義,其實內吹,外吹均屬細菌感染。但古 代醫家用此以區別乳癰發生在產前,產後的不同,故仍予記述。參見「乳癰」條。 乳漏 又叫「乳瘺」。即生長於乳房或乳暈部的漏管。由於乳癰,乳發等疾病調治失當,瘡口經久不癒而致。患部時流清水,或雜有敗絮樣物,瘡口常凹陷,周圍皮色紫暗;如瘡口在乳暈部者多見乳頭內縮,膿液臭穢,兼有豆 腐渣樣物排出,不易收口,收口後亦容易復發。 乳頭破碎 又稱為「乳頭風」。指乳頭,及乳頭部皮膚浸淫,濕爛破裂的病症。 多因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濕熱蘊結而成。其症乳頭破碎,裂開,疼痛劇烈,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結黃痂,容易繼發外吹乳癰。哺乳期不 易治癒,往往須待斷乳後方能痊癒。 腹皮癰 癰生於腹壁部,不論上下左右,統稱為「腹皮癰」,但生於臍部者,則稱「臍癰」。多因濕熱火毒蘊結氣血凝滯而成;也可因臍孔患濕疹搔破後繼發感染所致。若潰出膿水稠而無臭味的,易於收歛;如果膿水臭穢 ,並夾有粉狀物質者,容易形成「臍漏」,較難收口。 肝癰 癰生於肝臟的稱為「肝癰」。本病多因肝鬱化火,肝膽不和或膏粱厚味, 濕熱蟲積,壅結於肝;也有因閃挫跌仆等外傷而致血絡瘀阻鬱結而成。初起有右側脅肋隱痛,並逐漸加劇,甚至不能向右側臥,影響呼吸。起病急 慢不定,常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如因痰火而成的則起病較緩,大多無全身症狀,脈弦滑;由瘀血而成的,則疼痛較甚,無寒熱,脈多弦澀。以 後肝臟逐漸腫大,腹滿攣急,患者明顯消瘦,最後肝臟局部化膿而變軟,如不及時治療,則膿腫潰破,膿呈咖啡色而帶臭穢,或併發咳吐膿血,或 併發劇烈腹痛,下痢膿血及虛脫等證,都是病重的表現。本病類於現代醫學的肝膿瘍。 腸癰 前人把「大腸癰」和「小腸癰」統稱為「腸癰」。多由濕熱,氣滯,血瘀 等留注腸中,氣血鬱阻所致。大腸癰相當於急性闌尾炎,症見右下腹急痛,有明顯的壓痛或反跳痛,並可有寒熱,自汗,惡心等症狀。有的患者因 右下腹劇痛,右腿屈曲,難以伸直,故又名「縮腳腸癰」;有的局部潰膿穿破,形成包塊,則腹痛增劇,腹皮攣急,患者常有高熱,脈洪大而數, 右下腹能摸到包塊,是為闌尾膿腫。如向外潰破,可引起腹膜炎。小腸癰常見少腹擊急,臍下關元穴附近脹痛拒按,小便濇滯或頻數短赤。有的患 者可見左下肢屈曲,直伸則小腹部疼痛加重,並有寒熱,自汗等症狀,臨床較大腸癰為少見。此外,腸癰如向腹壁臍部潰穿者,叫「盤腸癰」。 懸癰 ?指生於會陰部位的癰,又名「海底癰」。多因情志鬱結,三陰虧損,濕 熱壅滯而發。此處組織疏鬆,又容易污染,所以不易癒合而形成瘡漏。指生於上顎部位的癰,如紫色葡萄,舌難伸縮,口難開合,鼻內出血,時 發寒熱。多因風熱內結,胃火上升所致。 子癰 指生於睪丸部位的癰,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因濕熱下注,氣凝血滯所 致。起病急驟,一側陰囊腫大灼熱,皮膚緊張光亮,疼痛劇烈,睪丸腫硬,潰破後流出黃稠膿液,收口較快。慢性者為肝腎陰虧,痰濕之邪凝聚而 發。睪丸漸漸腫大,並形成硬結,其疼痛較輕微,陰囊不紅不熱,常經數月以至一、二年後,才形成膿腫,潰後流出稀膿,有時可形成瘺管,纏綿 難癒。 囊癰 指生於陰囊的癰,又名「腎囊癰」。多因肝腎二經溫熱下注,外濕內侵蘊釀成毒而致,其症惡寒發熱,口乾喜涼飲,小便赤澀,陰囊一側或兩側紅腫熱痛,但睪丸不腫大,此點可與「子癰」鑑別。如熱痛布止則可消散, 如不消退則成膿。 委中癰 指生於膕窩委中穴部位的癰,又稱「委中毒」。因肝膽積熱結於膀胱經而成。 或因患肢破損,濕疹糜爛等感毒誘發。起初木硬腫痛,皮色微紅,或焮熱色赤,腫塊形成時,患肢小腿屈伸困難,故俗名「曲鰍」,此 時有寒熱,如腫痛日劇,寒熱不退,是已成膿,潰後膿盡而癒。 癘癰 指生於足背兩旁的癰瘍,形雖小如棗粟,但病情較重,故有「癘癰」之稱。 多因足三陰經虧損所致。如紅腫疼痛,潰破流膿,腐去而不黑,屬於濕熱偏盛,這是順證。若微紅微腫,潰後膿水清稀,屬陰寒反滯,不易癒合 。若瘡色暗黑,漫腫無頭,疼痛而不化膿,伴有惡寒發熱,心煩口渴,小便淋瀝等,則病情險惡。凡瘡瘍表現為漫腫平塌,皮色不變,不熱少痛,未成膿難消,已成膿難潰,膿水清稀,破後難斂的,都稱為「疽」。其證可因感受外邪,邪氣鬱於肌肉筋骨之間,氣血凝滯而成,或因情志內傷,氣血失調;或因恣食炙博肥膩, 痰凝濕滯等因素而致。 對口 疽生於腦後項背正中,屬督脈經,部位與口相對,故名。又稱「腦疽」。 如偏於左或右的,屬足太陽膀胱經,名為「偏口」,又稱「偏口疽」,「偏腦疽」。多因感受濕熱交蒸之氣,或積熱,濕毒上壅所致。順證,則瘡 形頂尖,根盤紅腫,焮熱疼痛。逆證,則多與情志鬱結,肝腎虧損,陰虛火炎有關,瘡形平塌散漫,根盤不收,難潰難斂。 夭疽、銳毒 癰疽生於頸項耳後乳突後的部位,左名「夭疽」,右名「銳毒」。 均屬足少陽膽經的病,是由膽經鬱火凝結所致。因該處肌肉甚少,又近於頭部,火毒容易擴散,若治療延誤,可發生多種兇險的症狀 。初起時狀如黍粒,漸腫如瓜,堅硬平塌,皮色紫暗,疼痛甚劇。經治疚後,若能轉為紅腫而穿潰者為順,預後較好;若經久堅硬, 皮色發黑,瘡形下陷者為逆,多屬危證。 搭手 疽生於腰背部兩旁,因患者能以自己的手觸及,故名。近肩胛部位的叫「 上搭手」;背中部的叫「中搭手」;背下方及腰部的叫「下搭手」。多因五志化火。氣滯痰凝,營衛不和,逆阻肌肉所致。本病以形高而腫,色紅 焮痛,潰後膿出者為順證;形低陷下,色澤不紅,初起癢痛,或兼見噁心,昏眩,譫語、潰爛多膿血者為重證、險證。 石疽 疽之堅硬如石,形如桃李或雞卵,皮色如常,由小漸大,難消難潰,既潰難斂者, 名為「石疽」。多因寒凝氣滯所致。若向內潰爛,多成逆證,亦有化膿而轉為陽證者,較易痊癒。因其發病部位不同,分為上、中、下三 種:
  • 「上石疽」:生於頸項兩側(或左或右,常為單個), 為較大的淋巴結腫塊,堅硬疼痛,多因肝氣鬱結,氣血凝滯經絡所致。
  • 「中石疽」:生於腰胯之間,時虎覺痛,是由寒氣瘀血凝結而致。
  • 「下石疽」:生於兩膝左右,常因疼痛而影響膝部活動,病因與中石疽同。
  • 甘疽 疽之生於胸部兩側肌肉較發達處(婦女則在乳房高聳處),相當於中府穴 之下的部位。多因憂思氣結或外感毒氣而發。初起形如谷粒,色青,漸漸變大變紫,堅硬疼痛,惡寒壯熱。易潰膿稠者,為順證;病程久,寒熱不 退,不易成膿,脈見浮數者為逆證。 脅肋疽 疽生於脅肋部的,叫「脅肋疽」,生於脅部腋下的,叫「淵疽」,統稱 「脅肋疽」。因正氣虛弱,肝氣鬱滯,痰火壅阻於肝膽二經所致。多見於有結核病變的青年患者,以男性為多。初發於肌肉深部,脅肋間漫腫 隱痛,皮色不變,不紅不熱,約經三、四個月後化膿,腫勢漸重,疼痛難忍,破潰後膿水清稀,夾敗絮狀膿塊。本病多屬重證,常兼見結核病 活動期的症狀,類似於胸壁結核。 環跳疽 疽之生於環跳穴(髖關節部)部位,故名。其病因病理與「附骨疽」相同。 初起寒熱,髖關節部漫腫隱痛,皮色不變,繼則疼痛加劇,腰難屈伸,臀部漸漸外突,大腿略向外翻;約一至三個月左右,皮色微紅,持 續壯熱,為內已成膿之徵,潰後膿水清稀,不易收口,治療不當或繼續發展,則該側下肢每成殘廢。類於髖關節結核病。 股脛疽 疽之生於股部(大腿)或脛部(小腿)的統稱。《靈樞?癰疽篇》:「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本病多因風寒濕凝結而成,或因情志鬱結,肝脾兩虧,氣滯痰凝而致。初起堅硬成塊, 大如指頭,皮色不變,緩慢漫腫,化膿,膿深至骨,難潰難收。隨著所發部位的不同,又有多種名稱。如發於股部的叫「股疽」或「大腿疽」 ;股外側的又稱「股陽疽」;股內側近陰處的又稱「股陰疽」;發於脛部的叫「脛疽」或「小腿疽」。 附骨疽 疽之生於筋骨部位的稱為「附骨疽」。多因風寒濕阻於筋骨,氣血凝滯而成。 其症初起見寒熱往來,繼則筋骨疼痛,表面不紅不熱,但痛如錐刺,不能屈伸轉動,久則寒鬱化熱,腐肉成膿,而外形仍漫腫無頭,皮 色不變。潰後稀膿淋瀝不盡,不易收口,易形成瘺管和死骨,待死骨脫出後,才能逐漸癒合,類於化膿性骨髓炎。 托疽 疽生於膝旁陽關穴和陽陵泉穴的,叫「托疽」,屬足少陽膽經的病。患部 焮腫疼痛,站立時尤甚,常須用雙手托住患處,以減少疼痛,故名。約半月成膿,潰後膿盡而癒;如不痛而流出鮮血或青黑色膿及膿頭甚多者,為 逆證。 足踝疽 疽發於踝關節部,故名。多因三陰虧損,脾經寒濕下注,血濇氣阻;或 因踝部先有瘡毒或外傷,餘毒留於關節,局部經絡氣血凝滯而發,以先起於內踝者為多見,常初病即有寒熱往來,踝部紅腫熱痛,疼痛程度逐 漸加重,關節線上有明顯壓痛(如為陰證,局部皮色不變,如潰穿則出稀膿),常可由內側踝關節向外側穿破,或由外側踝關節向內側穿破, 故又名「穿踝疽」。約一個月左右化膿,潰後較難收口,收口後也往往因關節組織破壞,嚴重影響關節功能。本病之陰症類於踝關節結核。 乾疽 肩疽之生於肩的前廉部位,叫「乾疽」一般稱為「疔疽」。 疔疽 指疔瘡之生於兩側頤頷部及鼻下者,多因過食高粱厚味,煎炒炙博等燥 熱食物或誤食死畜,陳腐棻蔬等,以致熱毒蘊積而成。症見局部焮腫劇痛,按之堅硬,如釘看骨,破潰後惡血淋漓。如治療不當,容易出現牙關緊 閉,角弓反張,或嘔吐煩燥,昏迷譫語等變證。?「乾疽」之別稱。 甲疽 疽生於趾(指)甲部的,稱「甲疽」。多因修剪趾(指)甲,損傷甲旁的 皮肉;或鞋子狹窄,久受擠壓而起。多患於足大趾內側。初起時甲旁腫脹,微痛,流黃水,漸呈紅腫化膿,患部的趾(指)甲內嵌, 破潰後奴肉高突,疼痛流膿,膿液可浸漫整個甲下,須病甲脫落後,才能痊癒。 瘭疽 指體表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隨處可生,尤多見於指端腹面,故與今 稱的瘭疽略有差異。多因外傷感毒,臟腑火毒凝結所致。其症初見皮肉中忽生紅色硬腫,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漸次變黑,疼痛劇烈,潰後膿如豆 汁,久則腐爛筋骨。一名「蛇瘴」。?「掌心毒」的別稱。 脫疽 即《靈樞.癰疽篇》所記載的「脫癰」。手足均可發病,但大多生於足趾 。多由膏粱厚味,或生活失於調節,或過服壯陽補腎熱藥,以致鬱火邪毒蘊於臟腑,消爍陰液;或由外感寒濕毒氣,內有積熱,使局部氣血凝滯而 發。發病經過比較緩慢,初起如粟粒狀黃庖,皮包紫暗如煮熟紅棗,黑氣漫漫,腐爛逐漸向周圍和深部蔓延,並可向上蔓延至腳面,或傳至鄰近之 趾,局部有燒灼樣劇痛,多為間歇性,或在行走時或夜間突然發生。脫疽能腐肉、蝕筋、爛骨,瘡面的膿水和分泌物惡臭難聞,痊癒較難,應爭取 早治,本病相當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又稱為「疔瘡」。外科常見病之一。因其堅硬而根深,形如釘狀,故名。 多因火熱之毒蓄結所致。疔的名稱很多,常以發病部位及症狀而定名,如「面疔」, 「指疔」,「足疔」,「爛疔」,「紅絲疔」,「疫汀」等。 臨床表現;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膿頭,形雖小而根深,腫硬如釘著骨,疼痛劇烈,來勢甚兇,易擴散而走黃。 疔瘡走黃 疔毒迅速走散內陷,入於血分;,現神識不清等症,局部腫勢漫溢者, 稱為「疔瘡走黃」。多由熱毒熾盛或早期失治,或擠壓碰傷,或過早切開,邪毒擴散所致。主要表現為瘡頂黑陷,無膿,腫勢散漫,迅 速向四周擴散。伴有寒戰高熱,頭昏痛,煩燥,胸腹脹悶,四肢無力,舌紅絳,苔黃糙,脈洪數或弦滑數;或伴有噁心嘔吐,舌硬口乾, 便秘或腹瀉;重證可有神昏譫語、痙厥等症狀。皮膚常見瘀點或瘀斑,或全身發黃,也可因膿毒流注而有「附骨疽」,「肺癰」等併發證 ,類於敗血症。 面疔 疔瘡疾患之一。以其生在面部,故名。多發於顴、額、頰等處。由於熱毒蓄結所致。 切忌用指強力擠壓,否則容易變生險證。參見「疔瘡」條。 牙疔(穿牙疔) 疔瘡疾患之一。以疔生在牙齦處,故名。因其入牙齦,故又稱「穿牙汀」。 是由胃腎二經鬱火成毒所致。病變可及腮頰部, 甚則伴有寒熱等全身症狀。參見「疔瘡」條。 人中疔 疔瘡生在人中穴處,故名。又稱「龍泉疔」。若疔生於承漿穴的,名「 承漿疔」;生於口角外方的,名「虎鬚疔」,又名「虎漬毒」。皆由腎和督脈二經火毒上攻所致。初起小疙瘩,形如豆粒,堅硬腫痛,兼見寒 熱等全身症狀,切忌用手擠壓,否則容易發生「疔瘡走黃」。 鎖口疔 疔瘡疾患之一。以疔生在口角影響口的張開,故名。是由於心脾二經火毒鬱發而成。參見「疔瘡」條。 反唇疔 疔瘡疾患之一。以疔生在唇上,致使唇腫脹而向外翻出,故名。由脾經熱毒鬱發或胃火熾盛所致。參見「疔瘡」條。 舌疔 疔瘡疾患之一。以疔生於舌上,故名。是由心經鬱火成毒所致。其症狀為舌面上長豆形紫庖,堅硬痛劇,甚則出現寒熱等全身症狀。 指疔 疔瘡疾患之一。是生在手指上的疔瘡的總稱。以其部位不同,名稱亦異。 如生在手指頭的叫「蛇頭疔」;生於指甲兩旁,形如蛇眼的,叫「蛇眼疔」;長在指甲根後面的,叫「蛇背疔」;長在手指中節的,叫「蛀節疔」 ;生而指中節掌面,腫脹如魚腹,色赤疼痛的,稱「蛇腹疔」或稱「魚肚疔」;指全腫,色紫,形如泥鰍,焮熱疼痛連及掌背及肘臂,伴有惡寒發 熱的稱「泥鰍疔」。均由破傷感染或肺腑火毒鬱發所致。各種指疔,一般疼痛較劇,腫勢每可延及手背,若不及時處理,會損及指掌筋膚,或併發 「疔瘡走黃」等症。 足疔 疔瘡疾患之一。生在足部的疔瘡的總稱。其部位不同,名稱亦異。如長在腳趾上的,叫「趾疔」;長在腳丫的,叫「足丫疔」;長在腳底湧泉穴處的,叫「湧泉疔」,長在腳根部的,叫「跟疔」又稱「足底疔」。均由濕 火下注或由破損處感染所致。其根腳堅硬,麻癢腫痛,常腫至足背,或穿筋爛骨。伴有惡寒發熱等症。 紅絲疔 疔瘡之一種。以患處有紅線樣一條由四肢走向軀幹(向心性),故名。 係內有心火熾盛,外有破傷感染所致。多發於手臂前側及小腿內側。症見紅線由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竄,一般無全身症狀,重者可有寒熱, 頭痛,納呆,乏力等症;紅絲較細,經治療可迅速痊癒。若紅絲較粗,並向軀幹蔓延者為重,如伴有高熱、神昏、胸痛、咳血等症,則屬「疔 瘡走黃」。 托盤疔 疔瘡疾患之一。因疔在掌心,影響病者的手勢,常如托盤狀,故名。又稱「掌心毒」。是由心與心包絡二經火毒熾盛而生。疔小根深,腫痛劇烈,甚至可腐爛掌部筋骨,並有寒熱交作,不思飲食等症。 爛疔 疔瘡疾患之一。多生於手足,臂[月需]等部,因容易腐爛,病勢急驟,故 名。發病前常有局部創傷與泥土等污物接觸感染,加以濕熱火毒內蘊,毒聚肌膚而成。初起患部脹痛,周圍膚色暗紅,迅速蔓延成片,並可起大水 庖,流出腐臭膿液或滲出液,疔毒周圍紫黑色,全身症狀常有寒戰高熱,神昏譫語等。如身熱退,流出稠膿,疔毒界限清楚,可望腐肉新生,收口 漸癒。如發熱不退,腫勢散漫,神識昏迷者,即屬「疔瘡走黃」。 疫疔 疔瘡疾患之一。感染疫死的畜毒,阻於肌膚,以致血凝毒滯而成,多見於 畜牧業,屠宰或皮毛製革業及其他接觸者。有傳染性,接觸後約一至三天發病,好發於頭、頸、手臂等暴露部位。局部變化似牛痘。先現疤疹,繼 即出血壞死,形成黑色焦痂、不痛、不化膿,周圍腫脹等。若蔓延不止,可引起寒戰,高熱,神昏,等變證。類於皮膚炭疽病。 流注 又稱「流痰結瓜」。是毒邪流走不定,並無定處而變生於較深部組織的一 類化膿性病症。多患於氣血虛弱者,多發於肌肉深處,結塊或漫踵,單發或多發,日久而成膿。本類病名稱甚多。以病因命名的,如「濕痰流注」 ,「暑濕流注」和「瘀血流注」等;以部位命名的,如「髂窩流注」等;或以症狀命名的,如「縮腳流注」等。 濕痰流注 邪毒流注的一種化膿性病症。因脾虛氣弱,濕痰內阻,復感受邪毒, 流溢於營衛肌肉間所致。初起患部肌肉疼痛,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伴有寒熱,周身關節疼痛等症。成膿則腫脹疼痛加劇,壯熱,汗出。 潰後流膿漸癒。或因正虛邪戀,此伏彼起,纏綿難癒。若發生於夏秋時令,挾有暑濕症狀者,稱為「暑濕流注」。 瘀血流注 「流注」病症之一。由跌仆損傷,或產後瘀血停滯,與濕毒相搏而成 。好發於四肢內側。患部四周腫脹,按之堅硬疼痛,蔓延範圍甚廣,腿窩,腹股溝或腋部常起核。全身可有惡寒,發熱,周身骨痛等症。 約一週後成膿,膿淨收口而癒。也可因氣血不足,經久不成膿而轉慢性。 縮腳流注 病因與「暑濕流注」同。發於骼窩部肌肉深處。初起即患側大腿拘攣 不適,漸而上縮,不能伸直,強伸則劇痛。髂窩部可觸到圓形腫塊。 成膿後,按之濡軟,但皮色不變,全身可有壯熱,自汗,消瘦,面色 [白光]白,舌質紅絳,脈細數等症,類於髂窩膿腫。 無名腫毒 驟然於體表局部發生紅腫的一種證候,因無適當名稱,故名。症狀或 痛或癢,嚴重者焮赤腫硬,患部附近的淋巴結腫大。可因內有鬱熱,或感受外邪風毒而發。 丹毒 ?是一種急性的皮膚熱毒病症,以患部皮膚紅如塗丹,故名。又稱「流火」或「火丹」。多發於小腿或面部,患處皮膚大片紅腫,略高出皮面,差緣明顯,表面光滑發亮,觸之堅實,患部附近的淋巴結腫大,伴有寒戰, 高熱,頭痛,骨節疼痛等全身症狀。多因血分有熱,發於肌膚;或皮膚粘膜破損,疫毒外侵所致。?泛指體表大片皮膚變紅的一些病症,如「赤游 丹」、「纏腰火丹」等。 流火 指發於小腿部的「丹毒」,由濕火下流而成。「風痹「」別稱。因其痛無定處,故名。 游風 又名「赤游風」或「赤游丹」。是一種急性的以皮膚表現為主的風證。多 見於小兒,多發於口唇,眼瞼,耳垂或胸腹,背部,手背等處,常急驟發作,消退亦快,游走無定。患處皮膚起紅暈,並浮腫形如雲片,灼熱搔癢 。狀若風疹塊,但更為腫大。可伴有發熱或腹痛,嘔吐,泄瀉,便秘等症。一般認為起於背腹,流散四肢者順,起於四肢,流入胸腹者逆。病因脾 肺燥熱,或表氣不固,風邪襲於揍理,風熱壅滯,使營衛不調所致,也可因食物過敏而發。 一說赤游丹是丹毒的一種,因其色赤如丹,游走無定,故名。 纏腰蛇丹 本病又名「纏腰火丹」,「蛇串瘡」及「火帶瘡」等。是以生於腰肋 間的庖疹,色紅,形似蛇行,故名。多發於春秋季,起病突然,患部先有刺痛,或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等。多發於身體一側,常見於腰肋 部,其次為胸部,頭部則較少見。發病時患部出現大小如綠豆或黃豆狀的水庖,累累如串珠,排列成束帶狀。庖液初呈透明,以後轉為渾 濁。多由心肝二經風火,或脾肺二經濕熱所致,類於帶狀庖疹。 猢猻疳 又稱「猴疳」。初生兒臀部周圍的皮膚潰爛脫落,中間露出紅色一片, 有如猢猻的臀部,可逐漸蔓延全身,故名,是因胎中感受熱毒所致。本病類於剝脫性紅皮病。 熱瘡 高熱過程中皮膚粘膜間出現水庖的症候。多發於上唇外圍,水庖成群狀, 如芝麻或綠豆大小不等,周圍有紅暈,微癢,約一週左右消退,但有復發傾向。由風熱外襲肌表或肺胃熱盛熏蒸所致。類於單純庖疹。 白屑風 病多發於頭部,困有白屑脫落,故名。由於肌熱當風,風邪侵入毛孔, 鬱久血燥,肌表失養所致。常見於青春期以後,男多於女,好發於全頭部,也可顏及顏面、鼻翼、耳項等處。頭皮有較多的粉狀乾燥白屑,梳 頭或搔癢時容易脫落,落而又生。亦可有或多或少帶黃色的油膩性的鱗屑,痂皮,或伴有小丘疹,自覺甚癢,搔破流粘液或血水,毛髮亦脫, 尤以頂顳部為甚,類於皮脂溢出性皮炎。 油風 又叫「斑禿」。是頭髮在短期內成片狀脫落而頭皮平滑光澤的一種病症。 症狀嚴重者可見多處呈斑塊狀脫髮,甚至使頭髮很快脫光。多因血虛生風,或風盛血燥,使髮失濡養所致。通常除脫髮外無自覺症狀,有的患者脫 髮部位的皮膚發紅而癢。恢復期頭髮細嫩柔軟,色淡黃或淡白,以後逐漸轉正常。 紫白瘢風 本症俗名「汗斑」。多由臟腑積熱,復感風濕,侵入毛孔,使氣血凝 滯,毛竅閉塞而發。多生於胸,背,面,項等部位,為紫色或白色的斑點,斑點可以很快擴展,甚至蔓延成片,遍及全身。初病不痛不癢 ,病程稍久,斑點部位有癢感。 白駁風 因皮膚上出現白色斑片,故名。又稱「白瘢風」。由於風邪襲表,腠理 不密,氣血失和而發。多見於青壯年,亦見於兒童及老人。可發於任何部位,症見大小不等之乳白色斑塊,與正常皮色分界明顯,周圍皮色較 深,斑內白髮變白,部份白斑中央有褐色斑疹或淡紅色丘疹,無癢痛感 ,經過緩慢,常經久不退。 禿瘡 又名「白禿瘡」,俗稱「白鬎鬁「(音辣利)。生在頭上,初起白痂,搔 癢難忍,蔓延成片,久則髮枯脫落,形成禿斑,但癒後毛髮常可再生。多由不潔的理髮工具或梳、帽等傳染而致。本病類於白癬。 肥瘡 俗稱「堆沙鬎鬁」。病因與「白禿瘡」同。初起時毛髮根部有小丘疹或小 膿庖,形如粟粒,搔癢難忍,搔破流水,乾後結黃痂成碟形,中央凹陷,中有毛髮貫穿,黃痂脫落後見糜爛面,有特殊臭味,由於毛囊被破損,癒 後留有疤痕而局部禿髮。本病類於黃癬。 疥瘡 此瘡多生於手指,尤以指縫為最,刺癢難忍。其發病是由於疥蟲潛隱皮膚 ,輾轉攻行,引致患部發癢鑽刺,甚則傳遍肢體。有因抓搔破皮而繼發化膿感染者,多成「膿窩疥」。參見「膿窩瘡」條。 松皮癬 患處皮膚損害狀如松樹皮狀,故名。困其浸潤肥厚,上有白色皮屑,故 又名「白瘡」。多由風寒外襲,營衛失調,或風熱侵入毛孔,鬱久化燥,使皮膚失養而致。常發於四肢伸側,其次為軀幹部及頭皮等處。癬的 大小不一,局部搔癢,用薄竹片輕刮表面鱗屑,則漸露出一層淡紅色半透明薄膜,繼續輕刮,則出現小的出血點,癬的形態多為點滴狀、錢幣 狀或盤狀、地圖狀等。常經久不癒,並易反覆發作。類於銀屑病。 吹花癬 即風癬。又稱「桃花癬」。以其多發於春月,故名。由脾胃素虛,內蘊風熱, 復外受風邪所致。多生於顏面部,初似皮疹或小瘡,甚則起片如雲,抓之則生白屑,以婦女為多見。 圓癬 又名「金錢癬」。以其形圓,狀如錢幣,故名。多由濕熱襲於肌膚或因接 觸傳染而致。多發於軀幹,腹部及股內側,亦有生於頸面等部位。病損如錢幣狀(其形小者,又名「筆管癬」)紅斑,其中央常自癒消退,周圍邊 緣清楚而可見丘疹、水庖,膿庖、結痂,鱗屑等變化,多由夏季發作,入冬減輕或消退。 蛇皮癬 又名「魚鱗癬」。以患部皮膚如蛇皮狀或魚鱗狀,故名。多因血虛生風 ,風邪搏於肌膚而發。本病以四肢伸側為多見,嚴重者幾可遍及全身,得病後患部皮市漸變成灰色,乾燥,粗糙,皮膚角化有鱗屑,摸之微有 刺手感。冬季易發作,纏綿頑固,不易痊癒。 牛皮癬 因患處皮膚狀如牛頸之皮,厚而堅,故名。多由於風、濕、熱蘊阻肌膚 ;血虛生風化燥而發病,與精神因素也有一定關係。多發於項部、肘彎、腋窩、上眼瞼、會陰,大腿內側亦有發生,皮損為扁平狀丘疹,融合 成片,乾燥肥厚,有苔癬樣變化,搔之微微脫屑,有陣發性奇癢,入夜更甚,其發作有時和精神受刺激有關。本病為慢性皮膚病,經常發作。 類於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等。 鵝掌風 即手癬。一種發於手的掌面的皮膚病,因風毒或濕邪侵於皮膚所致。初 起皮下小水庖,搔癢,以後疊起白皮而脫屑。日久則皮膚粗糙變厚,入冬則皸裂,疼痛。若皮膚局限於掌心,稱「掌心風」;若蔓延至指甲, 使甲板失去光澤,變形增厚,稱為「鵝爪瘋」。 銹球風 陰囊皮膚搔癢潰爛的一類病症。多由肝經濕熱下注所致。陰囊皮膚上發 生紅斑,丘疹,水庖,糜爛,結痂,皮膚增厚或脫屑等,常伴有搔癢或灼痛。重證可使陰囊皮屑大部剝脫,稱為「脫囊」。類於濕疹,皮炎或 核黃素缺乏症等病。 腳濕氣 生於足趾,由濕熱下注或接觸濕毒邪氣而發。初病足趾間有小水庖,癢 甚,經擦破後則流水,局部可有脫屑或結痂。因反覆作趾間濕爛,故又稱「水潰瘡」。腳濕氣每易有繼發性感染,重證滲出液顯著增多,並有 特殊臭味,局部皮膚(以足趾屈側近趾根附近為多見)易擦爛露出紅色糜爛面,局部漸腫,甚至連及足面,名為「臭田螺」。也有叫「香港腳 」的。另有一種腳濕氣,趾間乾癢,局部皮膚粗糙脫屑,氣候寒冷時,容易出現皸裂。 奶癬 又名「胎歛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於氣血而發。常發於嬰 兒的顏面部。分乾、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紅,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癬疥而不流津水的,為「乾歛瘡」,偏於風熱盛。如皮膚 起粟,搔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體其它各部,為「濕飲瘡」,偏於濕熱重。此證常使患兒躁煩,睡臥不安,病久皮膚可有 苔癬樣變化,若皮損滲出液減少,膚紅減退,為好轉的現象。本病即「嬰兒濕疹」。 漆瘡 因接觸漆而引起的一種皮膚病症。多因肌表腠理不密,體質對漆過敏,感受漆毒而生,病損多在暴露部位,接觸部皮膚突然紅腫,焮熱作癢,兼有小丘疹及水 ,可因搔抓遍傳肢體,抓破則糜爛流水,流水多,有繼發性 感染者,則可有頭痛,寒熱交作等全身症狀。又叫「癭氣」,俗稱大脖子,屬甲狀腺腫大的一類疾病,多因為鬱怒憂思過度,肝失調達,痰氣凝結於頸部,或與生活地區及飲水有關。根據其形狀和性質的不同,分為「肉癭」,「筋癭」,「血癭」,「氣癭」,「屬癭」等 五種,參見各條。 肉癭 癭的一種,表現為喉結兩旁有半球形單個或多個腫塊,皮色如常,不緊不寬,表面光滑,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按之不痛,略有顫動感;同時,有心情急躁、多汗、胸悶、心悸、月經不調等症。多由肝氣鬱結,或脾失健 運而氣滯及濕痰凝結所致。本病類以突眼性甲狀腺腫。 石癭 癭病較嚴重的一種,可由肉癭等發展而成,癭塊比較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的堅硬如屬,推之不移,甚至可有疼痛發生。伴有煩躁、心悸、氣促 、多汗、多食善飢、消瘦、脫髮,或眼球突出,手部震顫,月經不調等症 ,亦可發生聲音嘶啞,呼吸及吞嚥困難等症。多因久病情志鬱結,肝脾氣逆,痰濕瘀血凝滯所致。類似於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癌等病。 血癭 癭的一種。表現為結喉部的癭塊上血脈交結顯露。由心火血熱所致。 筋癭 癭的一種。表現為結喉部的癭塊上筋脈暴露盤曲,形如蚯蚓者。多由怒氣傷肝,肝火亢盛,灼爍陰血而成。 氣癭 癭的一種。表現為頸部一側或雙側呈彌漫性腫大,邊緣不清,軟而不堅,皮色如常,一般不痛,有時能隨喜怒而消長。發病以青年婦女較多。可因 山嵐水氣或氣鬱所致。本病類似單純性甲狀腺腫。 瘰癧 語出《靈樞.寒熱篇》。主要指頸部淋巴結結核。又名「歷子頸」,「頸歷」, 或「鼠瘡」。小者為「瘰」,大者為「癧」。多發於頸項及耳的前後,病變可限於一側,也可兩側同時發生,也有延及頷下,胸鎖乳突肌前 後和臟下等處的。以其形狀累累如珠,歷歷可數,故名。病因肺腎陰虛,虛火內灼成痰,痰火結於頸項所致。多見於體弱的兒童。臨床表現:初起 一個或數個大小如豆粒的結塊,以後漸大。其數增多,連接三,五個,甚至十餘個。皮色不變,按之堅硬,推之能動,不作寒熱,也不覺痛,日久 微覺疼痛,結塊互相粘連成片,其塊按之不動;將潰時皮色漸紅,質地較軟,破潰後膿稀薄如痰,或如豆汁,久不收口,可形成竇道或瘺管,故又 名「鼠瘺」。由於病因,部位不同,有「痰瘰」,「濕瘰」,「氣癧」,「筋癧」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