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驴蹄子专卖店 小灰灰:中醫名詞術語(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56:03
爛喉痧 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發於冬、春兩季。由口鼻吸受疫毒之氣,與肺胃蘊熱相蒸而發。以咽喉疼痛腐爛,肌膚發生紅色疹子(丹痧)為主證, 故又名“爛喉丹痧”。因具有傳染性,能引起流行,故為“疫喉”之一 ,又稱為“疫喉痧”。本病即猩紅熱。 陰陽毒 語出《金匱要略》。為感受疫毒,內蘊咽喉,侵入血分的病症。分陽毒和陰毒,陽毒因熱壅於上,以面赤斑斑如錦絞、咽喉痛、吐膿血為主要症狀;陰毒乃邪阻經脈,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打傷、咽喉痛為主要症狀 。病情均屬危重,《諸病源候論.傷寒陰陽毒候》指出:「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始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這是在陰 毒、陽毒典型症狀出現前的一種鑒別方法。 大頭瘟 溫毒的一種。又稱“大頭風”或“大頭傷寒”。是由於感受風溫時毒,入侵肺胃而發病。以頭面紅腫或咽喉腫痛為特徵。嚴重的可出現耳聾、 口噤、神昏譫妄等危候。另有一種是以頭項腫大為主證,連及頭面,略 如蝦蟆的,稱為“蝦蟆瘟”。 痄腮 又名“腮腫”或叫“含腮瘡“,也有稱為“蝦蟆瘟”。感受溫毒病邪後,腸胃積熱與肝膽鬱火壅阻於少陽經絡所致,冬、春季常見流行,以學齡兒 童發病較多。主要症狀為一側或先後在兩側腮腺部位腫脹,邊緣不清,按 之柔韌感,並有疼痛和壓痛。本病即流行性腮腺炎。 發頤(汗毒) 指發生於頤頷部位的一種化膿性感染,雖與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繼發於傷寒、溫病、脈疹的後期。由於汗出不暢,餘邪熱毒未能透泄、鬱結於少陽、陽明之絡,氣血凝滯而成,故又名“汗毒” 。初起身熱惡寒、腫如結核、微有熱痛,以後膿腫漸漸增大,熱痛亦加劇。如不及時切開,膿腫可在頤頷部或在口腔粘膜或向外 耳等處潰破。類於化膿性腮腺炎。 百日咳 指兒童感受時邪、痰濁阻滯氣道、肺氣不暢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臨床表 現,以有明顯的陣發性、痙攣性咳嗽而病程長為特徵。因其有傳染性,易引起流行,故又稱“疫咳”。因形容其咳嗽的狀態和咳嗽的連續性, 又稱“鷺鶿咳”、“頓咳”、“時行頓嗆”。因其咳嗽時帶特殊的哮吼聲,類似母雞下蛋後之啼聲,又稱“雞咳”。 百脺嗽 指嬰兒百日內發生咳嗽痰多、睡眠不定的病症,又名“乳嗽”。 痘疳 古病名。以皮疹形態而命名。即現在所稱的天花病。 痧氣(痧脹) 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因接觸疫氣、穢濁之邪,阻寒於內,出現腹痛悶亂的一種病症。因痧氣脹寒胃腸,壅阻經絡,故又名“痧脹”。痧在皮膚氣分的,皮疹隱現紅點,有如脈疹 ,稱為“紅痧”;若痧毒蘊於肌肉血分的,全身脹痛,且有黑斑,稱為“烏痧”。若證情深重,則見發寒熱,頭、胸、腹或脹或 痛,或神昏喉痛,或上吐下瀉,或腰如束帶,或指甲青黑,或手 是脈木等。 風痧 又稱“風疹”。是小兒常見病。因感染風熱時邪,鬱於肺衛而發於肌膚的 病症。臨床表現:發疹前無明顯症狀,發疹時一般伴有輕微的咳嗽,皮疹多在二十四小時內全身出齊,有癢感,二、三天便消退。疹消退後皮膚無 脫屑和斑煩。 白[病賠](晶[病培]) 濕溫病過程中於頸、項、胸、腹等處皮膚所出現的一種細白水泡,狀如水晶,破之有淡黃色漿液流出,因其色 自晶亮,也市“晶[病培]”。這是濕熱鬱阻氣分而釀發的。[病培]色晶亮,顯示濕熱之邪有向外透泄之機,若 [病培]色枯白的,叫“枯[病培]”,是氣液枯竭之侯。 (◎註:[病培]為“病”字去“丙”,代之以“培”之右 旁。) 斑疹 點大成片,色紅或紫,撫之不礙手的叫做“斑”,多由熱鬱陽明,迫及營血而發於肌膚。其形如粟米,色紅或紫,高出於皮膚之上,撫之礙手的叫做“疹”(但亦有不高出皮膚,撫之無礙手之感的),多因風熱鬱滯,內 閉營分,從血絡透發於肌膚。 白疹 白[病培]的別稱。 隱疹 又稱“[病培]癗”、“風疹塊”或“癮痧”,即蕁麻疹,是常見的過敏性 疾病。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風團,小如麻疹,大如豆瓣,成塊成片。屬於風熱的,丘疹色鮮紅,劇癢,灼熱,舌紅,脈浮數。屬於風寒的,丘疹色 白,劇癢,惡風,舌苔薄白、脈浮弦。屬於風濕的,則疹色微紅,兼見胸悶,四肢痠重,舌苔厚膩。若反復發作,經年不癒,多屬氣血虛。 神昏 即神志昏迷不清。是邪熱內陷心包,或濕熱、痰濁蒙蔽清竅所出現的症狀 。 瞀瘛 瞀,指視物模糊昏花。瘛,指手指筋脈拘急抽搐。多由於火熱上擾心神,引動肝風所致。 悶瞀 是眼目昏花,視物不明,同時又覺煩亂不安的一種症候。多由於痰熱濕濁交阻於內,或因熱毒熾盛所致。 譫妄 由於裡熱過盛或痰火內擾等原因,以致意識模糊、胡言亂語、有錯覺幻覺、情緒失常,或有興奮激動等症狀。 神不守舍 即精神錯亂。心是精神所藏之處(《靈樞.邪客篇》:「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病邪犯心或精神刺激過度出現的神志異常,均可稱為神不守舍。 如喪神守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如喪神守”用以形容神志昏亂不安,多屬熱盛於內所表現的證侯。 躁狂 “躁”是指手足躁擾。“狂”是指狂亂不安,妄作妄動。狂亂不安,手足躁擾,是神志失常的一種證侯。多因肝經熱盛;或痰火上擾;陽明熱盛, 熱擾心神;或穢濁上干;血蓄下焦,瘀熱上衝等所致。 煩躁 胸中熱而不安叫“煩”,手足擾動不寧叫“躁”。煩與躁常並稱,但有虛實寒熱的不同。溫熱病邪熱入裡,則見高熱、口渴、胸中煩悶、手足擾動,是陽明實熱。因陽明主四肢,熱盛故四肢擾動。大都由煩到躁,稱為“ 煩躁”;如只是煩熱口渴、無手足擾動的,則稱“煩渴”,這是熱盛傷津之象。均屬實熱證。熱性病後期或外感病經過汗、吐、下後,餘熱未清, 胸中煩熱,睡眠不寧,這是虛火內擾,稱為“虛煩”,屬虛熱證。若煩而身冷,手足作無意識動作,形倦神疲,口乾不飲,脈細弱,稱為“躁煩” ,是虛陽擾動,屬虛寒證。 懊儂 語出《傷寒論》。汪必昌《醫階辨證》稱:「懊儂之狀,心下熱如火灼不寧,得吐則止」。這是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的症狀。因病位在胸膈心窩部位,故又稱為“心中懊儂”。病因多由於表證發汗不得法,或因 誤用瀉下,致外邪入裏,留於胸膈,擾及胃腑所致。可見於急性熱病或胃腸炎的病程中。 心煩 即心中煩悶。多由於內熱所引起。參見“內煩”條。 心憒憒 憒,煩亂之意。形容心中煩亂不能自主的症狀。若心中煩亂而有痞悶之感的,稱為“心悗”(悗,煩悶之意)。 內煩 指內熱(實熱或虛熱)而引起心胸煩悶的症狀。因心煩引起意識錯亂的,叫“煩亂”。煩亂同時又有悶悶不樂感覺的,稱為“煩冤”。 陰躁 即陰寒極盛所致的躁擾、神志不安的證侯,多屬危重之證。臨床表現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脈微欲絕,躁擾不安。這種煩躁是因陰盛格陽所引起,故稱。可見於休克前期、心力衰竭、尿毒症等。 循衣摸床 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撫摸床緣的症狀。這是熱傷心神,邪盛正虛的一種危候。 撮空 指患者意識不清,兩手伸向空間,像要拿東西樣的症狀。如兩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斷地捻動,稱為“撮空理線”。這是病重元氣將脫的表現。 手足躁擾 指手足擾動不寧。有實證和虛證之別。實證是因內熱熾盛,心中煩躁 不寧,故手足躁擾不能安臥。常伴有身熱口渴或腹脹痛、大便秘結等實熱症狀。虛證是因危重病元氣將脫,神不自主,故出現循衣摸床、 四肢躁擾等無意識的動作。多伴有神倦昏沉、肢冷、脈微等虛寒症狀 。 蓄血證 傷寒太陽腑證的另一種證侯。主要表現為身熱,神志如狂,少腹脹滿,拘急不舒,小便自利。是由表熱隨經入裡,與血相搏,瘀熱阻滯少腹,上擾心神所致。嚴重者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或身發黃,色瘀暗 ,脈沉結。 痙病 熱性病過程中出現的背強反張,口噤不開的病症。主要表現:身熱足寒(惡寒時覺頭熱、面赤、目赤),頸項強急,背反張,卒口噤,獨頭動搖,脈沉細或勁急等。本病是由六淫侵襲,化燥、化風所致。如陽明熱盛,引 動肝風;或心營熱盛,引動肝風等。凡熱盛傷陰,誤吐,誤下的重症等亦能致痙。《金匱要略》以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痙”;發熱汗出而不惡 寒為“柔痙”。此外,小兒“臍風”、“產後發痙”、“破傷風”及“暑痙”等,都屬痙病範圍。詳見各條。 三陰痙 指痙病之出現三陰經症狀,故名。臨床上除有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脈沉等症之外,還見頭搖口噤(屬厥陰);四肢不收、發熱腹痛(屬太陰);閉目嗜睡(屬少陰)等三陰經症狀。 項強 指頭部後項的肌肉筋脈牽引不舒的症狀。一般是由於外感風寒,寒邪侵入太陽經絡,經氣不舒所致。項強常與頭痛並見,是太陽病的主症之一。也有由於濕邪阻滯肌肉,或熱邪灼傷筋脈而致者。 項背強儿儿 《傷寒論》。頭項和背部的肌肉經脈俱有牽引不舒之感。是項強病勢進一步的發展,是形容患者頭項伸直稍向後傾,如小鳥學飛之狀 。若伴見外感症狀的,為邪犯太陽經絡的證候。 角弓反張 病人的頭項強直,腰背反折,向後向曲如角弓狀。這是風病或熱極動 風的一種症狀。可見於驚風、破傷風及多種病因所致的腦炎、腦膜炎等。 轉筋 俗名“抽筋”。多指腓腸肌攣急。是津液脫失的一種症狀。 拘急 指四肢拘攣難以屈伸的症狀。多由於風邪所致,也是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症狀之一。 收引 收,是收縮;引,是拘急。收引即指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多由於寒邪所致。 指眼皮掣動,也作肌肉跳動的形容詞。 身瞤動 即身體的肌肉掣動。其原因有由於發汗太過,陽氣和陰液受傷;有由於陽虛失去促進津液產生的正常功能,氣液不足,肌肉失去溫養所致。 筋惕肉瞤 指肌肉抽掣跳動。其病理和“身瞤動”基本相同,不過津液受傷的程度此較嚴重。 但欲寐 少陰經主症之一。是一種朦朧迷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見於少陰病心腎兩衰,氣血虛弱。 目中不了了 語出《傷寒論》。了了,是清楚分明的意思。目中不了了,是形容 看東西時模糊不清,是由於陽明腑熱過盛,津液受傷,邪熱上蒸所引起的症狀。 眴目 指眼睛轉動不定,即眼目昏花發黑的症狀。 不能眴 眴,是指眼球轉動。不能眴,指眼睛凝視不能轉動之意。 平素血虛之人,發汗過多,精血受傷,筋脈失養,可以出現這種症 狀。 目瞑 瞑,作合目或寐字解。目瞑指眼睛閉著不想睜開。多見於發熱而心煩、眩暈,患者欲閉目求得一時安靜的狀態。 視歧 即看東西時把一物看成兩物,屬肝腎陰精虧損的病變。 戴眼 指目睛上視而不能轉動,為太陽經的經氣衰竭,是病在危重階段所出現的一種腦神經症狀。 瞳子高 瞳子即瞳人。指目睛上視,為太陽經的經氣不足,進一步可出現“戴眼 ”。是一種腦神經症狀。 結胸 語出《傷寒論》。指邪氣結於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狀有兩類:一類為胸脅部有觸痛,頭項強硬,發熱有汗,脈寸浮關沉等;一類為從心窩到少腹硬滿而痛,拒按,大便秘結,口舌乾燥而渴,午後稍有潮熱,脈沉結等。發 病原因,是由於太陽病攻下太早,以致表熱內陷,與胸中原有水飲結聚;或不因誤下,由太陽內傳陽明,陽明實熱與腹中原有水飲互結而成。胸脅 有觸痛,頸項強硬,微汗或但頭汗出的,為熱與水相結,稱為“水結胸”。又稱“水氣結胸”,或“水熱結胸”。心窩部至少腹硬痛拒按、便秘, 午後微有潮熱的,稱為“實熱結胸”。此外,還有“小結胸”、“大結胸”、“血結胸”、“寒實結胸”等名稱。各詳該條。 小結胸 結胸證類型之一。多由於痰熱互結所致,又稱“痰熱結胸”。臨床表現有胃脘部硬滿、壓痛、舌苔黃微膩、脈象浮滑等。 大結胸 即《傷寒論》中之大陷胸湯證。是太陽表證未罷而誤用下法,出現自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的證候。 血結胸 結胸證類型之一,是由邪熱與血結聚胸脘所致。主要症狀有胸脘間滿而微硬,不可按,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口不渴。 寒實結胸 結胸證類型之一。是因太陽病誤用冷水淋洗、邪熱被寒氣所阻抑,水寒傷肺,寒氣結於胸中所致。主要症狀為胸痛、心煩、不渴、不發熱等。 胸下結硬 “胸下“指膈間,是胸膈間有脹滿痞硬而有疼痛的症狀。可因痰濕和邪熱相結;或因脾胃虛寒誤用瀉下,脾胃受傷而致。 胸脅苦滿 即胸脅部滿悶不舒。這是足少陽膽經氣機失調所出現的症狀之一。足少陽經絡分布兩脅,因為氣機鬱結,同時膽火又內鬱於胸膈,故出現 這種症狀。 少腹硬滿 指臍以下部位堅硬脹滿的症狀。若按之不硬,只覺脹滿,拘急不舒的,稱為“少腹急結”。都是由於瘀血和邪熱互結,阻滯於少腹部;或 因膀胱氣化失常,水停下焦所致。前者屬蓄血證,後者屬蓄水證。辨 證要點,在於小便利與不利。小便通利的,為蓄血證;小便不利的, 為蓄水證。 胸悶 是指濕熱或痰濕之邪阻滯中焦,邪氣擾及胸中,出現煩悶不舒的一種症狀 。 是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一種自覺症狀。有因邪熱壅聚的,有因氣虛氣滯的。若兼有脹滿感覺的,則稱為“痞滿”。邪熱阻滯在上焦,胸部痞塞的稱“ 胸痞”。若夾有痰濕,胸痞程度較甚。如有物堵住的,稱為“胸中痞硬”。 邪熱阻滯在胃脘部,按之軟而不痛的,稱為“心下痞”;若按之有抵抗感的,是邪熱與胃中停水相阻,稱為“心下痞硬”。急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 常可出現這類症狀。 心下滿 指胃脘間痞悶脹滿;若兼有氣上逆的感覺,稱為“心下逆滿”。這是由於中陽受傷,運化失常,以致水飲停於中焦所出現的自覺症狀。 心下急 指胃脘部急迫微痛、脹滿不舒的感覺。這是因邪熱結於胃,引起劇烈嘔 吐後所出現的自覺症狀。常伴有心煩、大便閉等症。可見於急性胃炎、 胃腸型感冒等。 支膈 自覺胸膈下有一股氣阻塞似的不適感。 心下支結 胃脘間自覺好像有東西梗阻似的,煩悶不舒,不硬不滿的一種症狀。這是少陽病胸脅苦滿的輕症。 臍下悸 指下腹部搏動不寧的一種症狀,多由於下焦平素有水停蓄,當外感病發汗不當,腎氣受傷,水氣沖逆時則可出現。 臟結 語出《傷寒論》。?症狀和結胸證相類似,但無發熱頃躁。病者飲食如常,而時有腹瀉,脈象寸浮關細小沉緊,舌苔白滑而膩。是由於邪結於臟,陽虛而陰濁凝結。指病人脅下素有積聚痞塊,並連至臍旁,疼痛牽引到 少腹的病症。 雜病 又名“雜症”。通常指外感病以外的內科疾病。 宿疾 指舊有的病,又稱久病,與新病相對而言。 痼疾 是指久治不癒的比較難治的慢性疾病。 咳嗽 咳嗽是一個症狀,中醫認為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影響於肺而引起咳嗽。前人區分有聲無痰叫“咳”,因痰作咳叫“嗽”。臨床上習慣把有痰而有聲的咳,統稱“咳嗽”。無痰的咳則叫“咳嗆”或“乾咳”。但不離外感 、內傷兩大類,一般按風寒、風熱、燥火、痰濕、勞傷施治。 乾咳 指無痰的咳嗆。輕者連咳十數聲會有少量粘痰咯出,重者難多咳亦無痰,咳聲高亢,喉癢乾燥,胸脅作痛,舌邊尖紅,苔黃而乾,脈細澀或弦數。中醫認為多係由於燥火傷肺,肺津受灼所致。 燥咳 是一種痰少乾咳的症狀,並有咽喉乾痛,口鼻及皮膚乾燥,氣息不利,骨節煩痛,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弦數等。中醫認為係由於燥氣耗傷肺津引起的咳嗽。 痰咳 亦稱“痰濕咳嗽”,臨床表現以咳聲重濁,痰多且易咯出,痰出則嗽止為這種咳嗽的特色。伴有胸悶食少,苔白膩,脈浮滑等症狀。中醫認為本症 多因痰濕內蘊,上干於肺所致。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 等病。 暑咳 是咳嗽的一種。臨床表現咳嗽少痰或無痰,身熱口渴,心煩或胸脅痛,尿赤,脈濡滑而數等。中醫認為係感於暑邪,暑氣傷肺而咳。 五臟六腑咳 語出《素問?咳論》。中醫認為咳嗽是肺臟有病的一個症狀。五臟 六腑有病時,病氣影響到肺也會引起咳嗽。同時咳嗽過久也可以影響到其它臟腑功能的失常。因此,古人發現咳嗽會引起或併有其他 臟腑功能及臟腑的經脈循行路線的症候,而以五臟六腑來分類辨症。故而有“心咳”,“肝咳”,“脾咳”,“肺咳”,“腎咳”, 膽咳”,“胃咳”,“小腸咳”,“大腸咳”,“膀胱咳”,“三焦咳”等。(詳見各條)。但不能誤解為除肺之外其他臟腑本身會 出現咳嗽。 心咳 指咳時心胸部疼痛,喉頭似有物梗咀,甚則咽喉腫痛的症侯。 肝咳 指咳時牽引到兩脅疼痛,甚則軀體不能轉側,轉側則兩脅部脹滿的症候。 脾咳 指咳時右脅部疼痛,且牽引到肩背,甚至不可動,動則咳嗽增劇的症候。 腎咳 指咳時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唾涎的症候。 胃咳 指咳時會嘔吐,嘔得厲害時則會嘔出蛔蟲的症喉。 肺咳 指咳時喘息有聲,甚至咳出血的症候。 膽咳 指咳嗽時會嘔吐出膽汁或青色苦水的症候。 小腸咳 指咳嗽時會放屁,咳、屁同時出現的症候。 大腸咳 指咳嗽時會出現大便失禁的症候。 膀胱咳 指咳嗽時合出現小便失禁的症候。 三焦咳 指咳嗽時肚腹脹滿而不欲飲食的症候。 寒痰 以痰質清稀色白的痰為特徵。如由外感風寒而致病的,必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喉癢、咳嗽等症狀。由脾腎虛寒引起的,則出現惡寒肢冷,神倦納呆,脈沉緩等症狀。 燥痰 以痰質稠粘、量少,或帶血絲為特徵。多伴有口乾、鼻燥、痰難咯出,咽痛,脈細數等症狀。 伏痰 又稱“宿痰”。指水飲由於內熱的煎熬而成的痰,停留在膈間較久而得名。在中醫認為伏痰與伏飲意義基本相同,但“飲”多伏於胸腹四肢,(類似於水腫和胸腹腔積水的現象)。而“痰”則全身各處均可潛伏,除一般 有咯痰症狀的疾病外,如癲癇,某些關節病,淋巴結腫大的病症等,在辨症施治方面往往均興伏痰有關。 痰火 ?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煎熬膠結貯積於肺的病證,所謂“窠囊之痰”。平時可無明顯症狀,如因外邪或飲食內傷等因素則引致發作。其症頗似哮喘,煩熱胸痛,口乾唇燥,痰塊很難咯出等。?是頭部及耳後有痰核如串 珠狀,或臟下有結核的病症。其核按之緊,推之不移,兼見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等。因其由於肝火、痰鬱所致,故名。 痰積 主要症狀有胸膈痞滿隱痛,痰涎咳咯不出,涕唾稠粘,吞咽梗阻,頭暈目 眩,腹中有硬塊。是由於痰阻氣滯,濕濁凝聚於胸膈間所致。 水飲 水飲是指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液。水和飲的區別是,稀而清者為“水”,稀而粘者為“飲”,名實異同,故常水飲並稱。(類似滲出液與滲透液之分)。參閱“飲症”'。 隱症 包括“痰引”、“懸飲”、“溢飲”、“支飲”四種合稱。“四飲”見《金匱要略》。是統指各種“水飲”所引起的病症。 四飲 見《金匱要略》,指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種飲症。詳見各條。 痰飲 廣義的痰飲是指多種水飲病的總稱,泛旨體內水液轉輸不利,停積於體腔 、四肢等處的一類疾病。(類似於水腫 Edema)。中醫認其主因係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相互影響所致,尤其是脾陽失於健運,三焦氣化障礙 留積而成。狹義的痰飲,是水飲病的一種,分虛症和實症兩類;虛症主要表現為胸脅支滿,脘部有振水音,嘔吐清涎、頭暈、心悸、氣短、形體消 瘦。中醫認為係由於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谷,水飲散在胃腸所致(類似幽門阻塞 Pylon Steuoris 所致的胃瀦留)。實症主要表現為胃脘部堅滿 ,腹瀉,瀉後稍感舒服,但胃部又立刻堅滿,水液流動於腸間,有瀝瀝的聲響。中醫認為這是由於水飲留伏於胃腸所致。(類似痢疾圻 Dyseutery 引起的症狀)。 懸飲 指水飲之留於脅肋部者。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臨床症狀為脅下脹滿不適,或見微腫。咳嗽或唾涎時兩脅引痛,脈沉而弦,嚴重時咳嗽加劇,胸脅痞滿而痛,牽引至鎖骨上窩,伴有乾嘔短氣,頭痛等症( 類似於滲出性胸膜炎,胸膜積水等狀況)。 溢飲 指水液滯留於體表及皮下組織,與一般所謂水氣病相同。臨床表現為身體疼痛,四肢浮腫沉重,或見喘咳等(類似於心臟病水腫,腎炎水腫等狀況)。 支飲 是指痰飲、水氣停留於胸膈胃脘部位的病症。中醫認為係由於上迫肺氣,肺失肅降,氣機的升降受阻,故而胸膈不利。臨床症狀為喘咳上逆,胸滿氣短,倚息不能平臥,甚則浮腫。(類似於慢性肺氣腫引起的肺心病,鬱 血性心臟衰竭等)。 留飲 指長期滯留不行的水飲。中醫認為係因中焦脾胃陽虛,失於運化,津液凝滯所致。臨床表現為口渴,四肢關節酸痛,背部覺寒冷,氣短,脈象沉等。如中陽不復,舊飲雖得排泄,但新飲又可再留積,故此症遷延難癒。 伏飲 指痰飲潛伏於體內,經常發作的狀況。臨床症狀是腰背酸痛,惡寒發熱,胸脅脹滿,咳嗽嘔吐,甚則眠淚自出,渾身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