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1受死版流程攻略:中醫名詞術語(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23:35
結喉 位於頸部前方正中向外突起的部份;相當於喉頭的甲狀骨處。男性的結喉突出,女性的結喉不甚明顯。 頸骨(天柱骨) 即解剖學上的頸椎。共七節,位於後頸部。上連顱骨,下接胸椎。 胸膺 即前胸部。 膺(膺中、臆) 在前胸部兩側的肌肉隆起處,相當於胸大肌的部位。 上橫骨 指胸骨上端的胸骨柄切跡部份。其外側連接鎖骨。 缺盆 位於兩側前胸壁的上方。鎖骨上緣的凹陷處。穴位名,位於缺盆部的正中央,屬足陽明胃經。 [骨舌] 指在肩部內側,鎖骨的外端部份。指在胸骨上方鎖骨的內端部份。 ◎(按:[骨舌]為一個字) 柱骨(鎖子骨、巨骨、缺盆骨) 位於前胸部的上方。現代稱為鎖骨。 膻中 在前胸部正中,左右兩乳的正中間的部位。穴位名,位於膻中部的中 央,屬任脈經。 [骨褐]骬 [骨褐]與骬,音義同。指“鳩尾”或“蔽心骨”,位於胸骨體的下方,即解剖學上的胸骨劍突部分。?前胸部骨骼的總稱。 ◎(按:[骨褐]為左邊一“骨”字,右邊取“褐”的右邊旁) 在胸部的下方,相當橫隔膜以下的部分,其中在臍以上的部分叫做“大腹”,臍以下的部分叫做“小腹”或“少腹”(一說以臍的兩旁為“少腹”)。 神闕 即肚臍的別名。穴位名,位於臍部的正中,屬任脈經。 橫骨 又名“下橫骨”、“蓋骨”。即解剖學上的恥骨。指舌骨,位於舌根部的小骨。
穴位名,位於恥骨前聯合上緣的正中點向左右旁開五分處,屬足少陰腎經。
曲骨 位於“橫骨“的中央部。相當於恥骨前聯合部。
穴位名,位於恥骨前 聯合上緣的正中點,屬任脈經。
會陰 又名“篡”(音竄)、“下極”、“屏翳”,在外生殖器的後方、肛門前方的部位。穴位名,位於會陰部的正中央,屬任脈經。 毛際 指男性或女性外生殖器上方有陰毛的部位。 氣街 又名“氣沖”,即小腹部下方、股部上方交界處的鼠蹊部(腹股溝部)。? 即人體內氣的運行徑路。《靈樞.衛氣篇》稱六府(《甲乙經》作“ 六經”)、頭部、胸部、腹部和下肢等處都有氣街。 二陰 即前陰和後陰的總稱。包括外生殖器、尿道外口及肛門等部分。 前陰 又稱“下陰”。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 後陰 即肛門部。 產門 指婦女的陰道外口,又稱為“陰戶”。 子門 即子宮外口。 指腋下、脅上空軟部分。 季肋(季脅、軟肋) 又名“橛肋”,相當於側胸第十一、第十二肋軟骨部分。 [月少](音秒) 位於側腹部,相當於第十二肋軟骨下方,髂嵴上方的軟組織部分。軀幹部的後面,包括後胸部,腰部及骶部的統稱。指脊椎骨而言。中醫書所指的脊,多從第一胸椎棘突開始向下數至第四骶骨棘突,共二十一節(包括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骶四節)。 膂骨 脊椎骨的統稱。?指第一胸椎棘狀突起而言。 指後胸部的第十二肋骨以下與骼嵴以上的軟組織部分。 膂(膂筋) 指在背部,脊椎骨左右兩側的背部肌肉群。 交骨 指骶尾關節部。在婦女分娩時,這一關節可被動地作的活動,使骨盆下口張大。如果這一關節活動有障礙,可影響分娩,產科上叫“交骨不開 ”。一說即婦女的坐骨。 尾閭 又名尾骶、骶、骶端、橛骨、窮骨,位於脊椎骨的最下段, 上連骶骨,下端游離,在肛門的後方。 自[骨氐]骨以下至尾[骨氐]骨部分的通稱。 尻骨 即解剖學上的骶骨。上面連接腰椎,下面連接尾椎,左、右兩側面與髂骨 (古稱“髁骨”)相連。 肩解 即肩關節部。 位於肩部的後下方,現代稱為肩胛部。 即上肢部包括肱部(上膊)和臂部(下膊)的統稱。又名“臂膊”。 臑(肱,上膊) 現代稱為肱部。在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 臑骨 即解剖學上的肱骨,位於肱部,下連“正骨”與“輔骨”。 臂(下膊) 現代稱為前臂部。指肘以下、腕部以上的部分。 正骨 臂骨中的一個。位於前臂部,即解剖學上的尺骨。?“正骨手法”的簡稱。參見該條。 輔骨 臂骨中的一個。位於前臂部,即解剖學上的橈骨。 高骨 手腕部近拇指一側有顯著隆起部分,即解剖學上的橈骨莖突位置。 銳骨(兌骨) 指手腕背部小指一側的骨隆起,即解剖學上的尺骨莖突。 髁骨(骻骨) 即今之骼骨。 楗骨(坐板骨,髖) 音“建”。女性的楗骨又名“交骨”,即現代的坐骨(包括髖臼在內)。 音“身”。?指髂骨部髂嵴以下的肌肉部分。泛指脊椎骨兩側的肌肉群。 位於腰部(胂)的下方,骶骨部(尻)的兩側,相當於臀大肌的部位。 髀樞 即股骨大轉子的部位,位於股部外側的最上方,股骨向外方項著隆起部分。?指骨盆外方中央的髖臼的部位,又名“機”。 音“必”。?即股部(大腿部)的代稱。?指股部的上半部分。 髀關 指股部的前上方部分。 即大腿部。 伏免 伸腿時股部前面肌肉的最高隆起部,狀如伏免而得名。相當於股直肌部分。?穴位名。在股部,位於髕骨上緣的上方六寸,用足陽明胃經。 髀骨 即解剖學上的股骨,俗稱大腿骨。 音“國”。即膝部後方,屈膝時的凹處,俗稱腿凹或膝灣。 小腿部(自膝部以下,足部以上)的別名。脛骨的簡稱。 泛指骨骼。?脛骨的別稱。 胻骨 音“行”。又稱“骭骨”(音“幹”),即解剖學上的脛骨,位於小腿部的內側。 外輔骨 即解剖學上的腓骨,位於小腿部的外側。 [骨耑] (腓腸,腓[骨耑]) 俗稱小腿肚,相當於小腿部隆起的排腸肌部分。 膝解 又名“骸關“,即膝關節部。 連骸 即膝部內、外兩側的兩個骨隆起。相當於解剖學上的股內上髁和外上髁的部位。 位於踝關節內,外側圓形的骨隆起。內側的叫內踝,是脛骨的下端;外側的叫外踝,是腓骨的下端。 音“夫”。又名“足趺”,俗名腳面,即腳背部。 跟骨 位於腳後跟的小骨。 指足後跟著地的部分。 京骨 相當於足外側第五跖(音ㄓ)骨底的部分。?穴位名,位於第五跖骨組隆前下方的凹陷處,屬足太陽經。 然骨 位於內踝前的舟狀骨部分。?穴位名,即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舟骨結節下方的凹陷處,屬足少陰經。 束骨 足外側第五跖趾關節的部分。?穴位名。位於第五跖關節後上方的凹陷 處,屬足太陽經。 核骨 又名“覈骨”,即拇趾的第一趾骨與跖骨的關節後下方的圓形籽骨。 絕骨 指絕骨穴的部位,相當於腓骨下端,內髁上端的部分,?穴位名, 又名“懸鐘”,在足外髁直上三寸,屬足少陽經。 即掏趾骨的略稱。 三毛 指位於足大趾爪甲後方的部分,相當於足大趾趾骨第二節部分。 聚毛(叢毛) 位於腳大趾趾骨第一節後方的皮後橫枚部(相當於三毛的後方)。 即足掌,是站立時足部著地的部分。?即足大趾下面的遠端部分,相當於 足大趾球部。 音“忌”。即足大趾下面(跖)的近端部分。 指足底部大趾近端部分,即跽的後方。 廣明 《素問.陰陽離合論》:「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部泛指人體的 前面和上面部位而言。 古代解剖學的術語,即側或面的意思。“上廉”即上側(上面),“內廉” 即內側(內面),如上肢的內廉,即指靠近軀幹部分的屈側,餘可類推。 歧骨 指兩骨的末端互相交叉的部分。如手部的第一、二掌骨關節部的前方分歧 (歧骨間)部,稱為“虎口”,是合谷穴的位置。又如在胸骨體下端,左、右肋軟骨的分歧(歧骨間)部,是“鳩尾”的部位。 百節 是泛指全身的關節說的。 四維 古代醫書多用作四臟的代稱。 四極 即四肢的別稱(見《素問.湯液醪醴論》)。 匹末 指四肢的末梢,即手部和腳部。 八溪 指上肢部的肘關節、腕關節,下肢部的膝關節、踝關節。左右側共八處,總稱八溪 (《見素問.五臟生成篇》)。指肱部及股部的肌肉。 四關 指上肢部左,右側的肩關節(兩腋)和肘闊節,下部的髖關節(兩髀) 和膝關節。?指上肢部的兩側肘關節和下肢部的兩側膝關節。 赤白肉際 指四肢的內、外側赤肉與白肉交界處,其中在上肢部屈側(手掌側)為陰面,皮色較白,所以叫“白肉際”;伸側(手背側)為陽面,皮色較深,所以叫“赤肉際”。在下股部,內側為陰面,即“白肉際”;外側及後側為陽面,即“赤肉際”。 本節 指手部的掌指關節(或足部的跖趾關節)在手背部(或足背部)外形的隆起處。手,足各十個本節。 指手拇指(或足拇趾)後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相當於手部的拇短展肌和腳部的姆短屈肌部分)“魚際”,指魚的邊際,為手背或腳背部深、淺皮色的交界處。 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中構成人體的部叫“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為“水谷之精”(即“後天之精 ”)。 前者是生殖的基本物質,功能繁衍後代;後者由不所攝入的飲食所化生,是維持生命活動和機體代謝所必不可少的。平時臟腑的精氣充盈,則歸藏於腎, 當生殖機能發育成熟時,它又可以變化為生殖之精。精氣不斷的消耗,又不斷得到水谷之精的滋生和補充。 精是生命的基礎,精足則生命方強,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不易受病;精虛則生命力減弱,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均可減退。 精血 血的生成,本源於先天之精。人在出生以後,血液的再生,來源於後天飲食,靠中焦脾胃的氣化,吸收飲食中的精微物質加以變化而成。精的生成,同樣是靠後天飲食的化生,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說。精氣是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血的盈虧是象徵人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由於腎主藏精,肝主藏血,故臨床上精血不足的病症,往往須用補肝益腎等法治療。 精氣 通常是指後天之精而言,亦即充養臟腑的精華(包括飲食所化生的“營衛之氣”),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但和腎本臟所藏的精氣(即男女媾精的精氣)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只有臟腑的精氣充盈,腎本臟才有充盛的精液。 血的形成,是由脾胃等器官把飲食經過消化以後,將精微部分和津液桔合吸收,上輸到心肺,再經肺的“氣化”作用而成。血的功能除了營養身體各部組織外,又如目之視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攝活動,以及皮膚的感覺等,都和血的功能有關。而血的這些功能,必須在氣的推動下,以及氣血在心血 管內正常運行的條件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營血 從生理的角度說,營血就是指血液。 指飲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質。《素問.痹論》:「營者水谷之精氣也。」這 種物質通過脾的氣化作用,上注於肺,行於經脈之中,均勻的分佈於臟腑和 身體其它組織。?指經脈的脈管。《靈樞.經脈篇》說:「脈為營」。這裡 的“營”有營舍的意思,也就是血氣所處的地方。 血脈 即“經脈”,簡稱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津液 泛指體內一切水液。?指由飲食精微通過胃、脾、肺、三焦等臟腑的共同作用所化生的營養物質。津液在經脈內的,為組成血液的成分;在經脈外的,遍佈於組織間隙之中。津和液通常是並提的,但二者在性質,分佈部位和具體功用方面,均有不同之處。“津”此較清稀,分佈於肌膚之間以溫潤肌膚;“液”則比較粘濁,分佈並濡養關節、腦髓、孔竅。但從整 體功能而言,津和液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津液除營養和潤澤組織器官外,隨著體內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還關係到體內陰陽相對的平衡,如炎暑汗多則小便少,天寒汗少則小便多。?指汗或小便。如《靈樞.決氣篇》說:「腠理發泄,汗出溱溱(音“針”,形容出汗狀況),是謂津。」這個“津”就是指的汗。又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這個“津液”就是小便。汗出過多或排尿過多(如糖尿病、尿崩症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耗損體內的津液。 津氣 這是從津的功能而言。津是清而稀的,屬陽。津的溫養肌後的功能有賴於氣的輸布作用,說明津的活動離不開氣,而具體體現津的這種功能活動的 就叫“津氣”。 陰液 泛指體內一切富有營養的液體,或指臟腑的陰精。從液的性質而言,液是稠而濁的,屬陰,故名。 魄汗 “肺臟魄”,外與皮毛相合,而汗液又由皮表透發,和肺氣有關,故稱為“魄汗”,汗孔亦稱為“魄門”(即“鬼門”)。一說魄為陰,汗為陰液,故名。 津血同源 津液和血都是來源於飲食的精氣,並能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津液耗損常使氣血同時虧虛,而氣血虧虛,同樣會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瀉或溫病耗損津液時,往往相繼出現心悸氣短、四肢厥冷,脈微細等氣血虧虛的證侯;大量失血後,常有口燥渴、舌乾無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現象,故《靈樞.營衛生會篇》有“奪血者汗,奪汗者無血”之說;《傷寒論》也認為經常失血或出血多的患者(稱“亡血家”)不可發汗。這些見解和經驗都說明津和血之間有密切關係。 涎唾 涎和唾都是口腔內的唾液。“涎”俗稱“口水“,此較淡,主要有潤澤口腔的作用;“唾”此較稠粘,主要能幫助消化食物。根據“五臟化液”的理論,涎、唾是分別通過脾和腎的作用所化生,所以有“脾為涎”、“腎為唾”之說(見《素問.宣明五氣篇》)。 營衛氣血 營、衛、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所必需的物質和動力基礎。氣血在經脈中不斷地循環運行。營、衛來源於水谷之精氣, 其生成要通過一系列的臟腑氣化活動,如脾胃的消化運輸,心脾的氣化輸布,然後分別營養人體各部,故《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谷入於胃,以傳與肺, 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這裡所謂“清”和“濁”主要是從功能上的差異而言。“清”是指營氣的作用比較柔和, “濁”是指衛氣作用的慓悍滑利,無所不到。 “衛主氣”,“營主血”,衛屬陽而營用陰,陽主外而陰主內,故從所處位置而言,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說,這雖不是絕對的, 還是可以說明營和衛在內、外概念上的不同。從作用方面講,“衛”有捍衛於外的“保衛“”用;“營”有充盈於內的“營養”作用。一般來說, “營衛”主要體現在功能作用方面,“氣血”主要體現在物質基礎方面。 通過氣血的運行,發揮營衛的作用。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指營血,“陽”指衛氣,這些陰陽、內外、守(內守)使(運行)等對偶概念名詞,提示了營衛氣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清代葉天士的 《溫熱論》就在這個基礎上,把溫病傳變劃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臨床上辨證施治的綱領。參見“衛氣營血辨證”條。 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等。?指臟腑組織的活動能力,如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脈之氣等。?臨床上所說的“氣”,多數是指臟腑機能失調引起的病狀,如“胃氣不降”、“肝氣犯胃“等。 大氣 指宇宙間的空氣,或胸中呼及之氣。 真氣 又叫“正氣”,《靈樞.刺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併而充身(者)也。」這說明“真氣”是由先天之氣(即受於先天的“原氣”)和後天之氣(得之於呼吸飲食的)相結合而成,是能充養全身的。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氣直接相關,故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方。 原氣 又叫“元氣”,包括元陰之氣和元陽之氣。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賴後天攝入之營養不斷滋生。“原氣”發源於腎(包括“命門”),藏於臍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動臟腑等一切組織器官的活動,可以體會為人體生化動力的源泉。 宗氣 是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營衛之氣和吸入的大氣相合而積於胸中的氣。胸中不僅是宗氣積聚之處,又是一身之氣的運動輸布的出發點。它有兩大功能, 其一是上出於喉嚨而行呼吸,它關係到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其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 氣有關。 營氣 乃運行於麻管中的精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中焦,其性柔順,有化生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營氣”的運行從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然 後通過全身的經脈不停地運轉,營養人體上下、內外各個部分。所以從生理的角度而言,營氣就是指血液的作用。 衛氣 “衛氣”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脈外,其性剛悍,不受經脈的約束,氣行迅速而滑利。它的運行,內而臟腑,外則肌表腠理,無所不到。它既能溫養臟腑,又有溫潤肌膚,滋養腠理,啟閉汗孔等重要功能。因為這種氣以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邢的作用為特點,所以叫做“衛氣”。 谷氣 又叫“水谷之氣”。指飲食的精氣,因為人的飲食以五穀為主,故稱。 清氣 指水谷精微之氣,亦即從胃傳注於肺,然後再散佈到臟腑組織的營氣。 ?指秋天清肅之氣,或吸入於肺的大氣。?作為治法,是指清氣分之熱。 濁氣 指飲食精華的濃濁部分。?指人體呼出之濁氣和排出的矢氣等。 濁氣歸心 指水谷的精氣通過血的運行歸於心臟。《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這裡所說的“濁氣”係指飲食精華的濃濁部分,它運行到心,由心臟再通過經脈把養料送到身體各部。“濁氣歸心”說明了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循環輸送營養的“總樞”的作用。 中氣 通常是指中焦脾胃之氣和脾胃等臟腑對飲食的消化運輸,升清降濁等生理功能而言,但有時單指脾氣。脾氣主升,在臨床上遇到脫肛,子宮脫垂等病症,往往是由於脾虛下陷所致,常用補中益氣的治法,所謂“補中益氣”,就是指補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氣。 氣為血帥 氣血的運行,保持著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係,氣為陽,是動力;血為陰,是物質基礎。營血在經脈中之所以能不停地運行周流全身,有 賴干“氣”作為它的動力。氣行血亦行,氣滯血亦滯,所以說“氣為血帥”。但“氣”必須依賴營血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又有“血為氣母 ”的說法。它們的關係是,血液營養組織器官而產生機能活動,而機能的正常活動又推動了血液的運行。氣血的運行,也體現了“陰陽互 根”的道理。 氣化 廣義是指人體內氣機的運行變化,如臟腑的功能作用,氣血的輸布流注,臟腑之氣的升降、開闔等,都有“氣化”的含義。?狹義是指三焦之氣 的流行宣化,如三焦輸佈水液的功能,即為氣化的作用。 生氣 指春天的生發之氣,為萬物生長所必需。古人認為人的活動要適應季節 變化的特點,否則就容易生病。?有生發和增強元氣的含義。《素問.陰 陽應象大論》指出:「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少火”是指正常的 陽氣和熱能,這種陽氣或熱能有生發和增強“元氣”的作用。 氣機 通常是泛指氣的功能活動。有時則指臟腑之氣運行的通路,如臨床上因痰熱壅肺,可以導致肺的氣機不暢而產生喘逆的症狀。 清陽、濁陰 “清陽”指體內輕清升發之氣;“濁陰”指體內較重濁的物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意思是說,陽主 氣,輕清上升,故清陽(主要指呼吸之氣)出於耳、目、口、鼻等上竅;陰主形,重濁下降,故濁陰(主要指大小便)出於前、後陰 等下竅。陽主衛外,故清陽(可以體會為衛氣)發於肌表“腠理”;陰主內守,故濁陰(指水谷精微的濃濁部分)內走於體內臟腑等 組織器官。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衛外的陽氣)充實於四肢;六腑傳化水谷,故濁陰(飲食水谷)歸流於六腑。古人用“清陽” 、“濁陰”相對的來闡明具體的、較為普遍的生理現象,並以此來說明“陰陽互根”的原理。故對“清陽”和“濁陰”的理解,雖有 個總的概念,但結合實際情況,含義有時就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