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雪姬本子触手:中醫名詞術語(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2:36
馬刀俠癭 語出《靈樞.經脈篇》等篇。本症即「瘰癧」。其生於臟下,形如馬刀的名為「馬刀」, 又稱「馬刀瘡」;生於頸旁如貫珠的名稱「俠癭 」。兩處病變常相關聯,為頸腋部淋巴結結核。 癆瘡 癆瘡是結核性的瘡瘍,其中以「瘰癧」為最常見。 痰瘰 指生於項前足陽明胃經所過部位的瘰癧。 濕瘰 指生於項後足太陽膀胱經所過部位的瘰癧。 氣瘰 瘰癧之一種。生於項的左右二側,病由肝氣鬱結,遇怒即腫者。 筋癧 瘰癧之一種。生於項側的筋間,大小不一,質堅硬,伴有惡寒,發熱,身體羸瘦等症。 流痰 即骨關節結核病。故又稱「骨癆」或「瘡癆」。多發於學齡兒童,患者常 有其它結核病變。病變部位以脊椎為最多,其次為髖、膝、踝,再次為肩、肘、腕等關節。病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腎陰虧損,使骨髓不充,骨質 疏鬆。外邪乘虛侵襲,痰濁凝聚;或由跌仆損傷等而誘發。此證過程漫長,多不熱不紅不腫,數過或數月後,始有酸脹漫腫而微高起,但不堅硬, 日久方潰,潰後流水或出豆腐渣樣物,難以收口,繼則形成瘺管。每有羸瘦,乏力,潮熱,盜汗等全身症狀。 鶴膝風痰 流痰的一種,生於膝關節部。初期在膝關節周圍腫起如綿,不痛或隱 痛酸楚,皮色不變不熱,慢慢脹痛增加,病腿漸至不能屈伸,肌肉日益萎縮,堅硬如石,久而潰破,流稀水或夾腐塊,日久形成關節半脫 位或膝內翻、外翻畸形,患肢縮短。類於膝關節結核。參貝「流痰」條。 龜背痰 「流痰」發於脊椎關節,致使背部高起,故名。 乳核 婦女乳房的一類慢性炎症,包括一些結核病變。又稱「乳痰」,「乳栗」,「乳癌」等。多發於生育年齡而體質虛弱者,由肝鬱脾虛,痰濁凝結所 致。結核初起時,多生在一側乳房的偏上方,一個或多個,小的如梅,大的如李,質硬,推之可動,皮色不變,觸之不痛,數月後,腫塊增大,皮 色微紅,慢性愛軟,是已化膿,潰破後常成瘺管,膿液清稀,並雜有敗絮樣物,瘡口腐肉不脫,患側腋窩常有腫大之結塊。 乳癆 由「乳核」擴散而致的疾病。因氣血內虛或失於調治,乳核漸大如碗,堅硬疼痛,延至胸肋和腋下,色或紫或黑,潰破後,輕的流白汁,重的流臭 水,日久有午後潮熱,咳嗽,顴紅、羸瘦等陰虛內熱的症狀。 痰核 ?指皮下腫起如核的結塊,多由濕痰流聚而成,結塊多少不一,不紅不腫 ,不硬不痛,用手觸摸,如同果核狀軟滑而能移動,一般不會化膿潰破。痰核大多生於頸、項、下頷部,亦可見於四肢,肩背。生於身體上部的多 兼風熱,生於身體下部的多兼濕熱。?即「臖核」。 臖核 咽喉部發生癰瘍,如喉痹,喉癰,喉疳,喉疔等,或肢體皮膚破損併 發感染時,下頷部,腋窩或腹股溝等部位出現的大小不同的硬結,按之作痛,是一些腫大的淋巴結。是在體表生長的贅生物。李榳《醫學入門》說:「瘤初起如梅李,皮嫩而光 ,漸如石榴瓜瓠(音戶)之狀,原因七情勞欲,復被外邪,生痰聚瘀,隨氣留住,故又曰瘤[病贅],總皆氣血凝滯結成。」根據其形狀和病因的不同, 分「氣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和「脂瘤」等,各詳本條。 骨瘤 瘤的一種。由腎氣虧損,寒邪與瘀血凝聚於骨所致。形色紫黑,堅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緊貼於骨。 肉瘤 瘤的一種。由於內有濕痰,與氣血凝結所致。多少不一,大小無定,瘤體軟,推之可移,有時瘤腫略硬,皮色不變,也無痛感,發展較為緩慢。 筋瘤 邪氣結聚於筋而產生的瘤狀物。《靈樞.刺節真邪篇》稱為「筋溜」。其 形尖而色紫,青筋累累,盤曲聚結如蚯蚓狀,多發於兩小腿,腕關節等部位,屬於靜脈曲張一類的病症。 血瘤 瘤的一種。呈半球形或扁平狀隆起。邊緣明顯,質軟如綿,或軟硬間雜, 表面色紅或紫紅色,也有膚色如常者,壓之可暫時縮小或退色,擦破則出血難止。《外科正宗》:「心主血,暴急太甚,火旺逼血沸騰,復被外邪 所搏而腫曰血瘤」;又「血瘤者,微紫微紅,軟硬間雜,皮膚隱隱纏若紅絲,擦破血流,禁之不住」。類於血管瘤。 氣瘤 皮膚上隆起的一種腫塊。大小不一,質軟,皮色不變,有輕微脹痛感,全 身無寒熱見證。如薛立齋所說:「若勞傷肺氣,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腫者,其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名曰氣瘤」。 脂瘤 瘤的一種。又名「渣瘤」或「粉瘤」。多因痰凝氣結而生。常發於頭面,項背,臀部等處,小的似豆,大的如難蛋,生長緩慢,軟而不硬,皮色淡 紅,推之可移動,頂瑞常有稍帶黑色的小口,可擠壓出有臭味的豆腐渣狀物質。現在稱為粉瘤。 乳癖 多由肝脾為鬱怒思慮所傷,以致氣滯痰凝。多發生於中老年婦女。初起在乳房生一腫塊,如雞卵而表面光渭,能移動,多數無痛感,也有少數感 到輕微脹痛。後期腫塊不與皮膚粘連,皮色如常,亦無發熱,經年累月,也不潰破。類於乳腺纖維瘤,部分患者在孕期腫塊迅速增大而惡化。?氣 滯痰凝,或兼有衝任二經失調。這種病症大多發生於中年婦女的二側乳房,行經前感到乳房脹痛有塊,按之有幾個大小不等的結核,微硬而不堅, 邊緣不清,經期後症狀減輕,腫塊的消長往往與情志刺激有關。與「癌」通。本症初起狀如結核,以後堅硬如石而不痛,一般於幾年後才潰爛,流血水而無膿,疼痛徹心,患處翻花,較久則有少量膿液蔓延瘡面,發生惡臭。因瘡面高低不平如岩石,故名。 失榮 岩證之一。又作「失營」。常發於頸部或耳之前後,初期狀如栗子,頂突根深,按之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無紅熱疼痛,經半年至一年左右,腫塊漸大,始覺隱痛,逐漸潰爛,潰後滲出臭穢血水,硬腫更甚,瘡口高低不 平,形似岩穴,疼痛徹心。常因爛斷血管而大量出血。多由憂思鬱怒,以至氣鬱血逆,與痰火凝結於少陽、陽明的絡脈所致。 腎岩 一名「腎岩翻花」,俗稱「翻花下疳」。多因肝腎素虛,或鬱慮憂思,相火內灼,陰精乾涸,火邪鬱結所致。初於冠狀溝處生一肉刺,堅硬而癢,局部有滲出液。延至一、二年後。陰莖逐漸腫脹,肉刺增大,翻花如石榴 子樣,漸至龜頭破裂,凹凸不平,臭味難聞,甚或鮮血淋瀝,飲食不思,形神困憊。本病屬於陰莖癌。 舌岩 多發於舌兩側邊緣或舌尖的下面,初期腫物如豆,堅硬,漸大如菌,故又稱「舌菌」。頭大蒂小,色紅紫疼痛,不久潰破,向深部及四周蔓延,邊緣隆起如雞冠,觸之易出血,有惡臭,局部有滲出液。後期舌本縮短,痛 不可忍,如怒氣衝激,可致崩裂而出血難止。由於心脾毒火熾盛,結於舌部所致,類於舌癌等病症。 乳岩 多生於婦女。因鬱怒傷肝,思慮傷脾,以致氣滯痰凝而成。或衝任二經失 調,氣滯血凝而生。初起乳中結成小核如豆大,漸漸大如棋子,不疼不癢,不紅不熱,經年累月,漸漸長大,始感疼痛,痛即不休,未潰時,腫如 堆粟,或如覆碗,色紫堅硬。漸漸潰爛,污水滲出,時出臭血。潰爛深如岩穴,瘡口邊緣不齊,或高凸如蓮蓬,疼痛連心。有的初起時乳房發生腫 塊,腫塊中央按之富有彈性,多在未潰前發現乳竅流血,後期潰爛無膿而出血,瘡口中央凹陷,邊緣堅硬。也有初起時乳暈部位發紅,出現丘疹, 表面腐爛而滲出血水,此後乳頭逐漸凹陷,四周堅硬,皮色紫褐,後期乳頭潰爛,乳房內則有堅硬的腫塊。以上三種,在病的過程中常可在患側頸 部和腋下部位發現腫大的硬塊,並與周圍組織粘連。類於乳腺癌等病症。生於肛門內外。多由平素濕熱內積,過食辛辣燥熱食物,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或經常大便秘結,或婦女臨產用力過甚,或久痢等原因,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所致。主要症狀為塊物突出,疼痛,出血等。按塊物位置可分為內 痔,外痔和內外痔等,各詳本條。 內痔 生在肛門齒線以上,為紫紅色塊物突出。初期痔核較小,大便時滴出鮮血,不感疼痛,痔核不脫出於肛外。中期痔核較大,大便後痔核脫出於肛外,便後能還入肛內,一般便血較少。後期大便後痔核脫出,甚則咳嗽、遠 行、久立等情況也會脫出,不能自行還入,須用手推回或平臥才能復位。最後時常脫出,不易復位。如果痔核不能同縮,發生腫痛,甚至因絞窄而 腫痛潰爛,以致壞死,或因化膿而續發肛瘺。 外痔 生在肛門齒線之外,如皮瓣狀,漸漸增大,質地較硬,外表光滑,多不疼痛,無出血,只有異物感,或因感染腫脹始感疼痛,腫消後如舊。皮瓣生於肛門前後正中部的,往往伴有肛裂;皮瓣生於肛門左中、右前、右後部 的,往往伴有內痔;皮瓣作環狀或花冠狀的,多見於經產婦。 內外痔 是兼有內痔和外痔的混合痔。內痔生長部位和外痔連在一起,以肛門的左中、右前、右後部為多發,在右前部位更為常見。 瘜肉痔 指直腸下端脫出的瘜肉。多見於兒童,其色鮮紅,質嫩蒂小,大小不等,最大者可如胡桃。一般單生一個,偶有連串而生,狀似葡萄,無疼痛 ,常於大便時突出肛外,並伴有鮮血及粘液,較大的瘜肉需用手推送才能回納。 翻花痔 內痔的一種。因其經久翻出肛外,表面不平滑,形如翻花,故名。大便時下血,疼痛難忍。 沿肛痔 沿肛門外皮膚上突出小肉,由梅毒傳染兼因濕熱下注而成。肛周皮膚隆起扁平疙瘩,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滲出臭穢粘液,時有搔癢或刺痛,嚴 重的可延及會陰,或發現同樣症狀於口腔咽喉等處。 鎖肛痔 指肛門岩腫而致肛門狹窄的一種病症。初起肛門有墜脹感,便秘或大便次數增多,或大便帶血和粘液。症狀逐漸加劇,伴有裡急後重,糞便中 有膿血,臭穢異常。後期糞形變細,陣發性腹痛,兩胯腹間可發現腫塊,堅硬而推之不移,常伴有「肛癰」或「肛漏」,身體衰弱。 脫肛 直腸或直腸粘膜脫出肛外的一種病症。常見於體虛的小兒和老年人。多由於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肛門鬆弛所致;或兼有大腸濕熱下注而成。初起 僅於大便時肛門脫垂,能自行回縮;病延日久者,脫出較長,需用手托納回,每於行走,勞累,咳嗽,用力等而發。脫出時可感墜脹不適,若脫久 而不回納,則局部紫赤,腫痛加劇,甚則潰爛。 肛漏 是肛門及其周圍發生瘺管漏出膿水不止的病症,也稱「肛瘺」。因肛門周 圍癰疽潰後瘡口不歛而成瘺管,內痔、肛裂等也可導致此病。只有一個外口和內口,沒有分支的,為單純性肛漏。外口有多個,且有分支,或繞肛 管肛門而生,作半環形,形如馬蹄,為複雜性肛漏。長期瘺口流膿,不易自癒。若瘺管外口閉塞,膿流不陽,則有疼痛,脹墜等。 破傷風 又稱「金瘡痙」,指因皮膚破傷處受邪(破傷風桿菌)而致抽風的一種病症。病因血虛不能養筋,病邪由傷口內侵,使風氣內動所致。臨床表 現為面唇青紫,苦笑面容,肌肉陣發性痙攣,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呼吸困難,痰鳴,脈弦數或弦緊等。 褥瘡 又稱「蓆瘡」。指因長期受壓迫而引起局部壞死潰爛的瘡瘍。本病多見於重病長期臥床者,多發於腰骶、肩胛,枕,肘和足跟等處。多因患者 氣血大虧,氣不運血,加上局部受壓所致。患處一般不痛,初現紫斑,漸而壞死潰爛,腐肉脫落,形成潰瘍,較難癒合。 凍瘡 因受冷凍,使局部血脈凝淅而致的皮膚損傷。多發於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 位。患處先呈蒼白,漸成紫紅斑片,自覺灼痛,抓癢或麻木,輕者可經十餘日消散,重者可潰爛成瘡。且較難癒合。 血痣 因膚表或粘膜局部毛細血管持續擴張而致的皮膚病變,呈紅色或棕色、青 色,壓之不退,大小不一,多數高出皮面,表面光滑,觸破即流血。本病多為先天性,也可發生任何年齡。一般不變,也可略為增大,無自覺不適 。生長於體表的一種贅生物。又稱「贅疣」,俗稱「千日瘡」,「瘊子」,「 飯蕊」等。本病多發生於手背,手指或頭面部,患部贅生物初起小如黍米,大如黃豆,突出表面,其表面粗糙,狀如花蕊,灰白或污黃色。疣的數目多 少無定,一般無自覺症狀,用力壓按時略有痛感,碰傷或摩擦後易於出血。治療時,應先治療原發疣(俗稱母瘊),當原發性的疣治癒後,繼發性的疣 往往自行消退。 胼胝 多發於手掌或足蹠部皮膚。因長期受壓或磨擦,局部氣血運行阻滯而發生 皮膚角質增生變厚,以蹠、掌突出部位為常見。皮膚增厚以中央為甚,觸之堅硬,邊緣不清,表面多光滑,呈黃白色或淡黃褐色,多無自覺症狀。 但也有在足跟部或蹠部的胼胝。因擠壓太甚或有繼發感染而頑硬腫痛,不能行走的,稱之為「牛程蹇」。 雞眼 又稱「肉刺」。常生長於足趾及足底前端。本病多因穿過緊的鞋子或足骨 原來就有畸形,致使足部皮膚長期受刺激而引起。雞眼為圓椎形角質增生硬結,數目不定,根部深陷、皮膚增厚、頂端凸突,常因疼痛而影響行走 。 繭唇 發生於唇部的一種病症。因有突起的白皮皺裂,狀如蠶繭,故名。初起在 紅唇緣的外側出現如豆粒狀硬結,逐漸增大,堅硬疼痛,容易破潰流血。或如菌狀不一,潰瘍之表面常覆有痂皮,表面高低不平。有時在頸、頷部 可出現腫塊。後期口乾,咽燥,形體消瘦。本病多由思慮傷脾,心火內熾,脾胃積火,或腎虧火旺,火毒蘊結唇部所致。 飛痘 指牛痘接種部位以外生的痘庖。多困種痘後搔抓,以至痘毒傳播;或因痘 毒從體內途徑傳播而發。症狀與牛痘同,可兼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蟲斑 由於蟲積而繼發於頭面或頸部的糠狀鱗屑樣的皮膚病。皮損為邊緣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灰白色或淡白色斑,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狀鱗屑,多無自覺症狀。類於單純糠疹或白色糠粃疹。 體氣 俗稱「狐臭」。因濕熱鬱於腠浬汗孔所致。也有由於遺傳者。排出汗液帶 有特殊之臊臭氣。狐臭多發生於腋窩部,嚴重的在乳暈、臍、腹股溝、陰 部等處均有臭穢之氣。 癘風 即麻風,又稱「癩大風」,俗名「大麻風」。因感觸暴厲風毒,邪滯肌膚 ,久而發作。初起先覺患部麻木不仁,次發紅斑,繼則腫潰無膿,久而漫延全身肌膚而出現眉落、目損、鼻崩、唇反、足底穿等嚴重證候。 橫痃 又稱「便毒」。是指各種性病的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初期形如杏核, 漸大如鵝卵,堅硬木痛,紅腫灼熱,或微熱不紅。穿潰後流膿液,不 易收口,稱為「魚口」,一說生於左側為魚口,右側為便毒。 楊梅瘡 即梅毒。因瘡的外形以楊梅,故名。本病包括梅毒的各種皮膚病變。如 皮膚先起紅暈,後發斑點,名「楊梅斑」;若狀如風疹樣的則名為「楊梅疹」;若形如赤豆,嵌於肉內,堅硬如豆,名「楊梅豆」;若疹粒破爛,肉反突出於外,名「翻花楊梅」。若梅毒侵於骨髓,關節,或流竄臟腑為患者,統稱「楊梅結毒」。 正骨 診治損傷的專科,也是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亦有稱為傷科或骨傷科的。其對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關節和軟組織的損傷,但也包括同類原因引致的體內臟器損傷。 骨折 即骨的斷裂。多由外來暴力或肌肉的強力牽拉致骨的完整性或連績性遭到破壞所致。有閉合性和開放性兩種。前者皮肉不破,骨折處不與體外相通;後者有傷口通至骨折處,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較為嚴重。臨床表現為 局部瘀腫,疼痛,畸形,壓痛,骨擦音和縱軸扣擊痛等,患者也可因突然受傷,疼痛和出血而發生休克。此外,由於骨質本身本來就有腫瘤、結核 或骨髓炎等病變,由於輕傷而斷裂的,稱為病理性骨折。 脫骱 骱,關節。脫骱,即關節脫位,亦稱「脫臼」。指組成關節的骨端因正常連接受損害而離開其原有的解剖位置。一般為外傷所引起,多發生於肩關節和髖關節。有閉合性和開放性兩種。前者皮肉不 破;後者有傷口通至脫位的關節,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較為複雜而嚴重。其主要症狀為局部腫痛,關節功能障礙。此外,脫骱也可 因氣血虛弱,筋骨鬆弛,而重覆在同一個關節發生的,稱為重複脫骱(即習慣性脫臼);還有一種脫骱可由於先天不足,胚胎 發育不全所致。 扭傷 指關節附近軟組織如筋膜、韌帶或肌腱等因外力的猛烈牽拉而引起的損傷 。主要症狀為局部腫痛,關節運動障礙等。 閃挫 閃傷和挫傷的合稱。軀幹因突然旋轉或屈伸,使筋膜、韌帶或肌腱等受急 驟的牽拉而引起的損傷,稱為「閃傷」,它屬扭傷的範圍,常見於腰部。體表受鈍器直接撞擊而致肌肉等軟組織損傷,稱為「挫傷」。 金瘍 即「金創」。指被金屬利器創傷而化膿潰爛的瘡瘍。 刀暈 因創傷出血,疼痛或精神緊張而致的暈厥。 按摩(推拿) 古稱「按蹻」。是醫生用自己的手或上肢協助病人進行被動的運 動的一種醫療方法。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等作用。常用的手 法有:按、摩、推、拿、揉、搯、搓、搖、滾、抖等方法。應用於關節炎、神經痛、軟組織損傷和其它多種疾病。 推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即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 部,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擠患者肌肉,或用力作直接式的按摩。 拿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即用一手或兩手提拿患處的肌肉,加以壓擠 ,或提起肌肉後迅速放手等方法,後者又稱「彈筋」。 接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即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體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壓力,向下或內外壓按的方法。 摩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即用大姆指或手掌在傷部(多為軟組織)或俞穴的部位上反覆地予以摩擦。 揉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即用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壓按在一定的 部位上,以腕關節或掌指關節為主做回旋狀的揉動。 搯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即用手拇指甲搯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壓按的方法。 搓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用兩手的掌面緊挾住四肢或腰背部,並帶動 皮肉作快速搓揉和上下反覆的盤旋動作。 搖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用兩手固定住某一關節部位的兩端(主要是 頸,肩,肘,腕,膝,踝等較大的關節),並從兩端搖動關節部,作回旋運動,以加強關節的活動能力。 滾法 按摩和傷科埋筋手法的一種。用手背部的近小指側部分壓按在一定的體表 部位上,以腕部作前,後,左、右連續不斷的滾動的方法。 抖法 按摩和傷科理筋手法的一種。用手(雙手或單手)握住受傷關節的遠端, 在向外拔伸時,突然作上下前後的擺動的方法。其活動幅度須在生理許可的範圍內進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理傷續斷 是指處理各種外傷,骨傷疾病的簡稱。 正骨手法 即治療骨折,脫症,扭挫傷時使用的各種手法,如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 摸法 傷科觸診方法之一。是診斷損傷疾病的一種主要手法。即用手仔細地觸摸 檢查肢體受傷部位及其周圍情況,並通過觸摸以發現患者有無骨折或脫症,以及辨別骨折的類型,作為進行治療的依據。 接法 傷科正骨手法。就是將骨折的斷端或碎片重新予以整復原位並接合在一起,也是各種正骨手法的總稱。 端法 傷科正骨手法。有端正或端復原位的含義。主要用於骨傷和關節移位、脫症,醫者用一手或雙手握住傷部下端之骨,準確地進行端正復位。 提法 傷科正骨手法。就是將折斷下垂的骨端用手或繩子向上,向外提出。以達 到直接或間接完全復位的一種牽引手法。 正骨工具 指治療各種外傷和骨折所使用的工具,如腰柱,披肩,竹帘,杉籬,各種質料製成的大小夾板,繃帶等。主要用於骨折的固定。 通木 古代正骨工具。即寬三寸,厚二寸的長杉木板一塊,長度根據患者由頸部至腰部的距離來決定。木板的一面刻有上下縱行的凹槽。內填棉花,可以伏貼於患者的脊骨上。兩側則穿孔繫以寬帶,用以固定脊椎骨折。此法現 多不用,而改以沙袋墊代替。 腰柱 正骨工具。是用扁擔形,扁平長條狀的杉木四根,各寬一寸,厚五分,長短約一尺上下,並在其兩端鑽孔,以線繩互相連貫,可以圍紮在腰部脊骨上,用於腰椎骨折的固定。 披肩 古代正骨工具。是用熟牛皮製作的,用於鎖骨骨折時固定肩部的工具。現 已改用硬紙板及「8」形繃帶固定來代替。 竹帘 古代正骨工具。外形和構造與夏天的竹門帘相似。但其大小則根據患部的 具體情況而定,可以包裹在傷肢的外面,用於四肢骨折的固定。規均改用「小夾板」代替。 杉籬 古代正骨工具。係根據傷肢的形狀,患部的長短寬狹,用杉木條編成竹籬 狀(每個杉木條兩頭各鑽一小孔,以繩聯貫,其形如籬,故名),用以固定骨折患肢,現多用「小夾板」代替。 小夾板 正骨工具。四肢骨折時作固定用。是用柳木、杉木或膠合板等作材料,按肢體長短製成的長方形薄板。 抱膝 正骨工具。多用藤條或竹條製成,外形圓圈狀,比膝蓋骨稍大,四邊各繫 以條帶,將圈放在膝蓋骨上,條帶結紮後可以固定膝部,用以治療髕骨骨折。 振榳 正骨用的拍打工具。為直徑2~3公分的小木棒。用於:?骨傷局部瘀血 腫脹,可輕度拍打患部周圍。?頭,胸震傷時,先用布纏裹頭部,再輕輕拍打足心。可以起到氣血流通,瘀腫消散的作用。 裹帘 即古代傷科正骨時纏裹傷處所用布條的專稱。用途同現代所用的繃帶。 礬索疊磚 古代正骨的一種方法。用於治療腰部扭挫傷及椎間盤脫出。就是讓病 人兩足分別站在三層磚上(即「疊磚」),同時兩手向上高舉緊握住懸掛高處的繩索(即「礬索」)。這時醫生手扶病人腰部,由助手分 三次抽去上、中,下三層的磚。用以牽引脊骨,促使復位。 耳聾 耳為腎的外竅,膽及三焦等的經脈會於耳中,所以一般耳病與此三者關係 最為密切。耳聾有虛證和實證之分。虛證耳聾,發病較緩慢,初起的先有聽力減退,稱為「重聽」( deafness ),其病因為「下元虧損」,腎精不足。實證耳聾,發病驟然,稱為「暴聾」,多因外傷、外感風火,或內火上炎所致。 耳鳴 耳中自覺有蟬鳴或其它各種聲響者,叫做「耳鳴」。可分為虛實兩種類型。虛證是由於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常伴有頭暈目眩腰痛等症狀,診脈多細弱,如因暴怒傷肝,致肝、膽之火上逆,則耳中暴鳴如鐘鼓之聲, 屬於實證。 耵聹 (音聽寧)又名「耳垢」,即外耳道的黃褐色分泌物,少量耵聹為正常現 象。若因風熱相搏,分泌物大量增加,可堵塞外耳道而影響聽力,稱為「耵耳」,即耵聹栓塞。 耳疔 指生於外耳的疔瘡,多屬腎經火毒引起,疔瘡色黑根深,又名「暗疔」。發作時痛如錐刺、寒熱頭痛並作。 耳疳 是一種耳內漫腫,流黑色臭膿的耳病,多由濕熱內蘊和肝火上擾所致,本病類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耳癰 是一種耳竅壅腫,耳根焮熱脹痛,潰破流膿的耳病,類似外耳道癤腫。 耳痔 凡外耳道內長出小腫塊者,統稱「耳痔」。多由於肝、腎、胃三經積火釀 成,患耳有脹塞,聽力減退,耳鳴作癢等感覺。本病類似外耳道乳頭狀瘤。依腫塊形狀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稱。其中如櫻桃或桑椹的,稱為「耳痔」,狀如棗核的稱為「耳挺」,頭大蒂小如蘑菇的稱為耳蕈。 耳後疽 本病系由三焦及膽兩經火毒引起,其症狀為耳後腫痛潰破流膿,並常伴 有頭痛,惡寒,發熱等周身症狀,類似急性乳突炎。 膿耳 凡耳內紅腫焮熱,鼓膜潰破、耳道出膿的稱為膿耳,膿水呈黃色者叫「聤 耳」(音停)白色者叫「纏耳」;多因肝經火熱引起。患者有耳竅突發疼 痛,聽力減退,並伴有周身寒熱,脈象弦滑而數等症狀。本病多發生於小 兒。類似急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