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骑士:中醫名詞術語(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54:39
調和營衛 是糾正營衛矢和、解除風邪的方法。風邪自表而入,可引起營衛失和,其表現為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脈浮弱、苔白滑、口不 渴等症。使用桂枝湯,可以糾正這種營衛失和的狀態。方中主藥桂枝 解肌袪風,使風邪從衛外泄;輔藥芍藥斂陰和營,佐以生薑、大棗, 協助桂、芍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全力合成調和營衛的作用,以 解除風邪。 開鬼門 語出《素問.湯液醪醴論》。鬼(同魄)門,指汗孔。開鬼門,就是發汗法。 輕清疏解 由藥力較輕的解表藥與治咳化痰藥組成,適用於傷風煩微痛、鼻塞、咳嗽等症。常用藥物有:薄荷、牛旁子、桔梗、苦杏仁、橘皮等。 養陰解表(滋陰解表) 由養陰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素體陰虛,感受外邪,出現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 口渴咽乾,舌赤脈數等症。可用加減葳蕤湯(生玉竹、白薇、生蔥白、豆豉、薄荷、桔梗、炙甘草、紅棗)去紅棗。 益氣解表(補氣解表) 由補氣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氣虛感冒,出現頭痛惡寒 發熱,咳嗽唾痰、鼻涕粘稠,胸膈滿悶,脈弱無汗等症。用參蘇飲(黨參、蘇葉、葛根、前胡、薑半夏、陳皮、桔梗、茯苓、木香、枳殼、甘草)。 助陽解表 由助陽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陽氣虛的外感症,出現頭痛、惡寒重、 發熱輕、無汗、手足不溫、喜蓋衣被、精神衰倦、嗜睡、面色蒼白、 說話的聲音低微、脈沉無力、舌苔淡白等症。用再造散(黃茂、黨參、桂枝、甘草、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芍藥、 紅棗)。 養血解表 由養血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陰血虧虛(病後血虛或失血後血虛)的 感冒,出現頭痛、身熱、微惡寒、無汗等症,用蔥白七味飲(蔥白連 根、豆豉、葛根、生薑、生麥冬、乾地黃、甘瀾水)。 化飲解表 由溫化水飲藥與辛溫解表藥組成,治療表有風寒,內有水飲之症,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舌苔滑潤、口不渴、脈浮 緊。用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甘草、薑半夏、五味子)。 表裡雙解 把解表藥和攻下藥(或清裡藥)等一同使用,稱為“表裡雙解”。既有表證,又有裡證的,單解表則裡證不去,單治裡則外邪不解,甚至 內陷,所以要用表裡雙解。表裡雙解可分為兩大類:治外有表邪、裡有實積。例如:病人惡寒發熱,腹部脹痛,胸部痞悶、作嘔、大便 不通、服浮滑。用厚朴七物湯(厚朴、甘草、大黃、枳實、桂枝、大棗、生薑),以其中的桂枝湯去芍藥解表,以其中的厚朴三物湯(厚朴、枳實、大黃)治裡。?治裡熱已盛,兼有表證。例如,病人高熱無汗,身體拘急,面紅目赤,鼻乾口渴,煩躁,不能熟睡,說胡話, 出鼻血,舌乾燥,脈洪數。用三黃石膏湯(石膏、黃芩、黃連、黃柏、麻黃、淡豆豉、梔子、生薑、大棗、細茶),以麻黃、淡豆豉解表,以石膏、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清裡。 開提 病人原有表證,誤服瀉下藥,病邪下陷,發生熱瀉,同時有身熱,胸脘煩熱,口渴,喘而汗出等症。即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解肌袪表熱,升提清 氣;甘草和胃,協助葛根升清氣;黃芩、黃連清裡熱。袪表裡之熱是“開”,升清氣是“提”。 泄衛透熱 溫病當邪熱已到氣分,出現身熱不惡寒,心煩口渴,舌苔黃等症,但 表又閉而無汗,這是衛分閉而不通,必須用辛涼透達藥,使病人微微 有汗,這是“泄衛”;使氣分的熱邪可以從表向外透散,這是“透熱 ”。泄衛透熱的辛涼藥用:浮萍、薄荷、淡豆豉、蟬衣、菊花、金銀 花、蓮翹、白茅根等。 逆流挽舟 是治療痢疾有表證的方法。痢疾初起,有的有惡寒、發熱、身痛、頭 痛無汗等表證,用人參敗毒散(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 殼、桔梗、茯苓、人參、甘草)治療。古人認為痢疾的邪本來從表陷 入於裡,用本方仍使邪由裡出表,好像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現在認為 本方辛溫香燥,適合於外感挾濕證,但痢疾多係濕熱,本方就不一定 適合,所以多以解表藥和導滯藥、清利濕熱藥同用。 清法(清熱法) 是使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以清除火熱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袪暑、生津、解毒的作用。適用於熱性病和其它雜病,以及 膿瘍症出現熱證等。對熱性病使用清熱法,應分清衛分、氣分、營分、血分,按淺深程度使用清法。各個臟腑的熱,應按各 腋俯病證表現的不同,分別採用清臟腑熱的方法。清法中的苦 寒清熱,適用於實熱證;甘寒清熱,適用於虛熱證。清法不宜 久用,尤其是苦寒清熱能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大病後體質虛 弱及婦女產後都須慎用清法。 清氣 是運用辛寒或苦寒等藥物,清解裡熱。適用於熱性病邪在氣分,用以解熱 除煩、透熱出表。 辛寒清氣 是用辛寒藥清氣分之熱。患者高熱,只惡熱,不惡寒,大汗,面目赤 色,呼吸氣粗,說話的聲音重濁,小便澀少,舌苔黃,脈浮洪而躁, 用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苦寒清氣 是用苦寒藥清氣分之熱。如春溫初起,發熱,不惡寒(或微惡寒), 骨節疼痛,口渴汗少,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數,用黃芩湯(黃 芩、芍藥、甘草、大棗)。 輕宣肺氣 用輕劑宣通肺氣,清氣分熱邪,叫做“輕宣肺氣”。例如:感受秋季 的溫燥之氣,身微發熱,口乾而渴,乾咳無痰,用桑杏湯(桑葉、豆 豉、杏仁、沙參、象貝、梔子皮、梨皮)。 生津(養津液) 熱性病發熱多日,損耗津液,病人有發熱,口乾渴、舌紅、唇 燥等症,應用滋養津液的藥物退熱而生津液,如玄參、麥冬、 生地、石斛等藥。 甘寒生津 是用甘寒藥治療胃的津液損傷的方法。熱性病裡熱盛,損耗胃的津液,口中燥渴,吐粘滯白沫,選用麥冬汁、藕汁、鮮葦根汁、荸薺汁、 梨汁或甘蔗汁等藥,取適量燉溫內服。或用石斛、天花粉、蘆根等煎 服。 辛寒生津 是用辛寒藥清胃熱生津液的方法。例如口瘡發作數日,口中有穢氣,舌苔焦黃,脈大而虛,這是胃火盛而胃陰虛,宜用生石膏,知母、竹 葉、元參等藥。 益氣生津 是治療氣津兩虛的方法。氣津兩虛,表現為汗出過多,津液耗傷,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乾作渴,舌質紅,舌乾無津,脈象虛散。用生 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苦寒清熱(苦寒泄熱) 是用苦寒藥清裡熱的方法,例如病人裡熱嚴重,因而煩躁,甚則發狂、乾嘔、小便紅、說胡話,夜間睡眠不安,或吐血,出鼻血、發斑,舌苔黃或乾黑起刺,脈沉數,用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清泄少陽 是用清泄以治療熱性病病邪部位在半表半裡(少陽)的方法。春溫初起,一陣冷一陣熱,口苦脅痛,胸悶欲嘔,小便渾濁,舌質紅,苔黃 膩,脈弦滑而數,用嵩芩清膽湯(青蒿梢、淡竹茹、薑半夏、赤茯苓、黃芩、生枳殼、橘皮、碧玉散。注:碧玉散即由滑石、甘草、青黛 組成)。 清熱解毒 這裡所說的毒,是火熱極盛所致,稱為“熱毒”或“火毒”。使用能清熱邪、解熱毒的藥物,治療熱性病的裡熱盛及癰瘡、癤腫疔毒、斑 疹等,即是清熱解毒法。常用藥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紫花地丁、蒲公英、半枝蓮等。 清熱解暑 是用清熱藥以解除感受暑熱而不挾濕的方法。病人頭痛、身熱、有汗、口渴、小便黃赤,苔薄而黃、麻數,用青蓄、金銀花、連翹、蘆根 等藥。 清營(清營泄熱) 是清除熱性病的營分熱邪的方法。熱邪入於營分,症狀以高 熱煩躁為主,夜裡睡眠不安、舌絳而乾,脈細數,口渴不厲 害,用清營湯(犀角、生地、元參、竹葉、麥冬、丹參、黃 連、金銀花、連翹)。 清心(清心滌熱、清宮) 是治療熱性病熱邪入心包的方法。熱邪入心包的症狀以神昏,說胡話為主。高熱頂躁不安,舌質絳,脈細 數,用清宮湯(元參心、蓮子心、竹葉卷心、連翹心、連心麥冬、犀角尖)。“宮”指心包。 氣營兩清(清氣涼營) 是同時使用清氣分和營分的藥物,以治療熱性病熱邪侵 入氣分和營分的方法。症狀以高熱、心煩為主,並有口 渴汗出、不能睡著,舌質絳、苔黃而乾,脈洪數等症, 用生石膏、知母、生地、麥冬、元參、連翹等藥。 透營轉氣 是治熱性病時,使營分熱邪向外透達,引出氣分而從外解的方法。熱 邪初入營分,脈細數,舌質絳,身熱較高,心煩,晚上睡臥不安,口 不甚渴,用犀角、元參、生地等清營分熱,用竹葉、金銀花、連翹等 透熱外出。 清營透疹 是清營分之熱,並使疹外出的方法。病人高熱煩躁,夜間睡眠不安, 口不甚渴,舌絳而乾,脈細數。用細生地,丹皮,大青葉等清營分熱 邪,用金銀花、連翹、苦桔梗、薄荷、竹葉、牛蒡子等透疹。 涼血(涼血散血) 是清血分熱邪的方法。適用於熱性病熱入血分,迫血妄行, 吐血,衄血、便血、舌色紫絳或發斑色紫黑等症。用犀角地 黃湯(犀角、生地黃、芍藥、牡丹皮)。散血是涼散血中之熱。 涼血解毒 是治療瘟疫、溫毒等熱毒熾盛的方法。適用於高熱口渴,煩躁、口氣 臭穢,或斑疹色紫,或咽喉潰爛,或頭面腫大等症。用清瘟敗毒飲( 生石膏、生地、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元參、連翹、甘草、丹皮、鮮竹葉)。 瀉心 瀉心,實際是瀉胃火。因胃火盛而牙齦腫痛,口臭,嘈雜、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脈數,可用瀉心湯(大黃、黃苓、黃連)。但心火盛而迫血向 上妄行,出現流鼻血,或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目赤腫痛,口舌生瘡,苔 黃,脈數,也可用本方治療,這就是用瀉胃火的方法以瀉心火,即“實則 瀉其子”。 下法(瀉下、攻下、通裡、通下) 是運用有瀉下或潤下作用的藥物,以通導大 便,消除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的一類治法。分為寒下、溫下、潤下等。瀉下藥中 除潤下藥較和緩之外,其餘各類都較峻烈,年老及體弱者恨用,孕婦和月經期勿用。沒 有實結症狀的勿輕用。腸傷塞不用玫下法,以免引起腸出血和穿孔。 寒下 使用寒性而有瀉下作用的藥物,以治療屬裡實熱證的燥屎,飲食積滯,積水等的方法,叫做“寒下”。對於孕婦、新產婦及久病虛弱人忌用。但正 氣虛弱的病人如果有用寒下的必要時,應配合補氣藥同用。?大便燥結, 同時有火眼、頭痛、苔黃膩、脈數的,用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 芒硝)。此法一名“釜底抽薪”,?飲食積滯或痢疾的濕熱積滯,病人脘 腹脹悶,下痢或泄瀉,腹痛,肛門有重墜感,或大便秘結,小便赤,舌紅 苔膩,脈沉實,用木香、枳殼、黃連、大黃、香附、檳榔等藥。?水腫自 眼瞼腫脹開始的,或腹中有癥塊而有腹水,或胸協有積水,脈沉實,用十 棗湯(大棗、芫花、甘遂、大戟)瀉水。此法一稱“逐水法”。 溫下 使用溫性的瀉下藥或溫熱性藥和寒性瀉下藥同用,以治寒性積滯裡實證。 大便不通屬於寒結的,其症狀為腹滿而實,手足涼,苔白膩,脈沉弦, 用巴杏丸(巴豆 45 枚,杳仁 30 枚,都去皮心,炙黃搗碎糊丸,如赤小 豆大,成人每服一分五厘)。?腹痛,大便秘結,手足涼,舌苔白,脈沉 弦而緊,用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 潤下 分為兩種,?使用有潤滑作用的藥物,治療熱性病過程中津液損耗的便秘,或老年腸燥便秘或習慣性便秘,以及孕婦或產後便秘。常用藥有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近年來用生油、蔥汁混和內服,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也屬於潤下法。?是使用滋潤津液的藥物,治療大腸熱結而津液枯燥的大 便祕結,用增液湯(元參、連心麥冬、生地),這稱為“增液潤下”,適 用於熱性病津液虧損的便秘。 增液瀉下 把增補津液藥與寒下藥同用,治療熱結津液虧的大便秘結,如病人正氣不太虛,可以經得起攻下的,用增液承氣湯(元參、連心麥冬、生 地、大黃、芒硝)。 鹹寒增液 使用埔寒而有潤下作用的藥物,治療大腸燥結的便秘,例如用雪羹湯 (荸薺、海蜇皮切碎同燉)內服,治陰虛痰熱,大便燥結。 攻補兼施 邪氣實而正氣虛的病,需要攻邪,但單用攻下就會使正氣不支,單用 補益又能使邪氣更為壅滯,所以須用攻中有補,補中有攻的攻補兼施 法,使邪氣去而正氣不傷。方法分為兩種:?補氣瀉下:把瀉下藥與 補氣藥同用,治療熱結腸胃,正氣衰竭,大便秘結或下利清水,腹部 脹痛拒按,高熱口渴,神昏說胡話,舌苔焦黃起刺,脈滑數無力,用 黃龍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朴、黨參、當歸、甘草、生姜、大棗 )。?滋陰瀉下:把瀉下藥與滋陰藥同用,治療唇燥口裂,咽乾,口 渴要喝水,身熱不退,腹硬滿而痛,大便不通的,用承氣養營湯(知 母、當歸、芍藥、生地黃、大黃、枳實、厚朴)。前述“增液瀉下” 也屬於“滋陰瀉下”。 先攻後補 具有可用攻下法的症狀,用攻下法後,大便已通,熱退,但呼吸氣短,手足稍涼,脈弱,這是氣虛,用適量黨參煎服補氣。或熱性病具有 可用攻下法的症狀,用攻下法後,大便通,熱退,但病人汗出較多,脈細,這是陰虛,用滋胃陰藥,如沙參、麥冬、細生地、玉竹等。又 如胸脅有積水,用甘遂、芫花、大戟等攻下,瀉下稀水後,病人喝適量稀粥,臥床休息,也是一種補法。這種先用攻下後用補益之法,稱 為“先攻後補”。 先補後攻 需要使用攻下法的疾病,但病人體質虛弱,一時不能接受攻下法,須先用補法,使體質增強,然後攻下。例加肝硬化腹水需要瀉水,但病 人身體較虛,食慾較差,須先培補脾胃,增加營養,待病人身體比較強健,然後用甘遂一類逐水藥瀉水。這種先用培補後用攻下之法,稱 為“先攻後補”。 通泄(通腑瀉熱) 即用通大便以清除裡熱的方法。例如“寒下”之法之?,“潤下”、“增液瀉下”、“鹹寒增液”等法。腑指大腸。 逐水 指“寒下”之法?。是治療水腫實證的方法。使用瀉水作用峻烈的藥物(如牽牛、甘遂、芫花、大戟、商陸等),瀉出大量水份。 去宛陳莝(音“錯”) 語出《素問.湯液醪(音“勞”)醴論》。宛,通鬱, 即鬱結。陳莝是陳舊鍘碎的草。“去宛陳莝”,就是去 掉堆積的陳草,在人體是指去除鬱結已久的水液廢物, 即使用甘遂、牽牛等的逐水法。 導滯通腑 即以疏導積滯為目標的瀉下法。參見“寒下”法之?。 急下存陰(急下存津) 在熱性病過程中,高熱持續,口乾而渴,大便秘結,舌苔黃燥或乾黑起刺,脈沉實有力。由於津液日益耗損, 急須用瀉下藥通大便,瀉去實熱,以保存津液。本法對於腸傷寒不適用,以免引起腸出血或穿孔。 釜底抽薪 通大便以瀉去實熱,這種方法,好比抽去鍋下燃燒著的柴草,以降低鍋內溫度的辦法一樣。指“寒下”法之及“急下存陰”法。 軟堅除滿 “堅”在這裡指乾燥的大便。因大便燥結而腹部脹滿,用“鹹寒增液”法潤燥,稀釋大便,大便通而腹部脹滿消除。 峻下 使用大黃、巴豆、芫花、甘遂、大戟、商陸、牽牛子、芒硝等有強烈瀉下作用的藥物導瀉,稱為“峻下”。 緩下 指使用性質和緩而滋潤的藥物以潤下通大便的方法,屬於緩下,藥物如火麻仁、郁李仁、瓜蔞仁、竹瀝、蜂蜜等。治老人虛寒便秘的半硫丸(半夏、硫黃),則在溫下中也屬於緩下一類。 誤下 本非下證而誤用下法的叫“誤下”。熱性病表證還沒有解除,本來應當解表,如果誤用下法,能引起變證,如泄瀉、結胸、痞證等。其它內科、婦 產科、兒科等凡不應下而誤用下法都能發生變證,須按具體倩況處理。 和法 是利用藥物的疏通調和作用,以達到解除病邪的目的。分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肝胃等方法。凡熱性病邪在表,或已入裡而有燥渴,說胡話 等實證的,都不能使用本法。 和解少陽 邪在少陽,指熱性病邪在半表半裡的部位。半表證指一陣冷、一陣熱及胸協苦滿;半裡證指口苦、咽乾、目眩。用小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和解,一面袪病邪,一面扶正氣。 調和肝脾 使用和法治療肝氣犯脾,叫做“調和肝脾”。肝脾不和的表現,是脅 脹或痛,腸鳴,大便稀薄,性情急躁,食慾不振,舌苔薄白,脈弦細 等症,用柴胡、白芍、枳殼、甘草、白朮、陳皮、防風等藥。 調和肝胃 使用和法治療肝氣犯胃,叫做“調和肝胃”。肝胃不和的表現,是脅肋脹痛。脘部脹悶疼痛,飲食減少,噯氣吞酸,嘔吐或吐出酸苦水, 常用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吳茱萸、黃連、半夏、香附、鍛瓦楞 子等藥。 開達膜原 就是用消除穢濁藥以攻遂閉塞於“膜原”間的病邪。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出現一陣冷、一陣熱,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沒有定時, 胸悶發嘔,頭痛煩躁,舌苔垢膩,脈弦數,用達原飲(檳榔、厚朴、 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治療。 袪濕 是使用藥物以去除濕邪的治法。濕是重濁粘膩的邪氣,可以與風、寒、暑、熱等邪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化熱、化寒。濕在上焦須化,在中焦須燥, 在下焦須利。脾主運化水濕,也能被濕所困,所以治濕也須注意治脾。 化濕 “疏表化濕”:濕邪在上焦或在表,出現頭重而脹,肢仁痠重疼痛,口中粘膩,不口渴,苔白膩,脈濡。用防風、秦充、蒼朮、藿香、陳皮、砂 仁殼、生甘草等。?“清熱化濕”:濕溫時疫初起,邪在氣分,身熱肢痠、無汗心煩;或有汗而熱不退,胸悶腹脹,小便赤,大便不通;或泄瀉不 傷,大便熱臭,舌苔垢膩或乾黃。用甘露消毒丹(渭屬、茵陳、黃芩、石菖蒲、木通、川貝母、射干、連翹、薄荷、白蔻仁、養香、為散劑。) 燥濕 “苦溫燥濕“:因中焦為寒濕所阻,胸悶嘔吐、噁心、腹脹、大便清稀、苔白膩,用厚朴、半夏、白蔻仁、茯苓等。?“苦寒燥濕”:因中焦為 濕熱所阻,腹痛腹脹,大便稀薄而熱臭,舌苔黃膩,用黃連、黃芩、枳殼、豬苓等。 利濕 是通利小便,使濕邪從下焦滲利而去的方法。凡陰虛津液虧損遺精、滑精的慎用,如必須使用,應加滋陰藥。利濕藥中滑利降泄性較大的,如生薏 苡仁、瞿麥、冬葵子等,孕婦慎用。 清熱利濕 濕熱下注,小腹脹急,小便渾赤,排尿時澀痛,淋瀝不暢,舌苔黃膩,用八正散(車前子、木通、瞿麥、扁蓄、渭屬、甘草梢、梔子仁、 大黃)。 清暑利濕 是治療夏季暑濕證的方法。由暑濕之邪引起的發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用六一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共研細末。每次用三 至四錢。水煎服)。 溫陽利濕(化氣利水) 是治療陽氣為水寒困遏的方法。病人內停水濕,外有表寒,陽氣受水寒困遏,小便不利,頭痛,微發熱,心煩 口渴,喝了水就吐,舌苔白膩或白厚,脈浮,用五苓散(茯苓、澤瀉、豬苓、白朮、桂枝、共研細末)。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健脾利水、桂枝內通陽氣,外解肌表,化氣利水,使小便通暢,水從下出。 滋陰利濕 是治療邪熱傷陰,小便不利的方法。患者口渴要喝水,小便不利,或有咳嗽嘔噁,心煩不能安眠,用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阿膠、 滑屬)。心煩不能安眠是陰傷的現象,阿膠能補血養陰,與其它藥同 用,既能利水,又不傷陰。 淡滲利濕 使用淡味利濕藥為主,使濕從下焦排出。例如泄瀉清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濡,用茯苓、豬苓、澤瀉、冬瓜子、薏苡仁等藥。 溫腎利水 是治療腎陽虛形成水腫的方法。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眼花,腰部痠痛,四肢發冷,小便短少,浮腫自頭面延及下身,長期不退,按之凹 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用濟生腎氣丸(肉桂、製附子、 地黃、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牛膝、車前子)。 滲濕於熱下 見清.葉桂《溫熱論》。熱性病濕重於熱,熱邪為水濕抑遏,不能外透,應使用利濕藥分利水濕,熱邪才能外透。例如濕溫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胸悶不飢,午後身熱 較高。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薏仁、半夏)。其中滑石、白通草、生薏仁都是淡滲利濕,配合 其它芳香袪濕藥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利小便,實大便 是治療濕瀉的方法。濕瀉患者大便多水,小便短少,腸鳴漉漉,腹不痛,苔白,脈濡細。常用胃苓湯(蒼朮、厚朴、陳皮、 甘草、桂枝、白朮、豬苓、茯苓、澤瀉。即平胃散合五苓散) 健脾去濕,使小便清利,大便正常。 潔淨俯 語出《素問.湯液醪(音勞)醴論》。“淨俯”指膀恍。“潔淨俯“即利小便。 芳香化濁 使用芳香化濕濁的藥物,治內有濕濁,出現脘腹脹悶,噁心吞酸,大便稀薄,體倦乏力,口膩有甜味等症。用藿香、佩蘭、砂仁,厚朴等 ;如兼有頭暈而脹,嘔吐,舌苔白膩,可加石菖蒲,鮮荷葉,陳皮、 半夏、大腹皮等。 健脾(補脾、益脾) 是治療脾虛而運化功能減弱的方法。患者面色萎黃,疲倦 無力,飲食減少,胃痛喜按,進食後痛減,大便稀薄,舌 淡苔白,脈濡弱,用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薏苡仁等 藥。 運脾 是治療濕重困脾的方法。濕重的表現為胃部飽脹,飲食無味,噁心欲吐,口中淡而粘,頭昏身倦,大便泄瀉,或腹脹,四肢浮腫,小便少,舌苔白 膩,脈濡。用蒼朮,厚朴,陳皮,藿香,佩蘭,白蔻仁,茯苓,澤瀉等藥 芳香袪濕以運脾。 醒脾 是治療脾氣虛寒運化無力的方法。脾氣虛寒,表現為食慾不振,食物不消化,有時噯氣,大便溏,有時腹隱痛喜熱按,舌貿淡,脈弱等。用醒脾散(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草果、木香、陳皮、厚木、蘇梗各等分,為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一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以健脾溫中,促進運 化,而增強食慾。 培土 指培補脾土,促使脾的運化機能恢復正常。凡脾虛而有飲食減少,大便泄瀉等症,即須培土,也即“健脾”、“補脾”、“益脾”的總稱。 健脾疏肝(培土抑木) 是治療肝氣郁結,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肝旺脾虛,即木克土證)的方法。肝旺脾虛,症見兩脅脹痛,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弦。培土用白朮、茯苓、薏苡仁、山藥等;抑木用柴胡、青皮、木香、 佛手等。 補脾益肺(培土生金) 用培補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強健,恢復正常,以治療肺臟虧虛的病症。例如肺虛久咳,痰多清稀,兼見食 慾減退,肚腹作脹,大便稀溏,四肢無力,甚至浮腫, 舌質淡苔白,脈濡細。用黨參、茯苓、白朮、山藥、木 香、陳皮、半夏等。 溫補命門(補火生土) 是溫補命門之火以恢復脾的運化功能的方法。黎明前腹瀉,瀉前腹痛腸鳴,瀉出物中或有不消化的食物,瀉後 感到安適,腹部怕冷,四肢發涼,舌質淡,苔白,脈沉 細。這種病俗稱“五更瀉”或“雞鳴瀉”,這是命門火 衰,脾的運化無力,所以要溫補命門之火,加強脾的運 化。可用四神丸(肉豆蔻、破故紙、五味子、吳茱萸、 生薑、紅棗)治療。 疏肝(舒肝、疏肝理氣,泄肝) 是疏散肝氣郁結的方法。肝氣郁結,表現為兩脅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或噁心,嘔吐酸水,食慾不振,腹痛腹瀉,周身竄痛,舌苔薄,脈弦。可用柴胡、當歸、白芍、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厚朴等藥。 柔肝(養肝、養血柔肝) 是治療肝陰虛(肝血不足)的方法。肝陰虛,表現為視力減退,兩眼乾澀,夜盲,有時頭暈耳鳴。爪甲色 淡,或夜間睡眠不好,多夢,口乾缺少津液,脈細弱。可用當歸、白芍、地黃、首烏、枸杞子、女貞子、 旱蓮草、桑椹子等藥。“肝為剛臟”,賴血以養,所 以須用養血之品,使肝得所養。 伐肝(抑肝) 是抑制肝氣過旺的方法。肝氣太旺而犯脾,須用抑制肝氣過旺的治法,稱為“伐肝”。伐肝一般用柴胡、青皮、廣木香、佛手等,實際屬於疏肝一類。伐肝藥一般與益脾藥同用,參見“培土抑木”條。 滋養肝腎 是滋腎陰以潤養肝陰。此法多用於腎陰虧肝木旺的證候,如頭目眩暈,眼乾發澀,耳鳴額紅,口乾,五心煩熱,腰膝痠軟,男子遺精, 婦女月經不調,苔少而舌質紅,脈細弦數。可用乾地黃、山茱萸、枸 杞子、玄參、龜板、女貞子、何首烏等藥。此法一稱“滋水涵木”。 ?是治療肝腎陰虛兼有輕度浮腫。患者頭暈,面紅升火,眼花耳鳴, 腰部痠痛,咽乾,夜間睡眠較差,或有盜汗,尿少色黃,舌紅苔少, 脈弦細。用杞菊地黃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丹皮、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 和肝(滋陰疏肝) 是滋陰藥與疏肝藥合用,使肝氣和暢的方法。肝腎陰虛,氣滯不行,症見脅肋竄痛,胸腹脹,舌上無津液,咽喉乾燥, 脈反細弱或虛弦,可用一貫煎(北沙參、麥冬、當歸身、生 地黃、枸杞子、川楝子;口苦燥的加酒炒黃連少量)治療。 滋陰平肝潛陽 是治療陰虛而肝陽上亢的方法。肝陰虛或腎陰虛,都能發生肝陽上亢。出現頭痛,頭昏暈,耳鳴耳聾,情緒容易激動,面部烘熱,口燥咽乾,睡眠不足,舌質紅,脈細弦數。滋肝腎之陰,用熟 地、枸杞、山茱萸、旱蓮草;平肝用鉤藤、菊花、天麻、僵蠶等 ;潛陽用生牡蠣、生龍骨、生石決明、磁石等。 瀉肝(清肝火、清肝瀉火) 是用苦寒瀉肝火的藥物以治療肝火上炎的方法。肝的實火上升,出現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口乾苦,脅部疼痛,嘔吐黃苦水,甚則吐血,急 躁易怒,大便多便秘,苔黃、脈弦數。可用龍膽草、山梔、丹皮、夏枯草、黃芩、黃蓮等藥。 佐金平木 是肅肺以抑肝的方法。肝氣上沖於肺,肺氣不得下降,出現兩脅竄痛、氣喘不平、脈弦等症。須用肅肺法使肺氣下降,肝氣也得疏暢。用 桑白皮(吳茱萸汁炒)、蘇梗、杳仁、批把葉等藥。 滋陰 又稱“育陰”,“養陰”,“補陰”或“益陰”,是治療陰虛證的方法。 陰虛證,表現為乾咳咳血,潮熱盜汗,口乾咽燥,腰痠遺精、頭暈目眩, 手足心煩熱等症。可選用天門冬、麥門冬、石斛、沙參、玉竹、百合,旱 蓮草、女貞子、龜板、鱉甲等藥。參見“補陰”條。 酸甘化陰 是酸味、甘味藥同用以益陰的治法。患者夜間失眠、多夢、健忘、口舌糜爛,舌質紅,脈細數。用酸棗仁、五味子、白芍、生地、麥冬、 百合等。因為患者心陰虛則心陽亢,心陽亢則心陰愈虛,所以本法以 酸味藥酸棗仁、五味子、白芍斂陰,甘寒藥生地、麥冬、百合滋陰, 一斂一滋,陰日長而陽亢日消,歸於陰陽協調。化陰,即斂陰滋陰並 進而使陰日長之意。 清絡保陰 是清肺絡熱而保肺陰的方法。暑溫經治療後,諸症皆退,但咳而無痰,咳聲清高的,是肺絡中仍有熱,肺陰必然受內熱的消耗,可用清絡 飲(鮮荷葉邊、鮮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花、絲瓜皮、鮮竹葉心) 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麥冬、知母治療。 堅陰 是固腎精,平相火的方法。例如夢中遺精,但相火妄動,腎氣不固。用封髓丹(黃柏、砂仁、炙甘草、研末蜜丸)治療。黃柏平相火妄動,固腎精,便是堅陰。 強陰 指藥物具有加強陰精的功能。如熟地黃、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沙苑蒺藜等。這些藥適用於腎陰虛之證,如腰痠、遺精、小便多等。 斂陰 即收斂陰氣的方法。適用於陰津耗散而病邪已衰退的證候。這類藥物的味多酸澀。例如熱性病熱退身涼,餘邪已清,飲食增進,但夜間還有虛汗, 可用山茱萸、五味子加入止汗劑中。 潛陽 是治療陰虛而肝陽上升(上亢)的方法。肝陽上升,出現頭痛眩暈,耳鳴 耳聾,肢體麻木或震顫等症。可用生牡蠣、生龍骨、生石決明、真珠母、 磁石、代赭石等質重鎮墜的藥物,以收斂虛陽,稱為“潛陽”。潛陽法常 與平肝滋陰等法同用。參見“滋陰平肝潛陽”條。 潛鎮(鎮潛) 指質重下墜的鎮靜安神藥與潛陽藥同用的治療方法。質重下墜的鎮靜安神藥如硃砂,滋石、生鐵落、龍齒、牡蠣等。質重下墜的 潛陽藥如牡蠣、龍骨、石決明、真珠母、磁石、代赭石等。其中 有的藥物兼有鎮靜安神和潛陽兩種作用。潛鎮法常用以治療心神 不寧,心悸失眠和肝陽上亢的頭痛、眩暈等症。 熄風 指平熄內風的方法。內風表現為眩暈、震顫、高熱、抽搐、小兒驚風和癲 癇等症。用羚羊角、全蠍、娛蚣、僵蠶、蚯蚓等藥。分為“滋陰熄風”、 “平肝熄風”、“瀉火熄風”、“和血熄風”等。 滋陰熄風 是以滋陰為主,消除因陰虛而動風的方法。在熱性病晚期,熱傷真陰,表現為身熱不甚,但羈留不退,手足心熱、面紅、虛煩不眠、咽乾 口燥、心慌神倦,甚或耳聾,手足蠕動或抽搐、舌乾絳少苔、脈虛數。可用生地、白芍、麥冬、雞子黃、龜板、鱉甲、牡蠣、鉤藤等藥。 平肝熄風(鎮肝熄風) 是治療由於肝陽上亢而引動內風的方法。病人頭部掣痛,頭暈目眩,口眼歪斜,肢體發麻或震顫,舌頭發硬, 舌體偏斜抖動,語言不清楚,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 或抽搐,苔薄質紅,脈弦。可用鉤藤,天麻、白蒺藜、菊花、蚯蚓、真珠母、牡蠣、石決明等藥。 瀉火熄風(清熱熄風) 是治療熱極生風(實熱證)的方法。凡熱性病由於高熱 而手足抽搐、兩眼上翻、項強,甚至背反張如弓狀,神 志昏迷的,就叫“熱極生風”。患者苔黃舌質紅,脈弦 數。可用鉤藤、蚯蚓、全蝎、蜈蚣、生石決明、生牡蠣、石膏、黃連、大青葉等藥。 和血熄風 是治療肝風內動偏於血虛的方法。熱性病晚期熱邪損耗陰血,出現唇焦舌燥,筋脈拘急,手足蠕動,或頭目眩暈,脈細數等症。可用陳阿 膠、生地、生白芍、雞子黃、生牡蠣、炙甘草、茯神、絡石藤等藥。 解痙(鎮痙) 解除震顫、手足痙攣(抽搐)及角弓反張(項背強硬向後反張如 弓狀)等症,叫做“解痙”,即熄風法。 袪風 是利用藥物疏散風邪的作用,以疏散經絡,肌肉、關節間留滯的風邪的方法。風有外風、內風的區別。內風應平熄,外風應袪散。袪風法適宜於外 風。分為“袪風除濕”、“疏風泄熱”、“袪風養血”、“搜風逐寒”等法。 袪風除濕 是風濕之邪留滯於經絡、肌肉、關節等部位,出現游走性疼痛症狀時的治法。可用羌活、防風、秦艽、威靈仙、桑枝、五加皮、甘草等藥。 疏風泄熱 是治療外有風邪兼有裡熱的方法。風邪侵襲,有頭痛、鼻塞、咳嗽等症。裡熱有口渴、小便黃、舌質紅、舌苔黃等症。有以上諸證而身熱 微惡寒,脈浮數的,用鮮蔥白、淡豆豉、蔓荊子、焦山梔、苦桔梗、 連翹、淡竹葉、杏仁、牛蒡子等藥;有以上諸證而身熱惡寒、脈浮數 的,用荊芥、防風、白芷、焦山梔、苦桔梗、連翹、淡竹葉、杏仁、 牛蒡子等藥。 袪風養血 是治療血脈不和,風濕流竄經絡的方法。其症狀是:肌膚和手足麻木,忽然口眼歪斜,說話困難,甚至半身不遂,或兼有怕冷身熱、肢體 拘急,舌苔白膩,脈象浮滑。應袪風通絡,行血養血。用大秦艽湯( 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川芎、當歸、芍藥、生地、熟地、 白朮、茯苓、細辛、石膏、黃芩、甘草)。其中川芎、當歸、芍藥、 地黃行血養血,能治療血脈不和,使血脈流通,滯留的風邪也隨之消 除,所以叫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搜風逐寒 是治療風邪兼寒邪濕痰、瘀血留滯經絡的方法。中風手足麻木,日久 不癒,經絡中有濕痰瘀血,腿臂間局部作痛;或風寒濕氣留滯經絡, 肢體筋骨痠痛的。用小活絡丹(川烏、蚯蚓、草烏、天南星、乳香、 沒藥、研末,酒麵糊丸。) 潤燥(清燥、涼燥) 是使用滋潤藥以治療燥熱證的方法。燥證分內燥、外燥二種。外燥是外感燥氣致病,內燥是內臟津液虧損之證。潤 燥分為“輕宣潤燥”、“甘寒滋潤”、“清腸潤燥”、“ 養陰潤燥”、“養血潤燥”等。 輕宣潤燥 是治療外感燥熱傷肺的方法。病人發熱,頭痛,乾咳少痰或氣逆喘急、舌乾無苔或薄白而燥、舌邊舌尖俱紅。用桑杏湯(桑葉、杏仁、沙 參、象貝母、豆豉、梔皮、梨皮)。 甘寒滋潤 是治療肺腎津液不足的方法。例如肺腎陰虧、虛火上炎、咽喉燥痛、咳嗽乾喘、痰中帶血、手足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用生地、熟 地、麥冬、川貝母、百合、當歸、白芍、生甘草、玄參、桔梗等藥。 清腸潤燥 是治療大腸燥熱而便秘的方法。大便乾結、口臭唇瘡,面赤、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實。用麻仁丸(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 杏仁)。 養陰潤燥 是治療燥熱之邪傷肺胃津液的方法。病人咽乾口渴,午後身熱,或乾咳少痰,舌質紅,脈細數。用沙參麥冬飲(沙參、玉竹、麥冬、甘草、冬桑葉、生扁豆、天花粉)。 養血潤燥 是治療血虛便秘的方法。面色蒼白,盾爪不紅潤,時覺頭眩,心悸,大便乾結難下,舌質嫩而色淡,脈細數。用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等藥。 苦溫平燥 是治療外感涼燥表證的方法。患者頭微痛,怕冷,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清稀,唇燥咽乾,苔薄白而乾,脈弦。用杏蘇散(杏 仁、陳皮、蘇葉、半夏、前胡、桔梗、茯苓、枳殼、甘草、生薑、大 棗)。 理氣 是運用藥物有行氣解郁、補中益氣的作用,治療氣滯、氣逆、氣虛的方法。氣虛用補益中氣藥,歸入補氣門。通常所說的理氣,多對氣滯,氣逆而 言,分為“疏郁理氣”、“和胃理氣”、“降逆下氣”等。理氣藥多屬香 燥,津液虧損的須慎用。 疏郁理氣(寬胸、寬中、解鬱、開鬱) 是治療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氣滯的方法。出現胸膈痞悶,兩脅及小腹脹痛等症,用香附、延胡索、烏藥、廣木香等藥。 和胃理氣 是治療氣與痰濕阻滯中脘的方法。出現脘腹脹悶,吞酸或吐酸水,噯氣等症,用枳實、陳皮、薑半夏、竹茹、鍛瓦楞子等藥。 降逆下氣(順氣) 是治療肺胃之氣上逆的方法。例如肺氣上逆,咳嗽哮喘,痰多氣急,用定喘湯(白果、麻黃、蘇子、甘草、款冬花、杏 仁、桑白皮、黃苓、法半夏)。又如胃虛寒而氣上逆,呃逆不止,胸中不舒,脈遲,用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黨參、生薑)。 行氣(利氣、通氣、化氣) 即行散氣滯,以治療由氣滯產生的病症,如胸腹脹悶疼痛等。“疏郁理氣”及“和胃理氣”都屬於行 氣。 降氣(下氣) 是治療氣上逆的方法。使用降氣、下氣的藥物,如蘇子、旋覆花、半夏、丁香、代赭石等,適用於喘咳、呃逆等症。“降逆下氣 ”屬於“降氣”法。 調氣 用藥物治療氣滯、氣逆的證候,使氣暢利平順而恢復正常狀態,稱為“調氣”。實際包括理氣法的行氣、降氣。 破氣 使用理氣藥中比較峻烈的,如青皮、枳實等,以破氣散結導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