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用英语怎么说:中醫名詞術語(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5:55:04
哮喘 “哮”是指喉間聲響而言,開口閉口皆有痰聲,“喘”是指呼吸而言,氣息迫促,升多降少。“哮”在發作期間,每與喘促相兼,而喘則未必兼哮 。習慣上多以哮喘合稱,實際上是有分別的。 哮症 呼吸時伴有喘鳴聲(呷呀聲)為特徵。常與喘互見。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鳴咳喘的症狀,故俗稱為“呷呀”,或“呷嗽”。自幼即患本病者稱為“天哮“。中醫認為其病因主要是由於內伏痰飲,因外 感,飲食,情志或勞累過度等因素而誘發,尤其與氣候變化關係更密切。病久可導致肺、脾、腎三臟皆虛,出現本虛標實的症候。臨床上大抵分為 “冷哮”和“熱哮”兩種類型。“冷哮”,咳痰清稀,呈粘沫狀,口不渴,胸膈窒悶,或兼有風寒表症。“熱哮”,則痰濁稠黃膠粘,難以略唾, 面赤、自汗、煩悶、喘脹迫促,或兼有風熱表症。 喘症 以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動,或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其特徵。見於外感或內傷等疾患,臨床上分“實喘”和“虛喘”兩類。“實喘”多由風寒或痰濁、痰熱等所致。由風寒引起的,初起有惡寒發熱等表症;由痰濁誘發的 ,則見胸中滿悶,甚則咳引胸痛。由於痰熱的,則發熱,咳嗽痰盛,胸痛,煩燥等。“虛喘”又分肺弱、腎虛兩種。肺弱的以喘促短氣,咳聲低弱 ,自汗畏風為主;腎虛的則以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神疲肢冷為主。 喘急 或稱“喘促”。是形容氣喘時呼吸急促之狀。 喘促 見“喘急”。 喘鳴 指喘氣時喉間有痰鳴聲而言。若痰盛而作喘,稱為“痰喘”;痰喘而兼見咳嗽,稱為“喘咳”。(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原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等) 肺閉喘咳 此症多見於小兒,中醫認為是外邪壅阻於肺,肺氣鬱閉不宣,而出現發熱、氣急、咳嗽,甚至鼻翼煽動,顏面蒼白,口唇發紺等的病症。(類似肺炎)在病因方面,中醫認為其有因風寒外束,或風溫犯肺; 也有因火熱迫肺而起的。風寒外束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而咳嗽氣喘;風溫犯肺的,寒輕熱重或不惡寒,有汗,喘咳脅痛,舌紅苔微黃 ;火熱迫肺的,高熱,自汗,煩渴,喘急,脈洪大。 少氣 即氣虛不埕。主要表現為氣息低微,說話時感覺氣不夠用、懶言、倦怠、脈弱。多因中氣不足、肺腎兩虛所致。 短氣 即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續之意。可見於很多疾病的過程中。有虛有實。實證多突然發病,伴有胸腹脹滿。呼吸聲粗,多由於痰、食內阻,影響氣機升降所致;虛證多實久病,聲低息微,形疲神倦,多由於元氣大虛所致。 上氣 指呼多吸少,氣息急促,是肺經受邪,氣道不利的證候。?指上部之氣心、肺之氣)。心肺在人體之上部,故名。 咳逆上氣 指咳嗽氣喘的病症。“上氣”即肺氣上逆之意。此症臨床上有實證、 虛證的區別。實證主要症狀為喘咳胸滿、呼吸迫促、不能平臥、痰多粘膩、脈浮滑,是由於肺實氣閉所致。虛證主要症狀為咳喘面浮、脈 浮大無力,這是“腎不納氣”所致。 膹菀 這裡的“菀”與“鬱”音義通,故“膹菀”又稱“膹鬱”。 是一種喘急痞悶的症狀。《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氣膹鬱,皆屬於肺」參見“病機十九條”。 下氣 氣由腸道中泄出者,俗稱放屁。指人身下部之氣。指降氣的治法(參見“降氣”條)。 息高 指呼氣多而吸氣少的喘迫現象,這是肺氣將絕,真陽渙散的虛脫證候,類 於潮式呼吸,如《傷寒論》:「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肩息 指呼吸困難,抬肩以助呼吸的狀態。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時均可出現這種情況。 鼻掀胸挺 鼻翼煽動叫“掀”;氣喘胸高叫“挺”。是形容小兒喘咳、呼吸困難的狀態。 肺脹 即肺氣脹滿。是泛指喘咳胸滿的病症。是由於肺失肅降所致。有虛實之分 。實證多由邪氣壅肺,肺氣不降;虛證多由肺腎兩虛,導致腎不納氣,而肺氣上逆。可見於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合併感染等 疾患。 肺痿 是陰虛肺傷的慢性衰弱疾患。主要症狀為咳嗽,吐出稠痰白沫,或伴有寒熱,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氣喘,口唇乾燥.脈象虛數等症。本病多續發於其它疾病或經誤治之後,津液一再耗損,陰虛內熱,肺受熏灼而致 。若病久傷氣或肺中虛寒而致者,則表現為陽虛,患者多涎唾,常吐出涎沫而無咳嗽。可伴有眩暈、遺尿等症狀。 肺癰 是肺部發生癰瘍、咳唾膿血的病症,類於肺膿瘍、肺壞疽等疾患。多因風熱病邪阻鬱於肺,蘊結而成;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熱厚味,燥熱傷肺所致。病情變化一般分為三期:?表證期: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出汗、咳 嗽胸痛、脈浮數等症;?釀膿期:主要表現為咳逆胸滿、胸痛、時時振寒、脈象滑數等症; 潰膿期:主要表現為咳吐膿血腥臭。也可續於其它疾 病。 虛勞 是“虛損勞傷”的簡稱,又有“勞怯”之稱。也是五臟諸虛不足而產生的多種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病久失養,正氣損傷,久虛不復,表現各種虛弱證候的,都屬虛勞範圍。其病變過程,大都由積漸而成 。病久體弱則為“虛”,久虛不復的則為“損”,虛損日久則成“勞”。虛、損、勞是病情的發展,又是互相關聯的。由於虛勞證的範圍很廣,所 以前人對這方面的分類,有“五勞”、“六極”、“七傷”等名稱。但總的病理變化,不離陰虛、陽虛、陰陽兩虛等方面。參見有關各條。 癆瘵 是指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稱“肺癆”。類於肺結核病。其發病原因,是由於某種因素使機體的抵抗能力降低,從呼吸道感染癆蟲(結核桿菌)所致,故又稱“傳尸癆”,以形容它是一種互相傳染的病。主要臨床表現有咳嗽、咳血、潮熱、盜汗、身體逐漸消瘦等,以陰虛為多見。在整個疾病演變過程中,開始則陰精虧耗,繼則陰虛火旺,後期則陰損及 陽、陰陽兩虧。 癆疰 癆瘵的別稱。“疰”有注入和久住之意,形容癆瘵患者的病程長,又能轉注給別人,故名。 心勞 五勞之一。由於耗損心血所致。主要症狀有心煩失眠,心悸易驚。 肝勞 五勞之一。由於精神刺激,損傷肝氣所致。主要症狀有視物不明,兩脅引胸而痛,筋脈弛緩,活動困難。 脾勞 五勞之一。由於飢飽失調,或憂思傷脾所致。主要症狀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慾減少,食則脹滿,大便溏泄等。 肺勞 五勞之一。由於肺氣損傷所致。主要症狀有咳嗽、胸滿、背痛、怕冷、面容瘦削無華、皮毛枯槁等。即肺癆。 腎勞 五勞之一。由於性慾過度損傷腎氣所致。主要症狀有遺精、盜汗、骨蒸潮熱、甚則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乾血勞 虛勞證候之一。多見於婦女。主要症狀有面目暗黑、肌肉枯乾而粗糙、肌肉消瘦、骨蒸潮熱、盜汗、口乾顴紅、易驚、頭暈痛、月經澀少,或閉經。是血枯血熱積久不癒,肝腎虧損,新血難生所致。 骨蒸 “骨”,表示深層之意;“蒸”是熏蒸之意。形容陰虛潮熱的熱氣自裡透發而出,故名。這種熱型,每兼盜汗,是肺癆病的主症之一。有“骨蒸癆熱”之稱。 冷勞 婦女虛勞病之屬於陰寒證者。多因氣血不足,臟腑虛寒所致。主要症狀有臍下冷痛、手足時寒、月經不調、飲食不化、間有嘔吐、時寒時熱、骨節痠痛、形體羸瘦等。 六極 指六種勞傷虛損的病證。“血極”則髮墮善忘;“筋極”則拘攣轉筋;“ 肉極”則肌削萎黃;“氣極”則短氣喘急;“骨極“則齒浮足痿;“精極 ”則目暗耳聾。 風消 古病名(見《素問.陰陽別論》)。指因情志鬱結而形體瘦削的一種證侯。婦女則見經閉,其發展可因血虛氣鬱而生內熱,陰液不斷被消耗,故形體日漸消瘦。《張氏醫通》說:「風消者,發熱消瘦」。 心悸 是自覺心跳悸動不安的病證。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本病的發生,除精神因素外,多因心血不足,心陽虛弱,腎陰虧損,或因水飲內停、瘀血痰火所致。心悸若因驚恐、惱怒而發作的,稱 為“驚悸”,但多先有心氣內虛的內在因素。因心血不足的,則見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因心陽衰弱的,則見面色[白光]白,頭暈神倦,肢冷形寒 ;因心腎虧損的,則見心煩少寐,頭目昏眩,耳鳴腰痠;因水飲內停的,則見心下脹滿,小便不利,頭眩暈,甚則浮腫氣喘,形寒肢冷;因痰熱上 擾的,則見痰多胸悶,善驚,惡夢紛擾;因瘀血內阻的,則見胸悶不舒,甚或心痛陣作,短氣喘息,舌色紫暗,脈澀或結代等。 怔忡 是心跳劇烈的一種症狀。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心胸躁動,謂之怔忡。」跳動往往上至心胸,下達臍腹。是由於心血、心陰虛損,心陽不足所致。與心悸大致相同,但病情較重。心悸為陣發性,怔忡多為持續性 ;心悸有虛有實,怔忡多偏於虛;一般說心悸多屬功能性,怔忡多屬器質性。這是二者在臨床上區別的要點。但有些怔忡又是心悸的進一步發展, 似又不能截然分開。故臨床上常是心悸、怔忡並稱。 怵愓 指受恐懼刺檄而引起心跳不安。 心動悸 指心臟較劇烈的跳動,不但患者自覺心悸,而且從外觀亦可覺察其搏動,所謂“其動應衣”。參見“心悸”、“怔忡”條。 心中憺憺大動 “憺”,空虛而震動之意。心中,憺憺大動,形容心臟劇烈跳動,有空虛感。多見於溫熱病的後期,因陰盧水虧,虛風內擾,心神不能自主所致,常伴有手足蠕動、神倦脈虛等心腎陰虧、肝風 內動的症狀。 真心痛 類似心絞痛。主要症狀為心前區發作性絞痛,常兼有心胸憋悶感,甚則出現大汗、肢冷、紫紺等現象。為區別於心窩部位疼痛(即胃烷痛,古書或叫“心痛”、“心下痛”),故名。 自汗 指白天不因勞動、厚衣或發熱而汗自出的一種症狀。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所致。 盜汗 指夜間入睡後不自覺的汗出,醒後即止的一種症狀。多因陰虛內熱,迫汗外泄所致。 大汗 指汗出過多的現象。可因熱盛迫汗、發表太過、病後氣虛、元氣欲脫等原因而出現。汗是津液所化,汗多則傷津,甚則“亡陰”;汗為心液,汗多也可以“亡陽”。參見“亡陰”、“亡陽”、“漏汗”、“熱汗”、“冷 汗”等條。 額汗 指頭額出汗而身上沒有汗出的症狀,以陽明證兼有瘀血和濕熱證為多見。 因熱郁於內,不得發泄,故循經脈上越,熱退則汗自止。如因病後,或老年人氣喘,氣逆於上,往往也頭額多汗,屬虛症。如重病末期,神倦肢冷 ,腹瀉,脈微細,突然額汗大出,這是虛陽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液隨氣而脫的危象。 漏汗 指表證發汗太過,以致陽氣受傷,衛虛不固,汗液漏出不止的現象。由於出汗過多,不但陽氣不足,而且津液耗損,故常伴有小便短少、排尿困難、四肢微拘急、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 汗出濈濈然 濈,水外流之意。形容汗出連綿不斷。是因胃腸熱盛、邪熱蒸迫汗液外泄所致。 戰汗 即戰慄而後汗出的症狀。這是熱病過程正邪相爭的一種表現。如抵抗力尚強,正能勝邪,則病隨汗而解,是一種好現象;但如果正氣不足,戰慄而不能出汗,則是邪有內陷的趨勢;或雖能汗出而正氣也隨之外脫,則是危 重證候。故出現戰汗時要注意嚴密觀察,如患者汗出熱退,脈搏和緩,是邪去正安,可讓病人充分休息,使其元氣逐漸恢復,不必驚擾;若汗出肢 冷,脈搏躁動,煩躁不寧,是正不勝邪,有虛脫傾向。宜及時救治。 脫汗 又稱“絕汗”。指病情危重,陽氣欲脫時,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症狀 。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危侯,是陽氣將絕的徵象,故稱。可見於休克,心力衰竭等。 汗出如油 指疾病垂危時,汗出不止,且汗的性狀如油樣粘膩,見於亡陽虛脫,如中風脫證等。參見“脫汗”條。 熱汗 指發熱時的出汗,見於汗出熱不退或退而復熱時,可伴有口渴、煩躁、面紅目赤、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乾、脈數等熱性證候。多因風邪化熱或內熱蒸迫所致。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沉遲、舌質淡苔白潤等寒性證侯。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膜理鬆疏而致;亦可因受驚引起。 心汗 指心前區(包括前胸正中部位)一片出汗獨多的症狀。方隅《醫林繩墨》稱:「皆因多慮,有傷心脾」所致。 陰汗 指外生殖器、陰囊及其周圍(包括大腿內側近股陰處)一片經常出汗較多的症狀,汗味腥臭,多由下焦濕熱引起。 眩暈 眩,眼目昏花;暈,頭腦暈轉。本證有多種稱法,如因頭暈而致眼花的,叫“巔眩”;因眼花而致頭暈的,叫“目眩”;頭昏重而眼黑發花的,稱為“眩冒”。多與體虛、肝風、痰氣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有虛、有實,以虛證為多。虛證多屬肝腎陰虧或心脾氣血不足所致,實於肝腎陰虛的,症見頭目昏眩、精神不振、腰膝痠軟、遺精耳鳴等。屬心脾兩虛的,症見心悸失眠,體倦納減、面色[白光]光、唇色淡等。實證多屬肝風上擾、痰濁阻閉所致。屬風陽上擾的,症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口苦等。屬痰濁阻閉的,症見頭重、多痰、胸悶惡心等。 瞑眩 本來是指頭昏目眩、眼睛睜不開的症狀,但古書往往把瞑眩和藥物反應聯繫起來(《尚書.說命篇上》:「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即服藥後出現惡心、頭眩、胸悶等反應的,稱為“瞑眩”。 徇蒙招尤 語出《素問.五肢生成篇》。指頭暈眼花的症狀。“徇蒙”是目瞬動而蒙昧不明;“招尤”是頭部動搖不定的感覺。 郁冒 指郁悶眩暈,甚則發生一時性昏厥,但旋即可自行蘇醒。可由血虛而亡津液或肝氣郁結、外邪阻遏等所致。《金匱要略》:,新產婦人……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 巔疾 “巔”,指頭頂。巔疾,泛指頭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種頭痛。頭為諸陽之會,臟腑血氣皆上會於頭部。故凡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均可發生巔疾。 頭扁 常見症狀之一。病因主要有風、熱、濕、痰、氣虛、血虛等幾種。屬於風的,頭目眩暈,怕風,汗出;屬於熱的,壯熱,面色煩渴,多汗;屬於濕的,頭重如裹,身熱不揚,四肢痠倦;屬於痰的,頭目眩暈,惡心,欲吐;屬於氣虛的,綿綿作痛,遇勞加重,倦怠氣短;屬於血虛的,痛在額上,下午痛甚,常與心悸、怔忡、眩暈並見。頭痛一證,“大抵風則抽掣,寒則拘急(抽掣、拘急是形容頭痛的性質),熱則煩心,濕則頭重,痰則欲吐”,(秋日散人《醫學說的》)。這是一般常見頭痛的病因辨證。此外,尚有“肝厥頭痛”、“瘀血頭庸”、“偏頭痛”、“雷頭風”等,各詳本條。 瘀血頭痛 頭痛證之一。症見頭昏而脹,頭刺痛劇烈,痛有定處,時發時止,纏綿不癒,舌見瘀點或紫暗,脈澀。多因久病氣滯血瘀或因外傷後遺所致。 肝厥頭痛 簡稱“厥頭痛”。因肝氣失調而引起的一類內傷性的頭痛症。其中,因怒氣傷肝,肝氣上逆,上衝於腦而發作的頭痛,稱“肝逆頭痛”,疼痛常以左側為甚,並伴有脅痛;若平素胃氣虛寒,以致肝胃不和, 肝氣夾胃中寒渴之氣上衝厥陰經脈,症見頭巔頭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沬的,稱“厥陰頭痛”。 頭搖 頭部搖動、顫動的一種症狀。病因各有不同。因膽火內郁而引動肝風的,見突然頭搖、目眩耳聾、頸項強痛等。因陽明實熱而引動肝風的,見高熱面赤、腹痛便秘、胸悶煩躁等。因年老肝腎不足,病後氣血虛弱,虛風內 動的,頭常不時搖動,多伴有其他虛弱症狀。此外,小兒急驚發作前也會出現頭搖,這是肝風內動的先兆。 頭風 指頭痛日久不癒、時發時止,甚至一觸即發的病症。由風寒侵入頭部經絡,或因痰涎風火,郁遏經絡,以致氣血壅滯所致。症見頭部劇烈掣痛,痛連眉梢、眼睛,甚則目昏不能睜開,頭不能抬舉,頭皮麻木,有的患者可 以兼見眼的症狀。 真頭痛 頭痛證之一。其症狀為頭痛劇烈難忍,連腦戶盡痛,手足厥冷至肘膝關節以上。前人認為此由邪入腦戶所致。腦為髓海,真氣所聚,受邪則痛不可忍,為頭痛中之危重病症。其中有些可能和顱內疾患(如腦室內腫 瘤等)有關。 偏頭痛 一種發作性的頭痛證。臨床表規以頭痛劇烈為主。但其痛處相對固定偏於左或右側。在比較疲勞或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容易發作。多因肝虛、肝陽偏亢、痰熱等所致。前人又有偏左屬風與血虛,偏右屬濕痰與熱之說 ,然亦不宜拘執。 雷頭風 頭痛時自覺雷鳴之聲,頭面起核,或腫痛紅赤。由濕毒郁結於上所致。 腦風 風邪上入於腦所引起的病症。屬頭風一類疾患,主要症狀:項背惡寒,腦戶穴(風府穴之上,為督脈、足太陽之會)局部冷感,惡風,頭部劇痛,痛連齒頰。 頭重 頭部自覺重墜的症狀,並覺頭如被布帶裹扎之感。多由外感濕邪或濕痰內阻所致。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因感外濕的,有表證,頭重而頸項痠痛;由濕痰內阻的,無表證,頭重而眩暈,惡心,胸脘痞悶,胃納呆滯,四肢困倦。此外,氣血虛弱或陽明經的實熱證也可見頭重,但前者以虛弱症狀為主,後者以火熱症狀為主。 神思間病 泛指精神、神經活動(特別是思維意識活動)失常一類病證。 癲狂 癲和狂都是精神錯亂的疾病。癲,表現為抑鬱狀態,情感淡漠,沉默痴呆,語言錯亂,不知饑飽,甚則僵仆直視,屬虛證。病由痰氣鬱結,或心脾兩虛所致。狂,表現為興奮狀態,喧擾不寧,衣被不歛,打人罵人,歌笑不休,多怒,甚則逾垣上屋,屬實證。病由陽氣過亢,心神外越所致。故《難經.十二難》說:「重陽者狂,重陰者癲。」但是,癲與狂在病理變化上仍有關聯。癲病經久,痰鬱化火,可以出現狂證;狂病既久,郁火漸得宣泄而痰氣留滯,亦能出現癲症。故常癲狂並稱。 癇症 又名“癲癇”,俗稱“羊癇風”。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其特徵為發作時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發出如豬羊的叫聲,醒後除感覺疲乏外,一如常人,往往不定時地發作。中醫認為其病因係大驚大恐,傷及肝腎,腎虛肝旺所致。或續發於其他疾病,痰聚經絡,致使肝氣失於調和,氣逆痰湧,阻塞清竅,而突然發作。亦有由於先天因素而得者,多發於兒童時期。臨床上癇症分為“陰癇”和“陽癇”兩類。按病因分又有“驚癇”,“風癇”,“食癇”,“肺癇”等。詳見各條。 陽癇 癇證偏於實熱的一種類型。一般病人體質比較壯實,發作急驟,卒倒啼叫,抽搐吐涎,牙關緊閉,兩目上視,身熱,麻弦數。?小兒急驚風的別稱。 陰癇 癇證偏於虛寒的一種類型。一般病人體質較弱,或癇症反覆發作,正氣漸衰,痰結不化。發作時證見面色蒼白,呆滯無知,不動不語,身冷,脈沉弦。小兒“慢驚風”的別稱。 風癇 癇證發作時頭強直視,不省人事,甚至牙關緊閉。多因肝經積熱所致。 ?由外感風邪而發生的癇病,實即小兒急驚風。 驚癇 指因受驚而得的癇病。?唐宋醫書所截的店癇,即指小兒驚風。 肺病 癇證的一種。發作時面色灰白,目睛上視,驚跳,頸項反折,手鬆開,張口吐舌,聲如羊叫等。由肺虛受邪,傷及肝腎所致。 食癇 癇證的一種,見於小兒由乳食所傷而誘發。 酒悖 酗酒後胡言妄動的狀態。 臟躁 是種發作性精神病,以女性患者為多。在未發時,常有精神憂鬱、幻覺、感情易激動,知覺過敏或遲鈍等先期症狀。發作時自覺煩悶,急躁,無故 嘆氣或悲傷欲哭,甚至抽搐,但面色不蒼白,意識亦不完全消失。故與癲癇不同。本證類於癔病,由心肝血虛,兼有情志抑鬱,血躁肝急所致。 百合病 古病名,見《金匱要略》。是一種心肺陰虛的病症。臨床表現為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欲食又不能吃,寒熱似有似無,神志有時不寧,或作自言自語,伴有口苦,尿赤,脈數等內熱見症。類似西醫 神經衰弱,癔病,或某些熱病後期虛弱症。亦有人認為《金匱要略》用百合、地黃等滋陰藥治療本病有效,而命名。 喉吤 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吤”,即芥蒂.是喉中如有芥蒂狀物阻塞的症狀。 齘(音“謝”)齒 睡眠時上下齒摩擦有聲的症狀。多由胃熱或蟲積所致。 鬱症 是指情志不舒,氣機鬱結所引起的一類病症。有實症、虛症之分。實症有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三類。?“肝氣鬱結”則肝失條達,症見精神抑鬱,胸悶脅痛;若肝氣橫逆犯脾,則表現腹脹噯氣,不思飲 食。?“氣鬱化火”則肝火上逆,症見口乾口苦、頭痛、急躁、胸悶脅脹等。“痰氣鬱結”則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虛症則分 ?久鬱傷神與陰虛火旺兩類。?“久鬱傷神”,則營血耗損,心神失養,臨床表現精神恍惚,悲憂善哭,疲乏等。?“陰虛火旺”則虛火上炎, 臨床表規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等。 不得眠 又名“不寐”。指難以入睡,或睡而不熟。多由於勞神過度,陽虛內熱,血虛不能養心,憂思鬱結,老人陽氣衰,胃不和或火熾痰鬱,溫病裏 熱盛等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