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骏马组合主唱:中醫名詞術語(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32:50
袪痰 是幫助排出痰液或袪除生痰病因的方法。分為“化痰”、“消痰”、“滌痰”三類。其中以化痰法為常用。 化痰 依據生痰的病因,把化痰法分為六種:?“宣肺化痰”:適用於外感風寒痰多。患者鼻塞、喉癢、咳嗽、痰多、苔薄白,用麻黃、蟬衣、杏仁、桔梗、牛蒡子、辛夷、陳皮、甘草等。?“清熱化痰”:適用於熱痰。咳嗽 而咯痰黃色稠粘,舌紅苔黃,用桑白皮、瓜蔞皮、象貝母、蘆根等。?“潤肺化痰”:適用於燥痰。患者咽喉乾燥,痰稠厚而難以咯出,苔黃而乾。用沙參、瓜蔞、桔梗、橘紅等。?“燥濕化痰”:適用於濕痰。痰白而多,容易咯出,胸悶噁心,舌苔白滑而膩。用法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等。?“袪寒化痰”:適用於寒痰。吐痰清稀,怕冷、手足不溫,舌質淡,苔滑。用桂枝、茯苓、乾薑、薑半夏、橘紅等。?“治風化痰”:因風痰引起頭痛眩暈,有時頭旋眼黑,舌苔白潤。用天麻、鉤藤、半夏、茯苓、橘紅、甘草等。 消痰 是攻伐濁痰留滯的方法。多用能損傷元氣,體弱的須慎用。?“消痰平喘”:痰飲伏於肺臟,發生喘嗽、痰多、胸部不舒、食慾不振,;用補益法可按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以毒攻毒 是使用有毒性的菜物治療惡毒病症的方法。例如大楓子辛熱有毒,入丸劑內服,能治麻瘋;藤黃酸澀有毒,外敷能治癰瘡;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豬油和塗,用以治療頭癬。 驅蟲(殺蟲) 是使用具有驅殺寄生蟲作用的菜物,治療人體寄生蟲病的方法。 例如蛔蟲選用使君子,檳榔,苦楝根皮(用時去表層粗皮,此藥有毒性,不可多服)、鷓鴣菜(紅葉藻科)、石榴皮、雷丸(此菜只能作散劑)、榧子等。蹺蟲:選用榧子、雷丸、蕪荑、使君子、大蒜、苦楝根皮、百部、杞榔等。絛蟲:選用檳榔、南瓜子(檳榔和南瓜子常合用。南瓜子作散劑。)仙鶴草根、雷丸、榧子、鴉膽子、蛇蛻等。鉤蟲:選用雷丸、榧子、苦楝根皮、檳榔、土荊芥等。薑片蟲:用檳榔、榧子等。有些藥雖然沒有殺蟲作用,但對於某些蟲病有治療作用。例如膽道蛔蟲病發作時,用烏梅十個水煎濃汁內服,或醋半杯至一杯,溫服,有安蛔作用。 一逆 指治療上犯了一次差錯。 再逆 指治療上又犯了一次差錯。 小逆 在治療上犯了較小的差錯。 火逆 誤用燒針、熏、熨、灸等火法,由此導致的變證,稱為火逆。 五過 語出《素問.疏五過論》。指醫生在治療上的五種過失。?病人由於職業 地位的變化而發生倩志方面的疾病,醫生不知疾病的起因,隨便處理。? 不了解病人的生活和環境,思想情緒,不知那一證應補,那一種證應瀉,妄施治療,使人體精氣一天天虛耗,邪氣因而侵入。?善於診斷的醫生, 必然能分析證侯,區別正常和反常。將同名同形的病證,加以比較分析,在相同中尋求不同之點;醫生態度鎮靜,詳細探入地審察,從不易辨別的 病證中辨出異同。如果醫生不知道這種診察方法,那就過算失。?凡診病必先相察精、氣、神,又必須了解病人因生活琅境和情緒發生變化而患病 ,醫生不弄清病因,不知道改變病人的精神狀想,又順從病人的好惡,治疾錯亂。?診治疾病,必須了解疾病從開始到現在的陰陽屬性及發病的其他情況,不僅切脈,還要確定病名,應把男女不同的正常脈與病脈相比較,並了解情緒與五臟血氣的關係。醫生如果搞不清楚,病情日益深重,只說病的預後不良,這是粗率的醫療作風。語出趙學敏《串雅內編》。走方醫把藥性上行的叫“頂”。頂藥多吐。例如“皂礬頂”,治風痰上湧而昏倒,用皂莢末、生礬末、膩粉作散劑,水調一錢服下即吐。膩粉有二種:一為汞粉,一為鉛粉,均有毒,以不用為宜。《聖濟總錄》的“稀涎散“,即用皂莢、白礬二味以吐出痰涎。語出趙學敏《串雅內編》。走方醫把藥性下行的叫做“串”。串藥多瀉。例如“牽牛串”治積氣成聚,用黑牽牛末為丸,陳皮、生薑煎湯送下。語出趙學敏《串雅內編》。走方醫說“截”是“絕”的意思,即使疾病停止 發作。例如用常山、草果等截瘧,用白金丸(郁金、明礬為末,作丸)治癇 症。外冶方如點痣藥,用鮮威靈仙煎濃汁,淋入桑柴灰,風化石灰內,熬成 稀膏,點痣上,有腐蝕痣的作用。但血痣忌用,以免發生不良後果;點痣藥 也不要接近眼部,以防損害眼睛。趙學敏《串雅外編》記述走方醫的禁法。“禁”是禁制疾病,即“祝由科”一類的方法。孫思邈《千金翼方》有“禁經”,宋代《聖濟總錄》有“符禁門”。但其起源更早,屬於巫醫一類。 外治 治療方法的一類。選用藥物、手法或配合適當的器械用體表或九竅等處,以治療臨床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敷、1、熨、熏蒸、吸入、熱烘、浸浴1漬、發泡、膏摩、點眼、1鼻、漱滌、撲粉、導塞、薄貼等。如把鮮的植物藥搗爛,或用乾藥碾末,加酒、蜜、醋等汁調和,敷在肌膚局部,隔一定時間換藥一次,使藥物在較長時間內發揮作用。例如摔傷而關節筋肉疼痛,用鮮梔子,適量白粉同搗,加酒少量和勻,敷傷處。腫瘍初起,也常用外敷藥。 罨(音掩) 罨是掩覆(掩蓋)的意思。分為冷罨法和熱罨法兩種。冷罨法:例如用毛巾或淨布浸冷水中,擦乾,遇鼻出血時,即罨在前額上,毛巾熱即更換,至血止為止。熱罨法:例如用毛巾或淨布浸熱水中,輕輕姣去水,掩覆於疼痛處。按罨法在我國醫學上多有記載,如冷罨法有青布浸涼水罨,甚至用冰塊罨;熱罨法有用布浸藥汁罨痺證疼痛處,布上不斷添漬藥汁,並不斷加熱。 熨法 用藥末或藥物粗粒炒熱布包外熨,用以治療風寒濕痺,脘腹冷痛等證,稱為藥熨。如胃氣痛,用橘葉炒熱後布包揉熨。一般用鹽粒、沙子或乾淨黃土炒熱後布包外熨,也能達到熨的目的,但須注意燙傷皮膚。 熏蒸 利用藥物燃燒時產生的煙氣或藥物煮沸騰後產生的蒸汽來熏蒸機體,以治 療皮膚瘡癬或其它疾病。例如患神經性皮炎,用袪風燥濕藥研末,和入艾 絨,外包薄紙,卷成藥條(或單用草紙卷成細圓筒形的條),燃著後以煙 煎患處。或治療風濕痺痛,用桑枝、榆枝、桃枝等熬湯,,傾入木桶,上 擱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圍住身體和木桶,煎蒸身體。用本法要隨時 聽取病人對治療部位熱感程度的反映,避免灼傷皮膚。室內煙氣彌漫時, 也要適當調換空氣。小兒麻疹已出現疹點,冒風而疹點有些隱沒,不但須 內服透達藥,也可用芫荽、連鬚大蔥、浮萍煎湯熏,並用毛巾蘸藥湯擦頭 面胸腹(擦後忌吹風),以助透達。 吸入 用吸入某些藥物的煙或蒸汽的方法治療疾病。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日久 ,用款冬花末卷作紙煙狀,點燃吸其煙。或產後流血過多而昏暈的,把鐵 塊或木炭燒紅,投入醋內,使產婦聞到醋氣而醒覺。 熱烘 熱烘法是在病變部位塗藥後,再加火烘的方法。適用於鵝掌風,皸裂瘡, 慢性濕疹、牛皮癬等皮膚乾燥搔癢的疾病。每日一次,每次約二十分鐘,烘後即可把藥擦去。此法需要堅持較長的治療時間,才能取效。禁用於一切急性皮膚病。 用燒紅的大小形式不同的鐵器烙患處,稱為烙法。例如膿瘍的膿已成,古代 用燒紅的烙鐵烙破膿瘍,使膿液流出,以代刀針。 1浴 把藥物煎成湯汁,用以水浴、浸泡、1漬。洗浴適用於全身性疾病。例如 風疹塊,用香樟木煮湯洗浴;溫泉浴多用於治療皮膚患疥癬,古代早已使 用。浸泡適用於四肢疾患,如鵝掌風(手癬)和腳癬,用藥湯或醋(燉熱 )每天浸泡幾次。1漬(1漬,是濕潤局部)適用於身體的局都疾患(例如疥癬,用藥汁1患處),或用於瘟疫實熱證的高熱煩燥,大渴,甚至說 胡話,可用黃連水在胸部1漬。 發泡(起泡、提泡) 把能刺激皮膚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敷在皮膚上,使之發泡。例如治急性扁桃體炎,取斑蝥一只研粉,放在小膏藥 的中心,貼項兩側(患左貼右、患右貼左),三、四小時後起泡,用消毒針挑破,擠出黃水,塗以紅汞。治急性黃疸性肝炎,可用斑蝥膏貼右邊脅 下,其餘同上。毛茛、天南星、威靈仙、回回蒜等的鮮根,搗爛,取如黃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發泡。但發泡藥不能誤入眼內,免受損害。 膏摩 即用藥膏摩擦局部。例加:用袪風藥或抑制霉茵藥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療關節痛或皮膚癬病。 點眼 把藥物研製成乾燥而極細的紛,先試放於舌上,如溶化而毫無渣滓,即可用於點入眼內,清涼而無刺激感。點眼藥簡稱眼藥,處方不少,用於眼病 以消炎退腫去翳。點眼法還能治療非眼科的其它疾病,這種點眼藥還須進一步研究。 1鼻(吹鼻) 把藥物研成細粉,病人自己吸入或由別人吹入病人鼻腔內。例如慢性副鼻竇炎,用黃花魚頭部的魚腦石 研成細粉,加入冰片少量,吸入鼻內。感冒鼻塞,可用鵝不食草研細粉,吸入鼻內。 漱滌(含漱) 是用來清潔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於藥湯清熱解毒的作用,能 除去腐爛組織及膿液。漱口藥湯是用各種藥物加水煮成,臨用時和二分之一的溫開水,先含一會,再漱滌後吐去。病輕的一日三、四次,病重的一日五、六次。藥湯不宜太熱,以免燙傷口腔。例如麻疹過程中發生口炎,用野薔薇根煎水含漱。急性扁桃體炎,可用風化硝、白礬、食鹽各一錢,加水一杯,煎沸、侯涼,漱滌口腔。 吹藥 是咽喉口腔病的外用散劑。例如治咽喉口舌腫痛的冰硼散,由玄明粉五錢 (風化),朱砂六分,硼砂五錢,冰片五分組成,各研極細末,和勻;瓶裝。臨用時取少許用噴藥器噴入(如無噴藥器,可用細竹管或紙卷成細管 ,裝藥吹入),每日三、四次。 撲粉 把藥物研成細粉,撲在皮膚上。如熱性病發汗後汗出不止,用 龍骨、牡蠣、生黃耆、粳米研成細粉和勻,撲在皮膚上,也稱“溫粉”。夏天生痱子,用滑石粉撲身上。 導法(導便) 把液體藥物灌入腸中,或把潤滑性的錠劑塞入肛門內,以通下大便。古代常用的有“蜜煎導法”和“豬膽汁導法”,現在也有用肥皂削成如小指大,塞入肛門的。 蜜煎導法 導便法之一。用蜜蜂適量,在鍋內熬煎濃縮,趁熱取出;捻成如小指樣二寸長的梃子,塞入肛門內。 豬膽汁導 導便法之一。用豬膽汁,加入醋少量,和勻,灌入肛門內。 塞法 把藥粉用棉花或紗布包裹扎緊,或用錠劑,塞於鼻、陰道、肛門內等處, 以達到治療目的。例如治療慢性副鼻竇炎,用川芎、辛夷、細辛、木通,研細末,紗布裹少量塞入鼻孔中,時常更換。又如婦女滴蟲性或霉菌性陰道炎,每晚先用桃樹葉煎水洗陰道,再用紗布蘸藥粉(五倍子、蛇床子、生黃柏、冰片、共為細粉,也可製成錠、丸)二、三分塞入 枯持法 先用枯持藥物敷在痔核上,然後用枯痔注射劑注射於痔內,使痔核乾枯 、壞死、脫落而癒的方法。適用於二、三期脫出的內痔,狹窄性內痔,內痔兼有輕度貧血、老年患者或血壓稍高患者。不適用於外痔與初期不脫出於肛門外的內痔及直腸腫瘤引起的內痔,有嚴重的肺、肝、腎疾患、高血壓病和血液病,臨產孕婦等也不宜應用。枯痔法現已有不少改進各地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各有它的優缺點。 掛線法 是用藥製絲線(或普通絲線)或橡皮筋等掛斷肛門漏管的方法。其原理 是利用線的張力,促使局部氣血阻絕,肌肉壞死,以達到切開漏管的目的。對於瘡瘍潰後形成漏管的也可用掛線法。 結扎法 是利用線(藥製絲線或普通絲線)的張力,促使患部氣血不通,使所要 除去的組織壞死脫落,達到治癒的目的。一般適用於贅疣、痔核等症。例如頭大蒂小的贅疣,可在根部用線作雙套結扣住扎緊。對血瘤和癌腫禁忌使用。 藥線引流 藥線一般用桑皮紙、絲棉線等,按其實際用途,裁成闊狹長短不同的 紙條,搓成線狀,外粘藥扮或內裹藥粉而製成,俗稱紙捻。將它插入 潰瘍內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膿水外流。外粘藥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藥粉。適用於潰瘍瘡口過小,膿水不易排出的。內裹藥粉是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內裹藥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蝕漏管 (升丹和白降丹,參見“靈藥”條)。 藥筒拔法 藥筒與火罐相似,能吸引潰瘍的膿毒外出。適用於陰發背十五日前後 ,堅硬散漫不收,膿深不能向外潰破的;或毒蛇咬傷,腫勢迅速擴張 ,毒水不出的。方法是:先用鮮菖蒲、羌活、獨活、艾、白芷、甘草 各五錢,連鬚蔥三兩,用清水十碗,煎幾十沸,待藥滾熟為度,候用 。其次,用鮮嫩竹幾段,每段長七寸,口徑約一寸二、三分,一頭留 節,刮去青皮留白,厚約一分多,靠節鑽一小孔,用細杉木條塞緊, 放前藥水內煮幾十沸(如藥筒浮起,須用物壓住)。膿內潰難出的, 可先作品字形三個切口,將藥水盆放在病人床前,把藥筒內熱水倒去 ,承熱急對瘡口合上,按緊自然吸住,等一會(約五至十分鐘)藥筒 已涼,拔去杉木塞,藥筒自落。凡潰爛嚴重的不能用,以免引起出血 。按此法原理與拔火罐相同。但容易燙傷皮膚。近來對於毒蛇咬傷, 在對傷口處理後,多用拔火罐吸出毒液,已不用藥筒。 箍口藥(圍藥、箍藥) 就是在初起的腫瘍周圍敷一圈濕潤的藥泥,使瘡形縮小 高突,容易化膿和潰破。起初可用,潰膿後餘腫未消的也可用箍圍藥消腫。但藥性寒熱不同。例如金黃散(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 草、天花粉,作散劑),藥性偏涼,能清熱消腫,適宜於腫瘍陽證,可選用蔥汁、酒、麻油、菊葉或絲瓜葉搗汁,調藥外敷。回陽玉龍膏(草烏。乾薑、赤芍、白芷、南星、肉桂),藥性溫熱,適用於陰證,熱酒調敷。 摻藥 也是外用藥。摻藥一般是把少量藥粉放在膏藥藥中心,貼在腫瘍上;摻藥 也可以摻布於油膏上,或直接摻布於瘡面上,或粘附於藥線上,而插入瘡 口內。由於摻藥處方不同,所以具有消腫、散毒、提膿去腐、腐蝕而平1 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提膿去腐的升丹,即是摻藥之一) 。 插藥 是插入瘡內的細藥條(藥粉加厚糊製成線條),有腐蝕作用。用於死肌頑 肉及不知痛癢的瘡。插藥內有劇毒的礦物藥,使用後往往感到強烈疼痛, 一般不輕易使用。 薄貼(膏藥) 薄貼見唐.孫思邈《千金糞方》,清徐靈胎說即膏藥的古名。膏 藥是貼在皮膚上,利用它所含的各種藥物的作用,以治療疾病。 其製法是:把一定處方的藥物浸在麻油內一個時期,入鍋煎熬, 待藥物枯黑,去渣,再熬至極為稠厚,加入黃丹(用鉛與硝、硫 黃製成,為黃赤色粉末)拌勻,將鍋離火,藥液逐漸凝固,凝固 後取出切成大塊,浸涼水中去火毒。用時加熱溶化,攤於布或厚 紙或薄油紙上,貼於局部。內科膏藥有袪風、化濕、行氣、活血 等作用。外科膏藥對腫瘍能消腫定痛,對潰瘍有去腐、生肌收口 、護肉等作用。另一種膏藥,是把鮮藥經過搗打而成膏,用竹簽 挑起,攤於紙上而成,也有做成薄餅,貼於局部的。 靈藥 是用金石藥品經過升華提煉製成的升丹、降丹的總稱。升丹處方為:水銀 、火硝、白礬、雄黃、朱砂各五錢、皂礬六錢(小升丹只用水銀一兩、火 硝七錢、白礬八錢)。白降丹處方為:朱砂、雄黃各二錢、水銀一兩、硼 砂五錢、火硝、食鹽、白礬、皂礬各一兩五錢。升丹紅色的名紅升丹,黃 色的名黃升丹。升丹是把原料藥放在下一容器,升華的藥粉凝在上一容器 。降丹是把原料藥放在上一容器,結晶凝在下一容器,升降丹的製法此較繁複。 捏脊(捏積) 多用於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等症。方法是使小兒俯臥固定,醫生微 屈兩手食指,以兩食指的前半對準兩拇指捏起脊柱下端(尾抵部)正中兩側的皮膚,然後沿脊柱正中線向上移動,邊提邊捏,直至推進到脊柱上端(頸部)為一遍。每次可操作三至七遍不等。 導引(道引) 是古代用來保健與治病的一種方法。具體內容包括後代所說的氣 功和體育療法兩種形式。 注:導引有幾種解釋: ?運動肢體。唐.王冰在《素問.導法方宜論)的注解中說:「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支節即四肢關節。 ?自己按摩。《一切經音義》:「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 ?類於深呼吸,古人稱為吐納。清.張志聰在《素問.導法方宜論》的注解中說:「導引者,擎手而引欠也。」引是吸氣,欠 是張口呼氣。“擎手而引欠”就是高舉雙手,進行深長地呼吸。 ?包括氣功與體育療法。《莊子.刻意》:「此導引之士。」注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柔”是“木曲者可直,直者可 曲”,象徵肢體動作體活。意思是呼出濁氣,吸入清氣,使體 內之氣和順;運動肢體,使肢體動作靈活。隋.巢元方《諸病 源候論》載《養生方》的導引法260餘條,其中即包含氣功 與體育療法。以上四說,以第四說較為全面。 氣功 是利用深呼吸(古代所謂“吐納”,即“吐故納新”的簡稱)和有意控制 意念使精神安定下來以進行保健(即所謂“養生”)和治病的一種方法。其中用於治療目的的,也稱“氣功療法”。 即方劑,是按照治療原則,由多少不等的藥物配合組織而成,並製成一定的 劑型,應用於醫療預防。通過配合組織,藥物可以發揮更好的和多方面的作 用。例如:?比較全面地適應病情:如“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 黃連、甘草)既能解表,又能清裏。?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如“大承氣湯 ”,用大黃加枳實、厚朴、芒硝,加強了瀉下作用。?抑制某藥的毒性:如 “小半夏湯”,以半夏與生薑同用,生薑能抑制半夏的毒性。另一方面,方 劑的配合不同,作用也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白朮與枳實同用,名“枳朮丸” ,能強胃消食;白朮與乾薑、茯苓、甘草同用,名“腎著湯”,治傷濕而身 痛腰冷;白朮與黃耆、防風同用,名“玉屏風散”,治自汗不止;白朮與生 薑皮、陳皮、茯苓皮、大腹皮同用,名“白朮散”,治妊娠脾虛,面目、肢 體虛浮等。 “君臣佐使”(主、輔、佐、引) 方劑的組成,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就是“ 君、臣、佐、使”的配合。它的含義應加說明,才能了解古人處 方的用意。“君”藥是方劑中治療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 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藥是協助主藥起治療作用的藥 物。“佐”藥是協助主藥治療兼證或抑制主藥的毒性和峻烈的性 味,或是反佐的藥物。“使”藥是引導各藥直達疾病所在或有調 和各藥的作用。例如:麻黃湯治療惡寒、發熱、頭痛、骨節疼痛 、脈浮緊、無汗而喘,其中麻黃是君藥,發汗解表;桂枝是臣藥 ,助麻黃解表;杏仁是佐藥,助麻黃平喘;甘草是使藥,調和諸 藥。目前,有的把“君、臣、佐、使”改為主藥、輔藥、佐藥、 引藥,有的把佐藥改為次輔藥。 方劑配伍 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參見“君臣佐使條”。 七方 從方劑組成的不同,進行分類,稱為七方。即:大方、小方、緩方、急方 、奇方、偶方、複方(注:方劑組成的分類,最早見於《素問.至真要大 論》:「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 之制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至金.成無已《傷寒明理論 》定為大、小、緩、急、奇、偶、複七方)。 大方 對於邪氣強盛,病有兼證的,使用大方。大方有五種意義:?矣力雄猛; ?藥味多;?藥量多;?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療下焦重病。大方如下 法中的“大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即是。 小方 對於邪氣輕淺、病無兼證的,使用小方。小方有三種意義:?病勢輕淺, 不必用猛劑;?能治上焦病,分量要輕;?病無兼證,藥味須少。小方如 汗法中的“蔥豉湯”(蔥白、淡豆豉)即是。 緩方 適用於慢性虛弱的病證。有六種意義:?藥味多,互相制約,沒有單獨直 達的力量;?用無毒的藥物治病,使病邪緩緩除去,免傷正氣;?藥物的 氣味薄,不要求迅速取得效果;?攙用甘藥,利用其甘緩的藥性,減弱猛 烈藥物的作用;?用丸藥緩緩攻逐邪氣;?用緩和藥治本,增進人體的抗 病力,疾病自然除去。緩方如補法中的“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即是。 急方 是治療急病重病的方劑。有四種意義:?病勢危急,應迅速救治的;?用 湯劑蕩滌的作用較速;?藥性劇烈,氣味都很雄厚;?急則治標的方。急方如溫法中回陽救逆的“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即是。參見“熱劑”條。 奇方 方劑的藥味合於單數的叫做奇方。有兩種意義:?方劑只用一種藥物;? 方內藥物為超過一味以上的單數。一般認為病因單純而用一種主藥來治療 的為奇方。如“甘草湯”(生甘草一味,治少陰病咽痛)。《素問.至真 要大論》說:「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近 者奇之,……,……汗者不以奇……」這裏舉了兩個奇方的組成為例。“ 近者奇之”是病位近的用奇方。“汗者不以奇”是發汗不用奇方而要用偶 方。但在後世已不拘此說。病位近的也用偶方,如:“桑菊飲“治上焦病 ,用杏仁、連翹、薄荷、桑葉、菊花、苦桔梗、甘草、葦根八味。“汗者 不以奇”,但桂枝湯用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共五味,卻是奇方。 偶方 方劑的藥味合於雙數叫做偶方。有二種意義:?方劑只用兩味藥配合的; ?方中藥物為超過二以上的隻數。一般認為病因較為複雜,需要用二種以上主藥來治療的為偶方。偶方加“金匱腎氣丸”(乾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桂枝 ---- 後世用肉桂,肉桂、附子為主藥,溫腎陽)。又《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遠者偶之,……下者不以偶」這裏舉了兩個偶方的組成為例。“遠者偶之”是病位遠的用偶方。“下者不以偶”是瀉下不用偶方而要用奇方。但在後世已不拘此說。病位遠的也用奇方,如“溫脾湯”治寒積大便不通,用當歸、乾薑、附子、黨參、芒硝、甘草、大黃共七味。“下者不以偶”,但“大承氣湯”就是四味。 複方 以二方或數方結合使用的,叫做複方。還有另外兩種意義:?本方之外, 又加其它藥味;?方劑各藥用量都一樣的。適用於病情複雜或慢性病久治不癒的。如“柴胡四物湯”,即“小柴胡湯”合“四物湯”(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川芎、當歸、芍藥、熟地、生薑、大棗。治虛勞日久,微有寒熱,脈沉而數)。 重方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卸先用奇方,病不去,再用偶方。 輕方 與重力相對待,單用奇方或偶方。 兼方 把作用不同的藥物,安排在一方中同用,導做兼方。一般都認為以寒藥治 熱證,以熱藥治寒證。但在病情複雜或危險時,必須用兼顧的方法,一方 中有作用不同的藥物,各顧一面,取得療效。例如“大青龍湯”用麻黃等 去表寒(治惡寒、發熱、無汗),用石膏清裏熱(治煩躁)。“麻黃附子 絀辛湯”治發熱而惡寒甚劇(厚衣厚被而寒不減),精神衰疲,想睡,舌 苔白滑或黑潤,脈沉,這是外有表證,內則陽氣衰,所以用麻黃解表發汗 ,用附子助陽氣,細辛通表裏。又如吐瀉已止,汗出,手足寒冷,脈微欲 絕,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這裏的吐瀉停止是陰液已竭,汗出,手 足寒冷,脈微欲絕是陽氣衰亡,故用乾薑、附子、甘草助陽氣,用豬膽汁益胃陰。 單方 是簡單的方劑,用藥不過一、二味,適應不過一、二證,藥力專一而取效 迅速。作為急救或專門攻逐一病,也是可取的。例如“甘草綠豆湯”治療毒菌中毒,或用半邊蓮一兩煎湯連服,驅除腹水等。 經方 後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醫家類記載經方十一家。這是指漢以前 的臨床著作。?把《素問》、《靈樞》記載的方劑和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方劑合稱為經方。?把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記載的方劑稱為經方。一般所說的經方係指第三說(清.陳修園《時方歌括.小引》說:「余向者匯集經方而韻注之,名為真方歌括。」真方歌括即《傷寒真方歌括》,雖然只有《傷寒論》的方劑,但陳修園把張仲景著作中的方劑稱為經方,意思是很明顯的。 時方 指張仲景以後的醫家所制訂的方劑。它在經方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據 清.陳修園《時方歌括.小引》說:「唐宋以後始有通行之時方。」按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燾的《外台秘要》所記載的方劑,主要包括晉以後的方劑。 禁方 即秘方。保存秘方不傳為醫者惡習,亟宜改正以惠病家。 十劑 從方劑的功用分類,有十劑的名稱。即:宣劑、通劑、補劑、泄劑、輕劑 、重劑、滑劑、澀劑、燥劑、濕劑(十劑之說,近人從《千金要方》考證,認為係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提出)。 十二劑 有兩種說法:?即十劑加寒劑、熱劑(係宋.寇宗奭《本草衍義》提出)。 ?即十劑加升劑、降劑(係明.繆仲淳《本草經疏》提出)。 宣劑 宣可去壅,加生薑、橘皮之類。宣是散的意思,壅是郁塞的病。如胸中脹 悶、嘔吐、噁心等症,可用“二陳湯”(陳橘皮、半夏、茯苓、甘草),利氣散郁。如果是胃有痰飲,還可以用“瓜蒂散”等吐法,也是宣的另一種方式。 通劑 通可去滯,如通草,防己之類。通是通利,滯是留滯之證。如產後氣血壅 盛,乳汁不下,宜通草、漏蘆等藥以通竅下乳。又加濕痹由於濕邪留滯,四肢緩弱,皮膚不仁,天陰雨時身體沉重酸痛,宜防已、威靈仙等藥去留滯的濕邪。 補劑 補可去弱,如人參、黃耆之類。弱是虛弱的病證,須用補益的藥物治療。 人參、黃耆合用熬膏,名“參耆膏”,可治脾肺氣虛。如脾胃衰弱,消化力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 泄劑 泄可去閉,如葶藶、大黃之類。泄就是瀉,閉是病邪形成實證。裏實須用 瀉法,如肺實證而咳嗽氣急痰多,用“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袪痰。又如因氣郁而引起便秘,患者時常噫氣,胸脅脹滿,想大便但雖以排出,甚至腹中脹痛,苔黃膩,脈弦,用“六磨湯”(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實、大黃)。 輕劑 體可去實,如麻黃、葛根之類。指風邪在表,形成實證,須用輕開肌表以 去風邪的方藥。例如發熱惡寒,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痛,口不渴,無汗而喘,脈浮緊,用“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又如身熱,不惡寒,但惡熱,微汗,頭痛,口渴,脈浮數,用“加減葛根蔥白湯” (葛根、蔥白、連翹、金銀花、川芎)。 重劑 重可去怯,磁石、朱砂之類。重是質重藥能鎮墜、鎮靜。怯是精神紊亂,驚恐健忘。如癲癇病用“磁朱丸”(磁石、朱砂、神麴)治療。 滑劑 滑可去著,如冬葵子、榆白皮之類。滑是滑利,著是有形之邪凝及結於體內,當用性質滑利的藥去掉它。例如石淋,尿中有時挾砂石,排尿困難,或突然阻塞,尿來中斷,或尿時疼痛難忍,或突然腰痛如折,牽連少腹,尿色黃赤而渾或帶血,苔白或黃膩,脈數,用“葵子散”(冬葵子、石楠、榆白皮、石韋、木通)加金錢草、海金砂,尿內有血加大小薊。 澀劑 澀可去脫,如牡蠣、龍骨之類。澀有收斂的意思,脫是滑脫不鞏固,當用收斂藥物治療。例如病後自汗,是衛氣不固,用“牡蠣散”(麻黃根、黃耆、牡蠣)。腎虛而遺精,或睡中精出而不自知,用“金鎖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實、蓮鬚、龍骨、牡蠣)。 燥劑 燥可去濕,如桑白皮、赤小豆之類。例如水腫病,水濕停蓄於皮膚間,面目四肢都腫,脘腹脹滿,氣喘,小便不利,可用“五皮飲”(桑白皮、陳橘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桑白皮湯”(即以上二味) 也可治水濕停蓄於皮膚間的水腫。一般所說的燥濕多指袪中焦濕邪。寒濕用“苦溫燥濕”,如蒼朮、厚朴等;濕熱劑“苦寒燥濕”,如黃連、黃柏等。 濕劑 濕可去枯。如麥門冬、地黃之類。濕是滋潤,枯是津血枯燥。例如秋季氣候炎熱乾燥,肺受燥熱,咳嗽無痰而脅痛,口舌乾燥,舌紅無苔,可用“清燥救肺湯”(麥冬、甘草、桑葉、石膏、黑芝麻、黨參、杏仁、阿膠、枇杷葉,血虛的加地黃)。 寒劑 寒能去熱,如黃連、黃芩之類。即寒藥治熱證。例如表裡火熱俱盛,大熱煩躁,甚則發狂,乾嘔,小便赤色,吐血,鼻出血,發斑,及瘡瘍疔毒等實熱證,用“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熱劑 熱能去寒,如乾薑、附子之類。即熱藥治寒證。例如四肢寒冷,怕冷、四肢屈曲而睡,水瀉,排出不消化的食物,口不渴,脈沉細無力,可用“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 升劑 升可去降,如升麻、柴胡之類。升是有升提作用的藥物,降是氣虛下陷的病證,當用升提藥治療。例如因氣虛而患脫肛或子宮下垂,可用“補中益氣湯”(黃耆、甘草、黨參、當歸、橘皮、白朮、升麻、柴胡)。 降劑 降可去升,如蘇子,旋覆花之類。降是降抑,升指病熱上逆,當用有降抑作用的藥物。例如咳嗽氣上逆,痰多而稠,苔微黃,可用“蘇子竹茹湯” (蘇子、竹茹、橘皮、桔梗、甘草)降氣化痰。 單行 “七情”之一。是單用一藥以發揮效能,如“甘草湯”、“獨參湯”(參閱第四類的“七情“條?)。 相須 “七情”之一。兩種性能相類的藥物同用,能互相增強作用,叫做相須。 如知母和黃柏。 相使 “七情”之一。兩種以上藥物向用,一種藥為主,其餘藥為輔,以提高其藥效,叫做相使。加款冬花用杏仁為使。 相畏 “七情”之一。是藥物互相抑制。例如某些有毒性的藥物,須配合制服其毒性的藥物,以免發生有害作用。如半夏有毒而畏生薑,以半夏配生薑同用,就能抑制半夏的毒性。 相惡 “七情”之一。一種藥物能減弱另一種藥物的性能,叫做相惡。如生薑惡黃芩,因黃芩能減弱生薑的溫性。 相殺 “七情”之一。一種藥物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中毒反應,叫做相殺。如綠豆殺巴豆毒。 相反 “七情“之一。兩種藥物岡用後會產生強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如烏頭反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