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龙少年有没有国语:媒体札记:地窖与天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1:47
2011年09月30日 15:54 PM

媒体札记:地窖与天宫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作者微博】评论  

(2011年9月30日)

昨晚9时,中国共产党九常委全数出现在央视镜头中,这样的最高规格正是为了天宫一号发射。9月20日,新华社引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之言,称这个将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的航天飞行器将在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并称“针对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的火箭故障原因,此次运载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取了相应改进措施。”此后,在门户网站的三维模拟发射飞行全程预告片带领下,中国媒体重拾一个月前被临时推迟的特刊专题,回到一年一度的航天时刻。

酒泉现场指挥官宣布发射成功,胡锦涛、温家宝鼓掌祝贺。中国官方的这种全力支持态度,转化成媒体语言就是《人民日报》头版的套红通栏大标题,以“神州儿女多奇志,人造天宫翔太空”的七言绝句烘托喜庆气氛。顶级阵仗之下,加以国庆前夕,不论是官办或者市场化媒体,此番皆须以宏伟叙事示人,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社、央视选择摘录以《智慧让梦想与现实“交会对接”》为主调的网民赞扬,更是符合惯例。

不过,微博作为表达工具在过去一年中的迅猛崛起,却也使得那些并不和谐的非议愈发公开化。“劳民伤财,走前苏联太空竞赛的老路”、“花这么多钱,为什么不用来改善民生”——与那些自豪于中国站稳世界航天第三国地位、展望空间站时代尖端科技进步的民众相比,这种针锋相对地认为天宫一号与己无关的反对抱怨声也成为了互联网舆论场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环球时报》勇于担当责任、不想避而不谈。昨夜火箭点火之后,胡锡进总编就再一次微博预告次日社评主旨:“天宫一号成功入轨,可喜可贺。但这种高兴只能是短暂的,中国近年的各种进步以及突出的社会问题,必然摊薄和冲淡我们的兴奋。现在大概没有一件事可以让激动穿透全中国,因为烦心事太多。当然,也不会有一件事会让全体国人痛苦得觉着过不去。”

比起《新京报》在《脚踏实地,仰望“天宫”》的社论中说“尽管一些航天技术可能暂时离普通民众很远,但是,航天人‘脚踏实地’的精神,则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环球时报》的标题“天宫一号带来的高兴和思考”更加直白。在这篇立论视角迥异于中国几乎所有左右同行的文章中,开篇声明“由衷高兴”,而后总结中国网络舆论特质:“天宫一号刚刚发射成功,甚至在它还没发射的时候,中国舆论就围绕它扯东扯西,‘浮想联翩’,这在言论最自由的国家也很罕见。但这就是中国的真实情形。今天的中国没有任何战略成就能够做民生领域不满的补丁,辛辣和不讲大局被一些人说成是世界范围内民意的特点和权利。”作者承认,中国在必须有一流的国防、一流的高科技同时,也“得拥有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平等入学、猪肉价格别涨太快的‘技术’”,问题是“中国在逐渐摸索到航天等高科技的攻关路径,对克服其中的差距,我们的信心也在慢慢建立过程中。但在消除收入差距、推进社会公平等民生领域,一切尚在最初的摸索,社会对找到有效途径信心不足。”

文末,这份一直试图承担打通官民两个舆论场任务的畅销报纸再次告诫同行,“中国舆论形成自身力量的时间很短,它需要化解极端的历练和经验。如何支持国家的战略竞争,把这种支持同批评和监督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中国舆论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分寸”,并宣布,“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宫一号不仅是航天科学的壮举,它也是中国社会释放看法并形成思考的一次经历。”

被今日《环球时报》用来说明天宫一号升空只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坚实台阶的一级,且“不能说哪一个是最重要的”的反面典型,是“中国还需要地铁动车不被追尾、渤海漏油能迅速发现并处置、以及少出几个郭美美那样怪异轰动人物的许多坚实台阶。”

对上海官员来说,本周二下午发生的地铁追尾的确是在一个糟糕时段里发生的糟糕事故,这场导致200余人受伤的碰撞把通往安定详和国庆假期、喜迎天宫一号发射的节前宣传部署彻底打乱。

糟糕时段:有关去年“11.15”静安高楼大火善款的发放波澜刚刚平息,染色馒头案审结、主犯获刑九年的消息正在上海媒体头版展示,这个曾被广泛视作拥有中国内地最好公共管理的最大城市,迎来了一年之内的第三次打击——9月27日下午14时51分,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根据官方发布数据,当晚即有271人送到医院就诊检查。

糟糕事故:居然是追尾。一周之前,伴随着市场化媒依据“9月中旬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结果”的当初承诺连番逼问,国务院调查组最终在9月21日出面通过新华社发稿,宣布“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的同时,承认“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时间”。如今,地下铁路重蹈覆辙,至少在那些不谙运行复杂原理的民众看来,这分明就是上海追着铁道部的尾走上审判台。

于是,伴随着第一财经等上海本地频道提供电视直播信号,这桩最新追尾迅即成为各大门户首选头条,那些由乘客在现场拍摄上传的血迹景象更是瞬间传遍网络。次日,包括上海市委机关报以及《新闻晨报》、《东方早报》在内,各地报章均给予上海地铁追尾事件报道足够版面。

自然,外地媒体可以更加嬉笑怒骂形于色,“上海地铁小错不纠酿大祸,10号线列车追尾,271人伤”,《齐鲁晚报》用足够大的“养患”二字立于头版,辅以黑白色调,与之相对应的是评论《事故“防微杜渐”不能成空话》,感叹“又一起公共交通悲剧!我们再也经不住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在南方,《广州日报》作者总结近两个月上海地铁小“病”不断后,呼吁《地铁不能以速度牺牲安全》:“高铁事故之后,社会围绕高铁建设进行一系列的检讨,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上海地铁10号线安全事故,能否启动社会对地铁建设大跃进的反思?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在公众福祉,千万别拿公众的生命去‘试错’”。“紧急开门装置为何会失效?三重安全制动机制为何失效?前车停车,后车知不知道?为何不排查问题直接切换人工调度?信号问题频发,为何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为什么出故障的信号设备又来自卡斯柯公司?”央视网专题编辑亦以一连六问表明愤慨立场:“每次事故发生之后,上海有关部门都会表态要彻底根绝隐患,但事故仍在接连不断地发生。这次事故没有人付出生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是下一次呢?我们不希望看到下一次事故,更不希望上海地铁变成下一条甬温线。”

虽然中共中央机关报只以百余字来论提醒“地铁追尾再敲安全警钟”,但有子报上阵。《环球时报》刊发《先进交通不能像煤矿屡屡出事》,批评“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发生极其相似的悲剧,实在太不应该……动车出了问题可以减速,个别线路还可暂停运营。但让我们把上海的地铁关两天试试!那一定是这个超大城市交通的大瘫痪”,劝告官员们理解“中国社会对安全的追求已经把西方社会作为唯一参照系……不要抱怨民众的要求‘不切实际’,任何做事者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可能快跑跟上”。

作为温州动车和上海地铁的共同信号设备供应商,卡斯柯公司确已顺理成章成为最大嫌犯。《半岛都市报》在消防队员抢救伤者的黑色画面上以大字赫然提醒“又是追尾,又因信号,昨日动车,今日地铁”,《三湘都市报》亦有类似创意——“又是信号故障,又是那家公司,又是调度失误”;《新快报》头版编辑更是忍不住调侃道“天上没打雷,地上没地雷,上海地铁居然追尾271人受伤”,并不忘添加一句担忧“出故障的信号系统不仅用于甬温线动车还用于广州六号线”;凤凰网专题定调《地铁追尾:拿什么破解信号疑云》。

不过,在那些认真研究过事故原因通报的人们看来,这些惊呼未免有些业余,腾讯28日专题《上海地铁追尾事故技术分析》对此正有一句,“当调度中心决定改用人工调度继续运营时,此后的事故责任就不应当归罪于信号系统,起码信号系统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部分媒体报道‘信号系统故障致追尾’,言过其实。”其编辑更是写下手记《地铁追尾后的可笑与可悲》,批评“市面上的媒体大多都在追问‘信号系统之弊’,纷纷纠住卡斯柯不放,拿7.23动车追尾的阴影说事,把信号系统当成本次事故的罪魁祸首”,而哀叹的则是,“追尾事故发生后,在专业地铁论坛上的网友(多为地铁工作者),竟然分成了‘信号派’‘司机派’‘调度派’等几大派系,分别推卸责任指责对方。”

技术分析总是不及“阴谋论”流行,上海地铁官方微博账号在事故发生后的表现就是人们乐于揣测的对象。虽然那段道歉声明堪称中国内地罕见的得体之作,但在评论员乔子鲲看来,微博道歉两度删除足够“耐人寻味”,《京华时报》向他提供教导“上海地铁道歉莫止于危机公关”的机会。根据这篇9月29日头条评论记录,“先是:‘今天是上海地铁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无论最终原因和责任怎样,给市民乘客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尤感愧疚……’不久之后,这条微博删掉了。后来出现第二条:‘……我们对乘客造成的伤害、损失深感愧疚。事故发生后车厢里互救互助有序撤离的感人场景让人倍感温暖。那些一路狂奔全力参与抢险的武警消防官兵和抢修队员,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做得不好,相信我们一定会好的!’不久之后,这条微博又被删除,又重新出现了第一条道歉的微博。”于是,作者推理,“从上海地铁的道歉微博变化之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作为一种危机公关的道歉,也被试图加入了‘引导舆论’的内容”,提要更云,“事实上,公众是否接受道歉更取决于道歉之后的实际行动和整改效果。如果事故原因未能被应用到安全防范方面,事故教训未能得到有效全面的汲取,这样的道歉是不值得信任和接受的。”

不过,继前一日以“上海地铁方面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表权威消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才是危机公关的正确做法”加以赞扬之后,《南方日报》昨天再引述“@上海地铁shmetro”的负责人之一冯昊的解释,称“最黯淡”微博之所以几易其稿,是因为“想斟酌一下文字……觉得‘最黯淡’一词符合现在地铁人的心情。”

“最黯淡”不足以拿来调侃,不过这样万众瞩目的事故善后怎么能不产生流行语呢?对那些认定官方通报是在有意强调“没有重伤、没有死亡”的围观者来说,他们很快有了新证据:央视新闻频道播报事故时使用标题“地铁十号线列车发生轻度追尾”概括,“轻度”一词由此走红。

就算不被上海地铁事故“追尾”,铁道部也还在温州动车的“奇迹”里不能自拔。被供在中国公众舆论的“黑名单”顶端,这个部委的最新尴尬是,刚陪完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看望打工子弟小学的作家郑渊洁,根据自己购买10月1日火车票未果的经历,在自己拥有近200万粉丝的微博平台中直接质问铁道部长,“为什么售票处没票而黄牛有”。

而在媒体版面上,除了展示这段咄咄逼人外,更有一桩命案。在死者身份被确认为铁路通勤职工前,这是一桩按照公众痛斥铁老大草菅人命的轨迹发展下去的风波。

根据网络爆料,在深圳西开往合肥的K256次列车上发生打斗事件。而后,目击证人们的义愤填膺得到江西电视台引述,称根据一份有整整20位乘客签名和指印的材料作证,周一凌晨,当列车停靠在赣州火车站时,15号车厢里一位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发生口角,“一共有三个人殴打了前来劝架的那名乘客。有一个是身穿列车长衣服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个也是穿蓝色制服的,另有一个是车里面卖水的。”

“火车打死人”速成舆论热议话题,正当评论者高呼 “铁道部太彪悍,以后乘车千万要小心”时,更新报道周二到来,证实被打致死的乘客是铁路通勤职工,“因座位问题与值乘的列车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及打斗。”

于是,“狗咬狗”的讥诮开始浮现在网络留言中,不过,愿意体现社会责任感的意见领袖们要提醒民众,“退一步讲,无论打乘客还是打职工,其要害都在打人,殴人致死,法所不容”,这篇《京华时报》评论呼吁《铁路职工打斗致死应给公众一个交待》。

《东方早报》则以《铁道部能否读懂那20个手印的焦虑》转达作者对铁老大的焦虑:“一起普通的争执引发了斗殴,之后通知了警方,伤者也送医,照理说就该由‘有关部门’处理了。但是目击者们却坚持向电视台曝光,在文字材料上郑重签名并按手印——足足20个红手印……这背后是公众对铁路部门能否公正处理此案的严重焦虑,是对铁路系统能否严格守法的严重担忧。”结合近期曝光的胶济铁路对抗环保部门“违法运行”近4个月的事实,评论员沈彬再论铁路司法系统的独立王国之弊:“一方当事人是铁路,但调查的、仲裁的、执法的,还是铁路部门,即便算是‘实质正义’,也是‘自己做自己的法官’,自然也会引发公众对办案公正的焦虑。所以,在K256次案件中,那么多乘客义愤填膺,按下手印,向媒体曝光,就是希望在铁路自查自纠之外,引入第三方机制:这个铁道部有没有读懂呢?”

英雄所见略同,在简述“铁老大”独立“司法王国”由来、铁路司法公正性屡遭诟病和铁路司法改革进程后,腾讯昨由专题《“列车员打死人”背后的公众焦虑》结语强调:“随着铁路公安、铁路检察院的剥离,铁路法院转制成了最后一个堡垒”。

另一桩命案比列车斗殴更加具备抓住中国受众的畅销元素——因为除了暴力之外,它还有性,以及百试不爽的主角:公务员。虽然在同一时期,古都洛阳变成了一个丑闻富矿,从当地电视台记者遇刺身亡到男子旅游被误当上访者押回打伤,已然让河南宣传官员们焦头烂额,但性奴案无疑出类拔萃。

媒体用“离奇大案”来形容这桩震惊全国的“囚禁性奴案”,根据南方都市报22日发布报道,洛阳当地男子李浩在两年间以地窖囚禁6名歌厅女子当性奴并杀死2人。如此“重口味”,怎不引得读者纷至沓来,一时间,那些表现祼身性奴的模拟画面四处流传,倒真称得上“洛阳纸贵”。

现了人们对“禁室培欲”的强烈兴趣后,腾讯曾以专题《洛阳性奴案,古怪在何处》引导人们不要停留在“陪夜”、“裸聊”、“共侍一夫”这样的“情色”细节上:“洛阳性奴案背后有着深刻的人性之殇。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决不能被当作‘奇闻怪谈’,谈过就忘掉。加害者的人格形成和受害者的心态构成值得反复地探索和分析。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加害者或者受害者。对伦理的反思仍在继续,更有呼吁关注对社会边缘人群管理。”

事实上,如果这桩案子只停留在那些“丧失人性”的描写上也就罢了,让洛阳官员悔不当初的恐怕还是横生枝节。在以头版大标题首先爆料后,那位身在洛阳的南都记者纪许光于见报当日上网发布指控,“河南洛阳:入住的酒店内遭质问‘洛阳性奴’的稿子谁跟我报的料。说我侵犯‘国家机密’!技监局执法干部李浩2年时间地窖内囚禁、性侵坐台女,并杀害2人。一个典型的关系到民众知情权的刑案。算哪门子‘国家机密’?看架势,稍后恐被带走。请围观、解救。”

呼救一出,这就不再只是一桩沿着“黄色新闻”道路走下去的法制纪实,更关乎“知情权”。除了《南方都市报》让纪许光本人于9月23日刊文记述“谁给你的新闻线索?”的当地官方人员逼问外,《新京报》亦有声援,以《“性奴案”算“国家机密”?》质问:“按道理说,李浩被捕,幸存的4名女子被解救,接下来当地政府该做的事会很简单,严惩犯罪嫌疑人,告知公众真相,平息公众不安心理;现在,将李浩案与‘国家机密’联系在一起,真让人疑惑:这算什么‘国家机密’?”《广州日报》作者联系此前“许多类似匪夷所思的‘国家秘密’”,呼吁《别把“国家秘密”当“性奴”对待》:“无疑,如此任性肆意的‘国家秘密观’明显涉嫌违法——既有违《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法律精神,更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构成直接冲突;而对有关部门来说,以‘国家秘密’为道具来为自身遮丑、维护所谓的‘地方形象’,最终也只会是适得其反——破坏地方形象。要知道,真正的地方形象并不是‘不出丑事坏事’的形象,而主要是如何对待丑闻坏事的形象。毫无疑问,面对地方丑闻丑事,‘坦然面对、开诚布公’而不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才是可取之策。”

在纪许光与“平安洛阳”微博账号的艰难互动中,9月25日,洛阳公安局长郭丛斌面向全市人民的道歉出现在《南方都市报》版面上:“此案的发生,反映出当前我市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特别是治安管理工作在一些区域还十分薄弱,反映出一些治安、社区民警工作责任心缺失。这起案件的发生,对全市人民群众期盼平安和谐的愿望造成了很大伤害……尽管上级有这个规定,而且李浩案还在侦查阶段,但是,作为公安机关在与各级新闻媒体的沟通方面的确做得还不够,没有及时让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了解该了解的案件进展情况。”在“请全市人民再给我们一次机会,看我们的行动吧!”的同时,警方还宣布李浩的作案动机并非只是“性奴”,而是试图强迫女青年进行网络色情表演以牟利。

昨天,纪许光通过本期《南方周末》评论版位置,来做个终结:《洛阳性奴案,谁最该内疚》。“为我提供信息保障的老刑警说,在那次局党委扩大会议之后,郭丛斌痛哭了40分钟。因为我的报道,8名分管副局长中,有多人可能面临必须辞职的境况”——现在,这位自称“所掌握的情况远比现在已经公布的多”的记者展现了对洛阳警方的体谅与内疚,“我不能宣扬暴力、宣扬血腥。我不希望自己的稿件以这些元素作为吸引眼球的砝码……要说将洛阳性奴案‘保密’了,我和洛阳方面一样,都是应该被指责的。”在就此发布连续七篇独家报道之后,纪许光决定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语:“洛阳连日的大雨已经停止。我也将继续出现在下一个新闻现场。我真的希望,那种潜意识中的对抗和排斥,不要再出现在我们之间。民智已开,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是没有什么‘机密’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