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培亲护吃了不长体重:媒体札记:法官与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2:56:20
媒体札记:法官与舆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6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2011年8月23日)

“卡扎菲在中国也成了一些人表达情绪的“影射靶子”,但这没什么,中国社会早就习惯了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新浪推介今日《环球时报》社评时制作如上提要。胡锡进总编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微博关注名单看到了这些情绪,例如李承鹏所说的:“卡扎菲这事最娱乐的:卫队竟整编制缴械投降,表情舒缓。全无几个月前的宁肯玉碎绝不瓦全……各国、各公司、各单位老大们,一定要知:当初马仔多坚决爱你,后来就多坚决地卖你。这是独裁定律。”

利比亚的天翻地覆成为两日来微博论坛最热议题,在自媒体平台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于此嘲笑卡扎菲的不识时务、赞美利比亚人民的解放。除了向“独裁”的中国执政者指桑骂槐、嘲笑外交部如何“见风使舵、落后形势”外,新华社和央视也被心存不满者揭发批评:前者因为以“发生全面骚乱”的标题描述的黎波里民众欢欣庆祝的画面,而被指控为“睁眼说瞎话”;后者除了三天前曾有节目预测“反对派还不具备围城的能力”,还因昨日曾据路透社消息口播“卡扎菲被捕”的错误消息,而被反问是否伦理底线还不及微博。

一张表现卡扎菲“中弹身亡”的图片更是流传广泛,当有人指出实乃伪作并呼吁加V名人们在转发时理应承担社会责任时,得到的回复是“明知是假,故意转发,也不为过。比如,你当政治事件对待,我当娱乐事件对待。我明知是假,我就转发,因为我快乐。”

这便是舆情现实。虽然《环球时报》坚持认为卡扎菲丧失民心和西方大国意志是同样“根本性”的变局原因,但更多民间意见领袖愿意将此视作“自由的胜利”。于是,今晨中国几乎所有市场化媒体都将重点版面贡献给了反对派们的鸣枪庆祝。直接将那句“卡扎菲时代终结”宣言搬上头版的有《东方早报》、《新京报》、《济南时报》、《每日商报》、《山西晚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半岛晨报》则通报着“搜捕卡扎菲”的进程;《晶报》在反对派狂欢胜利手势下宣布“完了!卡扎菲”;《河南商报》头版画面是将卡扎菲关在铁笼之中宣布“强人末路”……

继昨日推出“号外”后,《齐鲁晚报》今天以“谁的胜利”封面提问,探索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命运,提要写道:“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谁将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赢家?是利比亚人民、利比亚反对派,还是那些介入利比亚战争的国家?这个问题不会只有一个答案,因为站在不同的利益背景上,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更关注的是,这场战争最终能给利比亚人民带来什么?相对于利比亚人民的利益,无论是反对派精英,还是外来的力量尤其是西方强势国家,其利益是否和利比亚人民的利益完全交合,这个答案的最终揭晓需要时间——也许是很长的时间。”

央视网在用专题劝告各国强人“勿做卡扎菲”之时,以中国外交部那句“我们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为结。根据新华社昨日稿件,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在利比亚未来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人民日报》则以“利比亚突然面临后卡扎菲时代”来描述当前事态,较之央视出镜专家认为“西方的分化瓦解策略起到了重大作用”,文章引述外电,为卡扎菲政权突然垮台列出四大原因:“卡扎菲的兵力部署不当;北约几个月来持续不断的空袭已经摧毁了卡扎菲军队的有生力量;士兵不够忠诚;的黎波里民众对卡扎菲也不像宣传的那样忠诚”,对卡扎菲命运预测有三:“负隅顽抗,殊死拼杀;交权流放,聊度余生;举手投降,接受审判”。

《东方早报》担忧中方在利利益,专题透露利比亚反对派已经开始“论功行赏”,“要求重新修订卡扎菲时期与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企业签署的石油合同”。

更多评论聚焦利比亚战后命运。腾讯专题今日话题再续一期《卡扎菲倒台,利比亚会乱吗》,细数两派观点:悲观者认定“利比亚会再发生内战或陷入分裂”;乐观派则认为“利比亚能成为该地区民主典范”。

陶短房肯定不能算作乐观派——《青年时报》由其预测,“如今的利比亚,部族传统仍然根深蒂固,卡扎菲的42年无政府主义,又让国内缺乏最起码的政治生活基础,原教旨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卡扎菲残余和王朝遗老遗少并存的反对派,在丧失了‘打倒卡扎菲’这唯一共同目标后,将何去何从,是最令人忧虑的。”《新京报》评论则为《重建利比亚,“和解”当为先》,作者寄语今日利比亚“没有政治恶斗的本钱”:“风云际会中,未来的利比亚新政府能否一展长才,成功克服眼前的重重挑战,打破伊斯兰国家民主转型难上加难的魔咒,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乘民气可用,收拾人心,凝聚全民共识,抚平战争创伤,迈向民族和解,正是当务之急”。

专题认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德滑坡不可能只是因为一次法院判决”,“最大悲哀不是它引发了道德败坏,而是它成了为道德败坏辩护的证据。当一个人看到乞丐、看到跌倒的老人时,可以心安理得的选择漠视,因为他可以拿彭宇案作为借口。于是彭宇案成了个人本身无知和软弱的替罪羊”。

针对“没撞也赔”的判决,腾讯昨亦以头条评论位置推荐时代感言,《“委屈的裁判”阻碍不了民族的未来》。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决定暂且不多关注“结论未定”的许云鹤案件,他的思考在于,“类似案例不断积累,是不是必定造成善良的公民再不肯向困厄中的弱者伸出援手?”在论述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失范状态已经摧毁“德治”传统后,文章讲述一个可以说明人性光辉的学生故事,而向下一代中国人投以期望:“救不救人无关道德义务,无关法律权利,只同自我认可的价值和意义有关,只同自己内在的良知有关。这样的人生境界,在我们这一代确实无法理解,他们却会视为理所当然。当他们的时代到来时,如果再提起任何一个彭宇案,在他们那里得到的回应将不是不屑,不是怜悯,而是理解:‘因为你们处于那个时代。’”

市民报纸不惮于揭发人心叵测,《人民日报》就不能这么悲观厌世。正在响应宣传官员指令、带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今天刊出评论,高呼“让‘最美’的人不再独行”。在列举了“最美妈妈”等近期一些“温暖人物”之后,文章感叹,“我们并不缺少各种‘最美’,但也不得不面对那些‘最窘’”。作为“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泪”的证据,“彭宇案”、“李凯强案”又被举出,作者痛心于“在几起救人者被告的无奈之后,近年来,多次发生了老人跌倒无人帮助最终死亡的悲剧”,呼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重新确立价值坐标”:“法律能否也给善良一个公平的交代?当我们为那些‘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的平凡好人而喝彩的时候,也许更应思考:我们的社会——从围观者到媒体,从有关部门到法律制度,能不能及时挺身而出,给在打压中下坠的道德力量一个向上的托举?”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