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身体为什么:破冰:城镇化视野下的南海农村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0:20

 

 

 
□温铁军:土地资本化促产业转型升级 □党国英:推行产权改革打破城乡壁垒□刘守英:农村集体土地上实现城市化 □罗必良:集体经济组织建现代企业制度
农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治理单元,还是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主体?村民,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身份象征,还是具有经济属性的产权标志?
长期以来,农村既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元,又是参与各类生产活动的经济主体。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属性,也同时交织于“村民”这一身份概念上———村民既是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又是拥有土地经营权、分享土地所有权的个体。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除了具备经济功能外,它的社会福利功能又是村民最重要的生活保障。
昨日,“2011南方有为论坛”首场分论坛在佛山市南海区举行,温铁军、党国英、刘守英、罗必良等“三农”问题专家出席。
他们认为,上世纪90年代发端于南海的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生产环节的活力,带来了农村财富的增长。但在分配环节,由于该制度缺乏对股权的清晰界定,以“村民”而非“股东”身份作为利益主体的分配制度,逐渐引发了一些矛盾,诸如外嫁女、农转非等群体的利益争夺,就是明显的例证。
此外,在基层治理中,村委会与经联社“政经混合”的体制,既让村委会承担了经济发展的职能,又让农村集体经济游离于市场经济体系之外,使珠三角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无法资本化,无法运用市场机制它与金融、科技等资源对接,阻碍了珠三角内生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时至今日,伴随农村人口多元化和农村集体资产的快速增长,这些弊端更加明显。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
曾经开创了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佛山市南海区,在珠三角城镇化的背景下,启动了农村综合改革的破冰之旅。
2月27日,南海区桂城街道平东村委会三楼会议室,一批村民在一张粉红色的纸上做着一道选择题:平东村村改居,“同意”或者“不同意”。
唱票结果是:赞成2929票。于是,平东村以84.48%的得票率,顺利通过“村改居”决议。
截至3月21日,南海区已有115个村通过了“村改居”,占全区224个村的51%。
“村改居”拉开了南海区农村综合改革的大幕。此次大规模的综合改革,涵盖股权固化、政经分离、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等许多方面。
对这次改革,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说“就是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破除农村改革的坚冰。”
管理体制由政经分离向城市治理转型
政经分离,为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改变以往农村对“地租经济”过分依赖的局面埋下伏笔,原有乡村治理模式也同时向城市治理转变。
今年3月中旬,位于南海中心城区的某个村完成“村改居”投票表决后,130多个新居民聚集到居委会办公楼,要求居委会公开此前20多年的集体资产交易账目,他们在这里停留了4个小时。
这些居民一方面认为原来的村委会班子“不作为”,同时,因为看不到集体资产交易账目,且年分红较低,他们怀疑村集体资产是否被贱卖或贱租。
改革过程中的这个小插曲,反映出珠三角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政经混合”的基层管理体制。
有过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何享业说,农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这三驾马车的体制混淆,导致谁掌握了村的行政权,谁就掌握了村集体的经济权,异化了村民自治,弱化了社会服务职能。
为解决这个问题,南海区的农村综合改革把政经分离作为基层治理的改革方向。按照规定“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及社区党总支书记将不再兼任经联社社长。
某村党总支副书记说“以往只要分红没增加,村民总怀疑村干部有经济问题,吵着要换村干部,村委会的卫生、治安等正常工作就受到影响‘村改居’后,居委会主任只管服务,怀疑有经济问题,你可以去找经联社,两个组织各司其职。”
南海区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庄少伟认为,政经分离,就是要彻底改变南海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不规范局面。
他说,政经分离后,居委会干部管理起来更方便,因为自己不插手经济组织事务。要是群众对经济组织不满意,居委会干部可以更方便地以中间人的角色来处理基层矛盾。
经济变革以市场化手段管理农村集体经济
南海的农村基层组织将会形成党支部、村委会、经联社、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与财务管理中心“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
南海区的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近300亿元,村、组两级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超过40亿元。这么庞大的资产总量,如何进行监管?谁来确保它的保值增值?
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南海区从建立农村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开始——— 政府统筹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交易平台,引导村经济组织把各项资产放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市场交易,从而在管理交易环节引入市场化手段,让农民实实在在地看到是谁在租自己的地,成交价为多少,打消村民担心资产被贱卖、影响收益的顾虑,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从而公开化、透明化。
2010年8月,南海区西樵镇民乐村一宗面积为101.7平方米的集体建设土地成功竞投,自当年8月20日该村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发布竞投信息后,共有6个投标人参与了竞投标,其中3个是外村人。当天,6个投标人共举牌39次,最终以16.4万元成交,与交易底价5万元相比,增值比率为228%。
通过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发布信息,交易底价和交易方案由村民主议事决策程序设定,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参与决策,不仅扩大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能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者,且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目前,南海区224个村基本实现了村村开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村内的市场铺位、厂房以及出租屋等资产,都可以在资产管理交易平台上操作,堵住了农村资产管理漏洞。
在该平台基础上,南海区综合改革的制度设计者认为,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今后还将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评估,村民可以选择留保留集体经济的股权,或者持币进城。然后,通过投标,引进资产经营公司,将资产交由其经营,并且要明确其每年能为集体带来的收入,从而引入市场化手段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经营。
南海区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庄少伟说,南海的农村基层组织将会形成党支部、村委会、经联社、社区政务服务中心与财务管理中心“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恰好与经联社对接。平台的运作是否顺利,关系着新的经联社能否为村民谋得更多经济利益,关系着改革后农村的稳定。
社会改革持股“进城”背后的城乡统筹
股权固化,让农民安心持股“进城”,在延续土地分红的同时,使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南海区桂城街道平南村党支部书记梁少楠说“村里某户人家新娶媳妇、新添了孙子,或者村里某人过世,新成员是否分配股权,死者股权如何处置,这些问题都很容易引发股权矛盾纠纷。”
农村人口是动态的,这与现代经济制度所要求的产权确立相矛盾,大量的农村纠纷就源自于此。由于原股权制度设置不科学、产权不明晰等问题,以“村民”而非“股东”身份作为利益主体的分配制度,逐渐引发了一些矛盾,诸如外嫁女、农转非等群体的利益争夺。这些矛盾导致很多村民不愿“进城”,宁可挤在农村。此外,还有外来人口迁入后享有股份及福利待遇,这种情况被认为是挤占了村民利益。
这些情况,都大大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要让村民安心进城,就必须保证他们以土地为核心的利益不受损害。
在南海区此轮农村综合改革中,“股权固化”被看作实现村民向居民转变的经济基础。
南海的思路是,一方面对土地、物业等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确权,另一方面根据“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原则,将集体资产折算为股份并固化到户。这意味着村民可以持股“进城”变为居民,除了以“股东”身份继续享受集体分红和正常福利外,还可以“居民”身份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这种做法,保障了村民的产权权益,又使他们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为今后进城生活就业奠定了基础。
对此,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认为,要想使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首先就得让村民变成城镇居民后,继续享受原来的股权分配,不能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包括股份分红和福利待遇。
他说,城乡统筹,其要义是既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又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村民变居民,不是简单的身份变化,而是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只依附于土地,从以往依靠不稳定的土地分红式保障,转向“持股进城”并且分享稳定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进而在城市中工作就业。
邓伟根说“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南海准备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南方日报记者 赵进
通讯员 贝馨梅 伍新宇
南海农村改革六个转变
链接
2010年7月19日,佛山市委常委邓伟根就任南海区委书记。在随后100天时间内,他对南海全部224个村进行了密集调研,形成了农村改革“六个转变”的思路。
1.探索农村体制由政经混合型体制向突出核心、政经分离型体制转变。以引导农村基层组织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明确自治组织的基本职能,将经济组织从“三混合”型体制中分离出来,使自治组织职能全面发挥,经济组织逐步市场化,实现城乡社会组织形态一体化。
2.探索社会管理从农村管理型向城市社区型转变。引导农村从原来的多头管理向城市社区管理过渡,实现城乡市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逐步形成城市管理的新格局。
3.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从享盈不负亏、集体分红型向自主经营、盈亏共担的风险经营型转变。固化股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将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自主经营、盈利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的股份制企业。
4.探索村民社会服务从无偿福利型向有偿分担城市管理型转变。引导农村从集体包揽的社会公共服务转向由享受服务的居民共同承担公共服务费用,充分体现农村自治功能。
5.探索农村居民住宅从传统单家独户型向现代社区公寓型转变。引导农村居民严格遵守区政府停止农村单家独户住宅建设的有关规定,运用宅基地换房等置换方式,加快社区公寓建设,引导农村居民上楼居住,切实解决农村宅基地不足和新增人口居住的问题,加快农村城市化。
6.探索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从不稳定的分红式保障向城乡统筹式的稳定的社会保障型转变。
思想火花在言说中闪现
在“2011南方有为论坛”首场分论坛上,温铁军、党国英、刘守英、罗必良等农村问题专家,就城镇化视野下的农村改革展开探讨。专家的观点与南海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六个转变”的思路,频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地租不能转换为金融资本,制约产业升级
长期依赖“地租经济”制约着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例如南海每年的地租收入达几十亿元,但当这笔钱分散到几十万农户手里后,它转化为金融资本的可能性很小,导致内生型经济结构升级的难度很大。
在农村土地股份制前提下,在村集体资产产生的利润中,村民的股份分红将被首先考虑到,大量的土地租金没有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资本拉动,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不够,阻碍了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南海农村改革接下来能否探索土地的资本化,以促进内生性产业转型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农村改革不管走什么路,都要先把经济问题解决好。在整个农村集体经济中,产权权益是核心部分。改革必须先理顺农村经济的财产关系,把以土地为核心的村民权益股权化,把股权变为村民福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从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化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南海农村改革探索将农村管理模式转化为城市管理模式,这一举措具有破冰意义。
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化,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必须以产权改革为基础,理清财产关系,确保私人财产权益。在公共领域,指的是实行城市的治理模式,通过政经分离实行专业化的管理。
在产权改革方面,南海的股权固化有自己的特色,将股权固化到户而不是个人,“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的量化标准为后续的改革留下了口子。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南海农村应该尽量朝市场化的方向努力。现在虽然已经建立了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但它是以经联社资产的形式来交易。建议以后进一步建立股权交易平台,让农村家庭拥有的股份也可以拿来交易。
通过股权交易平台实现要素资源市场化,使资产在竞争机制中实现增值。当然,在建立这一平台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创造一种公平的环境,并建立相配套的安全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探索在农村土地上建城市
上世纪90年代,南海探索出农村股份合作制模式,“五个轮子一起转”,村、组等经济主体在集体土地上租地办企业,促进了南海的快速工业化,村民则凭股权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这条路我觉得是正确的。它依托于基层,依托于村民。我们要尊重村民财产权,实现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
在此基础上,必须认识到整个南海经济是以村为基础的。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促进了以农村集体土地为基础的工业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南海现在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集体土地上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南海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实际上是要探索一条在集体土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市化的道路。这条道路需要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多种经营机制并存,形成区、镇、村各级的利益共享机制,包括产业的引进,如何共享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好处等。
另外,如今土地价值飞涨,城市化必然牵涉到资产管理的问题。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仅依靠村民自己的力量不一定管理得了,必须找专业人士做。要切断原来成员化分享,组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公司。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根据产业布局加强村民职业培训
如今南海农村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一轮改革依然以产权为中心,只是以前的目标是经济发展,现在的目标变成了城乡统筹发展,这是一种进步。
南海推行的股权固化有利于推进城乡人口流动,也有利于完善基层的民主表决机制。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将大大压缩“村官”的寻租空间,保障土地等农村资产的良性流转。
需要思考的是,村民进城后,必然会有就业的问题。现行的农村教育方式不能有效地提升村民的职业人力资本与增收能力,因为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与城市相同,都是高考升学体系。一旦高考失败,农民的“高考资本积累”几乎与就业能力无关。所以,必须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宗旨的农村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
南海新一轮农村改革后,农村现有的经济性质将发生变化,迟早会往现代企业制度走。新的产业布局将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可以根据就业需要,相应地做前期的人才准备,对村民进行培训,提升职业技能,甚至做成订单式培训。
南方日报记者
张素圈 文聪玲 周冬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