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换手率32%说明什么: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救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46:05
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救灾”——明清以来中国救灾事业嬗变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夏明方 http://www.gmw.cn 2011-01-02 18:00:3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贯穿了中华文明生长、绵延的整个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减灾救荒经验,也积累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量的灾害文献。从宋代迄清末民初,对救荒经验加以总结,并著录专书之举,层出不穷。然而,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散藏于诸多机构,其中又有相当数量的善本或珍稀稿本、抄本等,查阅利用甚为不便。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清代灾荒研究课题组在李文海教授领导下,决定系统整理乃至抢救这些救荒文献,以推进中国灾荒史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项工作以《中国荒政书集成》的出版而告成厥功。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10年3月出版发行的该套书籍分12册,共收录文献187种,总字数约1200万,覆盖了收藏于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甚至一些地方县级图书馆,以及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地的救荒文献,基本囊括目前所知所有较为重要或珍稀的救荒文献,并按照问世时间顺序编排,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清末中国救荒思想和救荒实践的概貌。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在一瞬之间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也让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表现大为赞赏和满意。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党、政、军、民全社会万众一心、共同参与的举国救灾模式,第一次通过中外媒体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式救灾”这样的概念,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流行开来。此后接连发生的青海玉树、贵州舟曲等救灾善后工作,又一次次让世人感受到“中国式救灾”在应对突发灾难时内在的巨大优势。

  然而何谓“中国式救灾”?各界的定义和解读并不一致,甚或大相径庭。本文将救灾活动置于明清以来中国救灾事业长期演变的过程之中,从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做一番考察,或许可以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它的认识。

  三种模式:近五百年政府救灾行为的嬗变

  纵观明清以来五百多年国家政权的变迁及其在救灾和其他社会福利领域的表现,我们似乎可以用“老模式”、“坏模式”和“新模式”来描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权威主义政权。“老模式”指的是以18世纪所谓“康乾盛世”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政权,“坏模式”指的是18世纪末叶以降直至20世纪上半叶的晚清王朝、北洋军阀统治以及国民政府统治,而“新模式”则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共产党政权。

  对于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五十多年前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魏特夫名之为“东方专制主义”,并以极其严厉的笔触显示了它的残酷和暴虐的一面;而当今的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魏丕信以及美国的加州学派,则从乾隆初年的直隶省的救荒活动和康乾盛世发达的常平仓系统,看到了清代君主官僚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表现出来的强大、有效的动员能力,并视盛清中国为当时举世无双的福利国家。因当时主持赈务工作的主要是直隶地方官方观承(也是清朝桐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学者称之为“方观承模式”。应该说,这两个方面从各自的立论根据而言,可能都是事实,因而也就是局部的事实。只有把这对立的双方结合在一起,才是对清代君主专制的较为完整的认识,即所谓“宽严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