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三国txt精校下载:完整的城镇化源自农村富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7:09:28

只有当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成为同样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选择时,只有当这种选择不是源于生存压力,而是出于个人旨趣指引时,“农民工”作为时过境迁的称谓,才会成为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符号而被逐渐尘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名为《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2011年到2015年),中国农业劳动力将由2.95亿人下降到2.5亿人左右,4500万农业劳动力需要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

从业空间或场所的变化,意味着接下来的五年中,中国面临着规模较大的事实上的农民工市民化。

现实和未来要面临的问题在于,事实上的市民化并非天然蕴含也不能取代法律或制度上的市民化。如果两个独立过程不能平稳协调,整个市民化进程将会是不完整的,如果问题积存下来,可能会加剧这种平稳、不协调。

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0年的49.68%,仅2000~2009年间城镇人口就净增1.6亿。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见,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而短时期内的城镇人口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就业、住房、上学、医疗及各类公共服务的巨大压力。

农业劳动力的市民化,是城镇化过程之中的必然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未来一个时期将持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需要首先保证形成城镇化思路的健康,这样才能实现健康的市民化。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对新移民做到承认其合法身份,肯定是认识上的进步,可仅仅做到了这一条还是不够的。城镇化、市民化并不是那么简单,警惕贫民窟式的城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贫困化的农民工市民化,就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比如,印度人可以在繁华的城市中支个棚子落脚,蒙古人也能在乌兰巴托从政府手中无偿拥有小块土地并架设自家的蒙古包。看上去,印度和蒙古,从农村(牧区)到城市的流动相当自由,没有“暂住”之类的制度约束。可在新德里热闹地带的棚户区中,也呈现着联合国官员口中的“过度的凄惨、污秽和贫穷??人性堕落、剥削、文盲、流行疾病”。乌兰巴托有过半的人居住在棚户区,一到燃煤取暖的季节,整个城市笼罩在烟雾之中。

应当看到它山之石带来的启示。为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提供相对公平的公共产品,甚至对陷入困顿的农民工实施一些特殊的救助举措,是法律或制度上的市民化的应有之义。这是城市化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要注意警惕放任农村空心化的城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贬抑农村的市民化。如果在发展思路上,无视甚至放任农村落败而为城市工商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对作为个体的农民工而言,“脱村入市”也许是一种“好”的或“值得夸耀”的事情。但对农民工整体而言,他们的尊严归根结底源自农村的富强和繁荣。只有当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成为同样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选择时,只有当这种选择不是源于生存压力,而是出于个人旨趣指引时,“农民工”作为时过境迁的称谓,才会成为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符号而被逐渐尘封。

从美国的城市化经验看,这并非不可实现的神话。1950年到1970年的20年间,美国所有城市化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从每平方英里的5408人降低到3376人。对于中心城市,更是从7786人降低到了4463人。1960年人口超过150万的21个中心城市中,有15个在1960年到1970年开始出现了人口流失现象。这种由城市向农郊的自发疏散,与郊区和农村环境的不断改善息息相关。

中国仍处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据专家预测,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仍会有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民工市民化仍是各级政府要为之努力解决的大课题。

如何保障农民工市民化造就的新市民的权益?就是相当现实的问题。要让每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否成为农民工)的农村身份不成为其行使公民权利的障碍,切实保障和尊重其迁徙、就业、参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权利。还要增加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将社会福利的覆盖面扩大至全体居民,而勿论其是否来自农村。

与之同等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及教育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让广大农村地区成为优质人才的出产地和能够让人施展抱负实现雄心的创业空间,而非被边缘化的廉价劳动力再生产基地。

打破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现状,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是从根本上保证市民化的农民工之权益和尊严的金光大道,这也是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