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下人睾丸视频.: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28:08

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桑新民

国家首批教学名师、南京大学博导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东部教师培训论坛。各位都从事教师培训工作,都是教师教育工作者。现在教师培训该向何处去,我觉得是一个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今天我选了一个题目——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准备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反思,第二个是全球化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新思维,第三个是培养信息化时代师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这个问题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讨论了。到南大这五年,一直在推动大学的变革,特别是全国的研究性大学,所以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这儿。但同时,我也经常参加一些和基础教育相关的活动。我总感觉需要对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还有师范教育的发展做一个比较长远的思考。因为现在很多问题,大家都感到很困惑,甚至觉得没有出路。所以要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里面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昨天南大举办了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高层论坛。因为真理标准的讨论是南大提出的,所以好多重要的学者昨天都到了,还请到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很重要的人物,像刘国光。我也参加了论坛,很感慨,整个论坛回顾了改革开放这30年所走过的路程,并考虑今后的30年、50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考虑我们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而且是把基础教育放在三个大背景下来发展。

第一个就是放在整个教育的大背景下,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整个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光是基础教育。原来的几十年我都是做基础教育的,在北师大主要是做基础教育。所以从孩子一出生,从0岁开始的教育我抓过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把整个教育过程摸索了一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概用了20年的时间系统地摸了一下,而且下去直接搞课程改革。比如小学的课程怎么改、中学的课程怎么改?基础教育一个是课程,一个是教师,还有一个是学校发展,这三个都是大问题,所以孤立地搞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另外,我也感觉到基础教育各阶段分割得比较厉害。比如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又分割得很厉害。所以我们现在讨论教师培训的问题,应该把教师教育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一个打通所有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角度来考虑。

第二个要在世界范围里,放在世界的眼光来考虑。

第三个要把教育和教育以外的系统打通起来考虑。

我觉得这三个视野很重要。每年大学校庆我都会注意观察,不管是我待的三个大学:北师大、华南师大和南京大学,还是我到过的很多其他学校。校庆回来我就发现,特别是在师范院校,校友回来以后,在大学工作的,在中学工作的,在小学工作的,20年、30年过后发现他们的差别很大——眼界、学术、价值观念、家庭生活确实差别很大。这个差别是怎样造成的?文化,大学的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的差异是非常大。那我们教师教育应该把这个鸿沟给填补起来。所以我老是强调教师教育一定要有这三个大背景:一个是全方位的教育背景,打破各种教育的鸿沟。第二个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鸿沟,第三个是教育和教育以外的部门,基础教育应该放在一个跨时空的背景下思考。

从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至少要考虑这20年。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发展还是很快的,特别是90年代以来。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概主要抓了三大战略:一个是素质教育、一个是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是教育信息化。

课程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85年开始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以后,国家发现课程不行了,进行了第一次课改。九十年代又开始了新课改,然后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所以这三大主题应该是基础教育这20年来最主要的三大主题,而且推动了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客观来说,从总体来看,在这三者缺乏相互联系和协调的整体发展。

教育信息化,一开始是学校的CAI,是一些老师做的,后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学校开始改变设备、建校园网,但真正的推动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0年10月25-27号,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次动员大会、誓师大会。会议的主题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跳跃式发展!当时会议关注五中全会公报,2000年五中全会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中国的跳跃式发展。那个会议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信息化的问题。在这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长陈至立做了报告,我在这次会上做了专家报告。在陈至立的报告里面,教育部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就是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跳跃式发展。第一次跳跃式发展是普九,85年提出的,15年以后普九的完成将近90%,所以一个新的阶段抓什么?最后抓了信息化。会议制定了两个决策,一个是“校校通”工程;一个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必修课。当时争论很大,就是能够开成必修课,是不是先叫选修课?后来陈至立部长在这个报告中讲了,这个问题不要讨论了,就是必修课。他说如果定选修课的话,有些地区、部门就不会落实。但是,为什么要定必修课?他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中小学不开信息技术课,包括贫困落后地区不开这个课,那5年、10年以后,当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感受周围是一个信息化的环境,他到社会上还得像下岗工人再就业那样接受培训;如果这个情况发生了,我们要负历史的责任。当时听了这些话,我非常感慨。陈部长做完报告之后是我做的专家报告,我就专门评论了这个报告。我说,这个反应了我们国家的教育决策者、领导者有一种未来意识、有一种未来的责任感。所以当时制定了两个大的政策:“校校通”工程和必修课。陈部长谈到,你如果没有条件要尽量、逐步创造条件来实施,但是决不能不做,政策上要把它确定下来。当时全国每个省去三位领导参加会议,抓基础教育的副厅长、管电教的负责人,还有基教负责人,一个省去三个,当时江苏省是周稽裘去的。所以那次以后,全国的信息化推动的非常快,而且像甘肃、青海这些省份的贫困地区,过去认为没条件搞,最后也想尽了各种办法大大加快了校校通工程和必修课的开设。所以,这八年,全国的设备和网络教育环境的发展都是非常惊人的。

另外,在农村专门推动了“农远工程”,这一步是和世界同步的。在当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教育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但是,究竟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主要标志又有哪些呢?面对这些问题,人们总是有很多困惑和误区,甚至会有误导。我觉得教育信息化决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这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误区,而且造成了原本就十分紧张的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那教育信息化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应该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能都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教师、学生和校长,并尽可能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数字鸿沟”。八年多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我概括了最突出的四点。第一,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管是局长还是校长。第二,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第三,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是新型学习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新一代教师教育管理者的迅速成长。我举几个例子。我在北师大19年,在广东6年,现在到南京5年。我在广东主要抓的就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我们在广东省的教育会下面成立一个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这个是跨学科的,原来有一些委员会,都是按学科的,有数学学会、校长学会之类,但是没有跨学科的。我们成立一个跨学科的、广东省教育学会下面的信息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原来要进这些学会的都是有一定资格的老同志,但是搞这个信息教育的都是新一代年轻人,所以我们就打破了论资排辈。进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是要有成果的:一个就是必须有自己专业的网站,而且是在网上有影响的新一代老师。这个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现在已经成立7年了,我已经走了5年,广东教育学会的会长一直跟我说教授你这个弦还挂着,不要扔。所以我们每年开一次年会,全是网上的交流,这些老师都是网上的老朋友,没见过面。所以我们的委员会是一批年轻人,还有一些老校长,各个年龄段都有,但是都是网络教育的发烧友。

这批人我介绍几个,潘华东大家都知道,搞化学的老师都知道他,他建了中国最有影响的化学教育网站,现在是深圳南山区的教育网管。郑桂平,地理老师,他建的地理家园网站在全国地理老师中的影响非常大,公司都用他的东西。李涛,生物老师,在97年,他的网络课件在香港获奖,叫“芽”,后来影响越来越大。郑桂平、潘华东他们脱产到我原来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跟我学习了一年。李涛跟了我半年,后来回去以后,我让他把网上教学和现实教学结合起来,所以他就在学校建立了一个海洋实验室。原来他只搞网络教育,但是后来参加了一个教师活动,到西沙群岛慰问当时的边防人员,和教师交流,采集了很多标本回来,原来就放在学校里。我让他专门开辟一个地方,后来就在他们学校一进大门的墙上打开了一扇窗,一个玻璃橱窗——大的海洋实验室,学生在里面做各种活动,用摄像机拍摄各种海洋生物、珊瑚,这样这里就成了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社区。然后就是网络采集这些信息,办了一个网站,又有现实又有网络,这样就把信息化和现实结合起来了。还有我们语老师,现在语文教育网站非常多,有教师交流的网站,还有给老师备课的网站,等等。

另外,教师怎么建立网络联盟?当时马力做师范司司长的时候搞的是园丁工程。园丁工程当时是国家出钱培训1000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这个大家都知道的。10000名,每名国家投资1万块钱,需要脱产三个月,然后回去,最后还要答辩。分下来后,中小学各个学科比较多的班是语文、数学,全国十几个班,但是计算机就1个班。所以好多计算机老师就希望办,但是马力司长最后跟我说这不是搞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所以02年让我办这个唯一的国家班,当时是43个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一个省一两个,江苏省两个,名额多一点,大部省分就一个,都是比较有名的。像北京的是北大附中的网管,天津的是耀华中学的网管,全国最厉害的这批计算机的网管和计算机教育的中学老师在我那集中三个月,我们系统设计了一套课程。结果我们开的第一门课,他们来了说我主要是来学技术的。我说你们不是来学技术的,主要是学学习。所以第一门课开的是我这门课,当时的教材叫《步入信息时代的理论与实践》,04年出的叫《信息科学与技术》,配有光盘,这是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很多教师培训都用这本书,主要关注信息时代的老师、学生如何学习。开始培训学员不接受,说他们不是文科的,认为培训的内容好像是文科的。我说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这是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后来一共开了六大专题培训,这个信息科学与技术培训是第一大专题,是基础。学习了一半,他们就明白了这门课的价值。最后,一年以后答辩考试的时候,绝大多数教师做的都是这个,有关信息时代学习的课题。他们觉得培训最深刻的感受是了解了学习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且知道怎么把学习的理论变成具体的学习技能,所以我们提出修炼五项学习技术。

这个班办完以后,广东省希望我开一次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班,针对计算机教师。我说这个班不办了,我想办跨学科的——就是各个学科老师,包括中小学老师一起来学习将信息技术和他的课程进行整合。当时课程整合的概念刚刚提出来,我说要办这样的培训班,后来他们说这种班没有经费,都是有计划的。后来那个厅长找我,说老师,经费我给你找到了。于是我就办了两期,第一期人比较少,大概40多人。后来,广东的那些校长都来找我,表示想参加这个班。当时我们定了几条规定:第一条就是我们参与选择学员,不是报了名就可以参加。现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的老师都要有点荣誉,一般都是老教师才有资格参加,年轻教师这种班是参加不了的。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的结合需要的是活跃在网上的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所以由于定了这个条件,好多校长就开始给这些年轻教师创造了一些的机会。我们直接找学校的校长,告诉校长要请某某来参加。所以最终参与培训的学员聚到一块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学习热情。这个班办完以后,好多校长都感觉到这种班是很有价值的,后来都找我。还有那个厅长又找我,让我再办一次。这期办下来以后至少要保证一个县级单位有一个人。所以,第二期班有80多人。这两期办下来以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比如汕头的二期培训里面,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来了6个。他们学完回去以后发现体制有障碍,他觉得在班里学得很好,但是回去实现、落实,体制障碍很多,因为学校分割得很厉害。后来我们有团队的活动,他们提出能不能建立一个跨学校的团队,我说这个很好,因为当时在班里就讨论过建立这个团队。回去以后,正好汕头开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请我做一场报告。会议领导说他们厅长都没请,因为经费有限,就请了一个专家做报告。后来我说厅长还得请,我请他远程参加。就在这个全市信息化的会议上,我介绍了这个团队,让他们支持。因为他们回去要做很多工作,他们要办这个培训,一个人办不了。怎么办呢?就一起来办,学校要培训老师,将5个人都请来。做了这样的交流以后,校长很高兴了。过去老师到别的学校去,校长不愿意,觉得帮别的学校干活了;现在其他学校的老师也帮我们干活了,所以这种人才一定要共享。一个学校养一个网管养不起,但是几个学校的网络人才结合起来以后可以让大家受益。所以教师培训也要走这一条路,不要完全搞脱产、专职的,要搞专兼职结合的。第一线的老师是重要的资源,所以我在办省班的时候,就请广东的一些参加国家班的学员来做老师,请他们来讲,像潘华东、郑桂平的,他们都是极受欢迎的。因为他们算是现身说法,比我在这儿讲更有说服力,也更生动。

所以我觉得最大的成果是新一代教师的涌现和教师培训模式的改变。但是同时,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我觉得最突出的是五方面的矛盾。

第一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调整。

第二是投资和管理体系急待健全、改革和完善。现在的资源为了接受评估、验收,形式主义搞的非常严重。学校里用得怎么样呢?都没闲着,排的很紧。校长说利用率很高。我问都做些什么?上计算机课,上信息技术教育课。而这些课内容陈旧,好多学生早就会的东西还在学,结果那么好的设备低层次重复在用,浪费了老师的时间、学生的时间,这些问题现在很大。

第三,资源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地优化与整合。最缺的是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

第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应更加求实和不断深化。现在教师培训从园丁工程开始抓得很厉害,而且有各种硬指标。但是具体了解以后会发现,第一线的教师对有些培训是非常反感的,形式主义的问题、低层次重复利用的问题。但是由于卡的还很紧,教师必须得去,占用星期六的休息时间。所以这个问题必须改变,教师培训必须有吸引力,没有内在吸引力的培训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这就涉及到培训者的培训和培训组织者的培训。

第五,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联系和协调发展。所以要想保证教育技术信息化沿着科学的道路健康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目标和方向。目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领导,片面追求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结果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和浪费。要想克服这种误区和短期行为,就必须在实际经验教训的反思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体系,科学地调整政策导向。而且我觉得要从更大的一个视角来考虑,打破现在以学校为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立足点。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立足点是学校。随着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同一区域的同类学校,更成为具有直接利益的竞争对手。这虽然能刺激和调动学校发展的积极性,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严重。校长在一起都是竞争对手,表面上看很客气,实际上心理都防着对方。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严重,而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种负面影响的危害更加突出。以学校为单位封闭、孤立的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现在明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桎梏。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念要变——不光是硬件,因为传统学校管理主要表现在各种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的,而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对物资资源和学科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更需要对信息资源和网络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根本区别在哪呢?物质资源是一个不断消耗、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资源,而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复制,而且只有在共建共享中才能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如果以学校为基础配置,不仅没有专门的编制,而且按现行的教育体制政策很难聘到高水平的人才。这些都与以学校为基础的激励竞争的管理体制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很多学校建的起网请不起人,所以目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学校办学成本越来越高,包括维持费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既缺乏资金和网络管理人才,更难以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所以各个地区、学校之间既互相攀比又互相封锁,设备、信息、人才、资源不能共享,造成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要走出当前的状况,必须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局面,提升决策管理的层次,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协同发展,我觉得这已经成为目前全国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理论方面我不讲太多了,我曾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这篇文章中系统探讨过。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一场新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这场竞争的重点正在改变着教育信息化目标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我觉得主要是完成四方面的转变:第一,从资金和硬件投入的竞争转向投资效益的竞争;第二,从教师做课件的个体行为提升转变为新一代优秀教师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和使用科研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的群体行为;第三,从教师闭门设计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成长新型学习模式;第四,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的资源整合、教师跨时空协作研究和专题网站开发为基础的校际联盟。由此也将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管理、师资培训及至区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相应变革。但是,真想实现这样的转变却不是一件易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变革过程。变革不仅要打破陈旧陈规,而且势必涉及到对现行利益格局的调整,变革要求人们超越各种习惯势力和熟悉的行为,因此存在风险。现行教育系统对变革的抵抗是不可避免的,领导者必须对组织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要对变革的阻力做出必要的预测和准备。此外,变革需要时间和资源,变革者更需要学习、适应、调整和反思。所以我觉得学习是迎接挑战和变革的最佳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领导、教师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包括教师培训的变革是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变革的保障和关建。相应的难点和对策也就是教师教育的变革和校长培训的变革。

第二个问题呢,要把视野打得更开阔一点——全球化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新思维。我讲两个新的思想和趋势——一个是“世界被铲平了”,一个是“蓝海战略”,这是两本书。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两本书,我觉得这是搞教师教育的人不得不看的书。

“世界被铲平了”揭示了21世纪降临的一个新趋势,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合流的大趋势。它的作者是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评论员,三届普利兹奖得主,而且曾是白宫的首席评论员。他发表过很多文章,写过很多书,影响都很大,影响最大的是这本书——《The World is Flat》,副标题是“21世纪简史”,05年出的, 05年的时候21世纪刚刚降临,他敢写简史,而且他写的这个简史实实在在地影响了21世纪的进程。为什么这本书影响这么大呢?概括起来,这本书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对全球化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把全球化概括成三个阶段:全球化不是新鲜事,已经500年了。分别成为全球化1.0版、2.0版、3.0版。1.0版是什么?300年。就是瓜分海外殖民地使得世界变小。原来世界相互隔绝,通过世界海外殖民地的瓜分,世界到300年基本瓜分完了,世界变小了,壁垒被打通了,这是全球化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特点是靠政治军事的力量来推动全球化。第一阶段的时间是1492年,就是哥伦布发现新美洲大陆。第二个阶段200年,从1800到2000年。这个阶段政治和军事的力量还起作用,但是两个新的力量出现:一个是科技的力量,一个是经济的力量。每一次重大科技的发现,铁路、飞机、电话、计算机、互联网,每一次重大科技发明和应用都使世界变小,使得世界连为一体。还有一个经济的力量,整个统一的国际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建立起来了,像这次金融危机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受影响,所以世界越来越小,任何一个地方发生问题马上影响整个世界,这就是全球化。到了2000年,全球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是3.0 版的出现。3.0版是什么概念?就是全部该搭建的基础设施全搭建起来了,在这样一个舞台上靠什么?靠驾驭信息化、全球化的个体和小团体,因为他们最灵活,所以第三阶段有很多新的特点出现。这是他讲的21世纪简史的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讲的最深刻。就是在这样一个3.0 版降临的时候,世界被铲平靠什么?是什么把世界铲平了?3.0版是一个扁平化的世界,他概括了十股力量,有的翻译成十个推土机,都是些重大的事件:

1)        柏林围墙倒塌,视窗开启;

2)        www万维网诞生,网景上市;

3)        工作流软件;

4)        开放与共享;

5)        外包;

6)        境外生产;

7)        供应链化;

8)        外包;

9)        搜索引擎;

10)     活化剂。

我把这十股力量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讲的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政治和技术的平台;第二部分(4-9),是在这平台上创立了一套新的体制机制;第三部分是10。 

先来介绍下第一部分,实际上每一个都是些重大事件。第一个推土机是柏林墙倒塌和Windows出现。柏林墙倒塌冲破了政治壁垒,windows出现冲破了信息壁垒。过去信息是分割的,比如电视是模拟信号,计算机是数字信号,这些都是不通的,而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数字化技术发展了以后,解决了对图形图像和声音的数字处理,就加大了对图形图像和动态视频的数字化。过去的计算机学起来非常困难、非常复杂,因为要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所以那时学计算机都是学各种计算机语言,像Logo语言,学起来比较麻烦的,文科学生学不了,至少学起来很困难。但是Windows出现以后,完全用鼠标操作,用语音输入,这样用计算机就非常方便了,编程退到了后台,人性化的计算机出现了,所以Windows的出现就是一个信号,打通了信息的壁垒。第二个就是互联网的出现。第三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流软件,现在我们信息化最重要的是工作流软件供不上,所以好多地方网络架的很好,但实时的交互、跨时空的交流却做不到。所以现代信息化必须大大推动工作流软件,包括各种平台、各种资源库的建设。有了互联网才真正的四通发达,用起来才真正没有障碍。

第二部分他是从商业的角度讲的。有了这样一个互联网的世界,怎样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商业模式?我觉得这一部分讲的最深刻,他概括了外包,境外经营、境外生产,供应链化、搜索引擎等等。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供应链化。供应链化是什么概念?我觉得我们教育信息化最缺的就是这个,当然他所说的是在经济领域。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谈互联网的价值在商业里是怎么体现的,就是网上数字超市的出现。他举了沃尔玛的数字超市,大家都知道,沃尔玛的超市世界各地都有,但那还是传统的商店,沃尔玛数字超市出现以后,人们就在网上买东西了。这样的话,商家要想在网上商店卖东西,就必须建立沃尔玛的供应链,如果做不到,就不可能在网上销售。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惠普,惠普原来是做打印机的,后来又卖计算机,最早的计算机销售是在沃尔玛超市打开局面的:就在一天之内,惠普在全世界沃尔玛数字超市卖了40万台电脑,这是不可想象的。它是怎么做到的?因为他有一套供应链,在数字网上卖东西必须做到几条。第一条,48小时到货。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买你的计算机,你得保证48小时送货上门。第二,如果买家不要了,要能无条件退货,全部是电子货币支付,成本还要低,比到商店买便宜至少是同样的价格人们才会买,另外,质量要有保证,还得有信誉,要做这几条都非常难!要保证48小时到货,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必须在两天的车程之内到达,而且仓库要接近零存储。建那么多大仓库成本就上去了,所以商业管理全部是数字化的。要做到这些,你才能成功。这就叫供应链化,推动了整个企业的IT变革,管理全部是网络化、数字化、资源库化、智能化,用人极少,这样成本才能降下来。中国现在做的最好的是买书,另外就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为什么发展那么快?还是一个供应链化。现在中国和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刚从美国回来一个月,我的学生在那买东西都是在网上买,又便宜又实惠,供应链全部做出来了。我看到了这个就想:我们的教育系统怎么建立和数字化相适应的一套教育的供应链?包括学习模式、课程模式、教师培训模式,管理评价考试模式。所以现在信息化的下一步就是深层的体制机制管理的数字化变革,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突破了,教育将会是另一番天地。

第三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扁平化的世界,游戏规则变了。在这种新的竞争下,成功的法则是什么?他提出了7条法则,非常有启示。今天我给大家讲其中的一条:世界被铲平了,每个人都会切实地感受到铲过来的力量当人们感受到铲过来的力量时,绝大多数人是本能的反抗,想要筑墙,不让他去铲。然而,首先是挡不住的,其次,即使你真的挡住了,也就等于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就丧失了在平坦世界中竞争的机会。他说最聪明的方法是当你感受到铲过来的力量时,就自己拿起铲子铲掉鸿沟,鸿沟铲掉你就获得了在这个平坦社会中竞争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实力,这是一种战略眼光。他说3.0版的新的游戏规则,就是在互联网上能够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发展模式和合作模式的个体和中小企业,他说是这些人创造了奇迹。他举了大量例子,过去国家的实力靠跨国公司,这几年好多事都是个体创造的。两年前我到美国2个月,当时有两个年轻人办了个网站,在网站上放个人的视频,一下就火了,全世界的个人视频都在上面。Google发现了,用了16亿美元将其收购,收购过来却让google给管死了。所以书的作者分析,在过去以个人的力量没有实力,现在海底电缆全架起来了,个人出租用费就行了,但关键是你会不会用,你有没有跨文化跨时空的能力,和世界的任何一个同行合作的能力,这个才是实力。他揭示的这些思想后来影响非常大。时代周刊每年评10大人物,06年12月时代周刊评选人物是什么,是互联网内容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就是深受弗瑞德曼的影响,所以《世界是平的》,我建议你们看一看。

《蓝海战略》是另外一本书,是由一个韩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写的,他们都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这本书为什么风靡世界呢?它改变了竞争战略。以前的战略,他称为“红海战略”,就是管理学的著作,它是管理学历史性的一次变革著作,中小学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都讲管理。过去的管理学派很多,但是都是注重两条:第一个,怎样提升自己的实力;第二个,怎样找到竞争对手的弱点,置他于死地。这些思想导致世界进入激励的竞争,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倒闭。现在我们学校的竞争越演越烈,学生的竞争、老师的竞争。他说这种恶性竞争是一条不归之路,杀出了一片血海,所以称为“红海战略”。有没有新路?可不可以避免这样的恶性竞争?他对二十世纪的100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了那些长命的企业中,有相当多都是避开了这种恶性竞争,开创了蓝海——就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寻求未来的生长点去发展。当你避开红海、找到了新的生长点以后,你将会发现是一片蓝海。这里不仅没有血腥的、恶性的竞争,而且都没有人来过。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现蓝海?那些只盯着眼前利益的人,绝对发现不了蓝海。只有那种淡薄名利、超越眼前利益、有长远眼光的人、有实力的人才敢于放弃红海,开创蓝海。这个思想提出以后,他将红海和蓝海战略进行了比较,结合了大量的案例。所以这本著作提供了一整套颠覆传统的战略思想,而且提出了一套经过实践证明的分析问题的框架和工具,便于企业成功地开创和夺取蓝海,同时提出了蓝海战略的6项原则。这些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国家很多企业家、政治家都在读这本书,都在讨论《蓝海战略》这本书,当然蓝海和红海是不能分的,有些竞争是摆不掉的,但是处于竞争弱势的学校或者个体,不妨放弃红海,去开阔一条新路。

我讲这两个例子想表述两个思想和趋势,或许在座的各位会认为这些离我们太远,中小学教育哪有那么高的想法?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举一个我在广东时候的一个典型例子。广东的贫困山区韶关,一个小学外语老师创造了奇迹,叫吴秉健,中专毕业,毕业以后在韶关教小学外语,他创造了奇迹:他在互联网上靠自己的力量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项目,现在他与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联系。现在学校里,校长都在争取项目,争到一般的项目都高兴的不得了。他的手里有好多个国际项目,他自己争取到的,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学外语教师是怎么做到的?靠互联网。开始的时候他也是碰到一个机会,美国学校的一个小学老师到中国旅游。他来韶关的时候,顺便想看一下中国的小学,结果就到他们学校去了。校长一看美国人来了,就请了外语老师来翻译一下。这个美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是做跨国家、跨学校交流的,于是邀请这个韶关的小学参加他的项目。一开始,校长以为他只是说说的,觉得校长来了才能建立联系,你是一个老师,能建立什么联系呢?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师回国后过了一个月,寄来了一包东西,是他学校里孩子画的画,还有做的东西、各种小礼物等等。校长很高兴,就把东西交给他了。他把东西拿到班里,问学生是否还记得上次来外老师,他寄来了好多礼物。看到礼物,孩子们一拥而上。吴老师说谁想要礼物的话,就要用英文回信。这帮孩子热情就来了,让老师教他们用英文写信。孩子们原本不愿意学外语,现在的学习热情很高。后来孩子们给回了信,刚开始都是手写的,邮寄过去,包括一些同学画的画。后来校长要求用Email回,他不懂Email,于是自己买了一台计算机,因为96年、97年时,贫困山区是没有计算机的,当时,他用电话线上网。后来美国学校希望能进入他们的网站,而且希望这个小学也能建自己的网站。可是,网站怎么建呢?美国那边教他们,他带着五年级的小学生一起学做中英文网站。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大大提高了。因此,这个韶山的小学校和二三十个国家的学校都建立了联系,他的加入使他们增加了一个中国伙伴,大家都非常欢迎。就这样,一个农村小学五年级的课堂被搬到了世界上,也加速了学校的发展。开始好长一段时间只有他的一台计算机,后来他们建立网站以后,学校也就出现了个别的计算机。美国这个学校在德克萨斯州,小布什做州长的时候,去他们学校视察,布什当总统的时候,这个学校获得了国家奖——用数字化推动国际教育。布什刚当总统的时候,这个小学校长到华盛顿领奖,他跟总统介绍他们的伙伴来自很多国家,还有中国,后来把这些获奖资料给韶山这边的小学发过来了。

 

(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有待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