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 磐安:如何分析周朴园--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46:31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第四期刊载了一篇评说《雷雨》的文章,叫《周朴园形象分析方法浅析》(以下简称《浅析》)。这篇文章从几个细节入手,对周朴园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人物的方法细腻贴切,很有借鉴意义。但拜读之后,笔者却对作者的结论深感吃惊:周朴园居然是一个标准的“情种”,因为所有的内容“无不说明周朴园对侍萍的真挚怀念”!
难道,我们竟真的错看了周朴园的心?!
仔细再研读《浅析》一文,笔者认为,对周朴园怀念侍萍的分析,《浅析》一文相当细腻。但是,作者对周朴园怀念的前提条件和目的缺乏认识,也没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侍萍,而且细节分析中结论欠妥。依笔者的拙见,分析周朴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周朴园要看他怀念侍萍的条件和目的
不错,正如《浅析》一文所述,周朴园对侍萍是很有感情的,他一直怀念着侍萍。你看他,无论到了哪里,布置房间时,一定要为侍萍准备一间房子;里面摆上侍萍用过的旧家具,安放着侍萍的照片,保留着侍萍因受了风而夏天关窗的习惯。自己呢,平时喜欢穿旧衬衣,使用旧雨衣,还记挂着侍萍四月十八的生日;甚至美化侍萍,说她是一个“贤惠、规矩”的小姐,并向人打听侍萍的坟墓,表示要重新修一修。这一怀念持续了三十年,这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做得到的。周朴园的确多情。
但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需要满足一个起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怀念的对象是梅侍萍,而且她已经死了。她不会再找到现在的周朴园,不会威胁到他家庭的“圆满秩序”,威胁到他社会上的“好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反而有助于“塑造”他多情、诚实、怀旧的谦谦君子形象。而周朴园又借助这一怀念来达到他的目的:他的家庭并不圆满,妻子繁漪桀骜不驯,儿子周萍吃喝嫖赌,连小儿子周冲也不愿意和他亲近。所以,他怀念侍萍,可以摆脱家庭带给他不如意,在对自己的初恋的虚幻回忆中安慰自己;还可以“以死人压活人”,维护家庭的圆满秩序:在新的女主人——现任夫人繁漪面前,摆出道德家的嘴脸;并借此管教周萍,维护封建家长的尊严。当然,因为侍萍的种种可爱和自己的数年的感情,应该也有一定的负疚、自责在里面。
第二,分析周朴园要看他如何对待眼前的侍萍
当周朴园知道侍萍还活着,“就在此地”,而且“境况很不好”时,他便不再向知道内情的人(实际上就是侍萍)继续询问了,而且,当侍萍试探地问他:“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慌忙的回答是:“不,不,不用。”而侍萍再次提醒:“老爷想帮一帮她么?”他就只剩下了敷衍:“好,你下去吧。”当侍萍亮出身份时,他不是久别重逢的亲热,苦苦思念后的狂喜,却是极度的紧张和疯狂,一支支冷箭射向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当侍萍打消了他的顾虑后,他竟冷冷地挖苦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来了。”这就是那个多情的周朴园吗?所有的情义在一瞬间消失殆尽。当侍萍愤怒的控诉着,要把自己三十年的所受的苦都倾诉出来时,周朴园才害怕、退让了,他一是请求侍萍冷静一点,不要哭哭啼啼的,为什么?因为他怕“就在楼上”的妻子、儿子听见,怕“很不老实”的鲁贵听见,这会麻烦无穷。二是想把大事化小,说那是“过去的旧恩怨”,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将那样的罪恶和狠毒都轻轻化去了!三是在求恳无效之后,周朴园立刻把他三十年来对侍萍的种种“怀念”当作了武器,对侍萍进行欺骗和软化。这一手段果然奏效,善良的侍萍终于软下了心肠。这时,周朴园便马上开始转守为攻,他充分利用着侍萍的善良和对他的感情来一步步达到目的:对鲁家人,他要侍萍保证不让鲁贵知道自己和侍萍的关系,以防敲诈;他又要给侍萍一笔钱,进行收买;还要辞退鲁贵和四凤,开除他与侍萍的所生的儿子——鲁大海。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活着的侍萍及其家人威胁到他的家庭、地位和名誉,所以他收起了那一套“怀念”的面纱,露出了冷酷无情的真实面目,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为了要板上钉钉,他撕下了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当侍萍要见见他的儿子周萍时,周朴园却说周萍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向侍萍宣布周萍有了新的母亲,不会认她了。再故意欲言又止,使侍萍主动说出不会认周萍的话来才让她见见儿子。在这一番对待昔日情人软硬兼施的手段中,我们还能找到周朴园起码的“人性”“道德”和“感情”吗!
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也证明着这一点。他现在已经知道那个罢工的工人代表就是他的儿子了,但他的心中竟没有丝毫的怜子之情、爱子之意,仍然按照原定计划戏弄着鲁大海。一方面称他傻小子,笑他光会空喊解决不了问题;另一方面向鲁大海炫耀着自己的才智和聪明:如何杀人,如何收买;并在玩够之后宣布开除鲁大海。当得意的他被大海的控诉和揭露弄得恼羞成怒,气急败坏时,他还是保持着一份冷静,叫人不要打大海。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意识到挨打的这个人是他的亲骨肉从而良心发现,而是害怕还在现场的侍萍控制不住情绪,狂怒之下揭了他的老底罢了。
第三,分析周朴园要仔细推敲细节的描写
如上所述,《浅析》一文的作者只对有利于周朴园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却有意忽视了文中最重要的戏剧冲突。其实,就是《浅析》作者所寻找的几个证明周朴园多情的细节,也不是个个都经得起细致推敲的。
如对侍萍控诉周家(包括周朴园在内)的几段台词中人称的变化的进行分析,《浅析》一文要求学生“注意品味其内涵”,这本是极好的方法,但其推道出的结论却有失偏颇。请看下面几例:
例1、“你大约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二字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浅析》一文从“你”“你们”这两个人称代词入手分析,点选的很好,但是结论却未必准确。请问,是谁要娶“有钱有势的阔小姐”?是周朴园。是在什么时间娶亲?是在侍萍刚刚生了他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时候!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国,周家的少爷三妻四妾算什么,他完全可以让侍萍以他妾的身份留在周家,为什么一定要赶她出门呢?何况,这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他要叫侍萍上哪里去?明明是将侍萍逼上绝路啊。再说,“你们”之中到底包不包括周朴园?毫无疑问,一定有他!所以,笔者认为,这里暴露的正是周朴园的残忍和刻毒,只是造成罪恶的也有周家的老爷、太太们一份罢了。
例2、“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的,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周朴园对侍萍犯下了多么大的一桩罪恶,但到了这时却一下子变得轻巧起来,成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了!周朴园难道不是在有意缩小他的罪恶吗?看看他在这件事上使用的相关短语就可以明白。除“于心不忍”外,周朴园还使用了“过去的旧恩怨”,“过去的事”,“我的罪过”来表达,这些短语,哪一个敌得上“罪行”和“罪恶”?这里,我们看见的不是周朴园的忏悔,而是他的极力的掩饰和极度的虚伪。再说,为了发家而故意淹死两千二百小工和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的人,他有没有基本的罪恶观,有没有起码的人性?——笔者只能说,他年轻时逼死侍萍是他第一次的故意杀人,而后来为了达到他的不同目的,杀人更加习以为常罢了。
综上所述,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的怀念越是“真挚”,越是长久,和现实中种种表演的对比就越是鲜明强烈,越能反映出他的本质来。他怀念的是经过自己刻意美化了的年轻漂亮的梅侍萍,而不是这个眼前自尊、顽强、有骨气的鲁侍萍。这一番自我表演,把周朴园自私、冷酷、残忍、狠毒、虚伪、狡诈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合理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全面的、联系的观念之上,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者某个侧面上,特别不要为了证明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而故意忽视重要材料。那样引导学生,只会把他们带到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肤浅的、片面的理解上去,那样的分析研究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