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读奥修演讲的两个片段 (依仁山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56:21

   读奥修演讲的两个片段

这是奥修的两则演讲片段。虽只是各谈一点,但奥修睿智的话语对我们总是有着极大的启发的。

《漂浮》

意念有追求圆满的倾向——一切没有完成的事会让你紧张。这是患病的原因,因为一切都没有完成。你从来没有完全地笑、哭、怒、爱,没有一件事是完全的——一切都没有完成。脑子里总有那么多的事,这必然造成不自在,永远不会有到家的感觉。

  庄子说,最好不要开始,一旦开始了,就必须去完成,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庄子是一朵珍贵的花,比释迦牟尼与耶稣更为难得,他的成就是悟出来的。庄子没有法门,没有禅定。万物自行消长,为什么要去操心?让生命自然地流动,顺其自然,不要挣扎,不要逆流而上,只是顺水漂流。做一朵飘浮的白云,没有目标,不去哪里,只是飘浮,飘浮是终极的花朵。

     花朵不作任何努力地盛开,没有任何目标、计划,花朵只在现在和当下。像一朵花、一只鸟、一棵树、一条河、一片汪洋——不要像人,人总归不知哪里出毛病。自然之所以为自然,是不作任何努力、完全自发地,这就是庄子的精华所在。

意念会制造障碍,意念就是狡诈的社会缩影。它不仅环绕你,还渗透着你。意念是人为的,是由社会植入的。将你的意念放一边,庄子的话就渗透你,光是倾听庄子就成为一种静心,就会改变你。

      庄子相信领悟,而不是静心。领悟也许十分困难,静心只是帮你领悟,打破意念。庄子说,没有上帝、没有魔鬼,只有生命!

       怎么会成问题?问题是你的自我意识。这么多人看着你,注视着你,你就不自在了。于是你设计、筹划,希望人们喜欢你、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你有了自我意识。

      无论做什么,自我和顾虑一进入,焦虑就来了。整个的生命都在颤抖,如此多的顾虑,什么都不可能圆满。即使你会表面平和、冷静,但内心深处依然不停地颤抖。内心的恐惧和颤抖是由顾虑生成的。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你害怕别人,别人害怕你,整个生活乱成一团。只要丢掉胡思乱想,抛弃恶性循环,不在意别人,就能无牵无挂地生活。你的存在开花了,别人也能分享。

     人人顾虑他人,谁都不会自在放松。每个人都跟在别人后面——生活就成了地狱。

     做!不要顾虑你在做什么——全心全意地做,做本身就是一种极乐。不要考虑什么大事,事情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大事,也没有小事.只有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

      没有比自然更伟大的了。轻松自然是正确的开端,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大半。有了正确的开端,就自在、放松,你变得平和,这就是唯一的判断标准。然而,对你是正确的,对别人也许不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将自己的法则强加于人是犯罪。

       以轻松的方式生活,像个孩子,开心地睡、开心地吃、开心地跳舞、涌动着活力——只要自在快乐。别在乎别人是否注意,别人如何评判。让生活充满快乐,人们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宁可做个自在的傻子,也不要做个不自在的聪明人!智慧只在舒畅的生活中开花,轻松并不难,一旦明白,就找到了你自己的道路。

    庄子是美丽的、无可比拟的、独一无二的!

轻松些,一直轻松下去,选择你自己的道路。庄子不给你具体的指点,这恰恰是宇宙的真理。轻松的方式就是忘掉正确的方式,过分执著于正确的方式就会不自在。忘了它,轻松些,这就是一切。忘记生存是轻松的。过分执著于轻松,轻松也将成为心中的块垒。

       一个轻松自在地活着、简简单单浑然不觉的人,有着他自己的气息。一个真正自在的人,不会给你任何印象。在他的身边,你也会感到轻松自在起来。接受你自己,自然就接管了一切。自然一接管,生命之流就流近了生命的海洋。

    每一个新的行动都可能会是一次新的失败,只要坦诚地去面对,小小的失败对于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你不敢去尝试、不想去冒险,你的心灵会受到暗暗的惩罚。明悟真诚,与他人、与自心都和平相处,在心灵之塔中就能正确地行动。

    老子的思想观念是最高超的,庄子的思想行为是最自由的。奥修同中国历代文人一样特别喜欢老庄。他把门徒赠送自己住的别墅命名为“庄子屋”就是明证。

《心智》

心智是所有存在中最复杂的现象。西方心理学认为心智有三种功能:认知、思维、情感。通过认知你意识到整个客观世界。所有看到、听到、尝到、 闻到、触到的都是认知。这五种感官是了解世界的五条渠道。

但通过认知无法认识自身。你获得知识,认识到被了解的事物, 却辨认不出认知者。认知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感官也只能使你远离中心,我们应该还要知道一些别的东西。

认知能了解世界,却忽视了你自己。你有了见识却变得对自已绝对无知。知识逐渐增长,而认知者日益退缩,而认知者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你自己。思维是心智的另一功能。哲学、神学、科学都产生于思维。但是思维不能向你提供“你存在”的真理。思维涉及的内容都是认知提供的。依赖认知的哲学只是思考而已,从未超越思维、从未体验过。科学是哲学的副产品,一涉及宗教,哲学和科学都无能为力,于是有了神学。神学不过是关于上帝的哲学。神学(theology)这词意为斯奥(theo)即上帝,logy是逻辑”,神学就是“对上帝的合乎逻辑的思维”。这是荒谬的,认知无法提供对上帝的认识。

科学的成功,是由于根据了客观事实;神学缺乏认知,只停留在虚构的思维层面。不知道上帝,怎么思考上帝?所以神学是伪宗教。

西方心理学认识到的心智的第三种功能——情感。情感提供给你衡量艺术的尺度,但情感仍然无法证明事实。文艺不是提供事实,而是提供美、提供美的享受。你不去感觉,日落还是日落,无所谓美丽。美丑好坏的概念取决于情感,认知也同样如此:首先你的大脑倾向于不相信,如果事实让你无可奈何。你就闭上眼睛,这些就都消失了。所以即使是科学也只能承认事实,而和真理无关。事实是事物出现在你感官中的样子,而真理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神学和认知毫无关联,是纯粹的虚构,而哲学是一半的虚构。

认知、思维、情感这三种概念都无法了解“人”。人不通过认知、思维、情感这三道门槛,怎能了解真实的世界!西方心理学简单地否定人的存在,这是最危险的错误。

精神分析是探寻心智在宗教中的功能的第二条途径,荣格将心智分为意识心智、无意识心智、集体无意识心智。他比弗洛伊德的意识心智、潜意识心智、无意识心智进了一步。其实潜意识心智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这样的划分就是通过意识心智产生的。你看不见的无意识心智远远大于看得见的意识,它有着巨大的能量,例如睡梦中的幻想、心灵感应、超人的洞察力、思维传播的能力——催眠。无意识心智力量强大甚至能改变你的生理反应。无意识心智能让你的身体完全地跟从它,各种宗教非常广泛地应用这种能力。

俄罗斯把催眠被应用于教育中。催眠也被用于共产主义对罪犯的教化。你也可以设法催眠和教化自己,持续地诵:“今晚我会见到克利须那神,克利须那神会出现在我睡梦中。” 结果克利须那神就真的会出现了。

无意识有巨大的力量,它能沟通。有时甚至不用你练习它也能沟通。母亲即便在千里之外也会感觉到儿子有什么不对头的事发生。儿子是母亲的一部分,儿子的根基来源于她。

发送信息、接收信息,可能会出错,但无意识和无意识联系永远都不会出错。集体无意识存在了几百万年,它源于我们的祖先。

集体无意识背负着人类生命的所有经验、整个历史,在不知不觉中,它操纵着你。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都没有接近“你的存在”,只是引导你返回“你的存在”所拥有的一切肉身。深入探究出集体无意识的实质,将有决定性意义。无论个体的生命是否延续——肉身的延续——或者只是集体进化。

印度教徒说神的第一次化身是鱼,也许你觉得你是一条鱼,这是你集体无意识深处的记忆。

还有种说法更重要:神的化身是半人半狮(NARASINHA)。人身上似乎有很多动物性的东西,这就是人从动物演化而来的依据。动物演化成了人,但动物又跑到哪儿去了?当你成长为青年时,你的童年跑哪儿去了?它变成了你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它只不过是你成长过程的一种积累。探测集体无意识的整个深度也无法接近你自己。“你的存在”仍然停留在探测、获知的状态。你始终是主体,无论你知道什么,你都是认知者,从来都不是被获知的事物。

东方心理学承认有“第四点”的存在:唤醒意识、想像意识、睡眠意识之外还有第四点——人们叫它做“第四点”(TURIYA)。没有指称的第四点,那么广阔、不确定,无法用一个名词去限制它。

弗洛伊德关注恐惧、罪恶、抑制、性、贪婪,但是从未关注一下“自己”。这第四点就是通往宗教之门。你看到外部世界的事物:人们、树木、山脉、海洋,这是客观世界。然后你有了想法、感觉、情绪、愤怒、贪婪——这是你的内在世界。这里有两个世界——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但谁是观看者呢?

神不是宗教问题,宗教问题是“谁是观看者?”忽略掉你所观看的客体,闭上你的眼睛,外部的客体就都不存在了。而内在客体只是外在客体的影子——想法过去了、梦幻过去了。不要和它们斗争,斗争了就成了行动者,不再是观察者了。必须要停留在观察者的状态。

观察并不是技术也不是艺术,只是一个窍门。只要观察而不是去和内在呈现的外部世界争斗,就绝不会淹死在内在的河里。保持不作反应,处于纯被动的状态,无论好坏一切都会过去。你只要关心、观看;去套个什么名称,去谴责什么就成了行动。

行动就进入了心智,不行动就远离心智。不行动、不以任何方式参与,就体验到了奇迹。参与了就将生活交给了心智——想法、感觉、情绪。不参与,心智(想法、感觉、情绪)就会四散离开。心智消失了,时间就停止了。在你生命里你第一次看到了观看者,你观察到了观察者,你意识到了意识。“第四点”(TURIYA)很简单,就是远离心智,单纯地观察。

依照我的理解,这段话大概是奥修早期的演讲。“单纯地观察”就是奥修后来所说的“观照”和“觉知”,就是静心。

这是读奥修演讲片段《漂浮》和《心智》所感。

二零一零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