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越节短篇朗诵稿件:主耶稣讲的比喻-16-葡萄园做工的比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53:11

主耶稣讲的比喻-16-葡萄园做工的比喻

 

圣经经文:

 

马太福音20:1-15

  20:1 「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 20:2 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 20:3 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 20:4 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 20:5 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 20:6 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甚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 20:7 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 20:8 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 20:9 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 20:10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20:11 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 20:12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么?』 20:13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么? 20:14 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 20:15 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么?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么?』

 

一.释题:

 

      这个比喻应该是讲给神的工人们听的。葡萄园一天内来来三批工人,第一批是一清早来的,他们是园主从一大群人中精心挑选的工人,按理说他们一定是身体强壮,有技术和勤快和听话的工人,否则园主不会选他们进园子做工,要知道,园主要靠他们把园子里的工作做好。如果没有第二批和第三批工人进园子,或者园主给工钱时多给一些工钱给第一批的工人,他们一定会从早高兴到晚,因为,一大早他们就有工做,工钱也有了着落,不象还等在园子外的工人,心焦,眼巴巴地盼工作,好有收入过生活,他们是一群被拣选的人,可以进园子做工,且有报酬等着他们。
      但他们只高兴了一天,等到分工钱时,就心生怨气了,他们突然发现,干了一天也好,干了一小时也好,勤快也好,聪明也罢,最后报酬都一样,这太不公平了。的确,看上去是不公平,怎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个样,园主是否偏心?但园主可不这样认为,他是按各人情况来看,对第一批进园子的工人,他认为他是按起始商定的价钱给的,并没有什么不公平,他并没有亏待工人,工人的心之所以不平,是看见别人和自己的工钱一样多。
      园主为什么要给所有的工人一样的工钱呢? 如果他哪怕稍微有些差别,也许第一批进园子的工人就不会抱怨了。园主这样做的理由不外乎有如下三点:
      出于怜恤---
      从经文中看出,园主是出于怜恤之心,而让最后一批工人进园子做工的。既然是出于怜恤,当然就该给够工钱,这些人才有生活费,园主看重的不是这些人做了什么,有什么果效,而是他们生活下去需要什么,因此园主照样给了他们一样的工钱。
       出于奖励---
      这些在园子外等候了一天的工人,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虽然他们干的活不多,但他们能在园子外等候一整天,说明他们对园主有信心,他们愿意把活下去的希望放在园主的怜恤之心上,且相信园主不会不照顾他们的。园主最后让他们进园子里去,与其说是要他们做工,倒不如说是奖励他们的信心。

出于鼓励---
      这个鼓励是给第一批进园子的工人的,园主说工人作了一天,就给一点的工钱,这说明这些工人完成了园主所交待的工作,令园主满意,这正如主人对仆人所说的,你是有忠心,又尽责的仆人,该得到应有的奖赏,这是主人对工人们的最大鼓励 。

 

二.比喻中的恩惠关系:

 

     本故事描绘了「施恩者」(patron)和「受惠者」(client)的关系。家主原文是oikodespotēs(householder),NEB、NIV和NRSV译作landowner,他是地主,亦是葡萄园的主人,是社会上层的人物,处于占优的位置。家主就是施恩者,有聘请工人的条件,和决定用多少钱聘请甚么人的权力。工人是受惠者,他们是一群地位低微,天天在市上待聘的农民,若得不到施恩者的恩惠,他们将失业挨饿。家主清早出去,在市上雇人进葡萄园做工,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后来每隔两三小时再出去一次,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便继续聘请他们工作,但没有说明工资。他一天要出去市集数次招聘工人,可见他的葡萄园范围不小,需要大量工人。这位施恩者亦有足够资源让更多任务人领受他的恩惠。

     故事的高潮在发工资的时候。违反先到先得的原则,后来的工人先获发工钱,是工作一整天应得的一钱银子。先雇的工人此时大概觉得家主十分仁慈,连后来的工人也给一钱银子,他们这些辛劳了十二小时的工人必得更多赏赐。谁知,他们发现自己的工钱和只工作了一小时的工人一样。先雇的工人在袋稳一钱银子后,不客气地开始埋怨家主,家主的回应的语气亦十分不客气。故事在冲突中结束,家主留下三个反问句的同时,这令人费解的比喻亦为读者留下一串问号。

     在这个比喻中,我们看到园主看似不可理喻的薪水发放。我想到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是死前才信主,又想到有些监狱的犯人在监狱里,被处死前也信主了,和我们朋友所说的“我想在年老时再去接触信仰”,让我感到有点连成一线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那最后一批进入葡萄园的工人。虽然是恩典,但先早时就近入葡萄园的工人彷佛有比较吃亏的感觉,我们早一点信主的人和晚一点信的….结果不是都一样吗?

     在进一步探讨这个比喻之前,我想我们先要明确的是这个比喻的范围。首先我们可以确定葡萄园是神的国,对不对?从哪里可以确定这一点呢?第一节就讲的很清楚了,整个比喻是讲天国的。但是这个比喻是描述天国的全部吗?这是我们在读比喻的时候要清楚地:每一个比喻都是神国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马太福音13章撒种的比喻强调的是信徒的生命;珠子的比喻强调是天国的宝贵;而这个比喻呢?讲得也是天国的一个方面,就是神有绝对的主权给我们恩典。我们可以接下去具体看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个比喻。

 

三.谁是听众:

 

     首先和上次一样,我们要在这个比喻中寻找,它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原来在19章27节,彼得跟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耶稣在回答了他的问题后,紧接着说,“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然后就讲了这个比喻。这个葡萄园的比喻是为了进一步的解释“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个道理。主耶稣对彼得和那些门徒,提到他们将会得到的赏赐,但这比喻是要补充上面的教训,说明虽然我们事奉主会得到赏赐,却不该斤斤计较,不要用一种交换利益的态度来事奉主。整个比喻中的葡萄园,园主,工人,清早,巳初,午正等等时间,虽或有些象征的意思,但是却不是这个比喻的重点。并没有必须每一个细节都要有完备的解释。因为整个比喻的解释在讲明我们为主做工该有的存心和态度。所以这个听比喻的对象是谁?是问那种问题的人,问“将来我们要的什么呢?”的人。

     在我们读圣经的时候,“为什么人写的”是非常重要的。以弗所书里面讲到妻子要顺服丈夫,这是写给妻子的,不是给丈夫来辖制妻子的;丈夫要爱妻子,是写给丈夫的,不是给妻子来跟丈夫讲条件的。保罗讲到民众顺服政府,是讲给民众听不是讲给政府听的;政府要执掌公义和公平,是讲给政府听的。类似的还有教会的会友要顺服教会的领袖是讲给会友听的,领袖要做仆人,做群羊的榜样,是讲给领袖听的。神在圣经中所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每个人尽自己的本分,听道又行道,而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听听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反过来,丈夫和妻子各拿着对方的经文指责对方没有做到,政府和公民各拿着对方的经文职责对方没有做到;教会长执和会友各拿着对方的经文职责对方没有做到,那我想我们永远做不到,也无法见证神。这就回到上个月我们所交通到的“盟约”有别于“契约”,圣约是自己做自己的百分之一百,并将结果仰望神。无论妻子是不是顺服我,我都爱妻子;无论政府是不是合我的心意,我都尽公民的本分;无论教会是不是完美,我都努力支持教会的事工。

     那同样的回到这个比喻,它不是写给那些观望要不要进葡萄园的人看的,不是写给进了葡萄园又游手好闲的人看的,而是写给那些在葡萄园里做工又心理不平衡想要计较的人看的。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反正结果一样,我就最后进葡萄园好了”、“反正十字架上的罪犯也被赦免了,我就到临死前再信主好了”。这个比喻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因为这个比喻要强调的是园主的主权,而不是工人的选择。你看,在葡萄园外面最后一批进去做工的人是自己选择不进去的吗?是拒绝了园主的邀请的吗?不是的,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如果你有朋友读过这段经文这样想,或者你在对自己的父母亲人传福音不努力时用这段经文来安慰自己,我要告诉你,你错了!另一句经文更合适,雅各布书4:14:“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四.公义与公平:

 

     我们付出的多,就得到的多,这是从我们付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得到的是靠着付出赚回来的,对不对?但是救恩完全是两回事,因为救恩不是靠我们付出而赚回来的,而是神白白赐给我们的。所以如果我们从做工的的工价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比喻,当然会觉得不公平;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设有一个放死刑犯人的监狱,原定每个月的1号处死所有死刑犯。结果有一个月31号突然有一个特赦,赦免所有监牢里的死刑犯,那2号关进监牢的人会说不公平吗(因为他比30号关进去的人多关了将近一个月)?不会。因为他本来定命是要死的,现在有这样大一个恩典,跟这个特赦的恩典比起来,多关一个月算是什么呢?更何况,更大的不公平是,像他这样犯罪作恶的人居然可以重获自由,所以特赦就是一个大恩典了,恩典是超越公平,完全在乎上帝的主权的。

     台湾在1997年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案子,在座的70年代生人可能还有点印象,就是台湾的著名主持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被歹徒强暴杀害。当时震动台湾,全台军警出动追捕这三个嫌犯,追捕过程中还有警察殉职。追捕了七个月,歹徒很会利用媒体爆料,所以称为当时全台关注的焦点。后来两个嫌犯被击毙,一个慌不择路跑到南非大使馆武官家里劫持了武官一家人跟警方讲条件。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很美的事,南非的武官一家都是基督徒,小女儿克里斯汀在全家被这样一个坏人持械绑架的过程中画了一幅画给这个歹徒,告诉他,耶稣爱他。歹徒陈进兴大哭,说“我这四十年都白活了”,举枪欲自尽。武官夫人拦阻他,告诉他要自首,并说,“不管你做了多少坏事,只要你愿意悔改、回头,上帝还是会饶恕你的。” 于是陈进兴自首,台湾警方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陈进兴在法庭上数罪并罚,被判五个死刑、两个无期徒刑及累计五十九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但随后在狱中表示悔改接受耶稣基督作为个人救主。当时媒体哗然,真个华人社会都无法理解。相关的牧师、传道人、福音机构被社会和媒体多方责难,关于他悔改的书籍被公开抵制。你想想看,被害人没有信主,下了地狱,没有永生;害人的人反而被神赦免,能上天堂,公平吗?很多基督教团体为了避免被牵连,公开声明说陈进兴的信主可能是假的,他没有真的悔改云云,甚至指责监狱团契的义工草率的领人归主。陈进兴是不是真的信主,我不好说,单是从他从监狱里写给牧师的书信、以及他的自传看来,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真的悔改了。就算他没有,我们也不能否认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没有陈进兴,还有李进兴,但是我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我们以为,有人比他更有义,更值得上天堂。但是在神的眼中,人人都是罪人,人人都只配下地狱,因为我们都拒绝神、否认神,亏缺了神的荣耀。既然是恩典,谁都不配,那么神就有主权。所以耶稣说“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

     所以,从人的角度,从按劳分配的角度,的确不公平;但这是一个关于天国救恩的比喻,不是一个得冠冕的比喻,救恩不是靠我们的努力赚来,而是神按照他的主权给予的。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我们这些软弱、犯罪,被主用这么大的代价买来的基督徒居然还得到神的恩待和怜悯,难道这还不够吗?我们还要抱怨神吗?

 

五.恩典不可比较:

 

     这个比喻的高潮部分在于10节到12节,“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为什么会有冲突呢?原来是第一批进园子的人感觉到自己吃亏了。其实从宏观的神学上来讲,这里第一批进园子的人可能指的是犹太人,后来进来的人指的是外邦人。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应用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觉得吃亏。我也会有这样的心思,我也希望神让我教会、事业双丰收,我也希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事实是,我看到跟我同一批进公司的人,很多比我成功,特别是看到一些虽然信了主,但是不聚会,甚至犯罪跌倒的人反而很有成就,心里就会特别不平衡。不信主的人我不跟他比,信主的人里面神都不恩待我,我委屈。其实从旁观者看来,这很正常,因为我花时间和心思在教会里,自然在事业上花的精力就少。但是我可不这样想,我觉得神应该恩待我。我觉得吃亏,如果最后大家都得一样的救恩,我何苦呢?

     弟兄姊妹,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在神的恩典中有吃亏的感觉,觉得别人的恩典比自己多,但是自己却比别人劳苦。我不是热心服侍吗?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不是热心服侍吗?为什么还在住这种房子?还没有车子?我不是比别人都摆上委身吗?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干嘛要那么热心投入?

那我要反问一个问题,第一批进园子的人觉得自己吃亏了,对吗?早信主,多服事主的人觉得自己吃亏了,对吗?因为他们,或者你们,觉得那最后一批进园子的人、临死前才悔改的人、退休后才真正开始热心服事的人赚了,对吗?事实果真如此吗?最后一批人有那么幸福吗?有人说,我一辈子在世界里快乐,最后才信主,在世界里真的快乐吗?不是的,葡萄园的工作或许不轻松,但是葡萄园外面更不快活。

 

第一批进葡萄园工作的人,从第一个小时就被选上,从第一个小时就不用担心食物,他们不用在烈日当空中苦苦的等待,又一次一次的失望。事实上,园主并没有亏待第一批进去的人,园主还是给了讲好的工钱,他们的生活还是无忧的。但是,什么时候,觉得讲好的工钱只是本金,劳力可以取换额外的利息?什么时候,把用了时间与劳力来评估恩典的多少,而忘记了可以在园中的劳力也是一种恩典?

     所以那些抱怨的工人,他们其实并不享受和园主一起工作,也不享受和园主的关系。他们没有觉得能够进到葡萄园里,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恩典,所以他们才会在乎自己吃亏,因为他们和别人去比较,他们在乎自己的付出和辛劳。弟兄姊妹,如果我们不以主为乐,不能够享受我们与神的同工,在服事主的过程中没有喜乐,我们就会和第一批工人一样,抱怨,比较,失望,甚至羡慕葡萄园外的生活。这个比喻就是为你写的。

      第一批工人并没有吃亏,但是比喻中的确有人吃亏,而且是吃很大的亏,你知道是谁吗?是「园主」。其实,他并不需要一人发一钱的工资;他不需要那么好人;他也没有需要那么慷慨,但是,14节说:他愿意(情愿)。二十章1节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葡萄园代表的是天国,园主就是上帝。我们的上帝愿意自己吃亏,还是让我们进祂的葡萄园。这就是爱。爱,不是需要,是情愿。爱,是不需要吃亏,却情愿吃亏。爱,是不需要给,但是还是给了。教养孩子的爱是这样,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还是为孩子预备饭食;不是必须,是情愿。天父的爱更是这样。降生马糟,不是需要,是情愿;当木匠,不是需要,是情愿;钉十架,不是需要,是情愿;把我们找回葡萄园,不是需要,是情愿。比喻中园主知道领一小时工资是不够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一小时的工资根本没有解决食物的问题;所以,他情愿给他们一天的工资。而这位慷慨的主,也是我们的主。主对我们一样的慷慨。

     这个比喻以一句话来结束:「那在后的,将要在前;那在前者的,将要在后。」那是什么意思?主的恩典是动态的,蒙恩的时间有先后,但是重点不是蒙恩的先后,重点是感恩的先后。不要在葡萄园中失去了感恩的心。

 

六.总结:

 

     这个比喻以一句话来结束:「那在后的,将要在前;那在前者的,将要在后。」(太20:16)那是什么意思?主的恩典是动态的,蒙恩的时间有先后,但是重点不是蒙恩的先后,重点是感恩的先后。不要在葡萄园中失去了感恩的心。

     若撇除可能原不属于这比喻的「在后的将要在前」的教训,单从比喻本身在当时文化中的意涵,我们仍可从中得出一些关于天国的道理。

     首先,比喻中的施恩者代表上帝,我们就像当时的贫农一样,若不仗赖施恩者的供应,难以维持生计。我们得着施恩者的恩典(救恩),不是像先雇的工人般以为是因着自己的努力,而是上帝按着祂施恩的主权所赐予的,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所言,「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第二,世上虽有制度奠定何谓「公平」,天国里「公平」的标准却与世上的标准不一样。世人认为多劳多得是公平,天国里,凡接受上帝邀请进去的人,都可得到同样宝贵的救恩(比喻中的一钱银子),与个人付出多少努力无关。

     最后,当时的文化不欢迎妒忌者,天国亦一样。上帝能看透人心,跟随耶稣的人必须放弃与旁人比较的心态,并常常省察自己里头的心思意念。

 

 

(本文系本人在研读众位主内先进著作之基础上进行整理成稿, 所以不能算是原创, 欢迎主内先进多多善言, 谢谢阅读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