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芳和钟汉良婚纱照:主耶稣讲的比喻-19-1-娶亲筵席的比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2:31:48

主耶稣讲的比喻-19-1-娶亲筵席的比喻

 

圣经经文:

 

马太福音 22:1-14

  22:1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 22:2 “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 22:3 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 22:4 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 22:5 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 22:6 其余的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 22:7 王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 22:8 于是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22:9 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 22:10 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 22:11 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 22:12 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 22:13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22:14 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路加福音 14:16-24

 14:16 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 14:17 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 14:18 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 14:19 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 14:20 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14:21 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 14:22 仆人说:‘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 14:23 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 14:24 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一.释题:

 

     有时,虽然知道了解比喻,要先明白它取喻的重心,但问题是,有些比喻并不容易摸着它的重心,娶亲筵席的比喻(太二二:1-14)正是一例。

  1. 要明白这比喻的重心,首先不要忽略“天国好比…”这句话是指下文整个比喻,不是单指比喻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件事。就如:天国不是好比一个王为儿子摆设娶亲筵席;也不是好比王打发仆人请被召的人来赴席。而是好比:由第三节到十三节的整段描写的情形,这是了解所有天国比喻非常重要的关键。

  2. 这比喻很自然的分作两段讲述。首段讲述那王怎样打发人去请被召的人来赴席,而都被拒绝,王大怒而发兵除灭他们。末段讲述王怎样从岔路口邀请人来赴席,在赴席的人中有人不穿礼服而被丢在黑暗里哀哭切齿。多数人只注意了首段,以为这比喻的重心是讲述人们怎样拒绝王的邀请,暗指人怎样拒绝福音,因而下意识的以为末段那些愿来赴席的人就是已经接受福音的人。其实这观念是读圣经的人自己加进去的,应先除去这成见。整个比喻所要取喻的要点,在首段中未完整,要把末段加在一起才完整。

  3. 圣经本身并没有把不来赴席的人解作不接受福音的人,也没有把不穿礼服的人解作没有好行为(或类似的讲法)的人。整个比喻是在讲述两种在天国外围的人会被“除灭”(或同类语):一是拒绝赴席的人,二是赴席而不穿礼服的人。他们无分于天国的原因,虽有五十步至百步之别,他们被摒弃于天国门外的结果则是相同。

  4. 这比喻的主要争论在于不穿礼服而被丢在黑暗里的人是谁?有三点可从经文本身确定:

   A. 他被丢在黑暗里与他的“善恶”无关。因第十节明说“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所以凡以人的善恶(或成败)作为这人被丢在黑暗里的理由,都不合圣经本意。

   B. 圣经相当有力的暗示,所有赴席者的“礼服”不是出席者自备,而是主人预备的。因:

    a. 这些人是从岔路口请来的(9节)。

    b. 王责备那人为何不穿礼服时,那人“无言可答”(12节)。

  所以这“礼服”若用以象征赴席者本身的善行或别的属灵成就,都不合宜。若用以象征神的恩赐或基督的义袍方面则较适合。

   C. 不穿礼服者的结局与不肯赴席的结局相同:

    a. 都无分于主的筵席,或被除灭(7节),或被丢在黑暗里(13节)。

    b. 都是被召而没有被选上(14节;参4,10节)。

  5. 此外,这比喻与上文联系。上文第二十一章四十二至四十四节主耶稣对犹太人说:“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这样,本喻的首段用不同借口拒绝赴席的三种人都是指犹太人,而末段王往岔路口,“凡遇见的都请来”的,该是一切外邦人。但不是所有被请的都自然可以在王的筵席上坐席,而是请来又穿礼服的人,才可以坐席(才可以有分于神的国)。这样,不穿礼服的人,就是不靠主的恩典而自以为义的人。这些人虽有机会听福音,却无分于神的国。

 

二.恶园户的比喻与娶亲筵席的比喻:

 

     耶稣说完了以上恶园户的比喻,虽法利赛人不喜欢是指着自己说的,想欲捉拿耶稣,又不敢捉拿,因此,耶稣再设这比喻给他们听。两条比喻有不同之点,如下:
     *、以家主指真神,                ------     , 以“王”指真神,权位不同。
     *、遣仆往收果子,                  ------   , 遣仆请赴婚筵,待遇不同。
     *、将神国夺去,赐给能结果子的百姓, ------   , 除灭凶手,烧毁城邑,处治不同。

     真神在旧约时,设立了一切律法,赐给犹太人遵守,只是没有一个得以称义的。故这些仆人都是空手回去,无果可收。若不加害所差来的仆人,于情尚有可原之处,因为律法本不能使人靠着称义的。(加3:10)于是真神在新约,就差遣了他的爱子耶稣,带着充满的恩典来(约1:17)设立一个新妇的教会,(启21:2,弗5:22)好像摆设娶亲的筵席一样。(启19:9)使人称义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比较从律法结出称义的果子,更可能的多。因此在大开恩筵之先,打发施洗约翰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不肯受约翰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路7:30)正合主说:"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5:40)迨至五旬节之时,圣灵降在教会里,充满了一切恩典和真理,如同筵席已经都齐备了好久,所以又打发使徒们去请。可是那些人不理就走了,因他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徒13:46)其余的人,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徒5:18,又7:58,12:2)于是真神大怒,在主升天后四十年,使罗马国发兵到耶路撒冷,除绝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既然犹太人不配享受恩典的筵席,而后就命他仆人,转向外邦传开,以致都召聚了人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应验经上说:人数天天加增,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徒16:5又19:20)至所谓"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即指不穿上神所赐光明洁白的义袍,靠着蒙恩行出来的义,(启19:8又7:14)仍旧拘泥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以为非如此,则不能得救(徒15:1-5)结果,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加3:2-3又5:4,徒15:10-11多3:5)。

 

三.马太福音22:1~14与路加福音14:16~24的区别 :

     就在"岔路口"上,  (指各教会里自知失迷的人)和走在"大路"上,  (指未信的外邦人)被召的我们,亦要谨慎,  勿以为已经进入教会,就算得救了,  若不常在恩典中,  披戴基督的义,当真神审省之日,  定被他捆起他的手脚来,驱逐到外边的黑暗里,  痛哭切齿了。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这个比喻与路加十四章十六至二十四节,  所说的比喻,  好像相同,  实则有如下不同之点。
      1、路加书所记在法利赛人家里,------则在会堂对众人说的。
      2、路加书所记是在先,------乃在耶稣将被害,法利赛人明与主为敌之时。
      3、路加书祗言无人得尝我的筵席,------则发兵除灭那些凶手而焚其城。
      4、路加书记有一人摆设大筵席,------乃言一个王为他的儿子设婚筵。
      5、路加书只记法利赛一辈人被弃绝,------则谓犹太全国都受灭。
      6、路加书无记穿礼服之事,------则有之。

 

四.主总结比喻说:「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至于比喻的意思,王是神,他的儿子就是主耶稣。娶亲的筵席合宜地描绘天国里的宴乐欢愉。若认为教会是这比喻中的新妇,只会使这比喻复杂了。比喻主要的中心是说以色列要被弃一旁,而不是指给教会特别的呼召,也不是谈论教会的将来。

   第一阶段的邀请是指施洗约翰和十二门徒亲切地请以色列到婚宴。可惜以色列国拒绝接受邀请。「他们却不肯来」(3节)生动地显示出人们将要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第二阶段的邀请指使徒行传中,福音要传到犹太人中。有些人轻蔑福音;有些粗暴地对待传福音的使者。大部分使徒要殉道。

   王恼怒以色列是合理的,他差派「兵」──提多和他的罗马军队在主后七十年毁灭耶路撒冷城和大部分的以色列国。「兵」是指神用这些人成为惩罚以色列的器皿。虽然这些军队不认识神,但却成为祂所任用的兵团。

   到了今天,以色列仍被弃一角,福音在外邦人中传讲。这些外邦人对福音的反应好坏参半,他们对神的尊重各有不同(徒一三45,46;二八28)。无论如何,每一个赴宴会的人都要经过考验。没穿礼服的人自称为天国作好准备,却没有因信主耶稣基督,穿上神公义的衣裳(林后五21)。赴宴而不穿礼服,这样的借口实在不能成立。正如赖理指出,那时人们有一个习俗:向没有穿礼服的宾客提供礼服。那人很明显没有好好利用这种服务。当质问他进入天国的权柄时,他既没有基督,也就哑口无言了(罗三19)。他的结局是要在外面黑暗之处,哀哭切齿。哀哭指受地狱之苦。有人认为切齿指永远憎恨反叛神。假如是真的话,便否定地狱之火要炼净人的说法了。

   第14节指整个比喻,而非单指没有穿礼服的那人。「被召的人多」是指福音要广传,不过选上的人少。有些人拒绝邀请。就算反应良好的人中也有假意称信的。所有愿意接受的人都被选上了。要知道一个人是否被选上,只要看看他为基督作过甚么事,便知道一二了。曾连斯这样说,「主人邀请所有人享用筵席,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主人会提供合用的礼服给他们。」

 

(本文系本人在研读众位主内先进著作之基础上进行整理成稿, 所以不能算是原创, 欢迎主内先进多多善言, 谢谢阅读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