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卡幻想18图奖励:读克里虚那穆提《爱的觉醒》 (依仁山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57:37

被称为印度文明的奇葩,二十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克里虚那穆提(18951986年),他留给我们六十来册著作,这是他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谈话集。

克氏的《爱的觉醒》讲述了:无欲清空的内心就是秩序、就是冥想,惟有冥想才能看透世事的真相,才有爱与美。他与奥修的静心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思想制造的空间里没有爱,这阻隔人的空间只有争战、痛苦和恐惧。冥想是这个空间的了结,是自我的止息。你不存在,相对的各种东西也就不存在了。每个人都必须点亮自性之光,必须在内心建立起完整的秩序,内心是我们真正的命脉。

只有冥想才能彻底转化人类的疯狂。主义、意识形态无法解决彼此的冲突。国家主义、宗教与冥顽不化的虚荣正在摧毁人类。人类虽曾尝试容忍、怀柔、沟通和保留颜面的策略,但仍受到自己的局限。 至善不在教条中,也不在空幻的规则和公式里。这些都否定了爱,而冥想却是爱的开花。

人都渴望某种权力——掌控自己、支配他人。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是同等邪恶的。世间的权力和意识形态无法改变人类,意志力刻意造成的变化也不是真正的转变。要转变只有彻底不动,只有彻底放下“真相”。你一旦拒绝了规则与公式的整个结构和权威,拒绝本身就能带给你力量,拒绝的本身就是那股能量。

死亡本身就是重生,死于已知就是整个转变的活动。学潮的反抗运动是积极而明确的行动,但是这样的行动只是非常片面而不完整的,它并不是彻底的拒绝。这种再三重复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积极的行动,其实是不行动。但是你如果不再渴望或追寻内心的安全感,这便是彻底的放下,才是最积极的行动了。只有这样的行动才能转化人类。拒绝任何形式的仇恨与羡妒,就是拒绝人类所有内在与外在的结构。道理是简单的,任何问题都和其他的问题息息相关。

     洞见能揭露问题的整个结构与本质。洞见并不是因果分析,而是把一切展现在你眼前。要想见到全貌,就不能有任何立场。我们都有专注的对象,心有所属能带给我们很大的欲乐。而一旦有所属,我们就不可能见到真相,我们变得无理性和暴力。我们一直深陷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人类数百万年来都在重复这件事,却还美其名曰“演化”。爱并不在时间的尽头,如果不出现在当下,便永远不会出现。爱一旦消失,地狱就在眼前了。地狱里的改革,其实不过是表面的装潢罢了。(表象的装潢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的看世界万物就是冥想。 宣誓守贞其实一点也不贞洁,在誓言底下,渴望依旧存在。如果以宗教或其他的方式压抑欲望,反而是不贞与丑陋的。任何形式的抗拒都会形成界分的铜墙铁壁,进而使生活变成战场,生活就无贞洁可言了。

自由就是毫无抗拒地度过此生,有了自由,无论做什么都是贞洁的。“守贞”和“性”是残忍的字眼,它们无法代表真理。文字是虚妄的,而爱并不只是一个字。爱如是欲乐,其中必有痛苦和恐惧,人生就变成了苦恼。我们把“性”弄得太醒目了——不只在我们私人的生活里,同时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什么权力和暴力有时还不及性重要?否认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而性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如果我们只是一名智识的奴隶,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话语,如果我们总是跟随、顺从和模仿,那么人生的大道就封闭了。假如行动不自由,而只是机械化地重复,一切都会误解。我们一旦无止境地渴望满足,渴望达成什么,我们便成了情绪的侏儒,障碍就出现了。性是我们唯一不二的行为,在性行为中我们得以暂时忘却自己,忘却自己的困扰或恐惧——自我感完全消失了。不只在性行为中可以忘我,其他如喝酒、服迷幻药或观赏比赛也可以。我们追寻的其实是这份忘却的感受。然而一旦认同某些行为、意识形态和意象,性就变成了困扰,于是守贞便格外显得重要,而性享受、不断地幻想也变得同等重要。如果我们看到爱、性、自我耽溺、宣誓禁欲的整个画面,我们会发现爱、性与守贞是一体的。使人堕落的其实是那份界分感。性如蓝天一般贞洁,但是念头一出现,乌云使蓝天暗下来。有毒的是念头,而不是爱、守贞或性。

爱与行动是不可分的,使它们分开的是念头。行动是爱的一部分,没有爱的行动并没有多大意义。行动是受到挑战之后的反应,而反应通常来自文化、社会的影响力和传统,因此反应永远都是老朽的,然而挑战却是新的,否则必定产生冲突造成腐败。

人类必须彻底自由,不只是要解脱某一问题或束缚,而是所有的问题和束缚。你一旦接受了这个挑战——从古至今这个挑战一直都在等待着人类的接纳——你就不可能依照任何文化或社会的局限去诠释它了,否定自由就是退化!如果你不接受它,而是依循个人的喜好而行动,就受制于某种思想模式。如果你不接受这项挑战——人类的彻底自由——你就是否定了爱。行动就成了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调整动作,必定充满着痛苦、绝望和恐惧。

无论处什么样的文化或社会都有爱,如果没有自由,人类就会衰落。自由与行动是不可分的,自由便是行动,行动导致自由。有爱和恨就停止了,为了爱而否定恨,是思想的满足罢了。因此自由、爱与行动是息息相关的,你不能把它们分开,自由的心才能行动,这样的行动便是爱。(爱的行动就是自由)

我们对整体和局部必须先认识清楚。如果你想看清楚一棵树,你必须和它保持一点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你必须有自由的空间,但不是念头制造的空间。只有处在自由的状态,你才能看到整体。我们的行动通常是四分五裂的,我们的关系是对立的,充其量只能达到某个局部之间的和谐。

这些局部的意识都有自己隐藏的动机,意识的表层便是依据这些对立的局限而产生的反应。每天的心念便是这些反应的真实活动,它们是相互矛盾的。你只知道曾经发生的事,你是以旧眼光在看,你根本不知道事实的真相!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而不是复述一下陈腐的迷信。在自我的框框里,是没有自由的,因此永远都会滋生社会和个人的不幸。

自由是必需的,但是自由不可能在这社会结构之中。只有把所有的真相都放下,而又不抗拒,不暗自渴望自由,才能真的达到——放下真相便是自由。看到真相的本身便是自由,因此“看到”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语言文字,那些巧妙、精密而又迂回的解释。语言文字并非看到,但我们为语言文字而开心,却不在乎真真看到。重要的是看到整体,而不是看到结构或内容,因为结构就是内容,内容就是结构,两者是相依相生的,重要的只是看到。(语言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看到真相——自由)

思想永远无法穿透人际关系。思想是肤浅而陈旧的,它是过去的结果。过去的思想无法深入崭新的问题,它可以解释、组织、传达然而毕竟不是那崭新的东西。

思想是语言、象征、意象,我们一直都在运用思想来重建和改变社会的结构。陈腐的思想在改革社会结构时也只能以旧有的作为基础。从根本上说,思想是四分五裂的,因此无论做什么都会造成分裂和矛盾。思想也许可以为加上新标签,然而永远存在着毁灭、战争或暴力的种子。思想不可能创新,只有冥想才能打通恒新的大门。冥想不是思想的把戏,它看到了思想的徒劳无益。智力只能带来四分五裂的判断,而冥想却是看到整体。智力在已知的领域中运作,人生变成了单调的例行公事,于是我们透过反叛和革命来逃脱这例行公事,其实又回到了另一个已知的领域。这样的改变根本不算改变,因为它是陈腐的思想产物。只有冥想才能带你飞越所有的已知。从已知中解脱,美与爱就在这份自由之中。(语言是无能的,冥想才是一切。)

人类对上一代大声疾呼的历史似乎已经十分久远,而现实是那么清晰。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减轻对立不太容易做到。当两个对立的信仰或意识形态相遇时,一定会产生仇恨和战争,其实我们能做的十分有限。(仇恨是分争的根源)

我们想要一个截然不同的爱的世界,我们希望政府的行政事务能由电脑来分门管理,而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及野心,也不是由政治或宗教的野心团体所掌控。(权力是邪恶的)

大声疾呼的年轻一代随着结婚、生子的责任而沉寂下来。他们曾经敏锐的头脑也将变得迟钝,人们都清楚自己在衰老中。性、爱或美丽的清晨,艺术家想要表达一切新东西,然而在画布后面仍旧是陈腐的头脑和身体。从年轻到老,我们会逐渐感染痛苦、焦虑和自怜。

头脑有非凡的发明能力,我们登月、造电脑和许多神奇的东西。然而这些都是集体的头脑,存在的只有思想。使头脑迟钝的是思想,思想永远在追逐安全感——思想就是安全感,在过去心和未来心之中都是安全感的追求——追求超越时间的安全感。(一切追求都是安全的追求)

所有的书籍、白纸黑字,都是思想的产物。人们接受专业训练,却无法完整地生活。你充满着知识、文学、高明的解说与合理化的借口,但这不是生活本身。教育应打开觉知之门,使我们通往人生的活动——帮助我们活得快乐、自由、无嗔恨、无混乱,充满着美。然而现代的教育却使我们盲目,一切为了彼此竞争。只有让心从局限中解放,爱才会出现,从爱出发的行动才能带来真诚的人际关系。(唯爱最真诚、快乐最宝贵)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到达彼岸。没有任何行动、行为或药方可以打开通往彼岸的门。解脱不是一种演化的活动,也不是苦修的结果。如果心智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而不再问“彼岸”或“此岸”问题,如果它停止摸索与寻求,处在完全空掉的状态,解脱就出现了。(悟道是自然到来的)

实相是个奇怪的东西,你不看的时候,它才存在,只要你带着野心看,就只能捕捉到自己野心的残渣,而不是实相了。实相是个活生生的东西,它是无法捕捉的。方法只能带你进入死的、固定不动的一点。一个活生生的东西是恒动的,它没有歇息之处。心智如果急于达到它、抓住它,就把它弄成了一个死的东西。充满需求的心正是障碍所在!彼岸暗示着有个此岸,从此岸到彼岸一定存在着空间与时间。这才是困住你、使你产生渴望的东西,这才是问题所在——时间和空间都会造成分割,游到彼岸必须花费时间,而空间则是从此到彼的距离。时空的距离永远无法解决。其中不仅存在着比较,同时还有衡量。一个会衡量的人,必定也会产生幻觉。此岸和彼岸的时空距离,其实只是心中的妄念罢了。爱一出现,时空便消失了。只有当妄念和欲望进入时,时间的空隙才出现。如果你认清了这一点,此岸就是彼岸。(世相是我相的反射)

没有耐性就有了攻击性。你不断地攻击和替自己辩护,你无法安静地看、听和深入地感受。你不计一切要到达彼岸,你没命地游,却根本不知道彼岸在哪里。也许彼岸就是此岸,你可能愈游愈远了。那么不如停止游泳,这并不意味你该变得迟钝或过着空洞而一事不做的生活,你应该被动地觉察,而毫无拣择与衡量,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要想安静,你必须有巨大的能量,游泳只会消耗能量。你需要所有的能量来静心,只有在彻底的空性中,新的东西才能出现。(万物皆空)

宗教人士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追寻所谓的涅槃、解脱、悟道、自我实现、永恒或上帝。每一种教诲都有它的经书、修行方式、老师、道德戒律、哲学、承诺和威胁——一条笔直、狭窄而排外的路,允诺着终极的天堂或其他。大部分的追寻者都会从一种修行方法换到另一种,以最新的教诲替代他们最近放弃的那一个。这其中存在着强迫性的贪婪,总想达到证悟,然而总是尝到失望的苦果和失败的挫折。牺牲了正常的生活,去追寻一个想象的目标,这是极为不悦的气息——盲目的狂热、歇斯底里、暴力和愚蠢。在他们之中很难有比较清醒的优良作家。

追求证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也牺牲了许多人。这所谓的证悟、解脱或其他称呼便成了幻觉和虚伪。否定了爱以及对人生的了解,必定制造极大的伤害。它会扭曲我们的心智,于是生活就变成了一件恐怖的事。生活比任何概念、理想的目标或原则都要重要得多。人们不懂得生活,才会发明这些可以让我们逃避生活的不实概念。解脱意味着发出自己的光,但不是自我投射或想象的光,它不能来自个人的习性。这一直都是真正的宗教而非组织化的信仰或恐惧所教导的。宗教不是和生活分开,宗教就是生活。(生活在当下)

否定是最积极的行动。我们大部分人很容易接受正面的教条或信念,因为我们想得到安全,想有所属,想要执著和依赖。正面的心态会带来二元对立与分裂,当某一心态和其他心态对立时,矛盾就产生了。如果否定所有的价值观、道德、信仰,如果没有局限,就不会与任何东西对立了。否定这一切并非不道德,否定所有的分裂和抗拒才是最高的道德。否定人类所有的虚构、价值观、道德和神,就是处在没有二元对立、没有抗拒或矛盾的状态。(有无相对,提倡道德就有不道德)

对大部分人而言,否定是一种空洞的状态,因为我们只认识制约、恐惧与不幸。如果一个人已经否定了社会、宗教和文化的主张,而仍然臣服于社会,那么他还是一个痛苦的人。如果真的摆脱了过去,那么否定就是解脱的状态。在个人所有的活动中运作,需要否定的是过去的传统与权威。否定即是自由,一个自由的人才懂得生活、爱与生死的真谛。(自由最高尚)

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中,你才能发现神圣。神圣不在教堂、寺庙或清真寺中。它无路可循,也没有任何老师或修行的方法可以揭开它的美。只有充满着爱的时候,自由的至乐才会来到,这便是解脱。(自由、至乐才是解脱)

这就好比在此岸的痛苦中问彼岸的事。一旦真的处在彼岸,你就是一切,同时也什么都不是。这类的问题都是属于此岸的,其实没有意义。开始真的生活,你不必问任何问题,也不必追寻或恐惧,便自然处在彼岸了。(此岸即彼岸)

人必须有良好的行为基础——正道,没有任何仇恨、羡妒或暴力。这是纯然的自由,而非摆脱某件事的自由。人绝不能永远都关在需求和欲望的牢笼中。活在了悟中,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事、任何宗教可以再羁绊我了。(无求无欲得解脱)

佛陀说:不可用言语度量那不可度量的。每个人都体会过内心完全静止的状态,那不只是空。内心参透了这个空,整个人生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化。要想体悟这样的空,要有一颗安静的心,一心不乱才能有真的觉知。(道不可言说,一心不乱是觉知)

心真正安静了,所关心的就只有真相了。只有当心静止时,你才能发现那个更超越的东西。寂静才是重要的,而不是那个更超越的东西。寂静不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它不能透过药物、训练或重复再三的诵念来诱发,寂静就是寂静。除了寂静之外,没有其他的真相了(静心才是真相)

寂静的品质不是肤浅的、一闪而逝的、可度量的。寂静中没有观察者和所观之物的分别。寂静不会利用自己去发现一样超越自己的东西,寂静只是存在罢了。(体会寂静的存在)

欲望及习惯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相依相生的。上等与下等并无不同,因为上等就是下等,圣人即是罪人。什么都不做,也不奋战,便是最高的智慧,你立刻感到释放与轻松。(无为是最高智慧)

事物相反相承。你愈是注意、挂念,它愈有力。没有欲望的意志力使你保持清醒。对抗是面对面的,不和任何东西对立,这便是智慧。(不在意,就不会牵挂)

不要太快下结论,重要的是了解,了解就是智慧,这份智慧是神圣的。(慢慢来,多了解不着急)

环境和人永远在变。大部分人都是家庭及外在环境的奴隶,想要改变外在的环境和人,借此找到喜悦,并且活得自由与开放,创造自己的环境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关系,不久又会倚赖新的环境和新的朋友。依赖不能带来喜悦,倚赖是想要表达的冲动,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求。心灵上依赖任何人、财物、观念或才华,就是在招惹痛苦。(不要依赖)

依赖只是害怕孤独,于是我们执著于人、酒精和其他的逃避方法。执著就是逃避孤独,执著的烦恼占满了你的心,于是完全忽略了心中的孤独。然而孤独其实永远在运作,没有因也没有果,没有任何活动,只有真相。你看不到真相,因为你执著于果。害怕孤独、逃避孤独的执著,使你无法看清真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你就能像老鹰一样翱翔在天空而不留任何痕迹。(依赖是逃避,逃避就远离真相)

思想就是过往的一切,过往的一切就是思想。如果缺少了意义,思想就不存在了。思想奠基在没有观察者的行动之上。了悟到这一点就是大爱。观者即所观之物,这份了悟就是冥想。

任何形式的冲突都会扭曲心智,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会阻碍他们的相互了解。冲突会阻碍觉知能力。了解真相是唯一重要的事,而不是去说明应该怎么样。真相和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分歧就是冲突的根源,概念和行动之间的间隔也会助长冲突。真相和形象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追求形象会导致各种的冲突、幻觉和虚伪。反之,了解真相却能带我们进入完全不同的心境。只要一有冲突,热情、敏感度、能量便消失了。冲突就是所有的思想和感受,也是心智的活动——好恶、批判、偏见、责难和辩护。

毁灭来自于你自己而不是别人,它不是来自你的环境、事件或外在的情况。你要为你自己的毁灭、不幸、孤独、空虚与情绪负责。如果真的如此,你将不再想改变外在的环境,因为你已经知道这两个世界是相同的,其中都有想要达成、获取或达到最高享受的成分。这个最高的享受可能是悟道、上帝、真理、爱、优厚的银行存款或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安全感。

觉察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活动,都是在同样的路上。想走另一条路,其实走的仍然是老路。你无法知道该做什么,你只能知道不做什么。

思想制造的空间里是没有爱。这个空间阻隔了人与人的关系,充满了生活的争战、痛苦和恐惧。冥想就是这个空间的了结、自我的止息。新的空间不是由思想制造,你不存在,相对的东西也就不存在。如果在冥想中了解了这一点,心智就能进入完全不同的次元,行动就是如如不动。在思想制造的空间里,爱就是我和非我之间的冲突。人类想在思维的领域中找到那份至福,其实只能摧毁那份至福和至乐。

没有念头的觉知是最奇特的现象,这样的觉知是更敏锐的,它不只用到头脑,还用到所有的感官。在冥想中的全知根本没有客体,因此也没有经验。在这样的冥想中,眼睛是睁开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客体。你照样看到这些客体,但是没有辨识。换言之,根本没有经验的存在。冥想中存在着至乐,但不能与欲乐混淆。这份至乐带给你的眼睛、头脑和心一份纯真的品质。如果无法看到一个崭新的生活,生活就会变成乏味而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因此冥想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会打开那扇门,让你进入那无法度量的境界。冥想就是狭小空间的结束,行动就是替这个狭小的空间带来秩序。心智一旦结束了这个狭小的空间,就会出现冥想的行动,那个心智无法触及的广大空间就是寂静。心智在自己的局限中是不可能安静的,只有思想无法染指的巨大空间里才有寂静。在这寂静中是没有任何思想的。冥想便是寂静,冥想是最非凡的事,冥想就是爱的活动。那不是爱一个人或许多人的爱,它是饮之不尽的。这样的冥想无法从别人那里学来,你必须一开始就一无所知,然后从那份纯真移向另外一份纯真。(冥想)

想要有超越日常生活的更高经验,就会使心泉干枯。渴望更多的体验、影像、更高的觉知或更多的领悟,就要使心智向外看。这和依赖环境或人没有两样。冥想在于每个事件都不会变成经验,就像天空中刚出现的一颗星星,没有任何的记忆能抓住它,也没有辨识和好恶的反应。我们的追寻永远都是向外的,追求经验的心也是外向的。向内的心完全不寻求,它只是觉知罢了。反应一直是重复再三的,因为它永远来自相同的记忆。(走向内在)

轻装上路,没有任何思想、任何负担。你觉得心中充满着彻底的空寂和美。只有在冥想的土壤上才能开出这样的花朵。这开阔的感觉如同天堂,冥想的精髓就是彻底的放开和敏感——对山丘、大海和人。 (放下一切)

内心对任何事都没有抗拒和障碍,就是彻底解脱了冲动和需求。心中空无所有,是彻底开放。美不在思想感觉中,它无所不在的。它在你上面、在你心中、在水上、也在山丘中——这便是冥想。当你独自冥想时,你必须是真正孤独的,也就是完全独立自主,不追随任何的信仰系统、修行方法、咒语,不依从某个念头、不依照自己的欲望来铸造某个思想。只有当心智解脱了思想,这份孤独才会出现。只有在安静的孤寂中,冥想才会变成那无法形容的东西,冥想就是永恒的活动。(没有永恒,只有冥想)

你远离了一切,在这充分的孤独中,空寂就变成了唯一的花朵、唯一的光明。那份超越时间的品质,是无法被思想度量的,只有在这样的冥想中,爱才会出现。但是你不需要表现它,它自己会展现。不要利用它,不要想把它变成行动,它自己会行动。当它行动时,里面没有任何矛盾、懊悔、不幸和苦恼。要在那无尽的孤寂、爱、纯真与崭新的境界中冥想,至乐就会出现。快乐和欲乐是受时间控制的,只有在彻底的自由中,至乐才存在。(自由才是至乐)

冥想是在自由中的心智活动。在这爆发的至乐中,你的双眼是纯真的,而那爱便是至福。冥想不是控制身体和思想,也不是观察呼吸的出入。身体必须安静、健康和放松,知觉的敏感度必须加以磨砺和维持,心智里的妄念、波动和思索必须停止。一开始就得拥有这样的有机体,而是必须看到心智里的意见、偏见和自我意识。当心智健康,充满着活力时,感觉就会加强变得极为敏锐,然后身体就会有自己的智慧。那份智慧因为没有被习惯染指,自然知道怎么运作。(随心所欲,排空欲念,没有思想)

思想会摧毁情感,而情感就是爱。思想只能提供欲乐。在追求欲乐的时候,爱就被挤到一边了。吃与喝的欲乐一直不断被思想延续,但如果只是控制和压抑欲乐,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只会制造各种不同形式的冲突和冲动。思想就是物质,它无法找到那超越时间的东西;思想就是记忆,存在记忆里的经验,就像去年秋天的枯叶一样毫无生机。觉察到这一切,自然就会全神贯注。看到这整个复杂的活动就是冥想,它能替混乱带来秩序,这份秩序就像数学秩序一样纯粹,从中会产生立即的行动。秩序不是一种安排、设计或分配,秩序来自一个不被念头填满的心,当思想安静下来的时候,空性就会出现,那便是秩序。

你一旦看到某样美极了的东西,思想便完全消失了。你的注意力放在山、云、树、鸟鸣或大地的美之上,你的心就完全空掉了。你一不存在,思想一旦消失,美就出现了。爱就是“自我”完全消失了,你就尝到了生命之泉。(自我是发现美的障碍)

概念、理想、宗教都是玩具,它们引你的注意。然而这些事情一旦遭到质疑或干扰,你就又回到自己,而且充满着恐惧。思想创造了这个世界。战争、生意人、政客、艺术家、骗子——这些都是社会制造出来的。社会就是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它是以思想做基础的。当你坐下来冥想,顽皮的思想一旦消失,美和爱就出现了。(思想是美和爱的大敌)

观察、觉知远比思想的介入重要。我所有的能量都贯注在观察孤独,因此思想根本无法介入。嫉妒、憎恨和恐惧一出现,爱就不存在了。你不再关心爱,而开始留意“真相”,因恐惧而执著而孤独,年纪愈长愈孤立。于是开始观察,你发现真相是一项挑战,为了挑战,全部的能量都拿出来了。思想永远都想让自己变成最上等的,而心智一直在朝着孤立运作。思想以记忆作为基础,所以它不可能非凡、神圣、高尚。思想制造了执著,一旦发现这一点,执著就停止了。根本无需费力,只要一费力,冲突又会出现。爱之中是没有执著,放下执著和非爱,障碍就去除了。放下所有的非爱,爱就出现了。没有任何的扭曲,没有任何的幻觉的真爱。

 任何教条、程式、意识形态,均是旧意识的一部分,它们是由四分五裂的念头虚构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人类陷入的混乱、困惑及悲惨境遇,都在陈旧的意识范畴之内,如果不进行深刻的自我转化,人类所有的活动——政治、经济、宗教——只可能为彼此和地球带来毁灭。(教条和思想将毁灭地球的一切)

每个人都必须点亮自性之光,这份光明就是律法,其他所有的法则都是支离破碎和自相矛盾的。德性并不是由思想组成的,它不是环境压力所能促成的,它既不属于昨日,也不属于传统。德性本是爱之子,而爱不是一种欲望或享乐,性行为或感官享受并不是爱。

真正的解脱乃是从依赖、执著、渴求经验之中解放出来。从思想的结构中解放出来,是点亮了自性之光。只有当内在的光明与行动产生分裂时,矛盾才会出现。理想或准则是我们设想出来的一些无聊的思维活动,它无法与自性之光同时并存,它们彼此否定。没有任何体制、修炼方法可以带来解脱。只有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透过自己的眼睛的观察。这光明这律法,既不属于你,也不属于别人。真正存在的只有光明本身——它就是爱。(点亮自性之光)

我们有能力自主,为自己带来光明。而不是追随别人、团体、权威。孤立与独立是不同的,孤独与独醒无惑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所关怀的乃是整体人生,不是支离破碎的某个局部。(关怀整体人生)

安静的心具有无比能量,它是所有能量的总集。思想永远在回顾、记忆、累积知识、不断地改变——它怎么能完全安静下来!思想就是时间而时间便是活动,时间本是一种度量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你衡量、比较,而这些较量也意味着度量。我们在心理上总是和别人比来比去。较量的心思一旦安静下来,有了“不较量的心”,你才能如释重负而拥有能量了。(内心不要比较)

全心全意的倾听是没有边界感的,没有特定方向的。这时存在的只有全观,当全观出现时,你我之分就不见了,二元对立也消失了,观者与所观之物的界分因此而消融。(倾听、全观就没有你我之分)

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制约我们,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我们总是抱持着某种概念、信仰、知识或方程式,去臆测实相或至乐之类的不可思议境界。我们的心需要空间,而全心全意地觉知或全观,就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一种空境。(教育制约我们,心需要空间)

我们拥有许多知识,但活得不圆满、不完整、不快乐,充满着矛盾。生命的形式太贫乏了,我们的生活是混乱失序的。混乱就是矛盾、困惑、各种独断的欲望。如果你能觉察到这个真相,这份觉察之中就会生出秩序,而这便是美德了——这种美德是自然的。生活中的冥想要转化心念,带来心灵上的革命,让我们在日常之中——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而是在每一个行动之中——活出慈悲、爱以及转化琐碎、狭隘、肤浅的那股大能。当心寂静时——真正的寂静,不是透过欲望和意志力制造出来的定境——一种没有时间感,不同于往常的活动就会出现。(慈悲和爱才是生活的目的)

生活永远是平庸的无意义的,冥想乃是绝对必要的——透过它,心才能年轻、鲜活、纯真。冥想乃是全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全观这一切,便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工夫。冥想不是逃避,不是神秘。冥想能让我们活出神圣的人生,看见众生身上的神性。(冥想是活出人生神圣的必需)

美和善是人类最深的渴望。人类越是文明化,失序和战争就越多。觉察到这永无止境的挣扎,要神智清明地、快乐地、理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外在或内在的争战,也不企图逃开变成一名隐士,那么一定会渴望拥有一个良善的社会。

创造一个良善的社会,曾经是古中国、印度、希腊和埃及的梦。只有当人类变得善良时,才会出现优质的社会。人的善意往往能带来良性的关系互动,好的品性,幸福的生活。良善也意味着美,意味着神圣。心中有善意,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恰当的。(良善是神圣的)

    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立下了无数的权威律法,他们顺从的自己过往的经验,以此来掌控我们生活。可是我们话得怎样?良善并不是乖顺,臣服于一种信仰、观念、理想或原则。良善无法透过别人,透过宗教导师、教条或信仰而达成。良善只能在“全观”的沃土里生长,那儿没有任何权威。良善的本质其实是一颗没有冲突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定会为他的生命负全责。

人类创造了世界、社会、宗教,难道就是为了阻碍我们的善性?我们是否过于关切自己的性爱、恐惧、焦虑、寂寞、需求、想要认同某样东西的欲望,而阻碍了我们的善性?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抛弃他!全世界的动乱和失序,对生命都是威胁,它正在四处漫延。任何一个对自己、对世界认真的观察者,都必须探索这些问题。然而我们并不愿意去看自己的问题,我们不愿意深入探索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自私自利。如果没有善意、美和神性,活在这个世界上只好默认日益增长的危机和混乱,祸延子孙及其他的众生。

人们都经历了巨大的焦虑、寂寞、深沉的沮丧、忧郁和一种生活无意义的感觉。全世界的人在内心里都有同感,这便是真相。因此,从心理层面而言,你即是世界,世界即是你。你了解了自己,便了解了整体人类的结构及本质。这绝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想法,因为一旦了解了自己,就能超越自己,那时生命才能进入截然不同的次元。

教育层次越高就越远离文明、就越失去人性、越远离自然。身外之物无法帮助我,我只有靠自己来了解自己的问题。我必须看见自己的真相,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良善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我们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教育层次越高就越远离文明、就越失去人性、越远离自然)

发现自性之光,是一件最有价值的事,有了这份光明,就不必再仰仗和依赖任何人,就彻底自由了。内心的困惑或失序,即使透过多年的层层分析和探索,也未必能理清。你可以从因果的角度进行理性分析,也可以完全跳出因果,直接面对它,而不必假借任何高智力的权威作为中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学会冥想。

了解生与死的非凡意义,即是冥想。神秘的经验、重复诵念咒语、自我催眠、依循某种修行体系或方法都不是真正的冥想。经验从来都不是新鲜的,实相永远无法被经验,美永远都是崭新的。凡是能够被记起的经验,都是早已发生过的事。只要有一个充满着记忆的“我”或思想者存在,实相就不存在了。(实相无法被经验)

追随别人就是模仿,追随否认了自己的清明自性的探索能力和自己的诚意。实相不是一种奖赏,实相抛弃任何形式的赏罚。

成就欲的根源便是恐惧。没有任何的权威,你一旦服从于某人,就等于是在毁灭他。门徒往往在摧毁宗师,而宗师也往往在毁灭门徒。当夫妻互相企图掌控对方时,就是在互相毁灭对方。这毫无自由、美和爱可言。(掌控就是毁灭)

建立一个正确的基础和秩序,便是冥想的起点。我们的人生,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在作战,虽然结婚、生子、功成名就,但内心或外在世界仍旧是个战场,无论在家里、办公室里、团体里、社区里,我们都在无休止地奋斗。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痛苦、恐惧、绝望、焦虑,巨大无边的苦难,时时笼罩着我们,这便是我们的人生。(失序的人生就是苦难和争战)

  大量著作探讨过潜意识问题,潜意识不过是种族、文化、宗族以及自己的企图和欲望的残滓。但意识心可以获得技术上的知识以求取生存。在失序的生活中去静坐冥想,是幼稚而毫无意义的。冥想就是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找到秩序,不是透过努力而达成的,因为每一份努力都会扭曲心智。若想见到实相,心必须彻底清明,没有任何扭曲,没有任何冲动,没有特定的方向,必须先有美德才行。

社会的道德观告诉我们,贪婪是允许的,你可以奉上帝之名、国家之名、理想主义之名而杀人,你可以在法律的保障之下放肆地竞争,这样的道德其实是不道德。因此,你必须在内心里彻底否绝这样的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德。美德意味着认清混乱,混乱往往出于我们心中的冲突,出自于独断的欲望、野心、贪婪、羡妒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心及外在世界混乱的肇因。只有当你不否认它们、不合理化它们、不归咎别人时,你才接触到它们。(社会的道德其实是不道德)

秩序不是可以蓄意建立的东西,美德本身是一种秩序。心里明明充满着恨,却认为自己有爱——这便是失序的开始。美德是一份自然素朴的品质。秩序意味着美,我们的人生太缺少美了。美不是人为的,心不再困惑而彻底清明时,美就出现了。只有当自我彻底被否决,秩序才会产生。终结“我”的活动便是冥想的工作,这才是“唯一”的冥想方式。(美就是自然)

    冥想乃是了悟人生的一种过程,为生活带来秩序。秩序即是美德是人生之光。这份光明是别人无法点亮的,只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来点燃。让内心里所有的东西都熄灭,爱是纯真而清新、年轻而明澈的。心因为有了秩序而变得彻底寂静——很自然的、不必费力、也无需修炼。在这片寂静的荣光之中,所有的行动会自然运作,自然、寂静地过着日子,能够如实见到内在及外在世界的真相。(不努力是最大的努力)

    思想是造作的,不可能是神圣的,它永远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如同我们人也是一种物质一样。思想将人类划分成了不同的宗教组织或国籍,思想本是知识的产物,而知识一向无法完整地描述任何事物,因此思想永远都是有限的、分化的。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这些界分都是从思想的活动中产生的。有界分,必定有冲突。任何由思想组合成的东西都不会是神圣的。(思想并不神圣)

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感觉、恐惧和敌意,并且超越它们,让自己的心彻底自由。若想深入那最神圣、无以名状、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就不能属于任何团体,任何教派,任何信仰和信念。(心灵要自由)

宇宙的运转是完全合乎秩序的。专心是受制的、狭窄的、有限的,而全观却是无限的。在全观之中有一份空寂的本质——不是由思想捏造出的空境,那是一种跟欲望、意志力或思想无关的空寂。学习是一种永远在持续的活动,它不奠基于知识之上。冥想就是从已知和度量的活动之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冥想状态里,才有绝对的空寂。从那份空寂之中就会出现难以名状的实相。(空寂才见实相)

思想是介于“真相”和“应该怎么样”之间的一种活动。思想就是障蔽住空寂的一份时间感,只要在心理上产生了此与彼之分,这种界分的活动就会制造出时间感来。因此,思想即是时间的活动。思想往往会制造出看似神圣的非凡影像,而所有的宗教信仰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奠基于思想,都是由信念、教条和仪式组合成的。除非你能彻底明白思想即是时间的活动,否则心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思想是时间的活动)

一颗富有宗教情怀的心,是没有任何权威性的。它拥有智慧和智慧的应用。在世俗的生活之中,你需要科学家、医师以及驾驶教练,除此之外你并不需要任何权威,也不需要宗师。从对混乱的理解和无拣择的觉察之中,就会产生出美德,但不刻意培养,也不由思想捏造。美德便是爱和秩序,如果心已经深深建立起这份美德,便彻底寂静了。在那份寂静之中,没有观察者、经验者或思想者。

你的心中一旦拥有了这份奇妙的爱或慈悲时——不仅是爱你的邻人,同时也爱动物植物和众生,你就会发现那个圣境,这样的心便是神圣不朽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

真正的宗教情怀具备一颗清明的心。只有否定、拒绝了虚假的事物之后,你才能发现真实不虚的东西。思想虚构了神,然后去崇拜它们,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崇拜的活动。(清明之心是宗教情怀)

具有宗教情怀的心是精进不懈的、充满着关怀、警觉性而又富有观察力。在那份观察力之中往往蕴含着热情与慈悲。冥想乃是对人生的一种彻底的领悟,自然产生正确的行动。冥想就是一颗完全寂静的心,是井然有序的寂静和自由。在彻底而不会变质的寂静之中,才能出现永恒不灭的实相。这才是真正的冥想。(彻悟)

 由时间的演化而得到大量经验及知识的头脑,受到了严重局限,正不断地伤害自己和别人,而纯真的头脑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人类的头脑,经过长时间的演化,一直被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和社会制约所局限。头脑似乎在永不停息的活动中找安全感。你接受传统,在传统、模仿、臣服中感到安全,在幻想中感到安全。所有的神都是由思想制造出来的幻象,幻觉会带给你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就像活在上帝的子宫里一般。但这毕竟是一种幻觉。

一旦在生活里建立起秩序,你就自在了。失序之心才会去追求解脱,有秩序的生活本身便是解脱。

意识的本质便是它所有的内容,意识的内容不外乎是我们的传统、焦虑、名望、地位之类的东西。只有认清自己是延续不断的执著,才能终止这延续不断的意识活动。

时间、思维、知识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未来,只是在当下稍做修正罢了。知识永远是受限的,没有一种知识是全能的。在已有的知识里找到安全感的脑子,总是一味地执著于它。心按照过往的知识来诠释现在,心智活动的本身就是过往的经历。(过去主宰着我们)

当脑子看到真正新鲜的事物时,它的运作方式就更新了,一个新的有机体诞生了。让心智或头脑变得年轻、新鲜、纯真及活泼,只有抛弃过去的阴影才能达到。升官、发财、权力欲等等只要在自我中心出现,爱就不见了。意识活动的痛苦止息便是慈悲的开始,意识和痛苦一旦止息,无限的境界就出现了。

我们必须有空间,不光是物质界的空间,还有内心的空间。但我们的心永远都是满的,永远是无休止的忙碌,为家庭、事业、野心、地位,一点空间也没有了。内心的秩序和宇宙秩序是息息相关的,日落月出,傍晚的天空都是美。秩序跟宇宙是不可思议的关联着的。心一被占满,秩序就不见了,空间也没了。(心需要空间)

全心全意地觉察,你的自我中心感就不见了。持续下去的通常都是不觉察的状态。存在的只有一种巨大无边的整合感,也就是纯然的看、听、学习。在全观的状态之中没有任何思维活动、无法刻意维持。(全观是纯然的)

心必须拥有宽广的空间,自我中心感一旦消失,心就空了。空寂意味着没有中心点。全观暗示着汇集所有的能量去听、去看。心才能井然有序、没有恐惧。(空灵的心才能全观)

空寂不是由思想刻意制造,全盘了悟存在的真相后,空寂才会出现。了悟之中不再有任何问题,没有挑战,更没有追寻,一切活动都熄灭了。在那份空寂之中,只有巨大无边的静谧感、美以及不可思议的能量,永恒的圣境出现了。(空寂是美的、静谧的、永恒的)

脑子永远活在自己的阴影中,活在自己的部落意识里,活在受制的环境中。脑子必须有空间,空间意味着没有中心点,也没有界限或周边。空间在此意味着——空无。痛苦止息之后,自我中心的活动停止之后,慈悲心才会出现。(头脑空无了才有慈悲)

只有当我们的脑子拥有了自由和空间时,才能冥想。只要还有恐惧、冲突,秩序就不可能出现。内心井然有秩,心才能稳定而不再波动。从这稳定的状态里,自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内心如果混乱失序,冥想终将变得肤浅而无意义。(冥想就是有序无恐惧无冲突)

所有的知识都有局限,因此思想也是局限的。思想一向是透过“真相”与“应该怎么样”的冲突而制造混乱,这就是实况与理想的对立。实况而非理想才是眼前的真相。但人类的思想一直在制造出相反的心境,借以逃避“真相”。只有眼前的“真相”才是实况,这份觉察本身就能带来秩序。(知识和思想总是局限的)

因果本是宇宙定律自然法则,有法则就有反法则。凡是能示现的东西一定会毁灭,未示现的东西就不受时间限制了。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奥秘,它是超越概念、超越一切希望的无限状态,是最神圣的一种实存。杀人、愤怒、对某人施暴,是恐怖,是违背宗教精神的。我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和万物是一体的,不觉得海洋、大地、自然、天空、宇宙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自己就是宇宙,突破了自我的束缚的人就是一个无限的境界。(生命是奥秘)

我们总是把爱跟欲乐、性连在一起,当嫉妒、野心和侵略性产生时,爱就不存在了。心中有了爱,慈悲心自然会生起。有了慈悲心,智慧也会产生——智慧跟知识毫无关系。(爱是慈悲是智慧)

冥想乃是探索人生全貌的一种活动,理解了人生以及人生中的各种议题,而又有能力解脱出来,才是我们所谓的冥想。(理解人生、超脱人生就是冥想)

感官运作永远是不平衡的,落日、湖水、花树要以所有的感官清醒地去觉知。你能做到的话,你就会发现在那样的感官运作之中是没有自我感的。当感官充分觉醒和发展时,身体自然会变得非常安详。

心智的所有模式都是人为的,永远无法解脱。心向往着无限自由的空间。明天不存在,今天才是唯一的,于是你让时间止息了,你成了无限。人心没有空掉之前,所有的意识都是时间的累积。执著蕴含着嫉妒、焦虑、恐惧及痛苦,心怀痛苦的人,一定会愈来愈执著。认清执著的本质,便是智慧的绽放。(抛弃执著心才能自由)

人类有着共同的痛苦和怨孽(集体潜意识),虽然人各不相同,但有着相同的人生和寻求。思想从已知中诞生,它属于过去。我们永远都在已知中运作,早已成了模仿和较量的高手了。脑子只有卸下过去的重担,才得到解脱。抛弃心理上留档的褒贬、屈辱、压力或威胁,保持心灵原来的空白带,你就可以永葆青春。

纯真的头脑意味着未受过伤,不知道什么叫做不幸、冲突、痛苦或哀伤。如果能抹去任何一种心理经验,自然会变得非常安详,非常清新。头脑因变化而洞见,不再保留记忆,不再是塞满文物的古董店,头脑应该永远清新。(要使头脑纯真清新)

只有当心理上所有的记录都消除时,真正的空寂才会出现。然后心或脑就如如不动了。在这非刻意培养、不是经由锻炼而来的空寂之中,那个无法度量又难以名状的东西也许会翩然而降。心一旦获得解脱,才能毫无幻觉地去探索世间存在着的绝对真实、超越时间而又无法度量的真实。(如如不动就是空灵)

全心全意地觉知,意味着没有任何欲求,不想达到什么、变成什么,没有任何的欲望、没有任何冲突、没有特定方向和意志力的心境。处在这种全观的状态里,观者与所观之物的界分消失了,不会有任何冲突和欲望。(没有界分,无欲静心)

空寂是最极致的秩序。空寂绝不是透过刻意培养觉知而达成的。察觉自己的心空了,其实已脱离了空寂。心及脑一旦彻底安静下来,秩序便出现了,有秩序就有了巨大的空间。冥想的整个过程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一直都存在。能为生活里的每样东西带来秩序,美就在其中,美的本身就是真爱。(有秩序就有空间,美和爱就在其中)

教育的内涵是意志力,它是一种抗拒的形式。意志力是一种野心形式,意志力会生起掌控的欲望。自我的活动还存在着,冥想就会变成一种自我催眠、和逃避手段。自我指的是观者、掌控者和意志力,而自我的活动便是它的欲求及需求。只要这些活动仍然存在,自欺一定会产生。

冥想乃是空掉心中所有的自我活动。觉察暗示着没有任何拣择的观察,没有任何诠释、转译或扭曲。纯然的观察而没有一个观者的实存感。觉察到自我的所有活动——野心,追求在关系之中的满足等等——从其中就会生出一个完全寂静的心。思想是永远无法静止的,一旦静止就消灭了。

当心中没有任何活动时,自然是寂静的,要达到这种状态不需要费力,不需要强迫,也不需要运用意志力。凡是修炼出来的空境,都是一种幻觉。从一切活动中解脱出来,就是自由。这时你才能真的观察——观照的自然状态,没有观者的观察——纯然的观照。

超越时空的心境,证悟了绝对真理、发现了人类的不朽、人生充满了馨香、美和爱,这可以称为开悟。开悟是个人的行为,无须论证。

实相是最难用言语来描述。我们必须用言语沟通,但沟通也可以是无言的。沟通双方必须处在同一层次,怀着同样的热情,有共同的诚意,才能真的心心相应,无言的沟通是超越一切的。(无言的沟通是超越一切的)

对整个意识内容进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观察,便是冥想的开始及结尾。第一步即是最后一步。冥想是一种全观或空寂的心境。只有当你的心中没有任何念头或自我中心的活动时,才能清楚地、全神贯注地觉察。这便是冥想。人生的秩序便是美德,行为的秩序即正义。理解了混乱才懂秩序,见识了罪恶才更懂美德可贵。(相反相承)

冥想就是在生活的过程里让关系的互动保持清醒,转化彼此之间的冲突。冥想就是去了解恐惧或享乐,冥想便是所谓的爱、从死亡之中解脱以及彻底独立自主的一份自由。自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东西之一,你的内心如果无法独立自主,在心理上你就是不自由的。只有当你彻底放下了——不是在口头上而是真的放下了——人类的恐惧、欲求和超凡入圣的向往之后,那份独立性才会出现。(自由独立最可贵)

大都市如同狭小的衣橱,人们挤在同一空间,扭曲了心灵,没有了个人的心理的空间,只剩下罪恶、竞争、斗争……冥想便是放下这一切,让心中出现无边无界的空间,这时心就宁静了。宁静的心才有开悟的可能。

开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状态,不是一劳永逸。有些东西无法言传,因为语言并非那真实之物,形容词亦非被形容的对象。你所能做的只有全神贯注于你的关系之上,认清每当刻板印象出现时,全神贯注的心境就消失了,并且还要去了解享乐和恐惧的本质,看到享乐并不是爱,欲求也不是爱。

静心指的并不是身体保持静止不动。静心不需要固定坐姿。你可以躺着,做你喜欢做的事,但是身体必须完全安详。你不能去刻意控制身体,因为一有强制,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心有了自由之后,才会彻底安静下来,然后才能进行观察。(自由静心)

遇见了具有同等能力、同等热情,又处于同样层次的人,你自然会跟他相应。以同等的热情、同样的节奏和某人相应——这便是爱。 这样的爱出现了,心也有了空寂的品质,沟通就不需要言语了——神交——完整地分享某种无法言喻的东西。(大爱无言,神交是真爱)

倾听,觉察你心中所有的反应,并留出空间包容心中的律动,同时又能听到外在的声响。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觉知,一种融为一体的倾听方式。当你全心全意听的时候,听者消失了,只有对真相的洞察。(要善于倾听——洞见)

思想一旦觉知到自己的局限,并认清世界的动乱就是因自己的局限而来,那么凭着这份觉察,就能发现崭新的东西。这时真正的空寂便出现了。

“灵性”的事不能依赖任何权威,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一种心理上的权威,你自己的经验或理解,也会变成你内在的权威。有了这一切权威形式,永远也无法点亮自性之光的。

   如果心能承认自己不知道,它就永远是清新、活泼而流畅的,这么一来,它自然没有任何的固着点。但是它一有了固着点,便开始聚集意见、结论和界分感。

冥想就是在每个当下觉知真相——不是只有真相——而是去觉知每个当下的真相与幻象。觉察到意识里的内容即是整体意识——这便是真相。认清自己不知该如何对治这些东西——承认自己不知道,便是看见了真相。因此“不知道”即是没有任何意识内容的一种状态。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最简单的道理之中才有最非凡的美。心或脑能不能看见自己的局限——只要是活在时空中,一定会有痛苦,一定会产生心理上的绝望、希望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我们都必须依循度量而生活,我们的思维结构总是奠基在度量和比较之上。可我们的心竟然还想超越自己,还想去发现无法度量的境界。认清这虚妄便是一种真理,它就不会落入虚妄的活动里了。

 如果你一边探索一边学习,那么你的心和脑就会变得非常安静。你根本不需要透过任何方法、老师、宗师或修行体系来静心。

人类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往往太急于去经验,太贪心了。瑜珈流行起来了,为了让人们获得健康、快乐、青春以及帮助他们找到上帝——五花八门的事都涉入了其中。

对于那些真的在探求真理,想要全盘理解生命的人而言,玄学显然是虚妄不实的。我们都渴望经验神秘的事物,却看不到日常生活的神秘性,因为我们并不爱自己的生活。我们看不透这一点,把精力和生命消耗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思想如果能安静下来,无边无界的空间就出现了。只有彻底空寂的心,才能探究那个超越度量的东西。 这才是独一不二的神圣之物,一颗默然不语的真空之心,才能巧遇这个神圣的东西。只有在空寂之中,才能出现崭新的事物。

这是读克里虚那穆提电子书《爱的觉醒》所感。

                     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