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狼变老:如何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20:51
中国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1949年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大约6635.5万党员,350万个基层组织。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各个层级和领域都建立有正式(即通过党内选举方式建立的)或非正式(即通过上级党组织任命)的组织。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领导,
二、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
第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 坚持民主集中制。
三、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和组织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二)组织原则
1、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的选举,如果发生违反党章的情况,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在调查核实后,应作出选举无效和采取相应措施的决定,并报再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宣布执行。
2、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在必要时召集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需要及时解决的重大问题。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召集代表会议的委员会决定。
3、凡是成立党的新组织,或是撤销党的原有组织,必须由上级党组织决定。
4、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可以派出代表机关。
5、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
6、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在通常情况下,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凡属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不要干预。
7、有关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各部门、各地方的党组织可以向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
8、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
下级组织如果认为上级组织的决定不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可以请求改变;如果上级组织坚持原决定,下级组织必须执行,并不得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但有权向再上一级组织报告。
9、党的各级组织的报刊和其他宣传工具,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
10、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
11、党员个人代表党组织发表重要主张,如果超出党组织已有决定的范围,必须提交所在的党组织讨论决定,或向上级党组织请示。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
四、党的组织机构
(一)党的中央领导机关
1、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
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它的任期相应地改变。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1)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2)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3)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4)修改党的章程;
(5)选举中央委员会;
(6)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
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2、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总书记、中央军委和书记处
党的中央委员会的领导机构是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党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是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每届中央委员会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在下届全国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党的经常工作,直到下届中央委员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为止。
(二)党的地方领导机构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经上一级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选举办法,由同级党的委员会决定,并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1)听取和审查同级委员会的报告;
(2)听取和审查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
(3)讨论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
(4)选举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同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的工作,定期向上级党的委员会报告工作。
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党龄。
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如提前或延期举行,由它选举的委员会的任期相应地改变。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分别由上一级委员会决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出缺,由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
在下届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继续主持经常工作,直到新的常务委员会产生为止。
党的地区委员会和相当于地区委员会的组织,是党的省、自治区委员会在几个县、自治县、市范围内派出的代表机关。它根据省、自治区委员会的授权,领导本地区的工作。
(三)党的基层组织
中国大陆所有的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四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
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四) 党组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
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
党组的成员,由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党组设书记、副书记。
党组必须服从批准它成立的党的委员会领导。
(五)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每届任期和同级党的委员会相同。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党的中央委员会批准。
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通过,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党的基层委员会是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还是设立纪律检查委员,由它的上一级党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设纪律检查委员。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或纪律检查员。
纪律检查组组长或纪律检查员可以列席该机关党的领导组织的有关会议。
他们的工作必须受到该机关党的领导组织的支持。
五、党员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在特殊情况下,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可以直接接收党员。
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
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
党员有退党的自由。
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党员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党的支部应要求他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他退党。
劝党员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如被劝告退党的党员坚持不退,应当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把他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六、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主要体现在:
第一,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
第二,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第三,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
第四,组织和动员社会。
第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执政党?
政党本质上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执政党
执政党是公开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在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又称“在朝党”,不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称为“在野党”。“在朝党”通常是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或在总统竞选中获得胜利、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有时内阁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就有几个执政党。在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中,中央政府的执政党与地方政府的执政党不一定是同一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无产阶级政党。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国家政权,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执政党。
参政党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地位的一种概括。1989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参政的含义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民主党派的参政有多种形式,如:民主党派负责人在中共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上就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进行协商;民主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占有适当比例并发挥作用;民主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占有一定比例并发挥作用;民主党派人士被推选到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等。民主党派的参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的过程中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事务管理中的应有作用,而不是在党派之间分配席位,这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有原则区别的。参政党是一种新的概括,在英文中尚无与此相对应的专有名词,目前我国宣传部门一般译作“参与国家与政府事务的政党”或“参加中央政府的政党”。
执政党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又称在朝党。在各个不同政体的国家,执政党实现的方式各有不同,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议会竞选中获得多数议席;实行总统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总统竞选中取得总统职位的政党;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如果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这几个政党就都是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是执政党。
执政党 ruling party
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它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的联盟。
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又称在朝党(与在野党对称),通常指负责组织政府(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政党。
如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议会竞选中获得多数议席,从而负责组织内阁的政党或党派联盟,又称多数党。
实行总统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是指在总统竞选中取得总统职位的政党。
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如果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这几个政党就都是执政党。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对社会各个领域实行全面领导。如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长期合作,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继续保持和发展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
以世界眼光认识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治国理政。研究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是有极大理论探索空间、充满挑战和魅力的科学,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我以为,应以世界眼光、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在横的方面,从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在比较中深化对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纵的方面,把中共执政61年的历史做整体梳理,从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把握规律,并认识这些规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
■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处理好党政、党群、党内关系,才能有效、稳定地执政,中国共产党要从独特的国情党情出发,创造性地建立处理三大关系的科学机制
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政党政治,即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然而执政结局却不相同:有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有的“百年老店”宣告关张;有的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显然,在纷繁复杂的政党执政更替后面,隐藏着规律性的东西。各国政治文明是有相通性、相似性的。各国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共性的要求;由于社会制度、政党属性和文化传统不同,如何体现这些要求又有很大差异。所以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来把握中国执政党建设的规律。
具体说,任何政党执政后都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党政关系,即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掌控而不是代替国家权力;党群关系,即党如何赢得公众支持、巩固执政基础;党内关系,即防止执政后尤其是长期执政带来的生命力创造力衰退,防止权力腐蚀,保持党的活力。对这三个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政活动的成败得失。中国党同样面对这三个问题,因而可以从外国党处理三大关系的理念和做法中受到启发,但必须从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党的性质的规定性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借鉴而不是照搬外国做法,自主创新。
比如,西方政党为赢得公众支持,注意了解、反映和顺应民意,但激烈的竞争性选举迫使政策制定都围绕下次大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眼前利益,从而有可能损害国家长远利益。“为了下次选举还是为了下一代”?这是人们对政党选举政策的尖锐质疑。为在选举中获胜,往往提出漂亮的、吸引人的口号,而上台后,不切实际的口号就束之高阁。换汤不换药、口惠而实不至的老毛病始终与西方政党和政治家相伴随。中国共产党为防止脱离群众,也要建立科学的民意反映机制,可以借鉴外国民意调查和政党与群众及时沟通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时了解群众思想情绪和意见要求。但党作为惟一的长期执政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是选举,而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民意的反映既要求及时准确,又要善于分析和引导;体现在政策上就是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统一,人民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还要通过努力实现对人民的承诺,以此取信于民。
又如,西方国家保持执政党活力的主要方法是分权制衡,在政党外部实行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用在野党对执政党施加压力和进行监督;在政党内部允许派系存在、互相制约。这些做法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造成政策缺乏连贯性、党派纷争不断、党派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效率低下等弊端。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长期执政、民主党派有效参政,党外没有反对党,党内没有反对派。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分权制衡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权力适当分解,但必须有一定的“度”,即以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有效贯彻决策为前提,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中国保持执政党生机活力的根本方法,是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在党外依靠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党内以民主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些做法如以科学制度体现出来,就既能避免西方多党制的弊端,又能够防止在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活力衰退。
■总结执政61年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六个坚持”,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总体把握
规律作为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影响事物发展趋势,因此,总结经验成为认识规律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认识的局限性,总结经验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从总结经验到认识规律,客观条件是事物本质的充分暴露,主观上则需要理性地对待经验。
1956年的八大,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为依据,提出执政党因地位变化面临新考验,提出发展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等思想和措施。这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初步而成功的探索。但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党只有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时期曲折的教训,而只有成功经验缺乏挫折教训的经验是不完全的经验;当时,执政党建设的许多问题没有充分暴露。历史条件决定了八大总结经验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缺乏总体把握和深刻认识,更未能做系统论述,形成的一些正确认识也没有以健全的制度去落实。八大后执政党建设出现了曲折甚至遭受挫折。
现在的情况与八大有根本性的不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经历了一个甲子,既有八大后十年党的建设的曲折发展,也有“文革”十年党建的严重挫折,更有改革开放三十年党建的不断开拓创新。作为饱经沧桑的成熟执政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极其丰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发扬民主为途径,集中全党智慧,不断深入地思考执政党建设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几次大会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了“六个坚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六个坚持”是以主观认知的形式表达的,实际上内涵着历史对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即执政党必须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从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出发加强自身建设;党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要落实到执政宗旨——为人民服务上;完成党建的艰巨任务需要对自身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并严格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六个坚持”着眼于在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党保持战斗力和创造活力。可以说,“六个坚持”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总体把握,把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
■要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把对规律的认识具体化,才能科学地指导党的建设
执政党建设规律贯穿于党执政后的全部历史过程中,但在党执政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使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结合新阶段特点具体分析执政党建设规律。比如,从严治党的要求揭示了执政党始终面临权力的考验和腐朽思想的腐蚀,问题是这种腐蚀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新中国成立初期,腐蚀主要来自党外的不法资本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糖衣炮弹”的进攻比过去复杂和危险得多:既有社会不法分子向党的干部行贿,更有党内极少数人跑官买官,层层行贿,“小官给大官送”,“没权的给有权的送”,这种党内腐败分子的相互腐蚀、自我腐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危险性。认识到这个特点,才能更自觉地实行从严治党。又如,怎样落实从严治党?传统做法是思想教育与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这在党内关系简单、党员思想单纯、党组织对党员控制力强的计划体制下确有成效。在市场经济新环境中,利益关系渗透到党内,部分党员思想既活跃又混乱,党组织对党员的硬约束机制弱化,落实从严治党的难度更大,需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抓住思想教育、健全制度和执行纪律三个环节,综合运用教育的启发导向作用、制度的约束规范作用和纪律的惩戒警示作用,从严治党才能真正落实。(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姚桓)
七大难题摆在中国执政党面前:
持续增强而不是削弱中华民族整体生命力(M)难题——最大难点是天文数字贫富差积怨;
持续增强而不是削弱中华民族整体智力(I)难题——最大难点是农村教师穷困,教育条件差,留守儿童生活难;相反新贵族挥霍、豪赌、迷信、堕落,败坏社会风气,霸占优质教育资源,两厢比较强烈反差积怨;
持续增强而不是削弱中华民族整体物力(O)难题——最大难点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积怨;
持续增强而不是削弱中华民族整体财力(C)难题——最大难点是金融资本巨额损失,三大结构改造(农民知识结构改造,农村建筑结构改造,农业产业和经济结构改造)严重缺乏资金,两厢对照强烈反差积怨;
持续增强而不是削弱中华民族整体社会控制力(权力L)难题——最大难点是地方政府腐败政治和司法腐败积怨;
持续增强而不是削弱中华民族整体自然科学创新力(NC)难题——最大难点是高校、学术歪风和科技人才流失西方积怨;
持续增强而不是削弱中华民族整体社会科学创新力(SC)难题——最大难点是“唯私经济学”泛滥流毒积怨。
中国七大弊病缠身,引发七大民怨,现在到了横下一条心,刮骨疗毒的时候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社会,顺应民意而不是失去民心,才能保卫革命成果,保卫改革成果,保卫共和国。这是多难中的第一大难题。引发七大民怨的社会七大弊病,旷日持久;危害民生,怨声载道,是人祸发难,不是老天爷和我们过不去。其他自然灾害,都是一时一事,尽管有的有时来得十分突然,灾情十分严重。等着看中国笑话的不说,西方有多少人正在用这些难题吓唬我们,嘲笑我们,诬蔑我们,掠夺我们,并且妄图分裂我们。汶川地震,布什叫板,胡锦涛不紧不慢地回敬了他。照理说,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个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这首先关系到顶层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比如,人定胜天这句话,1958年毛主席身边的人就理解错啦。定是正定、镇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胜过向老天爷祈祷天佑,天佑在民心;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毛主席根本不相信这一套。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对于中国执政党,对于全中国人民,是开卷考试。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坚强抗灾,指挥若定,政令军令果断、及时、有力,社会稳定,民心向党,这就是政治含义上的人定胜天。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七大难题,科学地制定解决难题的方略呢?这同样需要科学的思维,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需要做出几个制度上大创新,几项行政上大创举;从中央领导一直到全国人民,人人需要参与,尤其需要上下广泛沟通,集思广益。欣喜好兆头已经出现。温总理两会热线,胡锦涛主席以网友身份在线交流,尤其关注人民网强国论坛,开一代政治舆论新风尚;因为这里最关心强国,不论人们用什么方式表达。
中国执政党面临转型挑战
作者:刘波 更新时间:
作为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需要转型,以适应新形势,发挥历史所需要它发挥的新功能,乃至引导和推动中国社会整体的转型。对于这一点,目前除了一些极为顽固的保守主义者之外,基本已是共识。
事实上,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政治风波的冲击,从90年代初中共领导层启动的一轮新改革,也是一个将其自身从传统上的革命党转变为中国执政党的过程。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及近年来的多次重要会议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党内民主等议题也得到频繁强调。
与这一转型相对应的是中共执政思路的转变:不仅在文革之后,传承自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念日益被淡化,而且,江泽民时代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与胡锦涛执政时期的“和谐社会”口号,也表明中共在努力修正其合法性基础,由某种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代表者、终极使命(共产主义)的承担者,转变为一个“全民性”的政党、一个“正常社会”中的掌权者。
回溯历史,中共之所以能承受近百年来种种战争、社会动荡与危机的冲击,由20世纪20年代一个连成立日期也被创始成员遗忘的微型组织,发展成目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掌舵者,原因也在于它不像有的共产主义政党那样固守教条,善于因时而化,以变求胜。
中共历史上固然内耗、失误乃至危机不断,激进与务实、保守与革新时期错综交叠,但从毛泽东时代摆脱苏联与“共产国际”在组织和思想上的控制,到邓小平时期主动修正意识形态导向的僵化政策,内建市场,外开国门,中共一直表现出较强大的顺应形势的能力。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那些本奉行列宁一派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到如今或者消亡,或者在国际上被边缘化,惟有中国执政党仍能在世界舞台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然而,中共虽然素有“险中求胜”的良好记录,但因其自创始之初即形成的权力集中主义的倾向,亦时时有陷入系统性僵化的风险。1978年开始的“自改革”的领导者邓小平也在很早就预见到,虽然中共挺过了文革后期的严重危机,但其体制不足以保证执政的长久安稳,需要改革。他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但因种种波折,早在30多年前提出的政治改革目标,目前仍基本停留在文件和口号的层面。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一轮高速的经济发展之后,也到了各种社会问题需要以“政治化”的方式解决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初,执政党曾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近年来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表明,中国民众诉求早已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阶段,靠数量上的物质积累已无法解决,只能调整权力与利益的分配格局。“政治化”解决并不意味着要在一朝一夕间实行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而是意味着执政党应当承担政治职责,引导对分配结构的调整过程,满足人们对公平、正义、尊严的渴望,以“看得见的方式”推进社会民主。
因此,中共面临着思想上的转型挑战。中共虽然已经摈弃或淡化了许多列宁主义的教条,但其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历史进步论和线性史观。这一源于西方的思潮经中共于中国发扬光大,尤其是通过1949年之后的系统教育、宣传与社会改造,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
一方面,这冲淡了中国文化中固有、自南宋以来越来越明显的内向、消极、阴柔的一面,赋予一种积极进取精神,不仅对经济与科技进步有利,也确保了国家安全——虽然对外战争并非都获全胜,但至少摆脱了1840年以来的耻辱性外侮。但这一倾向发展到极致后,尤其是30多年来经济狂热取代政治狂热之后,也造成了诸多危机,如各地政府的唯GDP主义、环境恶化,以及精神空虚与伦理倒退。
中共的思想挑战在于,重新找到那些能迎合底层民众需求的精神资源,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执政党还面临着形象上的挑战。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上,任何一党制国家的执政党都面临着形象上的固有劣势,这意味着中共早期及毛时代所具有的革命理想主义的号召力已经无存,而且为了维护其形象,它必须付出比过去更大的努力。但文宣部门的能力低下已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政府话语长期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与严峻的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一起,大大削弱了执政党在民众中的支持度。中国执政党需要思考,在信息化时代,如何调整它和国内民众及外部世界沟通的方式。
中共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组织上的挑战。当适用于20世纪革命年代的“强人”体制结束后,中共就面临着如何更新自身组织以求永续的问题。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或者说已有成功解决的先例),例如领导人终身制的问题及权力和平、正常交替的问题,但另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例如高层分歧使它无法就重大改革达成共识、过度集中的体制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等。
中国执政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与经济治理方面的挑战。无论是强调党内民主还是给司法更多独立性,核心思路都在于让执政党的权力得到监督。改革后兴起的一批技术官僚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治理成绩,使中国免收多次经济危机的冲击,但由此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挟持决策的危险也在显现。十多年前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则在近年来被不断稀释和淡化。应对这方面挑战的关键仍在于推进政治改革。
在中国各地,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活动正在热烈举行。但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6月27日英国皇家学会的演讲中所承认的,目前中国还存在着种种弊端,根本解决途径在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立90周年也许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时刻,但也应是一个反省的时刻。中国的执政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不仅关系中共本身的命运,也关系整个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论民主党派监督与中国执政党建设 [导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合作的基本原则,“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目的的党际监督,能够有效地将国家公共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始终处于人民监督之中。
摘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合作的基本原则,“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目的的党际监督,能够有效地将国家公共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始终处于人民监督之中。本文在把握民主党派监督性质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民主党派监督对我国执政党建设的影响和作用,说明民主党派监督是实施对执政党和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民主党派监督中国执政党建设Construct by the democratic party surveillance and Chinese Incumbent partyChen ShiqingAbstract: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the mutual supervision,are utterly devoted,the honor or disgrace and altogether” ar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various democratic party political cooperation basic principle,“the mutual supervision” i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lements the Marxism to belong to the people about national all authorities,the authority must use for throughout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seeks the benefit the basic thought to manifest specifically.This kind take the authority restriction and the surveillance as the goal party border inspector general,can effectively award,exercise with links and so on movement result the national public authority in,is in the people to supervise throughout.This article in grasps the democratic parties to supervise the nature under the premise,supervises the influence and the fun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democratic parties which constructs to our country Incumbent party,the explanation democratic party surveillance is the implementation to the incumbent party and the authority movement restriction and the surveillance effective method.Keywords: The democratic parties supervise  Chinese Incumbent party to construct
【中图分类号】F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017-03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合作的基本原则,“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目的的党际监督,能够有效地将国家公共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始终处于人民监督之中。本文在把握民主党派监督性质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民主党派监督对我国执政党建设的影响和作用,说明民主党派监督是实施对执政党和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手段。
1.民主党派监督是中国政党体制内的政治监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就已经认识到:“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等人对“人民监督”中的民主党派监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民主党派能够对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做出有益的帮助”。“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方针的成熟,也为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的权利和责任提供了法律保障。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高层次的政治监督,主要体现在:1.1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实施民主监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赋有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具有对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立法的重要权责,而人大监督(包括民主党派监督)是实现国家权力系统内在稳定的必要机制。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协商讨论和制定,在立法和法律监督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极有价值的可行性建议。此外,民主党派成员除了在各级法院、检察院担任某些领导职务和实际工作外,作为中央和省、市级监察部、检察院、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特约监督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等,还积极参与了各部门组织的对重大案件的调查,对税收、物价的检查等工作,认真履行其监督职能,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1.2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实施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会议同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党派监督的重要机关。民主党派在政协的活动是以党派为单位,所有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和个人,都有充分发表各种意见、参加讨论国家大政方针和各地方重大事务的权利。民主党派通过在政协大会发言和提出提案,在视察调研中提出意见或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和建议,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重大问题调查和专项考察等活动,履行民主监督职责。此外,“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需要召开有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就拟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征求意见,通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可见,民主党派监督贯穿于政府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实施全过程,具有事前协商、事中监督、事后反馈的良性互动功能,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
1.3对党委依法执政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政清廉方面的情况实施民主监督。“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或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重点在涉及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紧密联系知识分子、专业技术性强的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班子中要注意选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各级政府机构设置情况,明确需要选配的工作部门的适当比例。”中共中央一再强调,党内任何人都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权,监督仅仅靠共产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民主党派的监督,是防止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滋生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及其重要干部实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民主党派监督是中国执政党的“异体”监督
政党是以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为主要目标的政治组织,掌握权力与运用权力是实现政党的政治目标的唯一途径。但是,任何权力都有两面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我国,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民主监督,就是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方式之一。这种监督不是限制共产党对政治权力的正常行使,相反,它恰恰是为了保证政治权力的正常使用,并在政治权力的行使一亘超出正常范围或者运转得不正确时,对其实行制约,以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正确领导。
2.1民主党派监督范围的外延性是对共产党党内监督有限性的补充。共产党党内监督,是来自执政党内部的一种对政党自身的监督,是共产党内部依靠党自身的力量实行的自我约束和完善。党内监督不仅要在党委机关内进行,而且要对分布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党组织、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有效的党内监督是保证党的组织和党员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防止党蜕化变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共产党的党内监督的标准只适用共产党的组织和每一个党员,而包括共产党党员在内的所有在国家权力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领导干部,则属于民主党派监督的范畴。可见,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与民主党派监督在监督内容、监督对象上存在着某些共性。特别是民主党派从党外的角度加强了对执政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又将监督的范围外延到所有与权力有关的部门和人员,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执政党政治资源的优势,约束和警醒党内成员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和工作效率,同时对于执政党监管党外国家机关的管理者或领导者以及广大工作人员能否真正代表民众的利益,使其权力的服务指向切实符合民众的实际利益起到了辅助作用。
2.2民主党派监督手段的民主性是对共产党党内监督强制性的补充。共产党党内监督不仅限于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党组织对党员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情况的一般监督检查及党员相互之间遵守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的监督,还包括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违反党章、党纪行为的检查处理。党内监督的制裁手段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在监督活动里,如果监督者要给被监督者必要的制裁,无论被监督者是否愿意,都必须强制进行。党内监督对党员的处置一般有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三种形式,其中最典型的制裁手段就是纪律处分,或警告、严重警告,或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党内监督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规党法起到保障作用。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的党内民主监督,可以保证党员的选举权、被选举权、质询权、建议权、申诉和控告权等民主权利的实现;可以保证党内民主的组织制度,如集体领导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等的确立和稳固;可以保证党员正当的党内地位和正常的党内生活。当然,如何保证党内监督实施强制性手段的准确性,除了依靠党内民主监督以外,还要依靠参政党的政治合作。民主党派监督是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对决策机关形成一定程度影响的监督形式,这种外部监督同共产党内部监督相比具有主动性,可以排除利益共同性导致监督不力的消极因素,为党内监督的强制性制裁可以提供更可信的、更有利的依据。
2.3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全程性是对共产党党内监督预防性的补充。共产党党内监督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手段,从党内监督的过程看,它包括预防、制止、处理三个阶段。预防就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对党组织决策过程中的监督、咨询制度等等。制止就是对正要发生或处于行动之中的错误,通过批评、通告、检查等形式制止错误的发生、发展。处理就是对违反党章、党纪、法律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制裁活动。从根本上,党内监督的最终目的是预防,是为了根除导致错误的源头和传播的渠道,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党内监督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由于中央委员会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最高执行机构和最高监督机构的综合体,许多中央委员之间在实际的党的领导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的上下级关系,这就导致了处于下级的中央委员对处于上级的中央委员很难监督。而具有参政地位的各民主党派赋有“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实施情况及党和国家机关干部为政情况实行反馈” 的监督功能,对重要的社会问题以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的形式,引起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视并予以解决的警示功能,决定了民主党派的全程性监督与共产党党内监督的预防性相互作用,可以及时发现、纠正权力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民主党派监督是加强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有力保障
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必须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权力作为执政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应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认可的前提之下,才能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保证党和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质不发生蜕变。民主党派监督是以支持和帮助共产党更好地执政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必要保障。
3.1民主党派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公民权力的重要渠道,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和扩大。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两部分。我国各民主党派及其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属于群众基础的范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必须把社会各阶层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体现在政府的决策中。而民主党派通过履行参政、监督的职能,在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了一个能够体现广泛民主、平等协商、方便沟通的平台,在最大程度上向执政党反映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要求,有助于执政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人民内部由于经济利益、政治诉求、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以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2民主党派监督是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机制的关键,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党的执政方略就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和策略。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方针和策略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党的执政方略能否被广大人民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而民主党派是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关键环节,民主党派“人才库”的优势,在实现科学决策,把科学论证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避免出现盲目决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对于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来说,党派监督能够从执政外的视角看问题,拓宽了对决策直接责任人监督的渠道,在认定决策执行人的具体责任时,减少了感情因素、利益因素的参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执政内视域的某些局限性。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决策,才能使党的执政方略体现共产党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3.3民主党派监督是对国家权力运作机制的制约和高层次监督,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更加健全。现代政党政治通常由社会(公民)、政党、国家(公共权力)三个要素构成,而执政体制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制度和体制,实际上就是公民、政党、公共权力三者之间有机连接形成的制度、体制及其运作。作为执政党,共产党所掌握的国家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是民众通过法定程序,将管理社会的权力赋予执政党组成的政府,由它来履行公共职能,以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在这样的权力授受关系下,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杜绝执政党滥用国家权力谋取一党一派的私利,保障公共权力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对共产党的监督,除了党内监督外,还有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党派监督等组成的党外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源于群众监督,因此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社情民意,对群众的反映进行分析、综合、集中、提高,进而提升为民主党派监督;民主党派的协商意见、批评建议被国家权力机关所采用,就成为法律监督;有些批评建议,也公诸媒体,从而和舆论监督结合在一起,增强民主党派监督的影响力。可见,就监督的内容、途径和影响而言,民主党派监督可以起到权力监督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监督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有助于中国共党执政体制更加健全。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需要始终接受包括民主党派监督在内的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和批评。虽然民主党派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执政党处理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与人大和政协的关系、与人民团体的关系中,在行使人民授予的公共权力,履行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的过程中,民主党派监督的独特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如何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
作者:李金河
2007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历史任务,为了保持国家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的发展局面,为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执政党的领导,大力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共同开创一个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局面。
执政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的五个方面,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概括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十六大提出的五种执政能力,主要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所具有的执政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概括的五种能力,不仅指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而且主要指党的整体的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重点就是党的制度建设、政治体制和机制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出于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考虑,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全党的努力,党的各级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作为党的整体的执政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主要体现在:党员干部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党委能够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正确处理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总揽全局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更加巩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能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大力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
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肩负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在执政党加强能力建设的同时,参政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首先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要求。伴随执政党能力的不断提高、成熟,参政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参政能力的建设。只有这样,参政党才能与执政党保持高度的一致。其次,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将不断出现,而随着各民主党派组织的发展,新党员不断增加,成分结构发生了变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为此,参政党必须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保持旺盛的活力。第三,作为参政党,基本职责就是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参政党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的困惑及挑战。对此,参政党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参政能力建设,才能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新时期新阶段参政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其中,参政议政能力是核心。参政议政是参政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参政议政的成效是衡量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素质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是参政党能力建设的核心。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为此,各民主党派都应当着眼于促进发展的全过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为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影响的意见建议,参政议政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这都与其自身参政能力的建设密不可分。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决定其参政议政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广泛集中各界人士的智慧,充分反映他们的意志和各方面的合理要求,使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共产党的领导,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能力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两者缺一不可。无论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必须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特别是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增强也会为参政党的政治参与和参政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006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此,我们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在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党提高参政能力建设过程中,由于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所以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的建设完全可以也必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就是要求执政党和参政党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参政党参政的积极性和效率就越高;而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越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会越巩固。双方相得益彰,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就会越发展。所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就是在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能力建设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也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政党制度中同样不可或缺的行为主体,各民主党派自身参政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参政议政能力的不断加强和提高,既促进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总之,中国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携手共进、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已经生成。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将因此而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将因此而获得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部主任)
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提高执政党领导水平和参政党参政能力一、认清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责任
任何政党的政治地位是和她在人民、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所作的贡献成正比的,贡献大,政治地位就高,贡献小,政治地位就低。政治地位高固然很荣耀、很光彩,但社会责任也很重大,历史使命也很艰巨。因此,任何政党都要认清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责任,使自己能在恰当的政治地位上承担恰当的社会责任,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就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光荣政党了。作为政党成员,也应当如此。
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党,理所当然,因为她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出力最多、贡献最大、民众最拥护,所以有执政党、领导党的崇高政治地位。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出力较少、贡献较小、民众较拥护,所以有参政党、合作党的较高政治地位。这是公平合理的,所以是理所当然。
二、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好
一党执政、多党合作是简要说法,完整具体地说,应当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一党领导、多党合作。这是不同于所谓“西方民主”的政治体制,它有比“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优越之处,但如果应用不好,也会表现出不如“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弱点。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自然形成的。当时,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快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召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商国是,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常设机构,制定了共同纲领,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都拥护共产党为执政党、领导党,共产党也愿以各民主党派为参政党、合作党,互相都作了郑重的承诺,并写入了共同纲领,就形成了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
中国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没有执政党和在野党、台上党和台下党的对立、矛盾、斗争,有利于社会团结和谐发展进步;没有频繁的竞选活动、浩大的竞选开支、虚假的竞选承诺、残酷的竞选惨案,有利于节省资金和生命;没有国家领导大换班、前后行动不连贯、社会生活多变化、民众处境不稳定,有利于民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些就比“西方民主”政治体制优越,但前提是执政党能自觉实行高度民主,如果不够高度民主或根本不要民主,结果可能更坏。
三、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重视记取
民主是政治的灵魂和生命,孙中山高举天下为公旗帜,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博爱,就能团结天下仁人志士推翻满清、结束帝制。蒋介石骗取孙中山信任,继承孙中山事业,不久就追求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对共产党连一个参政党的政治地位也不给,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也只是要一个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和相应的民主权利,仍不肯给,以为自己可以很快打败共产党,却反被共产党很快打败了,离开大陆,去了台湾。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国家大事民主协商、共同决定,并形成民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选举人民代表,成立全国人大,制定国家宪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真实的高度民主,全国人民心情舒畅、行动积极,一边发展生产,一边抗美援朝,仅几年时间就百废俱兴、丰衣足食,国民经济空前增长,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丰硕成果。
但到了1956年,共产党领导内部对如何建设共产主义有了分岐,从批评“小脚女人”到开展整风运动,从反右斗争到高举“三面红旗”,从反右倾到拔“白旗”,从搞“四清”到搞社教,以至发动文化大革命,就逐步走向不要民主、不许民众说真话实话的地步。因此,先受三年困难,后成十年浩劫,先饿死了许多人,后至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这也是不要民主,背离“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则的严重恶果。幸好有邓小平出来重整山河救苍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四、民主是团结的基础,团结是力量的源泉
《团结就是力量》中有“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一句歌词,就表明民主是团结的基础,不民主是团结的死敌,有民主才能团结,能团结才有力量,因而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不民主就不能团结,力量就分散消失了,就必然失败,是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无可怀疑。邓小平重整河山救苍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反因言获罪的冤、假、错案,用行动重申了“言者无罪”的原则。第二件事就是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就不是个人主义的、专制主义的,而是集体主义的、民主主义的,所以能很快重整河山救苍生。
邓小平首先在农村实行开放政策,很成功。因为农业只适合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主生产。集体化、指令性生产不符合农业生产地块分散、种植繁多、条件不一、农时紧迫等实际情况,且使农民失去了一切自主权,连产品也不能认真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故没有积极性。开放政策去掉了这些束缚和不合理因素,积极性就暴发出来了,所以很成功。但在工商业上也这样,结果就不同了。
五、工商业改革不能照搬农村改革经验
工商业要大中型工业和小手工业、大中型商业和小商贩业区别对待,小手工业和小商贩业雇工或收徒不超过三人者,可以私有化,让其自主经营,但要立法规定不许过多剥削工人和徒弟,并要善待工人和徒弟。大中型工商业是早已国有公有化了的,其所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具体地说应当为工商企业的全体职工所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有财产也应当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巧取豪夺据为己有,是理所当然有事情。天下为公也好,社会主义也好,都以主要的大宗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以能公平合理地分享自然资源和社会生产成果为宗旨,因此,已经公有化的资产,不能再私有化给个人。但不私有化会受到国际资产阶级的反对、国际资本主义阵营的排斥。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不能奉行自我孤立主义,应当私有化,可以私有化,但只能无偿私有化给各个大中型工商企业的全体职工,由全体职工组成股份公司,民主选举公司董事会、企业领导层,拟定民主经营、管理、分配、积累、监督、选举、罢免等章程,企业对外实行自主,对内实行民主,政府只管收税和其他违法行为,就“政企分开”了。这样的私有化,既适应了国际环境,又保留了社会主义实质,还避免了大批职工下岗,再次成为无产者、无业者,加重社保、就业负担。
大量大中型工商企业已经私有化给个人了,说也没用了。但还有一些大型工商企业是国有公有的,希望不要再私有化给个人了。“政企分开”是邓小平提出的主张,以免政府官员把企业当取款机、摇钱树,大搞不正之风,滋生贪腐现象。可惜抵制的人太多,未能实行。
六、改革开放三十年成绩很大问题不少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了,取得的成绩很大,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民众生活和人居环境普遍改善,人所共见,举世瞩目,不必多说。常言道:成绩不说丢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因此,应当把问题都说出来。但当说的问题大家都在说,大家都知道,再说大家就不愿听,不如不说。可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不能不说。问题不少,既要说出问题,又要说出解决的办法,在此文中不可能,因为此文的主题不是指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故在此文中只能简要地说: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安定、团结、和谐、互助、发展、进步。具体内容及其解决办法,我已在《关于国家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中说过了,该文已提供给有关方面,这里就不再说了。如果有人想了解我是怎样说的,可向有关方面或本人索取该文。
七、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开新端
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有九个部分:一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过去执政的主要经验;三是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四是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五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六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七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八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九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决定很全面、很周到。
最值得重视的有如下几点:一是没有忘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二是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三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证可持续发展;五是贯彻依法治国、执法必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开展反腐败斗争;六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六点就说明中共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前途充满了光明和希望。汶川大地震后,执政党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主张,并表现出节俭、清廉(胡锦涛、李克强视察灾区自进便餐)、无私、无畏(温家宝指挥救灾不怕艰险)、务实、高效的作风,取得了世界舆论的高度赞扬,说明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令人感动、佩服。
八、任何体制不能违反对立统一规律
所有政治体制都要合乎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西方哲学的说法,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内容相似,但更全面、更完整、更深刻、更细致。表述为六大基本观点(整体统一、阴阳对立、相对互补、矛盾转化、系统平衡、全局和谐),一大基本思维方式(一切从整体出发,站在整体中心位置上,全方位、会系统、多层次、多因不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所有的人都有整体观念、全局思想、不主观、不片面、不自私、不徇情、不盲从、不妄断。这是最根本的思想建设,如果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思想水平都达到了上述要求,再在政治体制上做到整体统一、阴阳对立,就更好了。人民、民族、国家、社会是整体统一的,但这种统一中必须有对立,也就是将人民、民族、国家、社会成员分为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对立体制或对立系统,人民政党及其党员,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人民团体即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人民群众,是一个体制、一个系统,即国家体制、政权体制,或国家系统、政权系统。这个体制或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立法和监督执法,也就是行使立法权和执法监督权。另一个体制或系统是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其主要作用是执法,即执行立法系统所立之法,依法对一切人(包括立法之人)进行行政管理,制约一切人必须守法不违法。这样就有了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任何人都不敢违法乱纪、为非作歹了。
人民、民族、国家、社会的事情之所以办不好,就是因为没有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因而有些人敢于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或者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这些犯罪行为或错误事故发生之后再来惩治,不管怎样严励惩治,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从立法上、制度上作明确完善的规定,并有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才可能完全杜绝。法制健全,又有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使人人面对千夫指,就个个甘为孺子牛了。人民、民族、国家、社会的事情就全都可以办好,一切不必要的损失就全部可以避免了。
九、领导水平和参政能力建设必须同步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和合作水平,必须同步建设,才能相互促进。其实,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和合作水平,不是很难建设的,因为执政党和参政党的主要作用是立法,立法只要有为公为民的思想,就一定会立出公平合理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社会的法。领导人民、民族、国家、社会只能用法,法立在那里,人人都要遵守照办、不遵守、不照办,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就要依法去管,如果他不依法去管,立法机关的立法人员就要依法监督问责,严重的要弹劾罢免甚至依法治罪。不以法领导,就必然是以人领导、以言领导,有了事情要等领导人指示,等领导人说法,就是人治社会、言治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人治社会或言治社会,就无民主可言。事情发生了等指示、等说法就晚了,如再民主讨论决定就更晚了。且指示、说法是不许民主讨论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领袖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是最高指示,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已是绝对专制,没有丝毫民主。因此,文化大革命失控,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了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执政、立法人员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必有应对复杂的突发事件的才干,而执法、行政人员却必需有这种才干。有这种才干的人,可被选为执法人员或政府行政官员。一旦成了执法人员或政府行政官员,就不能兼任执政领导和立法人员,要独自承担执法责任,不管是什么党派的成员,都和党派只保持组织关系,党派不对他的行为负责,也不为他的过失护短,功过都是他自己的,该奖该罚都由他自己领受。这样分开,就是“党政分开”,也是邓小平提出过的。分开了就可以避免个人借党派之势妄为,任何党派都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团体,都只能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务,并起模范作用。因此,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建设重点在培养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这两点,就一切事情都好办了。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驾驭是难题
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邓小平多次讲过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资产阶级奉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以资为本,而且要获取最大利润,和社会主义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不允许残酷剥削是互相对立的。在市场经济之前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没有限制高额利润和残酷剥削的具体办法,它还是自由经济。自由经济虽有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和利润的规律,但这种规律是很不确定的,有些是不守规律不讲道理的,例如股票价格的涨跌是没有规律不讲道理的,石油价格飙升虽然有资源渐少用量日增的原因,但开采成本未变价格上升过倍是不合规律没有道理的。这些就驾驭不了,因为东西是他私有的,他有绝对的自主权,有自主权就有自由权,他要天价,你也没有办法不许他要,你只有不买一法;要买就得满足他的要求,这就不是你驾驭市场经济,而是市场经济驾驭了你。
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就是实施资产阶级自由化,要实施自由化必须首先实施私有化、资产不私有化,个人就没有自主权,就无法自由化。前面说过,资产可以私有化,但不能私有化给少数人,要私有化给大多数人,土地私有化给每个个体农民,工商企业资产私有化给企业全体职工,使人人都有产权,不失产、不失业,都能自主生产,按国家物价法(成本+税金+利润=物价)销售产品,向国家交纳税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就好驾驭了。有物价法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有法驾驭。没有物价法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就无法驾驭。劳动市场有工资法,就是社会主义劳动市场,否则,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劳动市场。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党风问题对于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党风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这是因为:
(一)党风问题关系到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党的性质决定党风,党风是党的性质的具体反映。但党风不是党的性质的消极反映,而是直接地影响党的性质。党风好,就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党风不好,党就会腐败变质。在执政党条件下,党会不会发生蜕变,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在改革开放中,党内发生的一些意志薄弱者被糖衣炮弹打中而腐败变质事例说明,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就能保持党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反之,党风败坏,就会导致党变质。
(二)党风问题关系着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命运。党风不好,必然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对,势必丧失人心。失掉了人心,就要脱离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人民群众是否拥护党,取决于党风如何,群众根据党是否代表他们的利益,特别是根据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活动是否为他们谋利益来决定是否支持党的。因此,党风问题就是党群关系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的问题。
(三)党风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联。党的领导首先是党的政治领导,即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导。要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具有一个好的党风。如果党风好,党的领导机关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正确地集中群众的意见,就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大党员和干部也能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亿万群众的实际行动,从而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反之,党就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即使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风不好,也无法实现。
(四)党风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把物质文明建设搞上去,也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没有好的党风是不可能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整个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党风不好,直接影响社会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建立不起来。
总之,执政党的党风问题,确实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全党都必须高度重视党风的建设,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严防党风腐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吴官正: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中广网北京6月15日消息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陈云同志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了9年的中央纪委第一书记,为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光明磊落,谦虚谨慎,表现出一位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党性和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学习研讨陈云同志的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实践,对
',1)">
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陈云同志的最好纪念。
一、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
1980年,陈云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突出问题,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我们一定要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努力提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能力,以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陈云同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核心就是坚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要求在讨论决定重大问题之前,一定要先进行调查研究,把“实事”搞清楚,尽量使自己的认识比较全面,比较切合实际,防止出现决策失误。我们一定要像陈云同志那样,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调查研究,严格求实。当前,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虚报浮夸、盲目攀比,不搞那些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细心体察社情民意,准确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认真研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陈云同志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他乐于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引导大家发表不同意见,注意保护提不同意见的同志。他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最讲民主,最讲自由,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不能搞“一言堂,一边倒”;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必须讲集中、讲纪律,党员要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发表意见,坚决服从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四个服从”一个也不能少。民主集中制,是全党政治上团结、思想上统一和组织上巩固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使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事项,都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中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严肃性、统一性,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的,要严肃批评,依纪依法认真处理。
四、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加强纪律建设
陈云同志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纪律。他一贯强调,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内决不允许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组织”和“特殊人物”。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同时,他认为,一个党员、干部成长起来不容易,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党性,战胜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对犯错误的人,他要求必须实事求是,查清事实,核实材料,再处理问题,并和本人见面。在谈到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处理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不能从局部角度、暂时的观点来处理,必须从全局观点、以党的最高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来处理。”陈云同志这些重要思想,既体现了从严执纪的要求,又体现了他一贯严谨务实的精神,对我们当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纪律检查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手软,发挥惩治的震慑作用,遏制腐败案件的发生。同时,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党员干部要早打招呼早提醒,不要让小错酿成大错;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从源头上防范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尽量使我们的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努力形成全党动手抓党风的局面
陈云同志一贯强调,端正党风不仅仅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而且是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的大事,必须动员和组织全党全社会的力量。他主张严格责任追究,强调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对歪风邪气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除了要追究那些为非作歹的个人外,还要追究那里党委的责任,包括纪委的责任。这对当时端正党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切实担负起端正党风的责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强化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严肃查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失职行为,使相关责任人承担道义和纪律责任,严重的要建议追究法律责任。
六、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纪律检查工作
陈云同志在1979年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他要求各级纪委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保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的实现,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职责。各级纪委要按照党章的要求,通过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通过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保证党的队伍坚强有力。要深入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纪律检查工作的规律,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供有力保证。我们要以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为契机,认真学习研究陈云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使党风廉政建设在继承中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此文系吴官正同志在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的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暨陈云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邱翔
200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