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尖长期发麻:关于对广南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14:11
关于对广南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茶叶产业规划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我县农特优产品优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08年4月14日至19日,县政协经济委牵头,副主席钟强带队,组织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经济商务局、茶技站等部门领导和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莲城、者兔、底圩、坝美等乡(镇)和凯鑫、丰汇、石山等茶叶龙头企业进行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走访种植农户、加工农户、实地察看育苗、生产基地、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情况如下:一、我县茶叶种植的基本情况  茶叶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到2007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4.5万亩。主要分布在底圩、坝美、者兔、莲城、杨柳井、八宝、旧莫、者太等八个乡(镇)和石山农场,面积达13.6万亩,占全县的94.3%。主要品种是“底圩白毫茶”、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福云6号”、“云南大叶茶群体种”等。“十五”期间全县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面积达3.4万亩,“福云6号”面积达1万亩,传统的底圩白毫茶、云南大叶茶群体种仍继续栽种,面积达10万多亩。茶叶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县委、政府把茶叶作为我县继烤烟之后的一个重点财源和重要产业来抓,扶持凯鑫、丰汇、石山农场等茶叶龙头企业,使我县茶叶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例如,坝美镇大寨村以种植茶叶为主,其他林果为辅,2007年底,全村共建成茶叶优质基地4000多亩,通过加工销售,群众增加了收入,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脱贫致富。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十五”期间以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找准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别是我县北半县乡(镇)以发展茶叶产业为重点,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抓好茶叶产业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茶叶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加工的产品逐步打入市场,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这次调查情况看,我县茶叶资源产品开发基本形成,茶叶加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有一定加工规模的龙头企业主要有三家,即:凯鑫生态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丰汇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和石山农场。其中,凯鑫、丰汇两家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的手工艺茶系列产品,已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截止2007年末,全县茶叶产业茶农共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上交税金55万元。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虽已初具一定规模,并成为北半县茶叶主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而且3家龙头企业的产品市场影响力也得到了逐步提升。但从实现茶叶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来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茶叶良种培育、茶园改造、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与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加之,受今年茶叶市场价格急速下跌的影响,发展茶叶产业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种结构不尽合理,良种推广仍须加快。几年来,我县茶叶产业种植结构调整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茶叶市场消费变化看,能够用来深加工,且畅销国内、国际市场的原料品种还很少。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底圩大白毫”、“云抗10号”、“福云6号”、“云南大叶茶群体种”、“云抗14”、“福安大白毫”、“野生茶”等品种。原有的老品种茶、野生茶等市场接受度低但仍占有较大面积,如“福云6号”,本已属于淘汰品种,但仍有一定规模,在这次茶叶市场价格下跌冲击下,这类品种不仅市场售价低,而且出现产品严重滞销,群众不愿采摘的现象。相反,“底圩大白毫”、“云抗10号”等一些优质一级茶,不但市场售价稳,而且市场前景好。从种植品种结构的现状看,良种推广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的事实依然存在。  (二)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茶园管理粗放。通过调查,现有茶园14.5万亩中,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的不到总面积的50%,大部分茶园仍按传统方式进行栽种。茶农经济困难,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劳动者素质低,培训不够,大多数茶农不知种植标准化认证,造成茶园管理粗放,重栽轻管、只建不管、只采不管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茶叶资源优势一时还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化发展推进慢。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扶持培育,我县已有初具规模的凯鑫、丰汇、石山三家茶业龙头企业,三家企业共有基地11780亩(其中:凯鑫4500亩、丰汇1500亩、石山5780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4.5万亩的8.12%;精加工茶叶量不到全县干茶产量的15%,全县仍有85%的茶叶通过初制加工,以散茶的形式上市出售。几年来,三家企业虽已对周边村寨从种植结构、种植规模、产品加工等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但目前三家企业正处于积累发展阶段,缺乏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没有更强的能力对整个产业进行带动。从今年春茶销售情况得以证实,春茶采摘时节,三家企业都以高出市场三分之一的价格完成了各自基地的采摘收购,但是大部分茶农由于没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精深加工技术,在得不到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助下,出现了茶叶滞销,茶农不采茶叶、不管茶园的现象。由此看出,以“公司十 基地 十 农户”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推进度仍然缓慢。  (四)初制作坊过多,资源浪费过大。通过调查统计,我县现有初制茶叶加工厂1037户(其中:21户通过工商部门注册,1016户无营业执照),除有限的几户具备加工生产条件外,其余均为加工条件较差的小作坊,这样的小作坊在每个产茶的村小组都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小作坊不但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加工环境卫生差、产品质量差、无标准可言、加工环节杂乱等,而且对燃煤、电力消耗浪费大,机械闲置时间长,大部分茶叶资源得不到进一步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五)茶叶市场价格下跌,茶农积极性受挫。去年茶叶价格在商家炒作下一路飙升,达到历史最高点,一级春茶每公斤46元,一般茶每公斤40元,甚至连老叶都可卖钱。今年干茶每公斤16-20元,鲜叶每公斤1.00-1.40元,甚至出现茶叶滞销,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在加工成本都难以保住的情况下,出现部分茶农不采茶叶、不管茶园外出务工的现象,使今年县委、政府提出的“新增5万亩,改造2万亩”的规划发展目标,面临很大困难。  (六)统计口径不一,种植面积难以确定。目前我县茶叶种植面积上报数据有三种统计方法,一是以茶叶采摘面计算的统计数据;二是以规划面积计算的数据(包括:基地道路和房物建筑面积);三是林业局二类资源调查统计面积。三组数据分别为:14.5万亩、22万亩、27.8万亩。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将给规划决策和调查分析带来不确定性。四、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引导茶农树立信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饮品。我县适宜茶叶种植的地方很多,实践证明,茶叶产业可以发展成为我县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茶叶产业的认识,特别是在当前茶叶市场价格下跌时,更要用市场规律的发展眼光来看待茶叶产业的发展。要让广大茶农认识到市场价格是波动向前发展的,从产业发展的长期性看,价格下跌只是暂时的。要引导群众树立信心,加强茶园管护,力争在夏茶和秋茶上市时取得更好的效益。  (二)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基地种植效益。一是要盯住市场,根据市场消费要求,选好市场接受度高的优良品种进行育苗推广;二是要根据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做好测土配方和基地建设规划。以气候适宜、交通条件较好、有一定种植基础条件的地区为主,按照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从今年开始每年新植5万亩,到2012年达到40万亩,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实现50万亩的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布局,杜绝各吹各打,零星开发,使之形成规模连片,标准种植,努力提高茶叶基地种植效能和效益;三是要进一步整合小康示范村建设后续发展资金、林改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等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引导茶农在管护好现有面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做好育苗新植和老茶园改造,促进基地发展;四是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的产业开发原则,对茶叶产区中的天然林和森林植被加以保护,严禁毁林种茶,杜绝破坏现有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  (三)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步伐。龙头企业不只是加工、经营的龙头,同时,更是推动整个产业向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的龙头,是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的重要依托。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政策、资金、科技、服务等入手,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公司十 基地 十 科技 十 农户”的发展模式,挖掘和开发茶叶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品牌,加快产品流通,让企业和农户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对全县茶叶资源进行整合,加快茶叶产业升级,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标准化推广,树立品牌意识。茶叶是特产也是商品,商品的载体是市场,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交换后产生效益。为此,品牌的塑造要从基地抓起,从茶叶育苗、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采摘严格把关,更要从技术工艺加工和产品生产标准来要求,把加工的设备、技术、标准、卫生,作为提高茶叶质量,塑造品牌的前提条件来加以落实。我县现有的1037茶叶加工户中,有营业执照的只有21户,经过QS认证的只有3户,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只有2户,上1000户初制加工厂生产的茶叶均为“三无”产品或原料产品,这对一个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来说,显得极不相称。因此,建议政府采取市场准入措施,对不具备条件、浪费资源大的小作坊进行清理,在顾全群体利益的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改造重组,树立品牌意识,千方百计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提高茶叶产业商品经济价值。  (五)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茶叶产业实现群体价值。针对我县茶叶产业“种、加、销”三大环节存在的不规范、不标准,以及农村小作坊加工中存在的生产环境差、产品质量差、资源浪费大的实际。建议政府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的大好机遇,以村组为单位进行合作重组,按照实现“集聚效应”的要求,选择条件较好的场所,集中加工降低消耗,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新投资方式,以提供包装指导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参与联合,依托品牌共同实现茶叶产业群体价值。  (六)明确统计口径,搞准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是决策的依据和调查分析的基础。鉴于茶叶产业目前存在统计口径不一的情况,建议政府责成有关职能部门,按照《统计法》和种植面积统计的有关规定,统一口径,从县级各部门到乡镇统一建立新的统计数据。                                                                                                                                                                  县政协经济委二00八年五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