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儿胡同医院:全市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3:42
1、茶叶产量增长,产品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到2004年底,全市茶园面积80万亩,其中,茶园采摘面积60.7万亩,茶叶产量25823吨,比1999年的19300吨增长33.8%;实现茶叶工农业总产值40592.5万元,比1999年26000万元增长56.13%。临沧茶叶过去以生产红茶为主,近年来,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到2004年,在茶叶总产量中名优新产品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优化,其中:蒸绿茶占22.69%,红条茶占22.02%,CTC红碎茶占14.72%,普洱茶占12.24%,晒青茶占28.32%。2、高优原料基地建设扎实推进,茶叶品种结构不断优化。1999年至2004年,通过省市县财政、农、林、水、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扶持以及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农的集资投劳建设,共投入建管资金33590.07万元,按云南省无公害茶园建设规范要求,用云抗10号、长叶白毫、清水3号、凤庆9号、香归银毫、软枝乌龙等无性系良种建设高优生态茶园22.34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1998年的1400亩增长了159.6倍,占全市茶园总面积30.56%,超过全国17%的水平,高于印度30%的水平。并已转换建设有机茶园1.7507万亩,按省农业厅下达的0.55万亩任务指标,超额完成194%,其中已通过国际有机认证1.4249万亩,完成项目总投资1193.75%万亩。使临沧茶园亩产低、原料粗放的现状有了很大的改进,为今后名优产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龙头企业经营能力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有所增强。1999年以来,在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对茶叶企业的深化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组建集团、实施CI策划、打造名牌等战略措施,培育了滇红集团公司、耿马乾峰茶业有限公司(原蒸酶茶集团)、云县天龙公司、临翔区千年古茶有限责任公司、沧源昆明南香茶公司、永德双雄茶厂等一批对产业有辐射带动能力的茶叶龙头企业。2004年,全市茶叶龙头企业共收购加工销售精制茶15178吨,比1999年的11500吨增长31.98%,实现茶叶工业总产值21515.4万元,比1999年14000万元增长了53.68%。4、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几年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开放,从台湾、广东、重庆、昆明等地引进了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的台湾大友公司、临翔区千年古茶有限责任公司、台湾东方美人茶、云县天龙茶叶农残检测中心、永德勐板CTC生产线,永德双雄茶厂、沧源昆明南香茶叶公司、凤庆德和公司、凤庆石龙茶厂等11家企业,共引进资金3200多万元。极大的促进了全市茶叶生产能力的提高、加工技术的进步和茶叶市场的开拓。5、注重茶文化建设,展示临沧茶叶产业形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卓有成效。近年来,全市上下不断探索挖掘临沧民族茶文化资源,提炼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茶艺精品。组织代表队参加了2003年和2004年两届全国少数民族茶艺大奖赛,其中2003年取得了银奖的优异成绩,受到了组委会的表彰奖励。2003年在临沧茶文化风情园成功举办了“全区首届‘王子冠杯’民族茶艺大赛”系列活动,2004年又在临沧市成功举办了“中国临沧首届普洱茶神农奖公开赛”。同时,通过市茶协组织会员撰写有关茶文化的论文100多篇,进行学术研讨和宣传,还组织市内茶叶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北京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国内外茶事活动,全方位宣传展示临沧茶业新形象,打造了凤牌、王子冠牌、勐库牌、回味牌、岩画牌等一大批茶叶品牌,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建立了茶叶营销网点,逐步扭转了临沧茶叶产品产大于销,茶农卖茶难的局面。2004年全市茶叶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主要做法和措施: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狠抓政策落实。茶叶产业发展,自《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从1999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茶叶专题会议,检查指导全市高优茶叶原料基地建设、茶叶初制所技改、科技创新、茶文化建设等工作。各县(区)党委、政府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定政策、配措施,把高优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茶叶龙头企业培育、茶叶初制所技改的任务分解到乡镇,并层层签订《责任书》,狠抓落实,使全市上下形成共谋茶叶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尤其是市级五大班子的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开展指导,带头抓茶产业,为全市重视茶叶产业的建设树立了榜样,极大地调动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种茶、管茶的生产积极性。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1999年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茶叶的副市长任组长,以金融、财政、农、林、水、科技、扶贫等10多个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茶叶办公室,8县(区)也分别成立了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茶叶办公室,作为市县(区)政府常设议事机构,负责茶叶产业的规划、政策措施的制定、进行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使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极时有效的解决,保障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于1999年7月恢复成立了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各县先后成立了茶叶技术推广站,凤庆、永德等县还在主产茶乡镇设立茶叶辅导站。到2002年,市茶办、创新办机构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对茶叶暨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进行行业管理。目前,全市共核定市县乡科研推广单位人员编制119人,其中市级18人,县级56人,乡镇45人。为全市茶叶暨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科研、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咨询服务提供了保障。3、形成“党政统筹、部门配合、企农共建、共创精品”的发展机制。茶叶产业发展上,自1999年以来,市县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全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兑现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扶持初制所技改、龙头企业CI策划经费等3000多万元;林业部门积极提供树苗参与高优生态茶园绿化,并把50208亩高优生态茶园列入国家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项目加以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办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建基地和初制所技改资金3669万元,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茶叶市场建设等资金983.8万元,茶办创新办争取省创新办名优茶开发项目资金105万元;水利部门共投入282.8万元资金参与了11.5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水利配套工程建设;交通部门积极参加高优生态茶园主干道的规划和扶持,科技部门牵头研究制定《全市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对茶产业的科研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扶持,尤其是市县茶叶科研和科技推广部门、市茶业协会的干部和科技人员每年有100多人长期奋战在高优生态茶园建设现场,严把种苗繁育、园地规划、种植沟开挖、茶苗定植和栽后管理各环节的技术质量关,使全市已建的22万多亩茶园做到科学规划,规模连片发展,按标准开挖种植,确保高优生态茶园建一亩成效一亩。4、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在政策上,采取积极的扶持措施。茶叶产业发展上,市政府每年从市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市级验收达标的高优生态茶园,市级财政按每亩茶园投资2000元,年息5%的标准,给予贴息补助400元(分4年验收兑现);对引进新工艺、新机具进行技改的初制所,按每所不超过20万元的投资规模,以年息5%的标准,经过市级立项并验收合格后,由市级财政给予贴息补助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