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安厅厅长:第一五九一卷——第一六0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0:3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今天我们接着看李长者《合论》末后这段,从「如此品颂云」,从这一句开始。「如此品颂云,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这是长者引用这品经里面的偈颂,说明能信此法,确实是希有。

  首先说一切世界的众生,这些众生主要都是说六道里面的。我们在「华藏世界品」读过,「世界成就品」也读过。诸佛剎土像我们娑婆世界这种状况确实很多,经上讲的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计算。可是诸佛如来的清净国土,一真法界,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不在少数。从经文我们能体会到,众生确实是难度。为什么难度?习性改不过来,道理就在此地。现在连西方人逐渐也明白了,人到这个世界来干什么的?这是我们看这一段。如果把我们的眼光放开,让我们看到整个十法界,整个六道,这一切众生在六道、在十法界,为的是什么?真正的目的几个人明了?

  外国的科学家,这些年来对于灵学有很大的兴趣。确实有不少通灵的人,跟不同维次空间高等的灵媒(也有地方称神灵)接触,从那边得来的讯息。众生在六道、在十法界,真正的目的就是学习。他们说学习,我们一听就明白,学习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修行。学习什么?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去掉。神灵透给我们的消息,要我们学习耐心,要学习自爱,要学习爱别人,要学习包容,要学习宽恕。诸位想想看,这跟佛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桩事情?佛教给我们,学着断十恶,修十善,教菩萨要断六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悭贪,要舍弃、要放下,要学布施,施舍;要断恶业,要学习守法、持戒;处事待人接物要学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凡夫成佛要无量劫,生生世世无论在哪一道,无论在哪个法界,没有别的,都在那里学习。

  有人学习的进度快,有人进度很慢;有人顺着法性不断向上提升;有人违背法性,不但不能提升,还要往下堕落。提升是学习,堕落也是学习,有升有堕,所以时劫就长。堕落就是此地讲的退转。退转怎么样?重来,过去学的不算,要重新来,所以时间就长。如果只有进没有退,凡夫作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问题就是,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时间太长,染上严重的恶习。纵然学得不错,佛法里面讲,修得不错,修得很好,不定一个烦恼起现行,就让你堕落,这个例子太多。

  倓虚法师跟我们讲的,他两个同参道友的故事,我们听了之后就明白了。这两位法师都是谛闲老和尚的徒弟,倓虚法师也是谛老的学生,他们是师兄弟,同学。他常说,一个参禅的,不错了。在禅堂里面从一个清众,十几年,参的功夫不错,渐渐提升到首座和尚。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只要你功夫得力,有护法神守护,冤亲债主对你无可奈何。如果你一退心,怎么退心?傲慢,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我现在做了首座和尚,在一个道场里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上面还有个住持方丈,方丈下面就是首座,总觉得不错了。生活起居有侍者照顾,也收不少皈依徒弟,供养也多了,傲慢心生起来。这个念头才生,护法神就走了,冤亲债主找来了。

  这个冤亲债主不是别人,是他的太太,他是结了婚,也生了一个女儿,以后他学了佛,发心出家。太太不同意,太太投河自杀,女儿送给别人去养。他太太的冤鬼,这十几二十年来就是围绕着他。因为他修得不错,有护法神,这个灵鬼沾不上边。一念傲慢心生起来,护法神走了,这个太太贴到他的身,于是首座和尚就不正常了,常常想跳河自杀。有那么一、二次被人救起来,一般人讲,首座和尚有什么看不开的,怎么要去跳河?他自己并不知道。最后一次,因为大家知道他精神不正常,就看得很严,他住的寮房外面都有人看守。有一天,发现房间里面没有人,把门打开,他窗户开的。谛闲老和尚一看这个情形,不好!你们赶快去找,他从窗户上走的。结果真的他跳河淹死了,找了一天,尸首找到了。

  首座和尚出了事,老和尚说同参道友同学一番,给他做个超度佛事,超度超度他。正好在这个时候他女儿来了,哭哭啼啼来见老和尚。老和尚说,怎么回事?她说昨天晚上,她梦到她的父亲跟母亲来告诉她,今天他们要去上任。谛老和尚听了,上什么任?她说,他们两个做土地公去了,她的爸爸(就是首座和尚)做土地公,她母亲就是土地奶奶。谛闲法师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这个跳河不是他,是他以前没有出家时那个太太,跳水死的,围绕着他。正好庙门口建了个土地庙,老和尚就想,准是这个土地庙的土地奶奶、土地公。好!就在土地庙里面诵经超度。

  谛老和尚也很有趣,他说,今天土地公、土地奶奶上任,如果真的是你,首座和尚真的是你,你也显点灵给我们看看。说完这个话没有多久,就看到土地庙前面有一个小旋风,就像龙卷风一样,很小,大众在诵经,就在诵经前面绕。老和尚笑笑,这真的,一点不假。谛闲法师提出这个公案提醒我们。凡夫修行很难成就,没有别的,就是退转。稍稍到一个地步,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不知道谦虚,不知道恭敬,自以为是,这就堕落了。

  另外一个念佛的,真往生了,锅漏匠大家都知道。这是谛老徒弟最特殊的两个人。锅漏匠很了不起,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跟谛闲法师从小是邻居,小时候的玩伴。一生贫苦潦倒,以后找到这个老朋友,老朋友出家了。还不错,做了观宗寺的知客,找到这个,一定要跟他出家,太苦,生活太苦了。你看谛老教他,他说:你已经四十多岁,学教,你没有念过书,来不及,就是出家,出家五堂功课,看这个样子你也学不会;五堂功课学不会,寺庙不能住。

  最后老和尚真的是没有法子,在乡下找个小庙,没人住的,就把他安置在那里。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好好的念,念累了你就歇一会儿,休息好了接着再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知道什么好处,反正这个人老实,老实人容易度。就这一句佛号,就听老和尚的教诲,念累了就休息一会儿,休息好了接着念,不分昼夜。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着往生,没有病。谛老和尚给他办后事,对他非常赞叹,赞叹说他的成就,「许多名山宝剎方丈、讲经说法的法师比不上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句佛号,什么都不懂。他真的没有妄念,真的是放下万缘,一天到晚就是抓住这句佛号,三年成功。倓老法师常常讲这个故事,勉励大众,说明修行不容易。

  这个世界里面六道众生,「少有欲求声闻乘」。小乘,有几个人想修小乘?太少了,说老实话,这个世间人,求的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一般人讲升官发财;求儿孙满堂,求健康长寿,全都是求的世间福报。我们今天学佛的,不学佛的不提,单单讲学佛的,求世间福报的人总要占着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占这么多。真正求道的太少!求小乘的就不多,「求独觉者转复少」,独觉是辟支佛,想证辟支佛果的人比求声闻的更少。再看「趣大乘者甚难遇」,就更少了。

  学大乘的,学大乘是学菩萨。我们现在在形式上看,中国出家人全是大乘,细心去观察,不看别人,看自己,像大乘吗?连声闻都不如。虽然出了家,出家之后还是求世间名利,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没放下,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没有放下。所以说连小乘都不如,自己总要知道。别人的事情,不要去管他,认真反省自己,我每天干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我来生到哪里去?自己不能不知道。

  再说「趣大乘者犹为易」,比较起来,修大乘很容易。「能信此法倍更难」,此法是《华严》,对《华严》能生信心,比一般修大乘还要难。为什么?《华严》所说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讲究科学,科学头一个是要拿证据来。《华严》里面所说的,你能拿得出证据?拿不出证据,没人相信。你居然还能信,还可以学,真不容易。

  我们再看下面这首偈。「又如下颂云,有以手擎十佛剎,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倍更难」。这个比喻,它的难度,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以手,擎是托在手上,托的什么东西?十个佛剎。一尊佛的教化区叫一个佛剎,就是通常大乘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现在我们讲的银河系,这是大星系,银河系在佛法里是一个单位世界。我们初学佛的时候没想到,我初学佛的时候,小时候有点天文常识,我是把太阳系看作是单位世界,把银河系看作是大千世界。

  黄老讲我的看法错了,银河系才是单位世界。我想那个太大了,一个佛剎有多少个银河系?你看一千个单位世界,叫一个小千;再以小千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再以中千为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这样倍倍相乘,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有十亿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佛剎。我们手上要能够擎十个佛剎,一个佛剎是十亿个银河系,十乘十是一百,百亿的银河系在手中捧着。捧多久?捧一劫,这个难,这谁能做得到,没有人可以做得到。举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难度,这个难度要比起能够真正信《华严经》的,它很容易。信《华严经》比这个还要难,你能相信吗?你以为我现在信《华严》,我觉得不难。

  其实我们现在是在听讲《华严》,有没有信?没有。为什么?我在前面跟诸位多次报告过,如果要真的信,讲到初信这段经文,你就是初信位菩萨,讲到二信,你就是二信菩萨。现在我们讲到十信,你是不是十信菩萨?你如果真的是十信菩萨,那就是这个偈子上所讲的。我们把这些话暂时停一停,我们回过头来讲最初方便。出家学佛要落实沙弥律仪,我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连沙弥的资格都没有,你就晓得难。在家学佛,三皈五戒做到没有?三皈五戒受了,受了怎么样?没做到,受跟没受没有两样。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去检点。为什么沙弥律仪做不到?十善业没做到。为什么十善业做不到?弟子规没做到。像一棵树一样,这树为什么会枯死?仔细检查,它没有根。没有根,插在地上是死的,不是活的。学了一点仪规,三皈五戒,甚至于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都受了,好象看到有一点根,在哪里?在地面上,往下去一看,地底下没有根,还是死的。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不能不向同学们呼吁,要认真反省检点,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学佛?真想学佛,从哪里学起?扎根学起。中国几千年来,佛教传到中国有两千年了,这两千年来中国人有三个根,真的是根深蒂固。这三个根,头一个是儒家的《弟子规》,第二个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第三个是佛家的十善业道,这三个根。如果没有这三个根,那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学都不能成就。参禅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为什么?爱欲没有断!怎么个修法都出不了欲界;六道里头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不了欲界,你说多可怜!你还有欲望。

  诸佛菩萨、世出世间圣人慈悲到极处,教导我们出离的方法,就是现在外国人从神灵那边得来的讯息。教我们怎么学习,学习断恶,学习修善。先学着不堕三恶道,再学着从人道提升到欲界天,从欲界天再学习,提升到色界天。从色界天再学习,提升到无色界天;无色界天再学习,提升到声闻。步步向上提升!这个话说来容易,实际上在修的时候,内有烦恼,习气不断,外有恶缘。像谛闲法师参禅的这个徒弟,到一定的高的地位,傲慢生起来,这是里面的烦恼习气。外面有冤亲债主,不肯放过他,拉他去当土地公,她还是不离开他,她去做土地奶奶了。这些公案香港同修很熟悉,因为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住的时间长,老法师慈悲,常常讲给大家听,提醒大家。有几个人真听进去?有几个人天天认真反省,认真改过?诸位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你才知道学佛难,学大乘尤其是难。净土虽然是易行道,难信之法!没有人肯相信。

  我们学净土,信了没有?说老实话,半信半疑。为什么?你没放下。真信的人,像锅漏匠真信,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最近的,黄忠昌居士真信,两年十个月极乐世界作佛去。他们在世间的时候,默默无闻,没有人尊敬他。他为什么会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没有别的,真信切愿,放下万缘,一心正念,什么都放下。黄忠昌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声六字洪名。锅漏匠不认识字,不但《无量寿经》他没有,《弥陀经》也没有,就是一句六字洪名。这是什么?这是真信,真信难得;念佛的人多,真信的人不多。

  早年我在台中追随李老师,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不说别人,说台中莲社的莲友。那个时候的莲友们差不多人数到三十万。老师常说,莲友虽然是多,真正能往生的,一万人当中只有二、三人而已。实在说,就不错了,一万人当中有二、三个,十万人就有二、三十个。三十万人就相当可观了,差不多将近一百人,很可观。老师常常勉励我们,我们的问题自己要清楚,就是放不下障碍,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成就。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劝勉我们,修行人在这个世间一切要随缘,不可以攀缘。随缘没有障碍,攀缘就是障碍。什么叫攀缘?有求,有得有失,这就错了。什么时候能够学会没有得失,什么都好。我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最好做榜样给他们看,现身说法。锅漏匠现身说法,感动多少人,黄忠昌现身说法,我听说感动不少人。现在很多人学他,三年止语,他留下一篇文章,说明止语的好处。这叫真信!

  末后两句说,「遇此难信而能信,真信决定不退故」。这个人,我们就知道是大乘教上常讲的根熟众生,这个人根熟了。记得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头一天给我开示,「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你要舍,要舍得干干净净,你的菩提道上障碍就没有了。特别是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绝对要舍得干干净净,像锅漏匠,像黄忠昌。舍干净了,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只要你有东西没有舍,你会常常牵挂它,那就是你的魔障,那就是你的冤亲债主,不能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的论文,「又如此经普贤菩萨云,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法门,闻而不信,亦能成金刚智种,如人食少金刚喻」,到这儿是一段。这就是说明,佛法在这个世间殊胜无比的利益。举普贤菩萨的话说,「但闻如来名号」,如来名号很多。或者是闻菩萨的名号,乃至于所说的法门,听多少?听一句。闻一尊佛菩萨名号,听一句经,听了怎么样?不相信,甚至于排斥,都不要紧,毁谤也不要紧。阿赖耶识里面佛的种子种下了,金刚智种,这个种子永远不坏,佛经里有个比喻叫「食少金刚喻」,你虽然吃很少的金刚,永远不坏;就是佛法的种子种在你阿赖耶识里面,你的业障消完了,这个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换句话说,就怕你没有机会接触到。

  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佛法衰微到极处,几个人真正能相信?为什么他不相信?过去生中没有种种子,没有佛的种子,或者是曾经接触过佛法,前生闻佛菩萨名号,听大乘经,不相信。这一生当中,又遇到不善的缘,所以信心生不起来,这么个原因。由此可知,能生一点信心,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而种善根。那个善根很浅,不成熟。真正能对佛法生起信心,佛经上常讲,无量劫来所种善根,你听了才生欢喜心,你才能接受,才能依教奉行。

  由此可知,我们在座的诸位同学,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绝对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所种善根。为什么?善根浅薄的人,在这个讲堂里面坐不住,他听不进去,听个一、二句他就要走,再就不来了。这个道理很正常,我们都能够理解。凡是能够生欢喜心,锲而不舍,都是无量劫所种善根。如果能够听了能解,解了能行,这个人的善根几乎接近成熟。他在这一生当中,肯定提升自己的境界,他能够断恶修善,能够积累功德。

  我们听了这些话,就要知道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众生种善根。你看种善根怎么种法?只要他听到一个「佛」字,听到一个菩萨名字,听到一部经名,《阿弥陀经》、《普门品》、《金刚经》、《大藏经》,阿赖耶识里面就成就金刚之种,我们要有心去做。他听了之后拒绝、排斥、反对,骂我们是迷信,都不要紧,我们都要很欢喜,很开心。为什么?阿赖耶里面种子种上了。

  至于他的排斥,他的毁谤,他的不善意,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没有果报。这些果报,他到来生后世他要受的。在受果报当中,已经跟佛菩萨有缘,佛菩萨决定不舍弃,总是加持他,帮助他。或者是显加,或者是冥加;显加,根利的,冥加,根钝的。就是你加持,他还是反对,还是坚持他自己的想法看法,坚持自己的错误知见。佛菩萨对他冥冥当中加持,加持他,他自己并不觉得,逐渐都在改善。有时候,真的我们会遇到这些人。口里面很硬,决定不承认,没有人的时候,他也去拜拜佛。不能跪下来磕头,他也行三鞠躬礼。这什么原因?诸佛菩萨冥冥当中的加持。所以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是真的,不是假的。

  底下说,「若以远因,总不退」,这是总结一句。真的,一点不假,将来必定成佛,将来必定成就。这就是听佛菩萨名号,听经题,听一句、二句经文,总不退。以这桩事情帮助别人,介绍给别人,功德无比的殊胜。为什么?这是种下成佛的种子,种下成菩萨的种子,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若以现成佛因,即是未信之人」。就是这一类的,听佛菩萨名号,听一、二句经文,如果说这一生当中成佛,那没有,他不可能,就这一生来讲,他还是不信。要久远劫以后,他阿赖耶识里这个种子遇缘起现行,他就信了。

  所以从长远讲,没有一个不信。我们从现前讲,有信有不信。信的人决定成就,善导大师讲得好,净宗法门万修万人去。为什么李老师又说,一万个人能去的只有二、三个,他说万修万人去?你要着重在「修」字。他不是说遇到了就能成就,没有这个说法,要修,闻思修!今天是一万个人闻到净土法门,接触到净土法门,真正修的没几个人。所以李老师的话,跟善导大师的话,没有冲突。要真修,修是什么?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自己的过失,这就万修万人去。

  你看念佛堂堂主,我们常听到一句口头禅,这句口头禅是什么?他常常在念佛堂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心提起正念」,天天讲这句话。放下身心世界,一心提起正念,就是修,真修。身心世界放不下,你正念提不起来。为什么?那个东西有障碍,就是说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还是有贪心。自己拥有的,不肯布施;没有的,想方法得到,都错了!孰不闻《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是叫我们要舍得干净。在道场里面,你住在道场里,道场里面四事供养具足,藏经楼里面收藏着经论善书也具足。这些东西摆在面前,真正修行的人,心地没有染着,所以他没有障碍。只要有丝毫的染着,障碍就现前。这个障碍有连锁反应,一个障碍起现前,就一大堆的障碍。佛门有一句话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这就是我们今天讲连锁反应。

  一迷一切迷,不能不知道。不肯放下是迷,放下是觉,觉了没有不放下的。如果觉了,他还没放下,他没觉,不是真的觉悟;真觉悟,决定放下,决定没有丝毫留恋,那是真正觉悟。唯有真正觉悟的人,展开经卷他能看得懂。为什么?他没有障碍,经卷里头字字句句无量义。佛法里面讲的「无师智」,智慧不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自然智」,实在讲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你统统放下,没有障碍了,这个智慧就现前。这个智慧能通一切法,能解一切疑难,秘诀就在放下,不能不知道。李长者的开示,我们就报告到此地。后面是「随文解义」,这我们就把它省略掉。下面则入经文,我们将经文这段念一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这段「结前已说」,前面是「净行品」,「净行品」是文殊菩萨说的。说完「净行品」之后,『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这句我们要记住,是华严会上法身菩萨所修的。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一百四十一个条目,我们如果都能够做到,法身菩萨。我们读过了,讲过了,能不能记得住?古时候有人用这品「净行品」做为自己的早晚课,认真的学习。现在愈来愈少,几乎没有了。什么原因?净行是高等的修行,我们现在连初入门的行持都没有做得好,怎么能够高攀菩萨的行持、菩萨的规范?所以读到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懂,认真努力从《弟子规》做起。我劝同学,不厌其烦的劝导,为什么?没有做到。人生苦短,光阴有限,所以要努力、要珍惜,用多少时间来扎根?一年,十二个月,做扎根的学习。

  第一个三个月,落实《弟子规》,三个月可以。我们在汤池办了一个文化中心,要求中心里面的老师两个月落实,他们做到了。我们现在把时间再放宽一点,三个月落实,务必要把这个三百六十句都能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真干。然后再用三个月,落实《太上感应篇》,有弟子规的基础,落实感应篇不难。第三个三个月,认真学习《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学这两样东西,三个月。现在我们把它做成电视的连续剧,适合于全家人一起学习,适合于全道场的同修一起学习,把它当作功课来学习。《了凡四训》两片两个小时,《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七个小时,现在也浓缩成一片,DVD一片,必须当功课来学。第四个三个月,落实《十善业道经》。这样子一年,根扎下去了,根深蒂固,无论学儒、学佛或者学道,都会有成就。如果是出家同学,还得用三、四个月的时间,落实沙弥律仪,你是个真正的出家人。然后再向上提升,前途无量。这个次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遵守。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不是没有原因。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的注解,讲得非常之好。这段文分为两段,前面这一句就是一段,「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这就是一段,第一段,「结前已说」。下面这两句是一副对联,对我们初学人来讲有很大的启示。「顺违皆顺,客尘不能浊其心」。「顺」是什么?顺境,我常讲的顺境善缘,这都是一个顺字包括了。「违」是逆境恶缘。我们人这一生,无论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每天都接触到的,不是顺就是违。一般凡人,顺生欢喜心,违则生瞋恚心,生烦恼。菩萨教给我们顺违「皆顺」,这两个字重要,这两个字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皆顺是高度智慧,那些大菩萨没有问题,确实染净二边都离了。

  「客尘」是烦恼的代名词,客是不住的意思,客人,旅行的,他不是主人,他在那里作客,住不了几天。尘是染污的意思,客也就是无常。无常、染污,他不受影响;顺违皆顺,他不受影响。这是什么境界?我们凡夫做不到。虽做不到,常常念有好处,这个方向、目标是正确的,是诸佛菩萨所修所行的,这是境界里头不染污。我们读了之后,要在这个境界里头修行,学习。顺境善缘学什么?学不贪不痴。因为这个境界现前,最容易把我们贪痴的烦恼引起来。我们真正的功夫在此地要做的、要学习的,不贪不痴;逆境恶缘,要学习不瞋不痴。所以顺违境界里头,学什么?学断贪瞋痴,那你是真修行,你懂得真用功,这样就正确。这都属于自利,下一句是利他。

  「悲智双游,万境不能乱其虑」。悲是慈悲,智在此地讲善巧方便。你有大悲心,你有爱心,你又有善巧方便,你才能帮助一切众生。就像佛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随类化身。你能够观机,你了解众生生生世世,你去教他就非常契机,能帮助他解决问题,他也会尊敬你,也会听你的教诲。教化众生,你接触的面就大了。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叫万境。这境界对你怎么样?对你没有丝毫影响。「虑」就是心,万境不能乱其虑,绝对不会动你的心,决定不会干扰你。你看这两句多好!这是一副对联。

  底下总结,「是曰清净行矣」。诸位要知道,这个所说的就是总结前面「净行品」。「净行品」这一品经文,里面说些什么?这两句就是它全部的内容。我们在一百四十一首偈里头看到,确实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可是菩萨怎么样?皆顺,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后面还有一句解释大功德,「大功德者,即前所成之果」。这就是说依照「净行品」修行的果报,得大功德。

  后面三行是解释后面这一句的,『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生后」,后是什么?就是这品经,「贤首品」,就这品经。这品经里面,它的内容就是讲修「净行品」所得的功德。「文含始终,约终,则显示信满菩提心殊胜功德,广具五位因行尽故」。这一句我们要记住,决定不能够疏忽。为什么?华严菩萨所修的。这个地方「约终」,终是终极,是圆满。显示什么?信满,十信的圆满。十信圆满是什么意思?从初信到十信,有始有终。是不是就是只限于十信位?不是的。下面讲得很好,「广具五位因行尽故」。广是展开,五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所有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修的就是「净行品」所说的。

  我们细心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目犍连、舍利弗是大阿罗汉,阿难尊者代表信位菩萨。这些人当年在世,跟随着佛陀,是世尊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仔细观察,这里面是不是具足五位因行?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里面,有十信位的,有十住位的,有十行位,有十回向位,有十地位,有等觉位。我们细心去观察这一百四十一愿,是不是贯穿世尊当年这个大僧团的大圆满?人人皆修,自然如是,没有丝毫勉强在里头。这就是菩提心殊胜功德,菩提是觉悟,真的觉悟。

  初信位的菩萨就觉悟了,在断证,断烦恼跟须陀洹相等,但是智慧,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跟他相比。这是什么原因?世尊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小乘人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纵然断见思烦恼了,他的智慧比不上阿难,阿难是初果。大乘,尤其是一乘圆顿根性,纵然烦恼障重,所知障轻,闻一知十,一闻千悟,所以他的智慧开了,烦恼慢慢断,当然比小乘人进度还是要快。

  由此可知,基础的戒律,用意在哪里?帮助我们破烦恼障。烦恼障里面,有无明,有尘沙,有见思,《华严经》上给我们说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烦恼。基础戒律里面,就是我们讲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烦恼轻,智慧才长。我们想求智慧,不想断烦恼,哪有这种便宜事情?不可能。你要想长智慧,你不能不断烦恼,这是我们同学必须要记住的。所以,扎根的教育重要,扎根的教育用意,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断习气。

  《华严》给我们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这里可以看见。初信位菩萨所修行的,初信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初信位所修的。到如来果地依然遵守,一条都没有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初发心跟如来果地上是一不是二,信解行证同是一道,这不可思议。

  下面这句,「约始,但于生死,誓证菩提,万德攸依,故今显示」。「约始」是我们今天,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我们很想开始学习。现在我们没离生死,没有离六道,就在六道。「誓证菩提」,我们立下大志,希望跟佛一样,在这一生当中能证究竟圆满的大菩提。「万德攸依」,就是前面讲的净行的大功德。这是讲什么?学「净行品」,无量无边的大功德,没有离开「净行品」。可是你要记住,「净行品」的根在哪里?「净行品」的基础在哪里?我们要盖大楼,先打地基。所以出家的同修要记住,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要认真学习。三聚净戒有了,学「净行品」就不难。三聚净戒是「净行品」的基础,而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又是基础的基础,根本大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偈颂第一首看起。这是文殊菩萨说的,文殊菩萨代我们启请。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这首偈前面两句是结前,后面两句是起后,结前起后。这个『我』是文殊菩萨自称,『今已为诸菩萨』,这个地方的「诸菩萨」是指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位,这是狭义的。广义的来讲,通五十一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菩萨的究竟位,全包括在其中。虽然说广义,确实是真实义,我们不能不知道。

  前面说的「净行品」是佛,三世诸佛,在成佛之前他们是菩萨,所以『说佛往修清净行』,「往」是往昔,往昔是在菩萨位,比佛低一个位次是等觉菩萨,再下面是法云地菩萨,一直到初发心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发心,全都是修的「净行品」,「净行品」就是普贤行。我们现在一般人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纲领,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颂,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前面介绍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他的一百四十愿,愿愿如是,少一条这个愿就不圆满了。再跟诸位说,前面也都做过报告,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大愿王,愿愿具足;而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百四十一愿,那是菩萨行,真菩萨。

  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惟观察,也许你读了之后,有些我可以做到,有些我还没有做到。事实是不是如是?不是的。有一条没有做到,全都没有做到;真的是一条做到了,全都做到。《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华严境界。为什么?华严境界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念念称性,行行称性。所以展开来,八万四千细行。这还有数量的,无数量的,四弘誓愿里面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佛往昔所修的清净行,如果没有清净行,你怎么能入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一般所指的是初住菩萨,华严境界到十信心满,在行门里面你就圆满了。往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直到成佛,佛是妙觉。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外面、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待人接物都叫清净行,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给我们说我们的行,起心动念是意业,就是心行,言语是口业,身体的造作是身业,叫身口意三业。这三业所做又分为三类,有善、有恶、有无记,总不出这三大类。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道,三恶道;无记业就是说不上善恶,我们喝杯茶、拿个毛巾擦擦脸,说不上善恶,这属于无记。凡夫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都称之为染业,不清净。

  这个染就是跟佛菩萨对称,佛菩萨修的是清净行,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面是修染污行。善也是染污,恶也是染污,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要认为恶是染污,善大概是清净,没有,善也是染污。你要问为什么是染污?《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了个最高的指导原则,佛讲的是一句话,真的是简单明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就明了了。你心善、念头善、言语善,一切造作都善,试问你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有就叫染;如果这里面没有分别执着,那就是净,就是清净行。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在长行文里面的注解说得好,「顺违皆顺,客尘不能浊其心」,也就是说善恶皆染;换句话说,善恶不二,对的,这才叫清净,还有善、有恶,不清净。

  那么你要知道,人在没有成佛之前,包括菩萨,包括等觉菩萨,都在修行。修什么?修自利行,提升自己的品位,从初信位一级一级向上提升。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位次?有没有得到初信?初信是佛门小学一年级,你不要瞧不起他这地位很低,才小学一年级,但是他是真正佛弟子。真正是佛子,他已经入了学,真正佛弟子就是圣人,不是凡夫。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还没有入门,说得好听一点,我们今天是在小学附设的幼稚园里,一年级我们没有拿到。拿到一年级就不错了,决定不堕三恶道,知见纯正。在修什么?修菩提心。前面也讲过,李长者《合论》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也用了很长的时间在一起学习。十信菩萨在修菩提心,没证得;菩提心现前,真的证得了,是初住菩萨,不是十信,是十住位。初住叫发心住,就是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发起来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给我们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真的发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名词不相同,什么是菩提心?佛第一个讲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清楚多了。至诚心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是你自己的真心,一切众生统统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个心就是至诚心。有体当然有作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心对别人。我们在讲席里面用最浅显的言语来表达,希望大家容易明了,真诚心的自受用就是自爱,真诚心的他受用就是爱他,诸位想想对不对?我们从《无量寿经》的经题取了五个字,经题上的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也是我说的自爱。

  我们把菩提心用十个字来说明,真诚,真诚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真没有虚妄,所以真则不假,实则不虚。我们人人都有个真诚心,可是现在失掉了,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迷而不觉。虽有,迷而不觉,不起作用,等于失掉了;什么时候觉悟,就什么时候又把它找回来。觉悟实在是不容易。六道凡夫用的心全是虚情假意,可是六道众生听了怎么样?不承认!他自己拍拍胸膛,我用的是真心,你怎么说我是虚情假意?他讲的真心是六道里面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为什么?佛的标准是你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都放下了,那才叫真诚。只要你有执着、你有分别、你有妄想,那个心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这个心叫什么?佛法叫妄心,法相宗里面就叫它做阿赖耶。阿赖耶的作用很大,能变,心性能现,阿赖耶能变,变出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阿赖耶变现的,心现识变。

  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会认错,在佛菩萨面前我们自己承认错了,确确实实我迷失了真心,我现在用的是妄心。用妄心修行,成不了佛,但是也有佛的名号,这是怎么回事?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这是怎么回事情?还是识变的。所以你用妄心修行,最高修到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讲得好,就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讲六即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六即佛里面的哪一类?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有点像。为什么?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净行品」,我们现在很用心、很努力,把「净行品」每一个字、每一句意思都懂得了,完全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我们妄想没断,做得跟佛一样,你是相似即佛,你不是真佛。真佛怎么样?真佛,妄想没有了。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着。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不懂怎么样?你会走错路,你会把中途休息站误会当作目的地,那就是大错,这个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的自受用是自爱,什么是自爱?《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自爱,自爱的人常常保持着清净心。清净是什么?不受染污。别人赞叹我们,听了很欢喜,你染污了,你被喜染污了。诸位要晓得,七情是烦恼,七情第一个就是喜,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情,你被它染污了。别人毁谤你,你很生气,瞋恚心起来,又被染污了。染污就不清净,就不自爱,这个事实真相你明白吗?你在日常生活当中,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里面修什么?修清净心,这自爱,为什么?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修平等心,没有高下。没有高下,不是傲慢,傲慢是严重烦恼。根本烦恼里面,你看贪瞋痴慢,你就晓得多严重。那他的表态是什么?谦虚恭敬,心地平等,对待任何人、任何众生都是一味的谦虚恭敬,他心真平等,平等心现出来的样子是清净。觉,觉是智慧,心生智慧,不生烦恼、不生邪见。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

  经论里面都讲一个深心,这个深怎么讲法?古来祖师大德讲了很多,我们一般人看不懂。什么叫深心?古人的注解注得很简单,好善好德,说得没错。我们用《大乘无量寿经》经题上这五个字来解释,很具体。好善好德,喜欢清净、喜欢平等、喜欢智慧,自受用;对待别人,慈悲。所以我们讲堂这副对联,上联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提心也就是菩萨心,十信位的菩萨就修这个。在哪里修?在生活里面修,从早到晚,从工作里面修,从待人接物,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起心动念处。这修行,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善修的人,会修行的人,他懂得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这叫真修行!我们讲修心,心地法门。

  在事相上、形相上,下一联就是讲形相,「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什么是看破?明白了。真正明白是觉悟,没有觉悟,我们知道一点讯息,这个讯息是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传递下来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悟实在讲谈不上悟,我们是属于记问之学,我们听得多、读得多,也记得不少,记问之学,自己没有悟处。为什么没有悟处?你就要想到,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剎土,干的是什么?无一不是教化众生。所以,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在十法界,都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

  要知道佛法是师道,师道是教学。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榜样,十九岁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去修行,寻师访道,十九岁就修行了。三十岁成道,成道就是觉悟,大彻大悟。觉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所以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十岁到七十九岁,四十九年。教学,天天跟大家上课,跟大家在一起学习、研究、讨论,这是佛教的本来面目。佛当年没有道场,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在一起学习,算不错了,有个房子,还有个舒服的座位,还开了空调。要知道世尊当年教学都在山林树下,坐在石头上,坐在草地上,没有我们这么舒服。我们现在如果还觉得不知足,怎么能成就?不知足是烦恼、是习气,不能受苦。

  释迦佛灭度之前,学生向他请教,世尊住世的时候,我们都以你为老师,你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这个话问得很重要,佛没有指定哪一个人,佛只说了两句话。佛不住世了,大家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告诉我们,学道不能怕吃苦头,要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头,要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不收学费,完全是尽义务,世间人谁肯干?世间人一切所作所为都要讲求报酬、讲求利润,没有报酬、没有利润的事情没有人干。佛干,菩萨干。只知道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因为佛知道,所有一切苦的根源是迷惑颠倒,所有一切真实的大乐是大彻大悟。

  迷悟说的什么?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了就觉悟了,真相完全不知道是迷惑。迷惑,你会随烦恼、随着你的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的业障,业障感果报,这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菩提心里面,真诚心里头,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十法界,那个法界叫做一真法界;迷了之后,一真法界变现为十法界。这桩事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很多,如果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也叫悟,这是什么悟?叫解悟,我们从经教里面了解、明白了。诸位要知道,解悟容易退转,为什么?没有真实的功夫,没有把你所悟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完全落实在生活,那就是解里头有行,行里头有证,叫证悟;证悟就不退转了,有解无行会退转。为什么?烦恼习气除不掉,你还是会受它影响。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真正修行的人,《华严经》到末后非常难得,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示范。早年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单元,同时就把《华严经》也介绍了。《华严经》是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我们这个世间东西方的哲学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这个经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在全世界找不到。所以我那时候初学,知道佛门里面有一部《华严经》,老师常常赞叹的,听了有印象,非常欢喜。以后看到这个经本,就好象遇到故人一样,非常亲切。

  善财他的示现,要记住,五十三参怎么回事?从早到晚,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当中你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佛菩萨把他分成五十三类,就叫五十三参,你看善财怎样学习。你所遇到一切人里面,有善人、有恶人,有非善非恶,所遇到的事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非顺非逆的境界。大概非顺非逆、非善非恶比较难学,高层次在这个里头破无明,一般初学的时候,是在顺逆这两种境界。顺境里面学什么?学不贪,逆境里面学不瞋。所以,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在学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长戒定慧;不贪戒得增长,不瞋定功增长,不痴智慧增长。

  我们从早到晚看到一切人事物是不是这样的?遇到一个善人,看到好事,心里很欢喜;看到这个人事情做错了,心里觉得很别扭,很难过,说不定还要批评几句,教训几句。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落在贪瞋痴上,没有落在戒定慧。出家了,甚至于会讲经说法讲得不错,可是对人对事对物还是落在贪瞋痴里头,你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修行不在经本上,修行也不在老师那里,修行在实际生活上,这些理事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个修法?你怎么成就?所以,细心去观察善财童子,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你就知道「佛往修清净行」,这才晓得,我们才能学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将文殊菩萨「正明发起」这首偈颂念一遍: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这首偈里面含义非常之多,我们要能够体会,要能够去学习。学习首先要学菩提心,就是要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简单扼要的说,那是真心,那是本性,人本来是这样的,你我本来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大经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话你能懂吗?本来你是真诚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现在怎么样?现在你把你的真心迷失掉了。我们学佛,学佛的目的何在?没有别的,恢复本性而已。所以《楞严经》上讲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的全是你自性本有的,自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

  那么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别人对我们是用虚情假意,我们对人要用真诚。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希望这一生能成就,他不学,他还在迷惑颠倒。我们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不能跟他一样,你要跟他一样,那你就退转,你就错了,你不是在修菩萨道,不是在修成佛之道,你还是在修三善道、三恶道,这就错了。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中,我们都在六道搞生死轮回,从来没有觉悟过。这一生难得,第一个,善根发现了,第二个,遇到善友为增上缘。明白了,不再干糊涂事,我们以真诚心待人接物就是不再干糊涂事。还要用虚伪的心对别人,这叫干糊涂事,还要用染污的心对自己,是干糊涂事。

  所谓染污,简单的说,你很容易被外面环境影响,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染着,现在讲影响,你会被环境影响。一般人哪一个不如是,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回头的人,他不再被环境影响。为什么?他知道环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再把这个当真,包括自己的身体都不是真的。六道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把这个假相当真,就错了,不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叫真的觉悟了,觉悟,不再会染着。觉悟就是看破,不再染着,就是放下,从内心里面放下。放下什么?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再有妄想。终日干这个,这就是功夫。跟一切人事物接触用什么态度?随缘,自在随缘,自在跟随缘都是属于智慧,后得智。自在不但是自受用,也是示现给一切众生看的,示现给他看,让他们看了之后慢慢也会觉悟。你说为什么一般人放不下,他能放下,很容易放下,一点困难都没有。

  我们早年,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没有想到我们那个小道场起了变化。有在道场多年的老同修起了烦恼,业障现前了,这个业障现前就是造谣生事。目的都是为了权、为了利,名闻利养,都为这个。我处在这个环境,怎么办?随缘。你要?给你。所以我们离开美国的道场,离开台湾的道场。这时候正好李木源居士欢迎我们到新加坡去,我们非常感激。在新加坡,我们帮助他建立新加坡的净宗学会。在新加坡三年半,又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在离开台湾、离开美国这个事情,我预先没有预料到,可是我们很欢喜的退出,决不叫人生烦恼。你要名,名给你,你要利,利给你,要什么我都满你的愿。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生感恩的心。韩馆长照顾我们三十年,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什么?就是我们道场这副对联,所以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离开。十年来,我们每天朝暮课诵都给她回向,都为他们祈福,我们应该做的。

  新加坡的变化我有预感,什么时候?到新加坡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离开台湾到新加坡有二十多个人,台北华藏图书馆的老同修,都是出家众。我就给他们说,我说新加坡我们有两位护法,两位当中有一位出了事情,我们就要离开新加坡。三年半果然,还好正在这个时候,真的就是佛菩萨安排的,澳洲的移民部长(他也是多元文化部长,他管两个部)邀请我,希望我到澳洲,帮助澳洲团结宗教、团结族群,我也非常乐意接受。所以他给我一个永久居留的签证,这个永久居留签证是在香港领事馆拿的。领事发给我这个签证,不是在他们一般柜台,是在领事的办公室,非常礼遇、客气。他说,法师,我们国家发这种签证给你,你是亚洲第一个人。那天中午我们在一块聚餐,谈得非常愉快,我就到澳洲去了。

  澳洲的缘就非常殊胜,真的是我们想象不到,都是佛菩萨安排。到澳洲没多久,我们就跟澳洲大学接触,才知道他们国家的政策,把团结族群、团结宗教这个工作让大学去执行。这个做法非常开明,我非常赞叹。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非常困难,那是居士林个别给宗教去联系的,做得虽然很辛苦都做成功了。澳洲是国家在推动,这个工作做起来就轻松容易多了。

  九一一事件之后,昆士兰大学有个和平学院,邀请我参与讨论怎么化解冲突,怎样促成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以我也就参与,代表学校、代表国家参加很多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这些都是无法想象的,在我们讲,随缘,自在随缘。大学里面去上几次课,参加几次国际会议,使我们对于现前的教育跟现前国际的状况大致上有所了解。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西方许多宗教讲到的世界末日,我们看到现实的状况,不能不忧心。末日真正的因是什么?真正的因是人的心行不善,恶业感召来的。

  许多人问什么时候会到来?来终会是要来的,但是我想我这一生可能遇不到,我没那么长的寿命。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大家的看法总是在三十年到一百年之中。有没有救?我们现前努力在做的工作就是要化解。我们天天在学《华严》,《华严》是希望大家有正知正见,希望大家反璞归真,自爱、爱人。尤其是我们最近这几年,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的根本教学,这真叫扎根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能成就,学儒、学佛、学道都不会成就。所以,扎根就比什么都重要了。需要多少时间?我预定的是一年,一年你就能把这个根扎好,你要真干!要真正有这个认知,有这个觉悟,救自己,救众生。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如果你不能自度,要想度人,佛说「无有是处」,你要想度别人,先度自己。佛能成为佛,孔子能成为圣人,什么原因?都是先自度而后再度他,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成己、成人最重要的是德行。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弟子规》、把《太上感应篇》看作是我们根本的戒律。佛家的学习,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三门东西是根本戒。别人做不到,我们要做到。譬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见人都行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现在人看到好象不习惯。一般人见面,点个头就好了,哪有九十度的鞠躬礼!九十度的鞠躬礼在哪里学的,在台中李老师那里学的。李老师到八、九十岁,见客人、送客人都是九十度鞠躬礼。客人乘车去了,他在门口一定看到那个车拐弯看不见了,他才回来。老师没有感觉到别人看了奇怪,我们这样做,别人的感受如何,真的有感动。看到什么?看到老师的诚意,真诚心对人。我们从那个时候学到了,今天我教人也是如此。

  我们在卢江办文化教育中心,用一个小镇来做试验。小镇的居民四万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来学《弟子规》,现在不到半年,效果真是出乎人意料的满意。这个小镇每个人见面都行九十度鞠躬礼,地方上领导看到之后,他们现在也行九十度鞠躬礼。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肯定圣人所说的人性本善,《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人教,有人带头,大家真欢喜做。你两个人有过节,有什么不愉快的,九十度鞠躬礼鞠下去,把问题解决了,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没有了。礼貌不能不讲求,不是不重要。

  所以这个小镇里面,以前夫妻吵架很平常,很多,现在没有了。婆媳不和现在也没有了,小朋友懂得孝顺父母,邻居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都是以往没有的现象。我们这一个试点做好了,希望其他地方都能照这个样子去做。每个村镇都能够这样做,这个国家真正成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就能够带头让世界和谐,所以这个要认真努力做。只有这种认知,这样的行持,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满。所以,修行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前面清凉大师讲「顺违皆顺」,这一般人很难做到,这句话也很难懂,怎么说违顺皆顺?违顺是两方面,同时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以古人的例子来说,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他是顺性德,被秦桧害死了。秦桧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他真的是担心,如果岳飞真的把金兵赶出中国国境,把宋徽宗、宋钦宗迎接回来,秦桧自己心里很明白,将来这个宰相肯定是岳飞,不是他,那不能不把岳飞整掉。宋高宗,我想跟他也是同样的心情,徽宗是他的父亲,钦宗是他的哥哥,哥哥比他大不了多少。回来之后,这皇帝位子是不是还要让给哥哥?一个不愿意把皇位让给哥哥,一个不愿意把宰相让给岳飞,岳飞只好受委屈了。

  你看这个顺跟违,「顺违皆顺」,皆顺是什么意思?两个都是老师,教导中华民族的后裔,两个都是好老师。你到杭州西湖,你去岳坟看看就知道了。秦桧夫妻两个铜像跪在岳坟庙的前面,跪在那个地方就是教育。岳飞是好老师,教大家要精忠报国,秦桧夫妻两个也是好老师,教大家不要当汉奸,不要害好人,你害好人就像我这样,违顺皆顺。所以,他们对于民族精神都有贡献,一个从正面的,一个从负面的,都是民族精神教训的导师,教训的材料。只有菩萨清楚。我早年还没有学佛之前,我就有这个认知。有人问我,秦桧是堕地狱永不翻身,我告诉大家,秦桧照我的看法应该在天堂。他说怎么回事?他做了多少好事!你看这将近一千年来,他的像跪在那里,让很多人看到之后不敢干坏事,这就是他的功德,他的功德决不亚于岳飞,违顺皆顺。

  那么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误会的人,对我们了解不清楚,误会的人;或者是听到外面闲言闲语,有些破坏伤害的人,他信以为真,或是毁谤、或是侮辱、或是伤害。我们很清楚,我们对他决定没有丝毫瞋恚,赶紧离开,离开依旧对他赞叹。为什么?他对我们有恩德,有一天的恩德,我一生就赞叹他一天的恩德,对我有不义的事情,绝口不提;不但绝口不提,心里头决定不能有这个印象。对自己来讲,大幅度把自己向上提升,对于教化众生来讲,做了很好的榜样。

  所以我常常奉劝联合国从事和平工作的这些仁人志士,每次参加会议的时候,我在大会上说话我都会提出来。化解冲突要从哪里开始?从我心开始。必须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化解掉;使自己内心对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没有对立,我们就顺了,到那个时候顺违皆顺。你还有对立,那就顺不了!顺境你会生欢喜,逆境你会生瞋恚,你没有办法做到皆顺。这是什么原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决定不能忘掉,《大般若经》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能体会,你要能明了。顺境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逆境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它不是平等的吗?皆顺!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你的心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平等生智慧,不生烦恼。现在许多国家领导人,真正是想做个好领导人,为人民化解苦难,都在祈求有智慧、高明的人指点他、帮助他。我们做一个宗教人士,中国人讲方外之人,也有这个机会跟他们做朋友,提供他们一些意见、建议。确实有些领导人他有感动、他有接纳,这就叫「顺违皆顺,悲智双游」。永远保持自心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于境界,人事也好、环境也好,总是要懂得自在随缘。

  末后念佛很重要,重要在哪里?念佛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的终极目标不在这个世间,也不在天上,我们终极的目标是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上,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但是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是菩萨,不是菩萨是凡夫,最怕的是隔阴之迷。人决定有死,死虽然是身体有死亡,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但是烦恼习气没有完全放下,在六道里面到哪一道去轮回,还是业力在牵引着你走,你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这个很可怕。修到这么一个阶段,不错了,来生怎样?肯定得福报,人一享福就迷惑颠到,这个事情可怕。所以,人间天上的福报统统舍掉,不要了,到极乐世界去。

  到极乐世界就是成佛,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都是一生圆满成就。「往生经」里面讲得透彻,《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能不知道。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希求的目的,那么这个世间事情得过且过,何必认真!总要有定慧,「悲智双游」,悲就是定,大慈悲心从定中生起的,智慧也是从定中生起的。大慈悲怜悯一切众生,这是个动力,在那里推动着。智,这个智是权智,就是佛法常讲的善巧方便,你才能够应机施教,利益一切众生。文殊菩萨这前面两句意思确实深广无际,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后面两句是劝贤首菩萨,接着把诸佛往昔修清净行的功德,就是利益、好处,希望他向大家做个报告,这是后面两句的大意。『仁』这个字是对菩萨的尊称,在中国佛教,通常下面加个「仁者」,仁者就是仁慈的人。菩萨是仁慈的人,这是在佛门里面最常用的敬词,对别人敬重的称呼,文殊菩萨对贤首也称仁者。仁者,你也应当在这一会当中,这是华严的第二会,为什么文殊菩萨不说,叫他来说?诸位要晓得,他是当位的菩萨。什么叫当位?他正在修这个法门。十信,这是第十信的菩萨;换句话说,从初信到他这个地方,在行门里面是圆满了,这一满一切都圆满了。

  前面跟诸位介绍了,不仅是十信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落实,将来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这个样子的。决不是说他升级升到上面,这些都不要了,不是的,那就错了。像我们盖高楼一样,这是第十层,第十层是什么?基础,将来再往上盖,盖二十层、盖三十层、盖四十层、盖五十层。我们把五十一个菩萨位次比作五十一层,想想看这五十一层是不是都在这个基础上?没离开基础,然后你就晓得这基础教育多重要。基础不打好,哪里会有成就?基础怎么样打好?那要靠自己的认知,你的认识,你的了知,然后勇猛精进把不好的那些习气全改掉。

  而且要知道什么?要知道每个条目千变万化,不是只说一桩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赶快答应,对,经文上是这么写的。那不是父母叫我,我就可以不必答应他?我就可以慢吞吞的爱理不理吗?你错了!所以你要想到《菩萨戒经》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众生叫你,你都要像对父母一样的对人尊敬。这是什么?性德的流露。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点架子都没有,一丝毫傲慢都没有。对贫穷下贱的乞丐,释迦牟尼佛都非常尊重,都一样的礼敬。这叫礼敬诸佛。

  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学了《弟子规》,死在字里行间,不知道《弟子规》展开来是遍法界虚空界,字字句句无不如是。即使对我有不义的人,他叫我,也赶快答应他,那你就真的学到了。所以,贤首在行门这个基础的教学,他完全落实了,落实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所成就的殊胜的功德,他自己亲身感受的,请他来说明、请他来做报告,这是最好不过的。他正修这个法门,而且这个法门修圆满了,所以由他来做报告。文殊菩萨这一问就问出贤首后面三百五十九首半偈,他还有个半偈,来说明修清净心的功德。诸位要知道,清净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正觉的、一定是慈悲的、一定是真诚的,这个圆满就往上升,就升到初住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三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经文第二段,「贤首广说」,我们从长行看起:

  【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

  这一句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总标举」,我们看大师的疏钞。「以偈答者,此略有二,一少言摄多义故,二美辞赞说,令净信故」,这说出为什么菩萨要用偈颂来答。文殊菩萨所问的,修「净行品」的功德无量无边,称说不尽。菩萨慈悲,总是希望让我们初学的人,听说一百四十一愿都生欢喜心。依教奉行,将来有什么样殊胜的果德?总有这个疑问。所以在无量义里面给我们说出少分,也能满足初学人的欢喜心,所以用偈颂来答复。偈颂有两个意思,第一个言语少。此地的偈颂是七言颂,就是一句七个字,四句是一首。但是不一定四句偈说一桩事情,有的时候一句说一桩事情,有的时候两句说一桩事情,有时候是三句说一桩事情,不一定,到下面我们就会读到了。总而言之,言词少,含义非常的丰富。

  第二个意思,偈颂在古时候它就像诗词一样,可以唱颂的,所以是词句非常优美的赞美诗。目的是让我们对菩萨所说的能生起清净信心。《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用清净心来接受,就生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所谓是闻一知十,一闻千悟。这是真的,一句、两句话当中开悟了,大彻大悟,无尽的义理一时都通达明了了。有这个意思在。

  底下说,「以始德该终,散说难尽故,显此胜妙之功德故」。这个「以始德该终」,在前面给诸位报告了,「始」是十信位,十信之始是初信。「该」就是包括,初学就包括到圆满,「终」是圆满,圆满是如来究竟佛果。也就是说十信菩萨所修的是如来果地上的行持,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如来所表现的生活、工作(如来的工作是教学)、待人接物都离不开初学的。初学是什么?《华严经》讲了相当长的时间,确实有些同学非常关心,希望有机会我们在一起学习《华严》。问我学《华严》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个问得好。

  清凉大师在这个经里面一开头教给我们,《华严》的当机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可是凡夫有也有分,哪一类的凡夫?叫大心凡夫。什么叫大心?诸位要知道,大心是菩提心。菩提心真的发出来了,那就是初住菩萨,就是法身大士。底下一会我们就读到了,初住菩萨,发心住。为什么称为大心众生?菩提心我们发了,发心学习,但是没学成。我们再细心去回过头来想想,原来十信位的菩萨就是大心菩萨,为什么?他们菩提心是从初信位就开始学菩提心,一直到贤首菩萨,学得差不多将要圆满了。贤首代表十信圆满,圆满就入住,入了初住。我们要发心学习十信位的菩萨,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十信位我们要细讲,原因就在此地。到十住以后,我们就略说,不再细讲,如果要细讲,这部经我估计会超过两万个小时,太长了,现在我们已经讲了三千多个小时,往后一定是略说,不能像前面那样细说。

  再说到菩提心怎么落实?这个重要,我们才知道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是菩提心的根,是菩提心的落实。菩提心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们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弟子规?是!弟子规做不到,就没有菩提心。儒家的《弟子规》是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也是的。道教还有一篇文章,《文昌帝君阴骘文》,性质跟《感应篇》差不多,文比较短,只有七百多字。佛教里面的《十善业道》,印光大师又给我们加了点补充教材,是什么?《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安士全书》,这是印祖给我们的补充教材,因果教育。如果不在这上扎根,入不了《华严》。这些基础的东西,在我们今天一般人来看,善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善行,不能不修,不能不知道。

  凡是与这些课程里面的条目相违背的,那是恶行,恶行违背法性,善行随顺法性。这把理说出来了,为什么要学,道理说出来了,一定要认真努力。把我们内心与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矛盾化解掉,疑虑化解掉,冲突化解掉,始终让自己保持着心平气和。心平就是菩提心的平等心,气和就是清净心、慈悲心,我们与法性就相应;换句话说,与《华严》就相应。所以学《华严》必须要在这里奠定基础。如果是出家人,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统统做到。现在我们把它学到,一直到成菩萨,成佛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这些,这个学习不是阶段性的。所以此地这一句话四个字要记住,「始德该终」,就是它不是阶段性的。学了以后永远要保持,永远不能失掉,到如来果地还是这样的。

  你们要看看经典上记载释迦牟尼佛的行持,看看《佛本行经》,看看《释迦方志》、《释迦谱》。你就晓得如来在果地上,他的生活、教学、待人接物,完全落实弟子规,完全落实十善业,完全落实感应篇。并不是说到如来果地了,这些东西是初学人学的,他可以不要了。他要不要,谁肯相信他?谁肯跟他学?学了之后,一生都要保持,决定不能让它空过。

  末后一句,「显此胜妙之功德故」,这一句要略微解释一下。什么叫功德?许多学佛的人误会,以为在佛门里面出点力、出点钱,这就叫做功德,错了!那不是功德。我们看到有些寺院庵堂,大殿上摆个箱子,让人随喜捐助的,这个箱子上写个「功德箱」。我们丢一点钱进去,那是功德?诸位想想梁武帝见达摩祖师的故事,你应该就觉悟。梁武帝以国王之尊护持佛法,为佛教建立大小寺庙四百八十座。这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空前绝后,过去没有,梁武帝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度僧几十万人,就是布施供养出家人。达摩到中国来,梁武帝就想夸耀自己的功德,提出这桩事情向达摩祖师请教。我这一生所做的功德大不大?哪里晓得达摩祖师说了真话,「并无功德!」这句话让梁武帝非常寒心,话不投机,就叫他走了。所以达摩跟梁武帝没有缘分。并无功德。

  梁武帝做的这些是不是好事?好事;不是功德,是福德。如果梁武帝问,我的福德、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修的福,不是功德。福报再大,《六祖坛经》里面说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么事?六道轮回,生死大事,福德不能救,功德能救。也就是功德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福德不行。福德,再大的福德,你在三善道享福,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护持道场是福德,讲经说法也是福德,我们今天干的这个全是福德。要把福德变成功德,这就对了。怎么变成功德?不着相就是功德。梁武帝着相,念念不忘他做那么多好事,这就是他心不清净,他还有执着,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所以功德就变成福德。如果做这么多好事,断恶修善,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福德就变成功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功德,简单的说,修功有所得就叫功德。功是功夫,是你真正修行,什么叫真正修行?持戒,有功。持戒的功夫不错,后头就有得,得的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定。所以,持戒有功就得定,修定有功就开智慧。修因叫功,它的结果叫德,有因有果,这是我们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在大经上常常教我们,因戒得定,持戒是因,得定是果。我们今天看到确实有些持戒很严的人,一般人很赞叹他,持戒得好,他没得定。那是什么原因?他变成福德,他不是功德。为什么得不了定?他心里面分别执着没有舍掉,自己持戒很严,看到别人不持戒的,他就要生气,他就要批评,显示自己戒律持得好。诸位想想,他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

  真正持戒,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持戒!还见到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就错了!把持戒变成福德,持戒得不到定,得不到清净心;不见世间过,清净心就现前。凡是修功的人,我们想他肯定落实了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这是个真正修功的人,有功夫。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自己天天改过自新,不见他人过。他人犯的过失,修行人用什么眼光看?他是我的老师,他做出样子来给我看,让我反省,我有没有他的过失,如果有,赶快改;没有,记住,不能犯这样的过失。修行人心目当中,那是我的老师,故意做那个样子给我看,让我觉悟。他哪有过失?他没有过失,他在唱戏、他在表演,真正修行人是用这种心目来看人,来看事。所以前面讲的顺违皆顺,无有一法不善,无有一法不妙,这里称为胜妙,殊胜的微妙。

  然后才晓得天下人,六道众生,没有过失。谁有过失?过失在我一个人。那些全都是我的老师,表现顺法性的,叫我学,应该要这样做,在我面前表演;违背法性的,让我警觉,这些东西我不能做。一个老师教我正面的,一个老师教我负面的,这叫妙,这叫胜。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大家看到了,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要多长的时间?大乘教常讲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可是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是一生成就,圆满成就。什么道理?就是善人是我老师,恶人是我的老师,顺境是我的老师,逆境也是我的老师。学生弟子就是我一个人,除我一个人之外,个个都是老师,个个都是善知识,个个都是佛,个个都是菩萨。一生成就,哪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甚至于不要到来生。所以功是修行,德就是你修功之所得。

  经上常讲持戒得定,修定开慧,慧开之后,证实相,证实相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统统明白了,这叫做证实相。另外还有个意思,功是福力之功能,我们讲修福,自利利他,你要有功夫;能,现在人讲能量,你有功夫,你有能量,你才能帮助别人。这个功能确实是善行之德,所以称之为功德;换句话说,功能可不能用错了,一定要知道与法性相应。在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与本善相应,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与法性相应;如果与本善相违背,这就错了。

  学习,最近有些同修送了十几本书给我看,略略的翻了一翻,全是近代西方人研究探讨生死轮回的报告。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有不少人跟灵界沟通,我们一般讲通灵。确实有高级的神灵,他们书上讲的神灵,透露很多的讯息,说出很多智慧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没有生死,生死是怎么回事情?你身有生死,灵魂没有生死,他们现在讲灵魂,灵魂没有生死;你身体有痛苦,灵魂没有痛苦。而且濒临在死亡边缘的时候,有很多现象,大多数的现象,都忽然觉得他的身体浮起来了,飘浮起来,他可以回头看到他自己的身体躺在病床上。看到很多护士、医生来给他治疗,他自己很想告诉他,我现在很舒服,没事。但是说话别人听不到,有这种经验。你要是了解这些事实真相,对死亡就没有恐惧,知道这是什么?换个身体。

  那么人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高级的神灵透出的信息,人到世间来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来工作的,一个是来学习的。看到他这个报告,我们立刻就晓得,佛法也是这么说的,不过名词不一样。佛法所讲的,人到这个世间来也是两种,一种是工作的,这是什么?乘愿再来,是来度化众生的,这是工作的。另外一种就是一般众生,他是受报的,人生酬业。过去行的善,有善因,这一生到世间来享福;过去生中造的不善,这一生到人间来受苦,这是佛说的。享福、受苦都是学习,外国他们高级的神灵讲学习,这个说得也很有意思。学习圆满,就是你有你的功课,生生世世都有功课,都要学习。像念书一样,念得很好,考试都及格,第二年就升级。如果念得不好,考试都不及格,留级。如果成绩实在太差,降级。降级还是要学习,升级也要学习,学习永无止境。这是些外国最近研究因果轮回、前世今生,透露的一些消息。

  这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功德,你修功,一定要与德相应。我们现在在人间,这一生到人间来,真的是有功课,共同的功课是一定要把人做好。人是什么?在佛法里面讲,十善、五戒;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里面讲,伦理、道德,我们这一生就是我们要学的功课,人伦。我们如果能把这些功课学好,我们这一生学好了,就是考试及格了,来生升级生到天上去。天上有天上的功课,都能够把功课做好,那就太简单了,步步高升。如果我们这一生没有把伦理道德做好,学了什么东西?学了贪婪,学了瞋恚,学的是愚痴。不但来生留级之分都没有,留级是什么?你来生又到人间来,你人没学得好,继续学,来生到人间是留级。太差了,要降级!人道一降级,下面就是饿鬼、畜生、地狱,降级了,到那个地方再学。学好了,慢慢向上提升。

  佛对这桩事情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饿鬼道的业因是悭贪,地狱道的业因是瞋恚。他们在那边学习,学什么?地狱道不瞋恚,真正回头忏悔,自己认错,我错了!不再对一切众生生瞋恚心,他就离开地狱,往上升!在鬼道里面学什么?学不贪,学着不吝啬。畜生道学不再愚痴,无论在哪一道,都是在学习。在天上,学上品十善,学习慈悲喜舍;声闻道学习四谛,缘觉道学习十二因缘,菩萨道学习六度万行,佛道学习清净平等,统统都在学习。所以顺着法性就上升,违背法性就往下坠落,不能不知道。到底是往上提升,还是往下坠落,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与佛菩萨,与一切神灵,与上帝、与阎王,统统没有关系,全在自己。所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这就对了。

  我们再看下面,底下这一段,『贤首菩萨,以偈答曰』。偈颂从下面就开始,就正式答复文殊菩萨的提问。我们先看清凉大师注解,第二段,「正显偈辞,有三百五十九颂半」。这个经文比「净行品」长,超过一倍都不止。「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一百四十一桩事,功德殊胜。所以说明它的功德,菩萨就用了三百五十九颂半。「大为三分」,这是讲段落,我们以后就用这个三大段,总共有三大段。

  「初四颂」,这就是从第一到第四。你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标的,「谦赞许说分」,我们要学。谦是性德,菩萨十信圆满了,显示出来第一个是谦虚。赞是赞叹,普贤菩萨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你想这两个字是不是普贤这两愿?谦就是恭敬,对任何一个人都要谦虚,都要恭敬。你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错了!今天我收到一个同学传真来给我的报告,他在大概是上一、两个月,发现苍蝇念佛往生,好几只。他自己在房间里面,他是个学生,住在学生宿舍,房间里面放念佛机,放佛号。苍蝇飞进来了,他忽然警觉到苍蝇也是众生,不要赶它,可能它也是来听经,来念佛的,因为晚上他放《地藏经》。真的苍蝇不干扰他,他也不干扰苍蝇。听了一、两天之后,这苍蝇真的往生了,赶也赶不走,往生了!以后他明白了,往生就把苍蝇埋起来,给它处理后事,念佛给它回向,好几只。蚊虫、苍蝇、小动物,你能轻视它吗?你能觉得我很了不起,你不如我?不可以。

  你能对蚊虫、苍蝇、蚂蚁都能表示谦虚恭敬,弟子规就落实了,十善业就落实了,对人更不必说,这就是学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对任何一个小动物都谦虚,都恭敬。你看它通灵性,你在做功课,它来参与,它不干扰你,叮在一旁,动也不动,在那里听经,在那里跟大众一起念佛,赞叹!

  「许说」,文殊菩萨问。接受文殊的提问,来详细回答。这是前面四首颂。后面这是第二段,第二大段有「三百四十六偈半,正说胜德分」。文殊菩萨问的,正说十信菩萨所修的净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把段落接着介绍一下,「次三百四十六偈半,正说胜德分」。这是主要的,如果说是像经开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它有这个味道在。前面四首偈就是序分,当中三百四十六首半的偈颂是属于正宗分,末后有九首偈,第三段九偈,「校量劝持分」,这个等于说是流通分。校量是比较,比较功德,劝导大众要受持,要依教奉行。前面四首也分两个小段,「初偈总明,后三开章」。我们先看第一首偈:

  【善哉仁者应谛听。彼诸功德不可量。我今随力说少分。犹如大海一滴水。】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这首偈「前半赞问劝听,后半谦己少说」,末后一句是以大海滴水来做比喻,「次下当明」,这个地方就不细说,后面会讲到。『善哉』,这句话是赞问,赞叹文殊菩萨代大众提问。可见得提问不是个容易事情。菩萨难道不知道吗?普贤能说一百四十一愿,难道不知道依教修行的功德吗?当然知道。自己不说,留着给贤首菩萨说,这个用意很深。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贤首是十信心满,十信菩萨圆满的果位,所以他出来代表,报告他自己学习的心得。所以「善哉」,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说,你问得太好了!

  『仁者』是贤首对文殊菩萨的敬称,这两个字在佛门里面常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这是个普通的称呼词,不晓得这种称呼是最尊敬的。「仁者」是菩萨,我们称菩萨是梵语,是翻译的名称,如果称它的意思就是仁者。从意思上翻,仁者是仁慈的人,一个人能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所以中国这个「仁」是两个人的意思,有自己就有别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别人。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是菩萨。菩萨不容易做。

  佛经里面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小乘阿罗汉,证得阿罗汉了,非常羡慕菩萨,所以他就发心回小向大,学菩萨行菩萨道。有一位天神看到了,故意来示现来试验他、考验他,看他行不行。就变成一个很可怜的人,在路上哭哭啼啼的来了。这个罗汉看到,问他你怎么这么伤心?有什么难事?他就故意的说,他说我家里的老人病得很重,医生诊断找不到药引子。他说要用什么东西做药引?他说要一个真正修行人的眼睛,难!到哪里去找?这个罗汉一想,是,我现在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于是把眼睛就挖一个给他。挖一个给他之后,大概是挖左眼。这个人接着说:错了!错了!我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他说:你为什么早不说?早说我还有一个眼睛,现在我都挖给你,两个眼睛都没有了。不容易,再把这个眼睛又挖出来给他。这个人接到手上之后,闻一闻,「不好闻,算了!」丢到地上去就走了。罗汉听到之后,算了,菩萨道真难行!还是当阿罗汉去。说明菩萨不容易,受不了委屈,禁不起考验,就退转了,佛经上有这么个故事。所以称「仁者」。

  『应谛听』,我们在此地就看到,彼此双方都谦虚,应该谛听。「应谛听」里面含义很深,贤首对文殊,文殊是等觉菩萨,贤首是十信位的菩萨,讲的是真实法,完全与法性相应,所以应该谛听。「谛」,用现在的话说,仔细的听,认真的听。我们初学的人看到,贤首对文殊都叫「应谛听」,我们要不要谛听?实在讲,文殊菩萨的问,是利乐有情问,不是他不知道,他是代我们这些有情众生发问的。这是现身说法,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今天常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处处都要想到,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文殊菩萨在此地,都是恭恭敬敬认真仔细在听。其他的人哪个不认真?哪个不认真学习?

  所以古代的帝王,我们现在一提起来,人家说那是专制,那是封建。以一种非常轻视的心态来看待,错了!难道说古时候古圣先贤都不是好人?现在人个个都是好人,个个人都超过古圣先贤吗?封建、专制再不好,它有一样好处,这些做帝王的人都常常礼请,用现在的话说,学者专家,到宫廷里面去上课,讲学。帝王带着嫔妃、大臣在那里听课,就是「善哉仁者应谛听」。难道这些讲的人真的超过帝王吗?未必!帝王要做出好榜样。你看我们作国王、国家的领导人,都在接受老师的教诲,都这样认真努力的学习,做给天下人看,做给人民看。人民看了之后,上行下效,上面这样爱好学习,让全国人民统统都提起学习的风气,所以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人民贫富不均,这是事实真相,不可能到贫富平均的。佛讲得很好,什么原因?每个人修的因不同,果报怎么会相同?佛告诉我们,我们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力。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到这一道来受生,这是引业。我们都得人身,现在都是以人的身分住在地球上,我们这个业是相同的,引业相同。可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命运不同,际遇不同,有贫富贵贱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满业,这是另外一个原因,满业是你过去所修的福报不相同。佛经上讲得清楚,你这一生有财富,命里有财富,发大财,亿万富翁。这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你发财,别人发不了?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的果报,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如果这一生当中,你聪明智慧超人,物质生活也能过得去,并不很富足。那是什么?过去生修法布施,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这一生当中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果报,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

  如果过去生中这三种布施统统修,修得都不错,那你的福报太大了,有富贵,又有聪明智慧,又有健康长寿。我们在中国帝王里面看到,康熙、干隆,这两个人真的三种布施的果报我们看到了。佛跟我们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晓得你前生修的什么因,你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的。干隆跟康熙,真的,富贵、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所以我们就知道,他过去生中,这三样东西修得圆满,得这么大的福报。我们要想有他那样福报,行不行?行,不难,只要你肯修,你今生很认真努力修,你来生福报就现前。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不种因,想得果报,没这个道理!佛讲得透彻,佛讲得明白。

  底下一句说『彼诸功德不可量』,「彼」是指修净行的这些人,修净行都是菩萨,就是前面一品所说的一百四十一愿。我们在前一品讲得很清楚,这一百四十一愿就是普贤十大愿王的落实,做到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对一切人事物当中。一百四十一条说的是大纲,每一条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细行,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说「彼诸功德不可量」,哪能说得尽!量是度量,说不尽的功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成之后,永不退转。我们今天是初学,有进有退,为什么会退?前面李长者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不退?念念与法性相应,他就不退;与诸法实相相应,就永无退转。如果我们的发心是从意识里面发的心,那就很容易退转,这个不能不知道。

  底下一句,『我今随力说少分』,这一句是谦虚,随自己的能力只能说少分;换句话说,那个不可称量的功德,我没有能力完全说出来。承蒙文殊菩萨的提问,我只能说少分,少到什么程度?下面用个比喻来说,『犹如大海一滴水』,修净行的人,他的功德像大海,我今天能说得出来的,不过是大海一滴水而已。用比喻来形容他所说的少分。聪明人从这一滴水里面,就得大海全味。这首偈赞问劝听,下面三首是这品经的序分,是贤首菩萨所说的,我们把这三首偈先念一遍: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的文相当之长,我们的学习都在清凉大师《疏钞》当中,我们先看清凉大师对这段文的交代。《疏》,「以发心之德,况出修行,巧显深广」。这就是以发心的德已经不可思议了,来喻况修行,善巧方便显示功德的深广无尽。「于中」,就是于这三首偈之中,「初偈」就是第二首偈,「举发心章」。「次偈」就是第三首偈,「况出修行章,初心期于当证,德已叵量」,就是不可思量,「况长时入位遍修,故多佛不能尽说」,不但是贤首菩萨没有法子说,就是一切诸佛异口同音的称说,也说之不尽。

  「后偈」就是第四偈,「许说分齐,前半法说,如是者」这就是这首偈最初的两个字,「双指发心修行,下文具显故,前文双问故,后半喻明」,后半就是最后这两句,『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这是比喻,比喻里面有两个意思,「显喻少分,谓发心行德,如太空大地,所说者狭,如足履一尘」,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这第一首偈,『若有菩萨初发心』,这个「初发心」就是十信,十信菩萨的初发心。这个心是真心,我们常讲真心切愿,他发的是什么心?『誓求当证佛菩提』。这个发心,简单的说,他要发心作佛,他发心在这一生当中成佛,这还得了!这个心一发,功德就没有边际,没有法子称说,这是大乘圆教。所以发心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能不能成就?能!诸位如果要是细心去读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你就明白了。一个人如果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像我们前面讲的,谛闲法师的锅漏匠徒弟。早年倓虚法师给我们说的,极乐寺往生的修无法师,最近深圳念佛往生的黄忠昌居士。不但发心功德无量,他们真成就了。

  十方诸佛赞他的功德都赞不尽,他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成就?没有别的,真信。没有丝毫妄念夹杂在其中,这个心纯!度众生重不重要?重要!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我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干别的事情,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那个成就不可思议;换句话说,换个环境好好的修行,修成之后,倒驾慈航,到这个世间来普度众生。我们跟这个世间众生有缘,缘是什么?有爱心,这个很重要,你真正的爱地球,真正的爱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你懂得自爱,自爱就是依教修行,做出好样子给大家看。自己戒定慧三学不足,法缘还没有完全成熟,缘已经结了,一发心就结了,到极乐世界去打个转。学成之后,又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回来才普度众生。

  这是什么?一生圆满成佛。《华严》到最后,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曾经说,《华严》、《法华》皆是引导入《无量寿》。把《无量寿经》看做世尊在世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最后的归宿在《无量寿》,《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学佛,我也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最初对佛法的羡慕,羡慕它的理论。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真实智慧,《华严经》是佛经哲学概论,这都是我从他那里学来的。接触到之后,尤其是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对我做的是扎根教育,总的纲领是看破、放下、布施,最重要的指导是重视戒律。

  我在那个阶段年轻,疏忽了戒律,他有他的善巧方便,并不很严厉的制止,说我这是错了。年轻人有自尊心,你要老是说我错了,我下次就不来了。所以老人非常慈悲,知道我对戒律没兴趣,不谈这个问题,这个很了不起。而谈什么?谈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的传记,看看释迦牟尼佛持戒得定开悟,让我在这个里面去体会。体会还不深刻,最后表演一招什么?他老人家入般涅盘,走了,我们失掉这个老师了。失掉这个老师,自己再很认真反省,老师教了三年,我学到什么?这反省当中,第一个印象浮出来的,「戒律很重要」,这是平常他对我轻描淡写一句话。每次上课我离开的时候,大多数他老人家会送我到门口,轻轻说一句,「戒律很重要」。所以一反省,这句话马上就冒出来了。然后想,老师为什么常常说这句话?而我自己完全把它疏忽了。

  想了一、两个星期,才想懂了,明白了。戒律跟儒家的礼不一样,因为我们过去总把戒律跟儒家的礼是平等看待,这个看法错误。礼是世间法,世间人的生活规范,这个世间一切都在变,所以礼,中国古代三代的礼就不一样,就有兴有革。就如同世间的宪法、法律,过若干年,这个社会不太适应了,要修订,兴革就是修订。所以夏商周的礼不一样。我们以前把戒律认为那是三千年前古代的印度人的生活规范,对它很尊重,但是不学。我们是现代人,三千年后的中国人,怎么能够适应三千年前印度这些古人的生活规范?这个错误观念,让我们跟戒律就断了缘,这个缘一断,学什么都不能成就。所以大师走,我知道这是为我走,示现给我看,让我认真去反省。明白了,戒律不是世间法,而是什么?凡圣的分水岭,你要超凡入圣,你就要学戒律;你不想超越六道,行,世间礼可以了。戒律可以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可以帮助你超越十法界,这个重要。

  想通这一点,我这再回过头来看戒律的经典,不敢疏忽了。然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要求学生学习《五种遗规》,《五种遗规》第一种「童蒙养正」,《弟子规》就包括在这部分里面。老师没给我们讲,叫我们自修。可是在那个时候,我向老师请法,通常我们请法一次,老师就会答应;而我这次请法,大概是第六次,他老人家才答应。请的什么法?请他老人家为我们讲《礼记》第一篇「曲礼」。我请的时候他不作声,听了之后没反应,以后碰到第二次、第三次,搞到第六次,「好!我跟你们讲吧,反正讲了也没用」。怎么会没用?你不学,不照做。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用意,用意是「我讲,你要肯做到」,这么个意思。要做不到,做不到不就白讲了。

  「曲礼」里面所说的全是弟子规,可以说这是根本的戒律。我们在《佛藏经》里面读到,这是佛说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佛希望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先学小乘。可是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重视小乘,不学小乘,为什么不学?中国无论出家在家,用儒代替,用道代替。孔孟老庄,古时候在家的居士,出家的四众,没有不学的。他有这个根,直接入大乘没有问题。可是在今天的社会,小乘我们不学,儒没有,道也没有,直接就想入大乘,所以用一生的精力,几十年的时间不能成就。原因是什么?好象盖大楼一样,理想、计画很高,认真努力,盖一辈子都盖不成功,什么原因还不知道。实在讲,地基没有。没有地基的房子,搭个茅蓬可以,你盖个两层楼就有危险,三层以上一定会倒,崩塌下来,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我们现在明白了,搞清楚了,所以极力劝勉大家,要做扎根的学习。务必把《弟子规》里面三百六十句句句落实,要做到,《太上感应篇》要做到,《十善业道经》要做到。这都是在入佛门之前的预备的功课,你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入佛门。净宗学会成立,我们从经论上采取制订行门的纲领,就是修行的纲领。第一条是最高的指导原则,《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这是最高指导原则。你看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不是佛法,是世间法,不能不知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句话说,佛法是出世间法,出世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世间法你都不懂,都做不到,出世间法你就无从下手。

  「孝亲尊师」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就是《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经》。你看头一条四句,儒释道三家的根,你先要学好。学好之后,你才有资格升级,升到第二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第三句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我们总的指导纲领。前面的四句,现在我们怎么落实?我提供诸位同学的,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必修课。印光大师还给我们做了补充教材,补充教材里面有《了凡四训》,有《俞净意遇灶神记》,有《文昌帝君阴骘文》,补充教材。这些都要纯熟,条条都是百分之百的落实,你才能往上提升。否则的话,大乘说得天花乱坠,套李老师一句话,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的讲经说法是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是修戒定慧,是断贪瞋痴,你自己想想看,自私自利有没有?是非人我有没有?名闻利养有没有?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有没有?统统具足。那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所做的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四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后三偈开章,我们从这个地方念起: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这个三首是贤首菩萨提出他修学的报告,也就是报告菩萨依「净行品」修行,所获得的无量功德。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这段说得非常详细,我们也应该认真的来学习。我们把《疏》前面这段念一念,接着今天我们要讲的。「以发心之德,况出修行,巧显深广」,这句是总说。「于中初偈」,初偈就是第二首偈,「若有菩萨初发心」这首偈,「举发心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个发心是初信位的菩萨,初发心。初发心的功德,古德常讲,成佛有余!你就知道那功德多大,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问题在什么地方?心是发了,不能够持久,也就是讲退心了。发心的人很多,退心的人也很多,真正到不退转的没有几个。

  这种现象我想每个同学都有经验,我们看看周边发心的这些同学,再想想自己,就明白了。古人有个比喻,说发心就像鱼子一样,你看鱼子生下来的时候有多少。可是鱼子能够长成大鱼,太少了,就是说它的死亡率太高了。比喻发心到修行证果,不是个容易事情;可是如果不发心,你永远不能成就。发心最难能可贵的,是如何保持永不退转,就像前面李长者给我们的开示。尤其是在现前的社会,学佛是真难!内有烦恼习气,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空前的巨大。在过去,没有这么多的诱惑,现在的诱惑力量太大了,几个人能够在这种巨大诱惑里面不动心?可以说一万人里面找不到一个,这是说实话。

  怎样能保持着不退心?只有一个办法能保持,这个办法是念念不离圣教,除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圣教是经典,每天不离开,每天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因为这样做法,你才能够远离外面的诱惑。要接受外面的诱惑,你的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决定不能成就,因为读诵很勉强。为人演说,演是要表演,要做给人看;说是要为人解说明白。那你得要有充分的准备,像讲经、讲演,事先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如果不离开这些诱惑,这个准备工作你做不到。

  今天诱惑最大的,排名第一的是什么?电视。你能够不看电视吗?你能够不听广播吗?能够不看报纸杂志吗?全是诱惑!如果每天在这上接触的时间,超过我们读诵受持的时间,那你当然会退!你怎么能不退转?又何况现在的都市,都市的染污是最严重的。你到路上去走走,你看到处所贴的广告,广告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这个接触到了,能不动心吗?你能够保住清净平等觉吗?难,难在此地。现在不但都市,农村也受到染污了,这一类的广告,我们开车走过这些农村也都看到,一年比一年成长,多起来了。这决不是个好事情,这种严重的染污,它的结果是非常可能让整个人类,地球上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灭绝,这就叫世界末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社会现象是末日现象,末日的征兆,不能不提高警觉,先救自己,救自己最稳当的办法是念佛。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建念佛堂,念佛堂里面大众在一块共修的,人数最好不超过二十人,小念佛堂。如果我们有一百多人,我们可以建五、六个念佛堂,认真努力的修行!有同修来告诉我,我们这个地方有些人想念佛,请不到法师来领众,我们不懂得念佛的规矩。这是小事,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国内北方长春的百国兴隆寺,常慧法师的念佛堂,可以去参学,到里面去住一个星期、住半个月,你就学会了。南方杭州临安东天目山,齐素萍居士的念佛堂,东天目山昭明寺。她那边有三个念佛堂,每天在山上念佛的人有三、四百人,可以去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到山上去住个半个月,住个一个月,你就学会了。学会之后,你回去就能够领众,回去就能办你们地方上的小念佛堂。念佛堂小,容易照顾,二十个人是非常理想的人数,又容易维持,开销少。要想成就,成就的秘诀就是止语。黄忠昌居士有一篇止语的心得报告,我们道场有,诸位可以向柜台上拿一份,回去仔细看看。

  世出世法真正成就是在真诚恳切,这是秘诀!佛法里面,你看许多仪规第一句,「一心称念,一心顶礼」。《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念佛要求的标准是「一心不乱」。起心动念就二心、三心了,就不是一心,一心有感应,二心、三心,感应就破坏了。止语容易得一心,为什么?我不跟别人讲话,别人也不肯跟我讲话,我心里面一天到晚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杂念。这个发心功德就不可思议,这是净土宗的发心。

  真正能做到对念佛往生这桩事情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就!可是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是不怀疑。如何才能做到不怀疑?那你要相信释迦牟尼佛,要相信阿弥陀佛,他们决定不会骗人。他们讲的话,句句话一定是真实的,我要百分之百的接受,接受之后要真干。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当然要把这个世界放下,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我想放下,我还有些家亲眷属,还有些要好的朋友,难分难舍;尤其是母子的亲情,夫妇的爱情,最难放下的。这个东西常常在你念佛的时候,起心动念,夹杂在佛号当中,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了。你要想成就,这些夹杂要放下,不能有夹杂,你才能得一心。否则的话,虽是念佛,不是一心称念,是杂心称念。杂心称念当然也有好处,功夫不纯,这一生往生靠不住;一心称念,这一生往生是决定可靠。

  所以只要能够遵守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样都摄六根,我在此地告诉大家,止语就是都摄六根最好的办法。不说话,没有妄念,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样念,在一般状况之下,三年到五年决定成就。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简单的,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稳当的,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可靠的。为什么不干?真正下决心,希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人的发心十方诸佛赞叹,那就真的是「誓求当证佛菩提」,肯定成就。

  第二首偈,就是第三「何况无量无边劫」这首偈,「况出修行章」,出就是说出,说出修行章。「初心期于当证」,这是讲前面一首偈,初发心的时候,「期」就是我们净宗法门里面常讲的克期求证。我们期望用多少时间,我们可以能够证得,得就是功德,功德已经无量无边,「况长时入位遍修」。偈颂里面讲『何况无量无边劫』,这是长时间的,「具修」,具是具足,『具修地度诸功德』,「地」是地位,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个位次,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次位,再上面等觉,五十一个次位,这里用一个「地」来代表,「度」,菩萨修行的总纲领,一般大乘经上讲六度,六条,在《华严经》里面用十代表圆满,所以《华严经》跟我们讲十度。就是要具足,具足就是圆满的落实,落实十地,十地展开就是五十一个位次,每个位次都是修十波罗蜜,诸多功德。

  「故多佛不能尽说」,多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功德说不尽,为什么说不尽?称性,自性功德深广无际。菩萨所修的功德与自性相应,所以虽然修的是小小行,功德可不可思议,称性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往后经文很长,要细说,而且是多遍的细说。这是佛法跟我们中国教学义趣不相同的地方,佛教化众生不怕麻烦,不像中国古人教人要求的是「简要详明」,佛很慈悲。

  末后一首偈许说,前半法说,『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这是法说。「如是者,双指发心修行」,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修行功德也不可思议。「下文具显故,前文双问故」,文殊菩萨问的是这两个问题,下面答复也是这两个问题。后半最后两句是比喻,比喻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显喻少分」,明显的说明比喻这少分,「谓发心行德,如太空大地」,说不尽!但是能说得出的非常狭窄,很有限的,「如足履一尘」,我们在大地上行走,大地广大无边,我们行走的脚印就是一尘,非常的有限,是说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就比较深了,「密喻不异」,这第二个意思。「谓鸟足之空,不异太空」,鸟在空中飞行有没有痕迹?没有!我们今天讲轨迹,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它飞行的时候一定有个轨迹,但这轨迹并不存在。现在用什么方式把它的轨迹能记录下来?用录相机可以,你用录相机把它录相,然后放映出来,可以把它的轨迹画出来。虽然画出来,也是个抽象概念,事实里面找不到,这是密喻。鸟在空中飞行的轨迹像一条线一样,这条线的虚空不异太空,跟太空没有两样。「微细之尘,不殊大地」,这是比喻我们走路,我们脚踏在地下,踏在地下这块面积很小!这块很小的面积跟整个的大地没有两样,就像鸟飞的轨迹跟空中的事相相仿佛。

  「故此略说,义无不周」,贤首菩萨在此地虽然讲了三百五十九颂半,差两句就是三百六十首。他所说的就像鸟迹,就像我们脚踏在地上这个很小的面积一样,不异大地,不异太空。他所说的三百五十九首半的偈颂,不异自性圆满功德,显示这个意思。故此略说,义无不周,言词是简略,意思是圆满的。「若广若略,皆无边故」,菩萨在此地略说,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广说,广说也好,略说也好,都没有边际,所以说深广无尽。这个道理我们要能够体会,事实真相要能够观察,这个样子我们才能够领悟,才能够契入,入《华严》境界。

  下面举「出现品」,这也是本经,「出现品」还在后面,我们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讲到。「出现品」里头有这个比喻,「如鸟飞虚空,经于百年,已经过处,未经过处,皆不可量」。这是比喻鸟在空中飞,飞多久?一百年。你就晓得这是比喻,鸟的寿命没这么长,哪里能够飞到一百年,所以很明显的是比喻。已经过处,在空中轨迹,它已经飞过的,还有没有飞过的地方,已经飞过、未经飞过都无法测量,皆不可量。为什么?虚空不可量故!下面解释,「何以故」,为什么?「虚空无边际故」,你怎么样去测量?怎么样去测度?「彼就果行,此就因德」,这里面明显给我们看出因与果。彼就果行,彼是指前面一品「净行品」,「净行品」里的行是果行。果是什么意思?果是佛,菩萨是因,「净行品」就是诸佛如来之所行。我们如果学会了,虽然不是佛,可是你行的是佛所行,功德不可思议。

  此就因德,贤首菩萨的报告是要讲什么?讲果行里面的因德;不说果德,说因德,意思好!意思是什么?效法菩萨行,他有些什么功德,这个意思好。如果说是果行、果德,那我们只有叹息,那是佛所行的,我们做不到,我们没分;讲果行、因德的话,我们人人有分。我在此地再给你补充一点,我们中国五千年来古圣先贤的教诲,圣贤教什么?无非是教我们伦理道德、五伦十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道。随顺道,这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德,中国古圣先贤五千年的教诲不离这个总纲。落实在行的方面就是《弟子规》,在大圣大贤,弟子规是果行。

  我们凡夫依照这个纲领来修行,把圣人的教诲也变成我自己日常生活行为,变成我们工作、处世待人的原则,遵守不违背。我们不是圣人,但是在日常生活所思所行跟圣人没有两样。圣人的德行就像太空,就像大地;我们今天模仿学习,我们的功德就像此地比喻里面所说的鸟迹、履尘。履是鞋子,穿的鞋子踏在地上这一点尘土。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你就明白了。真正懂得、明白了,凡夫作佛难不难?不难。凡夫能不能作佛?能不能作菩萨?能不能作罗汉?能!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

  我前几天画了个图表,好象他们也贴在这边。我是画了个圆圈,圆圈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白的一片,这是自性,这个时候就叫做佛。这个圆圈里面加上个黄色,黄色代表妄想,就是你的真心、自性起了妄想,还好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着,只有妄想,这个时候你叫做菩萨。下面一个,在黄色里面又加上一道绿色,绿色代表分别。但是你没有执着,虽有分别,没执着,这叫阿罗汉。黄色叫菩萨,这个叫阿罗汉,没执着。末后一个图,再加上蓝色的,蓝色代表执着,那就叫凡夫,六道凡夫。所以六道凡夫,你看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你去掉执着你就是阿罗汉,再去掉分别你就是菩萨,最后把妄想也断掉你就成佛了。这个图很简单,一看就明白了。

  你要问什么是佛?佛在哪里?菩萨在哪里?阿罗汉在哪里?就是你自己。你自己有佛性,那就是佛。佛性上现在染着了妄想,带着妄想,你就是菩萨;又带上了分别,你就是罗汉;如果再带上执着,你就是凡夫。由此可知,佛、菩萨、罗汉不是别人,是自己!正如同我们上学念书,譬如念大学,大学毕业了,你拿到一个学位,叫学士,学士好比是阿罗汉;再念研究所拿到个硕士,好比是菩萨;再升一级你拿到博士,好比是佛。所以,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你就晓得这三个名词是佛教育学位的名称,人人都可以拿得到!但是现在每个人这三种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三大类的烦恼你统统具足,所以现在变成凡夫了。

  凡夫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善有不善,善心、善行生三善道,不善的心行堕三恶道,六道是从这么来的。六道的下三道,佛讲得很清楚,后面还有很详细的讲解,经文上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总的来说都是属于贪瞋痴慢疑,后面还有恶见,六种根本烦恼而堕落。六种里面哪一种偏重,譬如六种烦恼统统有,瞋恚心很重,这堕地狱;贪婪的心非常严重,堕饿鬼;愚痴很重,堕畜生。是这么回事情,这六道里面的因行。

  统统搞清楚,统统搞明白了,佛在哪里?地狱在哪里?饿鬼在哪里?你全都明白了。没有离开自己!现在连外国人也证明了,用科学的方法证明,证明什么?人没有死亡。确实肯定了,身有生灭,他们现在讲,灵魂没有生灭;身有痛苦,灵魂没有痛苦。他们的说法只是沾到佛法一点边缘,还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怎么样?在灵魂,灵魂还是有色身,他的色身跟我们的色身不一样。我们的色身是物质,他的色身不是物质,是形象,在佛法里面叫无表色,表是表示。我们现在就讲物质,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可以能够接触,就有表色。无表色是什么?眼看不见,耳听不到,鼻也嗅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他确实有身,他有色身。所以地狱有色身,饿鬼有色身。天人有色身,欲界天人有色身,色界天人也有色身,有色身就有苦,不过他的苦跟我们来比淡多了,我们的苦很严重,他们的苦很淡薄,没有我们这么严重。

  所以,灵魂不死,灵魂要改造、要提升,提升到灵性,问题真的就解决了。回归到灵性!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圆满,因圆果满。学佛总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无不是以此为目标,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于生死就不在乎了,知道没有死,换个境界继续学习,继续修行。这个话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一节课接着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来看果行、因德。果是讲如来究竟佛果,证到究竟圆满那就是自性的自然流露,佛法里名词称作法尔如是。那我们要问,在那个境界里面有没有果行、因德?诸位同学你自己去想想有没有?中国《老子》一开端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在前面报告的次数太多了,明心见性的时候,妄想没有了,断掉了。妄想是什么?是起心动念。诸位想想,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之触,意之知,这是六根接触六尘。到不起心、不动念了,还有因、还有果吗?还有行、还有德吗?统统没有了。如果还有果行、因德,他就退下来了,退到什么位次?退到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还有分别,所以他有果行、果德、因行、因德,他还有;菩萨没有,不分别了,只是他还有起心动念。

  你就知道,这些话是佛给凡夫说的,佛在讲这个经的时候,里面有凡夫众,就是大心凡夫。发了菩提心,修菩萨行,执着没有完全放下,确实是在放下,没有彻底放下!执着是什么?讲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叫轮回心,轮回心是执着。四圣法界的心是分别。所以不执着,六道就没有了,超越轮回;不分别,十法界没有了,你就到一真法界,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然后我们学经教,就跟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相应。听经、学教,离言说相,不执着言说,不分别言说,离言说相。有没有言说?有。我们在上课,听佛说法,会听的人意思都明白了,不着相。不着什么相?不着名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心缘相。

  心缘相比较难懂,也比较深,心缘相是什么?我们听了之后都有见解。我们今天要求学生听课之后,要提出心得报告,提出你学习的感想,这都属于心缘相。这些长聪明,不生智慧,长聪明。现在学校教的都是这个,随着年龄愈来愈聪明,学得愈来愈多的,愈来愈没有智慧。智慧跟聪明不一样,两桩事情,离相就是智慧,着相就叫做聪明。圣教跟六道凡夫里面的教诲,不相同之处就在此地。所以我们听了,恭恭敬敬的听,细心、认真的听,听懂就懂,不懂不研究,也不要去问。为什么?你问了,人家给你讲,你还是不懂。这什么原因?你的妄想执着没放下;妄想执着只要放下,你自然就懂了,你能懂几成,那就是你放下了几成。放下一成,你这一听就懂一成;放下两成,你这一听就懂两成。就这么回事情!

  为什么?你要知道佛说法,佛有没有说?佛没有说。我们常讲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可是佛在大经里面常讲,他没说法;甚至说如果谁要是讲佛说法,叫谤佛。这话说得严重!他不是有意谤佛,他完全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世尊天天在说法。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讲,诸佛菩萨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在事相上看,他有说;你在体性上看,他没有。《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谁说?谁听?说者、听者皆是虚妄,梦幻泡影!《大般若经》上讲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才是诸法实相,那才叫做明心见性,那才叫一切通达明了。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全都通达明了,谁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什么是菩萨境界?没有分别执着的见解。

  法相宗常讲,没有分别执着就是转识成智。你看看八识里头,末那识执着,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执着没有了,平等性智现前。平等性智是什么?是禅定,是自性本定。你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执着,所以执着是错误的,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了,妙观察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你只要不分别,自性智慧现前,这不是学来的,学来的是聪明,不是学来的。也就是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佛性,佛性就是妙观察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迷了佛性就变成第六意识。只要这两个转过来,阿赖耶自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也自然转成成所作智,转八识成四智。第六、第七这两个是因上转,前五识跟第八识是果上转,因一转,果上就连带一起都转。转八识成四智,诸位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叫一真法界!那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末后一段「入法界」就有详细的说明,真的入法界。法界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没离开!念头一转,不一样了。所以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他讲的是真话,自心(我们自己的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心;此方就是净土,净土就是此方。这是什么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三种烦恼断掉的时候,这境界现前,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全没有了。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知道。

  更应该要知道的,我们现在是在迷位,没觉悟!也就是说这三种烦恼习气统统具足。现在我们懂得了,我们用佛的果行做为我们自己的因行,这个太殊胜了!诸佛的果行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就是十善业;从这里扎根,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根本行。你看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这个要是疏忽了,你这一生只可以说跟佛法结了个好缘,能不能得到佛法受用?得不到。因为你在这个世间,你还在造作,在造业!这个业决定是染业,不是净业。为什么?因为你妄想分别执着没断,这三样东西染污了自性,所以你所造的一切业是染业。染业里面有善、有恶,善业生三善道,恶业生三恶道,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

  除非你真的相信净土,真信切愿,身心世界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但脱离六道,而且脱离十法界,这个因行与佛的果行完全相应。念佛是佛的果行,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从《弥陀经》上知道的。《弥陀经》最后,释迦牟尼佛自己说出来,他老人家也是修这个法门成佛的。念佛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这个难信之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点破了,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果行、因德就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的文。

  「然普贤行德,似同佛果,是故皆以虚空为量,上下文中,皆同此说」,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是一段。普贤行德,似同佛果,普贤是菩萨。什么叫普贤?直接向佛学的这个人就叫普贤。向菩萨学习,向阿罗汉学习,我们拜一个师父,向师父学习都不行。为什么?不同佛果;只有向佛学习,就似同佛果。所以普贤菩萨,你要知道,谁是普贤菩萨?一听到这个名号,马上就想到峨嵋山,骑着六牙白象的这是普贤菩萨。那个普贤菩萨是代表,那是等觉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个普通的名号,你要知道。他代表一个行门,就是修行的法门。什么行门?就用如来的果行,我们从这里下手,从这里学习。

  我们在因地,我们开始学就学佛,佛怎么样对父母,佛怎么样对兄弟,佛怎么样对朋友,佛怎么样对众生,我直接向他学习,这叫学佛。所以虽然不是佛,同佛,似是相似,有点像。总的来说,我们用一句话来说,佛的行德是什么?用一句话,「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如来的行德,诸佛的果行,无条件的慈悲,平等爱护一切众生。众生里头包括植物,包括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佛是平等的慈悲对待。方便为门,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叫方便。再看你的根性,看你的程度,看你现前的生活环境,给你说法,叫应机说法。佛没有一定的法说,也没有一定的身相,千变万化,这叫方便为门。方是方式、方法,便是便宜。什么叫便宜?就是此时此刻最恰当的、最合适的,为你显示出来,让你眼见耳闻,接触到了你会开悟,这就叫佛法。

  佛法就是帮助人破迷开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不管是再小的小小觉悟,也叫佛法,佛法就是帮助你觉悟的。有人根性利的、烦恼轻的,接触之后大悟;有人烦恼习气重的,业障很深的,接触到佛法,小悟,不一样!佛在方便门里面,方便门里都有最初方便,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我们学佛学了很久,再细心想想没得到什么,只是学了一些皮毛常识,在实际上、受用上没得到。日常生活当中还是老毛病,还是习气烦恼,没能改变。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没有从最初方便下手,所以没法子契入。最初方便是什么?佛讲得很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佛说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我的老师费了三年的时间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这句话三年当中讲了几十遍。我跟他老人家见面是每个星期一次,换句话说,一年有五十次,三年一百五十次,这个话他说了几十遍,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他的善巧方便,因为我们那时候对戒律不能接受,排斥;羡慕佛法的理论,道理讲得太好,所以修行的行门疏忽了,认为我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持戒就是不修行,就是不接受它的行门。他老人家就这么一句话轻描淡写,说了几十次。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们才豁然想通,说这么多次一定用意很深。想想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想通之后,这才晓得,这叫最初方便;如果不从这个地方下手,就不得其门而入。从这么个思路,我们才真正明白了圣贤之道,才真正明白了中国五千年前的老祖宗,教导后世的子孙用的是什么?最初方便,就是戒律!

  戒律从哪里开始?从孝亲尊师开始,伦理教学里面「父子有亲」,我学了佛之后才懂得,没有学佛之前,念这个虽然念得很熟,不懂意思。只晓得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亲情,这个亲情是自然的,知道就到此为止。而不知道这个亲情是性德的核心,学佛之后才明白!整个圣贤教育,也可以说十方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他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这个。但是佛教里头不叫亲爱,佛教里叫慈悲,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门就是方法、门径,要用方便;根本的理念,教育的理念是慈悲。慈悲用现在一般人讲的话,爱的教育,佛法是爱的教育,爱人就不会害人。所以它的德是和平的,和平的教育,和睦的教育,跟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最初方便完全吻合。

  我们学净土,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你不能不认真修学。因为净宗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第一句是「孝养父母」,如果你对父母不孝,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看这个人不孝,那怎么能接受他?再看这个人对老师不尊重,只要这两个条件不符合,你就去不了极乐世界。诸位要知道,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要具足这四个条件,你念佛才能往生;不具备这四个条件,念佛不能往生,你不能不知道。

  三福里面第一条是最初方便,没入门,没有入佛门。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知道,就用这个基础来教化后代。所以中国五千年来,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民族,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过安定和平的生活,靠这个教育。这个教育是什么?就是我们在此地念的普贤行德。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似同佛果!不能不重视。我们学《华严》从哪里入门?就从这里。如果不在这上认真努力,就是遇到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给你讲《华严经》,你也不得其门而入,你进不去!什么原因?你有业障,业障障碍住你;心里想去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你不具足条件。譬如我想考大学,你要参加考试,你要考试及格才行,那是你具备的条件。想考大学,中学没念过,考试得个零分,你那个愿望落空,不能实现。这不能不知道。

  普贤菩萨这样我们就晓得了,普贤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有多少个等级?五十一个。五十一个菩萨都是修的普贤行,都叫普贤菩萨。我们《华严》上讲十信位,初信位普贤菩萨、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三信位的普贤菩萨,到十信位的、十住位的、十行位的、十回向位的、十地位的、等觉位的,他统统都叫做普贤菩萨。这些人这一系列的全都修普贤行,就是说他修行的纲领决定离不开十大愿王。他修什么?修礼敬、修称赞、修供养、修忏悔,这是十愿前面的四愿,前面四愿是根本,是最初方便。我们想想,我们对父母、对尊长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礼貌?这两个字没有,不是修的普贤行!我很少看见。

  我接触的人很多,表面上看到有礼貌,拿点东西,写几个字来问我,一看没有礼貌,为什么?字迹潦草。跟我们不一样!我这一代以前亲近老师,有问题写出来向老师请教,我们的字都是恭恭敬敬用毛笔写的。老师一看,写得这么规矩,这么恭敬,老师就发心教你;如果字迹很潦草的话,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不教你?不教你。为什么?教你你接受不了。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一点诚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你叫白教了,怎么可能?所以,现在看人写字是一片潦草,就看到他心浮气躁,他不是法器,没有恭敬心。再观察他,带着傲慢的习气,不知道谦虚,你细心看他言谈举止就知道了。他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那就是大众听经就可以了,种善根。真正要想学,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是例外,从恭敬中学。你对你父母不孝,你对你的师长不敬,不能教,教了是白教,没用处。

  一个人在一生,很少一个人一生只听一个老师的,很少!启蒙是听一个老师,在一个老师会下成就根本智,这古人的标准,现在我们不谈,标准降下来了。我的老师对我,标准就是大幅度的下降,降到什么?你有能力能够辨别真妄,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有能力辨别。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可以了,行了,就是说你可以毕业了。毕业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可以听别人讲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可以接触众多的修行大德,不同宗派,甚至于今天讲不同的宗教的学者专家,都可以接触。

  你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接触的时候只会得利益,不会受害,老师放心!你可以出去参学了。没有这个能力之前,老师决定不许可,为什么?你没有能力辨别。怕听到邪说误以为真,你走入歧途,老师对学生看得很牢。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被老师管教得很严,这个对我们以后好处太多了。如果你要觉得老师管得太严,你心里不服,没有获得这种能力,这是基本的智慧,还没有开,没有这个能力,你就离开老师,那非常危险。往往一个人这一念错了,就一生都错了。所以我跟老师学了十年,这个十年培养这一点功夫。以后离开老师,我接触的面到全世界,各个不同行业,不同的专家学者,各个不同的宗教,我普遍接触。

  这个最低的标准,不能再降低,再降低不能成就,所以李老师给我设限的是最低的。他老人家很慈悲,给我设限的时间五年,五年之后我真正得到利益,我向老师请求我再做五年,他笑笑,这十年把这个基础加深。以后出外面参学,自己才真的有这个能力,如如不动。对人懂得谦虚有礼,礼敬、赞叹、供养做到了。对不同的行业,尤其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修行人,我都是一律恭敬、赞叹、供养,决定没有毁谤。为什么?我明白各个不同的宗教,都是诸佛、法身菩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化现的!你看《普门品》里头不是告诉我们吗?「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把它换个名词,应以基督身得度者,佛要不要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阿訇身得度者,要不要现阿訇身而为说法?通了!才知道,我这才明白,全世界所有宗教是一家人,都是佛菩萨的化身。

  在以前我也没有听到别人有这种说法,我提出来,心里想一定还要遭到很多次的辩论。没想到这么多年来走遍全世界,我把我的观点向大家报告,大家居然都赞成,没有反对的,没有辩论的。在日本遇到一个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大概是一百零一岁了。他见到我很欢喜,告诉我「全世界宗教的创办人,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老人家给我做印证,我听了非常欢喜!出来之后他的徒弟告诉我,他说净空法师,我们老和尚一生没讲过这个话。讲话也是看人讲的!

  所以这就晓得,普贤行德,遍法界遍虚空界无所不包,只要与性德相应的就是普贤行德,就是似同佛果。所以底下讲,「是故皆以虚空为量」,就是你初学佛的亦如此,老修行的也如此。佛法里面的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我们详细讲过,诸位听了之后就明白了,确实皆以虚空为量。本经上下经文皆同此说,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

  我们接着看「开章」这段清凉大师的注疏,接着前面的文,我们把《疏》文念一遍,「此初发心,与下文十住初发心住,及发心功德品,有何别耶」,这是假设一个问答。因为《华严经》里面发心讲了三次,这个地方的初发心,与下文,这个下文是第三会第十五品,三会第十五品就是十住菩萨,十住菩萨初发心。以及「发心功德品」,这是三会第十七品,就是「初发心功德品」,十住。这三个地方讲的初发心有什么差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问得很好。

  下面清凉大师就为我们解答,「此中发心,该于初后,取其成德,乃是信终,取其为本,乃在初发,虽如轻毛,功德初篑故,十住初发,即是此终」。到这个地方是一段,我们先看这段。此处讲的初发心是十信位,下面两处讲的初发心都是十住位,十住初发心。一个是发心住,一个是十住圆满,就是「初发心功德品」,那是十住圆满。差别就是这个地方初发心,「该于初后」,该就是包括,包括初,也包括最后,后就是讲后面所说的初住。十信圆满,位子向上提升就是初住菩萨。我们晓得十信心满没有离开十法界,而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在十法界里面这个位子最高,天台大师说这个地位叫相似即佛。

  相似还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无明没破,像我们前面画的图一样,无明破了之后才是真佛。真佛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无明就是此地讲的妄想。无明没破是菩萨,这个菩萨大乘教里面也称之为权教菩萨,也就是说不是真菩萨。真菩萨,诸位要晓得就是佛,分证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真菩萨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不是真的,相似的菩萨,相似的佛,都是属于相似的,不是真实的。他破一品无明就脱离十法界,往上提升就是初住,所以初住也叫发心住。发什么心?菩提心。换句话说,从此而后,他用心都是用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真佛,他用真心。

  真诚就没有虚妄,清净决定没有污染,平等就没有高下,诸位想想,相对的境界没有了,这叫真佛,在《华严》里面也称他作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解释经文里面所讲的诸佛,他的注解,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注得好!诸是多,哪些?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这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我们在讲席里面跟诸位多次报告,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四十一个位次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们诸位想想看,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了,还有阶级吗?如果说还有阶级,真的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诸位想想是不是还有分别?是不是还有执着?如果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哪来的四十一个位次?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为什么佛在经上又要说四十一个位次?清凉大师在前面开示讲得好,说四十一个位次,是他的妄想的习气没断。跟诸位说,执着的习气断了,阿罗汉执着没有了,有执着习气;菩萨执着的习气没有了,分别断了,有分别的习气,这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分别的习气断了,妄想没有断,所以他不是真佛。妄想一旦要是断了,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这就是我们此地所说的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是宗门里面常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一分你要记住,《华严经》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这个境界我们六道里面的人,不但是六道,就是连四圣法界的人也没有法子想象。这个境界祖师大德给我们说,这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不能不知道!

  因为每一位破无明、证法身的这些佛菩萨们,他们带着有妄想习气多少不一样,但是妄想习气不碍事。所以这四十一个位次,你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有,一真法界真的是平等法界。既然平等,哪有什么高下?有高下就不平等,平等法界,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为什么不能说它无?每一位法身菩萨习气有厚薄不相同。习气厚的,我们讲地位就低,十住、十行,这是习气厚的;十回向、十地,是习气薄的;到习气完全断了,没有了,这叫究竟圆满佛。实在讲,究竟圆满佛他们在法相上来讲,跟初住菩萨真的是没有两样。究竟圆满佛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初住菩萨亦复如是,他也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他也现什么身。所以,我们讲他的智慧、他的德能跟究竟圆满佛差不多!

  我们十法界里面的人,不但是我们六道凡夫,就是四圣法界的人看他们也没有办法辨别出来,这个道理要懂。往后要细说这四十一个位次,细说就是说他们差别在哪里?差别非常微细,绝不妨碍他普度众生。我们在四弘誓愿里面来讲,他们圆满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断尽了,只留着无明的习气。无明的习气没有法子断的,你要起个念头,我要断它,就错了。你不是又起心动念了吗?又堕在分别执着里面去,哪有这个道理!向上一着,这个话是禅宗里常讲的,这就是讲法身菩萨们的修行。他们怎么修?真的是无修,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无证而证,证而无证,这个话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我们误会「无修就是修,修就是无修,算了,我什么都不要修了」,那你肯定堕三途。这些话实在讲我们望文生义,把意思全都解错了,这绝对不是我们的境界,不是十法界四圣的境界,何况我们。

  同样一个道理,西方世界诸位都知道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说法跟《华严经》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什么差别?真的没有差别。我们从《华严经》上就悟到了,悟到什么?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因为西方世界有很多是带业往生的。虽然带业,凡圣同居土带业,方便有余土带业,实报庄严土就不带业了,跟大乘、一乘里面所讲的法身菩萨没有两样,完全相同。可是它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确实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的加持,它跟法性土圆融!也就是跟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净土融成一体,这是不可思议境界。这个在十方诸佛剎土里面,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过;只讲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个非常特殊的地区。我们要懂得、要明了,不要产生疑惑,对我们念佛往生就不会产生障碍了。

  如果有疑,疑就是障碍,那还不如什么?不如那些乡下不认识字的阿公、阿婆们,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实念,他不怀疑,往往他真的成功。他不认识字,他也没有听过经,他也没念过经,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居然念到一心不乱,他能够预知时至,能够站着往生,能够坐着往生。令人羡慕!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老师教学,两种学生最好教,一种叫上智,一说他就懂了,没有怀疑,他也没有问题;一种是下愚,他也没有问题,他也不怀疑,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相信,就怎么做,绝对没有疑惑。这两种人好度。

  最难度的是当中的,上不上、下不下,问题可多了,这个难度。那个问题多,所以世尊当年住世四十九年,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为哪些人?就是为这些人。这批人难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慈悲到极处!讲经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帮助中间这些人,占大多数,帮助他们破迷开悟。迷破了,悟开了,信心才坚定,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真的信心生起来,愿心生起来,能老实念佛了。什么叫老实?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叫老实。这个样子就有功夫,就得力了,他能成就。这是讲到发心住,就是真佛,不是假佛了。

  此中发心,该于初后,就是通前通后,前面是十信位的初发心,后面是十住位的初发心,通前通后。「取其成德」,本经所说的就是十信位菩萨修行成就的功德,这叫成德。「乃是信终」,就是此地贤首菩萨给我们做的报告,三百五十九首的偈颂,这是信终。

  再看下面文,「取其为本,乃在初发」,这个初发就是今、现在,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本是根本,凡是修行,如果没有根本,像植物一样,没有根本,这个植物就是我们讲的花瓶里的插花,盆景里面所种的小树,这就是没有根本,怎么长也长不大。所以根本太重要了,根本在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诸位想想,从初信到十信圆满,菩提心才长成,所以初住菩萨叫发心住,住就不动,他有了定位。菩提心绝对不会退转,绝对不会变形,也就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恒不变。

  我们今天这十个字有没有?我们同学自己想想,若有若无,有时候想起来,有时候忘记。而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再细心去检点一下,我们对人有没有做到真诚?真就不假,诚则不虚,我们跟一般人相处还是虚情假意,真诚心没有!什么叫虚情假意?虚情假意有时候自己不知道。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的,我们的起心动念,你就晓得变化多大!前念跟后念,前念灭、后念生,前念欢喜、后念忧愁,变化太大了。变化就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变化,真心叫一味。我们讲什么叫真?什么叫诚?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把诚做了个解释,解释得很好,跟佛法里面讲的相应。什么叫做真诚?「一念不生谓之诚」。你想想看,一念不生,那还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化了。我们今天还有前念、还有后念,就没有真诚。有前念、有后念,这叫什么心?妄心;没有前念、后念是真心,你就晓得我们到底用的是真心、是假心。有前念、后念的又叫做轮回心,你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

  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这叫妄想,我们的真心已经失掉。真心的作用,就像《心经》上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真心是照见,像一面镜子一样。大乘教里头常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或者说一念才动,觉性就失掉,觉性就是佛性。所以起心动念就无明起来了,无明是不觉,但是这个还很淡薄。从不觉生分别,分别是什么?分别就是觉,这不是真的觉,这个觉的根从哪里来?从不觉来的。所以这个觉就不是正觉,叫什么?邪觉,它的根是八识,正觉的根是法性,那怎么会一样?法性是真心,正觉是真心;妄觉是八识,也就是妄心,根不一样,学佛不能够不清楚,不能不把它搞明白。

  所以我们今天用的心不是真心,是妄心;要想用真心,虽然有,人人都有,太难了。佛讲得很轻松,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真心就现前。放不下!这三大类的烦恼,一个比一个严重。最轻的是无明,就是妄想,妄想最轻,再严重的就是分别,最严重的是执着。佛教给我们,最严重的先放,对于一切人事物不再执着,为什么会不执着?因为你肯定,虽然自己没有证得,肯定佛所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晚上作梦,梦醒之后有没有执着梦中境界?一般人不会执着。为什么?梦是假的,有什么好执着!容易放下。佛告诉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六道轮回,六道就是个梦境,六道里面的一切,随缘就好,不要再执着。能把执着放下,在佛法讲,你就证得阿罗汉,你的障碍去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所以你出不了十法界。但是执着没有了,六道超越了,有执着,不能超过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

  超越六道轮回之后,你到哪里去?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我们讲这个经讲得很详细,大乘教里佛说,七信位的菩萨,十信位,从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七信,七信位的菩萨执着断尽,没有执着了,所以他超越六道。七信在哪里?七信就相当于阿罗汉,在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里头。他还有习气没断,习气要断掉了,他就又升一级,声闻往上面升一级,缘觉,或者是菩萨。这个位子里面执着的习气没有了,他们在那里修什么?他们在那个地方断分别。分别断掉,没有了,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分别没有了,他有分别习气;分别习气也断掉了,他就又升一级,十法界的顶头,佛法界。

  到把分别的习气断掉,分别习气没有了,破一品无明。我们一般讲,放下起心动念,于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叫破一品无明,十法界没有了,超越了。到哪里去?到一真法界去了,《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到华藏去了,念佛的人到极乐世界去了;诸位要知道,极乐跟华藏是一不是二。超越十法界。可是走华藏世界这个路,难!太难了,非常困难,不要说别的,就是执着就不容易。我们今天怎么修?执着淡一点,分别淡一点,起心动念这个事情先不去管它,只能把分别执着淡一点,我们只能做到这个。淡一点是什么?淡一点就是带业,你没断!只有一个方法,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能做到。

  所以《华严》末后也不例外,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劝导,劝谁?劝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做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看了这个现相一下省悟过来。你看看最后人家的修行,真的是不容易!从四圣法界向上契入一真法界,这叫竖出,从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再到一真法界,竖出,难!这难行道。净土法门叫横出、横超,我不经过这个道路,我从旁边就出去了,这就容易。旁边出去之后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这叫易行道。不管是横出也好,竖出也好,根本在发心,我们有没有发?甚至什么叫菩提心,学佛的人能讲得清楚的不多!

  古大德有方便说,最常讲的方便说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你想想看「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有没有发?这句话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话来把它翻译一下,度就是服务,我们要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叫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心为他服务,你能伤害他吗?如果对一个众生你还伤害他,你这一愿就没有。伤害人不必说,有人他不伤害人,他认为众生是人。蚊虫、蚂蚁是不是众生?你有没有为它服务?这要问问自己!蟑螂、老鼠是众生,你有没有为它服务?再往深处讲,花草树木是众生,你没有为它服务?自然生态是众生,你有没有去破坏它?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菩提心难!我们没有为众生服务,我们没有本!所以功夫怎么会有进步?

  为什么我们这个根本得不到?根本还有根本。这是大乘教,大乘教的根本是什么?小乘。佛说得很清楚,「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要循序渐进,像念书一样,总是要先念小学,再念中学,再念大学,再念研究所,佛承认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念,一下就念研究所,那佛不同意。小乘里面教什么?教你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怎么能作菩萨?所以小乘教里面都讲人天法。中国可以说是唐朝中叶以后,我们就不学小乘了,为什么不学小乘?我们学儒,我们学道。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这行,你有儒、道的基础,可以一下就得到大乘的根本。所以,今天我们的麻烦来了,小乘不学,儒也没有,道也没有,剩下只有一个老实念佛的人能得度。可是老实人难找!几个人老实?

  我们想想都不是老实人,为什么不是老实人?妄念太多;老实人没有妄念,老实人没有怀疑,老实人能一切放下,老实人一心归向净土,决定没有杂念。我们今天的修行,有疑惑、有杂念、有怀疑、有忧虑,不老实!又没有根本,怎么能成就?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调从根本修,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教的根是《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经》,希望从这三部经上去扎根。然后你就有本了,你的初发心就真发了,那就不是假的发。虽然发了,发了之后要好好去修,怎么修法?「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眼前要学的是当中这两样,要学断烦恼,认真断烦恼,认真的去学法门。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初学的阶段,学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到什么时候法门无量统统可以学?烦恼断尽。

  学习还是有次第,烦恼没有断尽,不能学很多法门,所以学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真正的用意还是在断烦恼。烦恼慢慢减少,慢慢断了,智慧慢慢开了,一旦烦恼尽了,豁然大悟!宗门讲明心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你一下就开悟,开悟之后就法门无量誓愿学。没有开悟之前不行,没有开悟之前我们学一个法门,一门深入,这一个法门帮助你开悟,帮助你断烦恼。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设定的这些方法,巧妙极了。最怕的是我们自以为聪明,故意不遵守佛菩萨的教诲,以为自己很行,现在就要涉猎许多法门,结果搞一辈子一门都没通,这叫真正可惜!妄想分别执着丝毫没有减少,那麻烦就大了。将来的生死,在六道里头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没有用处,那就全错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取其为本,乃在初发,我们今天初发心学弟子规,学十善业,学感应篇,取其为本,那就帮助你初发心。

  底下的比喻说,「虽如轻毛,功德初篑故」,这个事情虽然很轻,不值得一提,轻如鸿毛,它有功德,功德是什么?初篑。好象我们用泥土堆成一个山,那山是很多泥土堆的。刚刚没有堆成山,我这是一铲的土、一瓢的土倒下去,这是初篑。只要功夫不间断,慢慢累积,它自然就成山。所以初篑是起步,我们今天讲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初步。「十住初发,即是此终」,十信圆满,就是十信初发的圆满,终就当作圆满讲。十信位初发心的圆满就是初住。初住了不起!超越十法界了,这道理不能不知道,我们用功的顺序先后就明白了。现在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后面这一行,「成彼初发,此终为能发,彼是所发,此正是发起之发,义兼开发,彼是开发之发,义兼发起,其发心品,正显十住初心之功德耳,以斯甄别,非无有异」。到这里是一段。成是成就,彼初发就是十信位的初发心,这是十个位次初发心,到十信心满成就初发心;信位的初发心成就圆满,到第十信成就圆满。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很广很深,我们必须要知道。十信位的初发心是在凡夫,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地位,他成就圆满,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诸位想想看,从我们人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再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句话里头包含这么多的位次。

  此终,这个终是现在讲的十信心满,十信心满这是能发,「此终为能发」。「彼是所发」,彼,这个要记住,彼是讲的初住,初住菩萨是初发心住。就是菩提心真的发出来了,从此以后不再用妄心,不再用轮回心,用真心。由此可知,十信位都是在培养菩提心。菩提心发了,发了怎么样?若有若无。发了之后你要好好把它培养起来,正像种树一样,那个种子,像种桃树,桃树的种子种下去之后,这时候才发芽。发芽很嫩,稍微不谨慎,这个芽就会被摧毁掉,所以你要好好的保护它,要好好的去灌溉它。一直到它长成小树,风吹不倒了,确实根长了力,那就好比是初住的发心,叫发心住,真正能够长成,不再需要人照顾了。我们在没有成小树之前,是要小心照顾它。

  由此可知,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世尊嘱咐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常常照顾他们。这个很难得,他发了菩提心,他将来就能成菩提道,诸佛菩萨都有义务来照顾他。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一直要帮助你到发心住。这个帮助的阶段、过程就是在十法界,离开十法界不需要照顾了,那就成就了。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菩提心有进有退。到初住就不退,菩提心绝对不会再退转,那就成功了,所以那个发是开发的发。十信位呢?十信位是发起的发,当然里头有开发的意思,可是偏重在发起。到初住菩萨,他是开发的发,虽开发他也离不开发起。他是从十信位这个基础再提升到十住,所以开发里面有发起的意思,发起里面有开发。可是它的偏重不一样。在十信位的时候是发起,十住以上是开发,菩提心开花结果,那真的是开花结果了,这个比喻比得很好。

  「其发心品」,这就是「初发心功德品」,「初发心功德品」就是初住菩萨。「正显十住初心之功德耳」,这品经里面要跟我们讲的,是显示十住,十住初心就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的功德。「以斯甄别,非无有异」,前面问这三个有什么差别?这把三种不同,清凉大师为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它的异同我们都清楚、都明白。

  下面引经来说,「故璎珞云」,《璎珞经》上讲,「发心住者」,这就是讲初发心,十住菩萨的初发心,发心住者。「是人始从具縳,未识三宝,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既云始从凡夫最初发心,明知此中发心,该于初后」。引用经文的意思,说这个人(这个人是初住菩萨)始从具縳,具縳是烦恼,这个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开始从烦恼。「未识三宝」,三宝是自性三宝,就是自性觉是佛宝,自性正是法宝,自性清净是僧宝,这是要注意到的,这是讲自性三宝。「乃至值」,值就是缘分,我们讲遇缘,遇到哪些缘?遇到「佛菩萨教法中」,这个很重要,遇到佛菩萨教化当中,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是君子,「起一念信」,这一念信是一念净信,便发菩提心。这什么人?确实在我们凡夫当中,他过去生中十信修满了。修满了,无明还没有破,他遇到了缘分。在中国最好的例子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他很年轻父亲过世,他养他的母亲,非常孝顺。自己没有念过书,住在农村里面,每天砍柴度日子,砍一批柴挑到城市里面去卖。

  这桩事情我在童年的时候,抗战期间当中,我们住在城市里面,烧柴火,有卖柴的。所以这是生活相当艰苦。挑一担柴到城里卖,卖了柴之后,拿这个钱买一点米回家,能大师是卖柴的。在那个时候卖柴、卖水,挑水的,城市里面没有自来水,一般的水都在河里面、小溪里面,去挑水,挑一担水挑到城里面卖水。那时候生活相当不方便,所以这些苦力总是卖柴的多,卖水的多,这是生活必需品。另外出门旅行,在那时候拉黄包车,现在看不到,现在连三轮车都很少,那时候人力车、黄包车都是属于苦力。

  你看看惠能大师虽然是卖柴的,他听人念经,一听就开悟。听客人念《金刚经》那就是缘,乃至值佛菩萨教法中,念《金刚经》,里面在念经,他在窗外听。从前的窗户不隔音,窗户用纸糊的,没有玻璃,所以窗里面有人读书,窗外听得很清楚。听到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好象开悟了。回到里面去找这个念经的人,问他,你念的是什么?这个人很客气的说,我念《金刚经》。他就把他听经的感想、感触讲给他听。那个张居士一听,这个人根太利!他念了多年,都没有办法晓得《金刚经》的奥义,居然他听听就能懂。所以对他很尊重,并没有把他看作是个卖柴的,不认识字,觉得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于是就劝他。他说:你的经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黄梅五祖那里得来的。他就介绍他,最好你到黄梅去参访五祖。这是缘分,这段所讲的我们用祖师修行证果来做为证明。

  在中国历代,凡是修行成就的,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以后在他一生教学当中,达到这个标准的有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绝对不是这一生才修行的,这一生才修行不可能,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们从初信位修到十信位。十信位没有离开十法界,功夫不错了,接近初住,但是没有超越。这些相似位的佛菩萨,他们知道,哪个地方有善知识,应当到什么地方去修学,他就应化来了。阿罗汉以上都有这个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来现身;一方面是帮助众生,一方面是提升自己。没有出十法界的,以提升自己为第一优先,帮助别人是其次。已经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了,他们到十法界里面来,第一个是帮助众生,提升自己是列在其次。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

  可是这两个他有偏重,没有证到初住的,偏重在自利;已经证得初住以上的,就是破一品无明以上的,偏重在利他,决定是把利他摆在第一,自利没有这个念头,都是利他。因为他的自利是破无明习气,无明习气这上面没法子用功,所谓无功用道,随着时间慢慢自然习气就消失了。这个时间,大乘经里面讲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可见得断这个习气是多么困难。三大阿僧祇劫是自然成就,你没有办法提前,不像前面十信位的修行,十信位修行里面确实有快有慢,都是很长的时间!我们看是看到果报,好象我们去参加人家毕业典礼一样,参加博士班毕业典礼,今天都拿到学位,这四方帽子戴上。你没晓得他博士班念了多少年!前面还有硕士班,还有大学士,还有中学,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小学六年,念了二十几年才拿到学位。

  我们看到惠能大师,看到许多禅宗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看到教下的这些大德们,大开圆解;净土宗里面得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境界都相同。这些就是我们参加他的博士班毕业典礼,前面累劫的修行,不是一世、二世、三、五世,不是!真的是累劫修行。佛经里面常讲,无量劫的修行,才把执着、分别断掉了,习气也断掉,只留着一品无明在;也都是差不多了,遇到缘他立刻就断了。惠能大师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我们一看就知道,这种人佛法里面通常讲是再来人,不是这一生开始修的。

  所以他到黄梅跟五祖一见面,谈话那种态度言论都不是凡人。初见面,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岭南的。岭南我们讲蛮子。五祖也是开玩笑说一说,也就是说那个地区文化落后,没有开化的地方。而惠能大师接着答复,那个地方虽然是蛮荒,没有开化,但是那个地方人的佛性跟一般修行大德的佛性没有两样。这个答复就是很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佛性没有南北之分,没有开化不开化之分。所以五祖一听这个人的根性,确实跟一般人不一样。而当时惠能才二十四岁,我们今天讲年轻小伙子。虽然没念过书,没受过教育,但是他的礼数很周到,非常谦虚,非常恭敬,对任何一个人都谦虚恭敬。五祖一看,这就是法器,派他到碓房去破柴、舂米。破柴,他是砍柴的,他很熟悉,你看分配他的工作,知道他以前干什么的!这个工作他干起来轻松,破柴、舂米,八个月磨炼他,修福,为大众服务。没有上过禅堂,也没有听过讲经。

  八个月之后,五祖年岁大了要传位,叫大家跟他学的这些学生,每个人写一首偈子送来看看,看有没有明心见性的。有见性的,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故事就从这么引起来的。这么多的学生,谁也不敢作偈,因为什么?他们有个学长神秀大师,也是五祖的学生,等于说他们的大学长,常常代替老和尚讲经教学。人家一想传位,肯定是神秀,那还能是别人吗?所以没有一个人作偈子,逼着神秀不能不作偈,他也知道。神秀偈子作出来之后,大家都念,惠能听到了,一听就晓得没开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一听,没开悟,所以他找人,他也很赞叹,这首偈子好,我也要到偈子前面拜一拜。于是有人带他,偈子是写在墙上的,到墙那边去拜。拜完之后,他对别人说,他说我也有首偈子,但是不会写字,哪个人代我写一写。

  这时候有个张居士,是个做官的,感觉到非常惊讶,怎么从南方没有开化地方来的人,你也会作偈?张别驾确实就帮他代写了。写了以后,果然大家看到都感觉得非常惊讶,他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传诵,五祖听到之后,马上把这个偈子擦掉,告诉大家,没开悟。为什么?怕人害他,嫉妒障碍很多!过了几天大家都平了,觉得什么?也没有开悟,老和尚说了没开悟。过了几天之后,到风平浪静,老和尚到碓房去巡视。巡视走到碓房,看他在舂米,就问他「米舂熟了没有?」他们的话这是禅机,话中有话。你不会听的,真的以为他舂米,老和尚问米舂熟了没有?

  惠能大师一听知道,他们两个心心相印,问他米舂熟了没有?意思就是说,你的修学有没有到圆满?是这个意思,熟就是圆满成就。惠能答复说早就熟了,只是还没有筛。筛是什么?印证。我早就成熟了,没有人给我印证,我在等着印证。老和尚拿着拐杖在他碓上敲三下就走了,人家不知道什么意思。他晓得,叫他半夜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给他印证。你看他们的动作,很多人跟在面前不知道,只有他们两个人心里晓得。半夜三更到方丈室,老和尚给他讲《金刚经》,也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以后就不要讲了,一切就通了,衣钵就给他,半夜叫他赶快走,怕有人害他。逃到南方去避难,避了十五年,躲在猎人队里头没人知道。十五年之后,缘成熟了才出来。出来的时候就是现在广州的光孝寺,印宗法师在那边讲经,他去听经。看到外面风吹着幡,风动、幡动,从这个地方身分暴露了,已经十五年。这个时候他将近四十岁,二十四岁成就的,三十四岁、四十四岁,差不多他将近四十岁。

  这就是起一念净信,便发菩提心。他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浮现前,从此之后绝对不会退转。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超越十法界。境界虽然超越十法界,身体还在人间,这就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在那个时代,应以禅师身得度,惠能大师就现禅师身;应以法师身得度,他就现法师身。像清凉大师、贤首大师、智者大师,这是现教下的法师的身分;终南山的道宣律师,现律师的身分,戒律;庐山慧远大师,示现净土宗的身分。各人接引一类根机,不同的根机。他们这些人至少都是十信心满,示现大彻大悟、大开圆解、理一心不乱,示现。你要说他们的地位,最低限度我们知道在发心住这个地位。当然很可能他们在发心住之上,二住、三住、四住、五住,乃至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于十地,那些菩萨都很可能。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度什么人?度有缘人,佛度有缘人,没有缘的他就没法子度;不是他没有能力,是没有缘的人不接受。

  你看看信徒们都是这种样子,古今都不例外,有人羡慕惠能大师,到他的会下做他的弟子,这修禅去。有人欢喜学《华严》的,到贤首大师那里去,到清凉大师那边去,他们是专门学《华严》的。有些喜欢学《法华》的,到天台山去,智者大师在那边讲《法华》。这就是众生爱好不一样,兴趣不相同!这些爱好跟兴趣与前世都有关系。前世就学这门功课,没学得好,这一生来接着再干。所以,修行是生生世世,不是一世。

  只要真干、好学、勇猛精进,你决定遇到好老师。好老师是谁?就是这些法身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应化,你要相信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真干,佛菩萨要不来帮忙,他发的愿就不能兑现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跟他有缘,他一定会照顾你。有人说找不到好老师,那是错误的,为什么找不到好老师?你没有真正发心。真正发心,就有真正好老师来帮助你;不是真正发心,遇到好老师也枉然。不肯学,懈怠、懒散,学了一生都空过,没有成就,这种人就遇不到善友。所以这是说明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就成就了,这一发就成佛了。

  「既云始从凡夫最初发心,明知此中发心,该于初后」。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我们就事相上来看,惠能大师是个凡夫!许多宗派里面的祖师大德,年轻的时候示现也是凡夫。最近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年轻的时候刚刚学佛,凡夫!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印光大师,很多人都知道这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谤佛、谤法,示现的是凡夫,始从凡夫;接触佛法之后,他很快的就契入境界,真的菩提心现前。从什么地方能看得出来?从他能万缘放下。你看他的生活,看他教人,教化众生,看他处事待人接物,跟经典上讲的佛菩萨的行持没有两样!

  你细心去观察,像《弟子规》上一百一十三条,你细心观察,他统做到了。《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我们常讲的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再看看我们前面刚刚念过的「净行品」,印光大师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做到?做到了。惠能大师做到了,贤首大师、清凉大师、智者大师做到了。要从这些地方微密观照,我们才能学到东西。所以说「此中发心」,此地讲的「该于初后」,初,十信位的发心;后,十住初发心,初住发心通前通后。

  下面则假设的一个问答,「问,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这个问得好!既然是初,这个问实在讲是代我们问的,我们今天是初发心。实在讲连这个初还没得到,我们在准备的阶段,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得到初发心;可是我们实在讲,我们的方向、目标是另外一条路。这个经我们要学,使这个里面的理事、境界我们能够彻底明了。我们走路是走另一条,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走这条,因为这条太可靠,肯定能成就。但是这部经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让我们走那条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走错,不会走到歧途。所以我们的解门依《华严》,我们的行门依《弥陀经》,依《无量寿经》。这样好!

  所以他问:此既是初,为什么他能够具足后面的诸行位及普贤德耶?这就问得多了。诸行位是三贤,及普贤德是十圣,初发心里头就具足了究竟圆满。正如同种树,这一个核桃仁种在泥土里面,刚刚发芽,我们就晓得它将来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果实累累,这就通前通后。这个小树苗通前是什么?前面那个桃仁埋在土地里,那是前;后面,将来它会长成大树,贯通的。我们今天一念发心,这是初心,确实能通,贯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真的贯通。几时能成就?那在于自己的努力。

  大乘教里面,佛说世法善根有三,世间一切善法你要成就,它有三个根,这三个根是无贪、无瞋、无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三个根里面生的。那反过来,反过来叫三毒,反过来就是贪、瞋、痴这三毒。所有一切的恶业、烦恼习气都是从三毒生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懂得,要明了,要把它纠正过来,「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出世间菩萨善根只有一个,「精进」。那你要问菩萨什么时候有成就?就看他精进,就看他努力。我们如果能够知道好学,知道精进不退,那你的速度会很快。凡是不能成就,没有别的,都是因循苟且、懈怠懒散,这样自己就退转了,没有办法提升。但是学习,外国人讲学习,我们佛门讲修行,不是这一生一世,是生生世世,我们今天的修行也是接着我们前生宿世,哪有一生当中会有成就的?

  我们看今天念佛往生的,看今天学教,在教下能有相当成就的,绝对不是这一生的事情。我年轻时候跟李老师,我跟他那年三十一岁,老师告诉我,他讲经讲得不错,赞叹的人很多。老师跟我说决不是一生,过去生中也许是法师,这一生现居士身。修持修得很好,持戒念佛,为人演说,他一生就干这个。我们是受了他的教化,受了他的感动,跟他走同样的路,所以一生没搞道场,一生也没有教诫僧徒。好在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有这么个缘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把大乘佛法向全世界弘扬,总希望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家断疑生信。下面是解答问题,现在时间到了,这段问答我们明天再继续。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开章」的三首偈,清凉大师的注解,昨天我们讲到问答,今天我们从问这个地方开始念。「问,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后诸行位,及普贤德耶」,我们从这句看起。问的大意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我们现在再看清凉大师的开示。其实问答都是清凉大师自己假设的。下面解答,「古德释此,略有二门,一行布次第门,谓从微至着,从浅至深,次第相乘,以阶彼岸,如璎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说」,这是一段。大师也很谦虚,不说是他自己的意思,古大德解答这个问题,略有二门。第一是行布次第,行布是佛门里面的术语,次第是我们现在一般中国人所讲的,实际上行布就是次第,次第就是行布。解答第一条就是讲次第,世出世法修学都要有次第。

  「从微至着」,微是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也就是讲小事,着是非常的显著、非常的明显。成语里头有句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大家都熟悉、都知道的。星星之火,譬如现在讲到森林防火,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绝对禁止任意丢香烟头。我们在野外,特别是干燥的时候,在森林地区,抽香烟丢个香烟头,认为这是很小的事情,微不足道,何必大惊小怪?可是这个香烟头很可能就引发森林大火,森林大火一烧起来不可收拾。这都是从微至着,在森林地区特别要小心火烛。抽烟,抽完烟之后一定要把烟蒂熄灭,细心观察确实熄灭,你才能放心离开。如果在野外野餐,那更要注意,离开的时候千万不能留一点点的火种,这是从微至着。

  在中国教学,很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中国教学要讲求胎教?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老祖宗早就知道,胎儿还没出生,在胎胞里面,他确实受母亲思想、言行、举止、情绪种种的影响,包括饮食。他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外国人在这半个世纪,有很多人相信轮回,这是有调查报告的。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相信轮回,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相信有天堂。最近很多心理医生,这半个世纪很流行的催眠术,让人回到过去世,甚至到过去很多世,十几世、二十几世,把病根,现在的病根、病源找出来,一找出来,治疗就非常容易,许多症候都化解掉了。证明人有前世,而且现在这些心理医生肯定人没有死亡,人是不会死的。死亡是什么?肉身。

  不知道自己的灵魂住在这个肉身里头,不晓得住过多少个身。这个身住了,到老的时候,身体不好用,不好使唤了,他就换一个。正如同我们穿衣服,衣服穿脏、穿破了,不适合了,脱掉换一件。所以,身体有生灭,我们讲有生死,灵性没有生灭,灵性是自己。而且这个灵性,外国人说得很有趣味,他说生生世世都在学习。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是有目的而来的,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这些说法愈说愈接近佛法。佛跟我们讲,人生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佛说得简单,一句话,「人生酬业」,来酬偿你过去所造的业。你做的善业,你在这个地方这一生来享福;你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那你这一生当中要受些苦报。这就是讲什么?因果报应。这是从受这方面来说的。

  外国人除了受之外,他还讲学,人生生世世都在学习。佛经里头有没有这个意思?有。佛经不讲学习,讲修行,修行生生世世,不是一生。每个人都带着过去生中的习气,这一生当中接着再学。人都有佛性,佛在经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他们讲的学习,在佛法里得到印证。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换句话说,两桩事情,一个是来受果报的,第二个是来进修、来学习,学习提升自己的灵性。

  佛给我们讲的十法界,十法界有高下不一样,怎么样才能进入上面一个层次?上面一个层次的水平比我们高,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所以凡夫成佛不是短时间,无量劫!学什么?学断恶修善。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恶习气是你迷了自性,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没有遇到善缘,所遇的都是不善的,你被他们染污了,这也是学习。染污的学习非常痛苦!为什么?来生还要受果报,受果报也是学习。受果报,我们佛法讲消业障!你说消业障是不是学习?是。人堕在饿鬼道,为什么会堕饿鬼道?贪婪的心太重,嫉妒的心太重,所以造作种种不善业,堕恶道。堕恶道你要受这个果报,受果报的时候要学习,学习什么?怎么样学习我不贪,因为是贪婪的因堕落的,现在我们要学习不贪,学习不愚痴,学习不瞋恚。如果能把这个学习得稍微有点功夫,他就离开恶道,离开恶道他又回到人间来。堕到恶道就好比我们念书一样,降级,成绩太差了,降级;再回来之后叫留级,没有升,你回到人间来是留级;到天道才算是升,升级了。

  我们在人间,不管现在你是享福也好,是受罪也好,这是属于果报。没有关系,逆来顺受,最重要的还是修,还是要断恶修善。人道的标准是五戒十善,那我们就知道,我们学什么?我们要学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不妄语开出来,还有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学这个。这个要学得好,我们能够修到上品十善,那就升级了,来生就生天。天有二十八层,一层比一层殊胜。

  你如果要真懂得,我受果报没有关系,无所谓,为什么?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好好学习。你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了,那是果报!承受了。俞净意先生遇到灶神,灶神把他一生那些过失,他自己不以为是过失,经过灶神一点醒,他恍然觉悟,真的是过失,改过自新。改过自新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提升,他学得不错,所以下半辈子命运就转过来了。这是两个很明显的人,了凡先生跟俞净意,你看到他们怎样改造命运。就是我们这一生的命运是前世的果报,来生的命运是我们这一生的造作,我们这一生造作的因,来生就是果报。如果我们想来生的果报殊胜,不要在人间,到天上去,愈上层就愈好、愈幸福、愈快乐。得认真干!

  我们今天看到圣人的教学,儒、释、道三家的教学,你们看《弟子规》,微不足道!但是,《弟子规》你如果真正依教奉行,每天读诵,你会觉察到一年比一年殊胜,也就是它里面有无量义。你从儿童开始学,学到八、九十岁的老翁,你还会兴趣十足。那是什么原因?这个里面法味无穷,字字句句无量义,跟大乘经教没有什么差别。要求小朋友要百分之百的落实,诸佛菩萨也是百分之百的落实。小朋友理解很浅,佛菩萨理解就深极了,这部《弟子规》展开决不亚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尤其《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华严》是多,《弟子规》是一,真的是一多不二。所以到《华严》境界,这就是显著,从微至着。修学要从这些微细地方开始,才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第二句,「从浅至深,次第相乘」,学东西一定是由浅而深。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对大众一生的教诲是依这个次第。你看《华严》,一般说《华严》不算,为什么不算?因为《华严》是给法身菩萨说的,不是给我们一般人讲的。尤其《华严》是在定中讲的,你要没有这个定功,你就没有办法参加如来的法会。《华严》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说出来了。所以出了定之后,就从浅至深,讲「阿含」,「阿含」好比小学,小乘;再讲「方等」,方等是大乘,初级的大乘;再讲「般若」,般若是大乘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你看他讲阿含十二年,小学,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由此可知,这个部分是世尊教学的中心,时间用得最长,办的班级也最多,二十二年般若。最后的八年《法华》,《法华经》的内容跟《华严》就没有两样,这是次第。

  佛也是从小学办起,再办中学,「方等」像是中学,「般若」是大学,《法华》是研究所,《法华》就又归到《华严》。在中国,古来这些高僧大德跟我们讲,大乘经上面还有最高的,叫一乘经。一乘是《法华》里面讲的,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由此可知,次第相乘是佛的方便说。佛教化众生的目标就是一个,希望你成佛,不是叫你作菩萨、作罗汉,不是的,那是方便说。也就是好象现在父母期望儿女,你们念书都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你拿到硕士、拿到学士是过程,不是终极的目标;终极目标一定是帮助众生成佛!慈悲到极处,我们不能不知道。但是你要拿到最高的学位,一定是从小学、中学、大学次第念上去,这就正确。所以,佛在《佛藏经》里面讲,「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你要不依照佛的教学顺序来修学,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好的学生一定听老师的话,依教奉行,循序渐进,次第相乘就是循序渐进,这就对了。「以阶彼岸」,阶是阶梯,你通过这样的阶梯,你就能够证得,彼岸就是佛果,就是佛法里头最高的学位,佛陀。你要不是这样子修学法,不行!

  下面举出几个例子,譬如《璎珞经》、《仁王经》、《起信论》、《瑜伽师地论》,统统都是跟你讲次第的,都是跟你讲循序渐进。一乘,圆教一乘大法,古大德一般只肯定讲三部经,可真的不多。这三部经,第一部就是《华严经》,第二部就是《法华经》,第三部是《梵网经》。《梵网经》非常可惜没传到中国来。我们现在藏经里面有一部《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是《梵网经》里面的一品,就是菩萨戒。这一品传到中国来,翻译出来了,其他的没有。《梵网经》是一部很大的经,只有这一品,所以这个一乘教没传来。但是三部我们中国就有两部,修行上障碍也就没有了,这是《华严》跟《法华》。第一种说法,就是有次第的,一般的修行法。

  第二个说法,是「圆融通摄门,谓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此经所说,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我们就说到此地。因为提出问题来,是在《华严》上发问的,因为《华严》好象不是按次第,它通于前后,通于前后就好象不是次第,才提出这个疑问。这是真的,《华严》里面讲的是圆融,是通摄,摄就是包括,通前通后。「谓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此经所说」,《华严》里面讲的,《华严》任何一位前后全贯通。我们这个地方讲的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五通常加四加行,我们这里不讲四加行,五十一个位次,每个位次都通一切位。

  我们今天学的是最初、最基本的,好象盖大楼一样,我们还不是第一层,是地基。你说地基通不通最高的?好比说五十一层楼,我们今天连第一层都没到,第一层是初信位,我们今天是在基础上。基础也很深!有浅深差别不一样。我通常跟大家介绍基础,基础最深的、最底下的是《弟子规》。我们用净业三福来做基础就明了了。地下有三层,这个五十一层大楼下面有三层,下面三层是地基。第三层,就是最深的那一层,是《弟子规》。是什么?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下面第三层,这是地基里头最重要的基础。

  我常常讲三教的基础教育,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这个话我讲了很多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把它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我把它落实在《感应篇》,道教的《感应篇》;「修十善业」,这个太明显了,就是佛法里面的《十善业道经》。你说这三样东西通不通究竟佛果?究竟佛果是第五十二层,顶尖。你说它通不通?十信菩萨以这个为基础,十住还是这个基础,十行、十回向还是这个基础,十地、等觉、妙觉还离不开它。你就晓得弟子规、十善业通十地菩萨、通等觉菩萨、通妙觉佛果,一位即具一切位。那我们想,等觉菩萨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造的,你拿弟子规去跟他对照,这一百一十三条条条都是打一百分,满分!等觉菩萨如是,确实是满分,妙觉的佛果也是满分。再往下看,看到十信菩萨,还是满分,初信位菩萨也是满分,你就知道任何一位都具一切位。因为一切位这些修行人、这些佛菩萨们,十善业、弟子规、感应篇统统是满分。

  我们今天在学,学了怎么样?我们没有学到满分。如果哪一天学到满分,那恭喜你,你就从地下层到地上一层,这一层就是初信位菩萨,我们这里讲的初发心的菩萨。初发心的菩萨这差不多是一百分,但是这个一百分跟上面比,比不上。在形式上是差不多,很像,实际上由境界上讲,差别太大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跟等觉、妙觉完全一样?要到发心住,不但在形式上完全一样,在境界上也一样。如果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这三样东西你就会非常宝贵珍惜,拼命用功,你就学习了。你今天对这个好象提不起兴趣,勉强在那里学习,学得不够彻底,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真正了解,这三样东西你抓住了,如获至宝,这个东西可以保证你成佛作祖,保证你证无上菩提。你要是这三样东西有欠缺,你怎么修,生生世世无量劫中你都不能成就。你说这个多么重要,这《华严经》上讲的。

  「亦如大品等中」,大品是《般若经》,《般若经》是大乘的精华,世尊二十二年所说。《般若经》在我们藏经里面分量也最大,六百卷。我们的《华严经》八十卷,《大般若经》六百卷,加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四十卷,去掉当中重复的,《华严经》实际上九十九卷,差一卷一百卷;换句话说,是《大般若经》的六分之一。六百卷《大般若》讲些什么?我也给诸位做过报告,古大德都肯定《金刚经》这一卷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纲要,不错,说得很好。而《般若心经》,玄奘大师翻译的,二百六十个字,可以说是《金刚般若》的纲要,《大般若经》纲要的纲要,确实是《般若经》的核心,说得好。

  如果我们再把它归纳,我把它归纳成十二个字,世尊二十二年所说的,说的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大般若经》很多人没读过,《心经》念过,《般若心经》是不是这个意思?《金刚经》诸位读过,《金刚经》是不是这样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讲的是诸法实相,就是宇宙万法的真相。世尊用二十二年的时间不厌其烦的详细给我们说,《般若经》里头就有这个意思,就有圆融含摄的意思,它讲一行具一切行,这意思很深。一位具足一切位,一行具足一切行!

  我们起心动念,一个善念,念才起,遍法界虚空界;一个恶念,念才起,也遍法界虚空界。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佛菩萨多、修行人多,但是凡夫也多,造业也多。不会引发重大的灾难,原因是什么?净业的力量跟染业平衡了。在染业里面,善业的力量跟恶业的力量几乎也平衡了,不平衡只是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一般讲大致上是平衡的,所以法界能建立;要不然这个法界就不能建立、不能成立了,这个讲的话是真的。

  为什么一行具足一切行,一位具足一切位?统统是法性变的。这就是大经上说了,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森罗万象从哪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在《华严》里面就是法性,所变的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法性里面没有对立。如果一行不具足另外一行,它就对立;如果一位不具足一切位,那位位也就独立,也就真有了。没有对立。对立从哪里来的?对立是迷了心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起了无明,无明里面出现对立,这是错误的根源。因为事实里头没有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事实真相。

  这里面又有二门,「此中有二门,一缘起相由门,二法界融摄门」。下面大师从这两门给我们解释,先说缘起。「前中普揽一切始终诸位」,无边,底下还有两个字行海,「一切始终诸位,无边行海同一缘起,为普贤行德」,底下还有一句我们把它念下去,「良以诸缘相望,略有二义」。这个里头我们要简单说明一下。「前中」,前是指我们这部经前面,你看看我们读过「华藏世界品」,读过「世界成就品」,这普揽一切。「始终诸位」,就菩萨地位上来说,从初信位到等觉,这是菩萨位次,五十一个位次。再往上去叫妙觉,妙觉不是菩萨,妙觉是佛。菩萨是因位,在修因,在学习,没毕业;妙觉是果位,毕业了,等于说最高的学位拿到了。没有拿到之前是因位,拿到之后这属于果位。所以「诸位」是指菩萨的位次,五十一个位次。

  「无边行海」,无边是说法门多、时间长,没有边际,行就是现在外国人讲的学习。为什么?断烦恼、证菩提是要从行海里面去锻炼的。本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讲得非常好,五十三参说什么?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事有善、有恶、有无记,统统都要经历,你才明了;你要不经历,你就不明了。人家问地狱什么?地狱去过,地狱什么状况,真正在地狱里受过那些罪,了解!人家问天堂,天堂也住过,也做过天人,你样样都知道。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桩事情你没有经历过,你要亲身去经历。外国人讲学习,他们现在也发现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生生世世无止境的在学习。但是讲无止境的学习还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学习是有止境的,不过时间太长了。

  我们今天在六道里面的学习,真的是很麻烦,为什么?他有退转。前面李长者在《合论》里面告诉我们,为什么会退转,为什么不退转,讲得很清楚。我们在六道这个阶段里面学习,六道刚才给诸位说过,就是在这一栋大楼的地下室,地基里面。地基里头是地下室,在这里学习,从来没有走到第一层,就是没有走上来过,都是在地下室。地下室也有很多层,上上下下,走上去又下去,堕下去,他都没有办法升到第一层。升到第一层之后就好办了,为什么?退下来的机会少了,只有向上,没有往下退。但是在下面的时候似乎已经忘掉,不知道上面还有,就在六道。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以为是到顶了,其实不是,超过非非想处天才是第一层。无量劫来没有离开过地下室,苦就苦在这个地方。但是不管是地下室也好,五十二层高楼也好,「同一缘起」,这个没错的。同是一栋大楼,没离开这个大楼,地下室也是大楼,地上还是大楼。「为普贤行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在此地休息一下。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疏》文。我们还是从「前中普揽一切始终」从这一句开始。「前中普揽一切始终诸位,无边行海同一缘起,为普贤行德,良以诸缘相望,略有二义」,我们接着这句来学习。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虽然是事实真相,我们凡夫迷失得太久了。迷得太久,时间太长,所以现在从习惯上来讲,看这桩事情好象特别生疏,不知道这些事情就在眼前。《华严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都在当下,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明白了。

  「为普贤行德」,普贤的行德无量无边。《华严》是用菩萨来表法,普贤跟文殊,普贤代表行德,文殊代表智德,智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行门,就是一行具足一切行,任何一行都跟法性相应,这叫行德。总的来说就是十大愿王,这是总的纲领,细说就是前面「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桩事情。所以十愿是纲,一百四十一愿是目,普摄无量无边的行门。

  我们先从缘起上来看,「良以诸缘相望,略有二义」。缘,我们现在讲条件,任何一法不是单独而生起的,在佛法里面讲无量因缘,任何一法都有无量因缘,就是无量的条件。所以绝对不是没有原因,有的。世尊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这个四大类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无量因缘也不出这个四大类。诸缘,诸缘相望就是诸缘的关系,再给我们略说二义。第一个是「约用」,用是作用。「由相待故」,相待就是对立、就是相对。由相对故,它就有有力、有无力的意思,有有力、有无力。「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一定是相对的它才起作用,起十法界依正庄严的作用。西方的科学家发现了相对论,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一切法都超不出相对的定律,认为这是真理。而实际上,在佛法讲,这是个现象,十法界里面的现象,从缘起当中产生的现象。相对就有有力、无力,于是在现象里面就产有相收及相入,有这两个意思,这是从作用上讲的。

  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从体上说,「由相作故,有有体无体义,是故得相即及相入是也」,这是从体。这个体不是说性体,但是它离不开性体。我们今天讲万物,万物之体有质体,我们讲性质。体是什么?体是性质。性质在佛法里面讲,这体是有两个,一个是性体,一个是质体。性体是法性,唯心所现,这是真的。性体虽有,一般人见不到,如果见到了,问题解决了。见到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一切就圆融了,就互摄了。我们一般人讲体,执着在质体。

  这个地方讲有体跟无体,有体是有形相的,你能够接触得到的,我们叫它做质体。无体是性体,是真如本性,因为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精神还是属于有体,法相唯识里面讲得清楚。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从哪来的?八识里面就讲得清楚,精神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见分跟相分从哪里来的?是从自证分里头变现出来的。谁知道有自证分?它另外还有个证自证分。从这些讲法里头,我们就明白了,《华严经》里面讲的法性就是自证分,讲的佛性就是证自证分。佛性是什么?觉性,也就是说法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这是觉性,就是法性里面本觉的这部分,通常我们也称它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皆有法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法性是自己,不是别人,能现能变,能现森罗万象,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法性才是真正的体。

  这个有体、无体的意思是互通的,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你要是从法性上去看,法性是有体,法相没有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都没有体,这是从法性上看。如果从现相上看,精神世界有体,物质世界也有体,体是什么?体就是见、相两分。而法性无体,为什么说法性无体?法性是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不但你看不见,因为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也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时间、空间都从它变现出来的。古人用一句话来形容它,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是一句搪塞的话,是事实真相。就是法性你不能够去思惟,你一思惟,错了,你思惟不到。你也没有办法去讨论,你说不出来,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可以能够体会得到,什么时候体会?心清净到极处,没有言语,没有念头,它就在前面。

  所以大乘教里面讲,这桩事情「唯证乃知」,你要不能够亲证,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你不知道。我们今天晓得这桩事情,是佛说的,不是我们亲证的。什么人亲证?《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所以亲证之后就不退,没有亲证有退转,六道里面是决定退转。而且退的时间多,进的时间少,真的叫进一步退十步,所以学习、修行的时间太长!到四圣法界的时候,虽有退,但是人家进的时间多,退的时间少,比起六道凡夫他们真是我们看是勇猛精进。因为四圣阿罗汉决定不会退到六道,四圣法界他退的底限是阿罗汉;菩萨会退到阿罗汉,阿罗汉再修行又变成菩萨,决定不会退到六道。所以我们知道他进的时间多,退的时间少。到什么时候才不退?圆教初住,那就是脱离十法界,永远不退了。所以大经上佛告诉我们,证到初住菩萨就得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禅宗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什么地位?就是圆教初住。到这个时候只有往前进,没有往后退,永远不退。这些性相、理事、因果,《华严》讲得透彻,统统都讲到。

  所以一切诸法相即、相入,「是故得相即及相入是也」。相即、相入是不二义,一法里头具足一切法,一位里面具足一切位。讲到究竟,我们在前面读过,一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里面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个境界一般人很难体会。过去,贤首国师在皇宫里面讲到这桩事情,皇帝听不懂,什么叫相即、相入?他请皇帝做个八角亭,做个亭子,这八角亭里面就是八面,每一面都放一个大镜子。诸位要知道唐朝那个时候,我们现在这种玻璃镜子没有发明,那时候什么镜子?铜片,铜片磨得很干净,能照,放八个大镜子。贤首国师请皇帝到亭子当中站着,看看八面镜子,马上就明白什么叫相即相入。这个镜子里面一照这个人,互相一照,重重无尽。实际上不必要八面,两面镜子你就看到了,两个镜子对照,你站在镜子当中,你看看镜子里面的现相。镜子里面还有镜子,就像什么?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重重无尽。什么人能入这个境界?这就是不可思议了。我们只站在这里是感觉一下,入不进去。普贤菩萨能入,能入这个境界,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下文,「此经之中,依斯义故,行位相收,总有四说」,这就给我们讲得详细一点。此经是《华严经》,尤其是《华严经》这一品「贤首品」,依这个意思讲行位相收,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一行具足一切行,这给我们讲事实真相。你要真的知道事实真相,你就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是没人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入这个境界都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没有了,空间没有是没有远近。就像两面镜子互相照一样,时空突破了。起个念头遍法界虚空界,一个动作也是遍法界虚空界,这很不容易体会,唯有在两面镜子对照的时候,能够有这点感受。两面镜子对照,我们一个动作,你看多少,全部都有了。能够体会到一点行位相收,相收、相入的意思能够体会到一些。

  总有四说,第一,「或始具终」,始是开始,开始里面具足圆满,终就是圆满,「如此门中,具一切行位,普贤德海者是也」,就是我们今天讲初发心,具不具足?具足。我们今天是凡夫,六道凡夫,我们发心想修行成佛,就跟五十一位菩萨、跟妙觉佛就通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你会退,你遇到缘,把这个愿忘掉了,你又退转,这就是六道里头退得多、进得少。你不是念念都是佛法,如果念念都是佛法,这一生可能都成就了,尤其修净土法门。所以往生没有别的技巧,起心动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你要问多久才能成佛?《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若一日」,一天就能成佛;「若二日到若七日」,不难!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这一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纯是阿弥陀佛,没有一个杂念,他就有感应。

  在历史上有这个例子,《往生传》里面很多人都知道宋朝的莹珂法师,他念三天成就了。给我们证明《弥陀经》上说,「若一日到若七日」不假,他真办到了。他也不知道他三天能成就,他只知道关起门来一心念佛,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他真是拼命,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就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要把阿弥陀佛念来。念了三天三夜,人大概也差不多了,可是他意志力太强,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毅力?他是个出家人,不守清规,也就是说业障习气太重,禁不起诱惑,所以常常破戒犯规。好处是他相信因果,自己想想自己的行为将来必定堕阿鼻地狱,一想到地狱就害怕,地狱堕进去之后,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常常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

  遇到同参道友们,他是很难得,他说直话,没有隐瞒自己的过失,绝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这所谓发露忏悔。向同参道友们请教,有没有什么法子能救我,救我将来不堕地狱?这些道友们找了一本《往生传》送给他看,他是看了那些念佛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才发心,这个办法行。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归命净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畏惧地狱果报的意念非常恳切!真怕堕地狱,求阿弥陀佛来救他。没想到三天,阿弥陀佛就真的来现前,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从这里得到了证明。阿弥陀佛告诉他,你还有十年阳寿,你现在寿命没到,还有十年阳寿,你好好的修,到你阳寿终的时候我再来接引你。

  莹珂这是见到阿弥陀佛了,他很聪明,他把这个机会抓住,向阿弥陀佛恳求,「我十年阳寿不要了,可不可以?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听了之后笑笑点头,「行,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你」。为什么当时不带走他,要三天?这就是为一切众生做示现,让大家看看净宗法门真实的效果。所以佛就跟他讲三天。佛这么一答应,他是太高兴了,他把他的房门打开,告诉大众阿弥陀佛来了,三天之后要接我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人相信,破戒犯斋,关着房门念三天佛,三天就能往生,哪有这种事?做示现的。但是看他说话的语气态度又不像骗人,好象真有这么回事情,好在三天时间短,不长,所以大家说,好!那等着看,看你三天之后佛来不来接你?你是不是真的往生?

  到第三天,莹珂恳求寺院的大众帮他助念,送他往生。当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真的能往生,哪个人不欢喜来助念、来送你?到第三天的时候,真的大家帮他助念,助念不到一刻钟,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我看到了,现在就跟他走」,没有生病,这就往生了。诸位想想,莹珂法师发心关起门来求念阿弥陀佛,发这个心,他的心真,他的愿切,他的行确实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做到了。

  为什么后头还有十年寿命他不要了?他跟佛说,「我的习气太重,禁不起诱惑,如果再有十年,不知道要犯多少过失,不知道要作多少孽,可能最后就不能往生」。现在这三天三夜,真的把他的业障忏掉,才感应佛现前。他很聪明,他有智慧,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佛三天之后接引,这就是告诉大众,做个示现,做个念佛往生的表演,让大众都来看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都有记载。所以这是讲时间短的,《弥陀经》上讲的一日到七日。

  再讲一般的时间,长的,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所看到的,大概是三年到五年。十之七、八是三年成就,再少数一点,五年肯定成就。这初发心就相即相入,就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为什么不能像莹珂法师那么快的感应?你的业障烦恼习气太重,你发心的勇猛不够,所以必须要长一点的时间,二年、三年感应现前。总而言之一句话,要真干,要对于这个世界,身心世界没有一丝毫留恋,才行;有一丝毫留恋、有一丝毫牵挂,就不行了。

  通常一般人的习气,这个事情我看得惯,我看了喜欢,那个事情我看不惯,你不能往生。为什么?障碍了。你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还那么关心,这是什么?没放下!一般人放下需要多长的时间?就是要二、三年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前些年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居士林的林长陈光别,那是个银行家。晚年生病,当然就不能够上班,躺在病床上,头脑很清楚。我在新加坡讲经,这时候他才真正想到要听经,躺在床上没有事情,希望来听经。那个时候正好讲《无量寿经》,李木源就把我讲经的录相带送给他。听说他每天听八个小时,一遍听完之后从头再听,听了五、六遍,他明白了,一心念佛。

  反正电视机就放在他的旁边,他躺在床上,睁开眼睛就看到电视机;念佛机帮助他念佛,佛号不中断。两年,心里没有妄念,不是听经,就是念佛,其他统统放下了,两年。他就跟李木源说,「我想往生,想走了」,说这个话,我们相信他的功夫成熟,他真可以往生。李木源居士劝他,你现在还不能走,居士林的人事不稳定,希望他再多住几年,只要他在,他的声望能够安定人心。于是他就点点头,好!又两年。他还到居士林开了一次董事会,人事都安排好了。我听他家里人说,他在一张纸上写了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日期,可是也没有人敢问他,不知道什么意思。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写了几十个,这三个月之前。三个月之后,就在他写的日期那一天往生的。前后听经、念佛四年。我们知道他两年就成熟了,后面两年是李居士要求他多住两年,让居士林的人事安定下来。

  他虽然是个学佛的佛教徒,可是银行家,搞企业的。一生盖庙,护持道场,出钱出力,没有听过经,没有念过佛。到生病的时候才真干!先听经,明白净土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万缘,一心正念。他在往生的前两天,请我去给他做三皈五戒,第三天他就走了。走了之后还有瑞相,我跟诸位讲过,他的冤亲债主很多!在居士林附身在一个居士身上,来传递这些讯息,证明老林长真的往生。这些冤亲债主看到也非常欢喜,不找麻烦,他真的往生。这些冤亲债主到居士林求授皈依,要求听经,指定听《地藏菩萨本愿经》。

  很多的冤亲债主,附在一个女居士的身上,年轻人。附身的时候说出这些话,说完之后她就昏倒,再清醒过来问她,她什么都不知道。这桩事情,被附身的人来见过我,把前前后后的事情,后面还有感应都告诉我。陈光别居士临终的示现,一点都不假!所以从这些你就晓得,我们虽然是凡夫,凡夫发一念真诚心,也具足一切行位,也跟普贤德海相应。这是讲始具终,这开始就一直通达到妙觉位,到等觉、到妙觉。

  第二,「或终具始,并在十地位后,如下文十定、十通等说」。《华严经》后面有「十定品」、有「十通品」,这是说什么?说等觉、妙觉,这是从终,终通始。这就像我前面跟诸位报告的,我们现在学习是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始,这是净业三福里头的第一条。第一条里面,这里讲了儒、释、道的三个基本教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三样东西是根本的根本、是最初。我们看等觉、看妙觉、看十地菩萨,他们应化在十法界,不论用什么身分,有没有具足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统统具足。所以我说统统打一百分,始通终,终通始。

  第三,「或诸位齐收,并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收一切,悉至究竟,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说」。不但是初发心通到佛果,而且前面也跟诸位做报告,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统通。再告诉诸位,讲得清楚明白一点,初信位的菩萨,这三门基本课程都拿到满分,他才能够证得初信位。我们现在这三样东西的修学,分数都不够满分,所以还在地下,这个地下就是十法界的六道。十法界四圣在地上,初信位菩萨第一层,二信位菩萨是第二层,一直到六信位还是属于六道的范围,六道的诸天;到七信位,出了六道,七信位是阿罗汉,出六道,在四圣法界;到十信位,出十法界,到出十法界那就真正不退转了。

  可是六道里面,证得初信的时候,他绝对不堕三途。从初信到六信,他们修行的地方是天上、人间,往来就是天上人间,都在那里修、都在那里学习。把烦恼习气统统断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在四圣法界断,见思烦恼决定在六道里头断,这都圆满成就。所以我们这个基础的修学,就是讲这三个根,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儒、释、道这三个根通每个地位,诸位齐收,位位都有。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我们接着这个地方再来学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我们讲到「开章」这三首偈,清凉大师的《疏》,学到「行位相收,总有四说」。前面三条我们学习过了,今天从第四条看起。「四或诸位皆泯,行德显然,如离世间品说」。实际上,大师讲的这四个意思统统一时具足,这就是底下法界圆融。为什么说诸位皆泯?这个「诸位」就是菩萨五十一个阶位,「皆泯」就是都不存在,这个意思我们老同学听起来应当能体会得到。前面多次说到,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前面讲诸位齐收,那就清清楚楚有这个位次。可是佛又给我们说,这些阶位统统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初住以上,要知道惑障断尽了,惑是迷惑,障是烦恼。就《华严经》上讲,三大类的烦恼,起心动念这是无明,是不觉,从不觉起分别,从分别起执着。他们执着、分别、起心动念统统断掉了。如果真的是断掉,哪里还有阶位?阶级位次就没有了;凡是有这个阶位一定有分别、一定有执着。

  由此可知,这是世尊对十法界里面人说的。十法界里面就是达到菩萨法界、佛法界,他还起心动念;权教菩萨还有分别,所以说有。统统都断掉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初住以上,不起心、不动念,所以可以说没有。说有、说没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有跟无不是对立的,这个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世间有就是有,有不是无;无就是无,无不是有,它是对立的。在一乘大法里头没有对立的。没有对立,佛为什么说有?为什么说无?这个前面有多次报告,我们总要明了。

  说有,确实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尽,所以这四十一位菩萨,无明有厚薄不一样。像十住,无明的习气就重,十地就轻,等觉就更轻,到妙觉就没有了,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说菩萨的智慧、德能、相好没有多大差别。我们十法界里面的人,别说凡夫,十法界里最高级的圣贤,四圣也没有办法辨别出来智慧德相。谁能辨别?妙觉位的佛能辨别,妙觉就是佛陀,是果位,他行,他能够辨别出来。这个智慧、德相还是不同,虽然非常接近,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由此可知,等觉以下没有法子辨别。泯就是这些位次统统没有了。这个话一定要说,为什么要说?不说就不圆满,没有把这个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合起来看这才看到圆满,看到全部而不是局部。

  「行德显然」,行,我们今天讲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属于行,行动,都是性德。行德(行动)全是性德的流露。这是我们讲的四十一位,包不包括十信位?包括;如果不包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讲不通了,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这些在末后「离世间品」讲得很多。「离世间品」是菩萨们修行,他修的什么行?离世间,就是把世间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怎么放下法?实际上哪一样都没有放下。这个我们听起来又奇怪了,为什么哪一样都没有放下,又说统统放下?从事相上看,一样都没放下,从心上去看,他的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前面讲诸位齐收是从相上讲的,这一段讲诸位皆泯是从性上讲的。

  《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是一不是二。色是什么?现相,色相,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世界;空是什么?精神的世界。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的六根缘不到,六根接触不到。它不是色法,你眼见不到;它也不是音声,你听不到;它没有香气,你闻不到,所以叫空。相有性空,相是色法,色声香味触法都叫做色法,用一个字做代表,五根六尘都是属于色法。所以大乘教里面讲空有是一,这是非常难懂的。我们凡夫,说有好懂,说空也好懂,说空有是一就不好懂。空跟有怎么会是一桩事情?真的是一桩事情。

  再看下面第二段,「法界融摄门者」。前面是「缘起相由」,简单的介绍到这个地方,现在看法界圆融。「谓此诸位,及所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我们把这个意思简单介绍一下。法界就是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佛学的名词称法界,界是界限,法是一切法。现在科学里面的名词叫不同维次的空间,不同维次就是界,空间就是佛家讲的法。

  大家都知道科学家说,我们人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叫三维空间,还有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从理上讲,空间维次是没有止境的。而在事上说,现代的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确实肯定这个世间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至少有十一种。在我们佛法里面称法界,法界也是如此,从理上讲,法界是无量无边。但是从事上讲,这个也很奇怪,跟科学家讲的很类似,佛给我们常常讲,也讲十一种。你看大乘教讲十法界,十法界十种,十法界之外还有个一真法界,合起来不是十一种吗?这是非常明显的,其实每个法界里面还有很多法界。再严格的说,我们每个人,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法界,也有共同的法界,《楞严》里面讲的同业、别业。

  宇宙万法真的是很复杂,虽复杂它又很简单、又很单纯,为什么?它不相妨碍。《华严》告诉我们,「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虽复杂,它没有妨碍,真的是很单纯。这桩事情,佛菩萨教我们如何契入圆融无碍的法界,叫大自在!这个里面真的有欢喜、有快乐,纯净纯善,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不善,是我们每个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这是什么?这是佛的法界。法界融摄是佛的法界,至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再也没有分别执着,再也不起心动念。我们的麻烦就是把自己本有的性德迷失了,佛菩萨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把迷失的再找回来就是了,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在佛法有没有得什么东西?没有,一样也没有;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本有的。

  下面「谓此诸位」,这就是讲五十一个位次,从初发心。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位次,香港大楼多,我用大楼做比喻,大家好懂!大楼上第一层是初信位菩萨,第二层是二信位,一共多少层?五十二层。下面是地基,地基也有好几层。地基是什么?地基是六道、是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道,六道是在地下层,下面六层;阿罗汉,阿罗汉就等于初信位的菩萨,第一层,缘觉是第二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是第三层,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第四层,第五层以上叫一真法界。我用这个比喻,诸位的概念就很清楚。我们的麻烦在哪里?无量劫来都在地下的六层,从来没有到过第七层,第七层就是上面的第一层,从来没有到过。第七层就是证阿罗汉果,就是《华严》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初发心。因为到这一层他就不退,不会再退到地下室去,以后一直就往上升,快慢那是各人勤惰跟遇缘不同。

  实实在在的关系,这两种也不是偶然的,你遇到的缘有殊胜、有不殊胜。殊胜的,你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增上缘,你成就容易!这一生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遇到好的增上缘,学习非常困难,非常容易退转。我们的退转是太容易了,为什么?内里面烦恼习气很重,外面都不是善缘,几乎都是帮助我们堕落的。你看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学竞争,这个社会各个阶层你所见所闻,无一不是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一起来,就加速度的往下面堕落,他不会往上面去。

  所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华严》里面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就脱离六道,决定不会再堕到六道去了。他们有个好处,这是什么?《金刚经》里面我们得到的讯息,世尊在《金刚经》里面嘱咐大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哪些是小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是小菩萨,没见性,诸位要知道,十信没有见性。在十法界里面,就是四圣阶位的菩萨是小菩萨。大菩萨常常照顾他们,所以他们不会退堕。我们六道里头,这些大菩萨照不照顾?照顾,如果不照顾他就不慈悲。照顾怎么样?照顾,我们往往不肯接受,这真是自己糊涂,不知道好歹,敌不过烦恼习气。所以过失还是要犯,贪瞋痴慢还是要犯,这就是进退的原因。

  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自己就明白了,我们要学最重要的功课。功课,说老实话,不是说每天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经,这是形式不是实质。实质的功课是什么?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是功课的实质,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断烦恼、开智慧。烦恼里面最重要的,是根本烦恼。悭贪是饿鬼,我们有没有在这儿下功夫来学习?悭贪一年比一年轻,瞋恚一年比一年轻,愚痴一年比一年轻,傲慢一年比一年轻。烦恼轻,另外一面智慧一定增长。悭贪轻了,布施的心就生起来,欢喜布施,欢喜帮助别人;瞋恚轻了,慈悲心就生起来;愚痴要是轻了,智慧就现前;傲慢心轻了,你对一切众生自然就恭敬,这是我们修行的实质。如果我们在这个方面来用功夫,叫真修,天天反省,天天改过。

  你看看袁了凡先生,这在家居士,俞净意,都是佛教徒,在家居士,他们用功过格。每天做的事情,从早到晚,哪些是善事,哪些是不善的事,善事就记功,不善事就记过,每天功过对比。这一天当中,我做的善事多还是恶事多?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这一天从早到晚所做的都是善事没有恶事,能修到这个地步,你这一生当中肯定向上提升,人往上提升就是天道。可是天有很多层次,佛法里面讲二十八层天,每个层次里面都有他的功课。学好了,往上提升;学不好,留级;如果过失犯多了,就降级,这就叫轮回。

  这些位次(包括十信位)以及他们的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普贤无尽法界讲的什么?全部《华严经》就是普贤无尽法界。从总纲领来讲就是十愿,十愿是总纲领,要抓住;细目就是前面我们所学习过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条都能落实!在生活当中全都做到。我们今天在初学的阶段,我们确实在大乘圆教,我们是在念幼稚园,幼稚园哪个班?小小班,真正是启蒙。你要说念多久了?大概是无量劫。无量劫为什么都不能升到中班、大班去,始终还在小小班?那就是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个时间太长了。这个要自己警觉,任何人都帮不上忙。

  我们这一生缘可以说是非常殊胜,得来不容易!这个自己要珍惜,自己要有这个认知。常常想到什么?想到普贤行门的总纲领,就是十愿,十愿是总纲,念念不忘。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有没有礼貌?对人应该有些什么礼貌?你念念《弟子规》就知道,《弟子规》里头有详细说明。礼敬下面是诸佛,我们是不是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来看待?虽然我们有时候尊敬别人称菩萨,可是是不是真的把他当作菩萨看待?叫着菩萨还要教训菩萨;换句话说,你自己早就成佛,你比菩萨高太多,你在教训菩萨。难!所以生生世世停留在小小班。

  这些理事不能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你不能长进,你不能把自己的错误放下。往往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自己所作是错的,都以为自己所作是对的,哪里知道是错的!你真正对大乘佛法通达了解,你会发现我错了。错在哪里?我还有分别、我还有执着,这就是错误的根。《六祖坛经》里说得太好了!说起来你都懂、你都记得,但是你为什么不做?境界现前,忘得一乾二净。《坛经》教我们什么?「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见世间过,你不是真正修道人。我们再问,如果世间善恶都见不到,那你是个白痴,你连是非善恶都不知道,你不是白痴是什么?我知道是非善恶,那又不是修道人,这话怎么讲法?见到的事,是非很清楚、很明白,不能放在心上。善财童子为什么一生能成佛?他会修。我们生生世世还停留在小小班,你说可怜不可怜?永远升不上去,不会修。

  自以为聪明,表现的态度是贡高我慢,不知道谦虚、不知道恭敬,我们错在这里。每天虽然读经,虽然念佛,虽然天天做回向,没用。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犯,永远改不了。这就是古大德非常感叹的说法,「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修什么法门都得不到真正的利益,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知道。善财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善财见到人行善,他不说别人,他回过头来学他,见贤思齐。看到那个人做错了,造作罪业,他也不放在心上,他也不说。他怎么修?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不批评人。什么样的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才会管他、劝告他?佛门跟古礼是相通的,你是他的父母你要管,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你是他的老师,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只有父母跟老师,那是你的职责。

  这个人做错事情,我们看到人家错了,实际上他有没有做错我们并不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常常用做错事情来示现,来教化你,来给你启示。这叫什么?叫善巧方便。我们前面读过清凉大师开示这段注解,一开端,清凉大师就讲「顺违皆顺」,你才真正学到东西。看到人家对的,他是菩萨,他示现给我看的;那个造作罪业的,他也是菩萨,他示现的是负面的。正面的要我学他,负面的让我反省,我有没有他同样的过失?全是老师。孔夫子成就也是靠这个方法,你看《论语》里面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走,一个表示善的,一个表演恶的,我在其中;三个人,二个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孔子成为圣人,善财一生成佛,道理在此地。

  凡夫所以不成就,永远停留,甚至往下堕落,原因在哪里?看到就批评,没有能够接受到自己来受用,他不晓得这个道理。这就是不会学!佛门常讲善学,这人不善学,意见太多、批评太多。要知道批评当中往往引起误会,往往结下仇恨,结下来之后麻烦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你麻烦不麻烦,都是有意、无意造的业。有意有果报,无意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无意就没有果报;有意的果报重,无意的果报轻,统统有果报。所以「礼敬诸佛」跟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合起来看你才能领悟,一切恭敬!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一样恭敬,决定没有说是有差等、有差别的,没有。为什么?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真诚心,对一切人应该是要用这个态度。

  赞叹,赞叹就有差别,这个一定要知道。人家做的善事该不该赞叹?赞叹有一定的分寸,不能超过,不能不及,就是要恰到好处。如果不及,显得你还有傲慢;如果超过,显得你谄媚、巴结,分寸要捏到恰到好处。而且要看到对方这个人的修养、善根,你都要懂!他有善根、有修养,你的赞叹他表示感激,他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这个对的。如果他没有这个修养、没有这个善根,赞叹之后他就狂妄,那你就害死他了。你毁谤他,你批评他,不是讲毁谤,是批评他,他记仇。甚至表面上对你很客气,谢谢你,但内心不服,那你就冤仇结下去了,不容易!

  所以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批评跟赞叹都不容易,那里头是有大学问在,哪里可以随便说的!如果说话那么容易,孔老夫子教学就不会把言语摆在第二位。夫子教学四科,四门功课,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你说说话多重要!从小训练。言语是大学问,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常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一句错误的话会把国家灭亡。这就是提醒你,说话不是容易事情,要很虚心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天天反省,反省就是修忏悔法。佛经里面的修行,总而言之,也可以说统统是修忏悔,忏悔能够包括所有的行门。天天反省,天天改过,那你就天天向上提升。

  朋友之间规过劝善有这个义务,但是决定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他没有改,以后千万不要再说了,说了就结冤仇。所以最重要的是修自己,是提升自己。我们做得正,这个样子感化你的周边,尽量用感化,不要用批评,这就正确了。所以称赞如来,那个称赞就是分寸捏得恰到好处。「广修供养」,广修供养用现代的话来说,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是每个人都会欢迎、会接受的,修福!「忏悔业障」,是自己真正修行。

  普贤无尽法界浓缩就是十愿,十愿展开就是无尽法界。我们刚刚读过「净行品」,「净行品」就是十大愿王的细目。你再看看我们常讲的《弟子规》、《十善业道》,跟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你细心去观察,是不是普贤法界,是不是普贤之德,你就知道。所以我们从哪里学,现在就更清楚、更明了;十大愿王确实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落实在感应篇。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的疏文,「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大师实在讲是非常的慈悲,唯恐我们看他的注解还有疑惑,所以疏后面还有钞,钞就是注解疏的。诸位要深入的研究,《疏钞》是非常有价值,引导我们契入华严境界。我们现在接着看这段。「然此法界,圆融无限」,这个法界就是法界的全体。也许我们初学的人会感觉到,我们这个法界是整个法界里面的一部分。正如同我们讲宇宙,宇宙有无量无数的星系,我们居住的这个大星系就是银河系,小的就是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里面一个小星系,地球又是太阳系里面的一颗小星。这样说起来,好象我们这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宇宙很小的一部分。再看看我们人身,在这个地球上,真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太小了。

  可是佛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一般世间人的错觉;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没看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事实真相里头没有大小;换句话说,事实真相里头从来没有对立。诸位想想,大小是不是对立的?长短是对立的,前后是对立的,远近是对立的。对立从哪里来的?对立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我们无法理解,《华严经》叫什么?叫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里面就没有对立,没有对立才叫圆融,圆融无限。

  从圆融的观点来看,我们这个人身就是一个浓缩的法界,大小不二!这个小法界跟大法界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丝毫差别。我们在《华严》前面读过好几次,后面还会讲到,大乘经上佛讲,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这是说什么?大小不二。须弥是须弥山,娑婆世界最大一座山;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大概像芝麻一样大,差不多!须弥山那么大,可以放在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它怎么放得进去?如果说把芥菜子放在须弥山里面,这个没有问题,我们的常识能理解;须弥山大,芥菜子小,当然可以容得下。现在反过来,芥子纳须弥,怎么纳法?这个要晓得,这里头有个道理。

  须弥山再大,是法性变现的;芥菜子虽小,也是法性变现的。从现相上有大小,从能变的体上,性体上没有大小,所以它确实是这个现象,芥菜子里头真有须弥山。佛在此经上,《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还不只,芥菜子太大了。佛在这个经上讲什么?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比芥菜子小得太多,微尘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换句话说,斯陀含的天眼看不到微尘,阿罗汉才能看到微尘。微尘是不是最小的?不是。佛说了,比微尘小的叫色聚极微,比色聚极微更小的叫极微之微,那是最小的。极微之微谁能看见?八地菩萨!那可能是最微小的物质,所以也叫邻虚尘,佛都用一个尘来代表。邻虚就是跟虚空做邻居,它不能再分,它再分就没有了。这是现在的科学所谓讲微观世界,是不是发现了,那我们不得而知。现在微观世界的发现也是很难得,你看他们发现到原子、电子、粒子,现在讲比粒子更小的夸克。

  佛说极微之微那么小的微尘,那里头有世界,那就不只须弥山,那里头有世界。世界多大?跟我们大世界一样大。你要是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你不会感觉得那个世界小,这个世界一样的,完全没有两样,这不可思议。谁能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我们前面读过,佛说普贤菩萨能入。我们懂得了,微尘里面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头有没有微尘?当然有,那个微尘里头有没有世界?当然有。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讲,说到广,没有边际,说到深,没有底限,深广无尽!《华严》这种说法,我们就说它这种形容,在世界其他地方学说还没有听说这个说法。

  佛给我们讲的,这是事实,很难懂。是很难懂,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它就摆在我们面前。聪明的人,所以佛常常用比喻来说法,让你从比喻当中慢慢去领悟。比喻讲得最多的是讲梦,《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梦是主要的,其他三个是陪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好象跟我们这个宇宙没有两样,没有感觉到梦中的宇宙比我们现在宇宙小,没有感觉到,好象是一样的。梦从哪里发生的?现在一般科学家讲意识。意识在哪里?在我们身体各个部位。哪个部位、哪个神经管意识?为什么它能够现出宇宙的现象?它为什么能现出?我们一个人一生作梦决不止一次,有没有梦醒之后细心去想想,去想梦中的境界?

  在佛法里面讲,梦中境界怎么起来的?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起现行。阿赖耶种子有多大?它不是物质,要是物质,可以说是微尘,极微之微,它不是。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有,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现在就是用科学仪器也找不到。西方科学家讲这是属于灵魂,灵界、灵性,科学仪器也找不到它。它存在,它起作用,而且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是我们对它这样的陌生,这是不应该。佛法的教学,这桩事情也是我们一门主要功课。怎么样去体会?这是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相,必须把我们自己一切虚妄放下了,真相就现前。什么东西是虚妄?执着是虚妄的。所以,放下执着就证阿罗汉果,在佛法修学里面你就契入正觉的境界。

  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印度梵文,在经上我们常常念到。它的意思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因为这是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所以我们对它尊重,保留它的原音。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不是不能翻,能翻,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是正觉,正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觉悟了,因为他执着放下了。再能够把分别也放下,你就提升为菩萨,菩萨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正觉上加个正等。等是什么?等于佛,等于佛当然还不是佛,只等于佛!正等正觉,从我们圆教的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位菩萨,《华严经》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属于正等正觉。为什么?无明习气没有断尽。无明习气要是断尽,就再加上两个字,无上,无上正等正觉。你就晓得,什么叫佛?什么叫菩萨?什么叫罗汉?也是我们修行过程里面的位次。

  这个地方讲圆融无限,位位都一样,不增不减。「随在一位,即具一切」,无论你在哪一位,你统统具足。现在是在信门,十信位,十信位你看看,经上常讲的,「初发心时,即已圆成佛道」,你才初发心。这个初发心不是说我们现在,是什么时候?初信位叫初发心。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得初信,前面所说的好比是大楼,我们都在地下几层,从来没有上去过。地面上第一层就是初信位,他就具足一切,他是五十二层大楼的第一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智慧、德能、相好,无不具足!在十信位是相似即,到初住叫发心住,也叫初发心,前面我们读过,也叫初发心,那个初发心比这个初发心的位子高多了。

  这个地方信位初发心,给诸位说,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没脱离六道,他在六道里面只有人间、天上,决定不堕三途,保证。而且保证什么?天上人间最多只是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果;换句话说,不再堕六道。除非他愿意来教化众生,他自由了,自在了,六道进出得自在,他来是教化众生,他不是受果报的。往后那是步步高升,不会退转。他的智慧、德能我们一般讲神通,相好我们讲的是福报,跟佛菩萨相似。能力没有佛菩萨那么大,统统有。譬如天眼,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这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

  你再想想现在西方许多科学家、心理学家,这个三十年来最普遍的,在西方盛行的,就是催眠。一个人在深度催眠的时候把空间维次打破,他能够回到前一世,说出前一世生活的细节。再深一层他能够到更前一世。我在他们报告里面看到,有一个女孩子被催眠的时候,进入很深的深度,回到第八十六世。第八十六世之前,时间大概是四千多年前,能够说出她那时候的生活状况,这是八十六世。阿罗汉不要催眠,阿罗汉睁开眼睛看就看到五百世;换句话说,你跟阿罗汉见面,他一看你,看到你过去五百世,也能看到你未来五百世,这是讲宿命通。他心通,他心通是知道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清清楚楚。

  天眼能看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是多大?用黄念祖老居士的话来讲,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银河系是个小千世界。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一千个银河系,有那么大的能力。所以在智慧、能力,跟佛菩萨比,我们凡夫看是很接近了,神通广大,他要跟菩萨比那差太远了。一般菩萨他的天眼能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十亿个银河系,阿罗汉才看一千个。菩萨位次多,愈往上去能力愈强,到地上菩萨,初地以上的能力几乎跟佛相等。智慧、能力、相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佛跟我们讲一切众生平等!所以成佛,他没有一丝毫傲慢心。为什么?他看到任何一个众生,你跟我是一样的,平等,我的智慧、德相不比你多一点。你纵然是畜生,蚊虫、蚂蚁这么小的动物,你的智慧、德相并不比我少一些,完全平等。

  只是迷悟有差,佛觉悟,佛菩萨觉悟了,障碍放下,所以智慧、德相现前,得到这个受用。六道众生迷惑颠倒,业障把你自己自性里面无量无边的德能障碍住,不起作用。所以佛经上常常感叹说「可怜悯者」,六道众生真可怜,你看跟佛菩萨一样,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示现,听到佛菩萨的教诲,要觉悟!不能说只是羡慕佛菩萨,那个没有用处的,佛菩萨不需要我们羡慕,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觉悟才能真正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放不下就是不觉悟,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放下执着,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的清净心现前,六道就没有了,脱离六道轮回。再能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分别也放下,你才真正成为菩萨。最后能够把起心动念也放下,于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超越十法界了。在《华严经》上讲,你就到了华藏世界,分证即佛,你是真佛,你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假的,是相似的,相似佛,你这是真佛。

  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为什么还分别?为什么还执着?这三样东西都具足,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六道凡夫。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里头有善、有恶,善恶都是染、都不是清净,清净里面没有善恶。染就是在六道!你的分别执着是善的,这三善道;不善的,是三恶道,就这么回事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怎么修法,原来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我要放下执着、要放下分别,这叫真修。这个人是真正搞通了,真正搞明白了。

  这是说明任何一位都具足一切位,无不是圆满。「今在信门」,我们现在讲的是十信位,「收无不尽」。「下诸位中」,往后,我们这品经往后,这品经是《华严》第二会最后一品,下面是第三会,十住菩萨会。以后你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以下这些诸位当中。「皆具一切」,位位都具一切,往后就不必再详细解释。「并准此释」,准是标准,这个解释是标准,都是这个意思。

  下面清凉大师又以问答来帮助我们理解,「问,下发心功德品,亦说初心具无边德,与此何别」。下面第十七品,我们念的这是第十二品,「贤首品第十二」。「发心功德品」是讲初住菩萨,发心住,特别细说发心住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他说,也说初心具无边德,与此何别。我们这个地方是十信位的初心,与这个有什么两样?底下答,「答,此」,此是此品,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贤首品」,此品。「据行首信门所具」,这十信菩萨所具的,从这上所说的。「彼」,彼就是第十七品,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发心功德品」。「约行本菩提心具」,不一样的在此地。这个说法我们还是不好懂,我把它简单说一下,大家就懂得了。

  十信位跟十住位,十住位是发心住,用心不一样。为什么?十信没有见性,用的是什么心?妄心,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但是他的妄心用得纯正,没有过失。所以妄心,没有明心见性,用阿赖耶识用得最纯最正,完全依靠佛法,依靠经教去修行,决定没有一丝毫违背,可以成道,也能成佛,十法界的佛。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位里面叫「相似即佛」。天台大师把佛说成六种,说得好!第一种是「理即佛」,从理上讲,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没说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华严》、《圆觉》上有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哪个不是佛?这从理上讲的,就是从佛性上说的。蚊虫、蚂蚁它有佛性,佛性就是觉性,所以统统是佛。饿鬼、地狱都是佛,乃至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它都有法性,法性就是佛。所以从理上讲,真的各个都是。这是第一类。

  第二个讲「名字即佛」,这是说有名无实。你虽有佛性,你迷了,你迷了之后就变成凡夫,凡夫称佛,有名无实。我们举个明显的例子,清朝晚年慈禧太后,她都叫人称她为老佛爷,所以大家都知道,老佛爷是慈禧太后。她是不是佛?她是凡夫,有名无实。她是名字即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位中人,十足的凡夫。

  第三种叫「观行即佛」,这什么?是真有修行,在哪里?没有出六道。诸位要知道,没出六道,功夫再好都是观行位。观就是止观,宗门里面称为观照,这是刚刚修;功夫得力的时候,叫照住;到开悟的时候叫照见。所以禅宗这三个等级,修观照的时候,这是观行即,观行即佛,到照住的时候,那是「相似即佛」,到照见,那是「分证即佛」。照见是明心见性,那就是初住以上的境界。但是他有定功,得定的时候那就是十信位。

  所以十信位是相似,相似即佛,跟佛很相似,他持戒很精严,经教通达,他的思想、见解、言论跟经教都相应,很像佛,所以相似即。起心动念,一切待人接物的举止,跟戒律相应。所以戒律是佛身,禅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语,他统统都能相应,这是相似,他不是真的。什么时候是真的?明心见性,就是宗门讲的照见,《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是分证,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分证即佛。到最后无明习气断尽,叫究竟即佛,我们讲究竟圆满佛,无明习气断尽了。天台大师分这六等,佛有六种佛,所以十信菩萨是相似即佛。

  十信菩萨前面六个位次没有离开六道,只是在人天;换句话说,这个位次是观行即佛。他真的是依教奉行,经律论三藏教诲他没有违犯,依教奉行,观行即。到七信,一切执着彻底放下了,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出世法,统统放下了。出世法,记住要放下,《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也不能执着,执着法也错了。法是让你启示,实在讲世法、佛法对修行人来讲统统是启示,只要你不执着,决定开智慧,决定成就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就是戒定慧。这个地方就是浅深不一样,此处讲得浅,是观行、是相似。「彼约行本菩提心」,那不一样!他们菩提心真的现前。所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明心见性,超越十法界,他是分证即佛,差别太大了。

  此品,我们还没有离开十法界;彼,第十七品,他离开十法界了,他在一真法界、在华藏世界,怎么会一样?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我们用我们现前的说法大家好懂,十信位,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在学习阶段,非常认真的学习,成绩也是步步高升。我们初学,这个五条我们能打几分?我们想想现在,这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己跟自己打分数,能打几分?大概是一分、二分,不错了,一分、二分就不错了,有点样子了,观行即。世间人完全没有,世间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虚情假意。他的心染污,他的心高下、愚痴、自私自利,与菩提心完全相违背,这六道凡夫。

  我们今天有一点觉悟,能够打上个二分、三分,不错了。从二分、三分再进步,希望年年进步,能够到十分,能够到二十分,能够到三十分、到四十分。能够打到七十分就证阿罗汉,八十分就辟支佛,九十分就是十法界里的菩萨,一百分,圆满了,你就明心见性,你就离开十法界了。所以,从这里你就知道,初住菩萨的菩提心是一百分;十法界里面的佛,菩提心在九十多分,没有到一百分。九十九分还在十法界,一百分就出了十法界,我用这个说法大家好懂,概念很清楚。所以我们今天只有一、二分,这个要知道,不要气馁,一、二分已经非常难得,难能可贵;因为一般凡夫他没有这个概念,他一分也没有。

  于是你就知道修行怎么修法,这不就懂了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佛法,想想我是不是真诚?初学的人最害怕,怕什么?怕吃亏,怕上当。我用真心对人,人家都是来骗我,都用虚情假意,我用真心对人,我不就吃亏了?这是个很大的障碍。你怕吃亏,你永远菩提心发不起来,那你的亏就吃大了。你真的要懂得,我吃亏吃一世,我吃这一生,来生我就作佛去,那你真的就没有吃亏了。怕吃亏的人永远吃亏,不怕吃亏的人他都往上升。不怕吃亏,不怕上当,不怕别人讥笑,全心全力依照佛菩萨的教诲,勇猛精进,这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八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清凉大师《疏钞》「法界融摄门」第二个问答,我们把文念一段对对地方。「问,约法相收,是则可尔,约人修行,岂十千劫修信才满,即得如此无边德海」。这是问句,虽然意思不深,我们也略略的介绍一下。就法相来说,就是前面讲发心,菩萨初发心,讲过行布次第,讲过圆融通摄,讲过缘起相由、法界融摄。这是大师在此地假设一个问题,有人这样问法,就法相来说,前面讲得都很如理如法。他说如果就修行人来讲,「约人修行」就是从修行人来说,「岂十千劫」,十千劫就是一万劫,「修信才满」。这个地方给我们透个讯息,十信位的菩萨要修多长的时间?一万劫。

  我们知道修行愈是初学愈难,初学是难于入门。入门之后,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内有长远的时间熏修,成就菩提心,外有很多助缘,诸佛菩萨加持。可是愈往上愈难,就愈不容易,真是像爬山一样。中国谚语所谓爬山行路「行百里半九十」,我们走路走一百里,一百里一半是多少?不是五十里,是九十里,这就是说后面十里那个辛苦跟前面九十里差不多。

  我们从大乘教里面世尊给我们讲的修行,佛常讲菩萨成佛要三个阿僧祇劫。这三个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个阿僧祇劫就修成功了;第二个阿僧祇劫只能修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只能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十地圆满,上面是等觉。由此可知,愈往后面是愈艰难。十信位一万劫,在整个修行过程当中他算是快的。但是十信心满,修信才满,满是第十信,就能够得如此殊胜的功德。这个功德就是这品经贤首菩萨要给我们讲解的,实在是很不可思议,很难相信!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出来,因为十信心满,他的功德就跟普贤菩萨差不多,确实是让许多修行人,通宗通教的,难以接受。

  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解答,「答,以法是圆融具德法故,若诸菩萨行此法行,是彼所收,或无量劫,或无定限,十千劫言,非此所说」,这是一个小段。《华严经》在大乘教里面是圆顿大教!这个法门是「圆融具德」。什么叫圆融具德?一位具足一切位,一行具足一切行,这叫圆融具德,这个确实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前面说过很多,后面还有细说。「若诸菩萨」,这个诸菩萨从初发心,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修普贤行,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是彼所收」,彼就是下面第十七品里面所说的,「初发心功德品」,那个地方是讲初住菩萨,你看看那个地方所赞叹的就是!

  在修行时间上来讲,或者说是无量劫,或者没有一定的限制,因为时间不是真的。圆融法里面念劫圆融,无量劫可以说成一念,一念可以说成无量劫。为什么?时间没有了。时间从哪来的?时间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来的。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有时间跟空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时空就不存在。没有空间,没有距离,远近没有了;没有时间,没有先后,过去、未来没有了,当下即是,这是圆融具德法。成就,实在讲就看各人的根性。现在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学得也不少,《华严经》学到此地也学了三千多个小时,大致上情形也很明白了。佛跟凡夫的差别在哪里?除了觉跟迷之外,毫无差别。同一个法性,同一个法身,真的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现在对这个话没有疑惑了。

  诸位要记住,十方三世佛,十方包括我们,三世讲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是未来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我们相信,我们众生跟佛没差别,这个要知道。差别在什么地方?众生很不幸,一念不觉则起无明,无明里面就起了分别,分别里面就起了执着。这是世尊在这部经(还在后面就是)「出现品」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佛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凡夫今天是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你要问,你什么时候成佛?也不要问时间,也不必问修学,你什么时候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成佛了。佛门里面有句话大家都知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比喻,比喻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只把这个放下就成佛,哪有时间长短!

  你放不下,放不下就得无量劫,无量劫还成不了!为什么?我们过去有没有经历无量劫?有!生生世世。有没有学佛?有!学佛,这是佛门的术语,要用个普通的话来说,求智慧、学觉悟;佛这个字是智慧、是觉悟的意思。你就知道,不但是我们,哪个人、哪个众生生生世世不是在求智慧、求觉悟?都是!生生世世都在求!真不容易,一万劫的时间才学到一个信心,十信位,才学到信心,不容易!

  现在我们看到外国很多这些科学家、心理学家写的一些报告,几乎他们也肯定,人真的是没有生死,而是生生世世。有时候借着这个肉体,有时候不用这个肉体,这就说明什么?不用肉体,是在灵界。今天佛给我们讲的三界,六道里面的三界,需要藉身体的是欲界,有身体,色界有身体,没有身体的是无色界。但是我们看看国外的这些报告,他们虽然讲不要身体,不要物质的肉身,依旧还在学习,我看看他们的报告,他们的欲望没舍掉。他们所说不要的身体,是不要我们人道,一部分畜生道的这种物质的身体。我们晓得,饿鬼道、地狱道、欲界天有没有身体?有!不过他们的身体跟我们的身体不一样、不相同,我们跟他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中国人、外国人习惯都把他们称为灵界,称他们作灵魂。灵魂还是有身体的,不是我们这个物质的肉身,所以他们并没有到没有身体。

  到没有身体是无色界,那个层次高了,比色界四禅还要高。我们从国外这些报告,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境界。佛给我们讲的那更不可思议,《华严》里面给我们说的,十法界之外有华藏世界。像华藏世界这样的大世界,在法界虚空界里面不止一个,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前面读过的「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是讲我们这个地区、这个大世界,「世界成就品」里面就讲无量无边的华藏。这些西方科学家还没说到,这是讲宏观世界。讲到微观,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里面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这个科学家没说过。《华严》真的是不可思议!

  我们的成就有没有时间限定?没有,我们现在明白了。明白之后,好!这太难得了,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是悟,觉悟。觉悟之后怎么样?要修。怎么修法?放下!我在第一次接触出家人,章嘉大师,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我就向他请教。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好,佛法非常殊胜。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够契入?他老人家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明了,《华严经》上这句话那是太清楚不过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说尽了。这句话你就觉悟了,大彻大悟。悟后就起修,修什么?我们只要把执着、分别、妄想放下,本来就是佛!你跟十方三世诸佛没有差别,本来就是,当下就是!为什么放不下?

  这个放不下,我们读了世尊所讲的许多经论,明白了。我们的迷,就是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我们的迷,时间真的是很长,习气非常之重。你看,知不知道?知道,非常清楚。可是不要说是妄想放不下,分别放不下,执着还放不下,生生世世修行只可以说分别执着轻了一些。果然能把执着真放下,那在《华严经》里面讲的,我们这是十信位的菩萨,执着统统放下是第七信位,七信位的菩萨,他放下,这叫功夫,这个功夫跟阿罗汉平等,阿罗汉放下了执着,七信菩萨也是放下执着。但是看破,阿罗汉没看破,七信位的菩萨看破了。所以就智慧、德相上来讲,阿罗汉跟七信菩萨不能相比,悬殊太大。因为阿罗汉所修的是行布次第,七信位的菩萨他们所修的圆融具德,那怎么能比?

  我们今天接受的是大乘教,我们有没有得到像经上讲的这一切功德?我们有没有得到?诸位想想,没有。只是听起来很好听,真正的功德利益没有得到,什么原因?我们有解无行。清凉大师对我们的批评,他怎么说?增长邪见。真的是邪见,不是假的。我们理解的跟佛经上讲的没有相违背,这不能算是正知正见吗?不行。为什么不行?你的心思不正;心邪一切都邪,心正一切都正。心怎么邪?你想想你有没有自私自利?有!有没有名闻利养?有!贪不贪爱五欲六尘?贪!还有没有贪瞋痴慢?有!这心不正,你所解的纵然是正,你的心行不正。所以,这个地方讲的菩萨的修行功德,我们只是仰慕,一分都得不到。不但圆融的功德得不到,行布的功德也得不到,为什么?没有真修!

  《观无量寿佛经》上,世尊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做到没有?很多人都说,我对父母很孝顺。自以为很孝顺,听了《弟子规》的讲座之后,感动得流眼泪,自己说以前我以为很孝顺,现在听了之后才知道我不孝顺。在没有学过之前,你那个孝顺是用你自己的标准,以为很孝顺。《弟子规》里面所说的,不是你的标准,那是伦理道德的标准。这一对比之下,自己就比下来了,差太远了。所以,孝养父母没做到。养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现在一般人在物质上的生活照顾到,算是不错了,自以为很孝顺。除了物质供养之外,要养父母的心,你做到没有?怎么叫养心?要叫父母晚年生活快乐、幸福,有没有做到?

  父母在晚年,他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家和。一家人和睦相处,儿孙都懂得互相敬爱、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合作。夫妻不和,不孝顺,你说父母多难过;兄弟不和,那更糟糕,父母痛心。再看第三代孙子辈,是不是能和睦相处?内孙、外孙在父母心目当中都是自己的骨肉,如果有不和,如果有争执,父母心难过。做到没有?再说你在外面工作,你对你的上司尊不尊敬?对你的同事和不和睦?对你的下属照不照顾?如果你没有做到,都是父母所担心的,父母担忧。让父母担忧,不孝!这是孝道里头第二桩事情。还有最大的,养父母之志。父母对你的期望,希望你这一生做人,道德、学问、才干要有杰出的成就,为社会、为国家、为众生做出最大的贡献,所谓是荣宗耀祖,你的父母感觉到光荣。你做到没有?这都包括在「孝养父母」这句里头。

  第二句「奉事师长」,师长对学生的期望跟父母差不多。师长一生的生活,物质生活如果有缺乏,学生要照顾。师徒如父子,照顾师长的生活跟照顾父母是相等的。你懂不懂这个道理?我们的老师,如果他的儿女好,都孝顺,我们做学生的人可以不操心。如果儿女不在身边,照顾不到,晚年的时候生活有问题,那就必须要像照顾父母一样照顾他。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没有真的依教奉行?没有依教奉行,这对老师不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没有成就?做老师的人一生唯一的期望,是学生将来学的成就比他好,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老师无上的光荣。学生的成就不如老师,老师很痛苦,常常会惭愧,没教得好!

  当然,老师要找个好学生不容易,学生要找个好老师也不容易。自古以来,这确实是缘分,所谓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后,老师不会舍弃学生,学生要是有眼光、有智慧,也会跟定这个老师,师资道合,这才能有成就。这个里面就是印光老法师常讲的诚敬,学生对老师诚敬,老师对学生也是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讲孝亲尊师不是容易事情,这是佛教导我们,修行从这个地方修起。明了,把这个大道理清楚、明白了,放下,放下一切不应该的。我们看看《弟子规》,《弟子规》是个标准,《弟子规》上教我们做的,我们都做到;《弟子规》里面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统统都放下。在家是好儿女,在学校是好学生,这样才能够成就真实功德。

  十千劫这个说法,「非此所说」,不是《华严经》上讲的。说这个话的人也有根据,下面会有,十千劫是《仁王经》上所说的,不是这个地方所说的。《仁王经》是大乘,这个经是一乘;《仁王经》是菩萨法,这个经是佛法,不一样。下面举例子,「如下善财童子,及兜率天子等,所行所得,并是其人,不同行布次第教中之所说也」。在这部经里面末后的一品「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的名称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是品题。善财给我们做了表演,成佛要多久时间?一生,即身成佛。

  他会修!所谓会修,会放下、会学习,他参访德云比丘,他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参访海云比丘,他就是二住菩萨。舍初住,放下初住,他就是二住;放下二住,他就是三住,他所修的就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留恋,你才能步步高升;如果你得一法,你对它有留恋,你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你就永远停在那里。好象我们现在登楼一样,我们上到这个十一层,不想再上去了,那你就停留在这个地方,这是错的。不能停,一直往上去,要走到尽头,尽头是第五十二层妙觉位,叫究竟圆满佛。

  于是我们晓得,我们今天是在人道,在人道里面学习,学什么?学孝亲、学尊师、学爱心、学谦虚、学恭敬、学十善业。这是我们这一生在这个阶层里面的功课,我们要很认真把它学好,学好之后就升级,升到哪里去?升到天上去。如果说我们来生,来生还到人道,那留级。为什么会留级?你这些功课没学得好,不及格,没学好要留级。如果来生到三恶道去的话,不但是没有学好,你学得太差了。譬如六十分及格,五十分留级,你只能够学个十几二十分,这不行,程度太差了。太差,降级,到畜生道,降级了,到饿鬼道是又降一级,到地狱道是连降三级。降级容易!一下连降三级。从地狱道再要学习,慢慢把功课重新学习,升到人道来,可不是那么简单事情,这跟读书一样!

  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来干什么?来修行的;外国人讲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有目的、有方向、有目标,来学习。你这一生一定有你的功课,你的功课就是你这一生做人的一些缺点、缺陷,你统统要学好。学到及格才能往上升,好不容易!为什么?功课不是一样,好多样,门门都要达到标准。你想想看,孝亲要达到标准,尊师重道要达到标准,爱心、恭敬心要达到标准,十善业里面,身三、口四、意三都要达到标准,才能往上提升。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文,「又十千劫,乃是一经,璎珞但言一劫二劫,此经纵有行布,亦皆圆融」。这一段清凉大师有个小注,为我们注明「又十千劫,乃是一经,是即仁王经」。「此经纵有行布下」,末后一句解释得很清楚,「行布乃是圆融之行布耳」,所以跟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讲的不一样。《华严》经论这个意思说得很多,「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显示出这是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圆融具德,无障碍法界。

  善财为我们示现的是一生成就,不要等到来生。我们一般人,一般普通人,业障习气非常深重,这一生遇缘又不善,我们学佛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吗?《华严经》的答案是能。用什么方法?《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所以《华严》、《法华》确实是引导我们归净土。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只要你真正能信、能愿、能行,具足这三个条件。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常讲「信愿持名」,这就是信愿行。行是什么?执持名号,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成就。

  真正念佛人,还是要放下万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要放在心里;放在心里面都是障碍,这是业障。障碍什么?障碍你不能往生。统统放下,就没有障碍了。果然能够放下一切执着,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是执着没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放下,生凡圣同居土。执着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放下了,于一切法当中不再分别,生实报庄严土;妄想也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了,生常寂光净土。所以《华严》末后导归极乐,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由此你就明了,净土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圆融具德,净土是不是圆融具德?当然是圆融具德,圆融具德就不可思议了。这一称六字洪名,古大德说「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叫万德洪名,万是形容,不是数字,就是圆融具德。真的是一行一切行,具足一切行,一念具足一切念,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这个地方,一经就是《仁王经》,《仁王经》上所说的。《璎珞经》里面没有说十千劫,但言一劫、二劫,时间都是很长,都是行布次第法门。

  再看底下这段文,「亦有引此下文,证成此信,乃是舍异生性,成就圣性,出无明地,生如来家,以有则获灌顶而升位等,非是信故」。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钞》里面说,这段文「傍叙异说」,这是在隋唐时代安国法师他有这种说法。大师必须在此地辨别清楚,为什么?怕我们受到影响而对这个经教产生疑惑,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一定要断疑生信。他说得也不错,而且是引本经的经文。他以为这个信不是十信位里面的信,为什么?「舍异生性,成就圣性」,圣性就是同生性。同生性跟异生性是法相唯识里面的名称、名词。什么叫异生性?跟诸佛用的不是一个心性,这就异。同生性,跟佛是用一个性。你就知道,诸佛用的是什么心?真心。十法界里面的众生用的是什么心?妄心。妄心就是异生性,真心就是同生性,跟诸佛相同,就是此地讲的圣性。

  法相唯识的修行,总的纲领是转识成智,转就是舍,识就是异生性,智就是同生性,转八识成四智。诸位要晓得,六道凡夫用的是八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第八识是含藏业习种子,就像什么?像仓库一样。你这一生从起心动念到言语造作,阿赖耶里面都有档案。这一生如是,过去生生世世的档案统统都在,而且记录得非常详细,一丝毫都没有漏。不是别人给你记的,是你阿赖耶识里面自然有这种功能,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落印象。我们自己印象深的,我们就很清楚;印象很薄弱的,我们自己早都忘掉了。但是你忘掉是可以,阿赖耶识里头没有忘掉,这个道理要懂。所以用的是跟诸佛如来用的不同的心。

  菩萨,菩萨把这个舍弃掉了,你看不要第六识,第六识分别,不要分别。不要分别,它自然就变成妙观察智;我不执着,不执着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一转,阿赖耶自然就转了,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转变成成所作智。这四个都有智,所以叫转八识成四智。四智是什么?四智就是我们讲的大菩提心,真心!这叫圣性。法相宗用功,也就是学习的总纲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有从因上转的,有果上自然转的,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在因上转。前五识跟阿赖耶是果上转的,换句话说,在因地修行用不上力。因地修行只有两个,第六、第七,第六是分别,第七是执着,从这两个下手。这两个转过来,前五识跟第八识自然就转,跟着就转了。

  你看看跟世尊在《华严》上讲的,道理是不是一样?跟佛法总的纲领、总的修学目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舍执着就成正觉,正觉则称为阿罗汉;舍执着就是转第七识,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就是正觉,就是阿罗汉。转第六识,第六识是分别,转分别为妙观察智就是菩萨,正等正觉。然后阿赖耶转了,阿赖耶转成大圆镜,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各宗典籍里面讲的不一样,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的方便说。因为学生很多,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都不一样,世尊说法应机而说,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善巧方便。方式不一样,你看用这些名词术语,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可是他的原理、原则相同,方向、目标一致,决定没有改变。所以舍异生性,成就圣性。

  在我们现前,我们再用方便法来说,因为净宗修行重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里面讲过,「往生正因」里面讲过,我们要记住,不要到临终时候往生产生障碍,那是你自己误会,经上决定没有说错。要知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没有问题,实在讲没有问题还是有问题。一向专念,大势至菩萨讲得好,怎么叫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叫做一向专念。这句话再浅一点来说,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念佛的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怎么发法?我们把菩提心很具体的、简单的说出来。菩提心,你看《观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就是《起信论》讲的直心,直心是至诚,真诚到极处,这是体。深心是作用,深心是自受用,就是你用什么心对待自己。你怎么对待自己?你怎么样对待别人?起作用不外乎这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对别人。对自己叫深心,深心不好懂!《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有修学的指导纲领,那就是深心。《无量寿经》经题诸位要记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庄严」是果报,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清净平等觉」是修因,清净平等觉就是深心。

  所以我们对自己,要学习心地要清净,心要平等,心要觉悟。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收进来,我讲菩提心,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这是我们天天要学的。在哪里学?在生活当中学,我们起心动念是真诚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是正觉心、是慈悲心。生活如此,工作也如此,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的是这个心,这叫发菩提心。然后你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往生的道理!《无量寿经》上给你讲的这个原则,你统统做到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舍虚伪的心、虚情假意。真诚的反面是虚情假意,虚情假意是异生性,要舍去,要成就真诚心。要舍一切染污,染污里面有善跟不善,统统都要舍弃。那个染污,善是三善道,恶是三恶道,业因!如果你不舍掉,六道出不去。所以善与不善统统要舍,决定不能执着,要放得干净,要放得彻底。平等心怎么学?对任何人没有傲慢心,决定不能有一个念头,「你不如我,我胜过你」,这是不平。要知道佛在大乘教里头,千言万语告诉我们,「生佛平等」。你看他说话多谦虚,他把众生放在前面,佛放在后头,他没有说佛生平等;生佛平等,生佛一如,这就是佛对众生的尊重。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把别人排在前面,我自己放在后面?这就是学佛!佛就是这样的,佛总是把别人排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处事待人接物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正觉就是不用感情;用感情,觉就没有了,就迷了。清净、平等、正觉对自己,这就是真诚;对别人只有一个慈悲,爱人如己。真正懂得尊敬人,真正懂得爱别人、敬别人,这个要学!这是我们现前的功课。

  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看破」,看破什么?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学「放下」,放下学不要执着,不执着、不分别。起心动念我们不要说,那个太难了,只要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就了不起。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学「自在」、要学「随缘」。自在是什么?现在讲放松,不要紧张;随缘,不攀缘。最后是「念佛」,念佛的目的是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的方向、目标完全正确。这一生当中确实我们也能做到「舍异生性,成就圣性,出无明地,生如来家」。无明地是十法界,不但出六道而且要出十法界;如来家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这是如来家。「以有则获灌顶而升位等」,这是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住菩萨,第十住叫灌顶住。所以他说「非是信故」,为什么?十信里头没有灌顶位,十住圆满的时候有灌顶位,初住已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意思是安国法师他说的。

  下面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若尔,初地岂得灌顶升位等耶」。这就是反问,灌顶是最高了,那初地,现在我们在经上看,初地在灌顶之上。这个灌顶位是十住位,十住菩萨灌顶位,十住上面十行,十行上面十回向,十回向上面才初地。初地叫欢喜地,我们讲「法喜充满」,儒家所说的「不亦说乎」,他到这个境界。这个地方清凉说得好!下面说「若云展转,进入佛地,何以不得始自于信,展转入耶」。这段是假设,对方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能不能成立?也不能成立。如果说展转能够证入佛地,那为什么不能够始于信位?真正入佛地是初住,初住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十法界。我们知道初信位的菩萨没有出六道,这个我们要知道,七信才出六道轮回,初住出十法界。所以,若是展转进入佛地,那为什么不从初信开始?

  说他这是初信位,还没有能够舍异生性,成就圣性,出无明地,生如来家,没有。换句话说,我们说得简单一点,初信位的菩萨没有出十法界,初住出十法界。初信只证一个位不退,三不退里面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只证得一个位不退。虽然在六道,决定不会堕三途,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如果不求生净土,他还有隔阴之迷,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如果要求生净土,难得!他不是生凡圣同居土,他生方便有余土,比六道一般的凡夫高明多了!从这个地方来看,你就晓得净土真正不可思议。

  再看底下一句,「若许从信展转入者,何以要判此乃舍凡入圣」。如果你说,行!可以从初信就展转入佛地,那为什么这个经上又要判,这是用他自己说,他自己前面讲舍异生性,成就圣性,出无明地,生如来家,这就决定不是十信位。清凉大师引底下文,「下文自有十地之会」,十地才是真正进入佛地,佛的家,登堂入室。初住菩萨已经入了佛的家,到达什么地方?大门进去了。大门进去一定有庭院,里面有堂屋,登堂入室。十住是入门,十行、十回向登堂,十地入室了。所以下文,我们看到往下讲的时候,下面有「十地品」,「十地品」当中,「此中尚隔住行向等」。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十信位,十信位上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再「判为入地,乃孟浪之谈」,孟浪是开玩笑。

  这些问答说明,十信里面的发心跟初住发心,虽然发心不一样,有浅深差别,但是发心的功德是一样的,都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这个法是圆融具德法。虽然讲五十五个位次,这是行布,行布是圆融的行布,跟一般大小乘里面讲的行布次第不一样,境界不相同。看破浅深广狭不相同,道理在这个地方。看破浅深广狭不相等,就是智慧不相等,心量不相等。大乘通教、别教,《华严》里面讲终教,始教、终教、别教,那个心量不能跟圆教相比。

  清凉大师在这部经的经题,讲经题的时候,讲《华严》的当机,也就是说能够学《华严经》,能够接受《华严经》的对象,要具备些什么条件?十种当机里面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我们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虽是凡夫,一般凡夫没有这个心量。因为他的心量跟菩提心相应,所以他有条件来学习,有能力受持。又何况这些大心凡夫决定不会舍弃念佛求生净土,乘着《华严》的大船,航向极乐世界莲池海会,这是肯定的。「下发心品」,就是底下第十七品,「亦判为初地发心,义同此会」。这是经中所判的,这个解答得好!问的人引经,答的人也能够引经。

  下面还有一个问答,请看疏文,「问,下云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斯则非一生也,亦非十千以为无量」,这个问问到此地。这也问得好,实在讲都是帮助我们,我们学这个经还问不出来!有没有这个疑问?有。幸亏古大德代我们问出来,让我们也能够断疑生信。这是经文上说的,「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这就不是一生,也不是十千劫,总不能说十千劫就是无量。这个问题怎么解答?下面大师为我们说法解惑,「通斯难者,应有二义」,难就是前面的难题,通是什么?把它贯通,把这个障碍排除掉,应有二义。

  第一个是「此约行布展转义故」,经上所讲的是行布展转之义,说的不是假话。圆顿根性的众生跟我们一般众生有没有差别?有!有很大的差别。在中国就有例子,像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那就是圆顿根性。在中国历史上,五千年的历史,惠能以前没有惠能这样的人,没有这种根性;惠能大师以后,这一千三、四百年也没有这种根性。我们跟他真的是不一样。能大师的根性是不是像这个经上所说的,无量亿劫勤修学?我们听了点头,是!他真的无量亿劫勤修学,成就今天的根性。我们在无量劫当中没有他那么样勤学,所以我们的根性不如他。所有一切众生,各个都是无量劫来在学习,生生世世在学习。学习的功课很多,这许多的功课都必须要完成,才能圆成佛道;没有完成就不能成佛,甚至不能提升境界。统统要学圆满,当然不是一生,这是就行布展转的意思来解答。

  第二从圆融方面来讲,「约圆融展促无碍故,如上所辨」。就圆融来讲,意思就不一样。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化为无量劫,无量劫也可以变为一剎那。为什么?性德法尔如是。称性,称性里头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华严经》上所说的。这个意思没有说尽,但是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九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接着看「开章」三首偈,清凉大师一段很长的开示最后一个问答。从最后一个问答,我们从这儿念,这是一个段落。「问,下云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这是经文,底下是议论,「斯则非一生也」,从这首偈,我们晓得这绝对不是一生,「亦非十千以为无量」,十千是一个定数,不能称之为无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问得很好,前面我们也曾经学过了。清凉大师给我们的解答,他说「通斯难者,应有二义,一此约行布展转义故」。这个意思前面说过,我们今天从底下第二义讲起。

  「二约圆融展促无碍故,如上所辨」。《华严》是圆融无碍的法界,这个次第,行布是讲次第,次第展转我们容易懂,可以说是我们世间法的常识,可是讲到圆融展促,展是延伸,促是浓缩,无碍是没有障碍,这不是我们境界。譬如,一剎那展开就是无量劫,无量劫浓缩就是一剎那,这个我们听不懂,不是我们的境界。这是华严境界,也就是说华严会上佛菩萨的境界。这个境界完全是心现,没有识变。《华严》讲我们这个大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的,就会有这些现象。在一真法界里面,就是十法界之外的一真法界,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那个境界,对我们来讲就是不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它没有对立,就是没有相对的。它长短不二,大小不二,远近不二,这我们无法想象。我们用比喻都比不出来,都没有办法比喻得到。我们读了这些大乘经教逐渐才知道,这个境界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入不二法门。

  怎样能入?普贤菩萨能入。所以《华严经》最后一品就是入法界,那个法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你看品题,在四十卷的品题就非常清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是能入,能所不二,这就不思议了。我们世间法里头,十法界里头确实有能有所,能所相对,但是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对的。相对就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清净,所以清净平等只有在一真法界才有。这个道理我们现在逐渐的清楚、明白了。前面有讲,后头还有说,这是展促无碍。

  下面举例子,「故善财见仙人执手」,下面这是在「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现的是仙人身,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所以在一真法界的里面的佛菩萨,圆教初住就是,他有没有身相?没有,没有一定的身相。他的身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完全随顺法性。十法界里面不行,十法界里面所现的身是随顺自己的业习烦恼,或者随顺自己的愿力,它不是自然的,它不是称性的。所以称性,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才能现无量无边的身相,可以在同时、可以在同处现无量相,这个很不可思议!同时,同在一个时段,在这个时间里;同处,同在现前。

  这个有例子,有例可以让我们去观察,不能够思惟。譬如普陀山的梵音洞,我们知道有很多同学去过。听说梵音洞里面,你会看到观音菩萨在显圣,就是现相给你看。好象是在一九八二年,刚好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他有几个同参道友去朝普陀,当地有些干部陪同他,去梵音洞拜观世音菩萨,三个出家人。拜了半个小时,真的,观音菩萨现身了,三个人都看见,你们想想看,这同时同处。同时同处三个人看到观音菩萨,大家都非常欢喜,这次没有白来。因为有些人虽然去拜,有很多看不到,看到的也不少。

  他三个人离开之后,每个人就说,你看观世音菩萨现的是什么样的相?圣一法师所看到的观音菩萨戴毗卢帽,就像地藏王菩萨戴的帽子一样,全身是金色的,金色身,这是圣一法师看到的。另外一位法师看到的,就像我们一般平常最常见的白衣观音,这是第二位法师他看到的。第三位法师说,他看到是个出家比丘相,是个出家和尚。你看看,同时看到,三个人看的不一样。这就是告诉你,同时同处菩萨是一个相,每个人看的不一样。真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绝对不是菩萨有意对你现这个相、对他现那个相,不是的,菩萨没有心。相是怎么现的?相是感应,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他们三位,三位的心不一样,那就是感不一样。从菩萨现相,非常明显,这三个人修行意念不相同,所以见到菩萨相不一样。这就是圆融无碍。

  《楞严经》上佛告诉我们,无论是见佛菩萨相,或者是见魔相,都不要去执着,就是好境界;如果一执着,统统变成魔境界。这个开示比什么都重要!为什么?你要记住总的原则,《般若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应当放下分别执着,这就对了,这个对你有好处的。在这个地方是帮助你提升,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如果你起了执着,我见到菩萨,菩萨为我现身,大概我的功夫不错,这就错了,你就又堕落在分别执着、烦恼习气里面去了。一定要晓得法性没有相,法性可以随缘现相。所现的相是幻相,佛法里称之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你要懂这个道理,要契入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善财童子见仙人执手」,我们现在一般礼节也是如此,见面的时候握手。握手的时间不长,你看这里所写的,「一一佛所,经无量劫」,这就是很短的时间,他能把它一展开变成无量劫。同样的道理,无量劫可以浓缩为一剎那,时间不是真的。现代科学家才发现,他们的发现我想应当是从数学里面发现的,数学为科学之母,数学里面发现的。而实际上,实际上还没有方法突破。他们现在知道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这个发现是很了不起的发现。而世尊在教学的时候,三千年前就曾经讲过时间、空间不是真的。

  法相经论里面,把时间、空间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你看法相宗入门的一部论,《百法明门论》,这是法相宗入门必须要学的。天亲菩萨将《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再归纳,归纳成百法。所以百法展开就是《瑜伽》的六百六十法。《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著作的,弥勒菩萨是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六百六十法;你就晓得六百六十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天亲菩萨把它归纳成一百法,一百法展开来也就是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时间跟空间,《百法》里头的名词叫时分、方分,方分是空间,我们讲四方、四维、上下,这是讲的空间,都是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头。

  什么叫不相应行法?它不是心法,跟心法不相应,跟心所法也不相应,跟色法也不相应。心法跟心所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色法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物质。不相应行法,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可是宇宙之间有这个东西,不能说它没有。现在新名词叫抽象的概念,时间跟空间是属于抽象概念,并不是真有这个东西。现在科学知道了,但是不知道怎么能突破?如果能突破空间维次,距离就没有了,远近没有了。如果突破时间,时分,先后就没有了,那就是此地所讲的「念劫圆融」。空间突破了,远近不二。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个地方多远?十万亿佛国土,在哪里?就在眼前,远近没有了。这是给我们提到圆融。下面这做了一个结论,「故修短难思,特由于此」,修是长,长时间,短是短时间,时间的长短不可思议。长短,确实在一个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的人来说,时间没有了,时间、空间对他都没有意义了。

  「故贤首菩萨云」,这也是引下面的偈颂,「信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实在讲,信大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桩事情,还不算是难,能信此法比信大乘要加倍的难。为什么?不思议解脱境界。此法就是华严境界,就是四无碍法界,理没有障碍,事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解脱。我们今天理事有碍,事事有碍,障碍重重。重重障碍从哪来?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出来的;换句话说,全不是真的,都是假的。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第二菩萨发意下」,这个「下」是以下,菩萨发意以下,总共有三百四十六还加半首偈颂。说这是贤首菩萨提出报告,他们的修学心得报告。「正明发心修行胜德」,给大家正式说明,初发心的修行无比殊胜的功德。这么长的文,有三百四十六首半。这文很长,所以「文分为五」,这很重要,这么长的文,分为五大段。「初五颂」,第一段就是有五首偈,说明「发心行相」,行是修行,发心的人修行的样子。我们在这里要好好的体会、学习,我们像不像?初发心,看我们像不像?这有五首偈颂。第二段,「信为道元功德母」,这首偈以下一共有七颂,有七首颂。「略示胜能」,能是能力,我们现在社会习惯称为能量,能讲得通,能是能力,也是能量,殊胜的能量。这个能量从哪里来?从发心来。所以发心能产生能量,让我们有能力完成,完成所学习的功课。

  第三段,这就比较长,「若常信奉下」,这个以下一共有四十九首颂,它的文长,四十九首颂。讲「所具行位」,它所具备的修行的位次。第四个大段,「或有剎土下,无方大用」。这是很长的经文,总共有二百零六首偈颂。你看贤首菩萨的报告,总共是三百四十六首,第四段里面就有二百零六首,你就晓得这是整个报告里面的中心,主要的,无方大用。最后第五段,「一切如来下,喻况玄旨」,是用比喻来比喻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共有七十九首颂。这是将全品的偈颂,首先做一个体系的报告,它能够分为五大段。

  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第一段有五首偈颂,发心行相,我们要特别留意。「然此五段」,五段就是前面这五首颂。「初一」,第一首,「显正发心」,后面四首是「发心之德」。这当中第三首也有讲到修行。「此及后二皆修行之德」,后二是第四、第五,都讲的是修行之德。我们看第一首偈颂,这是经文: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有很详细的解释,就是《疏钞》。首先把段落点清楚,这一共是五首偈,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总标」,后面的四首是「别显」,关系是非常密切;也就是说这首是总说,后面四首是详细的说。说什么?一定要晓得,说发心的行相,发心的样子。所以我们要特别留意,要很认真努力的学习,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发心了。

  注解里面说,「瑜伽菩萨地」,瑜伽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里面有说「发心有五种相」,初发菩提心,初发心。也就是说明第一句,『菩萨发意求菩提』,这个菩提是无上菩提。因为偈颂一句只有七个字,受这个限制,所以我们读起来就要知道,只要是发这个心,这个人就是菩萨。他发心求成佛,无上菩提是作佛。你想想看,这个心一发,当然功德不可思议,绝对不是普通人能有这么大的志向,世间人所讲的立大志。这个志向在世出世间是第一,没有第二的。

  《瑜伽师地论》里面讲这里头有五种相,这五种相遍布在这五首偈子里面,「今文五偈具之」。我们把它念一念,第一个是「自性」,第二个是「行相」,第三是「所缘」,第四是「功德」,第五是「最胜」。这个心一发,这五种相统统具足了。所以自然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不是普通人,你是准备作佛。虽然现在不是佛,你的方向、目标是佛。就好比现在我们民主社会里面选总统,这个人发个心,他要去做总统,为全民服务。虽然他现在没有做总统,他是候选人,候选人就得到国家治安单位的保护,就好比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心一发,只要这个心不退转,心真正发了,不退转,十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同一个心,同一个愿。

  「今文五偈具之」,这就说明贤首菩萨的报告头一个大段一共五首偈,五首偈里面将这五桩事情,就是五种相,统统具足。「发意即是正愿,为发心自性也」,菩萨发意,这个发心是从真心里面发的,不是妄心。那我们要问,初信位的菩萨发心他还是用的意识心,不是用真心;换句话说,初信位的菩萨妄想没断,分别也没断,执着确实放下一半,这个很难得。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我们虽然也发心,我们的执着没断,所以发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初信位的菩萨他们发心,见思烦恼,这是讲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见惑断了,思惑没断。

  什么叫见惑?什么叫思惑?这个都要知道,见惑是见解,错误的见解,惑是迷惑,就是错误的见解;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大乘教里面佛常讲,六道凡夫,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有八十八品见惑,有八十一品思惑,头数这么多。可是把它归纳起来讲有五大类,思惑有五大类,见惑也有五大类。见惑头一个是「身见」,我们都执着这个身是我。你要晓得,初信位的菩萨知道身不是我,他身见破了。

  什么是我?你看现在一般人说灵魂是我,身见有没有破?没破,灵魂也不是我。这个难了!什么是我?灵性是我,不是灵魂,是灵性。所以一定要契入大乘教义。禅宗常讲明心见性,性是我,性不是灵魂。前面跟诸位说,灵魂是阿赖耶识,它在迷位,它没有觉;性在觉位,不是迷位。阿赖耶识如果大彻大悟,那就是自性,就是佛性,就是法性,那就对了。什么时候见性?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底下第十七品讲到「初发心功德品」,那是初住菩萨,那个功德是真实。十信位的菩萨虽然比不上初住菩萨那么样的真实,但是非常接近。所以,发心的行相,自性、行相、所缘、功德、最胜,他也具足,非常的希有难得。

  你总要从真心,换句话说,人要执着这个身是我,灵魂是我,思想念头是我,全是假的。这是凡夫,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一切统叫轮回业,学佛所造的也是轮回业。经教里佛常讲,境随心转,你的心如果是佛心,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无一不是佛行,佛心、佛行、佛德。我们今天是凡夫,轮回心,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你明白之后,要紧的是放下。放下是你自己的事情,真的什么人都帮不上忙。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不就是修行!修什么?就是学放下,什么都要放下。头一个把身心放下,你看看身,身体是物质,心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灵魂。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他不执着这个身是我,他执着什么?我能够思惟想象,那个是我。思惟想象的是第六意识,能够执着的是第七识,这不是我。

  所以身心世界,世界是依报,统统要放下。你看这个多难!统统放下,与自性相应了,不是完全相应。就是我们自性上面盖覆的三重障碍,妄想是最里面的一重,分别是当中的一重,执着是最外面的一重。这个初发心的人,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外面这一重执着他放下一半,并没有完全放下,所以他还出不了六道。如果那一半也放下,他就出六道,他就不在六道里头了。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的位置,他就到第七信位。你才晓得初信发心,发心的条件是要破见惑,那个发心才不会退。我们现在发心,遇到一点困难挫折马上就退心了。什么原因?我们过分执着自己的身心,过分的执着。所以这个东西造成障碍,常常发心,是常常退心。那个心永远发不出来,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放下多么重要。身心放下了,身见破了。再第二个,第二类的,「边见」,边见是什么?就是相对。这是我常常在讲席当中劝勉同学,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内心深处放下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这个放下是边见破掉了。我们自己什么感受?身心和谐,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放下对立,你就靠近圆融。这是第二个。说起来是很难做,可是你非做不可,你要是不肯做,三途六道永远离不开,三途六道真正的因就在此地。

  第三个「戒取见」,第四个「见取见」,这两种我们中国人叫它做成见。你看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太深,就是他坚固的执着。佛法为什么把它分成两类?这里头有因有果,见取见是对于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对于因上的成见。所以成见里头分因果两面。这个要放弃,不能有成见。人有成见就不会随缘,念念希望什么?别人随顺我,我不能随顺别人。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菩萨、阿罗汉没有成见。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到,华严会上初信位的菩萨他成见没有了,所以他才真正有能力学习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什么事情不要有自己、不要有成见。

  也许有人说,我们现在在这个世界,这世界动乱,善少恶多,那些恶人叫我们干,我们都能随顺他吗?随顺要有高度的智慧,你没有智慧,是感情用事。佛门常说佛教是什么?古来祖师大德用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要问佛教是什么?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换句话说,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最恰当是自利利他,自利,没有妨碍他,随顺他,不妨碍自己,这是智慧,高等的智慧。所以才说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没有智慧的话,就是一般人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堕落了。所以总的一句话来说,佛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这个智慧就是看破。你能看得破,你才能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这是行相。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疏文。「希求菩提及下」,下是下文,就是在底下偈颂里面,利益世间,利乐众生,这就是「作有情义利,即行相也」,在底下两首偈里面,这是行相。「菩提,三宝,有情,皆有所缘,能摄一切菩提分法,为其功德,不求五欲等,反显菩萨所求最胜」。这是把《瑜伽师地论》上讲的五种相,简单介绍出来。菩提是梵语,什么叫菩提?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菩提翻作觉,在佛门术语里面就是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希求菩提就是说这个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中国人习惯简单,有时候就直接称它作无上菩提;无上是中文翻译的意思,菩提用的是原来的音译,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求发心是要发得大。学习是有次第的,次第是先学正觉,由正觉再提升到正等正觉,由正等正觉再提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正觉,佛法承认六道里面众生有不少有聪明智慧,不能说他不觉。聪明智慧就是觉,但是不称为正。什么原因?因为他还带着烦恼习气。所以虽觉,不能算正,不是菩提的意思。菩提意思是聪明智慧里面没有烦恼执着,没有烦恼习气,这个就难了。初信位的菩萨就没有见惑了,见解上的烦恼习气他没有了,他的聪明智慧才叫正。邪正一定要辨别清楚。换句话说,他们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所有一切不正当、不正的见解,他统统都没有了。

  前面我们讲到,慈悲方便要有智慧,不能有烦恼。人生生世世都在学习、都在修行,把一个错误念头修正过来,不是容易事情。我举个例子,讲慈悲方便,也就是说见惑里面两种成见,见取见跟戒取见,跟这个有关系。这两个是因果上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遇到不会处理,自己认为处理得很恰当,其实是错误的。遇到高人,我们才真正体会到。

  早年,那时候好象我四十几岁,不到五十岁,在台北跟道安老法师办大专佛学讲座,他老人家非常难得。那时候老和尚六十八岁,他七十岁往生的,往生前两年。他住在自己的道场,松山寺,一栋四层楼房,他住在顶楼,一个人住,没有侍者。这个老法师很慈悲,他老人家对利看得很淡,名比较执着一点。所以很多人做生意,就邀请他去当董事长,把他挂个名。当董事长,当然公事里面遇到经济困难就找老和尚帮助,老和尚也很慷慨,常常有人骗他。所以,名利都要放下。反正生生世世都在学习,这一世他学习利放下了,名还没有完全放下。

  我有一天去看他,那时候韩馆长也在,我们一起去看老和尚。进门之后,他就问我,净空法师,你们进来的时候,刚才有个人出去,某人出去,你看到没有?我说看到了,在门口,我进来,他出去,我们打了个招呼。一位姓蒋的居士,也很熟悉。老和尚说他今天又来骗我了。我说我曾经听说过这个事情,你给他没有?给他了。我从老和尚这里学到了。老和尚教化人,这是慈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定要把坏人变成好人,恶人变成善人,这个教育才成功。

  这个人常常来骗老和尚,存心不善,他以为老和尚愚痴,什么也不懂,很好骗,骗了很多次。哪里晓得老和尚统统知道,你来要,都给你。相信总有一天,他会良心发现,原来老和尚有智慧,不是愚痴。每次去欺骗他,老和尚都知道,都很清楚、都很明白,而且都能满你的愿。让你次数多了之后,你会受感动,你会生惭愧心,你知道老和尚了不起,你能生惭愧心,能回头是岸。老和尚用意在此地,他不揭穿你、不责备你。

  现在我们一般看人,跟一个人合伙,做一桩好事情,以后看到这个人喜欢占小便宜,我们讲手脚不干净,于是就想这不是好人,你放弃他,再去找一个,比这个更难伺候,永远找不到好人。特别是现代这个社会,他从小受的是什么教育,今天社会他受的是什么影响,你要知道。所以许多的过失,你要能够原谅他,你要好好去教他。尤其是他有身分、有地位,换句话说,你还得要顾及到他的尊严、他的面子。所以要用潜移默化,长时间的熏习、感化,他才回得了头来。他这一回头,一生感激你。回头之后,才知道某个老师真正是好人。他一回头,不但你教了他,他也会影响不少人,你就教了一群人。你没有智慧,你没有耐心,你没有方法,你怎么能做?

  佛法是教育,教育是爱人,教育就是要把不善的人教成善人,把没有德行的人教成有德行,迷惑颠倒的人教成有智慧。佛法讲,佛陀教众生的目标有三个,首先教你「转恶为善」,再进一步教你「转迷为悟」,到最后提升你,「转凡成圣」。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佛法。不是说看到这个人坏就把他开除,就不要他了,这不是教育。教育绝对不会开除人,要用方法、用智慧让他转变。要肯定人性本善,要肯定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样才能让教育成就、成功?首先要把自己教好。我对这桩事情观察几十年了,有很深的体会。释迦牟尼佛以及这些菩萨们、祖师大德们,为什么他们的教学那样能感化人,都能使人断恶向善?没有别的,自己做到了,才能感化一切众生。自己没有做到,依照经典劝别人去做,没用处,人家不相信。假如佛法真好,你为什么不做?你没有做,叫别人做,这个里头有问题。他信心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教一个人,你要感化一个人,自己先要把它做好。我们对这个有很深的体会。

  所以这些年来,从事于世界和平工作,联合国的会议这么多,参与的人不少,可以说都是高等知识分子。为什么没有成效?这个世间的动乱频率不断在上升,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什么原因?我们自己从事于和平工作这么多人,本身没有给大众树立成一个榜样,原因在此地。于是这么多年来,不少人真的退心了,感觉到和平安定、化解冲突是一个理想,做不到,没有办法落实。我们这才想到,古圣先贤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所以我们在庐江汤池小镇做这次的试验。我们招收三十名老师,可以说我们的志趣相同。我们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求老师们把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百分之百的落实。尤其是弟子规,一定自己统统都做到,才能感化别人。

  这些老师不错,非常难得,他们居然能在短短两个月就把弟子规落实。工作、生活、待人接物,完全依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感动了这个地区,这个小镇,四万八千居民。他们落实之后,用了二、三个月的时间,就把整个小镇的风气改善了,大幅度的改善。我们欢喜,这些老师们也欢喜,地方的领导、居民没有一个不欢喜。使我们肯定了人性本善,可惜没有人去教。教的人,一定要自己做到;自己不做到,没有办法带人。中国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长要做不到,就没办法把你的儿女教好,这一定的道理,所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儿女天天看父母的表现,身教!不是言教。学生天天看老师的表现,也是身教;公司行号的员工,大家看老板的表现;一个国家的人民看领导的人表现,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想把别人带好,首先要把自己做好,「希求菩提」。

  「菩提,三宝」,三宝是佛法僧,「有情」是一切众生,这些是所缘,「皆有所缘」。「能摄一切菩提分法」,这是功德。一切菩提分法是讲的作用,后面讲的无方大用,方是方所,无方,这个用处就太大了。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如果我们具体来讲,《弟子规》上三百六十句,句句都是菩提分法;能把它做到,句句都是功德。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的,《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五种相,自性、行相、所缘、功德,统统在这首偈里面,我们都看到了。

  「不求五欲,反显菩萨所求最胜」,菩萨所求的是什么?自己要求无上的智慧。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外面来的。正是世尊在《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去想想,如来的智慧德相,我们在《华严》看到了,在净土经典里面看到极乐世界,那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相。佛说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这一切众生里面包括畜生,畜生里面包括蜎飞蠕动、蚊虫蚂蚁、微生物,都包括在其中;包括饿鬼、地狱,各个都有跟如来一样的智慧、德能、相好,没有一丝毫欠缺。佛不比我们多一点,我们也不比他少一点,平等平等。可是现在我们落在这个地步,这什么原因?还有比我们更差的,畜生不如我们,饿鬼、地狱是更不如我们,什么原因?佛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沦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因为起了妄想分别执着。由于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多寡轻重不同,所以才形成十法界。

  今天我们遇到佛法,了解事实真相,现在要学习的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恢复自性本来具足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可以证得。所以,诸佛菩萨教学不居功,经论里面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你将来圆满菩提,并无所得。你成佛了,你还有什么东西得到的?什么也没有,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自性里头没有的,一样也得不到。自性的智慧德相真叫无量无边。

  这个讯息,实在讲太难得了。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现在我们如何学习?首先学习从弟子规学、从十善业学、从感应篇学,从这儿起步。这些经教里面教我们要做的,我们要很认真去做,为什么?那是性德;告诉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为什么?那是违背性德。所以,这些教诲不是佛菩萨、不是圣人他们自己制订的,不是的。这些道理、这些事相是自性里头本来如是,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就是自然是这样的。我们只要随顺自然就对了,就正确了;违背自然,灾难就来了。灾难是什么?三途六道是灾难,总说。所以修行修的是这个,学习学的是这个,不能不知道。

  在这首偈子里面给我们讲,第二句,『非是无因无有缘』,有因、有缘。什么叫因?什么叫缘?下面说,「言因缘者,谓亲能发起求大菩提曰因」,亲能发起的这是因。「假之助发为缘」,这是假借,帮助你发这个心,这是缘。所以它有因、有缘。下面给我们具体说出来,「因即自性住性,内熏之力,缘即习所成性」,这个说得好。你看看发这种心的人能够舍己为人,不容易!我们在一生当中遇见的人物不少,几个人发这个心?平常我们所接触的,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家有没有好处?没有想到别人。这个人居然跟一般人想法不一样,起心动念想到别人的好处,没有想到自己。这是什么因?自性住性,内熏之力。这就不是这一生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必定已经在发心学习了。这桩事情不是短时间能够学得会的,也就是说,用我们这一生一世不能完成这个课程,必须要换好多个身体才能完成。

  如果诸位不懂,我们举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念书,我们现在念一年级,念一年级需要一年的时间,两个学期。我们的灵性是永恒的,没有生灭的。我们把身体比作灵性,而把我们的衣服比作我们的身体。一年当中,你能不能就穿这件衣服来完成你的学业?不太可能。衣服会脏,尤其是小孩,衣服大概天天都要换洗。换一次衣服,就好象换一个身体。要完成一年级的课程,大概衣服至少要换二、三百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时候两天换一次,一般都是一天换一次。你要换二百多次身体,你才能完成这个课程。这个课程及格了,提升到二年级,二年级也是如此,也要二、三百个身体才能完成这个课。内熏之力。

  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同聚一堂,一起来学习《华严经》,不管你是在我们的协会,或者是你在网路、卫星电视画面的前面,我们有缘能够在一起共同学习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有因有缘,不是无因无有缘。这两个小时在一起学习,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换了多少身体。灵性不变,还是我们这个人,灵性不变,身体换了太多次,你才能发得起这个心。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熏习,你发不了这个心,这是因。也就是说,生生世世的学习,阿赖耶识里面有种子,这个种子还有一点力量,所以遇到缘它起作用,它又发了。这是讲因。缘,因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本性,缘是习性,生生世世的学习,学习恢复本性,学习与本性相应。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习性的种子,阿赖耶的自身就是本性。由于种习互熏,它起了作用。这个完全讲的是我们内在的,过去今生不断的在熏习。

  再看下面所说的,「又上二皆因」,就是本性、习性都是因。就在我们这一生来讲,它是属于因,本性、习性都是因。「善友及境」,境是境界,这是属于外缘,外缘的熏习,这是为缘。譬如我们在没有遇到善知识之前,虽然过去生中有因有缘,本性、习性有缘,可是这一生生下来之后,迷了,没有人教我们,迷了,迷得很严重。我在年轻时候也接触宗教,但是始终觉得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迷信当中最迷信的,简直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所以碰都不碰它,跟它离得远远的,是这么个状况。

  二十二岁到台湾,到台湾之后,那时候一心想学哲学,找到一个好老师方东美先生,那是当代的大哲学家。怎么找到的?听说他是桐城人,桐城跟我同乡,写信给他,我自己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这就是试试看。没想到,一个星期,我收到他的回信,他就约我到他家里面去见面,这个非常难得。见面之后,他也很欢喜,我很想学哲学,对哲学很有兴趣,但是没学过,没有接触过。没想到在这种状况之下,我本来是想到学校去旁听,他不让我去旁听。他说你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他给我两个小时上一堂课,每个星期两个小时。我的哲学是在他家里头,就是一对一教出来的。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我感到很纳闷,我向老师说,佛教是迷信,怎么是哲学?哲学是智慧。他说:你不知道,「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善友,这是缘,要没有他,我们怎么知道佛教?怎么可能会接触到佛教?怎么可能去学佛教?都不可能!善友为缘。

  这样才对佛教重新认知,知道过去的观念全错了,产生这么大的误会,现在要好好学习。老师特别嘱咐我,大概是怕我退转,告诉我,你真正要想学佛,佛教在经典里面。这就是指出一个重心,佛法僧三宝,法宝是重心。其他两个可以暂时放下,专门在经典上做功夫,这样一来,就不容易退转了。如果你看到佛像,佛像跟它祈祷,不灵,信心失掉了;看到出家人,出家人很多人不如法,那你也退心。始终不离开经典,你就不会退心。这是境界为缘,这个缘太殊胜了。当然佛经也不是那么好懂的,你看缘就非常好,我在真正接触佛教经典不到一个月,就有个朋友给我介绍,认识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非常慈悲,也跟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所以我就舍弃方老师,就专心跟章嘉大师学佛,因为他是专家。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的,这个老人家难得,太难得了!我一入门,叫我读什么?不是念经,不是念咒,叫我学习《释迦方志》、《释迦谱》这两部书。这两部书在当时没有单行本,《大藏经》里面有。所以我要去找寺庙里头有藏经,去抄,抽出空闲的时间就去抄经,因为藏经不能借出来。好在这两本篇幅还不太大,《释迦方志》四卷,《释迦谱》十卷,总共十四卷。这两个是什么东西?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你要学佛,你先要认识佛是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我们尊敬,值不值得我们跟他学习。这个太难得了,这个没有一点迷信。我们读了释迦牟尼佛传记之后,这两种书都是唐朝人的著作,都是从经典里面节录下来的,世尊一生的事迹。这个缘分希有难逢,这个讲是「善友及境,外熏为缘」。

  我学佛是这么一个因缘,引导你入佛门,引导你认识佛教。这一认识之后,才发现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要用现在的名词来称呼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应该要称作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像中国孔子一样,孔子也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更难得的,释迦牟尼佛一生扮演什么角色?什么身分?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一生义务教学,不收学费,不接受学生供养。中国孔子还收一点学费,释迦牟尼佛不收学费。老师跟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出去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比孔子更不容易。而且教了四十九年,从三十岁他示现开悟,什么叫开悟?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彻底放下了。所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也统统显示出来了。教什么?就是教人这些。教了四十九年,这是经典上记载,所谓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我们读了之后,认清楚之后,自然五体投地,没有话说了。我们从前误会,把它认为是宗教、是迷信,不知道它是大学问,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的老师到哪里去找?从这个地方发心,就不会退转了。我们的方向、目标正确,接受佛的教诲,走佛走的道路。这个因缘可以提供诸位做参考。下面还有细说,细说有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发心行相」第一首偈,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

  清凉大师有很长的一段开示。我们现在从大师引《瑜伽论》里面「四因四缘」,从这边看起,我们念一遍。「瑜伽云,由有四因、四缘、四力,菩萨发心。四因者,一种性具足」。这四种因,我们一条一条的来介绍。这一条是一切众生统统都具足的,种性就是法性、就是佛性,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这是真因,也就是真心。我们的真心跟诸佛菩萨的真心,跟一切众生的真心,无二无别。可是现在佛说我们的真心迷失了,不是真的没有,是迷了。就好象太阳,今天是阴天,看不到太阳,太阳是不是没有了?有,还是有,被浓云掩盖了,并不是没有。如果我们把这些云彩吹散,太阳就显示出来了,所以它并没有失掉。

  真心里面什么都没有,《坛经》说得好,「本来无一物」,那就是真心,那就是自性。自性里面具足,本来具足,就叫做菩提心。经上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哪个人没有?论上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现在讲得更白、更容易懂,我们说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哪个没有?各个都有!现在这五种为什么全部都没有?被烦恼习气盖覆住了。佛给我们讲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第二个是尘沙烦恼,第三种是见思烦恼,这三重烦恼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所以,真诚、清净、平等虽然本来具足,现在不起作用。

  现在起作用的恰恰相反,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起的是什么心?虚伪,不是真诚。不但对一切人是虚情假意,对自己也不例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失掉了,迷失掉,心不清净。你看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有七情五欲,你怎么会清净?本来是清净的,现在变成不清净,严重的染污。心染污了,身怎么会健康?所以这一身的毛病。毛病怎么来的要知道,从染污来的,从迷惑来的。平等心没有了,本来是平等的,现在变成贡高我慢,轻视别人。觉心没有了,正觉是本来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一样不明了,现在变成什么都不知道。慈悲心没有了,慈悲是本有的,本来是慈悲,现在变成自私自利。

  所以「种性具足」这一条是统统都有。种性里面还有一个意思,正是前面所说的,前面讲因缘。大师给我们说「又上二皆因」,他就是说明种性里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另外一个是过去生中曾经学过,那叫习种性。这两个都是属于因,都是属于缘。这四种因里头第一个。下面还有三种,种性就是第一个讲法,自性本来具足,可惜现在迷了,迷而不觉。

  「二赖佛菩萨善友摄受」,这也是属于因。佛、菩萨是已经证果的人,已经觉悟的人。这个地方所讲的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善友,善友是十信位的菩萨,他还没有见性。这些人确实摄受一切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没有善根,他一定帮你种善根;你已经有善根,他一定帮助你提升,帮你增长;你已经在增长,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他肯定帮助你成熟。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你,善友会劝导你、会教导你,这是第二个因。

  第三个因,「多起悲心」。悲心就是儒家所讲的恻隐之心,孟子说得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什么时候发现?看到别人有危急的时候,他没有经过考虑,赶快就要帮他。譬如看见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这个看见的人不会考虑,赶紧下去把他救上来,这是恻隐之心。遇到别人有危难的时候,赶快去帮助他,赶快去救他。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多,这个世界不是太平盛世,是乱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像现在这样动乱,古今中外都找不到。乱世,众生生活非常痛苦!生在这个时候,我们要不要帮助他?当然一般人一定会想到先度自己,没错,是要先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利益众生是真正利益自己。自利而不利于人,那个自利是假的,不是真的,自己决定躲避不了灾难。在古今中外,不但典籍里面有记载,你细心观察我们周边这些人物,周边所发生的事情,业因果报清清楚楚。种善因一定有善果,你以善心善意待人接物,你肯定有善果;因行不善,决定没有好果报。所以这个人,我们现在一般讲,这个人同情心很重,这也是属于因之一,很容易受感动。我们在讲席当中,看到许多听众听讲之后感动得流眼泪,这是多起悲心。甚至有看「了凡四训」、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的光碟,「山西小院」、「为什么不能吃它们」这些光碟看了之后,痛哭流涕,发忏悔心,这都是多起悲心。这是第三类的因。

  第四种,「长时猛利,难行苦行,无所怯畏」,这是第四种因。如果这四种因具足,你的发心肯定是不退转,因正,果也正。这条我们要特别重视,长时间的熏修可不能间断。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内里面的烦恼很重。我们在讲席里面常说,自私自利是烦恼,我们有没有?有。贪求名闻利养的这种心行有没有?有。贪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还有根本烦恼贪瞋痴慢,有没有?统统具足。这是里面。外面的诱惑太大了!今天社会的诱惑,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是些什么?暴力、色情、杀盗淫妄。里面有烦恼,外面在引诱,你如何能不被诱惑?这不是凡人的功夫,不但凡人没有办法避免,天人也没有办法,天人也没有这么好的定力,也会被诱惑。

  我们怎样能够避免?只有一个方法,长时猛利,难行苦行,只有这个办法。长时间是天天不间断学习经教,天天亲近佛菩萨,天天亲近善友,接受佛菩萨的教诲。难行苦行就是依教奉行,才能不退转。如果这点做不到,纵有善根,过去生中熏修的善根福德,还是免不了要退转,你说多困难!这就是世尊所讲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佛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这个世界修行一天不退转,那个功夫等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极乐世界没有退缘、没有诱惑,内没有烦恼,外没有诱惑,所以他不会退;虽然不退,他进步很慢。娑婆世界退的缘太多了,你能在这个地方不退,那真有功夫、真有本事,确实是难能可贵,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说一天功夫等于极乐世界一百天,道理在此地。如果我们自己把持不住,这一退转,多半都是退到饿鬼、地狱。所以谚语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很值得警惕,细细想起来不无道理。谁堕地狱?出家人、修行人,修行人里面包括了在家、出家。

  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你就要明了佛菩萨、祖师教给我们修行的次第。《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将全经分为四分,清凉大师的科题用四个字,信解行证,这就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次序。第一个要建立信心,要发心。发心之后,一定要求解。如果你对于经典,经典里面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大学问,你要是不清楚、不明了,你怎么修行?统统都清楚、都明白了,下面是行。长时猛利是求解,解而后行,解等于认识路,行是走路。现在我们到外面去旅行,没去之前,先去研究地图,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怎样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到目的地之后,再由当地详细的地图,我们居留多少天,希望到哪些地方去看,观光、旅游、考察,这有个计画。学佛亦复如此。所以先要把经典搞清楚、搞明白。

  经典天天要读,天天有体会、天天有悟处,那你在读经上就有乐趣了。你能把你悟到的,把你体会到的,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有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快乐,你的生活就得到乐趣了。生活里头有乐趣,你就不会退转。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了。法喜怎么来的?信解行,从这里得来的。证还没有得到,如果证要得到,你就得大欢喜。你看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叫欢喜地,法喜充满。这时候你看这个世界一切诱惑,你就知道这个里面是一丝毫乐趣都没有。世间人贪恋,以为这个东西很快乐,修行人心目当中看它是什么?那是服毒,那是麻醉,那个乐不是真乐,像服毒、打吗啡一样,那是刺激。这种乐得到之后,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不一样!

  什么样的诱惑,修行人就是有修、有行的人,他看顶多笑一笑,决不会生起贪恋之心,决定不可能。为什么?他有解行里面的乐,超过这个太多倍,不能够相比!中国古人有所谓「读书之乐乐无穷」,读圣贤书。读佛书之乐,佛书要是不乐,释迦牟尼佛你想想看王位舍弃了。世间人所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世间的富贵到极处了,他把它舍掉,他不要了,他去修道。修道成就之后,他依然过修道人的生活,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过这个生活。不疲不厌的帮助众生,教化众生,四十九年!他为什么这么做?乐,快乐无比!世间人不知道,佛快乐无比,比中国古人讲读书之乐乐无穷,又不晓得超过多少倍。

  人生最幸福、最快乐、最美满的事业,佛事!现在人说佛事,就是讲法会、超度叫佛事,名词还是一样,意思变了。佛经里面讲的佛事,就是佛菩萨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学习,就是教化众生。对自己来说,长时熏修,勇猛精进,没有退转的;对别人来说,大慈大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诸位要晓得这是难行苦行。为什么?众生不见得接受你,你好意去帮助他,他甚至还来欺骗你,还要来障碍你,甚至还要来陷害你。世尊在世,确实名闻利养是一无所有,害人总是贪图利益,就是谋财害命,释迦牟尼佛没有财,为什么还要害他?除谋财之外,还有一个嫉妒障碍。佛有德行、有学问,又慈悲,又愿意教人,所以信众多、学生多,于是引起一些嫉妒障碍。

  释迦牟尼佛也遭遇这些困难,大慈大悲,舍己为人,也不是一帆风顺,这个要知道。你看世尊在世的时候,已经做出这些示现、这些榜样给我们后人看。我们今天效法释迦牟尼佛,学习他老人家舍己为人,我们也遭到很多障碍,也非常的严重。怎么能突破?就是想到释迦牟尼佛,我们自然就化解内心的不平,自然就化解了,知道佛在世也遇到过。要不要做?要做,还认真努力来做。自己做的总是不够好,真做好了,感化众生。这一生感化不了,来生再来,生生世世,决定叫他回头,决定能够感化。教化众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生生世世;换句话说,生生世世要吃亏,生生世世要忍受,到对方豁然觉悟了,你的教学功德就圆满了。可是对这个众生圆满,对那个众生还没圆满,所以菩萨教化众生永远是不疲不厌。

  从这些地方我们体会到,佛菩萨对众生恩德之大无法形容。父母对我们是一世之恩,生我、养我、教育我,一世;佛菩萨是生生世世,这样大恩大德没有人知道。什么人知道?依教修行觉悟的人知道。所以觉悟之后,怎么报恩?经上说得好,若不弘法度众生,你就不能报佛恩。你要想真正报佛恩,只有效法佛陀,弘法利生。要弘法,一定要学法,就是再来人也要示现修学,为什么?给众生做样子。

  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他不是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是个普通人修行成佛的,不是。我们凡夫心目当中,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个普通人,不过是个王子,舍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我们这样看到,也是寻师访道,到处去求学。这是表演给我们看的,唱戏一样。《梵网经》里面,他才说出真相,真相是什么?他久远劫就成佛了。我们这才晓得。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剎土普度众生,应以什么身帮助众生,他就现什么身。三千年前这一次,示现的是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么一桩事情。他这次到我们这个世界,以佛身出现,是多少次?他自己说这一次是第八千次。八千次的表演还是唱这出戏,从头唱起,八相成道,第八千次了。

  这桩事情,我们现在能够体会到。美国一位很有名的精神科的医生魏斯,他出了四本书,现在是全球的畅销书,有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在第一本书里面,《前世今生》,讲一个被他治好的病人。他用深度催眠的方法,这个病人居然说出她在生死轮回,这一次在这个世间,又来到这个世间做人,是八十六次了。第一次,八十六次之前,头一次的时候,距离现在大概四千多年。人,在六道里面。我们看了他的报导我们知道,这个在人间来了八十六次,还在人道。我把它比喻做读书,老是留级,没有上升,她也没有下降,死了以后,过一段时间又到人间来,老是来留级;换句话说,她到人间来有人间的功课,她的功课没有学好。但是她也没有做什么坏事,是个很普通的人。

  如果功课学好了,他就升级,人道生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层,每一层有每一层的功课,学好了,都往上提升。佛法里面讲,果然见思烦恼统统断干净,就超越六道轮回,那你就升到声闻道去了;声闻道学好了,就升到缘觉道去了;缘觉道学好了,就升到菩萨道去了,慢慢往上高升;升到佛道,才算毕业。如果学得不好,功课很差,还造很多罪业,那就降级。降级,你降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是降级,这不是升级。所以任何一个众生,无论他在哪一道,都是在学习,佛法里面讲都在修行。三恶道是叫你去修忏悔,改过自新;三善道的功课学好了,节节上升,是这个意思。这个道理总得要懂。

  所以修行,解跟行,自己自利跟利他,都是要修难行苦行。为什么?不但六道苦,佛说了,三界是六道,欲界有八苦,色界有坏苦,无色界有行苦,四圣法界无明没破,没有明心见性,还是苦。一定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种性具足现前,苦才断尽,你才算是毕业了。所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发的是什么心?发的是证无上正等正觉,发这个心。这个心是太希有了。

  「无所怯畏」就是难行苦行的时候不怕,不但没有畏惧,而是欢喜接受。世间人看到这个,太难、太苦了!它里面有乐趣。由普通人来说,佛教徒都吃素,世间人看到,「他都不吃肉,好可怜,他很苦!」他认为他那个快乐。我们素食吃成习惯的时候,我们看他很苦,造业!我们感觉到很快乐,看他们很苦。他觉得他看我们很苦,你看肉也不吃,好的衣服也都不要了,什么享受都没有,做人做成这个样子还有什么意思?他看我们。我们看他不一样,我们的乐他得不到,他们的乐我们不要,我们的乐超过他们多多!从这些地方诸位细心去体会,读圣人书,学佛菩萨,这里头有大乐在!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要没有乐,怎么能叫最高的享受!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的疏文。「四缘者,一见闻佛神变威力」。我们也是一段一段的来讲,比较容易懂。首先我们要声明,佛菩萨、罗汉、天人,甚至魔王,都有神变的能力。佛经里面称神变,现在社会里头称为特异功能。特异功能有没有?真有。这些年来在中国、在外国,关于这方面的报导很多。我们也亲身接触到,我们接触到是小的特异功能,不是什么太大的。我接触的就是一般人讲的有天眼,确实能看到人的内脏。他注意看,看你身体哪个部位生病、不正常,他能说得出来,说得很清楚,一点都没有错误。

  早年,有一次我在洛杉矶讲经,那时候好象从中国来了十个有特异功能的人,访问美国,分散到几个大城市。好象有三个人在洛杉矶,我们接触到。年岁都很轻,二十几岁,不到三十岁。他这个能力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从小他就有。我们同修当中有位赵居士,他的太太很好奇,就找她看,也是个女孩子,这特异功能的人。看了之后她就告诉她,她说你在年轻的时候得过肺结核,得过肺病。她说没有关系,现在你的肺结核已经钙化,还有一个疤,指出它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她听了之后全身发麻,真是这样的。这桩事情只有她父母知道,别人不知道。结婚这么多年,小孩都那么大了,先生都不知道。对她说出来。她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些人也给人治病,他用气功,接触的时候,他说确实他手摸到的地方,感觉到有一股暖流。所以他们也问他,他说你们这种能力将来会不会失掉?他们回答的也很真实,他说会失掉。怎么会失掉?什么原因会失掉?杂念多就失掉了。所以这种能力年岁愈小好象愈厉害,年岁愈大,他就接受染污。自私自利的念头,名闻利养的念头,贪爱五欲六尘的念头起来,这个能力自然慢慢就失掉。先就退转,退转到最后就没有了。他们把这些事情来告诉我,这是当然之理。这种能力,神是神通,变是变化,神通变化的能力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佛的神通广大,佛没有说只有我有这个能力,你们都没有,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神变是在德里头,德就是德能。佛有多大的神通变化,我们每个人统统都有。

  譬如经上讲的,微尘里面有世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微尘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现在所讲的原子、粒子、夸克,我们听说这些名词,从来没见过。佛说这里头有世界,世界有多大?跟我们大世界没有两样。所以那个境界是大小不二,没有大小。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面的世界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面还有世界,重重无尽,这是我们在前面经里面读到过的。什么人能进入微尘的世界?这就讲神变,佛说普贤菩萨能入。谁是普贤菩萨?我们每个人都是普贤菩萨,修普贤行的人就是普贤菩萨。我们今天也学了功课,要学地藏菩萨的孝亲尊师,要学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要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善巧,要学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这统统是我们的功课。这些功课统统都毕业,才成得了佛。

  那么我们要问,这些功课在什么地方学?十信位,就是这十个阶级,从初信到十信,要把这些功课统统学圆满。因为十信心满,再上去就成佛了。真正讲在事相上修行,《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历事炼心,历事炼心的修行是在十法界。一真法界里头不是历事炼心,而是跟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用什么应?神变,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能现无量身,能现有情身,能现无情身,无情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佛都能现,神变威力不可思议。我们在这个世间,每一天接触到这些芸芸众生,这里头有没有佛菩萨?有没有罗汉?给诸位说,有。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你知道哪个人是?他决定不会暴露身分。他来这个世间干什么?帮助人觉悟的,真正是来救苦救难。众生并不感激他,不知道他。

  感应,我们前面说过很多次,总的来说不外乎四大类。有显感显应,显是明显的,让你见闻觉知能够觉察得到。释迦牟尼佛降生在这个世间,这是显感显应。有冥感显应,有显感冥应、冥感冥应,不外乎这个四大类。所以佛菩萨在哪里?佛菩萨在我们心中,佛菩萨在我们周边,佛菩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定现什么身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不是他不帮忙,有时候他帮不上。为什么帮不上?我们自己有业障,业障抗拒了他,也就是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那就帮不上忙。

  诸位看「山西小院」的感应,那些人得了重病,医生放弃治疗,他们求佛菩萨,居然病好了!一般人称为是奇迹,其实我们知道这是有道理的,这是感应。这些人相信,能信、能解、能行,所以佛菩萨冥应、显应。这一类都是属于神变威力,因为这个缘而入佛门的人不少。我都听说许多不信佛的,看到「山西小院」之后相信了,也诵经,也拜佛了,果然有效。这就是因为闻佛神变威力而相信的。正如同最近这些年来,西方人因为接受催眠术的治疗,许多疑难杂症,一般医生治不好的,医药的效果是有限的,居然用催眠的方法能把病根找出来。这个病根,有时候是你童年时候得的,你现在忘记了;有的是你前世,不是这一生,前世的也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之后,你明白了,你就不再恐惧,不再在意了,情况马上就转好。

  从催眠回到前世,知道人不是一生的,生命不是一生的。所以现在西方人确实很多相信人不会死,身体有生死,灵魂不死,灵魂永远存在,相信灵魂在轮回。他怎么会相信的?原来相信科学,科学是排斥,认为这都是迷信的,现在经过催眠,这都是事实,绝对不是假的。而且真有疑难杂症,依照这个方法来治疗,确实得到非常好的疗效。现在相信的人愈来愈多,这都是见闻神变威力。西方人这不是佛的神变威力,是催眠的神变威力,从这个地方产生信心。逐渐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改变了以前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执着。这是这一类的,真的是不少。

  第二种是「闻法微妙」,这种我们可以说是对于知识分子。你没有接触,你不知道,你接触之后,信心会生起来。为什么?真的是太微妙了,微是玄微,妙是奥妙。这个也得要有缘分,这个缘分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增上缘。佛通常给我们讲的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我这一生能够接触到佛法,一定要从方老师讲起,是他介绍给我的。他是个哲学家,从小在外国学科学、学哲学,怎么会相信佛教?所以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你怎么会学这个东西?你从哪里学来的?这门学问绝对不是在学校学的,中国学校里没有,外国学校也没有,他讲佛经哲学。

  老师告诉我,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那时候学校在重庆。有一次他生病,生病就有人介绍峨嵋山很清净,那个地方养病是很理想的一个地方。他真的就到峨嵋山去了,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修养,山上环境确实是好。他告诉我,山上在那个时候非常落后,上山要步行走上去,车开不上去的。年岁大体力衰的人,可以坐轿子,叫滑竿,四川人叫滑竿,把你抬上去。他说山上没有报纸,也听不到新闻广播,也没有杂志。他是个读书人,是教授,上山养病,自己也没有办法带书到山上去看,在山上能看到的都是佛经。这个样子,他就看进去了,愈看真的愈微妙。从此之后,他就没有一天离开佛经,到处去找佛经来研究,宗门、教下普遍涉及。

  所以在晚年,在台湾大学教书,他教的课程都是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大乘佛学」,他开这三门课。年岁大了之后,在台大退休。退休之后,辅仁大学是私立学校,请他去教博士班,他在辅仁大学开的是「华严哲学」。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他老人家学佛,遇到人的时候讲佛学。我是遇到这样一位善友,把真正的佛法介绍给我。这是一般法师、居士都做不到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长时猛利,难行苦行」不及方老师。

  方老师学佛,天天读佛经,而且对经典很熟,真下功夫,重要经文差不多都可以背诵。在上课讲解,他老人家从来不用讲稿的,没有讲稿,学生也没有参考资料,只有听他讲,引经据典,一段一段背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年轻人比不上他,这是他年轻的时候下的功夫。他二十几岁就是大学教授,记忆力之好,七十岁记忆力还是很好。他告诉我,差不多在七十六、七岁的时候,记忆力稍微差一点。他七十九岁过世的。我是从这样入门的,这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佛经里面,他最喜欢的就是《华严》。他告诉我,《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他把它看成这么一本书。他说这一部佛经哲学概论,是全世界所有哲学书里面最好的一部。这个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详细的方法,最难得的,它还带着表演,做出来给你看,那就是指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真实智慧,哲学是讲智慧,这是真实智慧,禁得起考验的。

  像这一类就是闻法微妙。我能够入佛门,也是从方先生那里知道佛法微妙。我以后亲近章嘉大师,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奠定了佛法的基础。以后跟李老师十年,在李老师会下才真正发心弘扬佛法,弘法这个念头是他鼓励的。没有李老师,我们只知道自利,没有发心利他。因为佛法太高深了,自己即使尽一生的精力,所学、所修都很有限,怎么敢教人!李老师劝勉我们,这就是接着底下,「见法欲灭」。现在的佛法变质了,学佛的人只知道求福,不知道求慧。所以这些经忏、法会、仪规,你到处都看得见,参与的信男信女很多。求什么?都是求升官发财,都是求保平安,没有真正求佛法。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现在对佛法认识的人愈来愈少了,那怎么办?所以老师勉励我们,鼓励我们出来学讲经。怎么教我们?你懂一句就讲一句,懂两句就讲两句,不懂的不要说。就是遵守孔老夫子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对了。凡是讲错背因果是什么?强不知以为知。自己不知道,要顾全自己的面子,那就错了。别人有来问,或者你讲解这个地方,你不太了解,你讲不出来。讲不出来没有关系,念过去就好了。念完之后,人家问你,法师,这句你为什么没讲清楚?我也不懂。不丢人,这是负责任的。强不知以为知,会把经义讲错,那就背因果了。我不懂的地方我念下去,不讲,这个没有过失,就怕讲错。这是老师教我们学讲经的方法,我们听了这个,这个有道理。

  讲经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因为我们是凡夫。怎么讲法?讲古人的注解,讲错了,他负责任,我不负责任。古人注解是文言文写的,我们把文言翻成白话。老师这样劝我们,我们这才放心,才敢做。所以教我们讲注解,所讲的都有依据,都不是自己的意思。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有自己的意思?自己真正有悟处,那个时候行。所以你天天干、年年干,锲而不舍,时间久了,自然有悟处。由小悟,积小悟就成大悟,我们还没有到彻悟,大悟是有,小悟次数就多了。

  所以为什么学习会有兴趣?有悟处就有快乐、就有乐趣,这种领悟的乐趣,确实世间世俗的乐趣没有法子能够跟它相比。古人有句话讲得很好、讲得很正确,世味(比喻世间的味道)哪有法味浓。法味比世味要浓得多,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只有契入之后,你才能尝到,你才能得法喜。法味、法喜是自己修行、教化众生的动力。世间人干很多事情,世间的事业,为什么不辞辛劳每天都做?他有名利,名闻利养是世俗人勤奋的动力。他有利可图,他能够得到名闻利养,所以他非常努力去做。道人没有名闻利养,为什么也那么样精进?他有法味跟法喜,这个世间人不知道。必须契入到一定的程度,恍然大悟,学佛、修道真有乐趣。这个快乐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快乐是能够带得走的,世间人的乐趣带不走;贪爱五欲六尘的乐趣带不走,法味、法乐可以带得走。带得走的是真的,带不走的是假的。

  这就是李老师见到佛法衰到极处,发大慈悲心,自己现身说法,给我们做榜样。虽然公开讲经一个星期只有一次,星期三,每个星期三他老人家公开讲经。对我们这批学生,就是常随众,老师走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从来不离开的,大概有四、五十个人。老师也照顾很周到,除了佛法之外,也跟我们讲古文,讲儒家的东西,也是一个星期一天。这个是不对外的,每个星期五在台中莲社,我们有一个班,老师给我们上古文,讲儒学。这是我们在台中,一个星期这两个堂课是必修的。

  除此之外,老师讲开示,这非常重要。讲开示是每天都有。对什么人讲?对念佛班的莲友,就是台中莲社的莲友。莲友的人数多!我到台中那个时候,李老师在台中已经教了十年,就是莲社成立已经十年。莲友,我看他的名册,好多本,名册里头估计大概有二十万人,台中莲社莲友有二十万人。他分成四十八个班,每一个班人数都相当可观。每一班,老师一个月要跟他们见一次面,所以老师每天下午都要跟念佛班的同学见面。他们是轮流的,他们是念佛班的同修,是一个月跟老师见一次面。可是老师天天跟大家见面,每天都要讲开示,劝导大家好好用功念佛。再就是解答大家修行念佛,或者日常生活上的问题,就是答问。所以李老师有《佛学问答》,多半都是念佛班里面开示解答的问题,占主要的部分,他的《佛学问答》三大册。

  由此可知,他自己修行一天不能间断,教化众生也是一天都没间断。在台中,从莲社开始,差不多是三十六、七年没有中断。老师做出榜样给我看,告诉我,要有成就,一生一定在一个地方。他有福报,他有台中莲社、有慈光图书馆,可以不要动。我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就是哪个地方有请,就到哪里去。所以,在全世界各地方去跑,确实是结了很多法缘。老师告诉我,你这样做法,对你自己有好处。为什么?你一天没中断,自行化他没中断。但是众生得不到利益,为什么?他就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听到有众生听一部经、听一次经就开悟、就证果?没有!怎样对众生才能够帮助他成就?长时熏修。所以我在台中十年,没有十年怎么能成就!我今天帮助别人,就没有十年这么长的时间。我这一生大概在一般讲起来,每一个地方住三个月就要走了,长的;短的,大概一个月,长的,三个月。所以一生过的是流浪生活。

  这一次到香港,算是时间最久的。往年,我在香港最长的一段时间,一九七七年,四个月,第一次到香港来,最长的时间。在海外弘法,这么长的时间非常希有。在美国、加拿大,虽然去的时间长,但不是一个地方,你在美国住上半年,半年至少是五、六个城市,所以一个地方都不到一个月,差不多分配到两个星期的样子。真正是所谓蜻蜓点水,广结法缘。成就一定要靠自己认真努力,始终不懈,这个太难。就是前面所讲的,内有烦恼习气,外面诱惑的力量太大了,真正能保住不退转的太少了,千百人当中难得有几个。真正能保持到,我现在算算不超过五十个人,你就晓得有多难。这个确实是福报、是因缘。

  到晚年,才在澳洲建个净宗学院,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很便宜。最近我们学院又买了两块地,准备建学校,那个地多大?一块大的是一百六十英亩,另外一块小的是八十英亩。一个英亩,香港人对面积印象很清楚,一个英亩是四万呎。你们想想看,一个英亩是四万呎,我们这两块地合起来两百多英亩,一百六加八十,两百四十英亩。我们准备建学校。一共买了多少钱?倒不多,澳洲钱二十七万,还不到二十八万,二十七万。澳洲钱跟香港比,大概是一比五,二十七乘五倍,香港钱好象是一百多万,很便宜!在香港还得了,不得了!所以我们只用了不到三十万,合香港钱没有超过两百万。这有这么一个好的缘分,准备在那里办学校。

  政府也批准了,同意我们办学校,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机缘。现在办学要靠年轻的法师,我年岁太大了,只能给大家出出主意。所有一切行政跟教学的工作,我都不能做了,希望大家认真努力。这个地方将来可以有长时间安定,什么事情都要安定,安定才能有成就,动乱是决定不会有成就的。我一生活在动乱之中,小时候、青少年的时候是中日的抗战,到处流浪,所以没有能够把书念好。成人之后,也是遇到整个世界的动乱,自己没有福报,到处流浪,所以这一生成就很有限。我自己是个过来人,对于利害得失有很深刻的体会,希望大家要明白、要觉悟、要珍惜,缘不容易得到。

  今天我们见法欲灭,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是摇摇欲坠,不能不发心,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关注这桩事情。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如何能把它复兴起来,这是一桩大事,不是小事,不但能救国家、救民族,能救全世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