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遥知马力观看:第一四一卷——第一五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9:22:3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一卷)

    他化天王偈颂的第八首,我们将经文念一念,诸位对对地方。

  【毛孔光明能演说。等众生数诸佛名。随其所乐悉得闻。此妙轮幢之解脱。】

  我们看这一首,这是妙轮庄严幢天王他的赞颂。前面在长行文里面,我们看到他所学习的法门,是「得十方无边佛随忆念悉来赴解脱门」。从他得法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个事实不可思议。随众生的心念,佛菩萨就有感应,这个地方他这首偈颂说明这个事实真相。难懂的是『毛孔光明』,毛孔是我们正报最小的,汗毛孔,佛经里常用毛端、毛孔来做比喻;光明是它起的作用,毛孔是能起,光明是它所起。一切众生毛孔都有光明,这光明从哪里来的?从念头来的,有念就有光,但是光不一样,光不相同。佛法里面讲光,世俗里面讲气,外国人讲磁场,名称不一样是说的一桩事情。我们平常遇到一个熟人,「你今天的气色不错,你今天的光彩庄严」,这是很明显的叫人感触到,一个人的气色光彩。气色光彩好,让别人看到生欢喜心;气色光彩不好,就叫人生恐怖心、忧虑心,我们在生活当中能体验到。

  至于毛孔光明我们就体会不到,为什么?太微细了。我们能觉察的是很粗、很明显的现象,很微细的现象我们就体会不到,这个要心地很清净的人,心地愈清净对于这些微细的磁场,他就很明显的能够觉察到。好比我们现在收音机一样,收音机性能非常好,就能够收到像太空传来很微细的电波。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收发报机一样,有能力接受虚空法界不同的波动,而我们本身也发出去,本身发出去这个波我们讲心波、思想波。思想波,给诸位说,比电波的速度快得太多,电波、光波跟思想波不成比例,太快了,一念之间周遍法界。如果不是在一念之间周遍法界,这个文就讲不通了。所以我们的收发,心的念头收发都是周遍法界,我们凡夫不知道,我们要不在佛经里面得到这个讯息,佛菩萨教导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太微细了。

  而在佛与大菩萨他们境界当中,这种微细的波动,他们是看到太明显了,我们见不到,他见到。他们的心地清净,或者说定功之深,我们也没办法想象得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间禅定四禅八定,世间禅定我们已经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出世间的禅定,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以内禅定的高深,不是四禅八定那些人能够觉察到。他们都没有能力觉察到,何况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妄念纷飞,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使我们这个机器失灵,产生严重的故障。华严会上这些人,诸位都晓得是法身大士,不仅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也破了若干品,他们定功之深,心地清净,心之细腻,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起一个很微细的念头,动念头的本人都不知道,本人都没有觉察到,我们这个念头动了,佛菩萨知道。

   这些事情我们有,尤其是学佛的同学们,不说出来你不知道,说出来之后你想想有道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不定在什么时间,不定在什么处所,忽然之间有感应,有见佛,有见菩萨,有见光,有闻到异香,种种不思议的瑞相境界,或者是你一个人见到,或者周边还有旁人同时见到。如果没有感,哪来的应?这种感,自己没有发觉到,我自己没有,其实自己有。感怎么生的?是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着佛法的种子,遇到缘起现行,缘不显著,种子深藏在阿赖耶识当中,所以它起现行就好象这个波动很微弱,自己还没觉察到。其实确实是自己有感,自己没有感,佛菩萨怎么会有应?佛菩萨对我们感应道交,我们有感;妖魔鬼怪在我们面前现相,也是我们自己有感。如果自己心果然不动,外面决定没有境界,那是永嘉大师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决定不会有境界现前。所以佛境也好、魔境也好,都是自己感召来的,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我们所接触一切人事物,种种感受,要知道都是与念头有密切关系。你要追究所有一切感受的根源,就是起心动念。因此我们的念头就要注意,念头要真诚,最关键的是诚、真诚,真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学道,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此地。能不能够,现在讲很粗的话,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关键也在这两个字。果然我们能舍弃一切虚伪,处事待人接物都用真诚,这是你的佛性现前,你真心现前,真心里面没有灾难,真心里面没有业障。我们今天用心就是不能用真心,统统用的是妄心,过失在此地。所以我们自己有光不能改变,不能放金色光明,不能放白色光明,不能放黄色的光明,所放的光明都是乌黑的,乌七八黑的,灰土土的光,说光也好、说气也好,令一切众生看到不能生欢喜心,道理在此地。你那个光的转变「唯识所变,唯心所现」,为什么不肯修清净平等觉?

  一个念佛人,如果不修清净平等觉,就跟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应。心行不相应,念佛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这个话我们总要记住,总要明了。你天天拜佛,身礼佛,口念佛,心想佛,这不错了,样子做得不错,可是你的心里面欲望没断,是非人我没断,贪瞋痴慢没断,处事待人接物还用一个虚假心,就不能往生。如果你的心真诚、心清净,你不信佛,你也不念佛,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你来生享人天福报;如果遇到佛法,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为什么?本钱够了,本钱是清净心、真诚心,对人没有一丝毫虚伪,坦诚相见,别人能感受到。尤其是修行人,不仅是佛教,任何宗教,不信仰宗教的,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世间贤人君子,读书有修养的人,读书是明理,有修养是什么?坦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有修养。修是修正我们的错误,有修行的;养是存养,养善心,养心性。这样的人,他接触外面境界的感官,与我们一般凡夫不一样,那个微细的境界他能见得到。

  此地是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何以毛孔光明能演说?演说的是什么?『等众生数诸佛名』,众生有多少数量,他念佛的数量跟众生数量相等。这个我们没法子想象,我们今天听了这是神话,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今天认为神话,认为不可能,是因为我们有分别、有执着,落在数里头,那就不可能。他们为什么可能?他们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落在数量里面,那就可能。不落在数量里头,这个道理要懂。也就是说你有分别心,你有执着心,你就落在数上。就像《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所讲的,落在数量你的命人家就算得准,要是舍弃妄想分别执着,不落在数量里头,谁能算你的命?任何人来算都算不准。个人如此,家庭也如此,国家、世界无一不是如是。你没有办法超越数量,你看到超越数量的那些人,就觉得不可思议,没有法子理解。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不但要晓得这个道理,要认真学习。学习没有别的,还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其理,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别执着、放下一切过失。要知道我们清净心里面、本性里面没有过失,不但恶没有,善也没有,善恶都没有才叫真善。善恶是相对的,你有恶,换句话说,你就有恶报,就有三恶道;你有善,你有善报,你就有三善道;善恶都没有,六道就没有了。极乐世界的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出不了三界,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在见思烦恼里面叫边见,边见的范围多大多广没人知道,现在人讲相对的。六道里的众生,都是生活在相对理论之中。不但六道,包括十法界,四圣法界也没有脱离相对。不过他们相对的概念比我们薄,执着轻微,我们这个执着非常严重,不能够舍离,所以自己在六道里没有出头的日子,你说多可怜!我们要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出头,在这一生当中要成就,彻底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

  从哪里改起?司马光说得好,从不妄语开始。司马光一生的成就是「不妄语」,实话实说,一生当中不自欺、不欺人,这是他教导我们下手之处。我们想想确实很有道理,人能够做到不自欺、不欺人,这个心情多么舒坦。没有欺骗一切众生的这些事情,没有欺骗一切众生的念头,这心才能得清净。凡是欺骗众生,不能说真话的,当然是罪恶,见不得人,这就是你心地的污染。佛告诉我们要改过、要修行,我们这个缺点就不肯修正,这个过失就不肯改掉,那无济于事。换句话说,你这一生想超越六道轮回、想成就,就不可能。我们想想,这一生当中学佛了,逐渐明白了,什么事情最大?了生死、出三界是大事,再没有比这个事情大了,这个机会难遭遇。我曾经跟诸位同修说过,得人身不难,遇到佛法难,尤其遇到大乘了义大法太难太难了。遇到了要不能够把握住,不能利用这个机会成就,岂不是太可惜?千万不要打妄想,这一生遇不到还有来生,那个来生就不知道要多少劫,也许是无量劫之后你再遇到一次,这个无量劫中你要受多少苦报?所以觉悟的人决定在这一生成就。

   佛菩萨毛孔光明演说「等众生数诸佛名」,我们有没有觉察到?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给我们讲的句句是真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非常深广。一佛名就是一切佛名,一切佛名就是一佛名,在什么地方显现?毛孔放光当中显示出。说到毛孔光明,岂不就是讲的虚空法界,佛家讲的依正庄严。正报是毛孔,依报是微尘,正报毛孔光明,依报就是微尘光明。确实是演说,演是示现,说不一定是言说,「说」的意思是明了的意思,你在种种示现当中明了了。所以佛讲,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到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佛看我们众生是佛,我们看佛菩萨也是众生,这是怎么回事情?佛看我们毛孔光明演说无量无边佛名,佛菩萨见到,我们见不到。我们看到佛菩萨,也没有看到佛菩萨毛孔演说诸佛名号,没看到。这是什么回事情?境随心转,我们用妄心,用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觉察不到。佛何以能见到?佛用清净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就是虚空法界,所以佛见到的是一切众生的真性。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是执着分别在幻相上,着相,所以见不到性。这是性德,性德圆满的流露,用个佛名来表示。为什么?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此地,又不要执着在名号上,执着在名号上,你把意思又错会了。佛名内容是讲究竟圆满的性德,一微尘、一毛孔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菩萨见到,菩萨契入这个境界,契入境界我们一般世俗人讲证果,他证得了。

  所以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不知道。我们用妄想,用分别,用执着,用种种不善之心,把性德变成妖魔鬼怪,把性德变成六道轮回,把性德变成无穷的灾难。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自己还迷惑颠倒,还怨天尤人,认为这个灾难不是自己造的,别人造的,我们受到连累了。把一些责任全推给别人,这是罪上加罪,果报是苦上再加苦。你什么时候能觉悟?什么时候能回头?这个话就难讲了。我们读了菩萨在此地赞颂,一定要觉悟,要细心去体会。你能不能有觉悟,你体会到哪一个层次,与你看破、放下的功夫决定是成正比例。你心不清净,你见不到。清净心也有等级,清净心愈高的,你所体会到的境界愈深入。所以这个经文含义非常深广。

  『随其所乐悉得闻』,随其所乐是讲众生,九法界的众生,他的爱好都能够得闻。随其所乐,这就不是一元的,是多元的,我们能不能体会到?在我们现前的社会里面,有人喜欢佛,有人喜欢基督,有人喜欢天主,有人喜欢大梵天王,不一样,还有人喜欢狐仙的,「随其所乐悉得闻」,你喜欢什么,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形,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细细观察,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所说的纵然不同,你冷静一观察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再细细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诸佛如来,统统都是的。什么叫佛法?什么叫诸佛如来?性德流露而已。统统是自性流露出来的,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法法平等。这个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大小,没有真妄,没有善恶,没有去来,没有一异,不可思议,所以这个经叫不可思议境界。《华严经》在佛法里称「大不思议经」,中国人称《维摩经》是「小不思议经」,这是「大不思议经」。

   由此可知,从心性上讲是一元,从现相上讲是多元。多元不异一元,一元即是多元,一多不二。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味道,你能够稍稍体会,你就可以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就融成一片,这是华严境界。我们今天迷了,就是迷了自性,迷了这些事实真相。不要说跟其他宗教不能够融合,自己一个道场住的几个人,天天都闹别扭,天天在搞意见,你说你迷到哪里去了!真正觉悟的人,跟一切众生决定是融合的,圆融和合。不能跟一切众生圆融和合,自己要警觉,我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迷了,事做错了。这是随其所乐悉得闻,这里面就是讲理是一元,事是多元,性是一元,相是多元,你们细心去体会这个味道。

  妙轮庄严幢天王,他从这个境界里面解脱证果的,成无上道,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些事情也都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他能够得解脱,他能成无上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太粗心,太大意了。诸位要想真正成就,真正入诸佛如来境界,不改过不行,不修行不行。说到改过、修行,一定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先要晓得自己的行为,你才会改。自己有过失不知道,你从哪里改起?佛法里面常讲,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诸佛如来没有过失,另外一种,凡夫没有过失,凡夫有过失不知道,所以他没有过失。觉悟的人就有过失,菩萨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都有过失,所以他们知过,知过就是觉悟,我们佛法讲开悟了。改过就是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过失改过来,改过是修行。

  古大德提醒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心地。真正会用功的人,用功非常得力的人,是从念头上修行,把不善的念头改正过来,恶念改成善念,染念改成净念,杂念改成一念,从这里下功夫,这叫从根本修。根本修正过来了,在事相上修行,功夫就很容易得力。无论是念佛、是参禅、是持咒,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都会得力,都会有成就。不在根本上下功夫,只是在这些事相上,所谓是寻枝摘叶,那个修行很困难,很不容易成就。凡是懂得从根本下手,一生当中几乎都能成就。我们在中国,古大德《高僧传》里面、《居士传》、《善女人传》里面都看到,那些人为什么一生成就?他懂得从根本修,从心地上修。

   我也常常劝导同学们,最初方便,我们现在入手之处是什么?要放下对世间、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我们往往想控制,这个念头不好,绝对错误,这是迷惑,惑业苦这是惑;如果再有占有的念头,那就造业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那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好占有的?你能够占有得到吗?说实在话,连自己这个身体都不能占有,一天一天衰老,一天一天殒灭,你有办法占有吗?你占有,你能叫它不老吗?不可能的事情。《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也就是能占有的念头都不可得,所占有的一切形相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所以说你这个念头是妄念,你这个念头是无明,你要有个念头想占有的时候,你造罪业。诸佛菩萨何以得解脱?何以得大自在?就是他没有这个念头,他那个境界、他那个心态是跟虚空法界完全融成一片,这是真心,这是自性。所以文字,菩萨赞颂只有四句话,里面的含义无比的深广。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如来自在不可量。法界虚空悉充满。一切众会皆明睹。此解脱门华慧入。】

   这是华光慧天王。『入』就是证入,跟前面讲的解脱是一个意思。佛经里头,这些名词术语都含很深的意思。『解』是解开,解开我们的烦恼,解开我们的妄想,解开我们分别执着。『脱』是脱离生死轮回,脱离十法界,脱离无量无边的灾难。「入」,入如来的境界,入一真法界,在《华严经》上是入华藏世界,入极乐世界,这是证果。第一句『如来自在不可量』,清凉小注里面讲,第一句跟第二句是说明「佛体普遍,无成不成」,他这个注解很简单。这一句境界就很广,从佛果地上看,这是他现前境界,现前的受用;从众生看,是性德,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这两个意思都有。从两个意思我们去体会,如来果地上他这些性德的受用现前,也就是说他得受用,他完全享受到了;享受是无量无边的大自在,他享受到了。对我们来讲,我们有,我们有这个性德,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享受,我们的性德有东西把它障碍住,覆障,好象有东西阻碍它,我们的享受不能现前。什么东西障碍?烦恼障碍了,烦恼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三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所以我们自己的「如来自在不可量」现在不能现前,得不到受用。我们要问,我们这个性德还有没有?有,肯定是有,只是现在有障碍不能现前。佛的教诲,不但是释迦世尊,三世一切如来教化众生,没有别的,教我们性德上有障碍,障碍除掉,性德自然现前,这个受用你就可以恢复。所以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自己悟,自己度,自己成就的,佛对我们只是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佛很谦虚,佛不居功,佛只是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以我们要自己悟,自己修正,自己得度。

  下面这句话好,这个意思含得很深。『法界虚空悉充满』,我们的性德充满虚空法界。佛家在许多佛事当中,用疏文表达自己的愿望,疏文前面一开端两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谁的心包太虚?谁的量周沙界?称赞诸佛菩萨,没有想到自己也是。所以天天念这两句话,念了一辈子自己心量还是很小,还没有办法放开,就是不晓得这两句话实际上是说自己。佛菩萨不需要人赞叹,佛菩萨还欢喜别人赞叹他,那他是道地的凡夫,他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断。所以赞佛真是赞自己的性德,这个要觉悟,知道我们的性德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原来是一样的。他的性德现前,我为什么不能现前?你们看到这一句,就晓得原因在哪里?心量太小。人家的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今天这么小的心量,怎么能够恢复性德?所以学佛的人要从这里改过,要从这里下手,把自己的心量拓开。怎么拓开?念念想一切众生,不要想自己,想自己就错了。念念成就一切众生,你的心量就大了。想我们这个团体,心量还是小;想这个国家,心量也不大;想我们这个地球,想我们娑婆大千世界,那个心量还是不行,还是太小了。起心动念要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一切众生,这就跟自己的心量平衡。《华严经》上这些法身大士,这些诸佛如来,都是这个心量。我们能有这个心量,自自然然就相应,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相应;相应,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作佛的道理?你看这个法门妙不妙!六道不要破自然破了,十法界不求出自然出离了。为什么出离?心量大了。我讲经的时候做比喻,你的心量把六道挤破了,把十法界也挤破了,六道、十法界是个圈圈,你心量大把它挤破、超出了。同学们好好想想这个味道,心量小了可怜!

  谁叫你那么可怜?你自己搞的。你的心量本来是包虚空法界,现在自己画圈圈,愈画愈小,作茧自缚,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造成的,你自己迷惑颠倒,所以变成现在的自私自利。一定要知道真心自性里面没有私,也没有利,所以自私自利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自私自利造成六道轮回、造成三恶道。你能够把自私自利舍掉,换句话说,你就舍掉三恶道,就舍掉六道轮回;你还有这个念头,你决定脱离不了恶道,脱离不了轮回,你想想这个问题多严重!所以六道轮回是自己造成的,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末那识,唯识所变。唯识所变就是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哪有轮回?不但没有轮回,十法界都没有。法界原本是一真,为什么?真心所现的。什么是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心就是真心,那个心就现一真法界,那个心就现极乐世界。所以要晓得,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

  学佛不明理怎么行,他修什么?不懂得这些道理,哪一个人不是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不是骂人的话,是说明事实真相。然后你才晓得,一般人讲修积功德,修什么功德最大?讲经说法的功德最大。讲经说法不但天天劝别人,也天天劝自己,所以经愈讲愈明白,愈讲愈清楚,愈讲愈透彻,自己得的利益比听众得的利益超过十分都不止。李炳老在往年看到学生当中短命的、福薄的,都劝他出来学讲经,讲经是修福,讲经延年益寿。讲经的功德第一,再跟诸位说,护持讲经的功德也第一。讲经的这些人,无论是法师,无论是居士,没有菩萨护持,你没有机会讲,没有地方讲,所以要有菩萨发心护持,护持的人跟讲经的人功德一样大。这里面还有第一功德,比这个还殊胜的,那是什么?培养继起讲经弘法的人才,这个功德是到顶点了。你讲经讲得再好,你要死,死了以后不就完了?要后继有人,要有续佛慧命,正法才能久住,这个功德第一大。新加坡今天做的是世间第一等功德,我们的佛学院纵然政府不能批准,我们的培训班一定继续办,要知道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功德,做这种事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护念,龙天善神守护,再大的灾难,这个地方不遭难。谁懂得这个道理?明了佛法的人知道,懂得佛法的人晓得。我们在这个地方,知道现在世间有很大的灾难,这个灾难的讯息会在这段时间当中愈来愈明显,让我们了解愈来愈详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灾难事实真相,我们怎样面对它。努力用功,不但是自度,度一切众生,这个地区可以免难,消灾免难。地区附近的周边也都沾光,纵有灾难,灾难会减轻,时间会缩短。这是个中心点,福报最大,往外去愈远当然我们力量愈薄弱,完全在我们自己真正用功努力。

  念佛人如果不懂这些道理,不能够深入经藏,他那句佛号力量就薄弱;懂得这些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一句佛号力量很大,起很大作用,这是境随心转。明了,那个信心坚定,愿心广大,所以这一句佛号,随着你的信心、随着你的愿心起了作用。平常我们念佛,一天念到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信心脆弱,万一一个灾难来了,吓得发抖,佛也忘掉了,叫爹叫娘,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个时候就证明你信心坚不坚固,愿心没有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种佛号念得很勤快,力量很薄弱。真正具足信愿的人,再大灾难来的时候如如不动,清清楚楚;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是慧。真的契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那个佛号力量就大了,不但消自己的业障,消自己的灾难,你住在这个地方,一个地区的人都消灾免难。

  你们读过《地藏经》,《地藏经》上婆罗门女那一段所说的。婆罗门女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用多少时间?一天一夜。为什么她能得一心不乱?她为了救母亲,一心一意救母亲;知道自己不发愤、不认真,她母亲不能脱离六道,所以是拼命一心一意专注念佛。一天一夜,她在定中见到地狱。地狱现相只有两种人会见到:一个是造地狱业因堕地狱,地狱现相现前;另外一个是菩萨,到地狱去参观,去度众生。除这两种人之外,见不到地狱。她不是造地狱业而能够见到地狱,这是她修行的成就,最低限度的成就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得事一心不乱,没有这个功夫,地狱境界不能现前。地狱里面无毒鬼王接见她,她向鬼王请教,打听她母亲的消息。鬼王告诉她,三天前她就生天了,不但她生天,跟她在一起受罪的人统统生天了。一个人有福,把这一群人都带走了,大家都沾光。你从这一段经文就能体会到,你要真修行,你修成功了,新加坡这个都市也都沾光,都能够消灾免难。所以我们不能不努力,不能不认真,我们自己祸福安危事小,这么多人在我们周边,我们不能不顾。我修成功了,他们都得福,我修不成功,他们都遭难,你要能想到这桩事情,你就不能不努力,不能不认真,拼命去干。念佛堂为什么会懈怠?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才会懈怠。如果通达这些道理,你在念佛堂怎么会懈怠?纵然精神不够用了,赶紧忏悔求佛力加持,你能够恢复体力、恢复信心。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堂要求大家听经,道理在此地。就怕大家念佛时间久了,懈怠退转,那真的叫前功尽弃,这多么可惜!

  每天听两个小时经是警策、是鼓励,提升大家的精神,振作起来,目的在此地。如果都是老修行,都是通达这些教理,何必要讲经?不需要了。念佛堂是行,古大德教给我们,《华严经》上也是这个架式摆在这里,先解后行。清凉这个四科:信解行证,这叫行布。什么是圆融?每一个字里面具足底下三个字;什么叫信?有解、有行、有证,这叫信;什么叫解?解里有信、有行、有证,这叫解;这是圆融的说法。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说一个字就是四个字,任何一个字都具足四个字,大圆满!大圆满就是大自在。我在前面讲的多元就是一元,一元就是多元,这才是大圆满。绝对不是各个独立的,它是一体共存,共存共荣,这才是事实真相。

  我们必须要拓开心量,要认真修正自己的过失。我们自己的过失,自己很不容易发现,用什么方法?看别人。世间人看别人过失很容易,看自己过失很难。聪明人看到别人过失,回头想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就发现了。别人对自己是一面镜子,他的好处回头想想我有没有,他的缺点回头想想我有没有,人家的好处我没有,要好好的学习;人家的缺点我有,赶紧改正。所以外面境界的人事物,是我们修行的一面镜子,每一个修行人,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对我们都是善知识。善财童子的成就,就用这个方法。他出去参学,历事炼心,他参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怎么学法?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五十三位善友有示现顺境界的、善行的,有示现逆境、恶行的,这是给我们做一个样子,教给我们怎么学习,怎样修行。我们读了这个经文明白了,觉悟了,你也会参学了,每天从早到晚接触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的功夫,就是见人善认真学习,见人过失自己反省改过,所以他一生圆成佛道。

  第三句是『一切众会皆明睹』。清凉大师的解释,是「随众生心,现成正觉」。「一切众会」,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也可以解释族群、族类。这个族群、这个族类、这个团体里面,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都明明白白,都见到了。什么人见到?清净心的人见到,明白人见到,真正肯修行的人见到,见到自己的性德大自在、大圆满。这个解脱门,华光慧天王他得到了,他从这个法门里面修行证果。所以《华严经》上,自始至终句句都是开悟我们的,句句都是对我们提出修行证果的忠告。我们的修学,实在讲,抓住几句经文就成就了。说得那么多,这就是随众生心,你听听哪个法门你喜欢,你用哪个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方法门径不一样,明心见性是一样的。这就是外面是多元的,里面是一元的;里面一元是明心见性,外面多元是五花八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八万四千跟无量,诸位要晓得,包括所有的宗教,我们在本经得到证明。五十三参里面有印度教,遍行外道也是宗教里面的领袖,胜热婆罗门就是现在讲的兴都教,婆罗门教。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包括各种宗教都在其中。你懂得这个道理,人家那个宗教排斥我们,是他不了解,我们要排斥其他宗教就大错特错了,你就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融合一切族群、一切宗教,知道那是方法门径不相同,最后都能明心见性,这才是大圆满、大自在。第一句是大自在,第二句是大圆满,这才是诸佛如来真实的教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二卷)

    请看他化自在天最后的一首偈:

  【无量无边大劫海。普现十方而说法。未曾见佛有去来。此妙光天之所悟。】

   这是因陀罗妙光天王他的赞颂,天王所得之法是「普入一切世间大威力自在法」,所以他的赞颂与他自己的修学证得完全相应。第一句就是讲时空,『无量无边大劫海』,「海」是形容广大。『普现十方』,就是普入一切世间。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感应在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大约不外四类。第一类是「显感显应」,感应非常明显。第二类是「冥感显应」,众生心念之感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而佛菩萨知道,所以佛菩萨有明显指引。为什么众生自己这个感自己不知道?这是很微细、极其微细的念头,也就是佛法常说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了,成熟,它一定有振动,这个振动的波很微细,我们自己没有觉察,可是佛菩萨知道,佛菩萨用明显之应帮助我们。这种感应在我们现前社会当中,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很明显、很多。第三类是「显感冥应」。我们众生有困难,祈求佛菩萨,在佛菩萨面前天天祷告发愿,我们这个感很明显,可是佛菩萨的应没看到。佛菩萨有没有应?决定有应。但是这个应是冥应,不明显;确实有应。为什么佛菩萨没有显应?总是因为这个众生造的业太重,佛菩萨不能转众生的定业。业终归是要报的,所谓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定律,这是真理。佛菩萨也不能说,众生造作罪业,佛菩萨可以把它赦免,或者佛菩萨代众生来受。佛菩萨确实有这个慈悲心,也确实有这个愿望,希望代众生受苦,奈何这个事情代不了的。这是大小乘经论里面都说得很多,任何一个众生所造作的业报,佛菩萨都没有办法代替。如果佛菩萨有能力、有愿望,可能代众生受这个苦报,他就全部代了,众生就不会受果报了,这个事情没办法。

  佛法里一再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讲他的力量是平等的,谁都不能够代替谁,佛对于一切众生只是教化、教导。因此大乘经才常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谁度?自己觉悟,自己度的。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把这桩事情讲得很清楚,佛为我们做得度的增上缘,得度的因缘、得度的所缘缘、得度的无间缘全靠自己,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佛对我们无比的恩德,开导我们,佛要不慈悲教诲,我们哪里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听了佛的教诲,明白了,觉悟了,就知道应该从哪里回头,应该怎样去修学,我们自己才能得度。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十方一切苦难众生,生到极乐世界去作菩萨、去作佛,也是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愿去,很愿意去。具不具足往生的条件?往往我们对于这一层疏忽了。往生最基本的条件是「净业三福」,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读到,韦提希夫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很想去往生,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往生的条件。佛还没有讲往生条件之前,先讲净业三福;讲完之后,特别慎重的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的意思,我们能听懂吗?我们能体会得到吗?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修行人成佛,都是依这个条件,依这三条。可见得这三条是佛家修行证果的基本法,不具足这三条,修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什么样的房子,你盖什么样的大楼,这是地基、基础。你没有基础,你怎么能成就?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

  印光大师一生当中,提倡《感应篇》、《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我们想想那是什么?基础,正是净业三福里面所讲的。所以大家要晓得,五乘佛法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能疏忽?这个基础一开端,就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的就是这两句。所以明白这些道理,才知道为什么有显感冥应。今天在现前这个世界里,求助佛菩萨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显感,而佛菩萨的应,冥应。为什么?你的业,你不知道忏悔,你不晓得回头,甚至于还继续在造作,你一定要承受这个果报。你在受果报的这个时候,诸佛菩萨都看到了,也冥冥当中加持,这是冥应。第四类「冥感冥应」,这是很难很难觉察到的。四类的感应都在我们现前,尤其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特别的显著,头脑清净的人、心思细密的人能够觉察得到,才晓得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慈悲到了极处,真正是普现;「普现」就是刚才讲的四种感应。我们如果得到佛菩萨明显的加持,明显的加持是他加持的力量很顺利,能达到,我们感觉得佛菩萨有明显的加持。佛菩萨加持而不明显,是我们自己有业力,我们业力抗拒佛菩萨的加持,使他的加持力量好象减弱,好象不明显,是我们自己的业力。这样才知道断恶修善是多么重要,真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佛菩萨冥加就变成显著的加持。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自己抗拒那些善因善缘善果这一份的力量消除。

  佛「普现十方而说法」,这是长行里面所说的「一切世间大威力自在法」。大威力加个自在,就是诸佛如来。众生也有威力,用威力抗拒佛菩萨的威力。众生威力是什么?烦恼,自私自利,这个力量很大;贪瞋痴慢,这个力量很大。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智慧光明,不能显著的帮助我们,我们自己有很大的力量抗拒他。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华严》注疏里引用到;小孩有他的威力,哭是他的威力,小孩一哭,父母紧张了,赶紧照顾他,这是他施展他的威力。佛在经上说,女人是一发脾气,威力就来了。我们听说,新加坡常讲,新加坡的人怕太太。怕什么?怕太太发脾气。外道以邪知邪见为威力,他那个知见很能够诱惑人。魔王以生死为威力,他掌管生死,能够叫人生,能够叫人死,你就害怕了。所以你被魔控制,为什么?怕死。贪生怕死,所以你才被魔控制。如果你了解生死是一回什么事,魔的力量就没有了。菩萨是慈悲,佛是无量的智慧;菩萨的力是慈悲,佛的力是智慧。

   此地说「普现十方而说法」,这是指佛菩萨,佛菩萨有大威力、大自在法。我们要懂得,我们学佛,肯定佛菩萨的智慧慈悲,普遍加持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这种加持可以肯定从来没有间断过,无量劫到今天从来没有间断过,无论我们生在哪一道,是作恶还是行善,佛菩萨都没有舍弃过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跟一般宗教说法不一样。宗教是你信他,你尊敬他,他就对你慈悲;你不尊敬,你不信他,他对你就不慈悲。在佛法里没有,我们信佛,尊敬佛,佛对我们慈悲;我们不信佛,毁谤佛、侮辱佛,乃至于要把佛消灭,佛对他还是慈悲。那个慈悲,决定没有说减少一分,这叫大慈大悲。所以佛的恩德超过父母,超过一切。

  佛菩萨的慈悲落实就是说法,他的大慈大悲从哪里表现出?说法,为我们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见色闻声,听说法的音声有所觉悟。我们有觉悟,你明了,就会回头。但是我们今天,天天也沐浴在佛法之中,每天见佛的形像,见许许多多善友示现的形象,每天都闻到佛法,可是还是回不了头,还是没有办法体会到。这是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深,障碍自己的智慧,障碍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纵然遇缘,我们得的利益不大。要怎样才能够得大利益?实在讲,关键还是在一个好学之心。真正好学,每天锲而不舍,学到一句,就很认真努力的把这一句做到,那样的冥应就变成显应,这感应就现出了,你自己能够觉察得到。如果我们听了,听了过后就忘掉,境界现前起不了作用,不能把所学到的落实,这个样子这感应就属于冥应,不明显,现前得不到佛法的好处利益。

  特别是在我们现在,古老的预言,在过去总认为时间还很长,可是我们在今天,这个时间不长了。他说一九九九年七月之上,世界末日就到了,我们现在是六月,下个月就是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东西,是在香港看到的,一九七七年,九九年还早,还有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一转眼就到了。现在这个谣传愈来愈多,我相信在这两三个月当中,这种谣传的事会不断的上升。许多人听到之后都生起恐慌,恐慌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解决问题?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定胜天。这句话说得好,人心要是安定,天然的灾害我们就可以胜过它。所以决定不能够惊慌,要把心定下来。知道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很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到底能不能发生?决定在我们自己的心念。我们的心果然是定的、是清净的,诸位要晓得,定心是真心,乱心是妄心。灾难怎么形成的?杂乱心变现出来的。定心里头决定没有灾难,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灾难,华藏世界也没灾难。何以故?那边的人心都是清净的,都是定的。为什么心定就没有灾难?佛法给我们讲出这个道理,「境随心转」,境是外面的环境,随心转。心里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妄想分别执着是错误的、是不善的,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才会发生许许多多的灾难。如果这个心是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外面境界自然就平息。

  我们曾经听说有这些谣传,所以我们提倡念佛。弥陀村,原本是弥陀村建立之后,我们再开始念佛。因为大家有这么个传说,在弥陀村还没有建立之前,先建念佛堂,而且提倡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念佛,完全遵守世尊对我们的教诲;模仿《华严》上,吉祥云比丘念佛的典范,吉祥云比丘也就是德云比丘,他们念佛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我们今天的做法是落实世尊对我们的教诲。我们学《华严》,照《华严经》上所说的、所示现的,我们认真去做,自自然然能消除这个灾难。纵然我们没有力量消除众生的共业,共业力量太大了,刚才讲诸佛菩萨都无能为力,都帮不上忙,我们今天自己消自己的业障,决定可以做得到。不但消自己的业障,我们有大心大愿,帮助一切众生消业障;纵然不能完全消除,减轻众生的业障,缩短灾难的时间,这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哪里?我们今天如理如法的修学,做出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只要认真的去做,努力的去做,自自然然能产生感化的效应。

  我们在新加坡做,现在每个月到此地来参学的同修人数很多,我们每一个星期,都有一两个团体到这边来参学、来共修。我们最保守的估计,来自海外各个地区,到新加坡来参学的人数,每个月平均在三百人以上。如果大家知道有灾难了,我相信这个人数很可能会达到五百人以上。这些人从此地,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看过我们修学的方式,他们会带回他们自己的地区,他也会模仿,也会照作,这个影响逐渐就扩大。澳洲现在正在积极筹备要打十个佛七,七十天,他们也向世界各个净宗学会发出通知。今天早晨我们跟美国网路上联系,知道他们那边接到澳洲的通知,知道那边要打十个佛七,所以很多地方组团去参加,扩大这个影响。如理如法的修学,这样扩大影响,我们尽人事,实际上诸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有些人听到就想去,他怎么想去?佛力加持。佛力加持,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无条件是一切众生都平等加持,为什么有的人有这个念头,有的人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也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什么?那个众生善根福德成熟,所以佛一加持,他念头就起来,他就想去了。如果自己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佛虽然加持,他还是不动心,这个念头还是起不来。这个念头能够提起来,证明自己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这个时候成熟、具足了,得佛力加持。我们晓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所以用心不能不善。

  这个灾难的可能性,最近也有不少人来问我。我的解答跟那些预言,预言大概是没有什么大问题,解释预言的人有问题,他解释得对不对?他们的解释,我们只是听听而已,所谓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可不能当真。真的像他解释那个说法吗?未必。解释多半是那个预言事情过了之后,大家想想,那个说的还有点准确。事情没有发生,你就自己要猜想解释,往往是错误的,不太可靠。所以只可以说,姑妄言之则姑妄听之,别去当真。我的看法,是从星球引力上来看。我们知道,初一、十五大家知道涨潮。为什么海水会突然上升?现代人知道,这是月亮、太阳引力把海水拉起来,这种常识我们都有。现在发生的现象是什么?地球的四面,巨大的行星环绕着地球,地球变成中心了。而且四面,这个星球引力几乎都相等,都是很大的力量,它们这个引力把海水再拉上来,那个潮水就大,所以预言里面讲有洪水。海水往上一上升,被它们拉起来之后,我们就想到一个现象,海底的压力减轻了。平常海底,这么多海水压在那里,压力很重;现在它这一拉上来,海水都提起来,底下的压力减轻。压力减轻有个什么麻烦?我们知道海底有很多火山,压力减轻,就很可能引发海底的火山爆发。如果海底的火山统统都爆发,或者是大部分爆发,这个事情就有麻烦,会影响到大陆板块的移动。那个板块稍稍移动一点点,我们地面上就产生大地震。所以地震、火山、风暴、洪水,这些灾难可能发生。这是我对于这些星球排列,我的一个看法,有可能。

  可是我们相信,佛给我们讲的话,「境随心转」。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安定,能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那就会有一种不思议的力量。这个灾难在这个地区不会发生,这是我们讲奇迹,奇迹的出现是奇妙的人心。所以在这个环境里面,这个环境要用现代话来说,我们遭遇到太阳系最不好的磁场,最恶劣的一个磁场,我们碰到。我们有个善心,保持一个清净心,保持一个定心,无论什么事情发生如如不动,心地清净平等,这个可以抗拒不好的磁场。外面磁场不好,我们里面磁场好。我们念佛堂的磁场好,我们讲堂的磁场好,这个好的磁场足可以保护这个地区。所以奇迹出现,佛菩萨保佑,里头也有道理,不是没有理论的,它有理论依据。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我们的心永远保持清净、保持平等,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个重要。《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金刚经》上讲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绝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我们的心要保持清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灾难对我们的影响就不太大了。

  我们要发大心,要大愿力,爱护一切众生,爱护这个地球,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帮助这些迷惑的众生。我们的修行,不仅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而修行,为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个力量就大了。这在佛法叫回向的力量,把我们这个小小的力量扩大,这才能够跟诸佛的大威力相结合。我们力量小,结合到诸佛菩萨的大威力自在法,这个力量就大了。所以一定要从真实心中作,有一丝毫的虚伪,就把我们自己的力量破坏掉了。不是外头有力量破坏,是自己;自己一念虚伪、一念不善,我们这个力量就破坏了。自己如果真诚恭敬,外面什么力量都不能够渗透,都不能够破坏。破坏自己的是自己,决定不是别人,所以我们积极要修一颗纯善之心。

  《感应篇》要多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善心善行相应。这样的心行,面对现前环境你就没有恐惧,远离一切恐怖颠倒妄想,我们心是定的,决定能够转变现前的境界。学佛菩萨,「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特别是在这一段时期,念念想别人的善行善事,自己时时法喜充满。要把惠能法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要落实,我们自己道心才踏实。常常想着别人的过失,别人的不善,是我们自己的罪过,我们自己得不到清净心,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成就定功。我们想别人的过失,说实在话,对别人没有一丝毫的影响,对自己影响可就太大太大了。常常想好事、想善事,培养自己的善心,培养自己的纯善。这是真正修行人,他懂得;不懂得真修的人,他不晓得。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就明了,为什么佛教我们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经论是善知识。印光法师给我们介绍,《感应篇》、《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是我们眼前最好的善知识,我们每天展卷读诵就是亲近善知识。依教奉行,效法善知识,学习善知识,务必希望我们在短时间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我们就有成就了。什么样的灾难,我们也不会害怕了,我们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决定没有恐怖。「普现十方而说法」,佛菩萨如是,我们也要学习。

  下面这一句,这是显示威力自在,『未曾见佛有去来』。我们在讨论经论的时候也常说,从性上讲没有去来,从相上讲好象有去有来。这个说法我们好懂,我们能够接受,可是这不是真话,这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这是佛菩萨随顺众生说,也就是俗谛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相上也没有去来,但是这个话很难懂,可是是真的。《楞严经》里面讲得清楚,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所有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真法界也不例外;佛怎么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哪有去来!譬如我们现在看电视,看电视是现代人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电视机打开,频道一拨,画面就现出来,你要问:这个画面是从那边到这里来的吗?是不是它从那边到我们这边来?你想想看这里头有没有来去?没有。为什么?电波遍满地球,无论是哪个角落,它都存在。电视机是个缘,机器是个缘,你有这么一架电视机,你频道一拨,缘具足它就现前,所以说缘聚缘散。我们关掉,缘就散掉;打开,缘就现前;缘聚缘散。有没有来去?没有来去,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没有来去。

   我们今天讲的来去是一个什么现象?是个相续相。这种现象,可以从电影的影片上看得很清楚。我们看电影的动作片,摄相机拍下来,一秒钟拍二十四张,这是很粗的现象。我们从二十四张底片上来看,没动,但是这二十四张底片是张张不一样。从这个地方,你能够体会到现象的事实真相,原来是什么?每个现象是一剎那,剎那生、剎那灭;说生,所讲的生已经灭了,已经没有存在了。一秒钟的真相是如此,一分钟亦复如是,一小时也如是,一天、一月、一年又何尝不如是,哪有来去?我们从讲堂外面到里面来,外面那个我、那个现象,跟现在的我不是一个,你要认为是同一个,你看错了,你已经迷惑,已经颠倒,决定不是!我们一般人都把他看作是是的,这叫迷惑,这叫颠倒,叫看错,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就晓得没有来去。根本就没有这个形相的存在,所以佛说这个现象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这才把真相讲清楚、讲明白。

  诸位要晓得,这个形相不可得。不可得,你在这个现象里面患得患失,岂不叫冤枉吗?你在这个现象里起心动念,造作的是业,业不会消失,存在阿赖耶识里;相会消失,决定不可得。但是业遇到缘又会产生虚妄的现象,这个事情麻烦。你把这桩事情搞清楚,你才知道轮回是怎么回事情,十法界是怎么回事情,一真法界又是怎么回事情,你才会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常定的。再复杂的环境,你的心还是清净,还是如如不动。为什么?真相大白。袁了凡先生那个命给人算定,他一生穷通休咎都清清楚楚,所以什么环境里他不再起心动念。我们会起心动念是没搞清楚,自己以为怎样怎样怎样,其实全不是,这叫起惑造业,不断出现这些轮回的现象,过这么一个苦日子。真搞清楚、搞明白,什么事都没有,知道自己没事,别人也没事,世界也没事。看到芸芸众生起惑造业,这里面的真相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

  『此妙光天之所悟』,因陀罗妙光天王他从这个地方悟入,我们世俗人讲修行证果,他从这个地方证果的,这证的果是无上道,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但是他所示现的形相是他化自在天王。天很多、很复杂,他化自在天王不只一个,这里讲了十个。每一尊天王他们的根性不相同,他们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同,但是个个都证无上道,为我们显示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使我们在法门当中生起清净平等心,不会自赞毁他;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不如我,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法门都平等,都能成无上道,而是众生的根性不平等,不是法门不平等,众生根性不平等。我们选择哪个法门,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选对了法门,这个法门契自己根性之机,修行就容易、就快速。所以法门必须要选择,是因为我们的根性,绝对不是法门。第一段他化自在天王,我们就介绍到此地。接着请看第二段「化乐天」,长行有十一句,十一位天王来代表。请看经文:

  【复次善化天王。得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

  我们还是一位一位来介绍。大前提我们要记住,这些人全是诸佛如来慈悲示现的,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天王身得度,他就现天王身而为说法。在此地示现『善化天王』,这是欲界第五层天,化乐天。『开示一切业变化力』,开示是对别人,注解里面说「为物开示诸业如化」。他没有说为人,若说为人开示,这个范围就小,六道十法界里面只限于人道。为物开示,范围大了,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他所示现的欲界第五天的天王,他的开示可以教化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听他的开示,看他的表演,也帮助觉悟,也帮助他提升境界。「物」,把十法界全都包括在其中,不仅仅是指六道众生,古人所说的下学上达。四圣法界的那些圣者,当然在形相上来看比他高,他才是个欲界第五天;但是看他的开示、看他的表演,往往也有所觉悟。正如同我们世间,譬如他拿到博士学位,他拿到硕士学位,这地位很高了,往往听小学生讲演,触动他灵感,他有所觉悟。这个事情有,我们往往也看到。我们自己学佛,觉得自己境界不错了,好象地位也很高了,可是往往我们接触到初学的同学,是连佛法完全不懂,他讲几句话,我们在当中也有领悟。这才想起《华严经》里面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我们在生活上就能够证实。初学的菩萨,初发心的菩萨,可以学等觉的法门;等觉菩萨也不舍弃,初发心所学的那些原理原则。所以佛法跟世间学校不一样,世间学校课程真的是有隔碍,一年级学生决定不会学二年级的课程,小学生决定不可能学大学生的课程;但在佛法里是圆融的,大学生还要学小学课程,小学生可以兼修大学课程,佛法是个很特殊的教学。

  开是开启,示是指示,古德在讲解这两个字用比喻。世间人不认识、不懂得,佛为众生开启自性之门。自性之门虽然展开了,你见到了,但是你不识货,你不认识,所以还需要一桩一桩指示给你看。像我们去游览博物馆,博物馆门张开了,我们才能进去。进去之后,看到那些展览的东西,不识货。像我们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一般人进去之后,看看里面陈列的东西,喜欢什么东西?多半喜欢明清的玉器,那个雕得很美。看到商周那些破铜烂铁,理都不会理;那个东西送你,你要吗?不会要。可是哪个有价值?破铜烂铁有价值,宝!明清玉器没什么价值,不能比。可是我们凡夫看到,那个好看,好看的就好,那些破铜烂铁上了锈的不好看,谁愿意家里摆这个东西?不识货。必须有人给你讲解,一样一样指示出来,你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那个是真正的宝物。这是比喻佛菩萨的演说,佛菩萨用演说的方法,来开我们的茅塞,所以叫顿开茅塞。听了佛菩萨的指示,示是表演,经上常讲「为人演说」;不但要说,还要做出榜样给人看。

  我常常劝导我们的同学,我们在一生当中时间很短促,因缘、好的善缘不容易遇到,这一生要想不空过,人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是大家都羡慕、都希求的。要怎样做得有意义、有价值?那就是每一桩事情都要做到,给世间人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很好的模范;不但给今世要做好样子、做模范,还要留给后世,这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所以要建个道场,道场跟别人道场一样,你建它干什么?道场太多了,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你要建,建得跟别人不一样,要有个好样子。建个念佛堂,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佛永远不中断,这是个好样子。这个样子可以给现在、可以给后世做典范,这就有价值。建一个讲堂弘扬正法,这个讲堂里面讲经天天不中断,这个有价值,我们应该要做。如果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就不可以做,不能浪费施主的布施。佛经上讲的话决定不会错,「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以为佛说这个话是吓唬人的?佛说的是事实真相。什么叫了道?《华严经》上这些大德都是了道,了道就是我们讲修行证果。依照这个经的说法,你契入一真法界,你这才算是了道。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没了道;出不了十法界,你也没有真的了道。换句话说,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你就得要还债。你要受报,你将来要还债,你今天接受施主多少的供养,将来一个一个去还,麻烦可大了。所以深明因果的人,不敢接受人供养。

  我一学佛,真是得到善知识的指引。我第一部念的书就是《了凡四训》,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给我,那个时候老居士七十多岁了,我才二十多岁。我念了之后,我懂得这个道理,我能接受,佛法、世法都建立在因果的理论上、基础上。所以学佛这一生当中,我守住这个原则,断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都要以因果为依据。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样子是法布施,让人家看;有缘讲经说法,也是属于法布施。财布施是其次,出家人没有财。所以一定要懂得,人家供养来,就给他做布施。供养得多,多施;少,少施;没有最好,没有就不要布施了。这是唐朝庞蕴居士,也是示现给我们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可是在社会上,你是个真修行人,大家对你有信心,来依靠你,他不晓得怎么修福,钱偏偏送来,那怎么办?你没有办法,不能不替他做好事。他是来求你帮助他种福,他不晓得福田在哪里,把种子送来,你替他种。送来了,我们不能不做,我们哪里有求做这些事情的念头?不能有这个念头。多做好事,广度众生,有这个愿,诸佛菩萨他们在做。我们是初学的,顶多算个小菩萨,见思烦恼还没断,要靠大菩萨护念,要靠大菩萨帮忙,所以一定守这个原则:随缘而不攀缘。决不是说,你做得很多,功德就很大,未必。你做得再多,可能功德很小;而你做得很少,可能功德很大。这个事情,念念《了凡四训》就晓得,大小在心。说老实话,随缘去做,功德大;攀缘去做,功德小。攀缘是你有心要做,给自己带来压力,给别人也带来压力,这个功德几乎没有了。清净心没有压力,自他都没有压力。

  我这一生,跟诸位说,我连信徒都没有。虽然皈依的很多,皈依之后都忘掉了,给一个皈依证,我也没有留他的名字,也没有留他的地址,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你说这个多自在!你要记得那个人的名字,记得那个人的地址,常常联系,这是自找麻烦,告诉他老实念佛就好。想,天天想阿弥陀佛,不要想皈依师,想皈依师就完了。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大家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面,见了面点点头笑笑就好了,没有任何瓜葛,彼此都得大自在。要用这种开示帮助人。

  道场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哪里不是道场?不是建一个很伟大的建筑物叫道场,不见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道场。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在树底下,旷野之中,并没有讲堂。讲堂精舍,居士们供养的,财产是居士的。所以说佛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居士的。祇树给孤独园那个所有权是给孤独长者的,释迦牟尼佛是他邀请去在那里讲经说法,所以我讲有使用权。我们一生有使用权,不要有所有权。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所有权是净宗学会的,我们在这里使用。一生学著作客,不作主。作客,你说多自在;作主很苦,什么事情都要管,都要去经营。在家,他有家,他作主;出家就是作客,不作主。出家再作主,就错了,又回家去了,又回去了。这是为物开示。

  「诸业如化」,业就是种种事业,如幻如化。但是虽然如幻如化,要晓得业习种子皆在阿赖耶识之中。「化虽体虚,而有作用为力。业亦从缘无性,而报不忘」,这是清凉大师的注解。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决定没有自性,就是说决定没有自体,它是因缘化现的。这种现象就在我们眼前,我们没有办法体会,没有办法体会到是迷。迷的什么?就是迷这个事情。诸佛菩萨觉,就是了解这个事情,诸佛菩萨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所以在一切境界里面,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而所有一切变幻现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了了分明是慧。

  所以了解事实真相,诸法决定不可得;但是业力固结在阿赖耶识里面,它不会消失,遇到缘又起幻相。业也是缘生的,也是无自性,但是它后头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果报会现前,果报有。果报也是没有自性,但是迷人在这里面他有感受,有苦乐忧喜的感受;觉悟的人在这里面没有感受,没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所以觉悟的人叫正受,他住在三昧当中;不觉的人,有苦乐忧喜的感受。这才是事实真相,善化天王他明了,他懂得。名字好,「善化」;他不懂,他就不能善化;他懂得,所以他才有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三卷)

  请看化乐天长行的第二句:

  【寂静音光明天王。得舍离一切攀缘解脱门。】

  天王名号的表法前面都报告过,这个地方我们专门来探讨他所修学得法的法门,他得的是『舍离一切攀缘』。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得比较多一点,他说「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惑是迷惑,也就是说明,惑业苦这三桩事,那个根是迷惑。因为迷惑才造业,造业才受报,所以我们想不受虚妄的果报,那就决定不造业;要能够免除造业,一定要不迷惑。所以这个惑是属于无明,在十二因缘里面无明缘行,那个无明就是惑,它不是根本无明。因为二乘圣者没有能力断根本无明,根本无明一定要法身大士他才能见到。这个地方十二因缘讲的无明,是属于枝末无明;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根本,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都在六道轮回里面,因此「攀取缘虑」这个念头,每一个众生都有。我们不能讲每个人,六道里天人有、阿修罗有,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有。这个现象怎么来的?佛告诉我们,这是无始劫以来,我们迷失了自性,从根本无明生起枝末的无明,堕落在六道里面,没有出头的时候。诸佛如来为我们示现,这个地方是示现天王的身分。清凉大师在此地说,第一段善化天王,这是化乐天的第一位,寂静音光明天王都是属于化乐天的。化乐天是第五天,欲界第五层天,示现天王的身分来教导我们。欲界第五天算是相当不错,真正也算是得到自在,一切受用随心所欲变化所生,这在欲界里面福报相当大了。这样的福报从哪里来的?还是修德,不是性德。性德的福报是在十法界之外,十法界之内都是属于修德。他修什么?「舍离」,舍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攀缘;攀取缘虑,清凉大师用这四个字来解释。

  「心境无得」,才能够舍攀缘。这从理上讲,我们为什么舍不了?也就是为什么放不下?我们总认为心有,境界也是实有。心是能得能取,外面境界是所得所取,认为能所都是实在的,这个认识就错误,这个认识就是惑病的根本,所以对于外面境界,攀取缘虑的念头非常坚固,念念不忘,他怎么能放下?佛教导我们放下,一定是先教我们看破,世尊确实在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当中,这是他主要的一个课题。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的内容是什么?要是把全部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不可得」。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境也不可得,所以你真正了解心境俱不可得,攀取缘虑的念头自然就能够放下了。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没有能搞清楚、搞透彻,这是决定不能够放下的。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佛法虽然说得多,我们听了也不能说不懂,听了也欢喜,但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没用处,还是要搞生死轮回,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清楚。解悟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真实的利益是要证悟,解悟不行。悟有两种:解悟跟证悟。解是你明白了,你没有做到,也算是很难得。所以解悟是福报边上的事情,是属于福德,证悟才是功德。功德才能解决问题,福德不能解决问题。六祖在《坛经》里也说得很好,这桩事情「福不能救」,福报再大,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就一定要明白,福跟祸两个相比,福小祸害大。什么道理?福是善因结成的,祸害是恶因结成的。我们想想,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如果我们很冷静的观察,观察一天,我们从早到晚,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很冷静的思惟反省,我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我起的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决定是恶念多过善念。一日如是,一年也如是,一生亦复如是。你就会想到,过去生生世世,我们累积的是恶念多、恶业多。这个恶念、恶业果报在三途,善念少。所以我们到人天来享福,正是我常举例讲,我们出去旅游,观光旅游度假,度假的时间总是短,假度完赶紧回来,回来就是回到三恶道去受报。所以佛在经上讲,六道里面众生,三恶道是故乡,三善道是出去作客,这话讲得很有道理。

  我们听了以后要有高度的警觉,这个日子怎么能过?恶道里面的状况,诸位念念《地藏经》就明白了,佛对于这些境界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大乘经里面常常说到。佛在楞严会上讲六道轮回状况,他讲得细,讲七道,除六道之外,有仙道,这比较少讲。但是七趣里面,讲地狱道经文占二分之一,其余的六趣占二分之一,地狱这一道占二分之一。世尊为什么要那么详细的来说?地狱太苦了,地狱很容易堕落;换句话说,进去容易,出来难。世尊苦口婆心的教诲,唯恐我们粗心大意堕落在其中,慈悲到了极处。我们要想免除三恶道的苦报,这一次机会遇到了,尤其遇到最殊胜的法门,念佛法门。可是念佛法门虽然容易,你一定要把攀缘心放下,你念佛的功夫才能得力。如果缘虑心放不下,遇到这个法门,只能说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一生不能往生,那就是李炳老所讲的,你在轮回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要受;李炳老讲「不免长劫轮回」。这个机缘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后一定要真正的把它抓住,放下万缘,一心专念。纵然学菩萨道,弘法利生帮助别人,一定要知道,帮助别人是我们附带的,不是主修的;主修的,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主。帮助别人,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这个缘是什么?缘是机缘,自然成就的,不是我们去制造;我们有心去制造,就是攀缘。攀缘,你心就不清净,所以这个自己要常常想。随缘,心是清净的,随缘对于自己的功行没有妨碍,攀缘有妨碍。攀缘是我想怎么做怎么做,不行!说老实话,诸佛菩萨应化到世间都随缘。我们细细观察,细细去想一想,哪一个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攀缘帮助众生?如果佛菩萨有攀缘的心,立刻就退堕了。小菩萨有,常常退转,大菩萨就不退转。你要问,他为什么不退转?攀缘的念头没有了,这才能保住不退转。我们拼命去做好事,为什么做?好事荣耀,好事人家赞叹,这个念头就坏了。所以是非善恶,吉凶祸福,就在极微细的一念之间。佛菩萨在经论里面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才有一个学习的处所。

  注解里面引用《维摩经》里面一段话,「净名问疾品经云,何谓病本?」这个病是生死之病、烦恼之病、轮回之病,这个病的根本是什么?佛在大经里面跟我们讲这些事情是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面哪一个是第一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根本,就是病本,答复说;「谓有攀缘。」攀缘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所有修行人不能出十法界的根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换句话说,因为有攀缘心才有三界。攀缘的心有大小、有浅深不同,愈是往下面的,攀缘的心愈严重,六道十法界愈是往上面去,攀缘的心愈淡薄,但是他还有。如果攀缘的念头没有了,给诸位说,别说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人就到一真法界里面,我们称他作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算成佛了,禅宗里面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是分证佛,就算成佛了。由此可知,攀缘这个念头障碍我们功夫,障碍我们精进。由此可知,断攀取缘虑是我们修行里面最重要的功课。佛祖教我们随缘度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依教奉行,这个人身心自在,我们现在人讲没有压力。攀缘有压力,身心都有压力,我们今天讲生活的压力,精神的压力。世间人,攀缘之心害他一生。实在讲,快乐的生活不是没有,有!他不知道。

  我在往年,说这个话总有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台北坐计程车去讲经,这大概总有二十年前。这个计程车的司机给我诉苦,工作很辛苦,钱很难赚,日子很不好过。我跟他讲,我说:日子好过,现代社会富裕跟过去确实不一样,现在赚钱不难。我说:你一家四口,你开计程车,计程车收入不错。我问他:要照很节俭的生活,你这一个月,你的一家生活费用,你工作几天能维持?他告诉我:如果照一般来讲的话,大概十天,十天的工作,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就够了。为什么不够?攀缘心。今天看到邻居买了什么好东西,天天跟人家比赛,那你这个生活当然苦,谚语所谓人比人气死人,这个苦是你自己找的。我说:如果你要不跟人家比赛,譬如你买个电冰箱,这个电冰箱好好的保养使用,至少可以用十年;你做一件衣服,你好好的爱护它,这件衣服也能穿个十年、二十年,何必天天跟人家比赛?天天要讲求时装新的款式、新的样子,今年流行这个,去年刚刚做的,今年不流行了,穿出去人家笑话,难为情!你说你这种心理不是害死人吗?我就跟他讲,旧的衣服穿出去,说人家笑话,笑话是他笑,笑死了是他死,我不死。真的能笑死人,多死几个人好!所以不受它的诱惑,不受它的影响,你的日子多好过。我跟他讲:你工作一年,可以休假两年,你想想对不对?他又想想我的话,也不错!所以你要是缘虑心降低、减缓了,日子很好过。一般生活水准是普遍提升了,我们看看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给我们讲青岛一个女居士,姓张的,念佛往生,那个时代生活真苦。这个女居士的先生拉黄包车的,这个诸位现在都没有看过,体会不到。一家四口,一天不工作,一天就不能过日子,生活就没有着落。拉黄包车能赚几个铜板?所以说物质生活跟过去那个时代比,这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普遍提升了。现在物质生活不难,只要你肯勤奋的工作,生活都能过得去,你何必攀缘?何必跟人家比赛?

  佛菩萨、祖师大德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分,都做出节俭的样子给我们看,节俭是美德、性德。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学生赞叹老师,大家公认老师有五种美德,其中有节俭,温良恭俭让。夫子的生活节俭、忍让,诸佛菩萨也如是,这就是教给我们放下攀缘的心。佛菩萨所修积的功德,世间圣贤所修积的功德,我们比不上。他功德的成就是随缘成就的,正是普贤菩萨所说的随喜功德,决定不是攀缘,攀缘是造业。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学佛而对于佛法产生误解、误会,错会佛的意思,把攀缘当作功德,不知道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功德,他不懂这个道理。佛在经上讲得这么多,讲得这么清楚,可惜他体会不到。我们确确实实知道很多人,想在佛门里面修积一点功德,自己没有钱,去借高利贷,付很重的利息,这错了。你想想看,造成他自己身心的压力,他是不是真的做了功德?没有,功德是清净心做的。佛家里面常讲净财,借高利贷拿来的钱不净,这个财不清净。净财那个「净」字怎么说?你的心清净,你借高利贷你心里有负担,你心不清净,这个财拿到佛门里是不净财。劝人家发心,要人家欢欢喜喜,这是属于净财。如果别人是被逼的、被迫的,不得已的,不是甘心情愿的,因为你的面子,不得不拿出来的,这个财都是不净财。所以一定要他明理、欢喜,而且是在他自己能力之内的,他在生活当中可以能够节俭一点出来,这才是净财,这才是真实功德。我们今天读到这一段经文,想到现在佛门里面许许多多的弊病。

  我们的修行不能说不努力,不能说不认真,很用功、很努力的在做,但是收不到成效,这就应当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我们到底错在哪里?佛法真正的效果,诸位要晓得,就是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效果。法喜充满,身心自在,这是佛法修学真正的受用。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一句话,他说「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诸位听听,享受!烦恼不是最高的享受,自在才是最高的享受。我们要舍弃攀取缘虑,唐朝庞蕴居士做了一个最佳的示范。这一家人了不起,佛法里有授记,一家都是菩萨。他家里相当富有,自己舍弃功名不作官,在家里面修行,过着很自在的生活。有一天,他把他家里的财产全部装在一个船上,把这个船划到江中心,长江的中心,船底砸个洞,全部沉下去,全家的财产统统沉没了。他做这桩事情,主要就是留一句话给世人。世间人一定问:你这么多财富沉到江里多可惜!你不要了,为什么不去做一点好事?人家看到这种现象,一定会问这个话。他答一句话,这句话永远流传在世间,「好事不如无事」,这个道理深,太深太深!以后他过日子,传记里有,他编草鞋。编草鞋,在新加坡看不到,大陆也许还有,恐怕现在也不多了。编草鞋,每天编几双草鞋卖几文钱,拿这个钱买米回家过日子,过得很舒服、很自在。他往生的时候,叫他的女儿,出去看看是什么时候了。他女儿知道,女儿在外面说:「时间还没到!」他自己再出去看看,他女儿在外面站着往生了。这个丫头,还要我料理她的事情之后才能走。先走的人,后人要料理后事。一家生死自在。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成就?攀缘心没有了,真正放下了,得大自在。

  物质生活所需,诸位要晓得,非常有限。今天吃饱了,不要想明天。世间人就是有攀缘、有顾虑,明天没有了,怎么办?总是会想明天。还要想明年,还要想后年,想得可长远了。佛菩萨不想,为什么不想?因为「不可得」,想什么?所以谚语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到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明白这个道理,积功累德就好。这是诸佛菩萨无量劫来,从来没有间断,他做的。德,就是存心利益众生,能够舍己为人,利益众生,常存此心这是德;功,那是看缘分,有机缘就做。机缘时时刻刻都有,就看你认不认识,你会不会抓住。我们走路看到路上人家丢的果皮,这个果皮不小心踏上去会滑倒,你能够把它捡起来,丢在垃圾桶里面,这就是功德。看到老年人过马路,马路上车很多,你能够照顾他,帮助他安全过去,都是功德。好事,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桌子椅子没有摆正,把它扶正一点,不干净随手擦一擦,擦干净,都是功德。

  念念有利济一切众生之心,这就是大德。时时刻刻肯帮助人,不必刻意去寻求,遇到就做,你的心才安。不要去找,什么时候遇到随手就做,这就是功。只知道利益众生、利益别人,决定不求果报,养成这种习惯,那就是诸佛菩萨的行谊,要在生活当中养成这个习惯。自己心行,自己的生活,都能做别人的好样子,那是大功德,就在自己本分的生活上,儒、佛都是这样讲。你过的是富贵的生活,给富贵人做好榜样,你过的是贫贱的生活,给贫贱人做好榜样,这都属于菩萨示现。富贵人多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慈善福利事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是慈善福利事业最重要的。无比的慈悲心,真实的救济,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而不是说,他没有衣服穿,送几件衣服给他;他没有东西吃,送一点吃的给他;他没有房子住,我们盖一个房子给他住。这是救人一时,教育是救人一世;不但是一世,佛法讲教学是救人慧命,衣食是救人身命,身命是一世的,慧命是永恒的。在佛家讲杀生,断人身命那个罪不重,断人慧命可不得了,断人慧命都在阿鼻地狱,断人身命的罪就轻了。从这些教义上来看,才晓得真正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教化众生。

  我们从事实上来看,孔老夫子一生教化众生。夫子当年在世,生活过得很清苦,并不富裕,平民生活,他一生的事业是教学,他的功德永垂不朽。你看看在中国历史上,历代作帝王将相的人多少,今天谁知道?都淹没不张。孔老夫子是个平民,两千多年之后多少人纪念他,多少人听到他的名字生恭敬心。不但中国人,连外国人都不例外,这是功德永垂不朽。你再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带着这一群弟子到处游化,也是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每天出去托钵,一分钱不收,那个时候不收金钱的供养。接受信徒供养只有四种:饮食,每天去托钵的一钵饭,接受;衣服,衣服破损了,接受人家供养衣服;卧具,晚上睡觉,印度那是热天,卧具简单,草地上铺一块布做垫被,盖的是三衣,三衣一钵,三件衣晚上当被子盖。铺在地上垫的,我们现在叫具,具本来是卧具,现在用来做拜佛铺在拜垫上,这都不如法。这个卧具原来是铺在草地上当垫被用的,生活这么简单。今天世界上多少人拜佛,多少人礼敬佛,佛做的是真正救济众生的大事业,救人法身慧命,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印光大师一生,所有信徒对他的供养,他全部拿去印经布施,救济众生法身慧命,没有做别的事情。曾经有一次,北方有灾难,他也随缘赈灾。赈灾钱从哪里来?从印经钱里面拨三千大洋去赈灾,这个记载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里面,大师讲演的时候说出来。所以我们才明了,他所有的力量统统用在法布施。因为他自己是山西人,家乡口音很重,在南方讲经说法一般人听不懂,所以他一生自己就没有讲经,完全用文字,他用文字来弘法。早些年,清朝末年,定海知县请他老人家去讲经说法,他请人代讲,自己没有去,请别人代讲。讲什么?讲《文昌帝君阴骘文》。我看到这些资料,刚刚学佛的时候非常奇怪,一代祖师,人家知县县长请他去讲经,他派人去讲《阴骘文》。那个时候我们想不通,现在才知道。世出世间善法奠定在因果的基础上,人要不相信因果,这个佛经是念不下去的,大乘经论给他讲了也是枉然。所以世出世间善法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因果是佛法的根本。佛法全是一个「因果」,《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五周因果,《法华经》所讲的一乘因果。我们就明了,印祖这个做法正确,真正是应机而说。这个地方是初学,他们只有这个程度,这个程度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说老实话,程度比我们现在都高,所以说这些东西他们能相信,他们能得受用。我们今天讲这些东西,人家不相信,说我们在搞迷信。大乘经论里面理论很妙,谈玄说妙,他点头,得不得受用?不得受用,真的是玄谈,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所以佛法一定要从根本学起,无论我们学得多久,即使到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不能舍弃因果;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还是修学五戒十善,没离开。

  《观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法,一开端教给我们「孝亲尊师」,孝亲尊师的意思太深太广了,几个人懂得?《感应篇汇编》讲到「忠孝」这两个字,注解里很大的一个篇幅,不能不知道。孝敬两个字要做圆满,是在如来果地上才做圆满。孝敬是大德,在我们佛门,地藏菩萨代表。中国的佛法,实在讲,在整个世界佛法里面来说,无比的殊胜,它以四大菩萨来代表我们修学的法门,把佛法的重心都凸显出来: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贤的落实,普贤是代表实行。不但世尊一代时教显示无遗,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所说一切经教,也都圆圆满满含摄在其中,一法不漏。我们不能舍弃攀缘心就是不孝,佛祖教我们要舍弃,我们不能舍弃,我们对老师不敬。父母希望我们有所成就,希望我们作圣作贤,学佛了,希望我们作佛作菩萨,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不孝。所以「孝」这个字,概括了全部的佛法。

  我们要想做到真正有成就,要断烦恼,要把烦恼的根拔掉。根到底在哪里?我们自己不知道,实在讲,我平常讲经也有提示。我劝导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把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断掉,控制的念头就是攀缘心。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对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如果有控制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念头都没有,哪里有行为?这才与性德相应,与自性相应。我们要想见性,要想明心见性,这些妄念是我们见性的大障碍,你能够舍掉,自然就明心见性。可是你要是彻底放下,你必须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千经万论说的是什么?就是说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明白,你这个念头自然不生。我们今天为什么起这个念头,为什么坚固执着?对于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不晓得这一切法缘起性空。缘起性空这四个字,你们都认识、都很熟悉,也常常挂在嘴上,会说,可是真正什么叫缘起、什么叫性空,确实没有这个概念。如果有这个概念,你的心会清净,你攀缘这个念头会放下。换句话说,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有这个念头,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缘起性空」这一句没有参透,还有这些毛病习气在。

  古大德修行,多半依《金刚经》是有道理,不能说没有道理。《金刚经》是禅宗五祖忍和尚提倡,而六祖惠能大师发扬光大。这个经简单扼要,很容易提醒我们警觉,帮助我们改正错误的观念,像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好的观照依据。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妄念才动,或是贪爱、或是瞋恚,要是把这一句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恢复到平静,平静是真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清净心。攀缘心起来的时候,想想「三心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攀缘的念头自然就放下了。最大的功德、最真实的功德是见性,没有比这个功德更大。在净宗里面,无比殊胜的功德是往生。

  最近这几天,潮州小马居士带十几个人到这边来念佛。他告诉我,就是最近这一、两年当中,潮州那边念佛人往生,瑞相稀有,预知时至,坐着往生。我告诉他,我说:你把这些事情写下来,我们这里有个「佛陀教育季刊」,可以在这个地方发表,那是无量真实功德。这个老太太、老先生一生也不会讲经说法,也没有做什么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但是他一往生、一表现,让多少人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受感动,发心效法,增长信心,增长愿力,你想这个功德没有法子相比的。使念佛人听到、看到,信心增长,他能我也能,努力向他追。诸位要晓得,一个人往生就是一个人作佛去了,谁知道这是真实功德?这是无比的功德!那些人天天认真努力在修学,最后把成绩展示给我们看。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成功?没有别的,攀缘心放下了,心地得到真正清净。所以他来问我,有些当地修学不太如法,还有一些毁谤净土,嫉妒障碍,来问我。我告诉他随缘,不必放在心上,不必去理会他。如果把这些拉拉杂杂事情要是放在心上,我们的清净心被破坏,平等心被破坏,这个伤害就大。一切随他去,侮辱随他侮辱,毁谤随他毁谤,不闻不问,始终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我们完全依据佛陀经典教诲去做就没错,这是佛家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们还特别从经典里面节录重要的开示,节录六十几条,编成一个小册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几条先做到。经文太长,怕大家记不住,这个小册子随时放在身上,时时刻刻看,看了要照做。经要天天读,读经是亲近佛菩萨,照做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我们要做真正的弥陀弟子,要学阿弥陀佛,要学得很像。佛教导我们要「自行化他」;《观经》三福,前面十句是自行,末后一句是教我们要化他。「劝进行者」,劝是劝勉,劝勉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令他生欢喜心。欢喜心怎么生起来?一定把这些理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舍弃一切恶念,不造恶事,这个非常重要,果报当然就能够转移。

  「一切攀缘」,一切的范围包括的太广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世间法是虚幻的,佛法也是虚幻的。佛法跟世法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觉迷。所以你一念觉,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念迷,一切法都是世法。一念觉,法界就是一真;一念迷,这里头才变现出十法界,十法界是从迷邪染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三皈,那个皈依讲得很明白、很清楚,三皈是皈依觉正净,舍弃一切攀缘,迷邪染是攀缘。宇宙事实真相你搞不清楚、搞不明白,那就是迷。从迷里面生起的知见就不正,邪知邪见。不正知见必定造成污染,污染是什么?烦恼,妄想、分别、执着都是污染,真心本性里没有这些东西。惠能大师说得好,真心是什么样子?「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的样子。有一物,都不是真心。

  我们现在根性太差,走「本来无一物」的路走不通,所以换一个法门,换念佛。念佛有没有一物?有,那个一物就是阿弥陀佛,心里有阿弥陀佛,口里有阿弥陀佛,有一物。有一物能不能成就?修别的法门不能成就,修这个法门能成就。为什么?阿弥陀佛会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再把这一物放下,这个法门方便,所以一切诸佛赞叹。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是用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放下一切攀缘心,就攀缘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没有这个说法的。我们今天攀缘心确实放不下,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专缘阿弥陀佛,用这种方法,这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更高一点的,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再把这一念也放下,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就能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的菩萨,阿弥陀佛他念不念?念。但是人家念跟我们念不一样,他虽然念,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叫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完全称性。他为什么要念,不念不就行了吗?没错,不念是行。不念念是为度别的众生,给别的念佛人做个样子,你看看「佛都念佛,等觉菩萨都念佛」,念给别人看的,让别人看到增长信心,增长愿心。我们今天是有心念佛,他是无心,所以他在实报庄严土,我们在凡圣同居土。几时我们念到功夫纯熟,也念到念而无念,我们的境界自然往上提升。不要去求,有求就是有攀缘心,攀缘心是求愿的障碍,所以佛法讲要有愿,不能有求。求跟愿确实不一样,是很相似,但是不一样,我们现在才算能搞清楚。愿是什么?随缘是愿,攀缘是求,这才能够把它辨别清楚。希求跟发愿不一样,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一定要把它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功夫就得力了。

  寂静音光明天王,他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此地讲的『解脱门』,是指一真法界。「解」是动词,解开,解开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脱」,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他入一真法界。「门」是方法,他是从这个方法、这个门径修行成就的,证得一真法界。我们读了之后,一定要深刻的去体会,要时时提醒自己的警觉,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就是没有舍弃攀缘。当然舍不容易,一定要把它淡化,攀缘的念头、攀缘的行为一天比一天淡薄,我们功夫就得力,就会有进步。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向祖师大德学习,不能向一般人学习。现在一般人,学佛的人世缘太浓,攀缘的念头跟行为太强烈,这个不能学,一定要以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榜样。我过去学佛,李炳南老居士多次劝我,学印光法师。那个时候我没出家,还是作居士的时候,他特别提醒我,「古人别学苏东坡,近人不学梁启超」。苏东坡跟梁启超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佛学家,为什么不能学他?攀缘心没有舍弃,佛学虽然很通达,讲得天花乱坠,著作也很多,都能够诱惑知识分子,但是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念佛往生都没分,所以这个不能学。这个开示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是老师慈悲真实的教诲,我们大家都可以共同来勉励。一定要真干!真干,一定要把攀缘舍弃,自行化他随缘好,随缘是真实功德,无量功德。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四卷)

    请看化乐天长行第三句:

  【变化力光明天王。得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解脱门。】

  他得的法门非常殊胜,实在也正是说我们现前修学的状况,我们愚痴、迷惑,怎么能够将它断灭?自性本具的智慧如何能够现前?天王在此地给我们提示一些讯息。迷悟,就像明暗一样;暗来了,明就去;明来了,暗也去了。古德有一个比喻说,千年暗室,一盏灯就能够照明。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痴迷并不可怕,无量劫来的迷惑颠倒,真正修行人也不在意,关键是要觉悟;只要觉悟,无量劫的痴迷都能够断灭。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是智慧,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此地讲的痴暗,本来没有。我们从这个开示里面要建立信心,本有的决定可以恢复,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断灭,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

  我们今天修学功夫不得力,说个老实话,根本的原因是在信心不足。不但净土宗把信摆在第一位,信愿行三资粮,一切大小乘佛法都是把信排在第一。《华严经》、《大智度论》上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道是修行证果,根源就是信。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从信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称之为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事实真相要了解,为什么过去诸佛菩萨修行证果了、成就了,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真正的因素,信心没有建立起来。信心何以不能够建立?对于事实真相不清楚,没有相当的认识,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信」他说了六个。第一个「信自」,这一条是关键。如果对于自己没有信心,其他有信心都不管用,最重要是对自己有信心,然后才「信他」,他,蕅益大师指的就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才相信他。这个信他才管用,这个信才算是正信、是真信;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信他,依靠他,这是迷信。世间的宗教,没有自信,完全信神,一切仰赖神,由神做主,这个没有自信,所以称它作宗教。佛法跟宗教不一样,佛法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上,有自信,然后才信他。这才讲到「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由此可知,如果丧失自信心,殊胜的成就就谈不上;纵有成就,也不过是六道里面的福报而已,不能够成就功德,不能够了生死、脱三界。

  灭除一切众生痴暗心,要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多了。在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灭惑生智的方法。可是这些方法当中,对我们自己来修学就有难有易。不是方法有难易,是我们自己的根性有胜劣不同。我们的根性不殊胜,所以有些法门我们修学就比较困难,有些方法就比较容易。但是无量法门归结到最后,就是戒定慧三学。诸位要晓得,持戒绝不单纯是一个持戒,持戒里面有高度的智慧,有真正的自信,持戒才能够得法喜充满,才能够得清凉自在。如果持戒没有高度智慧,那个持戒是约束自己,勉强把自己烦恼习气压住。这个做法实在讲还是有限度的,所谓是油包火点,到控制不住的时候,烦恼就爆发,那就更不可收拾。所以他必须有高度的智慧,他有真实的认知,知道持戒是性德的流露,持戒是自然的相应,他就会做得很自在。因戒得定,定能伏烦恼,能够伏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对于痴暗,定没有办法,痴暗是无明烦恼,但是定能开慧,慧破无明。所以没有禅定,怎么能破愚痴、迷惑?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这个总纲领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明白为我们显示出来。

  古时候,无论是宗门教下都讲求从根本修,都希望把修行的纲领抓到。希望是希望,几个人真正抓到?凡是抓到,都成佛作祖,他们在一生当中大功告成。凡是修行不能成就,没抓到。在一切经里面,《无量寿经》确实是最好的一部经典,对我们根性来讲。因为它的纲领就在经题上,经题上教我们修学「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三宝又具足。三宝、三学都在经题上,详细的开导、说明就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不长,很适合现代人修学,我们要想选择一部经、选择一个法门,不选择这部,我们选择哪一部?在这部经里面世尊就有授记,与《法灭尽经》里面的授记,讲法完全相同。佛说将来佛法灭,哪一部经先灭?《楞严经》先灭。哪一部经最后灭?《无量寿经》最后灭。所有一切经法灭尽,《无量寿经》还住世一百年。将来《无量寿经》的本子,是哪一种本子流传到最后?我们现在在想象当中,决定是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我们怎么敢这样肯定的说?现在原译本、会集本总共九种,九种本子摆在我们面前,看看我们喜欢哪个本子。九种本子统统看过,我们喜欢这个本子,所以我们才能肯定,这个本子被一切修学净土同学欢迎。前人也讲过,梅光羲居士讲过,跟夏老同时代的出家、在家这些大德们讲过,大家都有这个看法,最后灭的经典必定是这一本。最后灭,我们想想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世尊末法九千年当中,真正能得度的就是这部经典。

  这部经典,我们现在有缘分细细的讲解,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我们要信其教,解其理。理能够透彻的理解,我们才能够落实,变成我们的行为,这是修行。能依据这个经典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才能证果,果是往生不退作佛。同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把纲领抓住,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可以忘掉清净平等觉;也就是说,时时刻刻我们有没有想到清净心,我的心清不清净?不清净,就与这个纲领违背了。怎样才能够清净?要把妄想断掉才清净,有妄想就不清净,这个道理总要清楚。如何能把妄想断掉?大家都想断妄想,可是愈想断,妄想愈多;好象不想断的时候,没有觉得自己有妄想;想断妄想,妄想不晓得从哪里跑出来。这种现象很平常,自古以来就有,佛法里叫掉举。实在说,你平常并没有留意,你妄想本来就是那么多,现在想定下来、想静下来,你才发现。不是说你用功的时候,妄想愈用功愈多,不是的;本来就是这么多,平时没发现,现在发现而已。发现之后,你不必害怕,害怕解决不了问题,你要用功。用功所依据的是经教,首先第一步,你可以去研究教理。我们依《无量寿经》,我们读诵、求解,把心专注在功课上面,妄念暂时就停止,这是降伏妄念的方法。

  理论大致上清楚,有几分信心,也有一点愿力,这个时候可以念佛。念佛如果退转,如果懈怠,赶紧研教。念佛是行,研教是解,解行相应,相辅相成。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愚痴迷惑破除。我们今天的念佛堂,为什么还要提倡每天有两小时讲经,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他有坚定的信愿,读经、讲经实在讲没有必要。但是智慧没有开,自信不足,还有疑惑,读经、讲经就非常重要。现前我们同修,可以说绝大多数善根福德都不是很具足,不能说没有,但是善根福德达不到佛经所讲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要用方法来增进、来提升,使我们的信心提升、愿力提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功夫才能够得力。这就是解门跟行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使在结七念佛的当中,每天还是要听经两小时。大家在一块共修利益很多,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尤其是习气烦恼深重的人障碍多,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看看别人用功,自己不好意思懈怠。年轻人看到老年人在用功,年岁那么大了,还那么精进,自己不敢不认真努力;年岁大的人看到年轻人那么用功,自己时光已经不多,更能够警惕自己;这是依众靠众,使我们的功夫能够增进。进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心清净。

  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到这些地方,他做一个比方。你现在在念佛堂念佛,在讲堂听经,有人来告诉你,你家里的房子失火烧掉了,这个听经的还如如不动照听,若无其事,那才叫真的听经,才叫真的念佛。听说家里房子烧了,心一乱,赶紧跑回去,这个人完了。什么事情要紧?戒定慧三学要紧。说老实话,李老这个话说的是没错,真正做到恐怕不容易。这就是一个考验,你是真学,你是假学,真正紧要关头遇到了,才知道你功夫得力不得力。真正修行人,他的心常清净,不是说在念佛堂这两个小时清净,离开念佛堂之后又乱了,那有什么用处?没事的时候清净,事情一来就乱掉,这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在有事的时候,事情来的时候,还是那么镇静,还是一点都不乱。要把念佛堂、讲堂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面对一切顺逆境缘上;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所以一心不乱,不是在念佛堂、不是在讲堂,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心不乱,那是功夫成就了,这个人才决定往生,这个人真正把痴暗迷惑破了几分。不要说全破,全破成佛了。能破一两分,那个利益就无量无边,智慧就现前。

  所以我们晓得,智慧跟痴暗(痴暗是无明)是一桩事情。痴暗增长,智慧就消失;智慧增长,痴暗就消失。由此可知,我们真正的功力是要求智慧天天增长。但是,智慧为什么不增长?是愚迷障碍了。佛在经典教诲我们,就是破除愚迷的方法。最初方便,佛教我们断恶修善,这是做预备功夫。善恶这个理念要清楚,善恶的标准一定要遵从佛的教诲,我们见不到,我们愚痴,佛是圆满智慧的人,他看得清楚。凡是利益自己的,是愚痴,不是智慧;凡是有利于众生的,那才叫真的智慧。可是这个利害,真正认识明了的人又不多。《了凡四训》里讲得好,善有真假,有偏圆,圆是圆满的善,偏是不圆满的善,有似是而非的善,几个人能辨别?这要靠智慧。佛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可是我们往往把佛的意思错会了,我们愚痴真的到了极处。

  经典展开,没看清楚,看错了,错会意思了,听经也曲解了,常有的事。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而且这个现象自古以来就很普遍。实在讲,会产生这个现象,我们没有遵从佛的教诲。佛的教诲,还是这个老原则:清净平等觉。这话怎么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听经要用什么方法来听?他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没听。离言说相,诸位想想,清净平等觉,与哪一个相应?这三句话就与这三个原则相应。我们今天听经着相,着了言说相,读经着了文字相,这是第一个不会。第二个,我们着了名字相,名词术语。我们没有了解名词术语里面真正的含义,只是着重在表面意思的解释,所以对真实的意思一无所知。开经偈给我们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没懂得。譬如,「布施」是名字,佛学里的名词术语,我们听到这一句,看到这两个字,就会想到这两个字怎么解释,经上讲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我们纵然学,都学个表皮,不晓得布施真正的意思在哪里。真正的意思是破除我们的烦恼习气,财布施破贪爱、破悭贪,法布施破愚痴,无畏布施破恶业,所以它真正的意义,帮助我们成就戒定慧三学。而且布施不能着布施的相,布施不能有布施的念头,才能够断灭痴暗心,才能够令智慧圆满现前。如果说修这个法,有心去学,那个心就是障碍。正如同我们念佛,有很多人念佛求一心不乱,他来跟我说:我求一心不乱,求了好几年都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一辈子都不会得到。他说:为什么?我说:一心不乱里头你有障碍。「什么障碍?」你求一心不乱那个念头是障碍,你这个念头没有了,一心不乱就现前。所以我们修布施,还有布施的念头在,布施的功德没有了。所得来的是什么?福德;福德有,功德没有。功德要清净心,是功德。你这个修持的方法得不到清净心,所以只得福德,不能得功德。福德不能解决问题,不能破痴暗;功德才能破痴暗,才能帮助你智慧现前,这个要晓得。

  马鸣菩萨第三个说,离心缘相,那个心才真正清净平等。我们今天读经不是这个读法,听经也不是这个听法,这就难怪。菩萨、罗汉听佛说法,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佛这个经没讲完,或者讲三分之一,或者讲了四分之一,他开悟了,他证果。什么原因?他懂得方法,正所谓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许多同修心里面都很恐慌,听说什么有灾难。有没有灾难?要依大乘佛法来说,有妄想分别执着的人有灾难,离妄想分别执着的人于灾难了不可得,找不到。换句话说,有没有灾难是在自己一念之间。一念与自性相应,与虚空法界真相相应,哪来的灾难?一念迷了,不相应了,不必等这些灾难来,自己已经够受了。这些道理,实实在在讲,只有大乘经典里面讲得透彻、讲得明白,所以佛经不可不读,这是一门大学问,对我们自己有真实利益,圆满智慧。

  天王所得到的是『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一切众生,怎么讲?他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我也在一切众生之内,我的痴暗心,他没有帮我破灭。必须要知道,这个一切众生不是指外面,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们自己的身,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佛经上给我们讲,讲的都是归纳,地水火风这是物质,我们还有精神、念头,念头是受想行识,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无论是物质的部分、精神的部分,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能够灭自己这个众生的痴暗心,智慧圆满透露了,就有能力帮助其他的众生破迷开悟。自己如果没有能够破迷开悟,那又有什么能力帮助别人?这个地方我们总要记住,自己烦恼没有断,往往发心帮助别人,都做错很多事情,自以为是,到后来后果不善现前,自己后悔就莫及。所以帮助别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我们自己对于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清楚,有时候真的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个话怎么讲?《了凡四训》里面,注解就讲得很清楚,我们凡夫看的善是眼前的善。如果现在善,他的后果不善,这不是真善;眼前不善,后果善,这是善法。后果有今生、有来世,今生、来世、往后生生世世都善,这叫真善、大善、圆满的善。我们一般凡人没有这个眼光,看得很近,看得很浅,所以把善恶搞颠倒了。世间人往往都把眼前的利害看得很重,眼前这个事情对我有利,我得到是善,眼前这个事情对我不利、对我有害,叫不善,没有想到后果。眼前得到名闻利养,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说老实话,未必是善。

  我们想想,富有的人家,不知不觉之中,在生活里面造的恶业比贫穷之家的人多,起心动念都落在贪瞋痴里面,饮食起居都非常讲求,哪里晓得那是造业?吃肉是杀生,贫贱之家生活很艰难、很困苦,想吃肉吃不到,没有这个能力,他那个念头也就放下,每天有一点青菜萝卜就够了,没有妄想了。你看看这两种人,一种人好象是善,那个过的是生活苦、是恶;但是往来世一看,这个人造业多,那个人造业少。造业多的,感的是恶报;造业少的,感的是善报。所以往远处一看,看法完全就相反,这是个例子。以此类推,我们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善恶」这两个字的意思博大精微。几个人能够体会到?几个人能够把它做得很圆满?除诸佛菩萨之外,不要说是我们人间往往看错,有了过失,天人都不免;天人比我们聪明多了,都免不了。所以经教要深入,古人常讲「深解义趣,深入经藏」,这都是佛在经上说的。那个经藏不是指《大藏经》,任何一部经论,你所选择的,你要深入,要深解;你不能深入,不能深解,教义不能透彻,你在生活上就没有办法落实,往往把它用错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不能不谨慎,唯恐自己做错事情。做错,那个因果决定没有方法避免。无意做错事情,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无意就没有果报,没有这个道理。无意尚且有果报,何况是有意?所以这一句里头,愈想意思就愈深,愈观察愈广大,不能轻易读过。

  我们要想想,我们自己现在是这个情形,要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断贪瞋痴,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学。《无量寿经》是个很好的教科书,细心的去参究,努力去实行,可以避免我们的过失,帮助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所以常常有这个念头,「我决定求生净土」,世间的事情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何必去认真?这个世间样样认真的话,把我们往生的大事耽误掉了。如果没有很大不善的影响,都可以得过且过;除非影响很大,必须有一个断然解决的方法。能够把不好的影响减少、减低,善的、好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它扩大,从这些大原则、大前提上去思考,就能够免除许多过失。这里头真正根本的因素,就是要把自己舍弃掉,如果以自己为本位,好事也变成坏事。念念想一切众生,念念想正法久住,这种思想跟佛菩萨的思想接近,佛知佛见,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着眼、去学习。下面第四句:

  【庄严主天王。得示现无边悦意声解脱门。】

  他这个法门,我们现在正用得上。『无边悦意声』是指什么?清凉大师的小注里说,「梵声微妙,故云悦意。应遍十方,故云无边」。诸位细细想想,悦意声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听到都能够欢喜,无过于「南无阿弥陀佛」。我过去在美国、在加拿大,念这句佛的名号,尤其我们带念佛机,放了之后,那些外国人听到都欢喜。他说:你这个音乐从哪里来的?他听得欢喜。他说:这个音乐听起来心里面很安静、很快乐。所以我们念佛机就送给他,他欢喜。没有接触过佛法,听到这个声音悦耳,听到这个声音心能够平静下来,他就有这个感受。

  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许多同修都关心到眼前的灾难,我劝导人,也听到有一些人是这样的劝导:要培养欢喜心,决定不要生烦恼。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最近这几个月,太阳系的这些星球,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加太阳就十个大星球,现在都聚集在一个角落里,它本来是绕太阳系走的,绕圈子,现在聚集在一块,这个造成太阳系里面最不好的磁场。这个磁场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在这个磁场里面气氛不好,会感到烦躁,烦躁就很容易失去理智。今天说老实话,谁都不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个战争没有胜负的,是同归于尽的战争,是两败俱伤的战争,谁愿意打?怕的是磁场不好、气氛不好,人的理性失掉才会干出糊涂事,稍微有理智的人不会干这种糊涂事情。但是这个磁场不好,所以叫你常常生欢喜心,想欢喜的事情,保住你的理智,这是一个在不好磁场里面保护自己磁场的一个好方法,对自己、对别人。对别人,常常想别人的好事,常常想别人的长处,不要想别人的恶事恶行,不要去想他,让自己真正生活在至善美好的气氛里面,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念念是善心,行行是善行,佛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善、行善,就能够抗拒不好的磁场,能改善我们自己的环境,所谓是境随心转。

  这个现象在佛法里面讲共业所感,科学家讲,这个现象是自然形成,大概两千多年一定会有这么一个现象出现。可是在历史上,每逢有这种现象出现,地球上都会发生很多灾难。而也正好如是,地球上许许多多众生恶业在增长。天象跟人的心行究竟有没有关系?你说没有关系,为什么碰得这么巧?巧合,一次两次巧合,为什么常常有这种巧合出现?史学家去追踪,过去两千年前,这种现象出现,这个世界上有大灾变。再往上再推究,几万年前也遇到这个星象,好象地球上也出了麻烦,大洪水,从前的恐龙,许许多多的古代生物,突然之间灭亡。所以这个巧合的事情,说巧合也很勉强,佛法里面没有讲巧合,佛法里面讲的是业感。佛法说的理太深了,真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才能够了解这些事实的真相。

  佛展现出智慧给我们看,帮助我们生起信心。实在说,佛要度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大可以跟其他宗教的那些神明一样,简简单单说几个方法就足够,哪里要说这么多的经论?今天大家都知道,就算佛教是宗教,佛教的经典也是其他任何宗教望尘莫及,经论太丰富了。佛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在我的想象当中,佛是展现他的智慧给我们看。你们有没有能力讲这么多经教?没有人能够相比。在我们地球上,有史以来,能在一生当中,而且时间不长,四十九年当中说出这么多的经论,大概释迦牟尼佛第一人,再找不到第二个。我想这是教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生起信心,相信释迦牟尼佛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能肯定、能深信不疑,他的话我们才相信,我们才能够依教奉行。实际上流传到现在,这些经论并不是完整的,在这两千多年当中,不知道丧失了多少。古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印度高僧到中国,带来的典籍,分量都不多。我们知道古时候佛经是用贝叶写的,贝多罗的树叶,那个树叶有一点像香蕉树的树叶一样。把它裁成长条,两边打洞,用线串起来,通常一片树叶里面只写四行,顶多写六行,你知道这一部经典是多大分量!所以典籍实在讲太丰富了。到中国来这些法师,或者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带回来的总是在那边挑了又挑,是选了又选。为什么?太多了,带不走,只好选最好的、精华的带到中国来。带到中国来,是佛经里面的精华,不是全部。精华的部分,现在我们看到都这么大的分量,如果是全部,那还得了吗?总比我们现在《大藏经》要多上好多倍。要不是真正究竟圆满智慧,怎么能说得出来?所以佛是展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生起信心。

  真正对佛有信心,佛在《大集经》里面讲的这些话,我们要记住。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释迦牟尼佛预言。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期,采取净土教来修学,就是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指示,我们取这个法门。夏莲居老居士不是普通人,这是个再来人,为我们会集《无量寿经》,是《无量寿经》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善本,我们没有办法依靠,所以古时候多半都是依靠《阿弥陀经》。依靠《无量寿经》修学的,在历史上记载我们知道,东晋远公大师;依靠《观无量寿佛经》修学的,天台智者大师,都是少数人。大部分都是依靠《阿弥陀经》,以《阿弥陀经》为主。夏莲居老居士为什么要会集,我们要想想道理在哪里?在现在这个时代,伦理道德逐渐淡薄,思想趋于民主自由开放,如果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很难说服现代人,现代人不太容易接受。《弥陀经》虽然好,现代年轻人接受困难。现代人必须理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听了才会点头,才会跟你学习。而《无量寿经》说理,《无量寿经》里面讲西方极乐世界形成的经过,也就是极乐世界的历史,极乐世界的缘起,极乐世界的来源,极乐世界的造成,极乐世界里面所造的事业,怎样帮助人成就,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无量寿经》是不能不会集,夏老居士来干这个事情。这个人究竟是一个什么身分的人,没有人知道,但是绝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出来。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讯息是在迈阿密。曾宪炜居士请我到迈阿密去弘法,我原本准备在那边讲「地藏经大意」,结果一看听众里面,差不多有一半是美国人,曾居士现场给我翻译。我看到那个情形,我临时把题目改了,「地藏经大意」不讲了,讲「认识佛教」。诸位现在看到《认识佛教》这个小本子,就是在迈阿密讲的。因为那么多外国人,首先要让他了解佛教是什么,我觉得比讲《地藏经》更需要。而听众里面,这些外国人有两三位有特异功能,中国人讲特异功能,在佛法里面讲有神通,有这个能力,是当地的美国人。他这些神通怎么来的也跟我说过,他们是从修禅定里面得来的。从哪里学来的?从越南。越战期间当中,他们有这个缘分,也是在战争,躲藏在越南的寺庙里,老和尚教他修禅定,这也是各人因缘不一样,他在这个地方神通现前。我去的时候,带了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无量寿经》,前面有夏莲居的照片,就是这张照片。这些人一看到这个照片,非常惊讶!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人身体透明。人没有见过,从照片上看,说这个人身体透明,跟一般人不一样,而且说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了。没有人介绍,没有人讲给他听,他就看这张照片,讲这个状况,讲得都符合。说他在世并不很出名,他的影响力很大,说他是再来人。但是究竟是什么菩萨、什么佛,他不知道,肯定是再来人。这是我第一次从外国人口吻里面听到的讯息,以后我在北京见到黄念老,黄念老也提示,但是没有细说,他跟我讲「现在还不到时候」。什么时候「到时候」来详细告诉我?他已经往生了。所以肯定夏老居士是西方极乐世界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了这桩事情。宋朝王龙舒居士,发心做这个事情做得不圆满,没做好。如果真的做好了,夏老就不必再做了。清朝末年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发心做,也没有把这个工作做好。这两位都是大佛学家,通宗通教,对于净宗真正的修学都没有办法做好。所以这个事情,只有佛菩萨再来才能把它做得这么完善。

  所以在今天,「无边悦意声」,我们就肯定是这句佛号;这句佛号,在《无量寿经》里面称之为妙音。我们以持名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最后一章告诉我们,那也是为我们授记,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圆满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都叫「妙音如来」。所以我们现在皈依,都用「妙音」的法名,都用这个名称。妙音就是念阿弥陀佛的音声,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听到这个音声都能生欢喜心。法国诺查丹玛斯的预言里面讲,除非有第三者出现,这个灾难可以免除。所以有很多人在想,第三类是什么,是不是外太空人来救我们。第三类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诸位牢牢的抓住这个名号,老实念佛,这个灾难当中可以免除,可以得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五卷)

    请看经本,化乐天长行第五句: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

  这是念光天王所修学的法门,这个法门『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说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讲福德之相,第二是讲清净慈门,第三是讲大慈悲行,说得非常之好,我们应当要学习。「了」是明了,「知」是认知、认识,这两个字是关键,我们学佛对这两个字不能不慎重。真正了知,佛法里面所说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才能够修得。今天我们修学功夫不得力,依旧被烦恼缠缚,原因就是我们对佛法,不但是佛法,说实在的话,连世法都不能了知。书念得虽然不少,经也念得多,但是对经中的义理没有了知,吉凶祸福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善恶业因更不必讲了,我们从哪里修起?所以「了知」两个字就要紧。我们为什么不能了知?烦恼覆心,把自己的心盖覆住了。烦恼里面,尤其是严重的私欲,自私自利,爱欲、嗜欲,嗜欲是嗜好,这个东西要不能够把它舍弃,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你决定不会了知;诸佛如来给你讲,你还是不会了知。为什么?你自己有障碍,你没有办法体会,你所了知的是学人家言语,皮毛而已。古书《礼记》里面所讲的「鹦鹉能言,不离飞鸟」,鸟也会说话,学人说话,它还是属于禽兽。什么原因?它会说,它不了知其中的意义。人家为什么修行证果?就在了知,了知是佛法里面讲的觉悟,大彻大悟,明了认识了。

  认识福德之相,他才能成就福德之相。诸佛如来,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要不了知,他怎么能成就?这是经上就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相好,世间人了知有限,佛为了教化世人,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随顺世间所说的,俗谛讲的。而实际上,相好没有边际,大乘法里常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真的,岂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从哪里来的?世间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这是真的,跟佛经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应。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八个字就是相随心转。佛菩萨的相好,是佛菩萨的心好;恶道众生相不好,是恶道众生的心不好。心有贪瞋痴,所以现的相就不好,恶道的相。心舍离贪瞋痴,所以就成就佛菩萨的相好光明。

  清凉给我们讲的三个意思,第一个是福德之相,是说相好光明是无有穷尽的,他讲「有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故无有尽」,这就是平常我们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果地才到究竟圆满,所以是无尽的福德相。可是诸位要晓得,你能够见到佛无尽福德相,你是什么地位?你成佛了。你不成佛,你怎么能见得到?我们每个人心理不一样,纵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见的相也不一样。八二年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来看我,告诉我他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里面见到观音菩萨。他们同去的是三个出家人,还有当地官员陪同。在梵音洞,这三个出家人在洞口拜观音菩萨,他说他们大概拜了半个多小时,见到观音菩萨,非常欢喜。回来的时候,三个人说说见菩萨的形像,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见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身金色,戴毗卢帽,见到这样的身相;另外一位出家人所见到,就是我们一般所看画像里面白衣观音,见到是这个相;还有一位出家人,见到是比丘相,是个出家人比丘。三个人都在那里拜了半个小时,见的相不一样。于是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相随心转。诚敬之心、至善之心,诚敬之心三个人不相同,三个人都有善心,善心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见观音菩萨的相不一样,这种见相非常显著,非常明显。

  而我们现前这些境界相,我们见一切人,见一切事,见一切物,好象我见跟你见差不多,其实不一样,这些微细的地方我们一般人疏忽了。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所看到一切众生形形色色,是一真法界至善圆满的福德相;可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看到芸芸众生,示现的是世界乱相、浊恶之相。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用境缘把所有一切境界相全都包括在其中,这里头没有善恶,是平等相,一味平等。这些相为什么生起变化?我看到是善,你看到是恶,我看到欢喜,你看到讨厌,这都生在我们自己的心,这就是唯识所变,识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见到真相,一真法界。真相是圆满的相,真相里面,佛万德庄严,相好无尽。我们再问,佛如是,一切众生呢?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诸位要记住,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华藏世界又何尝不是平等法界?再说咱们娑婆现前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平等法界?决定不能说,只有极乐世界平等,他方世界不平等,这在理上讲不通。理是称性,无量无边诸佛法界都是一念自性变现的,为什么它殊胜,它有差别,又不平等,没这个道理。既是一念心性所生,决定平等。但是我们现在看起来,好象是极不平等,不平等是因为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把平等的境缘变成不平等的境缘,不是境缘上有不平等,是我们心里不平等。

  我们再用个比喻说,佛的心像一面很好的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很清楚,一点都没有改变,佛菩萨的心;凡夫的心也是一面镜子,这镜子凹凸不平,也照外面的境界,照在里面的相是凌凌乱乱,你怎么能怪外头境界?怪里面自己有问题,不是外面有问题。然后这才晓得,我们要怎样把自己本身这个错误改正过来,我们的心境跟诸佛菩萨的心境没有两样,然后你见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跟如来果地上圆满的福德相一样。所以此地讲的福德之相,意味无穷。清凉只说相好光明无量,只说了这一句,也就是常讲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没有说出其中更深一层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他的真相,他原本之相,皆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要问为什么?称性所现的。性德无量,性德没有边际,既是一念心性所现,哪有差别之理?现在我们眼前所生的差别,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一样,我们自己现在用的镜子,这个镜子凹凸不平,所以照外面的境界产生了扭曲。

  怎么修法?清凉大师底下两句,给我们提示出来。一个是「清净慈门」,这个文上说「谓清净慈门等,无限因所生故。一一因果,皆称真故。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末后总结,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就是称性,与自性相应。无限因所生,这是事实。世法、佛法,世法我们通常讲十法界,佛法通常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是无量因缘所生,绝不是单纯的,太复杂了。可是诸佛如来他们觉悟了,彻底觉悟了,所以一一因果皆称真,就是一一因果都与自性相应,这就是诸佛菩萨。而我们一一因果与自性不相应,与自性相违背,所以我们的因果不称性,这样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可是诸位要晓得,无论称性不称性,深广都是无尽的。绝对不是说,我这一部分是一真法界,那一部分变成十法界,没这个道理。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的正理,绝对不是讲半迷半悟,没这个道理。你在这一个房间里面,你能够把它照成半明半暗吗?不可能的事情。明就不是暗,暗就不是明,我们在这个房间里,灯开开就明了,灯关掉就暗了。不能说我灯开开,我叫它半明半暗,没这个道理;灯灭掉,也叫它半明半暗,做不到!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能体会诸佛菩萨教学的旨趣,我们也才能够从接受教诲当中学到东西。清净慈门,跟《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相应。所以我们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就是过日子。你要抓住这个纲领:清净心,只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保住清净心,不失清净心,这就是福德之相的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因素。这几天我们念《感应篇》,念到「积德累功」,这个清净慈门是积德。由此可知,清净平等觉的心就是积德,这个心跟诸佛菩萨的心相同,这个心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圆满具足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变成了行为,就是第三句讲的「大慈悲行」,大慈悲行就是福德相。清凉在底下说的这句话说得好,「使盲聋视听等,皆慈善根力」。由此可知,福德相是圆满的。我们今天社会上所讲的一些残障的人士,残障人士碍不碍福德相?不碍。只要他有清净心,他有慈悲行,这个身体缺陷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到,真正说明境随心转。所以佛陀的教化真正是究竟圆满,我们深深相信能度一切苦难众生。大慈悲行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心生的。什么叫大慈悲行?清净心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大慈悲行。《无量寿经》解释得详细,清净平等觉的心,只要有这个心,你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大慈悲行。心地不清净,心地不平等,心地没有彻底觉悟,修什么样的善行都不是真正的慈悲行。所以心跟行有分不开的关系,表面上做没有用。

  《感应篇》举《了凡四训》里一些话,说得好,那个善不是真善。外表装的是善,其实是作恶,恶累积下来,报就不得了,报必定在三途。佛教我们忏罪,教我们从内心里真正的悔改,这种改过自新显露在外面,叫发露忏悔,这个真的能灭罪。不能够发露忏悔,还是自欺欺人,为什么?隐瞒自己的罪业。圣贤人教我们,恶的事情要宣扬让人知道,别人知道了,每个人责备你,责备就是报掉了,叫重罪轻报。好的事情要隐藏,不要让人知道,你这个善愈积愈厚。现在人不一样,造一点小小的善事,巴不得人家知道,到处宣扬;人家看到你,称赞几句,报掉了,善福立刻就报掉。罪恶深深的含藏着、隐藏着,没有人知道,所以恶愈积愈厚,善没有了。这个招来什么样的果报,我们想想就明白了。世间人,我们说世间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就不说了。学佛的人,天天读经,天天闻法,对于这些事情还是一点警觉心都没有。所以我说「了知」这两个字重要,他为什么没有警觉心?天天读,天天听,还是不了,还是不知。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可怕,恐怖畏惧的心生不起来,所以善事还是大肆宣扬,恶事深深的隐瞒,这是完全不了不知,他哪里有福德?造作种种恶业,现在还能过得不错,好象没有看到果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福多,造作罪业这个福已经折掉,还有余福,余福尽了恶报就现前。看你余福有多少,余的多你来生受苦报;要是余的少,几年之间福享完,你的晚年就受苦报。这个事情,真的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最可贵的是对于这些事实真相了知,了知自己就有警觉心,不敢作恶;不但不敢作恶,不敢有个恶念。我们一定要学佛菩萨,以佛菩萨做我们修学的榜样,真正的断恶修善。断恶修善的根就是心,先要修心。在佛法里,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强调从根本修。根本是从心地修,修什么?清净平等觉。诸位要晓得,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修什么?就修这个。怎么修法?不清净的染污要舍掉,不平等的高下要舍掉,不觉悟的迷惑要舍掉。菩萨行六个纲领,第一个叫布施。布施叫舍,舍什么?大菩萨就舍这三桩事情:舍污染,舍高下,舍污染恢复清净,舍高下恢复平等,舍迷惑恢复觉悟,这叫从根本修。能够真的把这三种障碍舍掉,恢复清净平等觉,你身体一切造作、你的言语全是福德相。这个时候就像中峰禅师所说的,打人、骂人都是福德相。何以故?打人、骂人是帮助人开悟,帮助人消灾,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是为别人好,现在讲为社会好、为众生好,这里头没有自己,自己确确实实象大乘经上所讲的三轮体空。

  下面他引用,「故涅盘经中,有闻赞佛为大福德」,下面他说,「怒云,生经七日,母便命终,岂谓大福德相」。这是指出有这么两个人,经中说赞佛是大福德相,那个人听了发脾气,释迦牟尼佛生下来七天,母亲就死了,他有什么福德?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下面赞者就说,说出福德相的事实,「赞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骂之不报,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闻而心伏」。释迦牟尼佛大福德相表现在哪里?年志俱盛,盛年,三、四十岁,这是一个人生当中最好的阶段,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不卒暴,不容易,不卒暴就是温厚善良。孔夫子的学生赞叹老师德行「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是大福德相,释迦牟尼佛也具足。下面举两个例子,这都是事实;你打他,他不恨你,你骂他,他笑笑,忍让。温厚、善良、忍让,这不是大福德相是什么?这个怒者听了这个话,心里服了。

  这些道理、这些教训,不但佛经论里面多,几乎每一部经论都劝导我们,世间贤圣著书里面这些教诲也多。前清陈弘谋居士搜集古圣先贤的教诲,编成一本书《五种遗规》,你们许多同学都看到。我早年在李老师的门下,李老师是将这部书做为我们修身课本必读之书,勉励我们要细读深思,依教奉行。这是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会集,不需要我们去读许许多多的经论,他都把它整理搜集起来,搜集在一起,我们读这部书就等于读了几百种书。在佛门里面,唐朝道世法师也是唯恐后人看到佛法经论太多、太繁琐,不晓得从哪里读起,他费了不少的时间,依据佛的经论编两个杂志,叫《法苑珠林》、《经律异相》两种,编了两种。分门别类,经典里面的这些教诲节录下来,让我们看这一百五十卷,就等于把整个《大藏经》都看到。古人对后人的爱心照顾真正是无微不至,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查这些《大藏经》。《法苑珠林》里面分一百类,如果我们想看佛经里面讲因果,它在因果这一篇里面,把经论里所有因果统统都抄在里头。现代人用电脑,用电脑分类,电脑分类是好,真的是一句都不会漏掉,可是太繁琐、太多了。太多了,我们现在也觉得头痛,一条一条的去看,一桩一桩去选择,很麻烦!他是已经给我们挑选,最精要的抄出来,次要的、再次要的舍弃,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方便。尤其是研究佛法,学习讲经,发心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两本参考资料决定不能够离手。在世法里面,古德也用这个模式编了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这里面所搜集的是二十四史里面因果报应的记载,可以说这是信史。如果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对不会写在历史上,能够写在历史里面决定是真实的,绝对不是一般的传说。

  过去我们在讲台上,要列举这些公案因缘故事穿插在其中,李老师就指导我们,这三种书是我们举例最佳的依据。所以他一生讲经说法,所列举的公案因缘,大概都不出这三部书。我跟李老师比较晚,他在台中已经教学十年,我才亲近他,十年以前的我没听到,可是老师告诉我这个原则,我懂得。从前十年前那些讲稿,他的讲稿是表解,那些东西都在,他都给我。而引用的这些故事公案他都有个括弧,标了一个题,但是并没有说明出处,我们就不好找了。他告诉我,十之七八是出在这三部书上,这三部书我们也都曾经翻印过。初学佛的人,特别要着重因果观念的建立,对因果坚定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信什么?信因果。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种信。六种信里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个信,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如果我们说信自、信他,而不相信因果,自他都不信。这六个信里头,只要有一个信,其余五个决定都信;有一个不信,你的信心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要自己检点自己,信心有没有具足,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

  「善恶因果」这四个字很难懂,不要看轻了它,自己以为信了,而实际上全是误会,自己以为很如法,没有想到全是罪业,这种事情往往有之,自古至今犯错误的人太多太多了。现代人犯错误就更多,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这不能怪他。为什么不能怪他?没有人教他,他哪里天生就能了知?了知要受良好的教育,他没有这个缘分,没有遇善知识教诲,他怎么会知道!但是不明这些事理,不明因果造作的罪业,照样受报。不是说不知者无罪,不知者没有报,那就太好了。不论你知不知,你造作的都有果报,善决定有善果,恶决定有恶报。世出世法都给我们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在前面曾经读到,哪里是三尺,三寸都不到!三尸神住在我们身体里面,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最清楚的是三尸神。三尸神每两个月到忉利天去会报一次,几个人知道这个事情?现在说,这是迷信,你还相信这个!现在人会造谣生事,会说谎话,会骗人,古时候人不会。不但佛菩萨不骗人,古时候读书君子都不会妄言,都不会欺骗人,绝对不是用神道设教来劝人行善,神道设教被人拆穿了,不就一文不值?所以圣贤人教化众生方法有的是,绝对不用欺骗。为什么?如果发现你有一次欺骗,人家对你永远不相信,信心丧失掉了,怎么能干这傻事情?

  在我们此地这些政府,我不太清楚,我在美国住了十五年,美国的环境我比较了解。美国如果有一次欺诳的记录,你的信用就完全丧失掉,美国人对这个非常重视。你做错不怕,你要诚实,他对你有信心。发现你一次不诚实,你有记录,永远不相信你。外国人进入美国,海关对你就是怀疑,他对你就是不相信,你要拿出证据证明你是真实的。所以他的基本态度就是对你不相信,对你怀疑,你要怎么样证明你是诚实的。所以美国人生活最怕失信用,美国人用的是信用卡,信用失掉之后你的生活就困难,你在那个社会真的是无以立足,最怕丧失信用。我们东方人不用信用卡,无所谓。但是古时候人讲信、守信比现在人谨严,古时候所谓是一诺千金,话说出去之后决定负责任,决定没有后悔,错了也认错。所以那个社会能够安宁,人民生活能够过得幸福,心地都能够接近清净的水平,相貌都很庄严。我们没有见过古人,我们能想象得到,他们的德行水平比我们高,纵然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生活在这个世间,听别人说话,看别人行事,耳濡目染,他学到伦理道德的概念,他也能够遵守这个原则去生活、去行事。何况在古时候的旧社会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概念妇孺皆知,佛法的教学更是普及到全国。古时候学校不多,但是寺院庵堂多,而从前寺院庵堂都有法师、大德讲经说法化导众生,这个对于社会安定、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有很大的贡献。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没有别的方法,教导,儒跟佛都是至善的教导。

  慈悲行是能从表面上学得来的吗?不是。是从清净平等觉心自然流露出来的,那才叫大慈悲行,那是真正的福德相,所以相随心转。有清净平等觉心,这是转变的因、转变的根本,再有慈悲行,这是转变的缘,因缘具足,福德相就现前。注解末后说,「故慈为无尽福相,然与前义相成」,真正的慈悲。底下小字也是清凉的注解,注解的注解。怎么说「与前义相成」?第二个意思讲「慈为相因」,第二个讲清净慈门,「此义慈即是相果,果由因致,复能显因,故云相成」,因与果相辅相成。所以因就是存心,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行是缘,果是相,福德相是果。我们看许多人行善,做这些慈善救济的好事,可是福德相不显著,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原本的因,源头的那个因,根本的那个因,那个因有问题。因是心,我们提倡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个是原因。没有这个心,去做慈善救济的事业,你只有缘,你没有因,所以果就不殊胜。这个果要以佛法来讲,是世间有漏的福,不是功德,有漏的福德。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转不了业,所以福德相不能现前。

  佛家造像,古时候造像他懂得,都依据《造像量度经》里面所说的标准,来造佛像、造菩萨像、造罗汉像,甚至于造供养人像,供养人里面包括天神,它都有个标准。标准是什么?要把福德的因果从相上显露出来,让人看了这个相,就晓得哪一种相好是哪一种因缘所变现的果报,叫人见到相好就生起要修因,我们修因才能得到这个相好。现代造像的人把这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见到现在许多佛菩萨的像,看是什么?艺术人像。看到佛菩萨像是美男子相,仔细看看他是世间的美男子,他不是福德相,看到观音菩萨像是世间的美女,所以见到这种相,清净心生不起来。像是造得好,这个相不能够令人生起功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所以造像,还是要依《造像量度经》的标准为妥当。

  这位天王,实在讲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念光天王他「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他从这个法门里面修行证果的。这个法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属于观像念佛。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是属于观像念佛。人家观像就能了知,无尽福德相的理事因果他能了知,所以他得利益。我们每天也拜佛、也瞻仰佛像、也礼拜,我们缺乏了知,缺乏这两个字,所以天天干的都是福德边事,世间有漏福德边事。无尽福德是无漏的,无漏的福德才是无尽。我们是有漏,有漏的报很小,时间很短暂;无漏的福德就大,时间无限的、无止境的。有漏跟无漏,界限在哪里?简单的讲是有心跟无心。有心,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所修的是有漏;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所修的是无漏。诸位要知道,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你有妄想,妄想是无明烦恼;你有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你有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你这三种东西不断,修一切善都是属于有漏的福德。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断掉,你才成无漏的果报,无尽的果报。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就在此地。

  所以诸佛菩萨叫漏尽,阿罗汉,我们在经典上常看阿罗汉证漏尽通,其实他那个漏尽通,是三种烦恼里断一种,见思烦恼断了,断一种。断一种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苦难他没有了,他住四圣法界。如果再把分别断掉,那就是尘沙惑断掉,他就永远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他住一真法界,跟如来的知见相同了,用真心,不用妄心。

  真心在相宗叫四智菩提,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今天用妄心。所以相宗修行枢纽在「转识成智」,怎么样转八识成四智。它在原则上也讲得很清楚,八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转」,这是很重要的开示。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六七,转六七。六七怎么转法?六识分别,七识执着,如果在一切法里面,离开执着了,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如果于一切法不分别了,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还是放下分别执着,性相两宗说法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桩事情。放下分别执着,就是因上两种妄识转过来了,只要六七转了,阿赖耶自自然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自然然转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此地讲的大慈悲行。六、七、八识转过来,大慈悲心、清净平等觉心就现前,这是真修行,真做功夫。所以修行做功夫,在哪里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这叫真修行,真用功。

  净宗法门,我们都听说,诸佛菩萨都讲,这个法门殊胜,无比的殊胜,殊胜在哪里?殊胜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凡夫不可能没有念头,没有念头你就是圣人,不是凡夫。净宗的好处,念头才起立刻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不让这个念头继续发生。第一念是个妄念,不管是善是恶都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弥陀佛,这正是宗门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怕,那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个东西断不掉,想断断不了。但是念头才出来,第二念就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念是觉,无量觉;用这一念觉,破一念迷。所以念佛是转识成智,念佛是破迷开悟,你要了知才有这个功用。不了知,一面念佛一面还胡思乱想,还是迷而不觉,还是用识,没有转识成智。这个念佛,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那是李炳老常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话说得很重,还是要搞轮回,还是要搞堕落。所以了知这两个字是修行功夫的关键,了知功夫就得力,不了知功夫没有法子得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六卷)

  请掀开经本,看化乐天长行第六位:

  【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

  最上云音天王,这是说宿命通。宿命通如果没有达到圆满,就不可能有这种能力。因为经上所说的『过去一切劫』,这个时间就长,长到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说的「劫」是大劫,一个大劫是大千世界(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成坏』里面就包括住,成住坏空。这个时间很长,而实际上每一劫时间的长短也并不完全相同,这个道理我们应当晓得。在我们这个世间,每一年都有岁差,可以说大致上相同,大的劫数也是如此。劫的成住坏空,也就是讲世界的成住坏空,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菩萨『普知』,普是普遍,没有不知道的。我们也想有这个智慧,而实际上这个智慧是我们的本能,佛说每一个众生都有。现在我们不但不知道劫的成住坏空,实在说,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事情忘掉了,记不得。这一世的事情都记不得,过去世就更不必说了。过去世我们不晓得,未来世也不知道。可是有这种能力的人,我们现在人讲突破时间,有能力突破时间的人他知道,他知道过去,也知道未来。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方便,讲经说法契机,为什么?知道你过去,过去生生世世你做些什么他都晓得,说法就契机。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完全凭观察、凭经验,知道一个大概,大概里面还免不了有错误,所以说法很难契机。

  我们看了这句经文,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灾难很多。灾难怎么形成的?众恶所感,众生大家都造恶业,于是就形成一个共业,共业感召来的。宗教里面相信这个说法,不仅是佛教,其他的宗教也相信。可是科学家们不相信,他说这个说法没有科学根据,这是迷信,这是古时候人假借神道设教,目的是劝人行善而已,不是事实,他不能相信。不是事实,现在这些灾变原因是什么?他们天天找科学根据,天天去研究,研究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结果,也不能说得叫人心服口服。这些事情佛在经上说过,世间人为什么研究、观察都没有办法发现原因?是世间人的智慧达不到。佛这个讲法,我们细细的思惟,也不无道理。世间人再聪明,心思再细腻,观察再入微,佛说不能超过阿赖耶识。八识里面,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与它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几乎没有一个心所与它不相应的。它向外缘能够缘虚空法界,向内能够缘阿赖耶识,但是虚空法界的根源它缘不到。为什么?根源是一念自性,这是第六意识缘不到的;换句话说,宇宙生命的起源它找不到,在佛法里面讲,虚空法界的来源它缘不到。根本缘不到,它所缘的是枝叶而已,枝叶能解决问题有限,不能彻底解决,彻底解决要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能突破空间的维次。智慧才能突破,聪明没有办法突破,佛说世间人是世智辩聪,这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科学家也在想方法,用什么方法能够突破,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他们肯定空间是多元次的。

  佛法里教给我们,不但佛法,宗教里几乎都有,用什么方法来突破?用禅定的功夫。定功愈深,突破的维次就愈多,于是这些事实真相逐渐就明了了。其他宗教里面也修定,不仅仅是古代印度那些宗教。真正修定的,都能够肯定六道轮回的现象,六道以外比较困难,为什么?那要突破更多维次的空间,空间维次是无限量的,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跟诸位报告。这种现象怎么发生的?是我们妄想分别执着所产生的,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所以空间的维次就无量无边。定功有浅深不同,世间禅定佛说了八种,四禅八定,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到第八定,通常不要到第八定,到第四禅,四禅的定功就相当深了,对于六道里面的状况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但是依旧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情况看到、清楚,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个就不知道了。看出六道里面的变化,变化最后的结果不知道,他只能看这一段。所以这还是一个枝节,没有能够观察到根本,根本必须还要把定力加深提高。

  阿罗汉得到的是第九定,世间禅定只有八种,第九超出了,超出六道轮回;他的观察力量就更大,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超越大千世界。四圣法界里面的圣者能力比六道就强太多,但是还是没有找到根本,要找到根本必须破一品无明,这个根本才发现。发现什么?法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发现。发现还不能够透彻理解,透彻理解要证得地上菩萨的果位,我们常常念的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十地菩萨,这才对根本逐渐明了,也知道用什么方法证得究竟圆满的自性,究竟圆满就是圆教佛果。用什么方法?念佛的方法。所以,什么人相信念佛成佛?地上菩萨。《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他明白了,他再也没有怀疑了。十地菩萨是从初地到等觉,这是找到根,真正是从根本修,跟我们现在讲的根本,意思大大的不相同。他见到根本,我们没见到,听说而已,所以半信半疑,这个信心不踏实、不坚固。地上菩萨他们的信心坚固,他们心地踏实,接受文殊、普贤的教导,所以始终不离念佛,我们才真正明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为了适合现代人的根性,我想出念佛的方法,过去在美国、在加拿大极力的提倡。最近居士林这些领众念佛的几位法师才想到,试验试验,听说效果还不错,很受大家欢迎,诸位不妨到念佛堂去参学。

  必须心静下来之后,才能够普知。前面一位念光天王,得的是「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昨天跟诸位介绍过。今天最上云音天王得「普知」,普知跟了知意思一样。昨天教给我们怎样修福,你不了知你怎么会修福?今天最上云音天王「普知一切劫成坏次第」,我们才能够免难。总而言之,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佛在这个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十法界,一切诸佛净土也是这么个道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唯识所变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诸位要晓得,我们娑婆世界,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出了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那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什么人住的?法身大士,《华严经》上面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住的是实报土,实报土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你晓得这些情况,自己就知道选择。实报土在哪里?没有离开现在。这在大经里,佛跟我们讲真话,真话是唯识所变。法身大士他们住在此地,他住实报土,我们住同居土,不是土不一样,土实在是一样的,我们的观念不一样,我们的想法看法不一样。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境界唯识所变,识就是想法看法。所以每一个众生他的依报正报,说实在话,跟别人都不一样,绝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众生里面差别大,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依正庄严,这是跟你讲真话,华严会上讲的。因此我们才真正明了,共业里有不共业,共业的力量很大,不共业的力量也大,所以经上才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讲自性,能生能变,佛是一个圆满觉悟的人,众生在迷。所以我们的想法看法这个力量也很大,跟佛的力量没什么差别。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的想法看法相同,你就得到佛力加持。为什么?相应,这个力量就更大,我们想象当中力量增加一倍。所以境界是我们自己念头变现出来的,如果你相信、你肯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佛法真能帮助我们,它有理论依据,不是随便说。

  我们懂得灾难怎么来的,灾难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面对现前的环境?佛教我们用戒定慧来转变、来改造,如果我们不用这个方法,那就是随着业力转。随着业力,我们要相信,决定是恶业大过善业,这是没有办法否定的。《百法》里面,菩萨给我们归纳,烦恼有二十六类,善心所只有十一个;烦恼是恶心所,恶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菩萨这个归纳,是从事实真相里面做的结论,不是他自己凭空制造的,不是他想象的,是事实。所以我们恶念比善念多,恶念的力量比善念的力量强大,有二十六个,我们不能不懂。何况外面的诱惑,这是大家都能够看得到,现在社会恶的诱惑比善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几个是善的?几个是恶的?这一看不就清楚了吗?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你没有甚深的定慧,你怎么能做得了主?你怎么能不受诱惑?怎么能够不造恶业?

  古时候古圣先贤,特别在我们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中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爱,可爱在哪里?自古以来知道积德累功,知道因果的道理跟现象。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教育是后天的,先天的善根福德不足,后天良好教育来帮助你补足。今天这个乱世,灾变异常,我们中国人在这两、三百年当中,饱受外国人的欺负。伤害最大的是什么?自信心失掉,失去民族自信心,所以中国人最近这两百多年来受尽了苦难。今天整个世界都乱,全世界的人都丧失自信心,灾难现前。难得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了一句话,大概他说了不少次,听说他许多著作里面都有,要救众生,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只有大乘佛法与中国孔孟学说。所以这个世界如果要有救,中国人恢复民族自信心就有救。这个话是外国人说出,中国人自己说话不相信,相信外国人,外国月亮圆!这就充分显示出我们自信心没有了,要外国人赞叹我们好。中国东西,人家说好!现在欧美大学都有汉学系,专门研究中国汉学,研究中国的古籍,愈来愈兴旺,愈来愈多,好现象!我看到之后赞叹,但是也可惜,太迟了。如果能早五十年觉悟的话,今天世界上不至于有这么多灾难。

  我们一定要相信,善因决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造恶因要想得善报,世出世间圣人都肯定的告诉我们,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把这个道理参透了,我们起心动念,纯是一个善心,纯是一个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念头,所有一切灾难遇到了,自然就会化解,中国人所谓「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世间无知,「他运气好,他不错,你看灾难他躲过」,他不晓得人家有善因,不是运气好。善心、善行才能够度过灾难,不但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去做,而且要教导别人。不论他能不能接受,我们都要教,尽到我们自己的爱心,他能接受他得利益,他不能接受,我们对他的责任尽到了,我们知道,不能够不说。能力就是智慧的起用,真正智慧是从清净心得来的。前面我曾经跟大家提过,人定胜天,人心要是定的,「天」,今天就是讲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变,你就有能力去处理。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灾变,我们的心是定的,大乘经上常讲「不惊不怖」,我们不惊慌、不恐怖,你才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再看底下这句:

  【胜光天王。得开悟一切众生智解脱门。】

  要怎样帮助众生开悟,这里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帮助自己开悟,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实在说这就是他的目的。《法华经》上讲「开示悟入」,佛对于我们的恩德就是在开示。「开」是开启,譬如宝藏藏在里面,它有个门,现在把门打开,他帮助我们打开。我们这个门过去永远是闭塞的,所谓是顿开茅塞,闭塞的门打开了,这个门是智慧之门。利根的人他就觉悟,就能悟入,中下根性的人还是不行,开了之后他不识货,所以还要进一步「指示」,一桩一桩的做详细介绍,他才真正能明了。所以佛在经上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就是开示,演是表演,要做出个样子给人看;说是说明。诸佛菩萨,我们看看过去祖师大德,甚至于在家的大德,都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帮助我们学习,这种教学才是圆满的。只是每天言语上的教导,学生没有看到样子,不但学习困难,连理解也不容易。所以老师尽到开示的责任,学生一定要悟入。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虽然不多,但是意思很清楚。他说「以开摄示」,开里面包括示,「以悟摄入」,这是对的,开示确实是有密切关联,悟入也是。可是真正的善知识,开示两个字都做到了,示是做榜样、做模范。天台家说,所谓是「能说不能行」,能说是「开」,不能行没有「示」,他能说,说得不错,说的与佛法都相应,他没有能做到,没有能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但是他说的是正法,他没有说错,「国之师也」,这也算是个好老师,教得不错。谚语有所谓「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什么?学生能做到,老师没做到,他能做到,学生超过老师,道理在此地。如果「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称为国宝。能说不能行,称为国师。着重在行,行是入,能说是他悟了,我们佛法讲解悟。大彻大悟是解悟,但是他没有行,行是证悟,证悟才管用。解悟算是不错,智慧开了,如果不能行,依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在六道里面投生会到天上去,二十八层天里面去享天福,为什么?他有智慧,行是他没有断烦恼,要断烦恼才能超越三界,不断烦恼不能超越轮回,这个要知道。

  后面两句他说「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这两句话说得好。「能化」是老师,「所化」是学生,老师能够帮助学生的,也就是佛菩萨能帮助众生的,开示而已,我们要明白。佛菩萨保佑我们,佛菩萨加持我们什么?开示而已,这是真实的慈悲。悟入是我们作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悟是明了,通达明了,入是做到,今天讲落实。把你所觉悟的、所了解的,落实到你生活当中,落实在你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叫悟入,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如果不能够落实,有解无行,得不到真正利益,反而不如一个有行无解的人。为什么?有行无解,他得福报,他学一句他就做一句,学两句他就做两句,他得真实利益。佛法着重在行,《华严经》它的表法,《华严》是以普贤为第一,文殊还排在第二。文殊代表解门,普贤代表行门,你就了解,偏重在行门。行离不开解,解不能离开行,解行相应,着重在行门。菩萨排名位次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

  供养佛菩萨形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代表自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起用里面一定是一个解,一个行。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代表解、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行、代表慈悲,西方三圣也是把观音摆在第一,大势至摆在第二,解行虽然并重,偏重在行门,跟《华严》的表法完全相同,这是我们都要明了,才不至于迷信。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是教育、是教学,而不是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那就错了。供养他,他就保佑我,他用什么保佑我?他说法保佑我,教诲保佑我。你依教奉行,你就得福、就得利;你违背教训,你就会遇到一些灾祸;灾祸不是佛菩萨给你的,福利也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佛菩萨教导我们,而且自身做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懂得教学的义趣。你自己会了,你也就有能力帮助别人。这只是说一个原则。

  哪一个人不想求智慧?为什么偏偏我们智慧不开?这在教学里有个很深的道理,现代人疏忽了。过去是梁启超说的、还是唐大圆,好象是唐大圆讲的,我过去曾经看过。唐大圆二次大战时期他还在,就抗战期间,好象他在西南大学教书,方东美先生认识他,他比方先生年岁大,曾经在一个学校教过书。他非常感慨的说过,现代人舍弃根本智,而希求后得智,也是说无有是处。古人修学是先求根本智,然后再得后得智,所以他有智慧,我们现在没智慧。这个说法,现代人听了还是不会懂,什么叫根本智?什么叫后得智?这是佛经里面的名相。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就是禅定,后得智是清净心的起用,这个说法大家就容易懂。现代的教育,不知道训练学生清净心,他智慧怎么能生得起来?没有智慧,只有聪明,没有智慧。中国古时候的教学,我们在《礼记》里面可以读到,在唐宋,乃至于明清,儒家教学里面我们也能够见到。清朝末年陈弘谋居士编的《五种遗规》,搜集了不少资料,诸位能够发现古时候教学怎么教法。那个时候没有学校,私塾,一个老师教十几、二十个学生,老师真的像经上讲的开示,以身作则,着重在身教。老师的一举一动、生活行为,学生看在眼里,那是榜样,这是个负责任的老师。古时候,七、八岁上学,上学就离开父母,就跟着老师,生活跟老师在一起,大概只有初一、十五、年节才回家,《礼记》里面讲「就外傅」,傅是师父,小孩跟师父了。

  从前有很多大家庭,家有内外之分,不是自己家里人,客人,比较疏远的亲戚朋友,都不能入内。里面是自己家里人活动的地方,外面是招待宾客的,有内外之分,所以家教非常之严,内外分得很清楚。儿童,男女五岁不同席,防微杜渐,满五岁男女就要分开,在一起吃饭,不能坐在一张桌子,所以社会能安定。小学教育教什么?教你做人的道理,教洒扫应对,老师做示范,学生认真学习,学了之后回家会侍奉父母,他知道怎样孝顺父母。孝道从小教起,小不教,到年岁大了,不相信,不听这一套了,从小养成这个习惯。所以在家里面,父母教导他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怎样孝敬父母,怎么样友爱兄弟,怎么样尊重长辈,教你做人的基本道理。从小扎根,印象深刻,所以一生当中他的行持纵然有错误的地方,大致都不离谱,不会有大错误。

  书籍念古圣先贤的书,只念不求解,为什么?儿童记忆力好,教你背诵,没有讲解,天天背,天天念天天背。古人教书的方法,看学生资质,学生天分好的,标准在哪里?就是教你一篇课文,十遍就能够背诵,以这个为标准;十遍还不能背,分量就太多了。古时候老师教的十几、二十个学生,同样都是念一种书,每个人念的进度不一样;天资好的,每天能念两、三百字,十遍就能背;程度差一点的,念一百个字,甚至于五、六十个字。标准就是十遍可以背,十遍不能背,分量太多,所以每一个人进度不相同。能背了,还要念一百遍,加强记忆,所以念完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童蒙教学就是读书,老师在那里听,学生大声的念,老师才听得见。这样从七、八岁到十二、三岁,大概重要的典籍都念过、都背过。从前四书五经,经学;另外还有史学,非常重要,历史。在清朝,大概都是念史这一方面,念《通鉴辑览》,或者最初学的读《纲鉴》,《纲鉴》就是历史的纲要、大纲,详细一点的就是《通鉴辑览》。你把这部书念熟了,将来研究中国历史你就有根基。历史是家谱,我们祖宗代代相传,他们做些什么事情?你对于家谱不了解,你怎么会爱你的家?你怎么会爱你的国?过去这些古圣先贤,你对他都认识、都了解,爱国爱家的心才会生起来。所以史学非常重要,不能说你的家不认识,你的民族不认识。再就是子学、文学,文学是集,背这些东西。

  十三岁之后,所背的东西差不多都完成了,要晓得这一段期间修什么?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先要求无知,让你心清净。天天教你干活,干活是修福,洒扫应对,教你做人修福。教你读经,读经是修慧,慧在哪里?读了又不懂,真智慧。他要不念书,小孩也会胡思乱想,读书把胡思乱想打掉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念打掉,让他的心是定的,他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不能讲,讲,他又胡思乱想。只教你念,不给你讲,这样子有个六、七年的时间,心定下来了。所以到大学的时候,古时候没有中学,就是太学,上大学的时候,大学老师讲解,研究讨论,他真开智慧,他有这个能力,他受过这个训练。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古时候有很多十几岁、不到二十岁考中举人,考中举人就有资格作县市长,我们现在看还是小孩,他能够管理国家的大事。谚语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十几、二十岁担当国家的重任,他有智慧。再讲解、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无所不知。古人读书乐,老师讲解,给你讲书的时候不要带书本,哪里像我们现在讲经还要拿个本子看到,古时候哪有这个道理?讲的人经本都背得很熟,听的人也背得很熟,说到第几章、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本子是木刻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古时候刻的本子都一样,每一家刻得不一样,但是说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一定是一样,你不能说中国不科学,整个版本都相同。不像现在,现在印书就不一样,每一家排版行路不一样,字数不一样,所以你一定要找它是哪一家的本子。版本不同的时候,那就不一样,就找不到了。说实在话,没有中国古人那个方法好,它是统一的。而且当中没有标点符号,背诵的时候要自己圈,自己圈点,增加你的印象。有训练的方法,开智慧的方法,但是这一套教学法现在没有人提倡,没有人用,非常可惜,所以现在人不好教。

  在佛门里面,诸位也许有听到「五年学戒」,我们现在也没有了。五年学戒就跟儒家的童蒙教育意思完全相同,不过年龄不一样。儒家童蒙教学,那是真的儿童。一般出家至少都十几岁,十六、七岁出家,还是童子。二十几岁出家,乃至于三、四十岁出家,年岁愈大愈难教,他在社会上经历的时间长,习气很重,妄想多、分别执着多,这就困难了。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戒律是一门大学问。五年学戒,实际上学的是什么?沙弥律仪。你们出家人一定很熟悉,十条戒律,二十四门威仪,学这个。五年之中要切实做到,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如何对待老师?沙弥律仪里有规定。这五年当中,还是福慧双修。修福是工作,寺院里面繁重的粗活都分配给你做,这是修福;也就是讲怎样做一个出家人,要劳动,要勤苦。除这个之外,你学经教,接受老师的教导,也是没有讲解,叫你背诵。你学华严,《华严经》要背;你学天台,《法华经》要背。你经论不能背诵,你没有根基,所以每天读经。

  诸位晓得,读经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修清净心。诸位要晓得,修禅定,面壁打坐是修定,读经也是修定,念佛还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是修定。在教下,特别是发心学讲经,是以读经修定,读经的时候就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读经的时候绝不思惟经里的意思,不可以,就是读,读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漏,一句没念错,这是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属于修行,修根本智。听讲、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古时候出家人,纵然他不讲经、不说法,在寺院里面担任执事都通宗通教,所以他们的功夫都得力,这令人羡慕,他都有成就,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这个废弃了,没有人重视,所以佛法衰了。要知道衰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衰的,我们要清楚。不读经,不研求,自然就衰了。

  讲经的人才怎样选拔出来?古时候佛门里面没有培训班,没有佛学院。道场里面和尚天天讲经,和尚年岁大了,或者是要栽培继起的人才,有首座代讲,首座就是讲经说法。继起的人才从听众里面选拔,讲小座,复讲。能够讲的,统统让他复讲,在复讲里面淘汰一部分。讲得好的,意思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的,每天让他讲。所以那个时候学讲经,比你们现在容易,不像你们现在这么辛苦。如果你们现在这种方法,在那个时候全部都被淘汰了。这一座经听下来,听老和尚讲两个小时,叫你上台去复讲,你至少有能力讲一个半钟点,才会被选出来。如果老和尚讲两个小时,你只讲一个小时,你就会被淘汰。所以你自己要有这个能力,理解力很强,记忆力很强,才能够被选拔出来。选拔出来之后,就讲小座,小座是复讲。复讲当中再接受教导,帮助你改进,有老师指导你,有同学、听众,也是接受听众的批评,不断的改进,中国历代这些讲经法师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所以任何一个道场,没有说不讲经的,不讲经那不是道场。

  诸位必须要认识清楚,古代的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是在清朝中叶以后。说实在话,清朝干隆的时候还是教学,最早恐怕也是嘉庆、道光之后,寺庙里不讲经,讲经的时间逐渐缩短。原本寺庙是天天讲经,它是学校,学校老师总得天天上课。学生从哪里来?常住,这是固定的;外面来就讨经单的,他喜欢听这部经,到这个道场。道场现在讲这部经,他想来学、想来听,可以住在这个道场,道场也分配一部分工作给他做,这是讨经单。还有居士,有一些在家居士,念书人,从前农业社会有的是时间,喜欢来学经教,居士也可以到寺庙来讨经单,这部经如果讲半年,他在寺庙可以住半年。有能力的,给寺庙送一点供养,没有,寺庙也无所谓,并不是说一定要缴费,寺庙没有的。你可以到寺庙来住一段时期,来学这部经教,在家居士也有。每天讲经,每天研究讨论,这是解门。行门,最低限度两堂功课不缺,而且这两堂功课,大概都是做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换句话说,讲经的道场,每天修行至少有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修行总不外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有念佛堂、有禅堂,这是一般道场普遍都有设立的。禅堂有堂主带领,念佛堂也有堂主带领,解行相应,这叫道场。

  所以每一个道场都有它的学风,有它的道风,学风是解门,道风是行门,真有东西学,真学到东西。不像现在,现在道场没有了,学不到东西,学什么?学经忏佛事。我生在这个年代很不幸,出家的目的就是想专心学经教,在家有工作,时间少,工作辞掉,想全心全力学经教。到寺庙的时候,老和尚劝导我学经忏佛事,我不是为这个出家的。这是见解不相同,兴趣不相同,我就被寺庙开除了,开除之后再也回不去了。老和尚对我真的是非常爱护,常常钞票往我口袋里塞,对我很好,就是希望我去赶经忏、去搞佛事;我的决心没有改变。以后离开寺庙,还算不错,李老师能够收留我,我到台中慈光图书馆住了十年。在那个地方还能有学习的机会,解行并进,奠定这一点基础。我知道这些情形,我了解修行人的苦处,所以我发心帮助你们年轻人。我那个时候没有老和尚帮助,在台湾道安法师了解我,肯帮助我,但是他做不了主,他那个住持是有名无实,大权在当家师、在信徒手上。如果我要搞经忏佛事,他们欢迎,要学习讲经,他们摇头,没有法子,真的是走投无路。我看如果有机缘,我一定帮助大家,大的力量没有,也不需要,简简单单建一些小茅蓬,给诸位能够安身立命,能够有机会让你天天去讲经。能有这么一个道场,我们佛法就有前途,就有希望,众生有福。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七卷)

    请掀开经本,化乐天长行第八句:

  【妙髻天王。得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

  天王所得的法门是智慧,从经文里面看,他得到的是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何以见得?从『疾满十方虚空界』,「疾」这个字没有问题,「满」是圆满的意思,圆满是究竟的果位。所以我们不难明了,这些人都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正是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分,这个地方是示现欲界第五天天王的身分。不仅仅是现天王,人王也有,众生也有。《普门品》里面讲菩萨三十二应身,大家都晓得,观音菩萨也是古佛再来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面都有诸佛菩萨示现。有示现正面的,也有示现反面的,顺逆境界都示现。有一些众生在顺境善缘里面开悟了,还有一类众生在逆缘恶境当中觉悟了,凡是能帮助众生觉悟,我们知道无一不是佛菩萨示现;不但示现正报,而且还示现依报。

  此地所说的『舒光』,这个光是称性之光,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明。这个光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不但具足,圆满的具足。但是在众生分上,虽具足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这个光被障碍了。障碍,诸位一定要晓得,不是物质能障碍,物质事相里面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底是什么东西障碍?迷惑颠倒障碍了,这个事情麻烦。迷,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迷,一切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如果不把这些迷执放下,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就透不出来,自性本具的无量无边的德能不能恢复,起不了作用,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过这些天天恐惧、身心得不到安稳的苦日子,这又何苦来?

  佛菩萨是真实觉悟的人,慈悲到极处,对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帮助,真正是无微不至。世尊过去示现作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每天都不中断,苦口婆心的劝导,聪明人、利根的人,听个一次、两次就觉悟,就回头了,问题解决了。我们根性钝,迷惑得重,不但四十九年我们听了不能觉悟、不能回头,生生世世遇到这个缘还是不能觉悟,还是不能回头,那怎么办?李老师的话,「继续长劫轮回」,这是事实真相。什么时候你有出头的日子?你哪一天觉悟了,觉悟就出头。什么叫觉悟?放下了,真正把自私自利、分别执着放下了,这叫觉悟。没有放下,你还是迷惑颠倒,你还是不觉悟。即使是学着行菩萨道,弘法利生,热忱弘法利生的人不觉悟的很多,掺杂着自己的私欲、自己的成见,也想学菩萨道,也能够利益众生,他这么做有没有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说得好听,实际上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这是讲真话。因为来生能不能得人天身分,那就看你的德行。如果没有德行,德行是什么?五戒十善。能修上品五戒十善才能生天,中品五戒十善可以能够得人身,所以能不能得人天身分去享福报,一定要看你的德行。

  我们在《安世高传记》里面读到,他前世一个同学「明经好施」,不容易!明经就是会讲经说法,讲得好,讲得没有错,所说的是佛的意思,又喜欢布施,这样的人多么难得。可是在偶尔托钵的时候,经上讲「分卫」,分卫就是托钵,分卫是印度话。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不好吃,心里面就有一点难过,自己修行,自己弘法利生,确实对社会、对众生有贡献,可是今天出去托的这一钵饭很难吃;动这么一点点念头,来生堕畜生道,去作龙王了,就是共亭湖的湖神,是个蛇的身,身是蛇身。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因果多可怕!在我们看起来,这个人是真正修行人,只不过是这么一点点念头没有舍掉,堕畜生身。我们今天德行不如人家,妄念超过人家不晓得多少倍,想想我们前途在哪里?愈想愈可怕。五戒十善要修不好,我们将来来生恐怕不是在畜生道。安世高的老同参堕畜生道,所以他到九江,到神庙里面去度他这个老同学,给他讲经说法,劝他一切放下。他算是不错,真的放下了,放下之后,他生天了。还没有出六道轮回,在传记里面写得很清楚,我们读了有没有警觉的心?

  我们遇到的法门是很殊胜,这个机缘很难得、很稀有,可是往生,德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经论里说得很清楚,祖师大德讲得很明白,「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念佛人求的是什么?一心不乱,我们求的是这个。什么叫一心?有第二个念头就不是一心。诸位一定要晓得,随缘是一心,攀缘已经落二、三。随缘,我们今天也常常说,世间人也常说创造条件,佛菩萨也主张创造条件,可是佛菩萨创造条件跟世间人创造条件不同。世间人是攀缘创造条件,佛菩萨是随缘创造条件,不一样,这个道理要懂。什么叫攀缘创造条件?什么叫随缘创造条件?攀缘是向外的,你这个心是往外跑的;随缘这个心是向内的,不是向外的。佛家称为内学,所以佛菩萨创造条件是从自性里面求,他不是向外求,从自心里面改变外面的环境。经上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物质环境是依报,人事环境也是依报。

  不但佛菩萨明白这个道理,世间的圣贤也明白这个道理。在中国,做这种转变最显著的例子,是古代的舜王。我们在历史书籍里记载所读到,舜王的生活环境是多么恶劣,他用什么方法转变过来的?跟佛菩萨所说的方法一样,原理一样,完全从内去求,这叫随缘。他的父亲,他的继母,继母所生的弟弟,没有一个人对他有好印象,他能够把一家人的观念统统转变过来,不是容易事情。怎么转变的?恶劣的环境怎么转变成美好环境?都从自心,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舜不见世间过,舜没有看到自己父亲过失,没有看到继母的过失,没有看到弟弟的过失,他所看到的是自己的过失。这是真正懂得随缘,真正做到了随缘。外面人没有过失,过失在自己,人家不喜欢我是我做得不好,我做得不能满人意。天天自己责备自己,天天改过自新,所以一家受感动。家转过来了,邻里乡党受感动,最后连国王也受感动。那个时候国王是尧王,尧王把王位让给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所以二十四孝里,舜是第一个大孝。他是随缘,他不是攀缘,攀缘是研究外面怎么样改变,他不是的,完全从内在,诸佛菩萨都是这个做法。

  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懂得,外头没有过失,你要认为外面有过失,你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生死轮回,冤冤相报。再说,所谓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这都是世间严重的问题,世间人所谓是历史的问题,佛法里面所讲因果的问题。唯有真正懂得向内求,从内心里面做个大转变,这个问题才圆满的解决。这个道理讲得透彻、讲得明了,只有大乘经典;儒家的典籍,只讲到一个纲领,没有细说;纲领是纯正的,但是现代人很难体会,所以儒跟佛的教学确实有相辅相成。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纲领愈简单愈扼要愈好,可是这些纲领要透彻的理解,那一定要详细说明,详细说明那是佛经。我们今天在学佛这么多年当中,也提出了修行的纲领,我们用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用心,存好心,好心就是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就是佛性,就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十个字里,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落实在形相里面,我们看看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无论示现什么身分,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行业,色相不一样,原则相同,无不是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佛相,舍得清净,充满智慧,他所得到的受用是自在随缘。自在是自受用,随缘是他受用,我们要学,学佛从这个地方学。

  所以这种高度智慧、圆满智慧,疾满十方虚空界。疾是快速,念头才动就遍满虚空法界。疾满这个意思,我们说得很多,无论是在佛菩萨地位上,还是在凡夫地位上,乃至于三途恶道众生,起心动念,诸位要晓得,立刻就遍满虚空法界。诸佛菩萨,人家心地清净,最极清净心,法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再微弱的念头,他都能感应到,就好象一个接收的机器一样,非常灵敏,很微弱的波动他都接收到。我们凡夫心粗,要很大的波动我们才能够接收到,微细的波动我们不能觉察。这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定力,就是清净心;心愈清净,你接收的能力愈大;心不清净,你接收的能力就小。

  我们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佛菩萨知道,清楚,鬼神也知道。鬼神是报得的五通,他没有漏尽通,报得的五通:有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知道你过去、未来。中国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鬼神看得清清楚楚,鬼神在那里记录给你做成档案,所以以后的麻烦事情多了,太多了。我们说这些话,现在人听了摇头,笑笑,迷信,他不会接受,他说我们迷信。给他讲真的他不相信,骗他他相信,跟他讲假的他相信。这些人前途一片黑暗,不知道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心地清净的人知道。现在在欧美,我也遇到一些外国人,他们参禅,他们修定,定中他们见到许多境界,所以对于佛法里面讲的六道轮回他们肯定,告诉我这是事实。他们能看到每一个人身上放的光不一样,色彩不相同,大小不一样。金色的光、黄色的光,鬼神都尊敬,这是善人,心地清净光明。如果放的光是灰色的、是黑色的,鬼神瞧不起,有时候还故意来作弄你,让你疯疯癫癫,让你神智不清楚,鬼神戏弄人,现在说欺负你,瞧不起你。尤其是在你运衰的时候,你作恶但是你走运的时候,鬼神也让你几分,暂时放过你,等到你好运走完,鬼神就欺负你、作弄你,这些事情常常有,我们不能不知道。我天天在这里劝导大家,聪明人他听了他相信,他觉悟了,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所以一定要晓得,这是一桩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们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所谓思想波周遍法界,思想波也是光。我们念念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思想要是跟佛的思想不一样,诸位想想,你怎么能去得成?佛是什么思想?经上所说的就是佛菩萨的思想,尤其是说到纲领,《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总纲。阿弥陀佛第一愿,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何以没有三恶道?你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贪瞋痴。贪瞋痴是因,三恶道是果,没有那个果,说明没有因。我们还要造贪瞋痴,怎能往生?所以不断贪瞋痴不能往生。断贪瞋痴太难,净宗讲的断是伏断,不是灭断,灭断难。怎么伏?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伏住。古人有讲求,叫追顶念佛,这是对什么?对烦恼习气特别重的人,伏不住自己烦恼的人,用这个方法也许有效。追顶是四个字,古人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六个字不如念四个字,莲池大师都是这个念法,这是诸位在莲池大师传记里面可以看到。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你念佛怎么念?他说念四个字;你教人念佛怎么教?教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你要问他为什么?教别人,别人未必发心往生净土,所以念六个字。「南无」是恭敬的意思、礼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加上这些客气话,尊敬的话。自己下定决心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所有一切客套统统不要了,念四个字,执持名号;经上教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真正下定了决心,然后才晓得,日常真正用功是愈简单愈有效果,这四个字是最简单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比这个更简单、更容易的。

  可是怎么样念才有效果?要追顶,追顶就是一句接着一句,决定不放松,你妄念起不来,把妄念伏住。所以他的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字接着一个字,这叫追顶,顶住烦恼让它不起现行,很多人用这个方法见到效果。我们如果烦恼重、习气重,毛病改不过来,不妨用这个方法试试看。但是任何一个方法都要有恒、要持久,偶尔念个一天、两天,以后就舍弃,你的烦恼又起现行,又不管用了,所以要长时间来干,真干!这在佛法里讲,你开始觉悟了,始觉了。不断的精进努力,绝无懈怠,佛家讲的勇猛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功夫要绵密,功夫决定不能间断,一切处、一切时绵绵密密做功夫,我们这一生才真正有成就。帮助别人随缘,也要很认真、很努力、很热心的去帮助他们,还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如果帮助别人,我们清净平等觉忘失了,你就大错特错,这是真正修行人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智慧光明,逐渐能达到圆满。妙髻天王是用这个功夫修行证果的,这个功夫第一个条件是要认知,我们思想波不可思议,不是光波能相比,也不是电波能够相比,一起心动念就周遍虚空法界。自性的光明加持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果地上的作用,此地是说果地上的作用,我们从果也想到因行。再看第九尊天王:

  【喜慧天王。得一切所作无能坏精进力解脱门。】

  经文上说个一切,『一切所作无能坏』,这不容易!什么是所作?起心动念是所作,是你意的所作;言语是所作,口业所作;身体一举一动是所作,身业之所作。所作的无量无边,总不出身语意三业的范围,所以我们讲到身语意,把一切所作都包括了。一切所作,如果与自性不相应就是凡夫,就是我们常讲的造业。造什么业?六道轮回业,我们一切所作是六道轮回业。菩萨所作,我们平常讲净业,这个说法说得好,它不是善业,也不是恶业,也不是无记业。六道凡夫所造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善、恶、无记这三类,三类都叫做染业,不是清净的。佛菩萨所造的是净业,清净的。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细心去观察,菩萨所造的有善,也有恶,也有无记,善、恶、无记他都有造作,统统叫做净业。

  为什么他们所造作的都叫做净业,我们所造作的叫染业?这个我们不能不留意,读经说听不能够含糊笼统过去。诸位必须要记住,菩萨离了四相,所以都是净业;我们凡夫没有离四相,干什么都是染业。我们在讲席平常当中,常说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所作都是染业,都不是净业,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才叫做净业。执着什么?我们从最扼要的地方来讲,执着我、人、众生、寿者,我们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大家又好懂,又容易明了,最严重的恶业,这是造轮回业。执着我、人、众生、寿者,你所造作的一切是轮回业,决定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如果放下一切执着,诸位晓得执着是见思烦恼,你就出离六道轮回,但是你还有分别,你算得上是正觉。阿罗汉证的是正觉,把我、人、众生、寿者放下了,不再执着。可是你还有妄想分别,你所造作的是二乘业,我们讲声闻、缘觉,包括权教菩萨,你所造作的一切是二乘业,不是轮回业。你在十法界里面,你生活的空间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这个四圣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十法界好象是一个围墙一样,没有突破;也就说明,这些人他分别我、人、众生、寿者,他不执着;要加上执着,决定是轮回业。我这个说法,我想诸位同学容易听得懂。

  如果对于我、人、众生、寿者,分别这个念头都没有了,他的清净心又提升一层,他就出离十法界,他就证得一真法界。大家要晓得,佛在经上讲,讲得好!「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个众生包括虚空法界里面所有一切,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植物、矿物,还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因为统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连这些东西统统都不分别了,真的一切都不分别,就是宗门所说的「万法归一」,一没有分别,一分别就变成二,能分别、所分别不就二了吗?一里面就没有分别。更进一步,一也不可得,还有个一,这个一里头并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极其微细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妄想,但是它很微细,一真法界,这住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个等级,《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妄想有厚薄不同,妄想轻的地位就高,是地上菩萨,妄想稍微重一点是三贤菩萨。《华严经》上讲三贤、十圣,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对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分别执着完全没有了,所以他们一切所作是净业。我们在末后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这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他们一切所作统统是属于佛菩萨的事业,清净平等觉。可是在现相上,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有善、有恶、有无记,实际上不一样。是什么?用心不一样。凡夫有分别执着,他没有分别执着;凡夫是攀缘,他是随缘。随缘跟攀缘这两个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一点都不能含糊,千万不要把攀缘也当作随缘,那就错了,大错大错了!你搞清楚了,你才会修行,也就是你才会过佛菩萨的生活,才会做佛菩萨的工作;你没搞清楚,怎么学也学不像。

  所以学佛菩萨,要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功夫。真实的智慧是清楚明了,是看破;真实的功夫,就是要舍弃,真正舍弃自私自利的念头。我常常说话说得很粗、说得很浅显,我教人从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执着,严重的执着,要舍弃;要舍弃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你有控制一切人事物、占有一切人事物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已经就造业了,意在造业了;如果有行为,你的身口造业了,这是极重的轮回业。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事一样,心不一样,他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跟清净平等觉相应。凡夫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生生世世熏习而成的。自性里头没有,无明烦恼里头有这个东西。众生在轮回里面,可以说无始劫以来就迷惑,就堕落在轮回里,这样恶劣的熏习时间太长,很不容易回头,很不容易觉悟。因此我们才能够体会到,佛住世为什么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无非是在四十九年这个短时间,四十九年是短时间,密切的熏习,用智慧的熏习,佛法的熏习,希望我们真正能觉悟过来,希望我们真正能回头。

  真正能行善,是佛菩萨标准的善,不是我们凡人标准的善。凡人标准那个善也是不善,何以故?善不能超越轮回,你善,生三善道,算什么善!特别是在净宗,《华严》也算是净宗,古德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今天《大方广佛华严经》岂不就是《大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吗?净宗的标准,是要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善;我们一切所作,如果不能够帮助往生成佛,就不是善。净宗行善的标准跟一般不一样,几个人知道?所以净宗的一切所作,决定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叫善,这叫净业。净宗的善业就是净业,决定没有污染。昨天你们有几位同学,去观看印度教的舞蹈表演,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有没有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果然相应,观看舞蹈表演也是修行,也是在念佛,功夫没有间断;如果观看的时候,随着它的音乐在上下,随着它的舞蹈也上下,你就在搞轮回业,你就错了。佛家用功,在这地方用功。随顺凡情,依旧还造六道轮回业,还是搞六道轮回;随顺清净平等觉,你所修的无一不是净业。

  净业『无能坏』,这一句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要细心去体会。后面『精进力』,这个精进才有力。菩萨修行,特别是显示在《华严经》上,清凉大师为我们指出来,历事炼心。所以华严会上的菩萨没有选择,不是要选择一个清净地方去修,他没有选择。小乘修行有选择,要选择阿兰若处,阿兰若是梵语,意思就是没有吵杂的地方,一定要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去修行。华严会上是法身大士,他们没有选择,无论是什么地方都是他修行的道场,为什么?他们真正做到内不动心、外不着相,所以精进有力,力是这个说法。如果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头,还会被外境所转,你的精进没有力。这种功夫,不是初学人能够做得到的。可是我们初学人要知道这些道理,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菩萨所契入的境界,我们自己努力精进,不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得少为足。自己有一点小成就,就觉得了不起,这个念头才生,马上就堕落,傲慢心生起来了。傲慢是烦恼,哪有修行人增长烦恼的道理?愈是有修行的人愈谦虚,愈是有修行的人愈卑下,不会生烦恼,贪瞋痴慢是大烦恼。再看底下一位,第十尊,这一段有十一位尊者:

  【华光髻天王。得知一切众生业所受报解脱门。】

  经上说『一切众生业所受报』,一切众生是指九法界的众生。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的佛也算作菩萨,所以讲九界众生,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这不是一真法界。为什么?他们没有见性,在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里面,这个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真佛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证一分法身,那是真佛,叫分证佛,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但是他还没有圆满,四十一品无明才破一品。四十一品无明破尽,那才叫究竟佛。究竟佛只有一位,分证佛有四十一位、四十一个位次,相似佛当然就更多,四圣法界都是相似佛。观行佛,是在六道里,功夫得力了,这是观行位。在一般经论里告诉我们,观行位的人不能出离三界,不能脱离六道。不能脱离六道,那必定是轮回,轮回必定有退转。然后我们就明白了,《无量寿经》讲阿阇王子那五百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说他是不是修行人?善根够深厚的,我们听到欢喜,我们听到很羡慕,可是还在六道里搞轮回。什么原因?他们修行功夫到观行位就止住,没有再向上提升。什么原因?执着没放下,对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没放下。如果把这个放下,他就进入到相似位,相似位出了六道轮回、出了三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算是个小果,声闻、缘觉算小果,脱离十法界才算是证大果,证佛果,分证就是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他解释得很清楚,他说「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是指这个,不是泛指很多很多,不是指这个。他的诸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分证位佛,这才是真正的成就。

  净宗法门殊胜,在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个十大愿是往生的条件,我们具不具足?这个我们要想想。不要认为普贤菩萨十大愿,跟我们念佛关系不大,你就搞错了,关系很大。《无量寿经》你们看看,展开经文还在序分里,没有到正宗分;序分里面,上首名字列完之后,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要说十大愿王跟念佛人没有关系,你全搞错了。修净土的人就是修十大愿王,一句佛号里面就圆圆满满的包括十大愿王。如果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这四个字里没有十大愿王,那就是有口无心,白念了,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十大愿王要落实。第一个礼敬,一条一条学,有没有做到?礼敬是一切恭敬,我们要像恭敬阿弥陀佛、恭敬一切诸佛这个心态恭敬一切众生,你才做到,你才是个真正念佛人。自己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把别人都看下一等,这样念佛不能往生。

  我们同学们真正发愿,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些烦恼习气不放下就是障碍,不放下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这个话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生中念过佛,学过这个法门,不但学过,而且学过很多次,就像阿阇王子他们一样,过去生中何尝没有学过这个法门?何尝没有修过这个法门?为什么没有往生,原因在哪里?我们眼前所看到、所接触到,念佛人多。从前李炳南老师常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什么原因?古大德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何以现在一万个人念佛,只有两三个往生?万修万人去,理上讲得没错,事上讲得也没错,只要你如理如法修行,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可是今天念佛而不能够往生,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没放下,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没放下,所以就不能往生。凡是真正往生的人,彻底放下了,临命终时彻底放下能往生,如果现在就彻底放下,你就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你走得了,说走就走了。现在我们想走走不了,什么原因?没放下,这个障碍把你障住,你要懂得。古往今来,想走就走的不是没有人,不但有人,还有不少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效法,向这些人学。这些人到底本事在哪里?没有别的,就是一个放得下而已,彻底放下,放得干干净净。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示现的模样,三衣一钵,这个现相是什么?这个现相就是告诉我们彻底放下,所以他叫做佛,他叫做修行人。我们今天的麻烦,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搞成这个样子,才搞六道轮回。

  无论是在十法界里,无论是在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众生善恶果报,善恶是讲造作的因,苦乐是讲他所受的果,佛菩萨没有不知道的。得知一切众生造业受报,得知要有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我们讲的神通,这是宿命通。神通从哪里来的?从智慧来的。他要没有圆满的智慧,他哪有这个能力?一切众生这个范围很大,不只我们娑婆世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众生。诸位想想,这要不是法身大士,哪里有这个能力?阿罗汉知道我们六道众生业因果报,他所能知道的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就不知道,他能力达不到。所以能知道一切众生,十法界的一切众生,如来果地上才有这个能力。末后讲,他从这里得的解脱门。知道业因果报,就不会再造恶业,也不会再造染业。为什么?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作染业六道轮回受报,都是错误的。唯有真正知道,他才不会再去造,他造的是净业,他跟佛菩萨是一类的人物,这才是对的,才是正确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八卷)

    请掀开经本,化乐天长行最后一句:

  【普见十方天王。得示现不思议众生形类差别解脱门。】

  天王修学得道的法门,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所以我常说,《华严经》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科书。『得』是他证得,是他自己契入这个境界。『示现』,实在是比《普门品》里面菩萨示现的还要明显。《普门品》与《楞严经》上所讲,都是说三十二种应身,我们一般人读这些经文总是分别执着,执着一定就是三十二,三十三就没有了。哪里知道这三十二,就是将『不思议众生形类差别』归纳为三十二类,是这个意思。三十二应展开,就是此地所讲的不可思议的形类,类别太多太多,无量无边,没有一样不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我们学佛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连这个道理都不能认知,我们学佛要想成就太难太难,智慧不知道到哪一天开,烦恼永远不能断除。智慧不开是烦恼障碍,烦恼不能断除就是你有严重的分别执着,不知道事实真相。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佛在《华严经》说得透彻,真正是简要详明到极处,跟我们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现象唯心所现,心是真心、是本性。在大乘法里面讲,十法界是唯心所现,一真法界也是唯心所现。唯心所现,何以有十法界?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是心错误的起用叫识。佛法说来说去,就是两个字「觉迷」而已。迷的时候,识起作用,识就变境界。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都是识。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心所现的相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是无碍的。十法界的现象都是心所现的,就现相而论决定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四无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识来的,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有障碍,离了妄想分别执着,决定没有障碍。佛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世间法也如是。佛教是缘生之法,其他宗教又何尝不是缘生之法?诸佛如来、菩萨、缘觉、声闻,唯识所变;大梵天王、天神、鬼神、龙神,乃至地狱道里面的阎罗王,哪一个不是唯识所变?我们把这些事实认清楚了,才晓得这些现相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到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大地众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无情众生里面,包括我们现在所讲的植物、矿物、自然现象。太空有太空的相貌,世界有世界的相貌,星球有星球的相貌,这些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佛,心就是如来,所以说皆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凡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他不是诸佛如来是什么?

  所以入境界的人,这个地方讲入『解脱门』之人。入解脱门是什么意思?入一真法界。「解」是解开、解除,中国人讲解放,就是这个意思;把妄想分别执着解放、解除了,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门」是方法、门径。他从哪个地方解脱的?什么方法解脱的?彻底了解「不思议众生形类差别」,这个事实真相他搞清楚、搞明白了,六道不见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们想想,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佛法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时候的心情是这样的。这个心情正是诸佛如来的心情,所以他成佛了,他入佛的境界。我们今天怎么样修行,都入不了这个境界,不但不能入,连这个境界都一无所知,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解也没有脱,我们没有脱离三界,我们没有把自己的烦恼习气解除掉。这个事情,诸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帮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觉悟。

  佛帮助我们的,开示而已;换句话说,只能将这些事实真相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修行证果决定是自己的事情。所以悟入,悟入就是修行证果,这个事情谁都帮不上忙,如果别人能帮得上忙,我们早都成佛了,不会受这些冤枉的苦报。这个事情没有人帮忙,迷是自己迷,执着是自己执着,分别是自己分别,不关别人的事。佛菩萨慈悲,把这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要觉悟,所以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悟了之后就要解脱,解脱是功夫、是行门,悟是属于解门。真正觉悟了,肯定相信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众生」两个字是广义的,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有情是众生,无情也是众生,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佛法里面叫清净法身,诸位在经上也曾经读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是一个共同生命体。因此诸佛如来清楚、肯定,一切众生就是自己。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爱护自己,以纯善之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对自己,所以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唯独大乘经论里面说得详细、说得透彻、说得究竟圆满,这是大乘佛法可贵之处,我们称它作宝。

  佛天天在说,我们天天在读,也天天在研究讨论,可是总是不见回头,总是不见觉悟,原因在哪里?总要把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才有指望。这个原因,实在讲烦恼习气太重太深。这也难怪,无量劫来迷惑颠倒,在六道轮回熏习这些恶劣的习气种子。中国古人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两句话是讲一生的熏习,一生的熏习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少」是年少,从小这种熏习,这个熏习就好象天性一样,像天生的一样,习惯就成了自然。也正因为这个道理,中国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着重在少年的教育。儒家的教育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就开始,现在谁懂得?圣贤人的教学一生都不间断,为什么不能间断?一间断就被烦恼习气熏习,所以正觉的教育怎么能中断?凡夫众生是恶的熏习、是染的熏习,佛法的教学是把它翻过来,用善的熏习、用净的熏习。这样的熏习,在一生当中,不但是天天不间断,要念念不间断,才能产生效果。我们今天在此地,时间虽然不长,相处几个月、几年的时间,我们的熏习可以说天天不间断,为什么不能产生效果?天天不间断,实际上是念念有间断。我们每天在一起熏习才两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还有二十二个小时是烦恼的熏习,诸位想想这佛法怎么能抵得过烦恼?所以你不会开悟,你不能证果,你的心依旧得不到清净,原因就在此地。如果每天有十个小时以上的熏习,那个情况完全不相同,你会觉悟,纵然不能证果,开悟是非常可能的。如果每天有二十个小时的熏习,你这一生决定证果。我说这个话非常肯定,凭什么说的?自古以来证果的人都是这么修成的。无论是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很认真,锲而不舍。念佛这个法门,能够这样用功,生死自在,走的时候预知时至,决定没有病苦,站着走、坐着走,潇洒极了。他不是天生的,他是这一生修成的;怎么修成的?念念功夫不间断,他成就了。

  我们今天搞这么多年,生死没有把握,开悟没消息,功夫不够,没事的时候成天打妄想,怎么行?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全是妄想,妄想是造轮回业。想开悟、想得一心不乱,还是妄想,决定得不到的。真正得开悟,断烦恼,自在往生不退成佛,只有用功,打妄想那是做不到的。我们看到六根接触外面形形色色,我们被这些无量无边形类差别迷惑了,在这里面起分别、起执着,错了。诸佛菩萨他们为什么在这里头开悟?你们想想这什么道理?他们在这个复杂现象里头,他不迷,所以他作佛菩萨;我们在这个复杂现象里头,完全被迷了。迷的现象,就是六根接触境界起妄想分别执着,迷的现象;悟的现象,他们在这个现象里面生起什么?是戒、定、智慧。戒是随缘,有秩序的随缘,有条不紊的随缘,一点都不乱;定是心,心永远是清净平等,我们今天讲的真诚、清净、平等,那是定;慧,对于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慧。所以觉悟的人面对六尘境界,他生起的是戒定慧;我们迷惑的人面对境界,生起的是妄想分别执着。生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搞轮回,搞三途、搞六道。六根对六境全是戒定慧,纯真之心,纯爱之心,纯是利益众生之心,那是觉悟的人,那是佛菩萨。诸位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晓得自己应该从哪里学起,从哪里入门。

  所以自性体虽然是一个,自性起用就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浓缩,一部经;一切经就是一部经,一部经就是一切经。世尊所说一部经,再跟诸位说,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大经里面所谓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再要问,基督教的《新旧约》,是不是一切经?你们诸位是真懂得、真明白了,你就会肯定点头,是的。《新旧约》能不能包括全部的佛法?包括,它怎么不包括?伊斯兰的《古兰经》能不能包括一切法?包括。如果不包括,一就不是一切,一切就不是一,这话就讲不通。大乘佛法里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什么叫圆人?圆悟,法法皆圆。现前我们社会障碍太多,障碍、歧视从哪里生起的?迷执、误会。迷情、执着,所以才有冲突、才有矛盾、才有战争、才有灾害,如果大家都觉悟、都明白了,所有一切灾难全部都化解,都没有了。用什么方法?教学。

  我常说,华藏会上,华藏世界,我们看这些天王,每一位天王就是一个族群,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化乐天跟他化天那很大的不同,欲界天跟色界天那更大的不同。化乐天这个地方举十一位天王,这个族群里又有十一个族群,太多太多了。每一个族群里面又分许许多多族群,可是他同一个根、同一个源,他跟其他不同的族群确实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今天得的是人身,住在这个地球上,这个族群是人类,人类是个大的族群;但是比起这些天王,还只是天王底下一个小族群。我们学佛在佛经里面读过,大梵天王统治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里头一个小球,是属于他统治的。可是地球上面这些人类,又分多少个族群,族群里头又分小族群。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树有根、有本、有干、有枝、有条、有叶,都是这一棵树,都是从根本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不能说这个枝跟那个枝打架,这个叶跟那个叶对立,那就错了,那就不好了。

  中国文字,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里面没见到的。中国文字象形、会意,「好」,什么叫好?知道不同的族群是一个,那就好。这个字的意思很深,从人类来讲,这个族群最根本的是中国五伦的教育,夫妇,伦常从这个地方做起,首先夫妻要和,你家才会兴旺。「好」是一个「子」,一个「女」,合起来两个不打架就好,两个打架就不好了。所以这象征夫妇,夫妇和睦、和好,这叫好;这两个人天天闹意见,天天吵架,就不好。你想想看,这个字的意思多深多广。引伸出来,一切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族群,现在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和合就好。虽然和合,并没有破坏,这才叫真好。为什么不能破坏?自性起用,原本就是多元的。

  我常常举例子,举我们身体来说,这是大家最容易体会的。我们身体是多元的,身体里面也有很多族群,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眼是一个族群,眼跟耳决定不一样,耳跟鼻又不一样,鼻跟舌又不一样,这就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要和睦合作,这个人身体健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族类虽然不一样,决定平等,没有高下,《华严经》上讲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正如同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所以大家相安无事。有第一,有第二,我老大,你老二,非打架不可,那就不好了。个个都第一,头在上第一,脚在下也第一,绝不能够说头尊足卑,那是凡夫错误的概念。说实在话是平等的,每一个人他的功能都是第一。如果头跟脚两个争第一的时候,两个不和,脚也不愿意走路,头也不愿意仰起来,这人非死不可。社会也是如此,不同的族群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原本是一家人,原本是一体,一个生命共同体,彼此互相合作,我们的社会才安定繁荣,我们的生活多采多姿。这几天,每一个宗教都在展览、表演,我们去参观、去欣赏,这是多采多姿的生活。决定不可以把其他的族群都消灭,一定要跟着我走,那是错误。一个身体,眼好,耳朵不要了,耳也变成眼,口也变成眼,那变成只能看,不能听,这个人也就完了。大道理,我们总要清楚、总要明了。

  我们今天在此地做的工作,和睦多元文化,和睦不同的族群,和睦不同的宗教。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这个思想从哪里来的?从《大方广佛华严经》来的。我们今天这个做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教义的落实,我们不能只在课堂里面讲解、在自己书房里读诵,要落实,落实就是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他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很容易融合。他有分别执着,我也有分别执着,永远对立,永远是矛盾,这就错了。我们常常要想到,诸佛菩萨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没有一定的身相,这个佛就是真心。心识没有一定的相状,没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能够随类化身,应机说法,随机说法。这是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普贤十愿里面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一切众生行善、行恶都要随顺,他行善随顺他,帮助把善化成净,更善;众生作恶随顺他,把他的恶转变成善,这叫恒顺众生、叫随喜功德。所以恒顺跟随喜是高度智慧的运用,不是迷情,妄想分别执着、迷惑颠倒随顺众生,那就不得了!随顺众生到三途,随顺众生堕恶道,那就错了。跟佛菩萨讲的随缘、随顺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名词术语一样,意思不一样,我们要懂得。十愿是大菩萨修学的纲领,所以这一句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的去学习。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有个简单的注解,「示现等者,无边品类,一毛顿现,更无来去,尤显难思」。这句话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思跟议都已经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清净心里面没有思也没有议。所以佛跟佛见面没有一句话说,彼此在一起都是一念不生,没有思没有议。佛跟菩萨在一起才有话说,菩萨分别执着断了,妄想没断尽,所以佛还要教菩萨,菩萨还有疑问向佛请教,这好象是有思有议。佛跟佛见面就没有思议,没有一句话说。长行我们就说到此地,下面再看偈颂:

  【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善化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一类大族群,这一类族群就是欲界第五层天,一般经论里面称之为化乐天。化乐天天王也很多,善化天王做为代表,首先来赞佛,提出他修学的报告。这些赞颂意思都很深,赞叹性德,赞叹法门,赞叹修行的成就,文字虽然很少,只有四句偈,意思无限的深广,全经都是这个样子,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这一行文是说偈的仪规,从这里面我们能看得到,他们将普贤十愿,第一愿跟第二愿落实了,第一愿是礼敬诸佛,第二愿是称赞如来,落实了。『承佛威力』,知恩报恩,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老师教的,不忘本,不敢说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我自己有这个智慧,他不是这个说法,承佛的威力,这是教我们不忘本,知恩报恩。『普观一切善化天众』,不轻慢众生,这些众生是跟他同一个族群,同类的,都是善化天,一同参与这个法会。「普观」,统统照顾到。他今天这个报告、这个赞颂,不仅仅是承佛的威力,也是大众威德的加持,这个意思多好,这个意思多么圆满,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才是真正止于至善。就像善财童子一样,学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除我自己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是善知识、都是善友、都是老师,华严会上人人都是用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提出三个字「真、爱、利」,真诚、热爱、利益所有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这三点就决定融合,圆融和合。用什么东西圆融和合?这三个就圆融和合。决定不破坏族群,不破坏宗教信仰,达到彼此尊重、彼此互爱,互助合作,互助合作是大利,是真实的利益。下面『而说颂言』,这就是称赞如来的落实。请看经文:

  【世间业性不思议。佛为群迷悉开示。巧说因缘真实理。一切众生差别业。】

  前面我们所读到,天王所得的法门是「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他的报告正是说明他从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第一句总说,『世间业性不思议』。先说世间,世是讲时间,间是讲空间,我们现在人讲时空,中国古时候人讲宇宙,它的意思也是时空的意思。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字,它的形状,三个十,三个十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实在讲它是一桩事情,所以底下是个「一」。从分别执着上观察这个字的意思,三十年叫一世,这是世间人的看法。而佛法看这个字的意思不一样,还是这个字,还是这个写法,佛法看三世一心作,三世是一念,一念是三世。还是这个字,体会不一样,你看这个字,你的看法想法、体会意思不相同。世间人三十年是一世,他也没说错。佛法才看出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念三世,三世是从自性一念所现的相状。「间」也叫做界,界是界限,间是间隔,意思是一样,指空间。说一个时间、说一个空间,把这里头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都包括了,一样也漏不掉。这里面所有一切活动就是业,业所依据的理体就是性。业是从什么地方生起来?能生一切业相的叫性、叫体。此地这个「业」,要用体、相、用三个字来说,业就包括现相、作用,「性」是体,不可思议。在本经经题「大方广」三个字,性就是经题上「大」字的意思,业就是「方广」,方是讲相,广是讲作用,三种都不可思议。

  「世间」,在经文表面上来看,这个世间是指十法界;如果更深一层去观察,也包括一真法界,虚空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不可思议。不思议就对了,你就成佛、成菩萨;你要有思有议,错了。也就是说,思是你想错了,议是你说错了,为什么?你想你想象不到,你想的范围非常窄狭;你也说不到,说不圆满,你能够说的是一部分,很窄小的一部分。它原本是不可思议,你一定要去思,一定要去议,这就坏了。佛法的修行,诸位想想,它修的是什么?你要是真看清楚,想通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把我们的思议放下。《般若经》上讲得最清楚、最透彻,告诉我们「万法皆空」,一切法,包括佛法,都不可得。既然皆空,既然皆不可得,你有什么好思,有什么好议的?你的思议也全都落空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无非是把我们思议的习气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不思议。由此可知,不思议是觉,思议是迷。《般若经》上才说「般若无知」,什么叫无知?无知就是不思议,真正的智慧是不思议。心境俱空,俱空不是没有现相,有,相都存在。什么是空?思议空,俱空是讲这个空,不是说相没有了,你就搞错了;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空了。俱空是把妄想分别执着空掉了,你的心清净。佛所入的境界叫寂灭忍,清净寂灭,一念不生那是佛菩萨。凡夫的心里面有思有议,心有思,口有议。诸位要晓得,真正有修行的人、有修养的人,言语少,哪有那么多废话?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言语要记住一个原则:简要详明。文字是言语的符号,写文章也是守这个原则,要简单、要扼要,又要详细、又要明白。所以我们读中国的古文,文章真是做得好,符合这四个标准。好到什么程度?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加一个字是累赘,可以删掉,少一个字它不通,文章做到不增不减,一流的文章。我们学佛的人学过科判,用科判一摆开,就知道他的文章好不好。科判是一条线,一条线把它穿起来,废话穿不进去,多余的;如果里面要紧的,断掉一个字、断掉一句,科判判不下去,就中断;所以做到不增不减。说话也要说到不增不减,好言语。废话多,表示什么?思想乱,心思乱,废话就多。心地清净,言语就少,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从你的言行,就知道你的修养功夫,能够观察到你学养的浅深。愈是修养高的人,杂念是愈少,言语也少;少,与事实真相相应。「世间业性不思议」,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应。般若无知,如来才做到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个无知还欠缺一分,还不圆满。这是真理,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为群迷悉开示』。我们在前面长行里面读到,末后一位普见十方天王,他跟我们说,一切众生品类差别太复杂,群迷。此地讲的「群迷」是指九法界众生,为什么?对九法界众生,佛才有开示,对一真法界那些法身大士们就没有开示。所以有开示是对十法界众生来说的,这是佛的慈悲,这一句是慈悲。「巧说因缘真实理」,这一句是智慧。佛有大慈悲心,不舍一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任何一个族类,任何不同的群体,佛普遍的应现,佛没有分别,所以佛心是平等的。应现在其他不同宗教里面,经典上讲得太多了,最明显的本经后面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婆罗门现在在新加坡称兴都教,兴都教就是婆罗门。这是诸佛如来示现婆罗门身,那婆罗门就是诸佛如来。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你怎么能说它不是佛法?遍行外道,那也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你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婆罗门女,婆罗门女是谁?地藏菩萨。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恍然大悟,我们天天读经,连这个都看不出来,都不能体会,还要跟许多族群、许多宗教划界限,我们这个经不叫白读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种种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宗教是一体,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化现的。所以我们礼敬诸佛,要以真诚、平等的礼敬,对待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如果我们轻慢他们,就轻慢佛陀,轻慢了自性,我们读佛经要明白这些道理,要能够去体会到。

  「群迷」就是一切众生,十法界里面所有一切众生都包括在里头。佛为这些人开示,就跟《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一样,应当示现什么身就示现什么身。这个现身,不是佛自己的意思,佛要有意思,那就错了。不思议,他怎么会有意思?佛身怎么现的?佛是因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的感有有心、有无心,可是佛的应决定是无心,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也不可思议。这个感应,确实不分种类;菩萨有感,佛现菩萨身;饿鬼有感,佛现饿鬼身;地狱有感,佛现地狱身。而且现身,还有一个奇怪不可思议的现象,佛所现身不来不去。何以不来不去?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哪有来去?佛的智慧遍一切处,佛的德能遍一切处。诸位要晓得,佛是我们的自性,一念心性具足无量智慧德能,遍一切处,那是自己本人,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我们本来面目。佛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而已。迷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见了、迷失了,佛菩萨慈悲教诲,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而已,把自己找回来,佛家教学目的就在此地。

  『巧说因缘真实理』,巧是善巧方便。没有善巧,你就不能说法,你也没有办法教人;没有方便,别人就很难接受。「方」是方法,「便」是什么意思?最适合的方法叫便,便是便宜。也就是说,对方最欢迎的方法、最尊重的方法、最爱好的方法,你用这个方法,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你的教学才能收到成果,这都在一个「巧」字里头。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因缘真实理」。这五个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是因缘,因缘下面有果报,果报省略了,因为这个偈颂一句七个字。真实的因、真实的缘、真实的果、真实的报,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为这些众生说出,这是佛能做的事情,佛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的事情。

  末后一句也把果报补出来了,『一切众生差别业』,因为行业不相同,所以现的相就不一样。你看十法界,从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第一个因素,佛跟我们讲,佛的心是平等心,清净平等觉,这作佛了,这是佛的业,佛的因缘果报;菩萨的因缘果报是六度心、六度行,缘觉的因缘果报是十二因缘,声闻的因缘果报是四谛的心行,诸天的果报是上品十善、慈悲喜舍,人的心行是五戒十善;往下去,饿鬼是贪、贪欲,畜生是愚痴,地狱是瞋恚。实在说,因缘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巧说。巧说是什么?在无量因缘里面,哪一个最重要,说一个,这巧。所以佛将十法界众生的因行,给我们简简单单说出来,我们自己听了之后明白了,知道一切众生业差别,相就差别,果也有差别,报也有差别。这一切众生因缘果报差别怎么来的,我们清楚明白了。真正清楚明了,你才有方法改善,我们不满意的改变成我们满意的,都做得到,没有做不到的。

  现在人家说,这个世间有大灾难,没错。大灾难怎么形成的?你懂得因缘真实理,就知道了。大灾难如何消除?理明白之后,把灾难的因缘消除,灾难就没有了。因缘是从内心,也就是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这才引发我们错误的行为,行为是差别业。能把这个转过来,外面灾难就转过来,灾难就化解了。一个人转过来,这一个人自己灾难没有了,化解了;大家都能够觉悟过来,共业就转过来了。没有不能转的,这里头都有个理,理要清楚,理要明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首。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四九卷)

  请掀开经本,请看化乐天偈颂的第二首:

  【种种观佛无所有。十方求觅不可得。法身示现无真实。此法寂音之所见。】

  这是寂静音光明天王他的赞颂。在前面我们读过,寂静音光明天王他是从「舍离一切攀缘」所证得的解脱门,赞颂里面也是他修学心得的报告。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得比较多,《纂要》里面是将他重要的意思记录下来。第一句是讲所攀缘,『种种观佛』。种种,最明显的像《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十六观,那就是十六种方式观佛。这十六种,还是说一个纲要,细说说不尽。末后这两句,『十方求觅不可得,法身示现无真实』,这是他观察之所得,他看见了。总而言之,这里面给我们说明两句话:一个是不可得,一个是无真实,这才是事实真相。不可得,那就真正得到,真的得到了,我们总以为有可得,所以始终得不到。无真实,那就是究竟真实,我们以为有个真实,哪里晓得全是虚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清凉在小注里说得好,他说缘境有两种,就是我们攀缘的境界,一个是真,一个是妄。真妄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真妄都不可得,那才是真的。我们凡夫所攀之缘,无论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总是虚妄。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能够舍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境缘没有真妄,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我们用个妄心,面对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如果我们用真心,面对境界都是真实的。所以用真心,你见的是一真法界;你用妄心,你所见的是十法界,十法界虚妄不实。所以境缘当中,哪里会有真妄?凡是攀缘都是妄的,随缘就是真的。我们今天讲随缘,还是用个攀缘心随缘,随缘还是攀缘,所以永远没有办法见到真实。他注得好,「真佛有缘,亦成妄惑」,这个句子里关键是「有缘」,就是你有心去缘,有心去缘就是攀缘;攀缘,真佛也变成虚妄,也变成迷惑。「况于妄耶」,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缘诸佛如来,你缘一真法界,诸佛跟一真法界也成了虚妄,何况你攀缘六道,攀缘六道里面的众生,那哪有真实的?

  底下说,「种种观者,五求不得故」。五求不得,是出在《中论》里面,清凉大师也把这一段节录出来了,在《疏钞》里头有,《纂要》里面节录了部分,说五求不得。这里面讲的意思很深,他说《中论》上有首偈子讲,「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这是佛菩萨随顺真谛而说的,真谛就是事实真相。阴是讲五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有没有?通常在教学当中讲「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我们听了好象是懂得,其实佛菩萨这种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理无、事也无,性无、相也无,但是这个说法我们就不懂,我们反而迷惑。那才是事实真相,那才是佛菩萨的见地,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佛的境界,所以佛不得不随顺众生的知见,给你说相上有、性上无,事上有、理上无,用这个方法来诱导我们,循序渐进。到最后才真正明了,原来性相是一桩事情,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就入如来境界,就入一真法界。才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对于得失、有无、性相理事种种相对之法,这里面再也不会有分别、不会有执着,问题才能解决。

  非阴,否定了五阴。否定五阴,这五阴的现象有没有?有。诸佛菩萨随类现身,现的身相也是五阴,离开五阴怎么能现相?凡夫认识不清楚,在五阴这个地方生起法执。二乘圣者、权教菩萨知道「我」没有,我执放下了,认为五阴有。佛说,我们这个身相是五阴四大和合而现的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明白了,身没有,五阴有、四大有。他没有再进一步去观察,再进一步观察,五阴四大也没有,为什么?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代科学家利用精密仪器来观察物相,他发现了,发现什么?发现物质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发现跟佛所说的相当接近。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佛经里面讲,四大五阴的现象是什么?科学家今天讲,完全是波动的现象。很可惜这些人没学佛,他们要学佛,觉悟比我们快,这是缘不具足。佛经早就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很可惜他们在一生当中没有能够接触到,还认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的新发现。四大五阴真的是波动现象,佛法里面没有讲波动,佛法里讲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现象,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诸位要晓得,纵然从无明里面生起三细六粗,生起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其中任何一个物相都没有离开无明的波动。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都是无明波动所现,事有实无。《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给你说事有实无,森罗万象总不可得。

  「法身示现无真实」,这句话讲得好,十法界森罗万象都是法身示现的。法身,就是我们在《地藏经》纶贯一开端第一句所讲的「一念自性」。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念自性所现,能现跟所现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能所不二。如果能现跟所现是两桩事情,给诸位说,那就是有真有妄,有可得、有不可得,就会产生这些现象出来。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头决定没有真妄,决定没有得失。可得是得到,不可得是失,真妄得失这个事没有,理没有,事也没有。我们今天以为有,这真是迷,迷情,迷执。迷情是惑,迷执是从迷情里生起的执着,分别执着是业,已经造业了。

  你要问,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佛家常讲「四句百非」,四句是根本: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这四句是根本。从这四句演绎成百句,都叫戏论,都叫废话,都是迷惑颠倒,都是妄想分别执着。在佛法,总而言之,这都是属于邪见,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注子里说,「佛有耶,常见为惑」,迷惑,这属于常见;「佛无耶,邪见深厚」,佛无是断见,断见是邪见。「四句百非,所不能加」,那就是变成什么境界?不可思议,给你讲不可思议是真话,诸法法尔如是。清楚,非常清楚,可不能动念头。像我们眼睛睁开,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未生,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才起一念就错了,一个念头起来,迷了。

  诸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永远保持住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那个境界法法皆如,法法平等,法法清净,永远是清净平等觉。不得已说个一真法界,说一真已经是多余的,已经错了,但是为了教学方便,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帮助迷惑众生开悟,这是不得已的说法。因此四依法才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你要体会那个意思,意思说不出的,意思是真相。能够说得出,能够展现出来,统统是方便法。你要从方便里面去悟入真实,你就会学了,在佛家称为善学。你要是执着这些方便,你决定不能够体会到真实,你不善学习,永远体会不到佛讲的真实义。马鸣教我们「离言说相」,佛教导我们,有没有言说?有言说。有言说,我们决定不能执着他的言说。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创建许许多多的法相名字,五阴是名字,四大也是名字,你不能执着名字相。你执着名字、分别名字,结果是什么?解释名字,与事实真相毫不相干。名字相有,不能执着,名字相是方便。语言、名字相是方便,是佛菩萨的善巧方便,他用这种方法帮助众生开悟。非常可惜,一切众生又迷在佛菩萨言说名字上,这样一来永远不能开悟。不但言说、名字不能够执着,心缘相也要离。心缘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个心缘相,就是此地讲的攀缘,起心动念就攀缘了。佛菩萨随缘度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讲,点点滴滴都与自性相应,那是佛菩萨的生活。

  我们今天点点滴滴与自性相违背,所以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自己以为懂得,其实不会。自以为懂得,实际上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有没有真实义?如来没有,如来要有个真实义,有真,真对面就有妄,他就堕落,他就退转了。跟诸位说,如来没有意。永嘉悟了之后,六祖问他:你还有分别吗?他说「分别亦非意」。你们想想这个话的味道,这个话真正的意思不能想,不想你就明白了,你就点头了。一想,想怎么会想得到?想就错了。这句话意思深,分别亦非意,他有没有分别?有分别;有没有执着?有执着;但是他没有意,没有意就是随缘。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决定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所以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两桩事情,执着与不执着也是一。宗门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宇宙人生的问题没有了,解决了。禅宗里还有个话头,「万法归一」,这也就是识得一。一就是不二,分别跟不分别是一,执着跟不执着是一,分别跟执着也是一。万法归一,你觉悟了,你真的是大彻大悟,你见性了。见性之后怎么办?祖师又问了一句,「一归何处」?你们说一归何处?一归万法。万法跟一无二无别,一归万法就是佛菩萨倒驾慈航度化众生,他归万法,在十法界里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他有作用。万法归了一,一不归万法,那有什么用处?那不变成死的?万法千变万化,一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不变的原则,在哪里?就在万法之中。有事必有理,有相一定有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不过是换一个讲法,又把我们搞迷惑了。所以,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

  「应化示现」,底下讲,「非真实故,求实无得,即见真身」。凡夫总有一个欲望要求真,舍妄求真,有没有真?真是确实有,你决定见不到。你为什么见不到?你妄心。有求有愿的心就是妄心,这个心不能证真,这个心用得最纯、用得最正,只能得个相似位。诸位要晓得,观行位里面用的是妄心,相似位里面也不是真心,什么时候用真心,你才能够见到真实的境界。什么是真心?一念不生是真心。好了,你回去什么都不想,一念不生了,你还不是真心,你那个一念不生是无明。为什么?因为你还有个一念不生,这就错了。连一念不生也没有,那才叫真心。我们念佛人,许许多多同修急着要得一心不乱,很努力、很拼命在念佛,念了多少年,一心不乱影子都没有,他来问我。我说:你这一生都不会得一心不乱。他说: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一心不乱的念头,阿弥陀佛里头夹杂着这个念头,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了,所以你得不到。怎样能得到?一心不乱的念头舍掉,一句弥陀念到底,功夫成就了,一心不乱自然现前。所以你有求的念头,把一心不乱破坏了。佛教我们发愿,没有教我们求。愿心在注解里也说希求,希求是愿,但是这个希求决定不是凡夫观念当中的希求,凡夫观念当中的希求是攀缘,修行人的希求是随缘,也就是希求跟无希求是一不是二,凡夫希求跟无希求是二决定不是一,这就是不同之处。所以要把希求那个念头尽了,希求跟无希求就统一了,就是一桩事情,这个时候你就见到真身,你就见到事实真相。

  清凉《疏》里讲,「真即无缘,佛尚应舍,何况余境」。这三句话说得好,但是这三句话不利于初学,初学的要听到这个,「佛尚应舍」,算了,佛也不要念了,念佛堂也不要进去,那行吗?准堕恶道。这个话是对什么人说的?是对相似菩萨说的。相似是什么境界?四圣法界,不是六凡。罗汉、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对他们讲的,他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摆脱十法界,没有办法证得一真法界,关口在这个地方。这三句他要是明白,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证得一真法界,所以这些话是对他们说的,绝对不是对我们说的。《华严经》上说法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们听了这些话,知道这个道理,才晓得八万四千法门,虽然说法门平等,无有差别,凭我们的根性决定得不到受用。为什么?我们不要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妄想分别执着,不接触还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着。这个话怎么说法?你晚上睡觉睡着了,你六根不接触外头境界,还作梦,你作梦,不是依旧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吗?你就知道难!所以阿弥陀佛大开方便之门,教给我们带业往生的办法,我们才能得救。带业往生的办法,就是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除这个办法之外,你们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用攀缘心,根本就不可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行!蒙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是横超三界,这不是竖出,横超。竖出,那从人道、天道、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样子超越十法界,这是竖出。我们今天从人道这个地方,旁边溜走了,就到一真法界。所以这个法门非常奇特,不可思议。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是用攀缘心,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攀缘心没舍。如果舍攀缘心,念佛往生净土,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那个不一样了。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够舍攀缘心?攀缘心,实在讲,也不好体会,也不好懂。我说一个最粗最浅的说法,大家容易明白一点,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能不能做到?我这四句话,实在讲,就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两句话,我把它说成四句。《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是随缘,不是攀缘了。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入世度化众生要坚持这个原则,自己就不会堕落。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用现在的话来说,绝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讲自己的内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样子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自己永远住一真法界,因为你没有失掉真心。自己住一真法界,示现种种身,在十法界里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这叫随缘。如果内动心、外着相,那就是攀缘,不是随缘。攀缘、随缘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要把攀缘当作随缘,你永远没有回头的日子了。佛家常讲破戒有救,破见没救。破戒,佛菩萨还能帮得上忙;破见,佛菩萨帮不上忙。你如果把攀缘当作随缘,这是破见,不是破戒,你见解错误了。破戒是我们行为上不检点,有过失,那个很容易补救;见解错误之后,没有法子了。见解错误,以为没有错,这是佛菩萨帮不上忙。

  在一真法界里,佛有没有?有;菩萨也有。《华严经》上,明明讲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尊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么会没有?有。何以祖师又说「佛尚应舍」?他们在这个境界里面,说真的话是无佛、无众生。佛跟众生是对立的,对立就不是真实。无佛、无众生是没有佛的分别执着,也没有众生的分别执着,无佛、无众生是说无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众生、佛境界都没有了,你这样想法,你完全错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存在,为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有不存在的道理?你决定不能错会这个意思,不能看错。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才没有障碍。不但理事无碍,事事都没有障碍,为什么没障碍?事事都是自性。宗门开悟的人常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不是什么?哪一法不是自性!明心就见性,性在哪里?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既然法法皆如,就不会有障碍,有障碍就不如。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碍都发生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没有障碍。换句话说,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会起心动念,你就样样都有障碍,处处成障,障碍是这么来的。果然离开了分别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诸位想想,障碍在哪里?就没有障碍了。这个时候,你的境界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过华严的生活,华严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大自在的生活。

  我们今天修行,念佛要紧,念佛要追顶。念佛一定要知道,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话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讲的。觉明妙行菩萨这九个字,实际上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讲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注解。我们不懂得怎样都摄六根,我们不晓得什么叫净念相继,他这九个字给我们说出来了。有一些读《楞严》的同修,或者是读《圆通章》的同修,对于末后所讲的念佛方法,都知道非常重要,但是他们没有法子理解,遇到我来问我:法师,怎样才能做到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说:我们怎样能做到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他听了还是不懂,觉明妙行菩萨这几句话就好懂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大概不怀疑我们能做到,真有信心,也有愿心,最难做到的是什么?夹杂。譬如我前面跟大家讲,有求一心不乱这个念头,夹杂在佛的名号里头,一心就得不到,你的功夫不纯,你是杂修,你不是精进。夹杂着求进步是杂进,如果夹杂太多的话叫乱进,不是精进,你的功夫不得力。间断,间断也是一切修行人多生多劫不能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功夫决定不能间断,一间断烦恼习气就起现行,又造轮回业了。念佛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功夫讲求绵密不断。古人讲,只是你睡眠的时候,你功夫间断,一醒过来马上就要接着。睡眠的时间愈少愈好,那是真正念佛人。

  现在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不要工作,生活有人照顾,你一天到晚可以念佛,大福报!没有这个福报,需要自己工作赚钱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用思考的,你就得把念佛放下,专心去办事,事情一办完,佛号就接着,那就行,也是不中断,也是属于净念相继。如果你的工作是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也能念佛,这个好!工作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用心的,一个是用力的。用劳力,我们念佛可以不间断,不要用心思的。但是要用心的,那是没有法子不间断。过去我在台北有一次坐计程车,这个计程车司机是个念佛人,他告诉我,他一面开车一面念佛。我就告诉他:不可以,太危险,要是发生车祸怎么办?车祸是自己往生,那坐车的人呢?你不害死人吗?我就告诉他:开车的时候,你的车上可以放佛号。放佛号是什么?放佛号是给乘客听的,你跟他结佛缘,这个正确;你自己要专心注意路况,你为他服务。没有客人,你在休息的时候,你坐在车上你可以念佛,有客人坐你的车不可以,这一定要懂得。他也跟我说,因为那个心在佛号上,常常把客人要去的地方搞错了,或者绕了很多冤枉路,他说:我绝对不是有心的,我收的费还是收得很少。我说:没错,你收得很少,你浪费人家的时间,人家预算多少分钟要到达,你把他绕大圈子,这是你造业,你罪过。念佛是个好心,好心做错了事情。所以驾车也是用心,用心也要用劳力,两方面都要用。这是一定什么时候要专注在工作上,什么时候专注在佛号上,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的功夫才真正能够得力。

  天王这个法门是高超,因为他能舍离一切攀缘心,他之所以能够放得下,就是因为看得破。他看破「十方求觅不可得」,他看破「诸法无所有」,不可得是讲的心,能得这一面,无真实是讲所得那一方面,无所有。《金刚经》上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那是说明能得不可得;你所求的是法、诸法,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二边都不可得,你要是在不可得里面起了得失的念头,叫妄念,叫妄想,这是错误。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以为有能得、有所得。这是我们的分别执着,是坚固的分别执着,无始劫以来的分别执着。我们今天学佛这么困难,不能够悟入,障碍就在此地。这种分别执着,你能够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的悟处,你能够放下两分,你就有两分的悟处。为什么?悟是本有的。现在我们这个悟不能现前,是因为这个东西障碍了,所以这个障碍除一分,这个障碍淡一分,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一分。佛家的修学,不是修智慧,不是求智慧,也不是求德能,去障碍而已。智慧德能是本有的,你修什么?你怎么能修得到?只是把障碍除掉。古人讲「但除妄想,切莫求真」,为什么?求真又是一个妄想,妄想决定不能够悟入真实。妄除掉之后,就是真,这不但是个理,而且是事实。我们今天从寂静音光明天王这里得到消息,他也给我们做证明,他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这个地方契入一真法界。我们虽然功夫做不到,道理了解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逐渐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这首偈就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佛于劫海修诸行。为灭世间痴暗惑。是故清净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

  变化力光明天王他的赞颂,也是他的报告。他得的法是「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跟前面天王所证得的法门很相应,有连带关系。天王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那就是修行要长时间,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够成就。他在这里举出的例子,这都是事实。『佛』,诸佛如来,『于劫海修诸行』,「海」是比喻,比喻时间长,无量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在无量劫里面修行。可见得这个事情不是短时间,我们想在短时间成就,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妄想分别执着。最好的方法是把修学时间长短这个念头打掉,修行是永远没有间断的,生生世世的。成了佛之后,还要示现修行的样子,度众生,做给别人看。所以修行,怎么能有中断的时候?「修行」两个字的意思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诸行是众多的行为。无量无边的行为归纳起来,总不出身语意这三类,佛家讲三业,三业就把「诸行」总说了。无量无边不同的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每天接触一些大众,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一举一动,身业的行为;把无量无边的行为都包括了。我们行为有错误,将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什么叫错误?正、错有个标准;没有标准,你怎么知道你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标准很多,这什么原因?众生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不可能一下觉悟。佛教化众生,祖师大德在经论里面给我们概略的区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五个标准。用这五个标准来检定,我们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净还是染。

  凡夫先从善恶上来订标准,佛给我们订五戒十善,我们现在用得上,最低的标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这是正行,与十善相违背是邪行,邪正、善恶用这个标准来界定。再向上提升,天道还要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十善与慈悲喜舍相应,这是天道;十善与慈悲喜舍相违背,是人道,不是天道。愈往上去标准愈高,到法身大士那个标准完全与自性相应,这是善,与自性相悖那是染。我们前面读的这首偈子,寂静音光明天王所说的那是与性德相应,那是菩萨的标准。如果我们说得浅显一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这十大愿王相应是法身大士的标准,就是与性德相应;与十大愿王相违背的是与自性相悖了,那是染,那是恶。所以标准有很多,我们现在是在什么地位,应当要认真努力采取哪一种的标准?但是佛法的修学跟世法不一样,我们虽然是以五戒十善为我们修学第一个标准,我们同时可以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华严》里面所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因此,经要多读、要多听、要多明了,都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这就是悟处提升了我们的境界,对于我们的修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一门精进。

  『为灭世间痴暗惑』,这是修学的目的。为什么?为断贪瞋痴。目的要纯正,不是求世间的福报,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目标若定在世间法里面也能够得到,不是不能得到,那不是果报,那是得不偿失。我们费了许多精力,费了许多时间去修行,得的不过是人天福报,你说有什么意思?好象你在开矿,找到一个金矿,费了许许多多时间去提炼,纯金炼出来了,到外面去换一块糖吃,你说你冤枉不冤枉!所以一定要把世间种种诱惑、种种受用舍弃掉。释迦牟尼佛证的是圆满果位,他所示现的生活方式,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告诉我们,如来在果地上,尚且不贪图名利,不接受五欲六尘的受用,何况我们初学?这个示现就告诉我们,那个方式是有害的,名利、物质上的享受决定有害,有大害,要舍得干净。我们有,有就布施,供养别人,这是福;只修善福,不受其害,很重要很重要。

  『是故清净最照明』,这一句,智慧透出来了,我们现在讲过高度智慧的生活。这是变化力光明天王他所悟入的,他用这个方法证得的。这个报告对我们初学非常有利益,告诉我们修行要有耐心,要有纯正的目标,要记取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示现的意义我们要能体会得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0卷)

  请看经本,化乐天偈颂的第四首:

  【世间所有妙音声。无有能比如来音。佛以一音遍十方。入此解脱庄严主。】

  这是庄严主天王他的赞颂,他所得的法门是「示现无边悦意声」。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是妙音,这四句好懂。『世间所有妙音声』,这是讲六道,人道跟天道。天乐我们没有听过,只是在经论里面看到佛菩萨赞叹形容过;而世间这些音乐歌舞,我们也能够接触到一些。学佛之后,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初学,佛禁止我们参与这些场合,原因是怕扰乱我们自己的清净心,而对于五欲六尘生起贪着,所以佛在戒律里面才禁止。对于大乘菩萨,定慧已经成就的人,佛就不禁止。所以我们在许多古迹里面,像是敦煌、云岗这些石窟里面,看到佛菩萨种种变相图,世尊说法,诸天都是以音乐歌舞来供养,我们常常看到的。这些境界,都是定慧已经成就的人,心地清净,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人家真正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所以示现出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展现这种境界给我们看。可是初学佛的人,不可以接触这些境界,接触之后,没有不堕落的,所以学佛确实是有阶段的,不是上根利智、不是再来人,这些场合接触不得,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可是在弘法利生,这许多境界又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讲经说法就不契机,所以我们接触,总是要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在这个境界里面,念念还是要提起佛号,不为境缘所转,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真正修行功夫,这个场所非常明显,你会不会用功,你能不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

  这个地方,这一首偈里面所说的「妙音」,这音声含义很广,总不外一个是音质、音色,第二个是音声里面所显示的内容。论到音色、音质,确实世间所有妙音声都比不上如来。为什么?如来的音声是最极清净自然,从清净心里面生的。凡夫的音声,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这个偈子一看,你就明了,当然不能为比。不但音声不能比,色相也不能比,诸佛菩萨是清净色相,我们是污染的色相,污染到了极处。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你修学的功夫完全显露在你色相、音声之中,古德讲「诚于中,则形于外」。我们内里面的功夫完全表现在色相里面,所以哪里能够瞒得过人?瞒人只是瞒愚痴之人。世间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你瞒不过他;在佛法里面,有修行的人,你瞒不过他;人家心地厚道,不说而已。为什么不说?说了没用处,世出世间圣人言说都是讲究契机的。你肯学、好学,喜欢听,听了能够改过自新,你就会时时刻刻遇到善知识。为什么?都愿意帮助你,正是佛家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就是乐意帮助你。你不肯听、不喜欢听,听了之后不能去照做,善知识对你就一句话都不说。所以你就感觉得一生当中遇不到善友,纵然遇到善友也不得其利益。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

  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住世的时候,无不热衷的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听众很多,得度的人不多,得利益的人不多,得度、得利益又各有浅深不同。这些情况我们总得要知道,知道之后自行化他都能够离相,不着相了,才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才能让自己定慧功夫增进。我们苦心教导,他不听,我们不会失望。为什么?当然是这样情形。十个听众当中也许有一个会听进去,一百个听众、一千个听众,有两、三个人得利益,这一会就没有空过。不可能叫人人都得殊胜利益,那是做不到的,佛菩萨也做不到。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听众有多少?佛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常随众,少数。这些常随众不是普通人,这是佛菩萨化现的。由此可知,这什么原因?各人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厚薄不一样,浅深不一样,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个人解的深广也各个不相同。所以有人听佛说法,证无上菩提,得究竟的佛果;有人得菩萨,有人得声闻,有人得缘觉,有人得人天福报,还有人听了堕三途,比比皆是。如来说法尚且如此,我们算什么?但是希望众生得佛法殊胜利益,这个愿望不能没有,众生闻法能得多少利益,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我们在讲席当中说得很多,有没有办法把我们自己修学的能力向上提升?使我们没有成熟的善根,能在这一生当中成熟,有没有方法?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方法。方法都在经论当中,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深解义趣,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对于增长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快的。可是这里头最难的、最大的障碍,不在佛菩萨,不在善友,是在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习气,如果你不能够把它断除,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把它断除,我们就办不到,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所以要晓得,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很重,这是自己的病。严重的,外面外缘不好,外缘是什么?助长我们的恶习气。尤其是个出家人,信徒一看到出家人高高在上,一切都奉承,于是出家人的习气最难断。在家人成就比出家人高,这是诸位都看到的。我们常常见到、常常听到,在家人念佛往生瑞相稀有,出家人死的时候迷惑颠倒,什么原因?出家人有过失自己不知道,信徒也不说,尊重你,不敢讲你,你做错事也成就你,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要晓得,信徒害死了我们!我常常讲,可是这里头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在家人修福,出家人折福;在家人赚钱很不容易,所以他很勤俭;出家人是想什么信徒都送来,以为什么都没有困难,折自己的福报,决定堕阿鼻地狱。佛教我们惜福,我们忘掉了,我们哪里懂得惜福?我看到在家人,我那个李老师就是在家人,用公家一张信纸、一个信封,都要向主管长官那里去呈白。为什么原因?我要不向主管长官去报告,他要不同意,我犯盗戒。在家居士懂得,出家人哪里会懂得?所以《地藏经》上讲的「侵损常住」,谁干的?出家人干的。拿起电话,废话一大堆,一通电话打半个小时,这是常住的钱,众生在里面修福,你这是给众生种福吗?所以佛当年在世,做成榜样给我们看,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供养,仅限于四事:饮食,中午你去托钵,一天吃一餐饭托钵,这个应当接受人供养;衣服,卧具,生病的时候医药,就这四桩事情。太过分了就是作孽,我们出家同修懂不懂这个道理?晓不晓得这个果报的可怕?有没有警觉心?

  世间圣人,「妙音声」是教我们做人,这是妙音;教我们堕落三途的,那是粗恶之音。可是现在人偏偏喜欢粗恶之音,对于妙音就起反感。佛说一切法,音声是帮助我们断烦恼,出三界,证无上菩提,我们对这个音也不乐,也不喜爱,这是真的。果然喜乐,必定是依教奉行。读经、听法,阳奉阴违,这就是没有喜乐之心,依旧还造三途业报,真正是不怕因果。谚语里面有所谓「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你们想想这谚语是什么意思?出家人高高在上,错了!释迦牟尼佛是低低在下,你在经论里面看到,世尊接触大众,从来没有贡高我慢的心。中国古圣先贤也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夫子处事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从来不敢轻慢一个人。没有读过书,无知无识的人,孔夫子见到不敢轻慢。在经典里面处处看到,世尊处事待人接物,都做了最佳的榜样给我们看。所以此地的「妙音声」,要紧的还是着重在它的内容,真实教诲,纯善无邪,这是如来的妙音。

  『佛以一音遍十方』。什么是一音?纯一真诚,纯一善心,纯一爱心,纯一利益一切众生音。《华严》教导我们「一切即一」,一切是指教化众生的方式不相同,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这是多;「多即是一」,佛无论现什么身相,无论说什么法门,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指出我们成佛之道。方向跟目标永远不变,这是一音。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今天结集成这么多经典,一音。佛法,大家都晓得,称为内学,心性之学。我们现在与许许多多宗教接触,于是有很多宗教徒问我们,你们佛经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经典是神说的,神降临的。我们佛经不是的,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口述的。佛当年在世,没有写过经典,没有著述,经典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就记忆当中写下来的。我们这个说法,他们听了之后就起了疑惑,那这个记忆会记错。以我们的心,去度佛当时弟子们的状况,我们会记错;那记错了,不就说错了?这怎么可信?尤其是佛经讲的四次结集,第一次结集距离佛过世的时间很近,也许人还相信;愈往后去,时间愈远,最后一次结集,距离佛灭度两、三百年。这种代代口传,哪有不发生错误的道理!那我们这个经典谁能相信?信不信由人!

  我们了解,佛菩萨灭度,灭度他会再来。在我们中国,祖师大德当中,史书里面记载的,就有佛菩萨再来。众所周知的永明延寿大师,阿弥陀佛再来;过去天台山国清寺丰干和尚,阿弥陀佛再来;寒山、拾得,文殊、普贤菩萨再来的;唐朝傅大士,示现在家居士身,弥勒菩萨再来的;近代印光大师,诸位晓得,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宝志公,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所以历代高僧大德当中,许许多多佛菩萨化现的,我们肉眼凡夫哪里知道?佛菩萨在不在这个世间?在,多得很,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来帮助后学,帮助世人。何况佛法的教学,不是教我们跟着释迦牟尼佛学,跟着释迦牟尼佛学,那就变成宗教,错了。佛教我们自己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谁是佛?每一个人都是佛。明心见性的人就叫佛,他传授我们一套明心见性的理论,明心见性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就是因为有烦恼,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三障。只要把这些障碍除掉,你自己就是如如佛。你成佛了,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与过去那些佛无二无别,没有两样,佛佛道同。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示现佛的相,应以佛身而得度,他老人家示现佛相;其他许许多多诸佛如来,有示现菩萨相,有示现比丘相,有示现居士相:优婆夷、优婆塞,有示现童男、童女相。结集经藏这些出席的菩萨、声闻,那里头很多是古佛再来的,我们如果了解这些事实真相,对于结集丝毫不怀疑,我们就能相信。大乘经上说得很多,阿难尊者在过去生中跟释迦牟尼佛同学,无量劫来老同参,今天唱这一台戏,哪个唱主角、哪个唱配角,临时组合的。经典上佛告诉我们,观音菩萨早就成佛,文殊、普贤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的身分,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学佛的同修,常常听经、常常读经,对于这些理事都不会怀疑,说起来大家都点头、都能相信;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难免不产生疑惑。

  不仅是如此,再讲到翻译,翻译不就更困难了吗?现在佛经,从阿难尊者那个时候的结集到现在,依照外国人的说法,也有二千五百多年,原始的典籍已经都不存在了,照中国的记载是三千多年,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典籍是辗转流通的,而且原始的经典几乎已经都不存在了。现在存在数量最多的是汉文、西藏文跟巴利文,这三种是最丰富的,而巴利文里面都是小乘经,没有大乘,大乘经论存在汉文跟藏文典籍里面。这三种都是通过翻译的,原文是梵文。这翻译的靠得住、靠不住?又叫人怀疑。我初学佛的时候也有这个疑问,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翻经的这些大德,最低的地位也证得小乘三果的圣人,这是讲断证功夫等同三果,他的智慧、德行远远超过他们。这个意思就说明,参与翻经最低的程度,在大乘菩萨位上来说,大概都是圆教五信位、六信位的地位,不是凡夫。见思烦恼将要断尽了,见惑是决定没有了,见惑断尽才能证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哪里是凡人?主持翻译的,几乎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相信。你在佛法上修学,愈深入愈相信,知道这个的确是事实。就连会集的,也都不是凡人。众生愈有苦难,佛菩萨愈慈悲。佛法是教我们内证,信解行证,不是止于信,不同一般宗教。一般宗教是止于信,所以信就得救,你不信就不能得救。佛法不是如此,佛法要证,证才能得救;信不行,信解都不行,要行证。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往生就是证果。所以我们要想想,我们有没有具足往生的条件?佛法修学最基本的条件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我们具不具足?如果这十一句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你信解都不行,都不能往生。古人讲,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没有行证,佛法重在行。净土宗的表法,《华严经》的表法,佛代表理体,代表一念自性,所以只有一个;用就多了,所以「用」,用两个菩萨来做代表,从体起用。两个菩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行门,《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摆在第一位,文殊摆在第二位,你想想什么意思?普贤代表行,文殊代表智,行摆在第一,行重要。你不肯干不行,光有智不能成就;有解无行,不能成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净宗法门里面,阿弥陀佛代表自性,观音、势至代表从体起用,净宗把观音摆在第一位,观音代表行门,势至代表解门。要跟《华严》相比,观音菩萨就好比普贤,势至菩萨就好比文殊,着重在行。只解不行,有什么用处?解行要相应。清凉在《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玄义里说过,「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不能成就,所以要解行并重。

  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劝勉同学们学佛。讲堂里面每天有两小时讲经,解门;念佛堂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行门。怎样叫念佛功夫得力?一定对于这个法门透彻的理解。为什么?行门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分别是尘沙惑,执着是见思惑,这些东西放不下,就是你认识不清楚,也就是你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彻底,解得不够圆满,你放不下。如果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功夫就得力了。千经万论,苦口婆心,无非是帮助大家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还要那么执着?一定要把是非人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佛堂功夫就得力了。这个法门是稀有的法门,五乘齐入报土,所有经论里都没有。成就之快,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你为什么不能成功?是因为你放不下。你要果然彻底放下,没有一个人不成就。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些道理不能不明白,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空过了。

  这些音是真正的妙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给我们讲这些经论。《华严》,古德肯定把它看作净土往生经。前清干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净宗了不起的一个人物,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华严》,这三部经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最后的结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多明显。我们修净土的法门,我们的心行跟十大愿王这十个纲领相不相应?十个纲领,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们念念欺骗诸佛,你就完了,怎么能成就?果然存一个欺骗诸佛的心,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欺骗一切众生,你的赞叹也是属于毁谤,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们要真干,要真正反省,要真正回头。这一生要回不了头,还是因循苟且,敷衍塞责,虽然种一点善根,那李老师说的,你还要「经长劫轮回」,你还要长劫去受苦报,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如来的妙音,要懂得如来妙音里面的深义,佛在经论里面劝导我们深解义趣。世间圣人的成就,宋朝司马光,我们在他传记上读到,他说他一生的成就,得力一桩事情:不欺骗人。一生他做到了,「事无不可对人言」,一生没有一桩事情隐瞒别人,不妄语。所以古德有教人,「功夫要从不妄语始」,从这里开始。还会打妄语,还会欺骗人,你就完了。这首偈看起来好象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意思非常深、非常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

  【世间所有众福力。不与如来一相等。如来福德同虚空。此念光天所观见。】

  念光天王,他得的是「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他从这个地方证入。偈颂前面两句是讲福德相。『世间所有众福力』,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的福报不是别人赐予的,如果别人能够赐予我们福报,那佛菩萨大慈大悲,他应当赐给我们福报,他要不赐给我们福报,那他就没有慈悲心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福报不是别人能够赐予我们的,别人赐予我们福报,还是我们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别人赐给我们,我们也得不到受用。佛家讲事实真相,就是世间人所谓的真理,事实真相是什么?是业因果报。修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这是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很多。财富是修财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种怎么会得到?这个说法才合乎逻辑,我们中国人讲合情合理合法。佛的慈悲是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教我们怎样修因,然后就得到福报,这是真实的教诲,这才叫妙音。如果我们不修这个因,想得福报,哪有这个道理!佛经里很肯定的告诉我们,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

  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深信事实真相,世间法是因果转变的,佛法也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众缘和合而现的幻相,所以佛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虚妄的相,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它有相无性,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可以受用而不可以执着,佛菩萨为我们显示自在的受用,所以心地清净自在,受用决定不碍觉正净;不但不碍,而且还增长定慧,这个受用正用了。凡夫的受用,他起心动念,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这凡夫受用。佛菩萨的受用,苦乐忧喜舍都没有,所以清净自在,那个福德就大,所以「如来福德如虚空」。苦乐忧喜舍是有界限、有范围,不能够超越。

  经文里面,为什么说「世间所有众福力,不与如来一相等」?这是做个比较。「如来一相」,我们从最粗浅的地方来说,三十二相,任何一相都是个福相,是福的果报;每一个相好,都是很长时间修福才成就的。所以佛在经上说,菩萨成佛了,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诸位想想,一百劫的时间多长,修什么?修善因,才能具足三十二相。菩萨成佛,这是什么佛?藏教的佛,佛家也有称他作「藏头佛」。藏教的佛才是这种情形,通教的佛也是这种情形,为什么?没见性,所以才要百劫去修相好。圆教的佛就不需要,圆教的佛是见性,性德现前,那就不需要修了。讲百劫修相好,你听到这句话,就知道这是藏教佛。在圆教就不是三十二相,这部经里面我们常常念到,「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每一个相、每一好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世间所有众福怎么能跟他相比?

  我们现在明心见性做不到,只有靠修福,我们要懂得修福,修福才能改变我们这种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今天生活受种种的苦报,是自己过去生中、现在世中造作不善业所招感的。尤其是受苦受难,处在逆缘、逆境之中,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你要说别人加于你的,错了,别人为什么不加于其他的人,要加于我?佛给我们讲这是业感,你自己造什么样的业,感应现前。你要怪人,你又造罪业,那你的前途愈走愈黑暗、愈堕愈深,那真的就是没救了。佛能够帮助的人、能够救的人,是他能回头、他能够反省、他能够检点,这个人就有救。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点,一味把这些过失都推给别人,这个人就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善根断掉的人。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检点,自己是不是经上讲的一阐提?如果常常能反省、常常能检点,这个人就是有善根,就不是一阐提。

  我们为什么把晚课所读诵的经文,选《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为什么选这段经文?就是让我们每天反省。自己不会反省,自己找不到自己的过错,读读这段经文,对照对照,那一段经文里就是讲五戒十善。细心每天去对照一下,去照照镜子,佛教我们做的,我们有没有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有没有违犯?那就是持戒念佛,那是真正做忏悔的功夫。早课我们选「发大誓愿第六」,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跟阿弥陀佛、跟诸佛如来发同样的誓愿,心同佛、愿同佛,晚课是解同佛、行同佛,决定得生净土,这才是真正佛弟子。我们的心愿解行跟佛完全相违背,这不是佛弟子,纵然出家也是冒名的佛弟子,冒充的。这冒牌的,冒牌就犯罪,假冒的,不是真的。不要认为出家了,受了戒,戒牒都拿到了,戒牒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不承认。你是个在家学佛的人,没有受过三皈,也没有受过戒,你能够依教奉行,佛菩萨承认你是佛弟子,龙天善神承认,日夜保护你。

  今天世间人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苦口婆心劝告他不听,骗他很容易听。出家人骗在家人,在家人骗出家人,还以为自己修学得很如法,将来堕落,见了阎罗王,那个时候后悔莫及。我们在《感应篇》里面读到,《无量寿经》上也读到,这是前天才讲过。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西方世界的天人,人家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怎么能够瞒得过人?所以瞒人的人、欺人的人是最可怜的人,为什么?只是欺骗自己,怎么能欺骗到人?人家有神通、有道力。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就是指自欺欺人之人,这是可怜悯者,真正可怜悯者。觉悟的人,真正佛弟子,断恶修善,懂得修福,所以前途是一片光明。修福一定得福报,得的福决定不自己享,要把这个福报给一切众生共享,这才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诸位要晓得,用什么方法报恩?断恶修善。用什么方法救苦?把自己的福报给一切众生共享。所以报恩是修福,济苦是施福,把你的福报布施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有一法不圆融,无有一法不贯通。《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如是,佛法如是,世法也如是。

  「如来一相」,此地的如来不是藏、通佛,这是圆教的圆满佛,所以任何一相所具的福报等同虚空法界。为什么?称性,真心的流露,真心的起用。我们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在诸佛如来智慧福德圆圆满满的包含加持之中,所以净土宗的祖师常说,如来念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们,阿弥陀佛念我们是真念,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假念,诸佛如来护念我们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如来加持?我们自己有反抗的力量,抗拒不接受。我们自己做了一个保护圈保护自己,这个保护是什么?烦恼;妄想分别执着做了一个圈圈,把自己装在里头,诸佛如来怎么加持都加持不上。什么时候自己把这个圈圈摆脱掉,把这个圈圈打破,你就见佛,你就见性。我们为什么这么愚痴?为什么作茧自缚?为什么不肯放下、不肯舍弃?

  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今天日子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为什么有这么许许多多的灾难。大灾难虽然是共业,共业里有不共业,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诸佛菩萨住在我们这个世间,化身跟我们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这些灾难他们不受。他们虽然示现在这个世间,常住一真法界;极乐世界的菩萨到这个地方来示现,常住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此地。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地方,别有一真法界,别有极乐世界,你错了。经论上不是讲得很清楚?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得只要你心净,你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心清净了,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当下你就见到阿弥陀佛,你就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就见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哪些是诸上善人?人人皆是诸上善人。我们今天见不到,被无明习气所缚,被现行烦恼所障,所以把一真法界变成五浊恶世,而且浊恶到了极处。自己变的,不是别人变的,所以这种境界自己可以转,那你为什么不转?

  佛教导我们,诸位同修都知道,说起来你们都很清楚,佛教给我们转恶为善,你们知道,转迷为悟,转凡成圣,都知道,为什么不转?转变在自己,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三个可以同时转,不必一个一个,先转恶为善,再转迷为悟,最后再转凡成圣,这多麻烦!那个转法就是渐教,要费很长的时间;三个同时转就是顿教,就是圆教。我们今天所读的这个经典是圆顿大法,圆顿大法是三个一起转。我们的讲堂、念佛堂就是转变的枢纽,我们生活环境,我们学习的空间,是转变的场所。从哪里转?从心地里头转,心转了,行自然就转。所以古德,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讲求「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根本是观念,从观念上转、从心地上转,就转得快,转凡心成佛心,转六道的行为成佛菩萨的行为。我们今天讲这些话,绝不是讲空话,面对着经论,经论里面许许多多的教训,有理论、有方法,而且境界说得清清楚楚,只要能信能解,依教奉行,我们就转过来了,转过来是大福,转过来是大心。念光天王这赞颂我们就没有白念,我们在这里学到了。无尽的福报就在我们眼前,人人可以得到,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获得;想获得,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