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安厅消防局:第一六一一卷——第一六二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01:5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第三首看起,我们把三、四、五,这三首偈念一遍: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这三首偈很明白的给我们说出来,『菩萨以是初发心』。这个初发心的意思通前通后,通前是十信位的初发心,通后是十住菩萨初发心,这个意思在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们先讲偈颂,大意略略的介绍一下,然后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他的《疏钞》注得很丰富,内容非常丰富。从经文我们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标准。发菩提心才称为菩萨,所以二乘人只称阿罗汉,不称菩萨,什么原因?他没有发菩提心。这就可以知道菩萨之尊贵,可贵之处。

  我们学习要从前面一首看起,这四首偈不能够漏掉。前面第二首,「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五桩事情是决定要舍弃的,决定不能够贪着。「五欲」,诸位知道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物质生活,财色名食睡,都是世间人想尽一切方法,甚至不择手段去追求,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王位」在此地,我们把它看作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领导人要是菩萨就没有问题,不是菩萨,免不了要造业,这个要知道。「富饶」是讲财富,「自乐」是讲自利,「大名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不仅是好名,也在那里争权夺利。王的眷属,王的眷属是大臣。这些我们从历史上看,从眼前事实上去观察,都是一般人想尽方法所追求的。追求的心要是不善,要是为自己,问题就严重;如果是为众生,那是行菩萨道。

  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三、四十年前,赵恒惕老居士的儿子,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他大我五岁。那个时候在台湾,他在教育部当秘书,不是秘书长,是秘书,秘书处里面的秘书。曾经有一个职位,好象是个局长的职位,他想争取,来问我。他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来问我,可不可以争取?我说:你争取这个职位,你的目的何在?他说:在这个职位,可以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我说这个行,这没有问题。如果说是你藉这个机会自己升官,当然你的地位高了,你收入也多了,你权也大了,你要是为名、为利、为权利,那你就完全错了。他明白。他去争取,以后没有争取到,来跟我说。我说很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争取到了未必是好事,争取不到未必是坏事,这个意思深。争取到了,你要不是真正的负责尽职,为大众服务的话,很容易造业;争取不到,你就没有这种造业的缘,未尝不是好事。

  毕竟是个学佛的人,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他退休之后移民美国,住在旧金山。我们大概也有,好象有五年没有连系。这个人是个读书人,通情达理,他也是方东美先生的学生,我们常常在一起聚会。所以职位也是如此,古人避免。你看历史,中国的历史是一代一代的,二十五史。每部史书里面,都有一篇「隐逸志」,隐逸传记。就是这些人有道德、有学问,他不做官,不追求名利,甘心情愿在山林水下过一种清闲、悠闲自在的生活,半耕半读。中国历代这种人很多,为什么历史上还给他立传?我在最初读历史的时候,对于这部分就怀疑,为什么?历史上立传的人,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史学家给他立传,留传后世。这些人,确实是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没有出来为国家贡献,没有出来为人民服务,为什么史书上给他作传?总是好几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这些人是社会安定的一股力量,他如果是没有读圣贤书,对于社会不满,他能不能造反?他有能力,不干。请他做官,他都不干。多半是什么?一半耕田,一半教书,圣贤事业,他是做事,我们不知道。他在农村里面教小朋友,私塾里面的老师,隐居,不出来做事,不出仕。像这五种,清凉大师给我们补充的十种,他沾都不沾。读书、修道、教学,确实到以后我们明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他们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一生做人的目标,确实就像经上所说的,「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怎么样利益世间?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教学,义务教学。这些隐逸的人在古时候,不但精通这些经论,儒释道的经论,肯定精通医学,天文地理他都精通,他研究这些东西。他帮人治病,好医生,有医德,救人。看病要不要钱?不要钱,一切随意,是以救人为目的,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教书也是如此,没有说教书老师要强迫收多少学费,没有这个道理。学生禀赋很好,家庭很贫苦,老师把他找来,不但不收他的学费,还要补贴他的家用,来培养他。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人才,不为自己。这就是真正利益世间,以自己的德行教化,帮助众生觉悟。觉悟就灭苦,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他的行持,帮助人觉悟,做个很好的示范。

  昨天我们讲到『常欲利乐诸众生』,他有这个心。『庄严国土供养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持戒守法是庄严国土,你要不供养佛,庄严国土做不到,我们今天在汤池做的试验就是这句话。供养佛,是我们以身教、以言教教化这一方的居民,现在的对象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学什么?学弟子规。《弟子规》是什么?学孝亲、尊师,弟子规里面讲的内容是七桩事,孝、悌,孝是对父母,悌是对尊长;谨,学谨慎;信,人有信用;爱众,爱人如己,爱乡土如家庭;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你看这不就是社会祥和的基础吗?社会的安定祥和,就是庄严国土。所以这个地方风气转变了,人心向善,各个懂得礼节,懂得关怀别人。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做的,每个人都做到,这不是哪一个人做的。中心带动,居住在这个小镇的全民各个人都在做「庄严国土供养佛」。

  供养佛,佛就是大众,就是一切众生。供养佛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现在的话说,为人民服务。从内心里头发出,真诚心。用什么的心态?底下就说,『受持正法修诸智』,「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正法」是圣贤的教诲,祖宗的教诲。诸佛如来、祖宗教诲,你看他并不重视我们的技术能力,这方面是有,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什么?主要是孝悌忠信,是伦理、道德、因果、智慧,这是主要的。这个地方的正法,确实就是指的伦理、道德、因果。佛法里面,正法是戒定慧三学,它后头有「智」,这个正法是戒定。

  戒是什么?规矩。人在这个世间,不能够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一定跟大众在一起,共同生活。怎样共同过美好的生活,这品经里面的教诲很多,确实每首偈、每句经文,都是我们学习最好的典范。我们今天从基础学起,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是因果,十善业也是戒律,从这里奠定基础。这个合起来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从这里扎根。持戒就能得定,定是清净心。人生活有规律,没有胡思乱想,语言造作也都有规矩。有规矩,心就定了,这一生当中,有自己生活的目标,有自己努力的方向,你说多快乐!中国古时候读书人的方向、目标是希圣希贤,读书志在圣贤,他不是在升官发财,不是在名闻利养;固然历代也有把这个做为读书的目的,那不是多数。

  但是现在我们看这个时代,读书志在圣贤,大概一个都找不到。读书为什么?全是为名闻利养,方向、目标错了,所以社会动乱,天灾人祸。纵然科学技术发达,带给我们很多物质文明的方便,你有没有想到你付出什么代价?但是,如果说我们享受这些先进的物质文明,无需要付出负面的代价,行不行?行!要怎样做法?那要把伦理、道德、因果、智慧放在科技文明的前面,那才叫真正的幸福美满。只要科学,其他都不要,那是悲惨世界。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这一生,真是得人身,闻佛法,亲近圣贤教诲,不容易!这种机缘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遇到有没有接受?接受,有没有能保持?这是大问题。

  都想接受,而没有接受,这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敌不过烦恼。内有贪瞋痴慢,外面有强烈的五欲六尘的诱惑,你能不动心吗?到什么人可以不动心?快要死的人,如果他觉悟了,可以。在一般社会上,到什么时候?七十岁以后。这社会上什么工作都不要你,你年岁太老,哪个行业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要是真正遇到佛法,很管用。为什么?你不得不放下,你在这个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老人,谁要你?哪个行业都不要你了。也许可能死心塌地好好学佛。所以我在大概总也有三十年前,八0年代的时候,我第一次到美国是一九八二年,好象是在八三年、或是八四年。我在旧金山讲经,讲一个多星期,甘老居士他们安排的。

  讲经的地点是在个老人公寓,三藩市的一家老人公寓,老人公寓里面住了四百多个人。这个公寓是私人办的,是犹太人,很聪明。他附设一个幼稚园,所以这些老人他们的孙子,第三代,儿子媳妇都工作,工作的时候就把小朋友送到幼稚园来念书。下课之后,他们就会到上面去,楼上,敲敲他爷爷奶奶的房间,跟爷爷奶奶玩玩。到上课时候他们就上课去,下楼去。我看了,好!老人每天都能跟家里的儿孙见一次面,时间虽然不长,很安慰,很不容易。我在那里讲了七天经,我就从那里想到弥陀村。我说这个老人公寓,如果统统都是学佛的人,那多么美好!而且这些人都退休了,心都定下来,什么妄念都没有;有妄念也没用,真的把心安下来念佛。在那个时候就想到,在这个时代,二十一世纪,给年轻人介绍佛法,让他认识。真正修行一定是退休之后,他心才定得下来;没有退休,他心定不下来。弥陀村的想法,起源就是老人公寓里面讲几天经,想到这桩事情。虽然想到,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办法兑现,可见得缘不容易,缘很难。

  正像「万姓先祖纪念堂」,这个念头很早,最早我的想法是百姓宗祠。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国民间的祠堂破坏了,我知道,我很清楚。我们中国文化承传,三个硬体的设施靠这个,几千年来就靠这三个设施。第一个就是祠堂,祠堂的功用是什么?教孝悌。你看《弟子规》上第一句,「首孝弟」,这个要是没有,根都拔掉了。人要是变成不知道尊敬父母,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长辈,天下哪有不乱的道理!我想了两个星期,如何补救?我写了一篇文章,在报纸杂志上也发表过,百姓宗祠。希望将来每个县市有一个百姓宗祠,这样子更好。有破坏,有建立,有新的,一定比旧的还好。旧的是每个家庭的家族祠堂,新的,我们建一个总祠堂,大家都在一起,我们的民族就团结了,比每一家各个家庭祠堂意义更好。有地方首长主祭,春秋祭祖,每个县市推一个代表陪祭,提倡孝悌,这是教育。

  第二个是孔庙,孔庙教伦理道德。第三个是城隍庙,城隍庙教因果,因果教育。这三个硬体设施在中国二、三千年,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能疏忽,不能说它是迷信,不能说它是愚民政策。现在把它废掉,统统不要了,不愚民、不迷信?前几年,陈老居士来看我,陈郎,在香港也很有名,四川人。我们见过很多次面,在一起吃饭,他就讲,告诉我,他回到四川老家去看。他说从前大家都拜神,社会犯罪率很低,现在大家不要神,犯罪率上升了几十倍。前年我请江逸子居士画「地狱变相图」,去年完工,我们把它付印,在全世界流通。我送了一张给傅铁山大主教,他看了非常欢喜。我跟他说,我说一个城隍庙,在从前,对于治安上来说,至少抵得一万名警察。他把桌子一拍,「不止!十万名。」十万名警察没有办法把这个县市的治安做好,一个城隍庙能发生那么大的效果。他讲的是迷信吗?不是。现在外国人相信,外国人相信有轮回,外国人相信有因果报应,相信的人愈来愈多。

  我们希望化解冲突,希望社会安定,希望世界和谐,而把这些宝贵的方法统统废弃掉,不要了,那你的安定和谐是一个理想,没有办法实现的。这个世界乱,往下去还是要加倍的动乱,到最后的结果则是世界末日,整个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毁灭,是人为的,你说这个多可怕!

  我们今天明白了,「受持正法修诸智」重要,你要把握着这一点。肯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所学习的没有古人的多,古人世世代代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经验的累积,几千年历史的教训,我们如果舍弃它,自己怎么学也学不到他们的程度。聪明人,为什么不继承这个传统,再向前推进,这就对了,所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正确的。不要蓝,要搞一个能够胜于蓝的,这个做不到。学习,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这个智就是佛门讲的开悟,大彻大悟。悟,从什么地方开的?悟从定开的。你心不清净,心定不下来,现在的人心浮气躁,妄念纷飞,他哪有智?他有的是什么?聪明,聪明不是智慧,佛法对于这个辨别得很清楚,世智辩聪。不但是我们人间不是出于禅定的智慧,都是世智辩聪,即使佛经上讲到天道,色界天人有四种禅定,无色界天人又有四种,四禅八定,甚深禅定,他有没有智慧?没有,他只有定,没有开慧。定能伏烦恼,不能转烦恼,这个要懂。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那个妙极了!

  所以烦恼你也不能厌弃它,一定要把烦恼断掉,那是错误的。烦恼断掉之后,菩提也没有了,烦恼跟菩提是一体。觉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生死跟涅盘也是一桩事情,觉悟了,生死就是涅盘,迷了的时候,涅盘就是生死。涅盘、生死不二,烦恼、菩提是一。所以,佛教导我们觉悟要紧,佛教学的宗旨就是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转过头来,觉悟,佛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毕业了。所以到阿罗汉,出了六道轮回,才叫正觉。那是什么?那是智慧,不是大智慧,小智慧。而六道里面没有,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都没有智慧。佛法在这上面说得很严格,标准是丝毫都不肯放松。

  所以告诉我们,初学是以断烦恼为第一桩大事。烦恼怎么断?持戒、守规矩,都是方法,那不是目的,持戒是方法。得定、得清净心呢?得清净心还不是目的,还是方法;慧开了,这是目的。所以你才晓得,持戒是手段之手段。因为开慧一定要禅定,禅定是开智慧的手段,持戒是得到禅定的手段。经典上佛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佛没有一个不是这样修成的,我们能够离开这个方法,搞一个新的办法来修成吗?新的办法能真叫我们得清净心吗?能叫我们里面不生烦恼,外面不受诱惑,你能做得到吗?要好好想想,如果做不到,彻底失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怎样去「受」,接受?现在「受」是非常困难。困难在哪个地方?我们真的是完全不懂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多次的讲到,受在诚敬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在诚敬。不诚不敬,佛来天天教你,你还是没有受,你所听的是皮毛、常识,不痛不痒。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是从小就没有培养过真诚恭敬的心态,没人教,所以不晓得什么叫诚,什么叫敬?现在虽然是接触圣教,还是不懂。什么是诚敬?在佛法里面讲,「一心」。你看很多忏仪、仪规里头,一心顶礼,念佛里提倡的「一心称念」,我们没做到一心。顶礼、称念里面都有妄念,有妄念就不诚,有妄念就不敬。真诚恭敬里头,没有妄念。

  李老师当年教我,我那个时候学佛好象有四、五年了。正式的跟章嘉大师学了三年,章嘉大师圆寂之后,过一年,我才认识李老师,所以跟李老师之前有四年。我拜老师,老师给我的三个条件,其中有一条,「你过去所学的,跟章嘉大师学的,跟方东美先生学的,我一概不承认,你到我这里来,一切从头学起。」这什么意思?他对于方先生跟章嘉大师都非常尊敬,这是我们知道的。为什么我在那里学的,他一概不承认?如果要承认,我的诚敬就要打折扣了。为什么?李老师讲的,我会想想章嘉大师怎么说,方老师怎么说的,会做个比较。甚至于还能提出问题来跟老师辩论,这肯定的。他不承认,没话说了,没有话说,就没有意见。等于说你是一张白纸,开头跟着李老师,一切听他的,从头学起,这么个道理。

  师资之道确实是如此。还好我前面两个老师,一个学哲学,一个佛学,如果说多接触几个老师,李老师就不会收了。点点头,好!欢迎你来听经。为什么?你已经乱掉了。像一张纸,已经被人家涂得乱七八糟,不能教。今天你到哪里去找一张白纸,找一个什么意见都没有的,百分之百听话的,找不到,难!所以「受持」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我们讲到受持非常不容易,这是我们的关键。能真正肯接受,能保持,保持就是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受持的心、诚敬的程度不一样,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诚敬,受持的力量就达到十分,二分诚敬,那只有二分。二分、一分都很了不起,换句话说,都能有成就,怕的是完全没有受持。最可怕的是没有受持,以为自己受持,这就不能回头。发觉到自己并没有真正受持,他会回头,他会忏悔,他会回头。最怕的就是他自己不晓得自己的过失,这就非常困难。

  你看第三首后面这句,最后这一句,『证菩提故而发心』,你看这个目标多么明显!「证菩提」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为这个来发心学习,不是为别的。再看第四首:

  【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这都是我们要学的,都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什么是「深心」?古大德总的给我们说明,深心是好善好德。我跟诸位讲得很具体,什么是善?什么是德?我采用《无量寿经》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这是善、是德;清净、平等是善,觉是德。要用深心,清净平等觉的心,去信、去解;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不觉悟,信解都没有。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因为再上去一步,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再上去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

  后面还有一品经,叫「发心功德品」,那是讲初住菩萨真正发菩提心的真实功德。这个地方是在预备期间、学习期间,还没有达到,差别在此地。那你就晓得,清净平等觉是多么重要。清净平等觉在哪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怎么样学清净?放得下就清净,放不下,清净就得不到。放下什么?放下染污。财色名食睡增长我们的贪瞋痴慢疑,它生烦恼,不生智慧。它所显现的是心浮气躁,不是心平气和,不是。你说这些东西要不要放下?佛菩萨、阿罗汉、祖师大德们,他们的心为什么能清净?他一尘不染,他什么都不要,你送给他,供养他,转手就送别人。

  我在台中,李老师给我做出榜样。他在那里教化众生的功德也很大,学生很多,学生里面,有地位的、有财富的不少。看到老师的衣服穿了几十年,都破旧了,做几件新的衣服供养他。内衣,供养的人很多,老师收到供养,人走了之后就分给大家,我还分到二、三套,都是很好的料子。到老师往生之后,我们才发现老师里面的内衣都是自己补补,破了再补,补了又补。内衣、内裤跟袜子没有一双是完整,是好好的,统统是补过的,他不叫别人补,他自己补。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这一生,在晚年的时候,供养的衣服也很多,一辈子穿不完。我也很想学李老师布施,但是这个衣服是出家人穿的,给在家人很不合适。要能舍,不能不舍。

  澳洲准备办学院,大家都有兴趣。因为现在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人愈来愈少,也没有理想修学的环境。澳洲,读书是很理想的一个地方,安静!住在山里面,听不到声音,只听到鸟声。他们问我,办什么样性质的学校?我想办个汉学堂,我们净宗学院,净宗学院的三学堂。三学堂,这三学是什么?不是戒定慧三学,是儒释道三学,佛学堂、道学堂、儒学堂。我们招收学生,真正志同道合,对于传统三家的学术有兴趣,愿意一生献出自己一生来深入、来研究,将来可以教学,先培养老师。我是每家十个人,希望有十个儒,十个道,十个佛,我们这个学堂三十个人。三家的典籍参考书,可以说我们都相当完备,好事情!我年岁大了,也教不动了。过去留的这些光碟,可以给同学们做参考。希望我们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诲能够再复兴起来,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发扬光大。不但救国家,真正可以救世界。

  儒释道三家教学的目的,都是教人做好人,都是教人觉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深心信解』,我们感触很深。要清净平等觉的心去信,这是深心的信;清净平等觉的心态去解,那是胜解。当然清净心常存,诸位要知道,清净里面有真诚,清净里面有平等、有觉悟、有智慧、有慈悲,菩提心都在里头,这个我跟诸位说得很多。我讲的是五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句里面决定圆圆满满包含其他的四句。《华严》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表现在事相上,菩提心表现在事上,『恭敬尊重一切佛』。这个一切佛,广义的说,即一切众生,狭义的说,是一切觉者。「佛」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人。狭义的讲,就是尊重一切觉悟的人。那你就晓得,包含所有宗教,所有宗教创教的人都是觉悟的人。佛这个字在中国翻成圣人,菩萨是贤人,圣贤。在印度称佛、称菩萨,中国称圣、称贤,意思相当。所以这「一切」两个字用得好,你可以在这里头看到清净、平等,用我们一般的讲法,包括所有宗教,包括所有的学派,哲学、文学乃至科学技术。所有一切聪明觉悟的人,真诚的恭敬、尊重;那个深心是一直贯下来的,深心的恭敬,深心的尊重。这表现在外面。

  『法』,法是经典,广义的讲,典籍,所有宗教的典籍,所有学术的这些资料,都是法。『僧』是学生,专心在学习的这些人。『亦如是』,也是这样的恭敬、尊重。恭敬、尊重不但是形式,而且有非常具体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就是底下这一句『至诚供养而发心』。供养就是布施,用至诚恭敬心布施,称为供养。供养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有无畏供养。无畏供养是什么?是照顾他的安全,特别是正在求学的这些学生,使他生活能够安定,学习不受外面干扰,他能专心。这是财、法、无畏的供养,尽心尽力。末后一首,特别是对佛教。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

  『深信于佛及佛法』,对佛没有怀疑。对佛所说的一切法,佛法就是经典,包括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现在都收在《大藏经》里面,对这个没有疑惑,完全能接受。『深信』就是前面讲的「深心信解」。『亦信佛子所行道』,佛弟子他能够依教修行,我们对他没有怀疑。如果他是假的?前面我们读过扇提罗,他是假的,他有因果。你要是至诚恭敬供养护持,你得福,他假的没有关系。前面我们讲的五扇提罗,那是欺骗信徒,欺骗众生。外面装起来的样子像是个修道的人,里面邪知邪见,贪瞋痴慢。在此地是为我们示现,让我们真正修福的人,不要在这里灰心;灰心之后,你修福没地方修。这个也怀疑,那个也怀疑,到最后吃亏的是谁?是自己。什么都不怀疑,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只相信这个。

  他今天造罪业,我们供养他,我们得福,他将来要堕地狱,要堕三途。我们跟他结了缘,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也许我还能度他,跟他有缘。如果我们起了分别,起了执着,过失在自己,不在对方。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好!处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态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重要,这是佛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说明,就像善财,善财为什么一生成佛?不需要什么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来生,一生就成功。秘诀是什么?秘诀就是别人没有过失,自己有过失,承认自己有过失,别人没有过失。别人造作一切不善,他是菩萨,他故意这样做,他来教我。我是凡夫,他是圣人,他故意这样表演来给我看,让我反省,让我忏悔,让我改过。我看到他的过失,想想我有没有?都是来教我的。这是究竟圆满的善学,他会学,他学成功了。

  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什么?只看别人过失,不知道自己有过失。所以自己穷年累月,学了几十年,一无所成。问你,过失都是别人,别人都不对,这就是自己的大错。你要是遇到佛菩萨,佛菩萨给你说,人没有过失,六道众生都没有过失。他堕地狱道是为什么?他做错了事情,到地狱道忏悔,那是他的学处。阿罗汉执着没有了,你要晓得执着没有了,平等心就现前;执着是第七末那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分别没有了,分别是第六意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那想想我们,我们有严重的分别执着,是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自己不知道,自己都认为自己很不错。如果你认真详细去反省,你去学学袁了凡,学学俞净意,你才知道自己一身过失。俞净意是遇到灶神,灶神告诉他你一身的罪业,从起心动念,无善可取。他的善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原来自己都以为是真的,被灶神这一说穿,自己一反省,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虚伪,全是欺骗,骗自己,骗众生,还要骗神明,罪大恶极。

  他造的那个果报很凄惨,灶神告诉他,你的果报不只这些,你还有大灾难在后头,后面是堕地狱。这一棒把他打醒了,他天天想自己的过失,愈想愈多。我们为什么没有过失?没有去反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等到恶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来不及了。遇到这样甚深微妙法,诸位要知道「开经偈」是武则天为《华严经》提的。《华严经》翻译出来,送到她面前,她看了很欢喜,在经本上题了四句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就是明心见性。如来是自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那就是如来真实义,不从外来。

  我们今天看到人过失太多,所以对人的信心没有了,不相信。不相信,你所有一切功德也都泡汤了,收不成。你想想我们前面读过的,五扇提罗的故事,提韦供养他没有白供养,命终生欲界第五天,那个福报多大!生化乐天。没有别的,真诚供养,没有怀疑。你欺骗我,我没放在心上,我只知道真诚的供养,你就会得真实的福报。他如果真的是个好修行人,提韦的供养福报还要向上提升,不只在化乐天。被一群恶比丘欺骗,她都能得那么大的福报,天福享完之后到人间还做皇后,还有余福,做皇后。替皇后抬轿子的那五个人,这五个人在中国来讲就是太监,侍候娘娘的。这五个人是什么?这五个人就是以前那个五比丘,就是那恶比丘。他们接受她的供养,这一生要还债,做抬轿子的,这是佛说出来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不要有任何怀疑,对恶人也恭敬,这就对了。善财童子的修学就是他能转境界,《楞严经》上所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心目当中看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善的。我们今天如果把所有一切恶人都看作善人,真正是善人,你要知道,他会回头;我们心中总怀疑他不善,他不会回头。你相不相信?如果你懂得日本江本胜博士水实验的道理,你就会相信。我们真诚、善心的磁波发射到他那边,他有感应。感应不显著,不显著是他恶习气太深,不是一次,好的感应马上就反射过来,不会,慢慢来。一次一次的冲击他,时间久了,三年、五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起作用。所以你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功。还有严重的,到什么时候?到他临终的时候才回头,也不错。

  阿阇世王就是做这个表演,临终的时候才后悔,才求佛度他。佛给他说法,念佛往生净土,真正忏悔。他造的是五逆十恶,阿鼻地狱,那口气没断,还行,还有救。真正忏悔,佛叫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的父亲、母亲都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没想到,他上品中生,在我们一般以为那一定是下品下生,没有想到是上品中生。知道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真诚心忏悔,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了,要做到,要赶快去做,不要耽误。

  【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世尊给我们讲人有本性,本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大菩提,整个宇宙,一切万物,都从它而生。大菩提才是真正的自己,禅宗里面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说这个多重要!此地讲的『无上大菩提』,在梵文里面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文音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就这一句。所以这一句不翻,翻它的音,为什么不翻?尊重不翻。这个意思我们确实能翻得出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自己,本来有的。菩提是觉,阿罗汉就证到菩提,舍去了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菩提就现前。心平等,没有高下,平等心现前。再进一步,就是菩萨,菩萨把分别舍掉,于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心得清净。再往上去,佛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菩萨所得的叫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等于佛还不是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等于佛,因为你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所以说你是等于佛。确实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跟究竟圆满的佛真的是差不多;我们六道凡夫,包括天人,色界天、无色界天,决定看不出来,没两样,真的完全是一样。只有诸佛如来,他们知道还是有高下,我们已经看不出他高下。

  无明习气断了,加个「无上」,《华严经》里面讲的妙觉位。我们今天要信的,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我这一生搞明白了,搞清楚了,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这个。要追求,要相信,我这一生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凭什么?放下。放下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证菩萨;放下妄想,你就成佛,只要你肯放下。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没有别的,放下!经教只要一放下,字字句句自然就通了,哪有障碍!佛讲经说法,是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你要见了性,你的性跟释迦牟尼佛的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释迦自性流露,就是自己自性流露,怎么会有障碍?怎么会不懂?这就是所谓一通一切通,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关键、枢纽就在放下。你放不下,放不下的都是烦恼,放不下的全是习气。习气烦恼障碍了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并没有丢掉,没有失去。很可惜的,就是你自己有障碍,你不知道这是障碍,所以你不肯放下。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出现在这个世间,苦口婆心,以种种示现来劝导、来教化。什么人是当机者?深心信解的是当机者,他能接受,他能保持,跟善财童子一样,一生成就。真的能舍,真的肯舍!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虽信,不深,还有好多疑惑。你看对人疑惑,对法疑惑,对佛菩萨疑惑,对自己更是没有信心。怎么能成就?这个地方要多想想。能不能想得通?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没放下,关键还是个放下。放下一分,你就想通一分;放下两分,你就想通两分,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我们叫「想通」,章嘉大师告诉我,不是用想通,是看破;你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放下两分就看破两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修行的功夫,真实功夫。没有别的,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天天放下,年年放下,世世放下。

  由此可知,放下很难,所以要三大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慢慢放。到你放下的时候,你会生欢喜心。为什么?真的,烦恼轻,烦恼放下了,智慧长。愈来愈欢喜放下,那个进步是几何级数,不是普通的进步。普通的进步是加法,慢慢往上加,它那是乘法,倍倍相乘,所以几十年时间他就圆满了。为什么不干?果然放下了,求生净土你有把握、有信心,一点都不难。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放不下。我们读经,这些地方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惟。我们年龄不小了,应该怎么帮助自己?入佛境界,入菩萨境界,恢复自己的佛心、菩萨心。这是自己本有的,佛家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把自己的真心找回来,自己的菩萨道找回来。

  菩萨道就是此地讲的,「庄严国土供养佛」,「至诚供养而发心」,这是菩萨道。贡献自己一切的心力,帮助世界一切苦难众生。自己真的回头就是做个样子给他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一切的做法都是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每个时代不相同,你看看现在这个时代,众生哪种烦恼最重,哪样东西执着最严重,你就先在这里放下,做样子给他看。他把钱财看得很重,我们钱财布施;他把荣誉看得很重,我们做出卑贱、谦虚。做给他看,这就是教他、劝他,时间久了,慢慢他觉悟了。你看到社会种种毛病,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教化众生,就是帮他觉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是这段经的大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五首偈我们读过了,其中的大意也给大家简略的介绍过了。今天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也可以说是大师帮助我们导游华藏世界。我们先看《疏》,「后三偈半,直显真正」,这个真正是讲发心,发菩提心。什么叫真正发菩提心?这三首半偈就说得很清楚。「别释因缘」,另外给我们解释发心的因,发心的缘。「于中初偈悲因下救,严土供佛,亦为调生故」,救,是你看到苦难的众生。中国古圣先贤常说,人都有爱心,都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跟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非常接近。看到别人有灾难,自自然然,自动的、没有任何条件的,救他一把,这叫恻隐之心。真心!菩提心是真心。有这种心,你看到众生有苦难,你会不顾一切去帮助他,没有任何条件。

  我们看看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会可以说自古以来,古今中外,没有见到这样的大灾难。这个大灾难是什么?就是今天的社会混乱,这是灾难。无论是贫富贵贱,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这种生活多苦!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要不要去帮助大家?要,救苦救难!一般人说这是好事,我们是不是把它看作好事?不是的,我们把它看作是义务,应该要去做的。做好了,本分,应该做的,你就不认为有功德。不认为有功德,功德是真实的;以为有功德,未必是真实功德,这个道理要懂。至于再深一层的因缘,那就是你真正契入境界,宇宙跟自己是一体的。

  不同的世界,我们讲世界是大世界,诸佛的教化区是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世界在空中,无量无边。每个大世界就像我们身体,我们身体各个不同的器官,组成器官的细胞,就好象大千世界不同的法界,十法界,不同的法界。组成细胞的原子、电子、粒子,就好象是不同的众生,一家人。一家人出了问题,要不要去帮助?眼耳鼻舌这四个不同的器官,四个不同的世界。眼睛不舒服,手为什么去帮它的忙?你要问这什么道理?没有道理,同一个身体,在佛法里面讲,同一个法身,同一个法性。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条件,没有条件。为什么会生起慈悲心、恻隐之心?一体,还有什么缘?还有什么因?没有,应该做的!这样子,你最后才能够还得了源,这我们在讲席里常常勉励同学们。

  佛陀的教诲,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回归自性,现在有些学者倡导的大自然,也行。自性就是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我们跟大自然是一体。所以,自然界里面所有一切众生有了灾难,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力去协助他,这就是「悲因下救,严土供佛」。严是庄严,土是国土,用现在讲的是社会。怎么样去庄严它?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就是庄严国土。我们这个地区教得好,这点诸位一定要晓得,诸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学,让这个地区的人民个个都觉悟,个个都明理,个个人都能真正得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你说社会多详和,这就叫庄严国土。今天社会动乱,动乱,庄严就没有了。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这是庄严国土。

  供,供是供养,我们今天讲服务。佛是什么人?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他现在不是佛?众生现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变成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跟佛没有丝毫差别,妄想、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除掉了,你就是佛。我们一般讲放下,只要你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你就是佛。这三样东西完全放下,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叫严土供佛。

  什么人是菩萨?明白的人是菩萨,觉悟的人是菩萨,他会去干。众生在迷惑颠倒,不知道宇宙跟我们是一体,不晓得。所以在里面起了妄想,起了分别,起了执着,处处跟别人对立。我讲经常常用身体做比喻,这是最好的比喻,最贴近的比喻。我们身体,眼耳鼻舌身,里面五脏六腑,哪个跟哪个对立?没有对立的,都是和谐的,对立就打架了。眼只管看,耳只管听,各有各的作用。如果眼睛不服耳朵,我看,我也要听;耳朵说,我听,我也要看,那不就打架了!所以有对立,有冲突就不和。那怎么样?那叫生病,严重就要命。宇宙是和谐的,我们身体完全和谐的,大自然是和谐的,大自然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和谐的。你细心去观察,山河大地和谐的,树木花草和谐的,所有一切这些野生动物都是和谐的。什么不和谐?人不和谐,人迷了,畜生也迷,比人还好一点。人虽然有迷,古圣先贤用教育帮助你,从迷的当中省悟过来,觉悟!这就是「严土供佛,亦为调生」,调是调和,调顺,生是一切众生。

  「灭苦是悲,利乐是慈」,这是讲什么叫慈悲。悲是帮助众生消弭苦难,我们一般讲化解苦难,这是悲;让一切众生得到欢乐,这是慈。欢乐不在外,欢乐在内心,那是真的,外面是假的。《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利乐是慈」。真正快乐在哪里?觉悟是乐。觉悟的人转烦恼为菩提,你说这多快乐!一般众生苦,烦恼是苦。为什么烦恼?迷了就烦恼,悟了就乐,悟了烦恼就没有了。所以烦恼轻,菩提长,这才叫慈悲,帮助别人断烦恼长智慧,这叫慈悲。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施舍,这是列入第一个项目,第一个目标。

  「次一偈半」,就是第三首下半跟第四首,「大智上供」。因为这经文里面,我们把它念一遍,诸位印象深一点。

  【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

  这里有『至诚供养』,有『受持正法修诸智』,就是大智,大智上供。『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一切佛,跟诸位都说过,「一切佛」是什么?一切众生的法性是一切佛,一切众生的法身是一切佛,人人都有,一个也没有少掉。「法」是教学,圣贤的教学。「僧」是正在这里修学的这些人,他们这些人从教学当中明白过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在这个地方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工作,他在学习,在搞这个。我们今天是至诚供养。这叫大智上供。

  「上二不二,为真正发心」,前面讲的悲因下救,严土供佛,这边所说的大智上供,是一不是二,这叫真发心。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经讲到《华严》是讲到究竟圆满了,究竟圆满里头决定没有对立。我们学佛,你为什么入不了境界?你处处跟人有对立的念头,所以和谐得不到。和谐,首先是自己的身心调和。外面眼耳鼻舌身,里面五脏六腑调和,和谐先从这里搞起。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就是内心里头跟一切人没有对立,跟一切事没有对立,跟一切物,物是天地万物,我们通常讲畜生、饿鬼、地狱,统统没有对立,就是你自己内在调和了。内在和,然后才能和外面,和外面境界。里面有对立,这个我喜欢,那个讨厌,「和」从哪里来?

  所以今天的世界,世界有没有事?没事。冲突到底发生在哪里?发生在什么地方?给诸位说,发生在大家面子放不下。你看冲突的族群,冲突的宗教,冲突的国家,如果我们有缘见见面,让大家把面子稍微放下一点,问题马上解决。面子是假的,不是真的。面子是什么?就是执着,就是分别、执着。造这么重的罪业,你造作这个罪业都要负因果责任,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圣贤教育重要,你懂得伦理的教育,伦理教育讲到极处就是宇宙是一体,伦理讲到极处。从父子有亲起端,讲到最后是整个宇宙是一体的,一家人。讲一家还不贴切,真的是一体,这个道理太深了,《华严》里面讲到尽头。

  道德就是我们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相处的规范,这个规范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是自然的,完全是大自然的法则。谐和!和睦、和谐,这是圣贤的教诲,这是道德。因果就是你晓得这些关系,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果在哪里?因果在十法界,特别是在六道。为什么不讲华藏世界?不讲极乐世界?那里没得讲,那里已经一体。所以可以思惟的,可以说明的,十法界以下;十法界以上,「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它一体。心是法性,身是法身,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这种乐没有法子形容,契入这个境界。这是大乘法,一乘教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所以你要晓得,不二就是真的发心了。二,诸位想想,就是对立,有我有你,对立,二;一,你我是一不是二。这个理很深!

  昨天我收到一个讯息,伦敦大学传来的。希望我跟他们谈谈佛教哲学,华严哲学,森罗万象,就是不二这一条,这是真实智慧。人真正契入不二,什么冲突都没有了。所有冲突都从二,从对立里面产生的。做到不二的时候,冲突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对立没有了,得大自在,成大智慧。

  「后偈总结成信,兼信因行,其中对上四因四缘,可以意得」,有四种因,四种缘。这首偈就是:

  【深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这几首偈子太好了,里面的义理无有穷尽。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四种因,这属于佛学常识,我们看钞文。「深心信解,及深信诸佛及佛法,即第一种性具足因」。性是自性,换句话说,是你真心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现在为什么没有呢?你迷失了自性。我们中国人古圣先贤知道,所以你看《三字经》里头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本性。迷失了自性,才学会一些不善,不善不是本性,不善是什么?叫习性,习惯、习性。

  我们的本性,佛说就叫佛性,或者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佛看一切众生是看佛性,所以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只是现在是迷惑颠倒的佛。好象一个人喝醉了,发酒疯,这个人我们叫醉人,喝醉酒的醉人。他是人,等他正常的时候就没有这些错误的行为,让他恢复正常。佛看十法界的众生,看六道众生,看三途众生,统统喝酒喝醉了。你不能不承认他是人,佛承认他们都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

  「佛」这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完全觉悟的人。所以「佛」这个字用中国意思来讲,就是大智大觉。大智大觉每个人都有,只要你把你的障碍去掉就是。障碍有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障碍统统去掉,你就是佛。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去掉了,你叫菩萨,菩萨还带着有妄想,这个没去掉。如果你有妄想、有分别,没有执着,那叫阿罗汉。如果三个都有,妄想、分别、执着都有,你是六道凡夫。学佛同学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谁?自己;菩萨是谁?还是自己,阿罗汉呢?还是自己。我们的学习没有别的,就是把执着除掉,放下,那你就证阿罗汉;再把分别也放下,你就成菩萨;最后把妄想也舍掉,你就成佛。这就是我们学习、修行的三个层次,一步一步往上升。这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讲到上二不二,这是第一「种性具足因」,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没有这个,佛菩萨全没有了,所以佛菩萨的因,阿罗汉的因,我们统统都有。再给你说,六道的因,饿鬼、地狱的因,本性里头没有,本性里头只有善的。给你讲,只有阿罗汉、菩萨、佛的因,天人的因,阿修罗的因;人的因,饿鬼、畜生、地狱的因,统统没有,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习性,那不是自性,不是本性。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十法界是不觉,本来无;一真法界是性具的,本来有。本来有的当然可以证得,我们讲恢复,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掉,增长我们的信心。这是真实学问,世间什么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只有这是真的。一切众生统统具足。

  再看第二句,「恭敬尊重一切佛,即第二」,这是第二个因。第二是什么因?「赖佛菩萨摄受因」,我们先说这一句。恭敬、尊重非常重要,你只要有这四个字,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会遇到很好的老师,老师欢喜教你。我跟同学们说过,我年轻的时候既贫又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一个人,在台湾一个亲人都没有,也没有朋友,我一个人去的。生活是非常困难,收入微薄足够糊口而已,一点点多余的都没有;没有地位。抗战期间我失学三年,逃难,天天逃难。所以我的学校教育只念到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以后就再没有机会读书。欢喜读书,很想读书。在那个时候,不工作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要去打工。读书怎么办?只能利用工作之余,最好的时间就是星期天,这一天放假,不要去工作。所以非常想,在那个时候一般大学里头有夜间部,有夜校,想去旁听。

  那个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在台湾哲学界里面,最有名的就是方东美先生。打听方先生是桐城人,我们的同乡,我给他写一封信,我自己写一篇文章送给他看。所以说恭敬、尊重,我写的信是毛笔,工楷,端端正正的,没有一个字是潦草的,毛笔写给他的。一个星期,他回我一封信,到他家里去,他就收了我这个学生。什么原因?恭敬、尊重。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有传人,我们佛家讲传法,儒家讲传道,他的道学要有继承人。什么人有资格继承?就是恭敬、尊重。印光大师在《文钞》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你有十分诚敬,你就有十分利益。你学他的东西,你就能得到他的十分。

  所以我们一见面,他问我的学历,我就告诉他。他不相信,他摇头,他说你有没有骗我?我说没有,我诚诚恳恳来看老师。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写的信,你写的文章,我们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写不出来。他不相信我是初中毕业的,能写出这文章。我跟老师说,抗战失学三年,我喜欢读书,学校正式课程我没有,但是我读了很多书,所以想到学校旁听老师的课程。老师当时就直接了当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说话很严肃。这几句话一说,我听了很难过,老师拒绝了。当然我的表情他就能看得出来,很难过、很伤心。最后老师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小时课。」这个求之不得,因为我空余的时间只有星期天,这个机会就太难得,作梦也想不到的。凭什么?恭敬、尊重。

  从哲学里面介绍我佛学,他给我讲,等于讲了整部的哲学概论。从西洋哲学到中国哲学,最后讲到印度哲学,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才知道,佛经是世界上哲学里头最高峰,方先生给我介绍,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才明了。以前把佛看作迷信,不愿意接触,这才明白。明白之后,我就找一个学佛的专家,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一见面,跟方先生一样,就约定每个星期天两个小时。跟章嘉大师三年,我的佛学基础,章嘉大师奠定的。凭什么?跟大师三年,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跟方老师上那么多时间的课,对方老师一分钱供养都没有。为什么?恭敬、尊重。

  人家看这个年轻人,有这样的好学,这样的真诚心,他爱护。为什么?这就已经有可以传法的基本条件,他就有了。如果教导他的东西,他能理解,他能领悟,他能够落实,肯定能传法,他的东西得到了,他的学术就可以代代传下去。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学者最重要就是有后,就是有传人,不是他的儿孙多。儿孙多,没有传人,那等于零,要有传人,传道的人,传法的人。在一个家庭里头有传家业的人,这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都是从恭敬、尊重当中来的。我一直到老师晚年,我在佛教里面有一点成就了,供养多了,信徒多了,我才照顾老师。章嘉大师过世的早,方东美先生的晚年我照顾。尤其方老师过世之后,方师母我照顾了很多年。报恩!

  所以这条,这里讲「赖佛菩萨」,我们今天讲你会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就是人家愿意教你,真心真意的教你,就看你愿不愿意学。没有真诚恭敬,你想去求一个老师,老师不是有神通,老师就是看你有没有诚意,有没有恭敬。没有诚意,没有恭敬,他就敷衍你几句算了。为什么?对你认真教学,你不能接受。印祖讲的话,也是古圣先贤的真传,「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你如果真的能有个八、九分的诚敬,他就把你看作传人,一定会全心全力的来教你。如果教你的时候你能够接受,能理解又能落实,他就会抓住不放。我们今天找不到老师,找不到老师就是你没有真诚恭敬心。嘴里说的跟心里想的是两回事,你骗不了善知识。善知识一看,点点头,好!你就随着大众一起学。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真诚恭敬,方先生顶多说,我什么时候上课,你到学校去听好了。这就敷衍。这是我自己亲身遇到的这三个老师,这三个老师的摄受,原因就是这一句,恭敬、尊重。

  现在我们再看第三句,「以恭敬故,但为永灭众生苦,即第三」,这第三个因,「多起悲心也」,这也很重要。就是说你真正有慈悲心,你的学业、道业有成就,一定会帮助社会,一定会帮助苦难众生;换句话说,真正的善知识,如果舍你而不教,他有罪。遇到真正能够传法的人,你不传给他,你有罪过;不能承传的,你要是诚心诚意传给他,你的精神、你的时间全部浪费。为什么?学生将来做不到。他学多了,以后他搞他的名闻利养,他没有想到社会安全,他也没有想到众生的疾苦。由此可知,善知识不是没有。我们有没有具备传法、传道的条件?条件是什么?我说到这个地方,同学们你们应该知道。

  恭敬、尊重,怎么表现出来?《弟子规》!这个事情要从小学,我这一点是父母教的,小时候老师教的,私塾老师教的。从小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尊师重道。我跟同学们报告多次,第一次上学,印象最深,一生都忘不了。在我的家乡宛氏宗祠,宛家跟我们有亲戚关系,我的姑母嫁给他们宛家。私塾就设在他们祠堂。我记得应该是在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的父亲带着我,带了些礼物,礼物我都记不清楚了,是带了一个礼物,供养老师的。礼堂就是祠堂的大殿,当中供一个大牌位。我在没有上学之前,我父亲教我识字,大概已经认识好几百个字了。所以上面写的我都认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很大的一个牌位。

  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清朝的礼节。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拜,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我父亲带着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然后把供养的东西送上。这拜老师的礼节。你想想看,我父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我们做学生的人敢不听话吗?以后我们学了佛,懂得了,这是什么?父亲跟老师演戏,表演这个给我们看,让我们一生不能忘记,尊师重道。所以我一生,真的,凡是遇到做老师,从事于教育工作的,我都非常恭敬。童年的教学,你一生不会忘记。今天落实就是《弟子规》。所以这些教学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懂礼貌、懂规矩,就特别喜欢,他会主动来教你。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四因里面,最后一句:

  【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

  这就是第四个因,这个因是「长时猛利,难行苦行」,这是发长远心。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现前社会做这些帮助苦难众生的事情。因为众生迷失太久,就是失去圣贤教诲的时间长,习性非常严重,不觉悟。今天要用圣贤教诲帮助他们,希望他们接受,这个难度比古人教学的时候要超过几十倍到百倍,真苦!要不要做?要做。为什么?如果不做,如果再有个十年不做,积习更深,恐怕神仙下凡都无法着手。所以现在我们所遇到的,是最后的一个时节因缘,怎么样苦也要做。实在讲,愈是艰苦做得愈有意义、愈有价值。这个缘也像开经偈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有缘遇到,就要做出圆满的牺牲奉献,舍己为人。连身命都不惜,何况身外之物,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生在这个时代,就得干这桩事情。不知道,那无所谓,情有可原,知道,不能不做。不做,辜负自己的本性,头一个。辜负父母养育之恩,辜负祖宗苦心教学传法之恩,辜负佛菩萨法乳之恩,那就完全错了。长时猛利,勇猛精进,利益众生,难行苦行,统统要做。所以觉悟的人明了,也真正肯把这种担子担负起来。没有完全觉悟的,要勉励他,要帮助,帮他提升境界,才能把这桩事情做好,非常辛苦也得要做。这上面讲的这四种因,这四种因你都具足,都有了,真的,我们这一生当中全具足了。

  再看四缘,下面「言四缘者,恭敬尊重一切佛者,以见闻神变威力故,即第一缘」。这是讲什么?讲学佛的缘。我在昨天收到一份资讯,从国内传过来的。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得了重病,他的女儿在澳洲布里斯本,大概听我讲过经。非常孝顺,听到父亲病重就赶紧回去,想跟她父亲见最后一面。真心祈求,医院已经对他放弃治疗,认为他没有法子再活下去。她在医院里面日夜照顾,兄弟姐妹三个人。真诚就有感应,第三天的晚上,她看到观世音菩萨从空中下来。她把这个详细的报告写来给我看,观音菩萨用甘露水洒在她父亲胸口上,他好象是肺癌。她也看得很清楚,甘露水洒在她父亲胸口上都被吸收到里面去。她就看呆了,一心只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谢谢,谢谢。她说大概时间将近二十分钟,没有了。想想好象是一场梦一样,自己都不敢相信,但是她父亲情形真的好转,稳定了。她心里就想,菩萨你能不能再来一次?让我好好的看看,确定。果然到第二天又来了,也是同样的,踩在白莲花的上面。这份资料我会把它印出来,给诸位同学们做参考。所以,诚则灵!

  第二天来了之后,效果就非常好,过几天,她父亲的病完全恢复。医院里的医生觉得这是奇迹,不可思议,他们兄弟姐妹三个人亲眼看见,二十分钟,她的父亲也看到。头一天没有,昏昏沉沉,第二次来的时候看得很清楚。父亲是共产党员,无神论者,一生不相信这个,现在很相信,非常虔诚。这就跟这个缘一样,女儿、儿子恭敬、尊重佛菩萨,看到佛菩萨神变的威神把她父亲的病治好。她父亲现在跟正常人一样,九十多岁了。她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比「山西小院」还要精彩,还要殊胜,不可思议。度了这一家人,也度了她的亲戚朋友。这是第一种缘,见到佛菩萨的神变。

  第二种,「受持正法修诸智者,以闻法微妙故,即第二缘」。我在前面跟诸位介绍时说过,我学佛是第二种缘。早年,听一般人讲宗教是迷信,佛教拜偶像,迷信当中的迷信,所以不接触,一无所知。遇到了,迷信的帽子马上套上去。自己以为是正确的,以为是明智的,不知道错误。遇到方先生,方先生最后这个单元跟我讲佛经哲学。我还问过方先生,佛教是迷信,它怎么是哲学?方先生说你不懂,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里头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向他请教,我说老师你从哪里学来的?因为跟老师也很熟了,讲到最后一个单元了,我就向他请教。

  他就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也在教哲学。有一个时期生病,生病就有人介绍到峨嵋山去休养,因为重庆到那边很方便。所以他到峨嵋山去养病,那个地方我也去过,确实山水之美,是四大名山之一。到山上交通不方便,抗战期间更不方便,都走路上去。年岁大的,体力衰的,就抬滑竿抬上去。他说山上没有报纸,也没有什么书籍,有佛经。所以没有事情就找书看,就找佛经,一看了不起,愈看愈有味道。从这个时候起,跟佛就结了不解之缘,一生没有离开经书。而且他读得非常认真,许多重要的经文,长篇的,他都能背诵下来。给我们讲的时候,引证的时候,就这样背出来,不用参考资料,我们佩服到极处。我们亲近许多大和尚都没有办法,读得没有人家多,背得没有人家多。

  所以他告诉我,真正的佛教在经典里面,你到经典里面你才能找到真正的佛。这是他指出我一条道路。从此以后,我就逛寺庙,逛寺庙专门找经典。时间没有多长,我就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第一部叫我读的,《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种书在当时都没有单行本,没有流通,要从《大藏经》里面去抄。我初学佛的时候,还抄了不少佛经。到寺庙里,星期天整天就在藏经楼,在他们的图书室抄经。才晓得这个东西是宝,所以佛家讲三宝,这法宝当之无愧。

  所以中国历代帝王不是笨蛋,聪明到极处。对于儒释道的尊重,对于儒释道的推崇,儒释道帮助这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不是没有贡献,有很大的贡献。我们十月份在巴黎联合国,这次办佛教的纪念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年的活动,主题就是讨论佛教对于人类的贡献。帮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哲学,这是大学问。帮助人恢复自己的自性,自性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佛家讲回头是岸,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把你本来面目找到,这是佛教教学终极的目标。

  本来面目,宇宙跟我是一体,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慈悲心自然生出来。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念头就生起来,不加任何条件。会全心全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做出奉献。教学是义务的,不收学费。供养非常简单,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除这四样,什么都不沾染。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过道场,道场是累赘。同学们上课在哪?上课席地而坐,无论在哪里,山林树下,大家坐在一团,佛就开始教导。大家有问题,随便可以提出来发问,可以在一起研究讨论。这样教的!并没有讲堂,没有教室,个个人学得欢喜,学得舍不得离开释迦牟尼佛。佛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一千二百五十人常随弟子,舍不得离开,你说这个摄受力量多大!这些人要是现在来说,都是大学问家,都是学者专家,跟随释迦牟尼佛,舍不得离开,传佛的道。

  所以我学佛的缘是方先生接引的,不是方老师介绍,我不会接受,我总认为那是迷信。方先生给我介绍,前面已经讲了一大堆,他第一部给我讲的是「西洋哲学」,讲的康德,西洋几位哲学家概略的介绍之后,就介绍中国儒家的哲学。在中国的时候,最后讲到朱子、王阳明,最后一个单元讲「印度哲学」,讲「佛经哲学」。前面有这些基础,他讲的时候我才能接受,才真正认识,大学问。回过头来看看历代帝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真聪明,真厉害,真学,真通达,而且真的实用,用在自己生活,用在治国平天下。真的是「闻法微妙」!《华严经》是方老师介绍的,他说《华严经》是佛经里头最好的一部经,而且是佛经里面的哲学概要。特别介绍我,他说你自己看可能看不懂,你要看清凉大师的《疏钞》,看李长者的《合论》,这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我才知道有《华严》,而且以后接触到,真的,无限的欢喜。你看一直到老了,八十岁了,对于这个学习还是精进不退。这是第二种缘。

  下面说,「又受持正法者,见法欲灭故,即第三缘」,这个缘也是我们这个时候正好碰到的。我们对佛法有认识,对宗教有认识,我们要不在这个时候认真努力好好的扶一把,佛法会灭掉,宗教也会灭掉。宗教是不是一般人讲的迷信?不是!都是哲学,都讲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智慧。我读了佛法之后,我回过头来看其他宗教的经典,我懂。我讲天主教的《玫瑰经》,天主教的大主教赞叹,在他们教里头流通。我讲伊斯兰的《古兰经》,不是讲片断的,他们接受,欢迎,通的!

  正规的宗教,无不是从持戒、修定、开慧,都讲这个。基督教讲五戒,伊斯兰教也讲五戒,五戒十善是所有宗教统统都讲到。起点是一个,终点也不例外。所以我知道宗教可以团结,宗教之间的矛盾可以化解,这是有助于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早年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做这个工作,做得很成功,带给我们信心。我在印度尼西亚,国家领导人邀请我去的,曾经有一年我去过六次。他们国家承认的五个宗教,团结在一起,我曾经陪同他们访问过埃及,访问过罗马、梵谛冈,访问过中国。宗教、族群一家人,你不接触不可以,不互相学习就没有根,一定要互相学习。

  我每个星期都会抽一点时间,读《圣经》,读《古兰经》,读印度教的经典,全都能够融会贯通。在中国,儒、道统统能贯通。这个里头乐趣无穷!这个世间什么样的快乐,都没有办法跟这个乐相比。古人讲的一句话,我给他证明、证实了,世法、世味,世间的味哪有法味浓!比不上法味。问题在哪里?问题是现在一般人他尝不到法味。尝不到,是他学习的功力不够。他学,没有尝到味道,尝到味道之后,法喜充满,天上人间没有这种快乐。所以方老师讲,学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我一生感激老师。如果不是他的指引,我这一生怎么能过得这么样的幸福快乐,这是他给我的。

  往后的成就,得力于章嘉大师给我打的根基,李老师十年的教诲。我跟这三个老师总共十三年。这一生就没有空过,过得非常充实。宇宙之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一接触就统统都知道。今天看到大家都迷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增长贪瞋痴慢,这是社会普遍的现象。对于宗教,信心丧失掉了,在中国,对于中国古圣先贤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这个问题严重。我常常讲,国家亡了,政权被别人拿去,没有关系,还会复兴。如果国家文化要是没有了,灭绝了,那就是世界上过去四大文明,那三个是永远消灭,就走那个路子一样,不可能再复兴,永远消失。我们今天传统的文化,圣贤、宗教,宗教是智慧,智慧的教学。如果被疏忽、被忽略而让它这样灭亡,人类以后这种悲惨的命运,比现在不知道要严重多少倍。那个人生就毫无意义,跟在地狱、饿鬼、畜生没有两样。这真正是危急存亡之秋!我们遇到了,我们明了,世界上不少志士仁人也都看到,也都非常热心来抢救。

  我参与这个事情,是移民到澳洲,澳洲昆士兰大学的校长来找我。大概他们曾经听说我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这是一般人认为很不容易的事情。九一一事件之后,昆士兰大学有个和平学院,专门研究怎么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学校有这个课程,教授将近有二十人。事件发生之后,和平学院做了一个深层的反省,觉得热战、冷战都解决不了问题,希望真正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就找到我。到学校跟他们的教授,举行一次座谈会,以后又举行两次,听我的意见。我首先听他的报告,然后我把我的意见说出来。学校很认同,所以第二次完了之后,学校就聘请我做教授,我说没有这个必要,格里菲斯大学要送给我博士学位,最初我都没有接受。这两位校长告诉我,他说法师你一定要接受,他说你的意见、想法、做法确实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希望你能代表学校跟国家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告诉我,国际会议,联合国的和平会议,不邀请宗教人士。他们所邀请的都是博士、大学教授。是这么个原因。

  我也是看到问题的严重,我才接受。所以参加国际会议是用这种身分,不是宗教人士,不是法师的身分。先后联合国的会议参加五次,另外还有三次也是国际的和平会议,我总共参加八次。八次,我这才了解,总结,会议不能解决问题。就想到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他用的什么方法,他用的是办班教学。回过头来再看看宗教,最早创教的这个老师,你再一看发觉也是办班教学。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例子,一生讲经三百余会,我们今天讲办班,办班三百多次,说法四十九年,这是教学。用办班教学,这个问题才能解决。你今天要是讲,我在联合国讲过,讲过很多次,但是大家听了都赞成,都鼓掌,最后是「法师!这个理想很好,不能落实,做不到!」理想归理想,事实归事实,信心丧失掉。这才想到,我们要搞示范,才到汤池去做个示范点。

  这个示范点的概念,是从老子「小国寡民」给我们的启示,找一个小小的团体,在这里做试验。把儒释道的根,就是基础的教育,儒家《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能够在这个地区,这个小区里头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真的能够学习,做好了,我们信心恢复,中国就是这样成就的。所以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最懂得教学。五千年改朝换代,教育的理念政策、方针、方法、效果始终不变,每个朝代都继承,这个不可思议。我在读历史的时候,发现这是个奇迹。可见得它是真理,无论什么人做皇帝,都同意这个方法,都赞成,都支持,而且都真干。

  再看看今天整个社会动乱,整个世界的不安定,就是没有教育,大家不懂得伦理。不懂得伦理就是不懂得人跟人的关系,父子关系不懂,夫妻关系都不懂,离婚率这么高。人与人关系不懂,全是讲利害,这还得了!有利是朋友,没有利是敌人,这个社会是死路一条,就是世界末日,不得了!法灭了就是世界末日,你说多严重!

  要拯救,这是汤恩比给我们一个启示,三十多年前他说的话。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跟一些学者们谈过这个问题,我说孔孟学说能解决吗?大乘佛法能解决吗?讲到孔孟学说,大家一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讲到佛法,一定会想到《华严》、《法华》、《般若》,这些大乘经,能解决吗?不能。那汤恩比是不是说错了?我说汤恩比没说错,你要想孔孟的根在哪里?大乘的根在哪里?今天从根救起,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我们在汤池办班,讲的是四书五经、十三经,在佛教里面讲的是大乘经,没用!好听,听得你都会喜欢,没有用处。

  你要晓得,佛教我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从哪里做起?哪里学起?从戒。儒家的教学,从哪里学起?从「父子有亲」教起,伦理道德!落实在弟子规,佛落实在十善业,道落实在《感应篇》。能把这三样东西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不要管别人做不做,管自己。如果说求别人的话,永远失败,圣人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今天是在「见法欲灭」,谁来救?除自己之外,不能找任何一个人,这就对了。救不了别人的时候,自己得救了。我们同学现在都知道,生命是永恒的,人没有死亡,死亡是身体,灵魂不灭。死了之后,过不多久你又会找个身体,你又来了。这桩事情现在外国人知道的愈来愈多,愈来愈相信,相信灵魂不灭,相信因果报应,杀人的要偿命,负债的要还钱。你才懂得,世间人有没有人占了便宜?没有。有没有人吃亏?没有。

  别人占我便宜,让我吃亏,如果我要是不肯放下,那是什么?我放来生债,来生他要还我,还我,要加倍。我欢欢喜喜的给他,他骗我也好,抢我也好,我欢喜给他;将来他还给我的时候,欢欢喜喜还给我。我要是瞋恨心,有报复心,将来还是还我,还得很艰难。你看现在有人赚钱赚得很辛苦,有人赚钱赚得很容易,原因就在此地。我们全都懂得。所以别人骗我们、坑我们,一笑置之,欢欢喜喜。知道什么?我要是不愿意舍弃,你来生要还。我愿意舍弃,你还是有罪,因为你欺诈是罪行,罪行要受惩罚。看得清楚明白,不是说往后看多少年,是看到来世,看到前生,看到后世,你怎么不快乐?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所以遇到这桩事情,只有全心全力认真努力去做。

  我们发心做,真的三宝加持,祖宗加持。因为你现在做这个事情,说老实话,如果没有今天的高科技,没法子做。挽救这个世界,我们中国古人讲,需要多少人回头觉悟?百分之一。现在世界上七十亿人口,百分之一是个很大的数字。没有这么多人回头,这个社会风气转变不了。那怎么办?用网路教学,用卫星电视教学,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会产生效果。有人告诉我,法师!你的卫星跟网路产生很大的效果。我说怎么?何以见得?他说,当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概略的估计,在网路、在卫星上学习的人至少有三亿。七十亿里头有三亿,就相当可观,超过百分之一。

  如果由国家提倡,那就好办了,国家提倡,在我想,三年我们社会风气改了,世界就有救,什么灾难都没有了。我们用个人、民间,力量到底还是非常薄弱,这些觉悟的同学,出钱出力,成就这个事业。但是我们总是想由国家来带头。没有想到这次我们有机会,联合国第一次以宗教为主题,以前是避免,回避。和平会议要求的条件,都是学者,都是教授,这次是以宗教,第一次。所以我们觉得这是各个宗教的众神加持。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有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参加,把我们《弟子规》教学的成果,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效果,介绍给联合国,介绍给一百九十二个国家,目的在此地。

  介绍给大家之后,我的年岁老了,但是活一天一定干一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希望年轻人接着做,这是我非常欢喜的一桩事情。有一批年轻人,人数虽然不多,我现在估计大概有二十到三十个人,接着在做,这就后继有人,你看多快乐!还有不少护持的人,出钱出力在协助,无量的功德!这一生当中,你什么都不求,在佛法讲因果报应,来生的福报不得了。我们在前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的故事,五扇提罗。诚心诚意供养,他是恶比丘,他不是好的比丘,你看果报生第五天,生化乐天。宝志公,这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再来的,超度梁武帝的妃子郗氏皇后,也只帮助她生到忉利天。供养扇提罗这五个恶比丘,果报能够生到化乐天,忉利天再上去是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再上去才是化乐天。果报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这些护法的大德们,如果不求生净土,你们决定不在供养扇提罗这个功德之下。换句话说,你们将来生天,是欲界里的第五层、第六层,不是在下面。这个功德太大了!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佛讲的话都是真实话,果报不可思议!

  再看最后一条,第四缘,「但为永灭众生苦者,即见生」,这个生就是众生,见众生「受惑业苦」,那就是现在的社会。现在众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将来一定受苦报。见到这个不忍心,要来教,好好的来教。我在联合国讲话,讲了很多次,解决社会问题,用镇压的手段做不到,用报复的手段做不到,用开会的手段也做不到。唯一有效的方法,办班教学能做到。办班教学,最重要是老师,首先要培养对于三教基础教学完全能落实的这样的老师。

  所以昨天大家问,弘法,学讲经,要什么条件?我就说得很清楚,你要想学习这个,首先《弟子规》百分之百落实,《感应篇》百分之百落实,十善业百分之百落实,你就可以有这个资格来学经教,来从事于讲经教学这个责任,这项工作你就可以做。如果你没有这个根,虽然发心,你教的效果不彰。为什么?你会讲,你做不到,学的人不服气。尤其现在的学生,习气很重,他怎么会佩服你?你说到真做到,他佩服你;你说到做不到,他在背后笑话你,假的,不是真的,骗人的!说得好听,我们不要上当。收不到效果。

  所以一切要真干!真干,头一个,自己得度。我常说,你只要具足《弟子规》的百分之百,你念佛决定往生。你求生净土,你不会空过,这是自度!百分之百落实《弟子规》,就是上善之人,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这个条件就有了。所以,必须先要成就自己的上善,然后谦虚、恭敬、尊重人,你才能感化众生。感化众生是很困难的一桩事情,习气很重的众生,遇到佛菩萨也轻慢,也无礼,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受到人的侮辱,就要想到佛菩萨都要受,佛菩萨能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受?我们的老师都受,我们要不受,不能成为他的学生。什么样的侮辱都要受,欢喜接受,而且还要感恩。感什么恩?他替我消业障,我以真诚爱心对他,他对我并不尊重,甚至言语、态度上还来羞辱我。那就知道,我自己的业障很重,借这个机会消业障,不能不知道。这就叫转烦恼为菩提,学佛功夫都在此地。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三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我们接着前面清凉大师的开示,「四因四缘」,我们从第四缘看起。「但为永灭众生苦者,即见生受惑业苦,是第四缘」,这个生就是众生,受就是现前所受的迷惑、造业、受苦。这是菩萨发心第四种缘。前面第三是看到法将要断灭,这是危急存亡的时刻,不能不发心。同时在现前我们又看到众生太苦了,众生为什么会受这么多苦难?迷惑!迷的是什么?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即使今天科学知识透露出来了,依旧不相信。科学家给我们透露的,人确实有轮回,西方在最近半个世纪,许多人热衷在研究,在找证据,所以现在通灵的在国外愈来愈多。

  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人有灵魂,生死是什么?是身体,身体不是自己,灵魂才是自己,灵魂不生不灭。身体死亡了,灵魂离开身体到另外一个境界,他这一生的事情还没办完,来生还要来,还来继续办。外国人讲他的功课,他的功课没有学完,没有学好,还要继续来学习。佛法里面不是讲功课,但是也差不多,佛法里面讲的是业报,你造的那些业你得受果报。这个果报到底是哪一辈子才能搞清?我们一般人讲冤冤相报,就是你欠人的要还人家,人家欠你的也要还你,欠命的还命,欠财的还钱。

  佛给我们讲,六道轮回里面的四种真正的原因,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关系,这一生同样生在这个世间,陌生人,不认识。凡是会变成一家人,变成你的亲戚朋友,你的同事,只要跟你有往来熟悉的人,全都是有这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轻重不一样,最重的变成一家人。偶然在路上走路,有个人见到你,很欢喜给你点点头,过去生中都有缘。很可能这个人一生就这么一次碰头,一生以后再碰不到,没有偶然的事情。这个人看到你很不顺眼,瞪你一眼,过去生中也有缘,这是轻的。这佛法里面讲的,佛法讲得好。

  缘可不可以把它了了?行,觉悟就了了,不觉悟就永远在搞,像玩游戏一样,这个游戏玩得很痛苦。觉悟怎么样?不玩了,把这些放下。离开,走出,这就好象一个赌场一样,我不玩了,我想离开,我想走出去。走出去有门路,这个门路就是圣贤的引导、圣贤的教诲,所有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籍就是引导,所以我称之为宝,为什么?你从这条路,依这个引导,你就能走出六道轮回,不再搞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就可以终止。

  凡是修学圣贤的一定是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境界,这里头有大乐!佛菩萨救苦救难用什么?用教学,偶尔好象也有一点神通,有一点奇迹,那是什么?那是叫你相信,知道这个事情真有,你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习。神通只能帮助你起信,四种缘里头一个,见到佛菩萨神变威力,这是头一个,是让你起信的。你相信之后,你才会发心学习,这是对一般人的。那么对知识分子,这个东西知识分子看了摇头,这是迷信,不能接受。所以佛菩萨显圣,对知识分子没什么多大效果,知识程度愈高愈不会接受。那要用什么方法?第二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受持正法修诸智」,这对知识分子非常有效。没有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就知道这大学问。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大哲学家,年轻的时候就到外国留学,他怎么会信这个东西!什么神变,他都不闻不问的。养病,到峨嵋山去养病,除了佛经之外没东西看,读书人看书看成习惯,所以就偶尔看看佛经,愈看愈有味道,发现这个里头有大学问。知识分子,用这种方式。你看看佛菩萨帮助众生,要接引众生,真的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让你接触到了,你明白了,你肯定,这不是迷信,这是大学问。

  尤其是把什么叫佛、什么叫菩萨搞清楚了,原来佛菩萨是人。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你就叫佛。妄想断不掉,能把分别执着断掉,你就是菩萨;妄想分别还断不掉,你能把执着断掉,你就是阿罗汉;如果这三个都断不掉,你是六道凡夫。凡夫是人,菩萨也是人,阿罗汉也是人,佛也是人,就是你自己一个人!这哪有迷信?佛教今天衰,让社会大众产生严重的误会,你可不能怪别人,你要怪社会大众,那你就有罪了。要怪谁?怪自己。就是我们学佛的人自己没搞清楚,我们没有认真去实践,没认真学,没有把佛、菩萨、阿罗汉的样子显示出给社会大众看。人家看了,自然就觉悟。虽然是学佛,天天在念佛想求生净土,妄想分别执着依然很严重,没有减少,这就错了。我们会使社会大众产生误会,原因就在此地。

  佛法的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错误的行为太多,数不清,释迦牟尼佛把它分成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表现在外面,第一个是思想、见解,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身体的造作,身语意。你的行为表现在外面的,总不外乎这三方面。这三方面,你的思想错了,你的见解错了,思想错就是你想错了,见解错是你看错了,修正过来;言语,你说错了;身体,你做错了,你把你所有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哪有迷信!一听到修行,这是宗教,这是迷信,那么你所有的一切错误都不需要修正过来,继续错下去。继续错下去,你自己要吃苦,你也害社会,你也害大家一起吃苦,这是正当的吗?所以今天我们讲迷惑,惑是根,惑就是通指妄想分别执着,这都是讲迷惑。

  迷惑之后,他才造业,就是造作一切不善。我们在世间造作的善行,利益众生,帮助社会,也不是善因。为什么?出不了六道轮回,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这是错误!所以,在六道里面讲的善恶,在佛法里讲,那个善也是恶。佛法讲得很妙,业有净业、有染业,六道里面都是染业,染业里头有善有恶,善恶都染污。你看你造善,你生欢喜心,欢喜是什么?七情。你造的善,喜;造的恶业,有怒、有哀,悲哀,善业里头有乐。统统生七情五欲,统统增长贪瞋痴慢,这就不清净,你的心不清净。所以善恶都不善,这个要知道。

  佛菩萨的善业是怎么讲法?佛菩萨善业在形式上跟我们一般凡夫没有两样,骨子里头不一样。就是他造一切善,没有生欢喜心;他造的恶,里面没有苦,就是他造的恶业里面不起贪瞋痴慢。这个厉害,不起七情五欲,那个业叫净业。这个东西我们都很难懂,我们用个比喻,诸位从比喻里头可以能体会到一些。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像唱戏,舞台上表演,你看他完全照剧本,剧本叫你笑就得笑,叫你哭,你就装着哭。哭跟笑都不是生自内心,表演给外面看,与自己毫不相干,那就叫净业。我们世间人是苦乐忧喜都当作真,他不是演戏,不是表演。所以假戏真演,那就叫染。你们从这个地方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净业,什么叫染业,你才真搞得清楚。

  净业的果报不在六道,六道统统是染业,所以佛菩萨的表演高明!他所表演的,无论是善的、是反面的、恶的,全是教化众生。善的是正面教材,恶的是反面教材,全是觉悟众生的,绝对自己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佛菩萨,高明到极处。我们在《华严经》末后善财五十三参就看出来了,这五十三个人都是诸佛再来的,示现的。变化作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看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演的。我们想想看,我们现前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里头,有没有这种菩萨在表演?有,凡夫不认识,真的把佛菩萨也当作凡人。佛菩萨清楚,佛菩萨眼目当中的凡人也是未来佛,不过就是现在带着妄想分别执着迷惑的佛,他是佛,他不是假佛。所以,他对人能尊重,对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也是非常尊重,不一样!这个道理太深,大学问,绝对不是普通的知识,不是普通地方你能够学习得到的。

  所以佛的教学,宗旨、目标我们就清楚了,两句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就是惑。他只要觉悟了,他造的业就是净业,净业没有果报;果报有,但是没有苦乐,妙不可言!他在地狱、在饿鬼,绝对没有苦的感受。他为什么到地狱、到饿鬼?帮助那边众生,那边苦,你不去怎么办?要跟众生现同样的相,现同样的身;不现同样的身,他不能接受。所以菩萨在人间一定现人身,我们好交流,在鬼道里一定现鬼身,在地狱道一定现地狱身。你要知道,他的本事是什么?他没有惑,就是他不迷;他不迷,他所有一切造作是表演。表演就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所谓是方便有多门,这就是方便,佛家讲善巧方便。你要懂得那个善,善是什么?帮助众生,帮助他觉悟,巧是巧妙,方法巧妙,方是方法,便是最恰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所以他就没有一定的。用这个方法让人觉悟过来,醒过来。这是佛菩萨应化到九法界,他干的事情。

  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片慈悲,不迷惑。所有一切造作都是度众生的,里头决定没有苦乐的感受。如果有苦乐的感受,那就要造业,那是凡夫,六道里头的业就是造染业。有苦乐的感受是染业,没有苦乐的感受是净业,染净,你从这个地方你就能够辨别得很清楚。我们今天做个好的事情,有没有欢喜?造作不善的时候,有没有觉得难过?要有这种情绪发生,染业,因为你有迷惑。不但我们人道有迷惑,天上也迷惑,一直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非想非非处天人,还是迷惑,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是所造一切,色界、无色界可以说是纯善没有恶,但是它是染,它不是净。他在这里面享受禅悦的乐趣,禅悦之乐有乐受,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快乐。有那个享受好不好?好,不是不好,但不是净业。

  净业的心永远不动,就跟《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净业。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看《华严经.入法界品》才有味道,你才真能学到很多东西。你不懂这个道理你看不出来,你看到那一品就好象讲故事一样,像小说一样,你看不出里头真实智慧。你懂得,你就晓得善财童子是怎样把自己提升起来,怎样在境界里面,迷惑也在境界里头把它磨掉了;没有境界现前,断不掉。就跟刀一样,钝的时候你要磨,把它磨快。我们铜器久了之后,氧化了,你要把它擦干净。古时候有铜镜,用一段时期,一定要把它擦亮。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要常常禁得起磨练,慢慢把它磨光,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什么?要高度的警觉。

  高度警觉没有别的,你就想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天天讲经、天天教学,讲经、教学就是时时勤拂拭。把这些芸芸众生的迷惑,天天把它擦干净。有些迷惑得轻的,擦个一段时间就恢复正常;烦恼习气重的,慢慢来!有的一生还不行,来生,来生还不行,甚至千生百生。你从这里就看到佛的慈悲,看到佛的恩德,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生生世世照顾你。经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你不接受。你不接受,你就遇不到;你要是接受,真诚心、恳切的心接受,佛菩萨就应化来了,你就有缘遇到。不想接受的时候,怎么样在你面前,也当面错过,也遇不到,这就是看到众生迷惑。

  迷惑,实在讲造业,决定是造的恶业多,善业少。所以三恶道的众生多,天上的众生少。为什么?天上是善业,心善、言善、行善,身语意三业都善才能生天。我们想想自己,看看我们周边那些大众,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心善、言善、行善?那你就晓得,他是天人。心不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种人生不了天。凡是落在这十六个字的时候,他所造作的都是罪业。纵然做好事,好事里头有企图,决定有他的利益在里头,没有他的利益,好事他也不干;他干好事,里头不是有图名就是图利。所以果报不在天上,果报在来生能在人间就不错了。

  善决定有善果,我们看到,都在眼前。行善得到殊胜的果报,他是什么身体?畜生身,这我们最常看到的,真有福报,比人的福报大多了。哪一类的畜生?宠物。你们想想看,养宠物的人,全家人都爱它,都照顾它,都侍候它。家里人会吵架,会不愉快,但是对那个宠物绝对没有恶行恶语,它的福报多大!过去生中修的福。畜生里头有福报的,饿鬼里面有福报的,妖魔鬼怪里面有福报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人道里面修的福。为什么会堕到恶道里去?身语意不善。这个要高度警觉,要自己常常反省,身语意不善修的福报。他所修的福报确实他有他的企图,有他的目的,不像佛在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个修福报是净业。那个福报就不是在六道里面,那个福报是帮助你灵性的提升,这是真正的福报,这是净业。

  苦,佛讲六道都苦,这个要知道,欲界里面有八苦,三苦、八苦这是分类,苦苦、坏苦、行苦,苦苦里面有八苦,统统要受。天上也要受,欲界天到色界天,八苦没有了,为什么?欲控制住,他不是断掉,他是定功,禅定的功夫把它伏住。有,不起作用,所以他没有八苦,但是他有坏苦。坏苦就是寿命到的时候,身坏了,身还是要舍,就是色界天有身,既有身就有生有灭,时间长而已。他所居住的宫殿,住的环境会坏掉,我们谚语所谓沧海桑田。

  无色界,无色界他身体都没有了,所以他坏苦都没有,他有行苦。什么叫行苦?他的境界虽然是非常好的境界,他不是永恒的,他也是有时间的,时间长短那是他的定功。佛给我们讲分为四等,最长的八万大劫,最长。八万大劫有到的时候,到的时候他要往下堕落,他没坏是什么?因为他没有身,他也没有宫殿,所以他只有往下堕落的苦,他没有坏苦。佛在经上讲得好清楚,我们要体会到,要真正能懂得。

  你看佛的经教如此的殊胜,你把世间所有宗教、所有圣贤典籍展开来,你去读。你读其他圣贤典籍,你不懂佛法;如果你读佛法之后,你再看其他所有圣贤典籍,你全都贯通了。这就是什么?你站在最高的地方,下面看得清清楚楚;你站在下面,比你高的你看不到,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感谢方老师,不是他教导我,永远不知道。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你站在最高峰的时候,所有一切宗教学术你全都看清楚了,一点都不错。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断把灵性向上提升,断烦恼、长菩提,菩提是智慧,佛法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个里头多快乐!

  这个快乐不是六道里面苦乐之乐,这是什么?觉法之乐,觉悟的乐,不是迷惑的。世间人苦乐忧喜舍都是迷惑,这是真正觉悟,真正省悟过来。你看看芸芸众生,无论他造善业、造恶业,清清楚楚。六道像个走马灯,他往哪里去,哪里来,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有缘的,能接受的,帮助他;不能接受的,慢慢来!等他什么时候想回头,什么时候他玩厌了,六道轮回生死疲劳玩厌了,不想再玩,这就是觉悟。佛这个时候就来了,来帮助他。你有出离的心,你不想再玩,帮助你。你没有出离心,还继续想玩,佛菩萨也点点头,你去玩!就这么回事,你去玩。佛菩萨从来不勉强一个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十个纲领。

  此地所说的,前面这个话你明白之后,你就懂得,这是见到众生受惑业苦,受这么大的灾难,搞六道轮回,佛菩萨来了。这些受苦的人、轮回的人,总是里头有觉悟的,一个觉悟,佛菩萨也来,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他欢喜接受,他明白了,他肯接受,佛菩萨来了。不能接受的,佛菩萨来了也顺便帮助他,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他提升,提升到什么层次,还是他自己的缘分。个人的档次不一样,有的人提升到菩萨,有的人提升到罗汉,有的人从人道提升到天道,畜生道提升到人道,不是一样的。

  佛菩萨无论现什么身,无论说什么法,无论用怎样的善巧方便,你记住,决定是清净平等觉。他不迷,不迷就是觉;他不染,不染就是他不会被七情五欲所染,他不会被烦恼习气所染,烦恼习气就是贪瞋痴慢,他不染这个东西。这就是净业。他对一切众生决定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里头没有高下。所以诸佛菩萨、圣贤人绝对没有一个是傲慢的,傲慢是烦恼,傲慢是染污,这个要知道。所以真正功夫得力,我们常讲,什么叫功夫得力?他时时刻刻知道自己错了,功夫就得力。知道自己错了这是觉,佛法讲始觉,他开始觉悟。觉悟之后,他就会修正,一定是先觉后修,他就会改正。改不是一下能改得过来的,为什么?习气太深,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毛病改过来。

  毛病真的改过来,还带着有习气。佛经里头有很多小故事,佛曾经讲过,一个人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我们就晓得见思烦恼断了,决定没有执着。可是他接触大众的时候还有习气,但是决定不是傲慢。佛给我们指出来,习气不好断,阿罗汉断了执着,执着的习气没断。到什么时候才习气断?到辟支佛,再升一级,习气断了。再上去,再去学习断分别,一层一层往上爬。

  这就是见到众生受苦,这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就有应,不是说我们要起个念头求佛菩萨,那个感就更明显。没有念头求佛菩萨,只要我们在这儿受苦受难,佛菩萨就有感应。这个感应,我们决定没有怀疑。为什么?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知道,这是自然的规律,自然就相感。你看我们起心动念,所有一切物质统统都有应,我们起个善念,山河大地,所有一切反应美好。我们起个恶念,瞋恚,发脾气,山河大地反应的都不好。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气氛,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这是剎那剎那都在那里变化的,为什么会有变化?众生的感不一样。由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佛在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的,整个宇宙是一体,在人身上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根头发我们拉一拉,全身都感到有痛痒。宇宙是如此,我们轻微的一个念头,整个宇宙都有感应。

  我们相信科学如果再能进步个几十年,一定会发现这个现象,现在江本胜做实验是刚刚开端。我跟他讨论这个问题,我把佛经里所说的告诉他。你这个实验觉得很惊讶,不可思议,可是在佛经里面这很平常,三千年前佛就讲得很清楚了。他听了也很惊讶,所以这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众生受苦难就有这么多众生,地球上就人来讲就有七十亿。有没有真正觉悟的,厌烦六道,不想再搞轮回?有,不多就是了。有个一个、两个,佛菩萨也来,他也不会舍弃。只要佛菩萨来,反正大家都沾光。由此可知,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能受益多少,完全看自己对这个有没有信心,理解多少。实在讲你理解得愈深,你的信心愈恳切,这叫正信。从正信到真信,我们一般人学佛,入门的时候说老实话是迷信。也不错,迷信也好,迷信进来的,常常听讲经,常常学经教,由迷信就变成正信,生起了;由正信就变成真信。一层一层往上提升,信的档次提升了。

  但是如果说不接触到经典,不听经教,只是在佛门里面求升官发财,求佛菩萨保佑,你永远是站在迷信,那就错了,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这些还都要讲到前生宿世,我们学佛的缘不是这一生,过去生生世世,这一生肯定跟前世连起来的,这个道理就更深了。如果不是连起来的,在这一生当中效果就非常微弱,不会有很殊胜的效果。这是发心的第四种缘。四因、四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清凉大师的钞文。「见苦即缘,长悲即因,故虽一文,因缘具足,此中四力不具,故不会之」。前面大师给我们开示,讲到发菩提心有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前面偈颂里面因缘具足,但是四力这个文字没有明显的,所以他就省掉了。在此地特别告诉我们的,什么是因,什么是缘,解释得非常简单,解释得好,我们应当把它记住。「见苦即缘」,见到苦,你的慈悲心生出来,那是因。可见得因是内心,缘是外面境界,外境是缘,身心是因,这个把因跟缘说得就很明白,很清楚。文字虽然是一样,在这三首半的偈颂里面,你懂得这个意思,经文里头字字句句什么是因、什么是缘,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再看下面,大师说「又文有四弘,可以意得」。就是这三首半偈颂里面有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四弘者,文中不求五欲等,即显烦恼无尽誓愿断」,文里头是「烦恼无边」,我们一般四弘誓愿里面用「烦恼无尽」,所以我还是用一般大家常念的。这是很明显的,不求五欲就是断烦恼。你贪图五欲的享受,增长贪心,贪心增长下去就是贪婪无厌,这个事情很麻烦。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我们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缺少的,但是要懂得适可而止。什么叫适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世出世间的圣人,最好常常欠缺,这个最好。也就是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一点,不能够太富裕。为什么?这里头对学佛的人来讲有大道理,你对于这个世间不会有贪恋,常常会有出世的念头,就是离开六道轮回的念头。所以物质享受决定不能太丰盛,自己一定要节制。

  佛门里面谚语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这个有道理。出家人怎样才厌离生死?你生活勉强能过得去,衣服能穿得暖,能吃得饱,但是常常有不足。不是说不太丰富,吃能有得吃,吃不饱;衣服有得穿,还是不够暖;晚上睡觉,从前出家人是打坐,没有躺着睡的。李老师常讲,坐着睡哪有躺着睡舒服?佛教人坐着睡,不教人躺着睡,睡也不是睡得很舒服,所以三分病。于是乎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常常想还是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好,他能生出离心。佛给我们讲,有多余的,多余施舍,帮助那些更穷苦、没有的人。常常想着施舍,有多就施舍,没有的时候绝不强求,一切随缘度日,道理在此地。

  不求王位,王位我前面跟诸位说过,今天的名词就是领导地位,各个阶层,不一定是政府机关,你看现在公司行号也像政府组织一样。各个阶层也要随缘,不要去争,为什么?有了竞争,经上讲长瞋恚。争到了很喜欢,争不到的时候,对于争到的人他就生瞋恚。争到手的人常常怕自己的地位被别人夺去,患得患失,愈是高的位次生傲慢,瞋恚就愈重。谚语所谓,官做得愈大脾气愈大,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有地位、有权势,有权有势力,如果真正用慈悲心、喜舍心为人民服务,好事!积功累德。如果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自己的享受,那就造业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王位舍弃掉了。

  富饶都不是好事情,发大财的人,无论是在古、在今,谚语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你发大财是你过去财布施所得的果报,如果你没有智慧,可能这里头给你带来灾难。强盗、小偷都把你当作对象,谋财害命,为了财把性命丢掉的,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你得想想。有什么好处?没有钱的人,坏人对他不会起恶念,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恶人看到他,你还不如我。所以富饶要懂得散财。

  中国现在是没有神了,在从前,中国还是对神明非常敬重,神里头有财神,逢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接财神。由此可知,一般民众对于财看得很重。中国财神是谁?范蠡,春秋时候越王句践的大夫,这个人聪明绝顶,帮助越王句践雪耻复国,中兴,真不容易!打败吴王之后,他知道越王句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患难的时候他用你,没有患难的时候,他觉得你是个人才,将来可能你会造反,他要把你收拾掉。越王句践最得力的,两个人,文种、范蠡两个人。所以范蠡劝文种要逃避这个劫难,文种不相信,最后真的被越王句践赐死,让他自杀。范蠡逃掉了,改姓名去做生意,把西施带走,西施是他的夫人,改姓名叫陶朱,陶朱公。陶朱公生意做得不错,做了几年发了大财,发了之后怎么样?统统散,做慈善救济,全都散掉。散掉后,自己从小生意又做起,做几年又发了,发了又散,再从小生意做起。

  所以说你命里头有财,舍不掉的,愈舍愈多。历史上讲的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财,懂得布施,懂得散财。所以中国人把他当作财神,就是让有钱的人应当要学他,这是对的。有能力经营赚钱,赚到钱之后能够救济一切贫苦众生。他的救济,他连本钱都散掉,散得彻底。人家救济别人的时候,总是盈余里头抽一部分,他不是的,他全部散掉。这个做法正确,完全正确,这是真实智慧。散完之后一无所有,再从小生意做起,没几年又发了,发得很快。希望得财富的人都以他做榜样,以他做模范,这是财神!现在南方一带,我听说拜财神,财神是关公,这我就想不通了,关公什么时候做了财神?关公是有义气,但是关公没有做过生意,恐怕他不懂得发财之道。拜错了神,应该拜范蠡才对,向范蠡学习。

  所以这是跟佛经上讲的一样,春秋那个时候,佛教还没到中国来。佛教到中国来是秦汉的时候,战国的时候跟西域就有往来,国家正式派使节去礼请,是汉朝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是两千零六年。公元六十七年,中国的皇帝派使节到西域,迎请摩腾、竺法兰这两位印度的高僧,带着佛像、带着佛经到中国来。这是正式传入中国。跟佛讲的一个道理,佛法教我们求财富,财富是果报,因是财布施,你能够修财布施你一定得财富。聪明智慧是果报,因是法布施,你能够勤修法布施你一定开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因是无畏布施。什么叫无畏?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离开恐怖,得到身心的安稳,这叫无畏布施,你做这种事业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佛讲你要想得这三种果报,你一定要修这三种因,修三种因,肯定得这三种果报。范蠡是做了榜样给我们看,愈施愈多,你为什么不肯布施?你不肯布施就大错了。

  不肯修财布施,你将来得贫穷果报,不修法布施,你得愚痴果报,没智慧!不修无畏布施,你得到的果报是多病、短命。这个在佛法里,这种果报叫满业。业力里头分两大类,一个引业,一个满业,引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我们一般讲投胎,到哪一道投胎。投胎之后,你这一生贫贱苦乐不同,这就是你的满业不一样,满业就是你过去修这三种布施不相同,果报不一样。多修财布施,这一生发大财,来生是不是再能发大财?不一定。你这一生发大财,你所布施的未必有你过去生中布施的多。多少怎么算法?多少从百分比算,真是有道理。如果不是用百分比算,那富人永远生生世世富,穷人生生世世穷,就太不公平了。

  你看《了凡四训》里面有个故事,说一个女孩子布施两文钱,那是在贫穷的时候,她只有那么大的力量,全部布施出来,贡献出来,果报就殊胜。她不是到第二生,这一生当中后来就做了王妃。做了王妃之后,再到寺庙里头布施千金,老和尚说你这个时候布施千金的功德,比不上你在贫穷那时候的两文功德。那个时候两文功德,你的心多虔诚、多恭敬,所以功德是圆满的。现在虽然你送一千两黄金过来,你的功德只有从前的一半,这个道理我们要懂。真诚、恭敬的供养,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无畏里头最殊胜的、最方便的,是采取素食。你看素食不吃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这是属于无畏布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培养自己跟所有一切动物是一体的心念,真的就跟一切动物沟通。蚊虫再多的地方,你去它不咬你,它咬别人,它不咬你。牠知道,我不害牠,牠也不害我。

  小动物统统都有灵性,可以沟通。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也教很多同修,他们都去做实验,果然都成功。大概前两三个月比较困难一点,不要灰心,真诚去做,肯定三个月之后就能沟通。可以跟这些动物和睦相处,一起修行。家里面的蟑螂、老鼠、蚂蚁、苍蝇、蚊子,统统可以沟通。我也不赶你走,但是要求我们彼此生活不要干扰,你不干扰我,我也不会干扰你。老鼠、蟑螂、蚂蚁,我们还可以留一点吃的东西供养它们,供养有一定的地方,不能让它乱爬;指定地方,它就会到那边去吃。蚂蚁来吃东西像排队一样,整整齐齐,一点都不乱,它不乱爬,你看到会很欢喜。蟑螂也是如此,老鼠也是如此,都听话!我们念佛,实在讲它也跟着念佛,甚至你会看到它念佛往生。往生还表演在你面前,为什么?它希望它往生之后,你帮它办后事,帮它把尸体埋葬,真的是通情。

  富饶可以求,但是求要知道怎么用法。不知道用法,错用就有过失。财,你看世间贫穷人多少?过去没修,我们有多余的要帮助他,这正确的。多余不肯施舍就是罪过,看到人家受苦,不能伸出援手帮助,这就有过失。自乐要想到别人乐,换句话说,常常要为众生着想,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我们自己这一生当中,确实得无比殊胜的利益是佛法。我在这里得好处,我就全心全力把这种功德利益介绍给别人。还是一句话,有缘人,他相信、他理解,他也依教奉行,他就得到。他不能理解,他不能相信,那就种善根;种善根也非常难得,非常殊胜,这一生不得利益,来生后世会得利益。总都是有缘人,缘有厚薄不一样,种善根这个缘比较薄,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来生会起作用。

  所以他讲「不求五欲」,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真的是要断,为什么?烦恼障碍了智慧,障碍了德能,障碍了相好,相好就是福报,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修的。自己本来具足的,烦恼障碍了,烦恼是什么?烦恼就是迷惑,就是前面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大小乘教里面常常讲的贪瞋痴慢。对于圣教的疑惑都是烦恼。

  「但为永灭众生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要有,要常常提起,不能中断。我们在这个世间真的要学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的时候是业力,业报身,我到这个世间来是业报。可是遇到佛法之后,我就能把我的业报转变了。转变成什么?转变成愿力,就是佛教里头常讲乘愿再来,乘愿再来不要去换一个身体;死了以后再来,这是乘愿再来,不需要。我现在就能把我的业力转变成愿力,那就是乘愿再来。业力是什么?自私自利,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自己,这是业力。现在一转,没有一样为自己,活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不为自己活着,为什么?为帮助苦难众生。我能尽多少力量我就尽多少力量,全心全力但为永灭众生苦。这个如果真的超过自己的业力,那你就是乘愿再来。

  所以我看《了凡四训》,看《俞净意遇灶神记》,发心力度不够。为什么?自己的利益没有放下,没有全心全力为众生,如果全心全力为众生,他的命运就百分之百的转变过来。他们虽然转,没有到百分之百,可以说只转百分之五、六十,就算不错了。也就是他的善行、他的愿力,没有超过他的业力,还是在业力的范围之内。改变了,改变得有限。了凡先生的寿命五十三岁,他的寿命延长二十年,他七十四岁过世。如果像四弘誓愿,坚定的四弘誓愿,他可以活到一百岁、一百二十岁,健康长寿,利益众生,不是做不到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说他对于家、对于儿女,还是牵挂。了凡先生如是,俞净意又何尝不如是!真的可以,在那个时候他还有体力,为社会、为国家多做些好事。他也不愿意做官,人生看透了,灰心了,回家去。回到老家教育儿孙,当然也是对的,也是好事情,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但是他有机缘可以做更多的好事,他没做。这就是看各人觉醒的程度不相同。

  我们今天社会上迫切的需要,就是要有这样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今天世间的众生苦难太多,怎样帮助他觉悟?很多人说了,能觉悟得了吗?能。如果没有今天这种科学技术高度的发展,那真的是一筹莫展。这些众生都是迷惑颠倒,怎么教?我们现在明了,只有教学的方法有效,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我们用远程教学,用卫星电视,用网际网路。我们像现在有这么小小的摄影棚,如果我们有二、三十个老师,志同道合,我们来教化众生。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来给大家上课,能够同时播出去,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收看到。化解冲突,全世界恢复安定和平,我的估计,不要三年就做到了,天下太平。不教不行!所以我们今天在庐江汤池做实验,给我们肯定的信心,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人民好教,不是不好教。教学的内容,五个科目,就全部包括了,伦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学。如果有三十个老师,我们把这个科目一分配,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播出,不得了!这真的就救世界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

  讲课讲不好,讲不好是你没有发真心,你有烦恼盖住你的真心,所以你讲不好,你学不好。如果你把烦恼断掉,真心显露,你会学得很快,你会讲得很好,会教得很好。所以这个大愿不能不发,而且四弘誓愿是以这一愿为中心。我为什么要断烦恼?我就为了永灭众生苦,我自己不断烦恼,我就没有办法帮助众生断烦恼;我不断烦恼,我就没有办法学好法门;我不断烦恼,我就没有办法圆成佛道。所以,四弘誓愿这一条是愿,其他三条是完成这一条;必须具备那三个条件,这一条才能做得圆满,才能做得到。所以非常重要,要发这样的大誓愿,绝不为自己,绝不为我的家庭。我为众生,我自己跟家庭都包括在里头,何必要去想自己家?何必想自己?

  如果你要相信感应,你发这个大愿,你的家,甚至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佛菩萨全照顾了,不要你操心。我在这么多年当中,早年一个人流浪到海外,中国大陆诸位都知道,经过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我在海外,我还有一个母亲在,还有一个弟弟在,讯息中断三十六年,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以后联系上才晓得,大陆那么样的混乱,我的母亲跟弟弟没有卷入,没有受到苦,平平安安度过,这三宝加持!我没有求,自然三宝加持。中国谚语所谓「一人有福,连带一屋」,一个人真正修福报,你的亲戚朋友、家亲眷属全都沾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亲身的体验。我们的愿心坚定不退。

  帮助苦难众生,今天苦难众生是全世界众生都有苦难。我没有界限,我念念希望全世界的一切冲突都能化解,全世界的社会安定,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所以,我跟全世界各个宗教都往来,不同族群也往来,没有界限。《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不同的族群,他是人,不同宗教,他也是人,不能歧视。要平等心、真诚心热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为了要跟他们往来,所以我一定要熟读他们的经典,我跟他们往来才有话好讲。他们经典里很多与佛法能贯通,然后跟他讲的时候,所有宗教是一家人。他们相信宇宙之间有个真神,真神是谁?佛法里面讲的法性,佛法不叫真神,佛法叫法性。整个宇宙,万法万物,这真神造的,在佛法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就是法性,能变的是法相,所以我懂得了,他们讲的真神就是佛教讲的法性、法身。真神遍一切处,真神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现在他们宗教都这么说法,跟佛法就愈来愈近,很好沟通!

  大家从这里建立共识,彼此就是一家人,什么冲突自然就化解了。所以我们的教学,卫星、网路长程的教学,远程教学,我们不仅仅弘扬儒释道,各个宗教我们都一起,对全世界来展示神圣智慧的教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们能有三十个人团结在一起来干这个事情,不要多,三年,冲突没有了,世界恢复到安定和平,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多有意义!这才叫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完成这个愿望,首先要断烦恼,接着要学法门,受持正法修诸智,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他这里用无尽,我们一般说无量跟无尽意思差不多。所以你说这是不是需要?不是需要,是必要!必需要干的;就是一定要团结宗教,要团结学术界来做这个工作。

  今年十月真的是个好缘分,我们跟一些国家的宗教又可以团结;伦敦大学邀我去讲演,也是个好机会,团结学术。我不希望多,三十个人。这个一定要国家来支持。现在国家支持,我想到两个国家非常可能,一个是马来西亚,一个是印尼,这都是非常虔诚的宗教徒。他们的国家领导人跟我都很熟,我也想邀请他们来带头,我们来协助,让他们来带头。化解冲突,化解对立,化解误会,自然就走向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团结一致。我们在这个世间就没有白活,这一生过的,外国人讲学习,我们的学习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有成就。来世,外国人讲我们的灵性就提升,六道轮回里面的功课我们就毕业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也很有意思,我看到美国魏斯医生的几本书,我想到美国当面去找他谈谈。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人也很多,都想做一个接触,交换意见。

  受持正法,受持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族群圣贤的教诲,所以这个正法不是专指佛经。所有这些大宗教,信仰人很多的,最能够影响世道人心的,他们的典籍我们要学,要认真的学。我跟各个宗教往来,我告诉他,我读《圣经》我是用什么心态?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我才能领悟到《圣经》里面的教诲。如果我把它看成它跟我对立的,这是外教,你什么都看不到。我读《古兰经》,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所以《古兰》里面的奥义我能懂得,要用这种心态。所有圣人都是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的本师,耶稣也是我的本师,穆罕默德也是我的本师,这样才能学到好东西。我是个最好的学生,所以我接受这么多圣贤的教诲,这才能成就。

  最后一条,「证菩提故,即佛道无上誓愿成」,证菩提就是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这叫证菩提。自性本有圆满的智慧,自性本有无量的德能相好,统统可以恢复。这就是四弘誓愿最后一条,佛道无上,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四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清凉大师的《疏钞》。我们今天接着前面所说的,往下面看,我们将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又上云,深心信解常清净者」,这一句是经文,「与理相应,方曰深心」,我们先看这一小段。菩提心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在四教,天台的藏、通、别、圆,在贤首的小、始、终、顿、圆五教里面,确实有浅深不同。四教,藏、通没发菩提心,别教才有。别教什么时候发菩提心?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你看差别很大!五教里面讲的小教、始教没有,菩提心没发起来,要到终、顿、圆才有发菩提心。我们只可以说在学习,《华严》是圆教,所以这里面讲的就有相当的深度。

  我们看大师给我们的开示,「深心信解常清净」是前面第四首颂的第一句,这是讲菩提心的深心。深心信解常清净,要「与理相应」,这就叫深心。信解要怎样得到常清净?这是用经文来解释什么叫深心。深心,通常一般大德们讲经,意思讲得浅。什么叫深心?好善好德。这个我们凡夫有,好善好德者,深心。可是这个地方讲的就深,要信解达到常清净,这才叫深心。标准,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与理相应」,理是法性,相是法身,理是法性;换句话说,与法性不相应,不是随顺法性的,不是圆教菩萨所说的深心。

  下面跟我们讲解,「若昔染今净,净则必始,始即必终,非常信也」,这个就难了!我们的心一向染污,内有烦恼贪瞋痴慢,外面有诱惑,七情五欲在挑逗、在诱惑,我们的心就不清净了。现在我们懂得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从染污回过头来修清净心,从贡高我慢回过头来修平等心,这是初级的修行。真的染污去掉了,清净心现前,则清净心开始现出来,有始当然就有终,有始一定有终,有始有终就不能叫常。常是什么意思?常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这个不是常信,不是常解,这个就难了。我们现在修行全是在这个阶段。

  今天这段开示就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法身菩萨,他们的菩提心是怎么发的,是怎么回事情。大师告诉我们,「信烦恼即菩提,方为常净」,为什么?「由称本性而发心故」。难怪了,法身菩萨最低的层次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我们称他法身菩萨。他用的心跟我们凡夫用的心不一样,我们凡夫用生灭心,生灭就有始终,所以我们发心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真的菩提心要从真心,真心是不生灭的心,本性就是不生灭的。佛用真心,用真心的菩萨叫法身菩萨,如果不是用真心的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不但菩萨没有用真心,佛也不是用真心,所以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不是用真心,就是用阿赖耶识,十法界全都是用阿赖耶识。

  用真心,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是什么人?初住菩萨。我们今天讲到这段经文,是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是十信,十信位,十信位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九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前面我都给诸位报告过了,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没有出十法界。十信菩萨差不多了,就很快了,到了破无明的边缘。只要破一品无明,立刻就证一分法身,那就是纯真了,那不是虚妄的,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里去了。到一真法界,他就不叫十信位,他就是初住菩萨,初住叫发心住。

  他的发心是从本性里面发的心,本性是不二,里面没有对立,这个我们要学,这叫真功夫。在哪里学?在生活里面学。所以修行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工作,离不开应酬,就是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学什么?学不二法门。什么时候学到不二,你就真发菩提心了。烦恼即菩提,就是烦恼跟菩提不二,这常净了。这里头没有说烦恼灭了,菩提生了,没有这个。烦恼没有了,菩提现前,我们常常讲烦恼轻、智慧长,那是什么?十法界里面的,没出十法界。出十法界,不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没有出十法界是世尊教初级的,尤其是六道教凡夫,四圣法界是教二乘、教权教,权就是方便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还没有离开生灭,阿赖耶是生灭的。

  我们今天的功夫,相宗讲得很好,要转烦恼为菩提,能不能转?这个地方给我们肯定的信心,为什么?烦恼就是菩提。为什么叫烦恼为菩提?觉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一点都不假。喜怒哀乐是烦恼,迷的时候怎么样?痛苦,他有苦受。觉悟的时候没有!有这种表现,没有苦乐的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没有,这个妙!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凡夫有,圣人没有。就是在烦恼习气当中,没有这五种受,只有什么受?清净自在受。为什么还有烦恼的相?烦恼的相是演戏,表演给迷惑众生看,让迷惑众生看了之后能够省悟过来。佛菩萨到世间来是示现,不是真的,你要以为他是真的话,那就错了。所以说凡夫看佛菩萨,全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全是佛菩萨。这个意思你能体会吗?《华严》学到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体会的。虽然我们不能够契入,不能够证得,可以体会。

  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我常常讲就像舞台上表演,佛经里头也讲是游戏神通,等于舞台表演,舞台表演不是真的。演的喜剧,也不是真的,演的悲剧,也不是真的。但是无论是悲剧、喜剧都能启发人心,所以他的用意是帮助众生觉悟。所有一切的方便法,善巧方便,无非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问题是在我们这些初学的人要会学,不要把这个世间样样当真的,你就学得快;你把这个世界什么都当作真的,你就没有办法,你就堕落在里头,沉迷在里面,你很难跳出。就好象演戏,假戏真演了,这叫迷惑颠倒。

  你什么时候能够信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比外国人讲人没有生死,灵魂是自己,灵魂没有生死,它会投胎,此地比那个讲的又提高了一层。因为什么?灵魂有始有终,它有迷有悟。迷的时候叫灵魂,开悟就不叫灵魂,开悟就叫本性,就不叫灵魂。我们常用「心性」两个字来讲,悟了叫心性,此地讲的是「与理相应」,理就是心性、法性,不叫灵魂。所以灵魂是有生有灭的,有始有终的,不是常觉。迷不是常迷,觉不是常觉;破迷开悟之后,那才叫常觉。

  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转迷为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是「称本性」。我们常讲,学了《华严》之后,如果你能学到一点点皮毛,这皮毛是什么?随顺大自然,本性就是大自然。佛门讲本性,现在人叫大自然。随顺大自然的法则,随顺大自然的秩序,你就会觉悟了。大自然,你看看生育万物、养育万物,我们细心去观察,树木花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你有没有看到大自然春生夏长有欢喜?秋收冬藏有没有悲哀?没有。事情做的是非常的认真负责,一点都不含糊,里面没有喜怒哀乐、没有贪瞋痴慢,这就称性,这就是随顺自然。

  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善缘或者是恶缘,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镜子里头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真的是心平气和,心平静,气就和,就顺了;气和,人就健康,为什么?和,什么都通了,就没有障碍。只要有不和,不和就产生障碍,那个障碍就是毛病,血气不通了,经脉有了阻碍,麻烦来了,什么病都生出来。养生之道也跟大自然融合成一体,一切随顺自然是最健康的。不要加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自己意思一加,那就是烦恼,不加自己的意思就是菩提,本来没有意思。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没有意思。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要加这点东西,加坏了,加不得!这一加,麻烦就出来,无论是在言语、是在造作、是在表情。谚语常说作者无心,造作的人是偶然的,并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外面感受的人他有意,这就造成误会。误会要不能化解的话,就变成冤仇,结果就变成什么?冤冤相报!我们学佛,很多同学都知道,学佛的人很多业障现前,众生附身,这种现象常常听见,也常常看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冤冤相报。你有心做的是仇,无心的是怨,这就是我们不懂得随顺自然。世间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懂得,他也能知道随顺。但是没有佛讲得究竟圆满,没有菩萨做得那么干净俐落,一丝毫缺陷都没有,这是我们要随顺的,要学习的。

  肯定烦恼即菩提了,你要不要断烦恼?你说你要不要断?下面大师有精彩的开示,要断。但是你一定知道,烦恼性空,不是真有,我们自性里头没有烦恼,自性里头只有菩提,没有烦恼;菩提迷了,迷了之后,菩提变成烦恼。生死即涅盘,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要不要了生死证涅盘?跟前面道理一样,知道生死、涅盘也是空寂。《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要不要做?要做,你还是从这里学习,你不学习,这个地方虽然跟你讲烦恼即菩提,你懂吗?不懂,真的是不懂。你要入这个境界就懂,没入这个境界,听说有这么回事,不是自己的境界。

  所以我们的心,心情还是常常染污,不清净。自私自利的念头,你有没有?名闻利养的念头,你有没有?享受五欲六尘的念头,你有没有?贪瞋痴慢,你有没有?有,统统都有!统统都有,不清净、不平等、不真诚、不慈悲,没有智慧,全是真的。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佛菩萨慈悲,教导我们怎样破迷开悟,这有一套方法,我们要重视。这个方法从哪里学?真的,要从根本学。

  学佛的功夫不得力,真的是想学,但是始终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习气太重,环境不善,又把根本的学习疏忽了,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根本的学习,儒家的《弟子规》,佛法的十善业,道家的《感应篇》,这在中国传统几千年当中,儒释道三教的根。三教就是三家的教学,无不是从根本建立,像种树一样,你先要培养它的根,根深蒂固,它将来一定会茁壮,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我们不晓得从根本上栽培,好象我们要种棵树一样,这树没有根,无论费多少力气,种到最后都枯死了,白费了心血,白费了光阴。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弟子规》,大家对这门东西有了认识,但是认识得不深,认识得很浅。为什么说不深?你没有真干;你要是认识的很深,你一定会真干。每天、每个时刻,一切时一切处,你都会把这个放在心上,一定运用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只要一落实,《弟子规》上字字句句你就真懂!你对它就起真正的信心。然后你晓得字字句句称性,你会法喜充满。以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凡是求这一生当中希望能生极乐世界,希望能亲近阿弥陀佛,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方法不能不学。

  再看底下一段,讲进退,这都是圆教法身菩萨。「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这个话里头句句都是真的。佛在哪里?你就是,他就是,我也就是。一切人皆是佛,一切畜生皆是佛,一切妖魔鬼怪皆是佛,一切地狱众生皆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这个道理可深了,你确实是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你现在怎么样?你现在染着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是身心都具足妄想分别执着的佛。染上这些东西,在佛法里就不叫他做佛,叫做凡夫。染上无明,这个轻,还不严重,没有分别、执着,这叫菩萨;无明再加上分别,那就比较严重一点,这叫他做阿罗汉;无明、分别又加上执着,这就是六道凡夫。所以凡夫、罗汉、菩萨、佛,都是你自己一个人,你现在这三种染污统统具足,所以叫凡夫。

  你能够把执着放下,你就成阿罗汉;然后你再把分别放下,你就成菩萨;再进一步把妄想也舍掉,你就恢复你本来面目,你就是佛。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什么?佛!哪个不是佛!你信不信?你要相信,你就会很认真努力把这三种烦恼舍掉。舍掉之后,那个好处,我们今天不是用这个好处来诱惑人,它是自然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在这个经后面跟我们说的,「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是九法界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好处。佛的智慧无量无边,佛的德能、佛的相好无穷无尽,而是什么?而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你要知道!

  如果真的知道,你说惭不惭愧?真正知道了,羞不羞耻?看到诸佛,你看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看到菩萨,菩萨虽有妄想,没有分别执着。我们为什么放不下?首先要学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跟人斤斤计较,这是我们头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性。看到别人做了善事,适当的加以赞叹,这是什么?这是度众生,鼓励他行善。他要造作恶事,你要观察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可以说,说了结冤仇。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是自己的过失。为什么?我心里有烦恼,我心地要清净,见不到过失,这个要知道。看到人家过失,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

  说过,在中国传统教学里头,不是随便的人,三种人。第一个是父母,儿女有过失,这是一定要教的,你不教对不起他;第二是老师,学生有过失,老师一定要说;第三个是知交,知心的朋友,规过劝善!普通人不行,普通人你要小心,你说人家过失,人家记仇,将来就冤冤相报,那个麻烦可就大了。所以,不可以随便批评人。《弟子规》里头都有,都说到!尤其不能在大庭广众说人过失,规过劝善是没有第三者在旁,可以说,有第三个人在旁的时候,人家要爱面子。往往在这个地方结下深仇大恨,这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无知。这个深仇大恨若是要化解,要很长的时间,很不容易!结怨容易,化解就太难了。结怨有有意无意,都是自己不善的习气造成的。

  如果知道我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心就平了。我们修学、学习终极的目标,恢复本来面目,大家都是一样的。什么时候恢复?就是早晚问题,有人时间很短就恢复,有人时间很长,最后一定恢复。这一生行持不好,堕到三恶道,三恶道也在那里学习。人在没有恢复本来面目之前,生生世世都在学习,所以说是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你说这个关系多亲密!你懂得这个道理,进退不二。

  佛是什么?佛是法性,法性就跟虚空一样,法性遍一切时,法性遍一切处,这里头只有迷悟的差别。我们讲悟了就进,迷了就退。其实,悟了进,进到哪里去?迷了退,退到哪里去?这个道理难懂。我们还从比喻上来说,就像我们现在在电视机面前看这个画面一样。电视机频道很多,有善有恶,这个画面是佛的画面,从凡夫一下看到佛的画面,这成佛了,进了。进了怎么样?还是这个萤光幕。另外按一个频道,地狱画面现前,这退了;退了,还是这个画面,还是在这个萤光幕上。觉、迷的画面不一样,一迷一切迷,一觉一切觉,觉迷不二。在言语里面跟你讲,有进有退,你要知道佛说话的真实义,开经偈讲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有没有进退?有,进退到哪里?等法界虚空界,没有差别。这是从理上讲的。

  晓得这个理,你才知道自己跟一切众生真正的关系是一体,一个法性、一个法身,法身是法相。我不比别人高一等,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绝对没有这个观念,我是佛,我比你们高,你们是众生。虽然天天教化众生,绝对没有高下的念头,一有高下怎么样?堕到二里头去了,就是掉到二、三里面去了,那就真的退转了。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绝对没有堕落在十法界,他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不懂,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说不出来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证方知,你能够证得、契入,你就知道;你知道,你也说不出。虽说不出,佛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引导你,给你启示。启示有显有冥,冥是暗中的启示,佛菩萨的启示,对一切众生的启示,从来没有中断过。众生愚昧,不知道!

  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须菩提体会到了,你看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多少年?释迦牟尼佛开始传道就跟他了,一直到金刚般若会上,你说多少年?佛讲「阿含」十二年,讲「方等」八年,就二十年,然后讲「般若」。《金刚经》是在般若中间讲的;换句话说,三十年了。跟佛三十年,佛天天是这样表示,他才恍然大悟。天天看,看三十年才看出门道出来,才赞叹备至。以须菩提那种聪明智慧,释迦牟尼佛会上还要看三十年。天天是那个示现,出去穿衣、持钵,外面乞食,回来之后洗足,天天搞这个。《金刚般若》是这个发起,你就晓得,佛天天给我们示现的,我们懵懵懂懂,不觉悟。好,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看「本来是佛」这一句。「本来是佛,更无所进,如在虚空,退至何所」。大乘圆教,又何况《华严》,圆中之圆。圆教所讲的是不二,是无作,在哲学里面讲,宇宙的本体、现象与作用,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性理体本来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没有生灭,但是这个里头确实有迷有悟。我们前面讲的四缘、四因、四力,所现的森罗万象,任何一桩事物、一个现象,统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佛在经上讲的是一切众生,诸位要晓得众生的范围广,不是纯粹指的人。众生的本义,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你想想,哪一种现象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缘,现在人讲它具足许多的条件,才发生这个现象,动物是的,植物也是的,矿物也是的,虚空也是的,所有一切现象无一不是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些当然都有。

  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真正测试出来,水是矿物,水有见闻觉知,水能够跟人的心情起感应。我们以爱心、感恩的心对着这个水,它在结晶里面显示出来的样子非常的美观。如果我们以恶意,讨厌、我不喜欢你、我恨你,这个意念对它,反应结晶的相就非常的丑陋,很难看。这个测验试出什么东西?试出佛讲的话没错,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水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我跟江本博士见面,我就告诉他,佛经里说的,不只是水,泥土、沙石、花草树木,统统都有。我说你再好好实验,把实验的范围扩大。

  我们的经书也是一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他拿了一本《心经》去做实验,给水看。把这杯水放在《心经》上面,一个小时之后看它结晶;把水放在《法华经》上、放在咒语上,结晶都非常好;放在基督教《圣经》上,放在《古兰经》上,都是美好的。他还做了个实验,找一张希特勒的相片,把水放在那里,结晶就很难看,好象它真认识一样,它的反应。这个实验当中就说明,一一众生,诸位一定要懂得众生的本义,所有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没有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统统具足!别无造作,自性本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前面讲的烦恼、菩提不二,也能够领会到,现在许多科学家讲的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规律。它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一个造作的,没人造作。所以西方宗教把这个看作是神,它太不可思议,太神奇了,神造的。在佛法里讲叫法性,法性能现能变,能变是从众生的心想,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一切众生的心想,我们起个念头,你看水变的结晶就不相同,真的是随人的念头在变,千变万化。所以一切事相的理体,在佛法里讲就叫中道实相。

  下面清凉大师还详细给我们讲解「三观、四弘」,天台家所讲的空观、假观、中观。那就是说真正接受佛陀教诲的这些学生们,他们的观念改变了,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跟从前不同,开始觉悟了,懂得应当怎样看法。空假中的三观也有浅深次第不同,最高的层次是对于一切诸法他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才真正叫无作无为,起心动念就是有作有为。凡是起心动念的就落在二里头,二就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就有了。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中观论》上讲了八个不,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那是什么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

  无为无作,本来是佛!一切众生哪个不是!这才叫做大圆满,才叫做大自在。自在到什么程度?任何地方众生有感,你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大自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决不是随自己意思,自己没有意思。现什么身,是众生心想生,众生想什么就现什么,众生需要什么就说什么、就表演什么,自己全没有一点意思在里头。这是佛,这是法身菩萨!阿罗汉虽然没有执着,阿罗汉还有分别的意思在里头,菩萨还有一点妄想在里头。这是十法界里的佛菩萨,他有妄想;一真法界的菩萨倒驾慈航来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完全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一样。

  菩萨就好比水,随着众生心现相,众生什么个意念,他就现什么相,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相同的。江本博士做了大概有十三年,没有一个现相相同的。为什么?念头不一样,就是我们一个人,一个人前念跟后念都不一样。同是一个念头,那个意念有强弱不一样,有广狭不一样。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但是无论现什么相,无论说什么法,他的方向、目标、宗旨决定是相同,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终极的目标一定帮助一切众生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回归到法性。法性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是灵魂,是法性。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文,「慨众生之迷此,起同体大悲,悼昔不知,誓期当证」,到这里是一段。「慨」是感慨、叹息,这个众生是指六道众生,把事实真相迷了,完全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不知道烦恼即菩提,不知道生死即涅盘,不知道宇宙万有跟自己是一体,迷了,「此」就是这桩事情,迷了!他如果要觉了的话,他在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全都显示出来。为什么?这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清净、平等是德,正觉是智,慈悲里头有能。那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起同体大悲」,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起来了,真心,不是假的。看到众生迷惑,不知道事实真相。大悲心,加上个同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这个大悲叫同体大悲,没有任何条件。可是这里头还有一点要晓得,佛菩萨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不接受。所以有缘无缘不在佛菩萨这边,佛菩萨有缘无缘是一不是二;有缘无缘是二不是一,是众生的事情。众生不觉,众生在迷,佛菩萨对他怎么样好,不知道,不晓得感恩,不能受教,甚至还毁谤、还糟蹋,这是迷之太甚!

  「悼」是哀悼,「昔」是过去,哀悼以往的「不知」。这句是说众生,众生一下觉悟了,知道佛菩萨对自己这么好,来帮助我回头,惭愧的心、忏悔的心生起来了。无量劫来,我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现在知道了。「誓」是发誓愿,「期」是期望,发大誓愿,前面讲的四弘誓愿,我应当要求证。证菩萨道、证佛道,你才能发起这个心,众生就发的这个愿。所以前面一句是法身菩萨,是说的佛,怜悯众生迷此,起同体大悲;与法性相应的同体,与法性不相应的就不是同体。你还执着有你我他,就不是同体。同体里面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你还有分别、有执着,不是同体。离分别执着,真的是爱人如己。自己做错事情,自己原谅自己,看到别人做错事情,你自然就原谅别人,自他不二。怎么对自己就是怎么对别人,决定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叫同体。

  「誓期当证」,怎么证法?这是众生,这八个字是讲众生,觉悟了。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虽然是小悟,都有利益,为什么?他真的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这个事实真相怎么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佛,不知道一切众生是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所以佛何尝离开我们,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境界,从来没有离开过。时时刻刻都给我们启示,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我们在《华严经》前面读过,从来没有断过。

  前面我举的例子,须菩提尊者跟释迦佛三十年,才看到每一天穿衣、持钵乞食,回来吃完饭,洗足,敷坐而座,天天这个样子,都没有看出门道。这么看了三十年,有一天豁然大悟,看出门道,才赞叹希有世尊,善护念诸菩萨,他看出来了。我们这些现象不都在面前?谁看出来?所有一切人做这个示现,这些人本来是佛,不都是佛在做示现?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肯定这个事实,你的诚敬心就生起来,那个了不起!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骄慢的心就没有了,痴迷的心就没有了。所以恭敬很厉害,它能够对治痴迷、骄慢。这一转过来,才真正能思惟。你入的是什么境界?跟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境界没有两样,那恭喜你,你这一生肯定成佛。是不是真的成佛?不是,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所以《楞严》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是真的把本来面目找到了,这就是真常。成佛是成佛了,成佛不是新成佛,本来成佛。

  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听到佛说的,听到清凉大师给我们详细来讲解,我们知道了。问题是知道的这个「知」有多少的深度,这个关系很大。有人知的很浅,问起来,我听过、听说过;有人知道得深,深能理解,再深他就落实了。落实的现象是什么?菩提心生起来,从今而后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心不一样。真诚现起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现起来;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慢慢他都落实了。得失没有了,忧患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恐怖没有了,这就叫了生死、出三界,这就叫真正得大自在。

  在这个世间,你细心观察,无时无处不是随缘,决定没有攀缘。所作所为都给世间还没有觉悟的人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样子什么?这个样子就是令众生觉悟,不觉,慢慢来,时间没到。释迦牟尼佛天天这种生活,须菩提还要三十年才看破,才看出来。我们做的这个样子,我们不是佛,跟我们接触的不是须菩提,不止三十年,你得有耐心。但是这个里头也很可能有再来人,过去生生世世修学的善根深厚,他看个十年、八年,也许一下就看明白,就开悟了。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轻慢别人。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他人很痴、很呆、很笨,说不定他开悟在我先,他成就在我上,这都非常可能。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敢轻慢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你看惠能大师的谦虚、礼让,真正修行人。最初的典型、好样子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留下来的。

  下面就说到,发心了,真正发心,「有悲故,不为无边所寂。有智故,不为有边所动」,悲智双运。小乘人慈悲心不足,「无边」就是空,空寂,空寂就是小乘的涅盘。所以阿罗汉常在定中,众生迷,他不理会,不会主动的去帮助他,除非你找到他。找到他,他看得顺眼,有缘,他帮助你;找到他,看到不顺眼,理都不理你。这就是他为无边所寂,他欢喜空寂,缺少悲心,缺少慈悲!菩萨有慈悲心,所以菩萨不住涅盘,无边就是涅盘,有边就是生死,生死就是在十法界活动。我们举个例子,无边是什么?一个修行人住在山上,清净无为,不下山,几十年不下山,一辈子不下山,清净无为之乐。有为呢?有为就到处走,游化人间,无处不去,无时不去,这个能帮助苦难众生。因为他有智,虽然游化在世间,绝对不会被世间所迷惑。世间是什么?五欲六尘,不会被这个境界所动,色声香味、名闻利养,决定不动心。所以虽然天天在外面游化,心地是清净的。有智,有智怎么?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一样东西都不会叫他起分别执着,他不会起这个念头,幻相!在幻相世界里度幻相的众生,如如不动。这叫真功夫,这叫真智慧。

  「有悲」是定,「有智」是慧,定慧等运,运是运作,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以这个定不是死定。定在哪里?定在动中,他真正契入到动静不二。佛法所用的标志是法轮,就是个圆,用这个来表法。圆就代表动静不二,圆心不动,圆周在动,圆心不动。圆周有,圆心是空,你看在几何学里头,圆心不是点,点放大之后它是面。它是个抽象的概念,真有,不是没有。点移动就是线,线移动就是面积,线跟面积你看得到,点你看不到。所以佛给我们讲,心是空的,但是它有,它不是没有。

  懂得这个你也就懂得养生之道,你也就知道整个宇宙万有的理体,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确实存在。物质、精神、世界全是它变现出来的,无中生有,现在的科学家知道了。但是知道还是很浅,为什么?他没做到,没有从他生活上表现出来。佛菩萨做到了,阿罗汉做到了,表现出来是自在,表现出来的是祥和。如果科学家真的懂得,今天世界不会动乱,人与人之间不会有冲突,会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肯定的!宇宙就是这样的,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的。真正懂得,一定是顺自然,不会做出违背自然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违背了自然,法性里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不能不知道。

  最后一小段说「不动不寂」,不动的是心,是理、是体;不寂就是动,不寂的是相、是事,是事、是现相。所以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不动是性,是自己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不寂是现相,像我们现在,我们也是如此,本来是佛,迷了。迷了也不要紧,迷了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搞轮回就是不寂。但是我们的佛性,佛性还是不动。不过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个不动的佛性,不知道自己有个智慧德能跟一切如来无二无别的体性,不知道。知道之后,也跟诸佛一样,我们在六道里面真正是觉悟了,觉悟了就叫再来人,不必去轮回六道,也不必说到极乐世界去打个转,不需要,现在就是,觉悟了。

  我们要好好的用这个身,这个生灭的身,这个无常的现相,帮助一切人觉悟,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人回头,这是我应该要做的。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怎么能不做?全心全力做,没有自己,把自己忘掉了。自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阿罗汉;更深一层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菩萨!几时到空有不二,动寂不二,那你就「直入中道」,中道就是不二法门。「不动不寂」就是寂动不二,不动的是体,不寂的是相、是作用。性相一如,体用不二,这才叫中道,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这个发心,圆教初住菩萨,十信位是学习。到初住是三心圆发,圆是圆满,三心是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体,你证得了。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它不叫直心,它叫至诚心。所以我们就懂得,直心是什么?直心是至诚心,诚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这就是菩提心的体。有体当然就有用,所以深心跟大悲心是作用,从体起用。体没有相,体是不动的,遍法界虚空界,如如不动,是我们自己的真性。从体起作用,作用要跟体相应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作用跟体不能相应,那是在学习,这个不可以不懂。

  深心,我们现在讲得简单,清净、平等、正觉,这样讲大家好懂!我们现在要学,学清净,尽量放下染污。什么东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如果从六波罗蜜的反面来说,悭贪是染污,恶作是染污,瞋恚是染污,懈怠是染污,散乱是染污,愚痴是染污。这个东西我们要离开,离开之后你才得清净心。所以我们在生活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随时随时地保持清净心,就是不生染污。保持平等心,平等心是没有贡高我慢,不可以说人家不如我,我比别人高一等,佛都没有这个念头。在天主教,我们在《玫瑰经》里面,第一段就看到圣母玛丽亚对一切人谦虚,没有一丝毫傲慢心。这是她现身说法教我们,耶稣的母亲。

  你不从日常生活当中,你到哪里修?修清净、修平等、修觉悟,觉悟一定要亲近正法。现在最方便的是听经,自己读经有的时候不觉悟,要听,多听,破我们的迷惑。你遇到一切众生有苦难,慈悲心自然生起来。哪个众生没苦难?最严重的苦难是他迷,你怎么样帮助他破迷?你怎么样帮助他觉悟?这叫大慈大悲。这是我们现前阶段学习发菩提心,要很认真努力去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后面小注里头非常精彩。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这五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的钞文,今天我们从钞文看起。「又上云等下,显真正菩提心体,有其三意,初约三心菩提,二约三观,三约四弘。今初明大智心,次慨众生迷此下,大悲心,后悼昔不知下,大愿心。即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故上如次,即直心、大悲心、深心也」,我们就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解释上面的疏文,疏文昨天我们学习过,从「深心信解常清净」这一段。清凉在此地给我们开示得很多、很详细,他分三个段落来解释。

  第一个段落就是讲「三菩提心」。从大师开示当中,我们知道至诚心、直心就是大智心,这个说法让我们对于三菩提心更清楚、更明白。通常我们讲三菩提心,都是依据《观无量寿佛经》跟《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三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所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论合起来看容易明白,今天我们把清凉大师的说法跟经论这三个会合起来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知道至诚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真诚到极处,智慧就开了,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前。直心,《论》里面讲的直心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我的心很直、我的心很诚,但是智慧没有开,那不是直心,那不是经上讲的直心。所以一定要学习经教,否则的话,往往我们把经文的意思错会了。要知道佛菩萨没有讲错,是我们听错,意思会错了,这个事往往有之,可以说很多很多。

  其次,讲到「慨众生之迷此」,则生起同体大悲,这就是大悲心。非常感慨。迷此,「此」就是指前面两句非常重要的开示,学大乘的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一句,「本来是佛」,谁本来是佛?自己,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个个都本来是佛。在前面,我画了一个转凡成圣的示意图,我们的公告栏上都贴着有,那就是「本来是佛」,这是真心。佛是真心、至诚心,佛是法性,法性本具无量智慧,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的「大智心」;大智、大悲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深心讲得多,深心你看大师讲的信解清净,我们平常是用《无量寿经》经题上修学的纲领,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深心。信解都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与理相应,方曰深心」;就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信解就是深心,这是自己。但是现在迷了,不知道了,不知道烦恼是菩提,不知道生死是涅盘。现在我们在经教里面听佛说的,听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解的,我们是不是就知道了呢?没有。我们现在的知只可以说是听说,听说有这么回事。听了之后,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半信半疑,所以这一生的修行就修得很苦。如果听了真正的相信,我们修学的心态就不一样,真的相信,我们修学的心态就马上转变成真干。

  真干的样子是什么?放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本来是佛」,意思完全相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是我们自己心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是个什么佛?是个具足妄想分别执着的佛。我们佛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被妄想分别执着盖覆住,这三个是染污,严重的染污,像灰尘一样。妄想是第一重灰尘,分别是第二重,执着是第三重,厚厚的灰尘盖住,完全看不见了。

  像前年我访问印尼,去参观印尼一个佛塔,规模很大,在日惹,叫婆罗浮屠。听说这个塔过去大概是几百年的时间都被灰尘、泥沙埋在底下,没有人知道,所以还好没有被破坏。最后有人在那个地上挖东西挖出来,才知道底下有建筑。费了很大的工程,把这些泥沙、尘土统统移开,这个塔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情形就是这样的,我们的佛性在不在?在,没有损坏,只是被妄想分别执着,像这些泥沙盖住了,一点都看不见。佛教给我们,只要把这个东西除掉,你就又露出来,就又现前了。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决定没有丝毫差别。你就会真正发心,我要放下执着,我要放下分别,我要放下妄想,真干!

  妄想分别执着盖覆自性的时间太长了,不是短时间,太长了,就说是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一旦知道,要想把分别执着放下,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为什么?真正是无量劫来用它用成习惯,不知不觉的还是被它左右,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于是一定要高度的警觉,念佛法门是警觉,提醒我们,念念提醒,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一声佛号都是本来成佛。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话讲得是一点都不错。所以自己有高度的警觉,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念念不迷,念念不邪,念念不染,这个才能成功。修行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

  觉正净是本有的,觉正净是佛,本来是佛,你本来是觉正净,就是清净平等觉。净是清净,正就是平等,平等就正了。《无量寿经》好,就在经题上,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修学的总目标都在上面。对人、对事、对物,念念跟觉正净相应,可不能跟迷邪染相应,跟迷邪染就迷了,愈迷愈深,这往下陷,愈陷愈苦。要知道这个苦是假的,不是真的,冤枉受的;真的只有乐,没有苦,假的里面才有苦。有苦有乐,乐也是苦,那不是真乐。总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会修行的,他在这个地方用力,快!功夫成就快速。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为什么会有冲突?为什么会有不和?为什么会有对立?为什么会有矛盾?你细细想想,全是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分别执着是错误,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迷邪染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佛祖教导我们,放下对一切人的对立,放下对一切人的误会、对一切人的矛盾,你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是不二,诚敬的心生起来了。诚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诚;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心不诚!

  真诚心里面,万善同归,我们常讲纯净纯善,那是自己,那是你本人。不净不善,这不是自己,那是灰尘、染污,不能把灰尘、染污当作自己,那就错了。我们染污久了,迷惑久了,现在要警觉,对人、对事、对物时时刻刻警觉,不再犯过失。别人对我不善,我对人要善,别人对我不尊重,我对他要尊重。为什么?他还在迷,我已经觉悟了。如果他对我不善,我也以不善回他,那就同样都迷,他迷我也迷,他邪我也邪,错了!可是觉不容易,唯有觉,功夫才得力;不觉,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境界现前决定又是迷邪染,自己的妄想执着马上就起来了,我们一般人讲的自己的见解,「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错了。你的真心里头没有想法,也没有看法,不但没有想法、没有看法,连我你他都没有。我你他是分别,从分别里头起的妄念。

  觉悟的人,不但是开始觉悟,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他有没有你我他?有。为什么有?不是他有,是你有。你有,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帮助我们,一定要随顺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认为这个现相叫我,我就跟你一样,称这个现相叫我,跟你好沟通。所以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他是随顺,他自己没有。在他来说,分别跟不分别不二,执着跟不执着不二,这叫不思议解脱法门。我们不是的,我们的分别跟不分别是二,不是一桩事,是两桩事,执着跟不执着是二不是一,我们样样当真。他们知道这不是真的,你怎么说都好,我都随顺你。所以佛菩萨得自在,我们得什么?我们得烦恼,我们有忧虑、有牵挂,不得自在,这是我们应该要明白的。你明了,你才知道怎么学,修行在生活里头修,在工作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没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不切实际了,我们世间人称它为什么?玄学。

  你看我们过去迷了,佛慈悲。现在我们看我们的周边人也迷了,迷得比我更深。我听佛菩萨的教诲,已经渐渐觉得觉悟了,明白过来。我悟了,才能帮助别人,没悟,帮不上忙。悟了之后,不再干傻事,跟人家对立就是傻事,头一桩傻事,头号傻事。不跟人对立了,知道自他不二,尊重他就是尊重自己,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大智大悲,在日常生活当中悲智等运,生活在这个里面多快乐。凡夫,凡夫生活在迷邪染里面,苦!纵然是大富大贵,还是苦,为什么?迷邪染,怎么不苦?

  「悼昔不知,誓期当证」,这一句是大愿心。过去不知道,犯下很多的错误,造作的罪业。造的善也是业,为什么?六道轮回,出不了轮回。善业、恶业是在轮回里面比较而言,在佛菩萨观察当中,叫染净,六道轮回是染,善恶都是染;四圣法界叫净,就真的清净了,为什么?善恶二边都没有,善恶不二。善恶二边都离开了,心真正清净,我们前面讲的「信解常清净」,二边离掉,这是常清净。如果不离,清凉大师讲得好,过去染,现在清净了,那清净有开始,有开始就有终了,有始有终就不能讲常。

  常是什么?常,无始无终那叫常,有始有终不叫常。六道里头没有常,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只是生灭的时间长一点,他还是有生灭,所以不是真常。与法性相应,与觉正净相应,那是真常。所以六道里头没有,四圣法界里有相似,不是真实,真实要超越十法界。回归到法性,那叫一真法界,叫华藏世界,那就是真常,我们世间一般讲永恒、终极,佛家称那个境界叫涅盘。涅盘是梵语,意思是不生不灭,那才是真的。所以大愿心生起来,大愿是什么?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

  我们今天,实在讲我是在《华严经》里面回归到净土的。早年我对净土不反对,最初是反对,学了七年之后,读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很受感动,不反对净土了。但是自己没有意思学净土,自己喜欢经教;叫我到念佛堂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我没有办法,念不下去,喜欢经教。讲经讲了不少年,讲了二十年,在台北开始讲《华严》,《华严》讲了一半,第一次讲《华严经》。有一天突然起了个疑问,善财童子学哪个法门?五十三参,他到底学哪个法门?文殊、普贤,这是华严会上的两大菩萨,我们非常尊敬,非常的仰慕,他们学哪个法门?结果《华严经》后面仔细去翻翻,查到了,这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的学生,不但是他的学生,是他得意门生,看看五十三参,明白了,善财果然是师承文殊师利菩萨,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离开文殊菩萨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是德云比丘,他修的就是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就想到,第一个老师是先入为主,这非常重要。五十三参表法,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他什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彻始彻终,善财童子念佛求生净土。当中经历许多的法门,那是成就他的见识。参访那么多善知识,跟他们接触,向他请教,了解他们所修的法门,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明了之后怎么样?很感谢,没有学他,就离开了,「恋德礼辞」;恭恭敬敬的向他道谢,告辞。善财没有改变法门,这个我在经上看到了,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这才回过头来下决心念阿弥陀佛,真干了。

  如果不是《华严》、不是《楞严》,我不会修净土,所以我修净土是这两部经引导进来的,信解清净了,信解坚定!无论对人、对事、对物,这一接触,观察跟从前不一样了。所以忏悔,过去无知,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接触到老师,李老师把净宗介绍给我,我都没接受,不反对。老师知道,清清楚楚,多次的劝我,我也没有认真学。在讲《华严经》里面明白过来的。以后,对老师以前的劝导生感谢心,苦口婆心的劝我,没有错,是自己的业障太重;认真学习,报老师的恩。

  「三心菩提」,这是佛经上的一个比喻,叫「菩提心灯」,把菩提心比喻作一个灯,大悲是油,大愿是炷,诸位要晓得,灯没有油不会亮,没有炷点不燃,不能放光,大悲,大愿。然后才「光照法界」,这个光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根本智;它起作用,起作用叫后得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会下发菩提心,就是这个大智、大悲、大愿。大悲是个动力,救众生苦;大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是大愿;光照法界,众生无边誓愿度,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叫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这一小段,清凉大师做了个总结,「直心、大悲心、深心」,大智就是直心,大愿就是深心。所以深心里面确实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相好。这也就是世尊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说的,菩萨成佛要以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看这是为什么?是为接引众生。你没有相好,换句话说,没有福、没有慧,众生不愿意接触你。众生接触你,看到你有智慧、有福报,他很羡慕。这个并不是菩萨需要的,是接引众生的方便。

  是不是真的要修?如果说真的要修,「本来是佛」就矛盾了。本来是佛,还修个什么?还要求什么相好?相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要求。没错,见性就不要求,没有见性的,要修。还有没有见性的佛吗?有。哪个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离开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那个佛要学,他是相似佛,天台大师讲的,不是分证佛,分证佛是真的,他是相似。为什么?妄想没断,无明没破,无明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连分别的习气都断了,功夫高。他要到六道里面,以佛的身分来教化众生,他要不要修?要修,百劫修相好。我们懂这个道理,在十法界里头做种种示现,接引大众。

  佛在这里也在暗示我们,六道众生对相好很重视,也就是对福慧非常重视。你看哪个众生不求福、不求慧?佛的示现是个福慧圆满的人,所以跟众生接触能令众生动心,尊敬佛、仰慕佛,欢喜跟他学习,摄受众生的方便。如果是明心见性,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一切,圆圆满满,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教讲佛的报身,讲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止。这是要我们重视形相,一定要给人有好的形相,才能够摄受众生。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理,我们今天学佛,在社会上接触一切大众,我们的形相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接触社会大众,让社会大众知道,学佛的人懂礼、有礼貌,学佛的人善良,学佛的人温和。佛法里面讲律仪,不能不讲求,要持戒,要守威仪。威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在社会各个阶层里面,我们都要表现一个最好的榜样,意思就是在此地。唯有最好的榜样才能摄受众生,才能让大家见到你自自然然对你尊敬,跟你接近愈久,敬爱就愈深,你才能收到教化众生的效果。所以相好非常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钞》的第二段,「约三观者,悲愿为假观,前大智心中,直明本性清净,即是空观,烦恼即菩提,本来是佛,即中道观」,这是就天台三止三观来说明菩提心。从这些地方我们确实能体会到,大乘教里面,尤其是《华严》,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菩提心,不但是三心,三观、四弘,四因、四缘、四力都相应,怎么样说都圆满。这些地方我们学习要细心去体会,为什么?用到日常生活才得自在,慢慢的你也能够进入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圆融,由此可知,有障碍的不圆融,有障碍肯定是有严重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淡薄,障碍就没有,没有障碍就得自在了。

  三观,有次第,有圆融。把它分开来说,就是有次第,悲、愿是假观;本来清净,这是空观;生死涅盘、烦恼菩提本来是佛,这是中道观。分开来是次第,合起来叫一心。止观里面说,观不思议的境界,不思议境界就在眼前,没离开。也就是说,你要看诸法实相,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句话就是讲的法界全体。法界全体,我们一般讲性相,性是法性,相是法相,用哲学的名词来讲,性是本体,相是现象,理事因果是作用。从哪来的?一念。

  一念不觉,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变现出来了,没有先后。科学家研究宇宙之间缘起是有次第的、有先后的,佛法里头没有,佛法一念。所以欧阳竟无大师讲,佛法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但是它确实是现代所必需。而世间所有一切学术在佛法里全都有,确实是不可思议。佛法既然是一念所现,能现所现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讲有能有所;佛法也讲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讲到不二,法法皆不二,这个境界用三观来讲,三观同时具足,即空即假即中。讲假,是从相上讲的,法相是假,大悲大愿是假观,法相。大智,智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所以大智是空;大智是体,是本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有没有?有。在哪里?找不到。实在讲,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没有生灭,《中观》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你怎么样说都说不上。

  宗门,禅宗里面开悟的人,师父来勘验他,就是测验他,「你说来我听听看」。他怎么说法?「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说不出来,说出来都不是真实的样子。老师父听了点点头,给他印证,没错。说空、说有都不对,为什么?你能够说得出来的都是相对的。空有是相对,三观里头空假中也是相对,空假是一对,空假跟中又是一对。凡是能够思惟、能够说得出来的,全是相对的,也就是能说得出来,都是二、三。《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是二,能说得出来。如果不二,不二就说不出来了。佛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全是不二,你怎么说?不但不能说,想也想不出来,所以教里头才讲「动念即乖,开口便错」。这个境界当体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这三个怎么说法?体是空的,相是假的,用是中,中是用。

  中国在古时候,佛法没传到中国来,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懂得中庸。你看《四书》里头不是「大学」、「中庸」吗?懂得中庸之道。所以主张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懂得用中。佛法到中国来之后,讲中道,中国有中庸之道,所以一拍就合。换句话说,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这一进来之后,大放异彩,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然后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跟中国文化整个融合成一体。儒释道,一而三,三而一。

  讲到真正发菩提心,就是你要懂这个事实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之为诸法实相,诸法的真相。依这个,也就是依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法性、法相,发无作无为的大悲大愿,提升自己,教化众生。这就是前面清凉大师所说的与理相应,这是真正发菩提心。这是什么境界?初住菩萨的境界,境界不远,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眼所见到的全叫做色,用一个字做代表,耳所听的用个声,鼻所闻的用个香,舌所尝的用个味。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森罗万象,要晓得这些境界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空是讲它的性,色性不可得,声性不可得,香性、味性、触性、法尘之性都不可得,见闻觉知不可得。有没有?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没有,它虽有形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都是从体上说。

  体跟相是一不是二,古人用比喻来教导我们,让我们容易体会。譬如金,用金比作体,用器比作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相跟体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体是空的,相难道是有吗?你要说有,看错了。所以这个「有」,佛家上面加个「妙」字,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讲法性,妙有讲法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你懂得这个东西,你在法相里面就不会再起心动念,你就没有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成佛了,这就是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就这个意思。

  凡夫对这个事实真相,虽然就在面前,迷而不识,不认识,就在眼前,完全不知道。所以你要问,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有什么差别?跟你说,一点差别都没有。要说差别,就是一个是认识很清楚;一个是迷惑,完全不知道,差别在此地,差别在作用。觉悟的人,明白人,就是佛菩萨,他们的作用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所以他懂得教化众生,提升自己。还有什么提升?提升是我们说的,在他确实没这个念头。我们说提升是什么?任运,自然的断无始无明的习气。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报告,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断,只有慢慢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可是他也有一点加行,什么加行?普度众生,对他断无始无明习气肯定有帮助。所以菩萨慈悲,众生有感他就应,感应道交,一丝毫都没有差错。有感就应,得大自在,大乘教里面常讲「悲智双运」。所以统统在面前。

  明白事实真相,心地如如不动,就是定;境界了了分明,就是慧,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真的智慧,你没有分别,你没有执着。诸位要晓得,分别是第六识,执着是第七识,八识是迷了自性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八识是迷惑的自性,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有了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把它换个名词,就叫它做八识,八识就是自性。八识,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除掉,就是自性,就是法性。

  八个识统统都有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在起作用的时候稍稍有点不同,阿赖耶的无明重,末那执着重,意识是分别重。所以法相宗里面修行的指导纲领,「转识成智」,在什么地方练?都在日常生活,真正要练功夫。眼见色,学什么?学不分别,学不执着。不分别,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不分别的观察,妙观察。不执着,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不执着,万法平等。修行最重要就是两个,转八识成四智,八识有因上转、有果上转。果上转是我们做不到的,因上转了,果上就连带转了。所以转八识成四智,功夫就在六、七二识,我们要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学不分别、学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还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难了。如果不分别、不执着,要是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就成了白痴吗?他不是白痴。

  所以古人用的比喻好,古人讲修行人用心像镜子一样。我们每天都照镜子,你看镜子照得清不清楚?清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着?没有。古人常提醒我们,「用心如镜」,那就是转识成智。只要不分别、不执着,六、七两个转了,第八识就转变为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变成成所作智。这一转,叫四智菩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

  由此可知,佛说得太多,说得太好了,太详细、太明白了,我们没有听懂,没有去照做。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都是互相贯通的。无论从哪个法门契入,成就都是圆满的,我们要学的。学,初学,佛有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怎么学?叫你学随缘,不要学攀缘。攀缘,你里头有分别、有执着是攀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随喜里头,只要不出大错误,都行!什么小小错都不放过,就没法子修行,只能修福,不能修定,不能修慧。真正修戒定慧,那就要睁个眼睛、闭个眼睛,大致上不错,行;没有一样不行,样样都好,不执着,学不执着、学不分别。

  你要在这上用功,不要很长的时间,真正要干的话,半年就有效。效果是什么?心清净了,妄念少了,智慧也开了。智慧开是什么相?看东西看得明白,经看得懂了,看出意思来了,听讲也听懂,在旁边听别人说话也懂得。你自己会知道你智慧开了,不像从前懵懵懂懂。经论所说的烦恼轻、智慧长,半年就能够看到效果,一年就很显著。你会怎么样?你会法喜充满,这就是离苦得乐。从前迷惑,迷惑生烦恼,活得很辛苦。明白之后,不生烦恼,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白,快乐!人家欺负我,让他欺负,不要紧,没有什么大伤害。我们吃亏上当了,处之泰然,哪有什么吃亏?哪有什么上当?一切法本来空寂,上什么当?吃什么亏?

  世间人讲的是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是场梦,哪样是真的?身体都不是真的。所以遇到这些事情,把《金刚经》四句偈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常常念这四句,你就非常坦然,你真懂得了。不做不会真正懂得,我们常讲「听说」,不晓得什么意思;真正去做就懂得,你就得受用。世间人最担忧的、最烦恼的、最操心的,放不下。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财色名食睡,亏吃大了!殊不知这些东西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般若经》上讲得那么详细,「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什么还要执着?为什么还要分别?执着分别就是把假的当作真的,以为它真有。

  现在这个社会,一般人最重视的,就是烦恼最重的,贪财,好象人活在世间就是为贪财而活的,你说冤不冤枉?财利增长贪心,贪心到哪里去?前面我们读过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在五欲里头,长贪心,饿鬼因。他修的是什么道?我们很清楚,他修的是饿鬼道,不是菩萨道,不是声闻道,不是佛道。他的目标就在鬼道,勇猛精进要去做鬼,这有什么法子?如果里面还加上瞋恨、加上嫉妒,他修的是地狱道,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干这种傻事情?人命无常,转眼果报就现前。不知道提升自己的灵性是这一生第一桩大事!纵然不能够明心见性,也不能堕三恶道。

  分别执着里头要懂得善法,就是世间法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你在这上面好好的修,念念不违背伦理道德,不悖因果,你的果报在三善道,不在三恶道。这是迷惑里头比较轻的,不会造恶,走天道。真正觉悟的人不走天道,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与三观相应,即空、即假、即中,菩提心现前,修菩萨道,修成佛之道。这个就完全正确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提升灵性。到这个世间来不容易,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好事,好事要闻佛法;不闻佛法,得人身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轮回心造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在这里头流转,没出头的日子,你说多可怜。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还不会放下吗?自然就放下了,很痛快的放下,放下就是。

  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这是根,会修的人从根本修,把这个放下。这一放下之后,平等性智就现前;只要有对立,平等性智就没有。这里头非常微细,要很细心的去观察,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真正肯放下,功夫就会得力;不肯放下,功夫不得力。如果说,我们从理上放下,事上不需要,那个事会障碍你。为什么?你还是牵肠挂肚。事修帮助你契理,这是佛告诉我们的。诸佛菩萨给我们的示现,也是这样教导我们。你只要细心去观察,诸佛菩萨是不是这样教我们的?事事无碍,虽然无碍,诸佛菩萨还是把事相放下。无碍,可以不放下,理上讲可以,为什么?当体即空,有无是一不是二,何必在事上放下,要多此一举?是的。多此一举,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法?为众生,众生在迷,迷就执着。菩萨做如是示现,是帮助众生,让众生在这个地方体会,在这个地方观察,他才能觉悟。帮他一把劲,他如果真的看懂了,他也就真的放下了。这就是大悲大愿,做种种示现,诱导你脱离六道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作用在这个地方。

  有时候也有很多反面教材,统统会看了。反面教材是什么?坚固执着,不肯放下,死都舍不得放下。示现的什么相?示现的是堕落三途。你可不能责备这些人,说不定这些人里面很多都是菩萨示现的,有可能。无论是正面反面都叫你觉悟。我们看到反面,领悟到了,这是错误的,这个对我们灵性提升是有伤害的,对我们脱离六道轮回是有障碍的。你明白了,看清楚了,这不能不放下。所以正面的要学习,反面的,接触到之后有警觉,立刻能够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毛病?有,赶快改,依教修行。

  我们经念了,念得很熟,讲得天花乱坠,没做到;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的经,《疏钞》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与我不相干。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不一样了。讲的时候,我真干,这经是谁的经?是自己的经,自己真性里面的经,跟诸佛如来的经无二无别。自己从心性里面流露出的智慧来理解,跟清凉大师的无二无别。这是什么?自他不二!我跟清凉不二,我跟诸佛不二,生佛不二。你懂不懂这个意思?这个境界、这个义趣,你能不能体会?果然是信受奉行,你能够体会到;你不是一个真正信受奉行的人,你体会不到。

  听的时候是好听,听过之后就没有了,耳边风,没有留住。虽然留不住,耳边风也有好处,为什么?总是听过!慢慢听,听的时间长了,就是古人所说的长时熏修。长时间熏修,它真的就进去了,让你领会到心性,它就发生作用。所以长时间的熏习好处太多了,你真正得利益之后,这叫欲罢不能。而且经教跟现实生活完全融成一体,然后你才晓得,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现实的生活就是,现实的工作就是,行住坐卧、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无一不是。才知道原来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跟我们自己生活上点点滴滴,就是圆圆满满的大本《华严》。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些数字是形容的,你不要把它看作是个定数,你就又错了,你又起分别执着。形容什么?无量无边。「大」是性体、是法性,「方」是法相,「广」是作用;也是空假中,「大」是空,「方」是假,「广」是中,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智者大师说不思议经,妙不可言。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清凉大师的《疏钞》,钞文,我们接着看末后的第三段,约四弘。「三约四弘者,初通立理,以是圆教四弘,故称性明之」。我们一段一段简单的来说明。四弘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段先说立理,以是圆教四弘。智者大师跟清凉大师判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化,天台家把它分为藏通别圆,有浅深次第;贤首大师把它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无论是台宗或是贤宗,《华严》都属于圆教,而且古大德对《华严》无不是把它看作一乘圆教,就是在世尊教学当中,这是达到颠峰。所以讲四弘也是讲圆教四弘,为什么?称性,这是个绝对的标准。讲三观,称性那就是一心三观;讲四弘,称理的四弘,称性就是称理,这是讲到究竟圆满。

  「次信烦恼即菩提」,这以下的一段文,里面包括我们常讲生死即涅盘,这就是不二法门,这是「别显四弘」。下面是讲别显,称性是理体。别显,前面是通,初通立理,别显就可以能够分出来了。「初」,第一段,「即烦恼无边誓愿断」;「二由称本性而发心故」,这都是前面我们所读过的疏文,这一段是讲「佛道无上誓愿成」;「慨众生迷此」,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四「悼昔不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此明四弘,即指上四弘,上但指文,今将深心之言,会通此四,令圆妙耳」。我们来看看这段,用四弘来解释。

  「深心信解」,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与理相应,方曰深心」。我们现在是从四弘誓愿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对于佛法的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所以烦恼断不掉!我们知道学佛头一关就在此地。多少同修哪个不愿意把烦恼断尽?哪个人不想把法门学好?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个要懂。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绝对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头染污的烦恼习气多深多重。我们学佛有今天的状况,对佛法喜爱,非常想学,这个决不是你这一生才发心。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曾经发心学过!学过,但没学得成,也在很认真努力断烦恼,断得不干不净。这一生还算不错,又到人道来了,到人道再学习!学什么?四弘誓愿就是我们要学的,学断烦恼、学法门、学成佛道、学度众生,就学这个!这就是圆满的佛法。从称性,那就是大乘圆教;如果还是阿赖耶识做主,那就是别教、通教、藏教、小教。

  你说经,给诸位说,古人判经是个例子,举例而已。真正的藏通别圆不在经书,在什么?在人。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他是个圆顿根性的人,他所接触的没有一法不是圆教;他是大乘根性的人,他所接触的一切没有一法不是大乘;他要是小乘根性,你就叫他来学《华严》,《华严》也是小乘。然后你才晓得,教哪有浅深?没有!浅深次第全在众生的心行。所以,大乘教里面为什么一再教我们,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就是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包容,像诸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哪里修?最方便的就是在人事环境上修,如果会修的人最容易得力。在跟人与人相处,学慈悲、学尊重、学诚敬,学断自己的烦恼习气。像普贤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断烦恼习气就是这条所说的,烦恼习气断了,或者是虽没有断,轻了,轻一分,我们的信解就深一分、就广一分;烦恼习气断两分,我们的信解就增长到两分,决定成正比例。烦恼习气不断,不断是轮回心,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深心信解是菩提心。经上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可是它的作用可不一样,菩提的作用乐,烦恼的作用苦。为什么又叫它烦恼,又叫它菩提?它是一桩事情,迷了叫烦恼,悟了叫菩提。它的自体没有迷悟,迷悟是人。理上没有迷悟,性上没有迷悟,再跟诸位说,相上也没有迷悟。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那就是说相上没有迷悟,迷悟在人心,「好丑在人心」。

  现在外国有些真有智慧的、有德行的人都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要学习爱心。不能对人有怨恨,要学爱心,不可以有愤怒,不可以有敌视,不能有冤仇。要学爱心,要学习宽容,要学尊重,要学诚敬,这是觉;怨恨、对立、愤怒,那是迷。他们不懂得破迷开悟,他没有这个说法,但是他说一种要学习,一种你要放下;放下就是破迷,叫你学习那些,就是开悟!悟了自然对人诚恳,自然慈悲心流露,自然会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下,悟的人放下。烦恼习气起现行,又起来了,这是初学人每个人都免不了的事情。为什么?习气太重太深,哪有那么容易断!所以古人讲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没有关系,自然它会起来,要觉,一起来之后立刻就觉悟。觉悟是什么?觉悟就把它断掉了。

  而念佛人这个方法再巧妙不过,念佛人用什么方法把烦恼打掉?一句佛号。境界现前,烦恼起来了,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这个东西才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用这句佛号把你这个念头取而代之。把佛号放在心上,把情欲放下,不要去理会它,心就平了。隔个不久,这个不久的时间长短不一定,功夫好的一、二天,功夫不好的几分钟之后,它又起来了,赶快把佛号提起来,又把它压住。你看古大德常常跟我们讲,能够压到烦恼真正不起现行,时间多久?一支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要用多么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得到?古人的经验差不多是三年到五年,根利的人三年,中等根性的人要五年。就是你能够在一支香,一个半小时,不起一个妄念,这功夫不错了!我们一个半钟点不知道起多少妄念,这个不希奇。如果不是真正用功,十年、二十年都做不到。

  诸位想想,你学佛多少年?你现在能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不说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心地清净,保持清净不起一个妄念,你能做到吗?能做到,那功夫很好了。可是还要努力,不努力,求往生没有把握。《弥陀经》上讲得好,「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念经容易,真干起来才晓得是真不容易!一天,那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不起一个妄念,两天,四十八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好难!七天不起一个妄念,往生净土是上上品往生。那叫什么?得念佛三昧。不简单!谁能做得到?深心信解才能做到。我们做不到,自己要承认,我对于净宗,对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我的信心不够。虽然信,若有若无;虽然解,依旧模糊,不透彻!真的透彻了,你对极乐世界向往,你对这个世界真能放下。凡是对这个世界放不下的,解得不透、解得不深,才会有这个现象。

  信烦恼即菩提,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烦恼要不要断?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断了,菩提不也断了吗?一点都不错。其实讲烦恼断、菩提长,实际上是转烦恼为菩提,讲断是加强语气,对初学人说的。刚才讲,迷了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它是一不是二。凡圣没有别的,就是在迷悟,一念迷,就是六道凡夫;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了。觉从哪里来的?觉从清净心来的。我们的心不清净,妄念多、杂念多,不清净!虽念佛,佛号力量不能集中,声声阿弥陀佛,里头掺杂着有杂念。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一句就是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门最高的指导原则。都摄六根简单的讲就是摄心,中国古人所讲的收心。孟子讲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是摄心,摄心就是学问。如果这个话你还听不懂,我再讲得白一点。平常我们的心都往外跑,往什么地方跑?五欲六尘跑;眼往色上跑,耳往声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就是外面的诱惑,你是跟着诱惑走,这是心往外跑。儒跟佛都讲,真正做学问的要把心收回来,不往外跑,做这个功夫。你看你先能收心,然后净念相继,才能把佛念得好;心要不收,你的念不是净念,净是清净。你的念里面是什么?念里头掺杂着妄想,那个妄想就是心往外跑,就是妄想,你的心不专一。净念的净字就是我们一般讲不怀疑、不夹杂,那就叫净;半信半疑,还夹杂着妄念,这个净不清净;相继是不间断。所以总的来说,觉明妙行菩萨跟我们讲得好,三句话九个字,念佛怎么念法?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

  这样念,功夫得力,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你马上会觉得智慧现前。怎么现前?在从前,看事看不清楚,听人说话听不清楚,看佛经看不懂;智慧现前之后,看人、看外面境界会看出门道,听别人说话也听得懂了,看经懂得经里头的意思。你的心愈清净,你展开经本的意思就愈多,这里头意思字字句句无穷无尽,见色闻声全是智慧。迷的时候,见色闻声全是烦恼,心不清净;心清净之后,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智慧。就像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真的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读《坛经》,读这句话不懂!含糊笼统,字都认识,无法体会。这么多年的学习,这么多年的练习,现在对这句话明白了。一定要心有几分清净你才会懂,你的心完全不清净,心浮气躁,怎么讲也不懂,不是你的境界,你无法体会;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

  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称本性而发心」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真的本来是佛。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礼敬的心油然而生。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中国古大德教导我们「毋不敬」,佛法教给我们的「礼敬诸佛」,我们就懂了,我们也能够落实。对人、对事、对物我们会恭恭敬敬的接待,决定没有虚伪,一切都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做起。

  我在十四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失学一年,抗战期间,非常辛苦,家境清寒。我十四岁要出去谋生,家里面没有能力供给我读书,生活困难,我还要出去做工。赚一点钱除了养自己之外,还可以寄一点给母亲,非常不容易。常常想到,我有能力读书,为什么会失学?家境清寒。世间像我这种遭遇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的少年。我常想这个事情,如何叫能够念书、喜欢念书的这些少年不失学?我常常想,想了很久,真的想出一个方法。我们家穷,没钱!如果学龄的儿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大学已经是青年了,如果读书都不要缴学费多好,我真的想到这个。

  不缴学费,钱从哪里来?教育费从哪里来?国家不是有税捐吗?我就想到,如果国家在税捐里头能够有个教育捐,好象你的收入,不管是收入多少,按比例十分之一做为教育捐。这笔钱国家要专门来从事于教育,小孩从小学到大学就不用缴学费了,我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十四岁想这个问题,想很多,想了很多年。我小时候的思想真的跟别人不一样,一个人常常坐在河边、树下,躺在那个地方胡思乱想,可是都想这些问题。钱从哪里来?这就会想到什么?想到经济、想到生产。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哲学,自己研究,没有老师,想的问题想很多。到最后想到,如果人要不善,再好的理想都会落空,人要怎样人人都是好人,这就属于哲学问题了。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对于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到台湾一样没有钱念书,要自己养活自己。找到方东美先生,非常想跟他学,他在学校教书,我们也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考大学,也没有这笔学费。所以公余时间希望能旁听他的课。到以后真的没有想到,方老师叫我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单独给我上两个小时课。每个星期两个小时,给我有系统的讲了一部哲学概论。学佛是他老人家介绍的,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我以为佛教是迷信,听了这堂课之后才知道佛法妙!是一门高深的哲学。老师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引发我学佛的兴趣,引发学佛的决心。

  我们懂得本来是佛,我们的目标就纯正了。佛是什么?在前面我画了一个图,因为前几天正好有人问我,「你们学佛的人,真有佛吗?佛在哪里?你见到了吗?」所以我就画个图,告诉他,我说我见到,我天天见到。在哪里?我说你就是!他就愣住了。我画个圆,我说这个圆就是佛,把这个代表佛。然后我涂点黄的颜色在圆里头,黄色是代表妄想,你带着有妄想,这叫菩萨;再在黄色上涂一层绿色的,颜色就更复杂了,这叫阿罗汉;然后再涂上红色的,这叫凡夫。我说你现在,你本来是佛,就像这个圆的图一样;你现在这个里头有黄色、有绿色、有红色,搅和得一塌糊涂,这叫六道凡夫,这就是你现在。你说你是不是佛?你要把红色去掉,你就是阿罗汉;你要是把绿色去掉,你就是菩萨;你把黄色再去掉,你就是佛,不在外面!他听懂了。

  这三种颜色我把它代表妄想、分别、执着,黄色代表妄想,绿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着,你三样东西都有。这三样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他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我又举出来,譬如我们把眼睛比喻作佛,清净。我们眼睛,外面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真的,这不是假的,一真法界。我们戴上一个黄色的太阳眼镜,看到外面统统就是黄色;再戴上一个绿色的,看到外面是绿黄色;再戴了一个红色的,看到外面是紫的,三种颜色混合是紫的。那问你,外面山河大地是不是紫的?我看的明明是。你自己眼睛是不是紫的?眼睛不是,也不是。紫从哪里来的?眼镜!眼镜拿掉就没事了,眼镜是妄,不是真的。

  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妄想分别执着是不觉,本来无,都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修学从这里产生信心,虚妄当然可以断得了,真实一定可以证得。我把这三个眼镜,现在你是戴上三个眼镜,看里看外都不是人,都是见不到真相。从外面看你眼睛,你的眼睛有很浓的颜色;你的眼睛看外面,外面世界也有很浓的一层染污,就这么个道理。其实外头没有染污,里面你自己自性也没有染污。你能从这个比喻明白了,觉悟过来,所有一切不善哪有断不掉的道理!断不掉是因为你不懂,你把妄当作真。觉悟了,断,事上断也要长时间的磨炼,不磨炼不行,要磨炼,在生活上磨炼。

  先锻炼什么?先把头一副拿掉,执着,最外面这一层拿掉。我们学着不执着,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着。然后再进一步学什么?不分别。只要这两种做到了,不要说两种,一种做到了,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着,我们往生就有把握,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由此你就知道,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有坚固的执着,往生没把握,你烦恼很难断。所以,你首先要学不再执着,学随缘,学能够尊重人,放下自己的成见,这就对了。不要再以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是正确的,不要有这种想法。尊重别人,只要没有重大的过失,可以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断烦恼的方法。

  你真正有信心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相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教导你做的,应该修的、应该要断的,你就很容易做到。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你自然就能够把它改正过来,改正就是随顺法性,法性是纯净纯善。中国古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你只要把烦恼障碍去掉,它统统都现前,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就是圣人,带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第三句讲「慨众生之迷此」,这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看到众生把真相迷失了,完全不知道。烦恼即菩提,我们从这个里头要知道它的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没有对立的。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大乘教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没有对立。烦恼跟菩提不是对立,生死跟涅盘不是对立,众生跟佛陀不对立,在佛法里头找不到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是和谐。所以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本来和谐,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宇宙如是,大自然如是,我们的身体、身心亦如是。所有一切这些错误观念,就像眼镜一样,虚幻不实,你迷了,才生出这些东西。所以非常感慨,众生迷了。觉悟的人看到迷的人还没有回头,他生起慈悲心帮他,帮他觉悟,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底下一句「悼昔不知」,这是自己惭愧、自己忏悔,我过去不晓得,今天才知道。过去不知道,在六道里头轮回这么久,吃了多少亏,吃了多少苦,现在知道了。知道怎么样?知道要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看它落实在这里。所以你看前面这段文,它是三心,三菩提心,它是三观,它是四弘,真的是圆融到极处。怎么看怎么圆,怎么讲都能讲得通,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一圆一切圆,一通一切通。我们把它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圆满。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清凉的钞文。「有悲故下,二正结归,谓上虽多义,不出悲智」,用慈悲、智慧就可以完全包括,「故今结之,即结上疏文及经文耳」。下面大师还有开示,这个开示就是如何把三观跟四弘融成一体,这才真正叫圆妙,圆通玄妙!他引用止观的文,「故止观第五,明十法成乘中,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云」,有这么几句话,「既深识不思议境」,这个认识不是浅识,深识!有一定的深度。这不思议的境界就是前面所讲的不二法门,这是不思议。二就可以思、可以说,议论是说,可以说;不可思,这是一真法界,是不二法门。像前面所说的烦恼即菩提,本来成佛,这是不思议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迷了,在里面胡思乱想;悟了,境界原来圆融贯彻,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一法不圆融。

  真正发菩提心有这么几句话,「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乃至云,思惟彼我,鲠痛自他,即起大悲,兴两誓愿」。这两个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真的深识。「不思议境」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性相、理事、因果皆不可思议。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叫不思议境界。一苦一切苦,迷了;一悟一切悟,那是觉悟。我们今天没有觉,没有觉悟,迷!迷了就一苦一切苦。所以自己悲伤昔苦,过去无量劫来,「起惑」,惑是迷惑,「耽湎」是沉溺在迷惑里头太深了。这都是止观里面的话。乃至说「思惟彼我」,想想一切六道的众生跟我。

  「鲠痛」,鲠是什么?吃鱼,鱼骨头在喉咙里面,你想想这多难过!这种事情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形,鱼刺在喉咙里,那很痛苦。自己痛苦,也哀痛别人。为什么?我们都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对于诸法实相一无所知,所以起惑造业。造业,业就有报,总不出六道轮回。所以从这个地方兴起两个誓愿,兴就是兴起、发起的意思,发度众生的愿,发断烦恼的愿。我过去讲四弘誓愿,我用很浅显的话说,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有觉悟的人没有不发这个愿的。这一愿也确实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恻隐之心。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己没有任何条件一定去帮助他、去救他,没什么理由好说的,天性,性德。

  我说四弘誓愿只有这条是愿,其他三条呢?其他三条是圆满这一愿必须具备的条件。你要帮助众生,救度苦难众生,你自己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就是你没有德行,你度不了!所以头一个你就得修德。孔子教学,大家都知道,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德行。德行是什么?德行是断烦恼。第二是言语,言语还包括在德行里面。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政事跟文学都是属于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没有德行,你没有学术,虽然发度众生的愿,那个愿是空的,不能兑现的。也就是佛在经教上常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你要想度众生,你要先度自己。

  古时候没问题,你看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真的自己成就之后才度别人。现在佛教为什么衰,衰到谷底?为什么会到这个样子?学佛的人很多,表面看很兴旺,细心观察,跟古人的性质几乎完全变质了。古人是真修,我们今天不是真修。你要细心去研究,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尊重释迦牟尼佛,没有依教奉行。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一定是「信受奉行」,我们这四个字没做到。讲得很好听,与我们自己的愿望相违背,于是讲归讲,希望别人行,自己怎么样?自己不行,自己也没接受。自己不信、不受,希望别人能够信受奉行,哪有这个道理!

  佛教我们什么,我们没有尊重他,没有依教奉行?佛在灭度之前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做老师?我们跟谁学?佛给我们说出两个老师,第一个「以戒为师」,第二句「以苦为师」。我们今天不持戒,我们今天不愿意吃苦,这就是不尊重佛,就是不听话;换句话说,不是佛弟子!佛弟子一定持戒,佛弟子一定修苦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今天不愿意持戒,不能吃苦,这个问题严重。你要真正学佛,你要听话,你要尊重本师释迦牟尼佛。

  讲到戒律,一入佛门接受三皈,三皈是做了,受了三皈,是不是真受了?没有。三皈讲得最好、最清楚、最明白,六祖惠能大师《坛经》上所说的。自古以来传授三皈的文句,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这样说的。而六祖大师把它改了,六祖大师传授皈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最初看《坛经》看到这段,我就想,六祖能大师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四百年,他为什么这样说?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大概七百年,时间也不算短。法传久了就变质,听说皈依佛,我们一般的反应就想到佛像;听说皈依法,一定就想到经典;讲皈依僧,一定就想到出家人。肯定大家都是这个想法!

  可是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不是这个意思。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怎么讲法?法怎么讲法?僧怎么讲法?你总要懂!那个时候人都懂。传了七百年,大家疏忽了,都不懂,都着了相,迷在形相上。所以能大师完全讲它表法的意思,佛是代表觉,法是代表正知正见,僧是代表清净不染,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人传授皈依,他念的文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就讲得很清楚!佛法僧里面的意义,真正的意义是觉正净,你就没有错了。觉正净是自性三宝,这是你真正皈依处。

  皈依佛是什么意思?觉而不迷。就是从迷惑回过头来,我皈依觉,觉悟。你受了三皈,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觉悟?那你真皈依佛了。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处事待人接物都一样,你是不是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那你真的皈依法了。是不是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那叫真的皈依僧。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够远离迷邪染,依觉正净,这是真正三皈依。我们都受了三皈,有没有做到?生活迷邪染,工作迷邪染,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迷邪染,哪来的觉正净?不读经,不知道什么叫觉正净。

  我这一生学佛五十五年,讲经也讲了四十八年,因为讲经,天天要读经,不读经就没得讲了。天天要讲,天天就要读,我读得很认真,读得很仔细,在此地跟大家是我学习的心得报告。把我所修学的、我所领悟的,跟我们同学一起来分享,给大家做报告。只有读经,我们日常生活才能跟觉正净相应;如果说离开经教,肯定跟迷邪染相应。我是个过来人,我很清楚、很明白,不认真在经教上下功夫怎么行?有很多人确实是在经教上下功夫,认真努力,可是佛法的受用依旧没有得到。什么受用?烦恼轻、智慧长,转烦恼为菩提,这个功夫不得力;破迷开悟的功夫不得力,离苦得乐没有得到,还是这么苦。这又是什么原因?总得找!你把原因找出来,然后再把原因消除,我们功夫就得力了。我找到根本的原因,就是世尊这两句话,「持戒、吃苦」;不肯持戒,怕吃苦,这没法子。

  戒,刚才讲了,三皈都做不到,我们三皈有名无实!人总得要老实,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过能改就好,你功夫就得力。你要不知道你的错误,不肯改过,你永远迷惑、永远犯错,你怎么会有成就?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你就是用上三百年的功夫都不能成就。像盖房子一样,你要盖大楼,你没有地基,没有做基础,不要说盖大楼,一层都会倒掉,没有打地基!于是我们这才极力的劝导善心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佛要从基础上扎根,决定不要好高骛远,我们要真干。佛法的根是什么?佛法的根是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就没有佛法。今天十善业道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古人做到,我们现在做不到。古人还有根,十善业道还有基础,就是佛在《佛藏经》上告诉我们,「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这是佛教导我们修学要有次第,由浅而深。佛教传到中国来,确实有小乘,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俱舍宗、成实宗。中国佛教是十个宗派,两个小乘。可是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唐朝末年小乘几乎就没有了。这什么原因?是不是中国人不听话?不是的,中国人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可以!中国人在没有学佛之前,无论出家、在家都学过儒、都学过道。儒的根本,我们今天选的《弟子规》,家教;道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你看看明清念书人,都用功过格认真的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也用功过格。莲池大师他不叫功过格,他叫「自知录」,《全集》里头有,每天用这个来反省、来改过。这里头的内容多半都是《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有儒的基础、有道的基础,十善业有根,十善业不难,你才真正能做到。

  今天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这个根。修小乘,小乘经太多太杂了,篇幅太多就有困难。不如牢牢的抓住《太上感应篇》跟《弟子规》,真有效果!然后再好好的修《十善业道》。儒、释、道三个根,这三样东西百分之百的落实。决定不要原谅自己,你要是原谅自己的话,你就是还愿意搞六道轮回。真正不想再搞六道轮回,不愿意再堕三恶道,你就把这三个根扎稳。能不能做得到?能!

  我们这次在庐江做试验,成功了,我们招收的种子老师三十个人,要求他们自我落实弟子规,一个根,自我落实。时间多少?三个月,真的。因为这些种子老师他们原本是教员,小学的老师、初中老师、幼稚园老师,都是为人师表的。所以他们非常认真努力去做,真做到了。做到之后,他整个的人生观改变了,气质改变了。再让他们去教当地的居民,汤池这个小镇十二个村庄,总共居民四万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学。我们三十个老师,分到各个村庄里面去教,没想到教二个月效果就出来了。这个地方的风气完全改变了,居民的素质明显的提升。让我们证明了古人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可惜没人教;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有好人去诱导。我们做这个试验才半年,我们看到非常欢喜,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你要不教、要不学,就没法子,那你就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要教、要学,教学一天都不能放松。

  我的一生就是例子,学是一天不放松,教也是一天不放松,自己得受用。我得的受用你们大家看到,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人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为什么?忧能使人老。他有烦恼,烦恼很容易叫人老化;快乐不会,快乐的人不容易衰老。乐在什么地方?乐在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长,乐在这里。如果你们会听的,你们常常听我讲经,我们留的有录相带,你把上一个月我所讲的,跟这个月所讲的,你去比较一下。我这个月比上个月讲得好,我今年比去年讲得好,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怎么不欢喜?佛法里面叫法喜充满,孔老夫子说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真乐。这不是外面的刺激,这个快乐是从内心里头向外流出来的。你要不是有实学,真实的学习,你得不到。你天天学佛,还有烦恼、还有忧虑、还有牵挂,你没有真学,真学就没有了,真学你得到法喜。

  我们再接着看下面,下面就跟三观合起来。「众生虽如虚空,誓度如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这两句是空观。佛在《般若经》上跟我们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虽然毕竟空,我们要不要去做?要做。为什么?我们没空!用这个方法来修,修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悟入空理。要怎样修?我度众生不着度众生的相,我断烦恼也不执着断烦恼的相,这就对了;换句话说,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只管去做,就对了。中国古德教人「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老实的去做,诚恳的去做,于一切法要认识清楚。

  三观里面讲的空假中,空是讲体,体是性,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佛法里面讲心法跟色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有没有?有,它不是没有,永恒的存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佛用八个不字来形容它。相,相是假观,相之体是性,相从哪来的?你看《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妄想。诸位要晓得,真心没有想。十法界依正庄严、三途六道从心想生,心想善就现三善道,心想恶就现三恶道,什么都不想那就是一真法界。想里头就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妄想是想里头最淡薄的,分别就严重,执着是最严重的。所以我们要断,先从最严重的,先断执着。断执着,你要把什么事情都看淡,不要看得很认真,容易把执着放下。心地一定要清净,烦恼多、念头多决不是个好现象。

  把妄念除掉,方法很多,佛家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也只有几大类,修禅、修教、念佛、持咒、持戒五大类,五大类展开是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方法?用的是念佛。念佛方法很多,我们采用的是持名念佛。从哪里学来的?从《弥陀经》上学来的。《弥陀经》持名,《无量寿经》也持名。《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多了,它有十六种念佛的方法,叫《十六观经》,十六种方法最后的一种也是持名。我们今天用持名的方法,这都是属于事相上的,不能不知道。

  印光大师是我们近代一位了不起的祖师,他老人家开导我们的,都是对现代人讲的;换句话说,都是治现代人的病。所以《文钞》非常重要,要我们说个时髦的话,就是净宗修学的现代化,你就明白了。他跟我们讲的,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思惟、接受、依教奉行?他说「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对上要敬,对下要和。我们今天整个社会确实对上不敬,对下不和,所以整个社会混乱。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冲突严重,如何能够化解冲突?外国人说消弭冲突,祖师这两句话就解决了,我们对上能够尊敬,对下能和睦。祖师后头又说,「忍人所不能忍」,忍辱!要学有耐心,不要冲动,不能烦躁,心浮气躁什么都不能成就。不要说道业,世间法的学业,乃至于所有的世法,心浮气躁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金刚经》上佛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

  你看看祖师讲了个敬、讲了个和,接着讲忍,这三个字你要是真的学会了,有大受用!然后才真正能做到「行人所不能行」,别人不愿意吃苦,我愿意吃苦;别人不愿意持戒,我愿意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弟子规》一般人做不到,我能做到;《感应篇》一般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十善业别人做不到,你也能做到;三皈五戒你也能做到。好了,你的慈悲心发出来了,自然就能「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用现在的话来讲,你自动自发为众生服务。

  「静坐常思己过」,工作放下来、休息的时候,常常反省,我今天处世待人有没有做错的地方;「闲谈不论人非」,跟别人谈话决定不说是非。我们做到了没有?有没有想到古德常说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孔子教学,把言语列在第二个科目,德行后面就是言语,为什么?口为祸福之门。往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造成误会!由误会变成矛盾,由矛盾变成冲突,事情就麻烦了。言语不能不谨慎,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所以真正修行人,都听别人的,说得对,阿弥陀佛,说得不对也是阿弥陀佛,回答别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到晚,一句佛号,不要间断,除念佛之外,没有杂念。就是看人、看事、看一切,总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真修行。这样的修行人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得生,真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我们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肯定是念佛不老实。不老实是什么?夹杂,妄念很多,常常间断。你有这种现象,你对于念佛信解不深。信解不深,说得不好听,你有疑惑,你不是真信;真信不一样,真信,印祖讲的话你一定能够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七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一大段「发心行相」,我们接着看这段末后清凉大师的钞文。「虽知众生甚多,而度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边底之烦恼,假观」。前面我们读过空观,空是从体上说的,假是从相上说的。相,我们常说森罗万象,无量无边。大师在此地说,「虽知众生甚多」,无量无边,要发心「度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这也是讲烦恼的相太多,千变万化,要发心断无尽的烦恼。这两句也是非常重要。我们要知道,定能伏烦恼,慧能转变烦恼,可是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持戒学起。怎样才能持戒?先要从认识佛教做起。你对佛教一无所知,完全不认识,你就不得其门而入。

  正如同我们中国老祖宗五千年来传统的教学、传统的文化,我们如果完全不知道、完全陌生,我们就无从学起。你要是真的学,你一定清楚,你一定明了;不清楚、不明了,怎么学法?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教了几千年,代代都有人承传,从来没有中断过。可是到现在断了,一般来讲大概断了一百年,至少也有八十年,八十年三代。都市,愈是沿海的都市,接触西方文明愈早的都市,断的时间就愈早,香港这个地方至少断了五、六代。所以现在人怎么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知道!只知道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知道这些;对中国传统的东西非常陌生,对于佛就更陌生。佛教之衰,说一百年是最保守的说法,还可以往上面再推展半个世纪,至少是一百五十年。

  我在年轻的时候,对佛教是一无所知,没接触过。以后在学校念书,老师告诉我们,宗教是迷信,佛教尤其是迷信,这些印象真的叫先入为主,这印象太深刻了。由于这个错误的认知,障碍我们对佛法的接触。不接触,一看到、一听到,迷信,就把它排斥开。我多次告诉诸位,我年轻是学哲学,我的老师在课堂里面跟我们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听了这个课之后,才真正认识了佛教。所以我不是从迷信入门,我是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觉得这门东西值得我们终身来学习,来从事于续佛慧命、弘扬佛法的工作。这个工作是什么工作?你就要想到释迦牟尼佛一生所作所为,释迦牟尼佛一生是从事于社会教育工作。佛教是社会教育,不能不知道。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办班教学,我们在经典上读到的,讲经三百余会,那就是办班三百多次,我们讲办学、办班都可以;说法四十九年,说法就是上课,讲学、上课四十九年,一点迷信都没有!

  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这是中国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礼请,很隆重,请来印度的高僧,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之后,皇上把他看作老师,佛门所谓是国师,以国师之礼来对待。于是佛教的教育在中国就展开来,帝王支持,不是一个帝王,世世代代,从汉明帝一直到清朝。你看看哪个朝代的帝王不学佛?哪个朝代的帝王不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所以代代出人才。这些高僧大德,还有在家的大居士们,依教修行,弘法利生,这就是做的续佛慧命,弘传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属于社会教育,不要别人的供养,不收学费,所以说是义务教育。释迦牟尼佛最早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在当时,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也给我们做出好榜样。最著名的祇园精舍,就是祇树给孤独园这个道场,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讲了很多部最重要的经典。你看《弥陀经》是在这里讲的,这是净宗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这个道场你要知道,是居士的,园林的产业是给孤独长者的,是他的财产,里面的树木花草是祇陀太子种的,他们两个人奉献出来的,不是送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家了,你送给他那就错误,送给他,是不是又叫他回家去了?你们想想对不对?所以,给孤独长者给后人做了个榜样,希望后世人能效法他。那就是正法久住!

  这就是道场的建立是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只是修道、讲经说法,不建道场。佛教传到中国,道场是中国国家建立的,不是出家人建立的。你看许多古老的寺院,匾额上有「敕建」,敕建就是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请地方政府建立道场,提供给出家人修行,做为弘法利生的场所,不是个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要提倡。出家人什么都没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你真正护持佛法。我们这个地方,汉口道的佛陀教育协会,就是遵循祇园精舍的精神,我们用三层楼,三个施主。道场怎么样?借给我们用的。我们不要了,他可以收回。我们用一天他就供养一天,用一年就供养一年,用十年就供养十年,好!一点都不操心。我们哪一天不在这里,不讲经了,这个道场是居士的,他就收回去,这是对的。

  释迦牟尼佛离开祇园精舍,那个精舍就还给给孤独长者。不过给孤独长者很难得,释迦牟尼佛走了,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继续在那个地方弘法利生,他继续护持。所以要记住,产业永远是居士们自己拥有,出家人才叫真正出了家。如果出家人还拥有产业的话,他没有出家,他出了他的家,又建立一个家,出了个小家,又搞个大家,错了。有家就有家累,就有很多事,他就不能专心办道。办道,不外乎学经教,要专心,参禅也要专心,念佛还是要专心。你给他搞那么多事务,他就要分心,他就不能专心,那是害了他。你本来想成就他,结果是害了他,这错了,这个要懂。我们自己要断烦恼,我们要帮助别人断烦恼,尤其是他已经出家发心修行,你更要帮助他断烦恼。你还给他家业,你不是给他增加烦恼吗?这个错了。

  诸位要晓得,出家人,想想世尊当年的僧团,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阿难,你们这些都很熟悉。他们这一生过的是什么生活,每天干些什么,要知道,这是我们的榜样!道场里面,这是给孤独长者贡献的道场,里面所有办事的,这些琐碎事务都是他派人来做,出家人可不管这个事情。出家人只管自己的事情,专心办道。就跟学校一样,出家人做学生、做教员,他的事情就是学习、就是上课。在家人是学校里面的职员,一切工作人员是在家居士他派人来做,或者是他请人来做。不管他派人,他家大,家里人多,他会派人;家要没有那么大,他有这个力量他请人,发工资请人来做,行。行政事情是他的,出家人决定不管行政,行政人决定尊重出家人,修行、授课、上课,这就是如法的道场。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感触很多,想到自己要断烦恼,一定要帮助这些好心出家的人,帮助他们断烦恼,不能让他生烦恼。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力量,没有力量的时候就可以联合一些人,我们来建个道场,组成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个道场,请法师来教学、来上课,这是对的。理、事都要明了、都要通达,我们才不至于做错了。护法的心是个善心,结果是害了佛法,害了出家人这一生不能成就,将来他造作罪业堕三途,护持的人有很大的责任。由此可知,护法要不懂佛法,肯定会有过失,肯定会把佛法这个事情做错了。

  佛教传到中国来,在制度上跟印度不同。所以方东美先生把佛法教给我的时候,他说中国的佛法是佛教的改革派,是佛教的革新,也就是革命。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在印度,出家人是决定不管行政。但是在中国,中国从马祖、百丈,这是禅宗第八代,诸位晓得六祖惠能大师,他们是惠能大师的徒孙。到他们的手上就正式兴建丛林制度,这是好的,佛法的革新,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印度没有的。那就是什么?行政跟教学出家人都参与。在以往,出家人只管学习、教学,不管行政。这时候开始,正式建立学校的制度,丛林就是佛教大学,走上制度化,印度以前没有,这好事情。老师告诉我,佛教要复兴,一定要把丛林制度再兴旺起来,那佛教真的就复兴了,也就是今天讲的办佛教大学。

  丛林制度的好处,出家人从事于行政工作,工作那是奉献,等于是做义工;出家人从前不做义工的,现在要做义工,做义工的期限是一年。很有道理!丛林里面有住持,住持也称作方丈、也称主席,丛林主席。主席也好,方丈也好,住持也好,一个意思,用现在的话讲,校长,他是校长。校长底下有组织,就是有教务、有训导、有总务,跟现在学校一样。但是它名词不一样,它不叫教务,叫首座;它不叫训导,叫维那,维那是训导;它不叫总务,叫监院,或者是叫当家师,这三个地位是平等的。你看每个下面都有组织,所有这些工作人员是寺院这些出家人推选出来的。选什么样的人?有道德、又有学问,还要懂得管理的;不懂得管理的人,你让他来做不是管得一团糟吗?也要懂得管理。

  选举民主,选举制度在佛教里头,一千多年前就实行,至少将近一千三百年,禅宗第八代就用选举制度。任期一年,就是正月初一就职,腊月三十总辞,辞职,重新改选。这是什么?这是你对于大众做出事务上的贡献,为大家服务。每个人有权利,当然就有义务。权利是什么?权利是学习经教,教学、上课,这是出家人的权利,管理道场这是尽义务。方老师讲这个制度好!道场大多数都是国家建立的,不属于私人的,叫十方丛林。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去挂单,挂单就是到里面去住,在里面修学,或者是在里面担任执事,就是做义工。这个制度非常之好,我们要积极来提倡。

  因为现在佛法也断了一个多世纪,我们世间儒家的传统教育,就是中国老祖宗传统的教育,也断了八十年到一百年。所以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在的人非常的陌生,不能不认识,不认识你会走错路,热心,付出惨痛的代价,目的达不到。这个你可不能怪别人,也不必怪自己,为什么?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上一代的父母也不知道,再上一代祖父母也不知道,断了好几代。所以现在一定要读经、要研究经教,经教里面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佛在灭度之前,遗教教给我们后人「四依法」。释迦牟尼佛在,我们都依靠他,你不在的时候我们依靠谁?佛就讲了四种,四依,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教,我们一定要遵从经典的教诲,不能听人胡说八道。就是菩萨再来,他教导我们也要依靠经教,他所教的、他所学的、他所讲的,不能离开经教。离开经教,就是假的,就是骗人的,魔说,不是佛说。这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个说得好!为什么?会避免很多的争论。因为佛的原始经典是印度梵文写的,翻成中国文字。尤其是一部经有好多个译本,译本都不一样,哪个对?哪个不对?大家就会争论。所以佛这句说得好,依义不依语,只要翻的意思对就可以,文字上差别没有关系,把这个争论化解了。我们要懂得佛的意思,不要执着在文字,不要执着在言语,意思对了就行。

  第三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简单的说,能适合我们这个时代,适合我当地人的生活需求,就叫了义。也就是说学了很管用,能够在生活上用上,在工作上用上,在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得上,这就叫了义;如果学的东西统统用不上,就不是了义。你看佛的意思多好,学以致用。所以同样一部经,每个朝代讲的方法不一样,注解就不相同。唐朝的注解适合于唐朝那个时代,宋朝的注解适合于宋朝那个时代,明朝的注解适合于明朝,清朝的注解适合于清朝。

  现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在一块讲经、学习,一定要适合于现代时代生活,才管用!所谓是现代化,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今天不能拿唐朝注解来学习,那就变成回去做唐朝人,做古人了。无论在生活、在社会各方面不一样了,怎么能叫现在人回去做唐朝人?尤其是在对外国人讲佛法,总不能叫外国人做中国人,还得要做中国古人,哪有这个道理!那外国人怎么能接受?懂得四依法。

  最后一句,我们修学的态度,「依智不依识」。智是什么?现在讲的理智,你学佛要用理智;识是感情,可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肯定出毛病。所以你用理智,头脑要冷静,你才不会把事情做错。你看四依法多好。

  上面我跟诸位讲过,那是佛涅盘之前,贴身的这些学生向佛请教。佛是我们的老师,你老人家走了之后,我们依靠谁做老师?佛讲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就是说你能够持戒,能够吃苦,那就像跟我没有两样。释迦牟尼佛一生,持戒就是守规矩,一生苦行,决不求五欲奢侈的生活,不求。虽然是国王大臣来供养,他老人家每天还是出去托钵,没有改变。好榜样!佛法要兴,你不从这上做,怎么办?你怎么兴得起来?所以不学经教,你离佛就太远了,错了,你的烦恼怎么能断?发愿是度众生,结果是帮了倒忙,自己不能度自己,你怎么能度众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虽是假观,统统是幻相,也要很认真去做;虽做,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里头没罣碍,不舍清净心。

  下面说「虽知众生如佛,而度如佛之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中观」。体是空寂的,相是幻有,你要会用,用是中道;空有二边不离,空有二边不即,不即不离就是中道,所以你要会用中。前面讲了,烦恼即菩提,这个地方讲实相,实相即是菩提。要不要断烦恼?要断,真的很认真在做断烦恼的工作。自己已经断掉了,还要不要做这样子?要做。为什么?做给还没有断的众生看。

  释迦牟尼佛,跟诸位说,早就成佛了。《梵网经》上他老人家讲,他这次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作佛,是第八千次,在他方世界那就不说了,单单在这个世界上,他来示现作佛第八千次了。这就是常常表演给大家看,真的,五欲、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统统放下了。世间人所希求的、所期望的,他全放下,完全舍弃掉了。这就是告诉人,那些东西不重要。身体在这个世间,只要三餐吃得饱,衣服能保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足了!你生活多快乐。真正快乐是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智慧天天增长,身心清净,自在随缘,与一切众生相处常生欢喜心,这就对了。

  前面经文上读过,清凉大师前面给我们说过,「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是一切众生。我画了个图,想表这个意思,有些同学看到,又画了个图给我看。我看了之后,他没懂,是不好懂。本来是佛是谁?就是自己!我本来是佛,你本来也是佛,他本来也是佛。我画了个圆,好象这个圆是个镜子,这是个圆,这里面什么都没有,就叫佛,这就是自己。我在上面涂了一层黄色,它有东西了,但是还浅,只涂一层黄色,这叫菩萨。为什么?他有无明,黄色代表无明,佛没有无明。有一层黄色的,染得不重,很轻的染着,菩萨,这黄色。再在上面涂一层蓝变绿色,染污不就更严重了吗?他就叫罗汉,这染污重,比菩萨重多了。然后再涂一层红的,这个东西变成咖啡色,紫咖啡色,很严重的染污,那是什么?我们凡夫。

  我们现在就是三重染污统统有,这叫凡夫;如果去掉红色的,还有黄色、还有绿色在里头,这叫罗汉;再把绿色去掉,只有黄色的,那就是菩萨;黄色都没有了,干干净净,这叫佛。我看他们今天拿给我看的,佛的圈圈里头,还有黄色的,还有个莲花,这不是糟糕了吗?那是什么?那是凡夫。佛是什么都没有,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怎么会有莲花?哪有这种道理!你的清净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所以我那个图的意思他没有看懂。最好就是一个圆圈,不要搞好多,因为这三种颜色涂进去,没有法子我才画了四个圆圈,实在讲四个是一个,这一定要懂得。

  现在我们在电视萤光幕上可以把图做成功,在萤光幕上就像这一个圆,一个圆圈。画上黄色的,黄的圆圈告诉你这是菩萨,什么都没有的是佛;再加一个蓝色的,两种污染,这是阿罗汉;再加上一种红色的,三种污染,就是凡夫;什么都没有就是佛。一个圆圈,不要三个圆圈。但是我们画画不出来,可是在萤幕上能显示得出来,这就叫人很容易了解。本来是佛,本来是菩萨,本来是罗汉,本来是凡夫,就这个!所以叫生佛不二,是一不是二。你只要把染着去掉,你就是回归自性、回归本性,反璞归真;你要是不断的在那里涂染,那你是六道凡夫,就这个意思。

  每种颜色有深浅不一样,黄色有淡黄、有深黄,绿色有浅绿、有深绿,红色有浅红、有深红。譬如在六道里头,六道是执着,执着轻的那就是浅红,三善道;执着很深的,深红,深红是三恶道。三善道又可以分为浅、中、深,浅的是无色界天,中的是色界天,深的是欲界天。深红色里面又可以分为三等,浅一等的是畜生道,中等的是饿鬼道,最深的,深中之深是地狱道。这么一显示,你就晓得,十法界在哪里?十法界在此地,就是自己一个人,迷悟不相同!彻悟了,什么都放下、都没有了,那就叫佛,那才是你自己本人,所谓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本来是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无始劫以来你迷了,迷了就是有个黄圈,迷了,愈迷愈深,这就错了。

  诸位一定要懂得我画这个图的意思,我画这个图是一个人,不是四个人。不是向你介绍这位是佛,这位是菩萨,这位是罗汉,这位是凡夫,有四个人上台,你们把意思错会了,没懂得。我介绍是一个人,这一个人,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是佛;起了妄想,你就是菩萨;又起了分别,你就是阿罗汉;如果再起了执着,你是六道凡夫。是一个人,是一个圆,不是很多个人。所以你没有懂得我的意思。没懂得意思就是这句话你没有听懂,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佛,你自己是菩萨。

  我在上一堂课用三副眼镜做比喻,这就更亲切了。我们没有戴眼镜,我们自己能见的跟我们见到外面,外面所见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佛知佛见。我们戴上个黄色眼镜,看到外面有一层黄色,从外面看我们眼睛,也戴了一层黄色,因为它有个黄的玻璃片在那里。再加一副眼镜,加个绿色的,好象这个世界染污严重。再加个红色的,那更严重了。是不是我眼睛有毛病?没有。外面境界上是不是有染污?也没有。到底这个事情是什么回事情?原来就是这几片玻璃片作怪,拿掉就没事了。就好象同时带上三副眼镜,六道凡夫,统统拿掉就是佛。懂不懂这个意思?我们现在确实戴三副眼镜,而且这三副眼镜的色彩非常严重,这个眼镜拿不掉,我们才搞六道轮回,永远不能脱离。

  你要是明白,我不执着了,于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不执着,我这副眼镜拿掉了,红色拿掉了,拿掉就是阿罗汉。拿掉之后怎么样?你就是不念佛求生净土,也超越六道轮回;六道的因没有了,六道的果报哪里会有?你就超越六道了。到哪里去?到四圣法界去。四圣法界有分别,四圣下面两个有分别;分别拿掉,就是四圣的上面两个,佛、菩萨,只有妄想,没有分别。妄想断掉,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你算是反璞归真,你这才真正成佛了。就是《坛经》上讲的「本来无一物」,你到这个境界了,这才叫究竟圆满。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清凉大师的钞文。「何者」,这是一句问话,用现在话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要用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三观。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为什么要用三观?这下面就讲得很清楚,「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这个要知道,为什么要空观,你发四弘誓愿为什么要空观?要空观,道理在此地。苦因、苦果都要远离,苦因、苦果在都不行,这个要懂。这是教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还要用空观。

  这就跟我们画的图一样,你里面有染污。有染污,染污是毒,掺着有毒在里头,不可以。不能有相,你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法性没有相,法相才有相,法性是能变、能现,叫法性;法相是所变、所现,它有相,虽然有相,相是假相,《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不能不知道。现在科学家逐渐的观察到这个事实真相,大科学家他都不承认有现相的存在。你们如果学现代的物理,讲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只承认有「场」的存在,不承认有物质。宇宙只是一个场,场是什么?能量。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所以物质不是真的,是一种幻相,永远不变的是能量。

  佛法在三千年前就讲到这个,佛法不称能量,佛法称性,性里头确实有能量。能量是什么?是智慧,般若智慧,是德能、是相好,法性本来具足,没有生灭。从法性起了现相,这个现相就叫法相,法相必定也具足智慧德相,肯定具足!这个事实真相,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科学技术没有发明,他就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我们应该要晓得。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观空,因为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大智;菩提心的自受用,深心,要观空,清净心才能现前。只要你心里头还有一点点的染污,你的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就不空;换句话说,你就不是佛,你就变成阿罗汉、变成凡夫,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再看下面,「若偏观空」,你没有假观、没有中观,你只偏在一边,你只知道观空。观空怎么样?「即不见众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诸佛所不化」。有没有这种人?有。什么人?就是在六道里面无色界天。所以无色界天里面没有佛法,八难里面第一个是长寿天,长寿天就是无色界天。因为它完全是空了,色身都不要了,我们一般讲灵界,这个地方佛没有办法教化。所以佛的教化是色界,色界的天顶摩醯首罗天有佛法,无色界天没有佛法。没众生可度,观空之后,无有众生可度,你所证得的东西不起作用,偏空!

  再看下面,「若偏见众生可度」,前面是着空,这着有,「若」是假设,偏见,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堕空错误,堕在有也错误。堕在有怎么样?你的感情动了,你看大悲,这个慈悲里头有爱、有见,有爱见。佛给我们讲,慈悲在佛法里面讲有四种缘。凡夫有没有慈悲?有,凡夫叫「爱缘慈悲」。爱见,我喜欢他、我可怜他,我才帮助他,这是凡夫,这不是解脱道。

  比爱缘慈悲高一级的,叫「众生缘慈悲」,还是有爱见,爱见很淡薄。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我是众生,他也是众生,众生缘慈悲。这是世间的圣人、贤人、君子,就跟《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那是众生缘。你看把爱心扩大了,能爱一切众生,不是爱你亲爱的人;爱你亲爱的人那是爱见,爱缘慈悲。这个爱心扩大了,能爱一切众生,我们讲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爱世界、爱一切众生,都是众生缘慈悲。

  第三种叫「法缘慈悲」,阿罗汉是属于这个,阿罗汉跟权教菩萨,可以说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属于法缘。知道,从佛法里面得到的,众生与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属于法。既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他不二,众生有苦,怎么能不帮忙?自然去帮忙,自动自发去帮忙。这是觉悟了,虽觉悟,没有彻底。

  彻底觉悟的,是诸佛如来,这个诸佛如来是圆教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以上都叫诸佛如来,他们是大彻大悟,他们的慈悲叫「无缘慈悲」,没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究竟圆满,真正契入《华严》的不二法门,这是自己证得。前面法缘是正在学习,没有证得,从佛的教诲里面知道这个事情,不是自己境界;无缘慈悲那是自己境界,已经证得,差别在此地。

  只要是爱缘、众生缘,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说非解脱道,你还在六道里头。既然在六道里面,你就脱不了轮回,你爬得再高,将来还是要堕下去。由此可知,爱见是个麻烦事情,现在大家把这个看得很重,我们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在相上来说,诸佛菩萨跟我们众生真的毫无差别,骨子里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知道即空、即假、即中。他的慈悲、他的大爱是即空、即假、即中,有没有?有。有没有执着?没执着。有没有分别?没分别。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究竟解脱!所以这里头具足三观。

  具足三观,「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毒,不掺杂爱见;非伪,不是小乘。这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这叫真,真的定义在此地。「非空边,非有边」,空有二边都不着。不像前面所讲的,偏观空是空边,偏观有是有边;偏观空是阿罗汉,偏观有是凡夫,不名为正。所以菩萨中观,非空非有,「故名为正」。下面举个比喻,这个比喻佛在经上也常用,「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鸟在空中飞行,飞行决定不住,一住就掉下来了,它不住。「虽不住空」,你要求它飞行路径的迹象不可得,用这个来做比喻,「迹不可寻」。

  「虽空而度,虽度而空,是故誓与虚空共斗,故名真正发菩提心」。因为这个缘故,誓是四弘誓愿,空就是三观,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斗是什么意思?中国这个字,一个字有很多的解释,在此地当作引导的意思,我们也叫逗趣、逗人,斗是诱导,此地用这个意思。你看菩萨教化众生用四弘誓,又用一心三观,来诱导众生觉悟。你看觉悟不是事不做了,事要做,要为众生服务,要很认真的去做,丝毫痕迹都不着。就像鸟飞空中一样,它飞过了,有没有痕迹可寻?找不到。所以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这叫真正发菩提心,四弘誓愿全是为众生服务的。

  但是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是法身菩萨,不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在这里现相,像释迦牟尼佛,他第八千次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示现成佛,这段完全讲他。我们的菩提心发不起来,怎么说,实在讲多少人把菩提心的意思错会了。纵然我们讲直心、至诚心、深心、大悲心,听众听到似懂非懂,实在讲没懂。有些人在那里产生误会,我真的发菩提心了,我有诚心,我诚心诚意,我好善、好德,我有慈悲心,我常常帮助众生。要是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全没有了。所以经不能不学,不学不会,而且学要深入。佛经深广无有边际的,我们一生学不完,你学的时间愈久,用的功夫愈深,你体会的境界不一样!

  我们一般讲,时间久,你的经验丰富,你体会到的深广。而且一定要行,信、解、行、证。我们有没有证?有,我们证得很浅。证不是突然的就证得,也是一分一分慢慢证得,有证。从哪里证?从行,就是信解行,「是真的,是ㄧ不是二,ㄧ而三,三而ㄧ」,这就是证。证在信解行中,那你的信是真信,你的解是圆解,你的行是妙行。为什么是妙行?空有二边不沾!行愿为虚,与虚空共斗,这个多妙!这个斗有逗趣的意思,逗趣跟逗留的逗是一样的字,它是逗趣、挑逗的意思。这个斗不是斗争,字是一个字,有很多意思。这是把发菩提心跟四弘誓愿为什么要跟三观融会在一起,有他的道理!清凉大师慈悲,怕我们没有法子透彻的明了,下面还有解释,这很难得。

  「释曰」,解释,「此上释(释是解释)须三观所以」,上面的文是为我们解释为什么需要用三观,把这个说清楚、说明白。「又云,又识不思议心,一乐心一切乐心,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如执瓦砾,谓如意珠,妄指萤光,呼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悲,兴两誓愿,谓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我们看到此地。很不容易!清凉大师给我们这样详细说出来。「识不思议心」,识是认识,我们今天讲认知,这很多人不知道。不思议的心是什么?菩提心,不可思议。「一乐心一切乐心」,乐是爱好,把它读作ㄌㄜˋ也能讲得通,乐是快乐。这是《华严经》上常讲的,ㄧ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关键在一,我们今天的心没有办法做到一,你看看行住坐卧你的念头有多少?前念灭,后念生,杂念太多!所以这个乐你得不到。这个乐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儒家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喜悦。

  「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真正的乐因是菩提心,不思议心。谁得到?菩萨得到了。菩萨得到也不是那么容易,依照佛陀的指导,很长时间修得的,这个要知道。怎么修法?前面讲了,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因。你烦恼不断,你的真心不能现前。诸位要知道,妄想是烦恼,分别是烦恼,执着是烦恼,《华严经》上这么说法。一般大乘经教里头,多半都是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讲这三大类。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尘沙烦恼是《华严经》上讲的分别,见思烦恼是《华严经》上讲的执着。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尘沙烦恼断了,是权教菩萨;无明断掉了,才是真正的菩萨、真实的菩萨,法身菩萨。那就是一乐心一切乐心,菩提心现前,三种障碍都没有了,那是不思议心。不思议心本来就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真正究竟解脱的境界。

  所以现在想想自己跟一切众生,我及众生,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谁不求快乐?哪个不是这样追求?可是真正快乐的因没找到,所以快乐后面都是苦。乐会变成苦,这个乐就不是真乐,假的!世间人不知道。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讲苦乐,他说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我们都很难相信。他举个例子,譬如人家打你,你很痛很苦,这苦!一鞭打下去苦,再打一鞭更苦,继续不断打下去,苦中又加苦,不会变乐,苦不会变成乐。乐怎么样?乐会变成苦,譬如很好吃的东西,吃起来很快乐。吃一碗很快乐,再吃一碗也很好,叫你连续吃十碗、吃二十碗,苦了,乐会变成苦,所以乐是假的。这个比喻我们容易懂。唱歌、跳舞很快乐,如果叫你连续唱三天三夜,你就苦了;连续叫你跳一个星期,日夜不休息,恐怕跳完就死了。所以,乐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举这个例子给我们讲,让我们了解乐是假的,苦是真的。

  到你的烦恼统统断尽之后,那个乐叫真乐,那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二边都没有,才叫真乐!怎么知道苦乐二边都没有?不是说法喜充满吗?常生欢喜心吗?我们讲这个话,真正的意思我们不懂,只是用我们自己的理解去想象这个境界,其实想错了。为什么?他们的法喜与即空、即假、即中相应,一心法喜,无量法喜,即空、即假、即中。它跟性德相应,跟法性相应,跟理体相应,这是我们凡夫想象不到的。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那种喜乐是称性的,是不思议的境界。我们如果套这个话来说,那是不思议的乐,我们只能这样说法。不思议之心有不思议之乐,不能用我们的意思去解释,我们的意思一解释就错了。

  所以佛经难懂,真难,难在什么地方?佛不是用意识心说出来的,意识心是有心,佛是无心。佛是无心说出来,我们今天用有心去体会,你怎么懂得他的意思?这是没法子,这就是《华严》跟《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人是什么人?佛、法身菩萨,智是什么?世间,六道里面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不懂佛的意思,所以佛经要有人说。最早是佛说的,佛灭度之后,菩萨说、阿罗汉说,这些人灭度之后,历代这些高僧大德说,这些高僧大德都有师承,代代相传。虽然代代相传,自己要没有真修实证,你还是说不出来。真修实证,自己确实契入三观四弘,契入这个境界,契入华严境界,入就是证,你才能够体会少分,你能够宣说少分。如果你自己没有体会,你依照经文来讲,依照注解来讲,自己都不懂;自己不懂,怎么会让别人听懂?哪有这个道理!

  世间人求乐,这个世间是讲六道,不但指人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就不谈了,因为那是个清净寂灭的世界,物质、精神的活动完全停止,所以佛到那里去也无法度他们。佛的教化是从四禅天以下,他们能接受;四空天不接受,以为自己证得涅盘,以为自己成佛了,这产生错误知见。所以,我们不知道乐因。下面的比喻比得很好,「如执瓦砾」,瓦片、小石头,以为这是如意珠,如意珠是宝珠。错认了!「妄指萤光」,萤火虫的光,以为这是月亮、太阳,这就是讲错认了,不晓得乐的因。乐的因是清净心、平等心,真诚、智慧、慈悲,乐,这里头有真乐。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里头决定没有。一般人都以为五欲六尘是乐,这是享受,名闻利养是享受、是乐,那就跟这两个比喻一样,错了。

  古人还有一个也说得很不错,读书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乐!读圣贤书,读道家的书,读佛家的书,这里头真有乐趣。这个乐趣是要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才真有乐趣;如果信得不深,解得不透彻,你不能够落实,这就没有乐趣。你看现在我们有一批年轻人,大家非常认真落实《弟子规》,他怎么样?乐!现在一些人学《弟子规》感觉得很苦,那是什么?你的信解行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信解行达到一定的水平,苦没有了,乐,真乐!你自己乐,你天天这样做,做出来给大家看,一切大家都乐。ㄧ乐心一切乐心,你看看多快乐。大家都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己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没人知道没有关系,没有人奖励你,没有人称赞你,甚至于还有人挖苦你、讽刺你,没有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所以真正快乐是从切身体验当中得来的。这个乐别人不知道,为什么?他没入这个境界,你给他讲也没用处,他也听不懂。所以现在才真正明白,学了佛之后才明白。明白之后,这才生慈悲心,起了两个愿。两个愿是什么?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虽知法门,永寂如空」,佛法也不是真的,佛在《般若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告诉我们法门可以学,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就是刚才讲的誓与虚空,誓愿与虚空共斗,来斗我们,来引导我们,引导我们契入真实。你可不能执着,执着你就错了,你要接受引导。这个意思很深,学不执着,放下跟提起同时。理体上放下,一尘不染;事相上提起来,样样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虽然恒顺众生,虽然随喜,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但是还是干得挺热心的,干得很快乐的,这是菩萨,这是如来示现,不是凡夫。知道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

  「虽知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上即空观」。真的一尘不染,不是不干。法门是什么?经教。我们学不学?学。大众在一起学,没有人自己也学。法尚应舍,我还拼命在学,虽然学,心里不着相就是舍,不执着。空有不二,这就对了,不堕空边,不堕有边。天天很认真学习,不堕空边;虽学习,又不执着,不偏在有;空有二边都不执着,这叫中道,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回归到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时时刻刻要想到我们自己是凡夫,大乘经教好,要记住,不是我们的境界。为什么?我们见思烦恼没断,就是执着。回到日常生活当中,回到工作岗位,回到处事待人接物,依旧是有严重的分别执着,入华严境界谈何容易!我们知道是即空、即假、即中,只是听说而已,做不到。我们怎么办?印祖教我们求生净土,教我们常常生惭愧心、忏悔心,只管自己,不要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他老人家所讲的,跟《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是同样的意思。真正照这个去做,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个重要!《华严》可以听,可是还是要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八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清凉大师最后一段《疏钞》,我们接着前面的钞文,把文念一段对对地方。「虽知法门如空无所有,而有誓愿画绘庄严虚空,虽知佛道非成所成,如空中种树,使得华果,名假观也」。前面说过发心为什么要跟三观相应,这个道理很深,如果与三观不相应,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没有例外的,如果都能够与三观相应,就是菩萨行。穿衣吃饭是菩萨行,工作是菩萨行,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菩萨行。你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心里头没有丝毫挂碍。确实可以做到一尘不染,永远保持着你的清净,身心清净,烦恼不起。不但是智慧增长,动用无不是智慧在起用。

  这个地方是举个例子而已,我们要懂得这个例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的教义。虽然知道「法门如空无所有」,《金刚经》上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法要不要修?还是要修。「而有誓愿画绘庄严虚空」,这句从比喻上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用无量法门来绘画庄严虚空。诸位想想这个味道,它与前面的空相应。「虽知佛道非成所成」,这个非字是贯下去的,非成、非所成。「如空中种树,使得华果」。

  所谓假观是从法相上说的,诸位必须要知道。空观是讲法性,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但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是从它所现所变的。所变的虽然有相,所现所变有相,这个相剎那生灭,念念不住,所以相不是真的。相(现相)在佛法里称之为妙有,什么叫妙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也称为幻有。佛常常用「梦幻泡影」来比喻,比喻法相,我们很难体会到!可是大乘教里有句话说得好,「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的。体里面什么都没有,它能现幻相,幻相不是真的,不碍空体。

  从法相唯识来讲就比较容易体会到,精神的世界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的世界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两分都是属于法相。法性是什么?上面那两种,自证分、证自证分,那是法性。所以用四分来解释,我们就有很清楚的一个概念,自证分是体,证自证分是佛性,就是本体里面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这不是从外面来的,本体本来就有的。所以「出现品」里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就是证自证分;德相,德就是自证分,相就是见分跟相分。我们这样说法,诸位对法相要能够学到一点,你听到就会有个概念,它是一不是二,这里面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所以,法性是和谐的,法相是和谐的,性相是和谐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宇宙变出来的所有法相没有一个不和谐,性相和谐,精神跟物质和谐,事事无碍是说一切诸相的和谐。

  为什么不和?迷了!迷了诸法实相。迷了之后,就生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麻烦大了,这是什么?违背了自性。这不是性德,不是如来智慧德相,要知道。这是真正在起无明,无明生烦恼,烦恼造罪业,罪业感得果报,六道三途!六道三途有没有?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听经听了这么多年,你有没有听懂?没懂。为什么我说你没懂?你没有能体会得。你所听到的这些东西记在心里,佛学常识。为什么不懂?你没有学佛。学佛你才能契入境界,这个重要。你没有得受用!方东美先生五十几年前,我学佛五十五年前,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能契入境界,你得不到这享受,契入才会得到!

  不但佛如是,世间学术也如是,儒跟道不例外。你看从前读书人常讲「孔颜之乐」,孔是孔子,颜是颜回,他们乐的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的是安贫乐道!他们的物质生活很贫苦,但是每天非常快乐,我们讲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欠缺,很快乐。那个道是什么?你没有契入,我们一般讲你没有得道,你怎么会快乐?得道就快乐!道要怎么得到?学而时习之就得到了。把你所学的东西完全变成你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你就快乐了。儒如是,佛也如是。经典里面说的这些东西,你没有得受用,你没有能落实。此地讲的空假中非常重要,如果这三个东西你懂了,你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那你多快乐!你这个快乐就是佛菩萨的快乐,你才懂得它。

  我们很想得到,为什么得不到?我们的学习没有按照次第来学,好象种树一样,树的次第是要扎根,我们没扎根。这是现前普遍的现象,这个根,我们不能怪别人,也不能怪自己,只可以说我们生不逢时!儒释道三家的根大家疏忽了,疏忽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从小没学过,不能怪父母,父母他们从小也没学过,不能怪祖父母,祖父母从小也没有学过。大概从小能够学过,沾到一点边的,我们的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如果在香港来讲,在我想象当中,高祖父母的时候已经丢掉,问题严重!所以我们所学的,儒也好、佛也好、道也好,都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生命,死的,不是活的,怎么样勤苦的学习都得不到。你看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是烦恼习气,自私自利没有舍掉,名闻利养没有舍掉,贪瞋痴慢没有舍掉,你怎么能成就?

  我在这些年来,实在讲是到处流浪,我的一生是佛菩萨安排的。流浪当中省悟过来,吃的苦头太多,省悟过来了,认真的反省,长时期的反省,才发现根重要,对自己从根救起。所以别人重视的是大经大论,我重视的不是这个,我重视的是根,基础。佛教的根,《十善业道经》;儒家的根,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家教的根,现在我们选择的是《弟子规》,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国家家教的集大成,很难得!道教的根,《感应篇》。我们每天拿着这个东西来反省、忏悔、改过自新,脚踏实地!念佛求生净土,这才能往生。搞真的,不能搞假的,搞假的是搞得好看,不得受用,样样都要搞真的。

  对于所有一切诸法实相,总的来讲,法相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才心开意解。我们知道所有一切现相体空、相假,所以对于一切现相没有留恋。我们用,用中,中道,不偏于假,也不偏于空,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学这个。这个东西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十善业,落实在感应篇,你就会尝到法喜,你就会体会到孔颜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要不能兑现,那个喜悦你得不到,不但你得不到,你想也想不出来;佛菩萨的法喜,常生欢喜心,你也想不到。真懂得之后,你对佛法的修学不疲不厌,身心愉悦,人就不容易衰老。

  学法门、行佛道不为自己,为众生!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为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样子,这就叫中道,不为自己。对自己有没有妨碍?丝毫妨碍都没有。对自己来说,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不断的断烦恼,断烦恼的习气,向上提升。所以菩萨为什么教化众生?在教化众生里面成就了自己。顺境、善缘不起贪爱,在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天天干什么?断贪瞋痴。这个东西初学,今天断掉了,明天又冒出来,为什么?习气太深。要到多长的时间才能把贪瞋痴伏住、控制住?古人常常给我们讲,上上根人大概要三年五载,那真是了不起;中等根人,二、三十年;下根人时间就更长,四、五十年。锲而不舍,天天认真的干,才能够控制住。控制住了,法喜现前,法味尝到了,这是真的,其他全都是假的。在这个世间,就如同佛在经上所说的游戏神通,佛菩萨是游戏神通,我们游戏人间。世出世法都不生贪恋,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现身说法,帮助众生觉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帮助众生觉悟。

  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三千年前他降生在印度,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换句话说,他久远劫就成佛了,又到这边来表演这一套。为什么?跟唱戏一样!他来了,诸天善神、菩萨好多看到佛来表演,大家也都跟着下来。跟着下来做在家、出家的弟子,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都下来帮助他。他来唱主角,我们大家唱配角,替他跑龙套,搞得好热闹,表演给没觉悟的众生看。你看世间人争名逐利,贤首菩萨在这段经文里面,前面就给我们说出,「不求五欲及王位」,都是世间人拼命追求的,「富饶」,哪个不想求发财,「自乐」,追求快乐,「大名称」,我们现在讲的是名闻利养,世间人拼命追这个。

  释迦牟尼佛全得到了,出生就是王子,十九岁的时候统统舍掉,剃发出家去修道。你说什么最快乐?如果道不比这些东西快乐,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就毫无意义了;道比这个快乐。佛法里面所说的世味(世间的滋味)哪有法味浓!这正是方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能把世味舍掉,最高的法味你尝不到,它盖覆住、障碍住了。要舍!

  我自己很幸运,庆幸自己这一生遇到这三位老师都是高人。我头一天拜访出家人,章嘉大师,我向他请教,方老师告诉我佛法的殊胜,我懂得了,我向大师请教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师的教诲跟一般人不一样,他言语很少,态度很严肃,严肃里面充满了慈悲。我一个问题提出来,半个小时之后才答复,他看着我,一直看我到整个心情定下来,他才讲话,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是心浮气躁,给你讲没用处,你听了耳边风,不但你记不住,你无法体会到。所以让你整个心情定下来,才给你讲,讲两句话,「看得破,放得下」。我讲的速度快,他讲的速度很慢。

  所以头一天第一个问题,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听了能体会到。接着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从布施。布施就是舍,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你的执着,放下你的分别,放下你的妄想,你就成佛了。他答得真好!话说得很简单,事实上可不简单。第一天我离开他老人家,他送我到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是真听话,依教奉行,所以得一点利益。

  我们是个知识分子,喜欢看书,他教我看《释迦方志》、《释迦谱》。这个书在台湾当时书店买不到的,《大藏经》里面有,他告诉我,《大藏经》里有。我到善导寺「太虚大师纪念馆」,那里面有藏经,找出来抄!我用手抄本。什么东西?释迦牟尼佛传记。这种教学的方法,我们在这么多年来看看这些法师大德们,不是这个教学法。这是什么?这是契机。你要想学佛,你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对他不认识,那你是迷信。我们明了之后,我才体会到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教育,认清楚了。他老人家一生,开悟之后,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从事于教学,教一辈子。七十九岁入灭的,教学四十九年,从三十岁到七十九岁。

  对大众是教学,对一个、二个人也是教学,从来没有一天中断过。所以我心目当中,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要用现在的名词来说,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的身分,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我们可以这样称他。他的身分是个义务工作者,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一生教学没有收人学费,没有接受学生的供养,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真正是中国人所讲的安贫乐道。他对于这种工作不疲不厌,快乐无比!放弃王位,放弃荣华富贵,这里头的道理就深了。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处处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做好样子。

  你们贪着,你看我不贪着。光说不贪着,人家不相信,我有,能舍,这叫真的不贪着,人家才相信。你没有,什么都没有,你说不贪着这就毫无意义,没人相信你。有,不贪着,所谓是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明白了,物质的世界即空、即假、即中,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拥有,拥有不到,包括身体。身体我可以受用它,我能不能拥有?拥有不到。为什么?剎那生灭。这句话懂得的人也不多,真正懂得就了生死。你看一般人贪生怕死,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身相是剎那生灭的。明白人知道剎那生灭,还认真学习,还在装模作样,那就是游戏神通。

  没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这一切种种示现是提升自己,要提升到大彻大悟。所以要知道,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利他很微薄,自利很丰厚。自利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那是自利;利他则是做种种表演,种种示现,希望他看到、听到、接触到,他有领悟。谁能领悟?有缘人。大乘教里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是佛做种种示现,他没有看出来,那叫无缘人。佛的一切示现立刻就觉察到,这有缘人。佛是天天做示现,天天在表演,身语意三轮教诲,这个恩德不是父母之恩能比拟的。生生世世永无间断,没人知道。真的能够体会到了,进步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倍倍相乘,几何级数,快,进步就快了。难就难在入门,入门时习气太重,怎样把那个习气控制住,习气放下,依教奉行,这才能提升。

  祖师大德在这里用些比喻,比喻得好,很有味道,修学这个法门是绘画在空中,还非常认真在画。证果,佛法的果位,阿罗汉、菩萨,菩萨里我们在里面读的,十信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些是什么?这些统统叫空中种树!有没有花果?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妙!法真是妙,妙法,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是真妙。你要晓得花果,有花果之名,有没有花果之实?没有。为什么没有?这个连中国老子《道德经》上头一句话都说得很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话要听懂,舍不是说经典不要了,不要念了,那你就完全错了,经典要天天念。舍是什么?舍执着、舍分别、舍妄想,这就对了,那真的叫如法!不是说经典不要,戒律不要,规矩不要,那个人会堕三途。

  我说了这些话,这两句比喻诸位能不能体会得?如果还不能体会得,没关系,《华严经》是无数次的重复,好在这里,这是佛的慈悲。这个地方没听懂,下面还有,还会讲到,再没有听懂,后面还有。所以他跟我们中国古人教学不一样,古人教学不愿意再第二遍,你一遍没听懂,后头不跟你讲;佛慈悲,不断的提示你,不断的熏习你,长时熏习。可是最重要的,你要是个活的根才行,如果不是活的根,天天浇水都没用,死的。活的根是什么?十善业道重要,十善业道是活的根。十善业道要靠什么才能活得了?要靠弟子规,要靠伦理道德的教育。这就说明世尊灭度之后,弟子们弘扬佛法从四面八方,为什么传到现在,在中国这一支非常的茂盛,茁壮开花结果,其他的连印度本土都不能跟中国比,这什么原因?

  我们一般讲,水土适合于这个植物的生长。中国的水土是什么?中国水土是孝亲尊师。中国人是最懂得教育,五千年前就重视教育。小孩从什么时候教起?从怀孕就教起。你说这还得了。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国家民族有这样的认知!教育的内容,五伦八德,五千年没有改变。教育的核心就是爱,五伦里头头一句「父子有亲」,就是亲爱,这是中国教育的根,教育的源泉就是亲爱。父子的亲爱是天然的,那是道,没有人教。教育主要的目的,这父子的亲爱如何保持着你一生不变,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这个爱要发扬光大,你爱父母,父母爱子女,扩大的时候,爱兄弟姐妹、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扩大,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它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相应,佛教的教育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看看跟中国五千年传统是什么关系?然后你才会知道,佛教传到中国为什么它能够生根,它能够茁壮开花结果,在这个世界上造成无比的殊胜,道理在此地。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世界,现在世界麻烦来了,所缺乏的就是爱心,这个缺乏麻烦就大了,现在的社会充满了仇恨。西方有通灵的,现在西方人这个也很多,也不说是迷信了。这些神灵,西方人称神灵,附在病人的身上,我们中国人叫附身,外国有。附身透露的讯息,我摘录了这一段,这是神灵透露的,好象是在美国有个精神科的医生叫魏斯。他出了四本书,台湾有得卖,有翻译的,我是在那里面节录下来的。神灵透的消息,「充满仇恨与愤怒的苦恼世界是地狱」,那我们现在社会是不是地狱?「贪婪、欲望而疯狂的痛苦世界是饿鬼,忘恩负义、寡廉鲜耻者的世界是畜生」。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不是仇恨、愤怒、苦恼?是不是贪婪、欲望、疯狂?是不是忘恩负义、寡廉鲜耻?这神灵透的讯息。

  消除这三个恶世界,建立清净无垢的世界,是所有一切神灵应化在世间的本愿。所以这个世界上是两种人,一种是来受果报的,一种就是来工作的。工作就是我们讲乘愿再来,来帮助众生的。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言谈举止、一切所为都是在教化,都是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觉悟的样子,我们要能体会到。体会到之后,你就知道怎么学习。具体的学习,认真落实弟子规。弟子规是性德,不是哪个人发明的,做人就是要这样。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他就是这样,所以它是性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的钞文,「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非证得非不证得,以无所证而证而得,中观」。中是真实的智慧,佛门里面讲中观,你看看中国老祖宗传统教导我们用中,所谓是中庸之道!空有二边不偏,偏在空有毛病,偏在有也有毛病。偏在空里面,不度众生,慈悲心没有了;偏在有边,产生爱见,则生烦恼,这都是偏在一边,不圆满。大乘教菩萨走中庸之道,二边不离,二边不着,得大自在!真正的解脱。所以知道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知道法门,知道佛果,法门跟佛果,「非修非不修」,这一句是讲法门;「非证得非不证得」,这一句是讲佛果。「以无所证而证而得」,以无所修而修,以无所证而证,做得挺起劲,做得真自在。

  我们读经要会读,听要会听,佛经上讲个原则,我们怎样把这个原则应用在生活,活修、活学、活用,这才能得自在,这才能解决问题。世间有没有难事?没有难事。我还没有遇到过难事,没有一样不能解决的。这个解决就是你要到即空、即假、即中,就没难事,没有东西能难得倒你。如果你是非空、非假、非中,那个麻烦就大了,处处都是障碍,触处成障。知道一切法体空、相有、用中,你就圆融、就圆通了。圆通了,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佛法对九法界众生的利益,真实利益。九法界里头包括菩萨,无明习气没有断尽,不能算究竟圆通,不能讲究竟。

  我们从哪里开始?一定按部就班,你想一下达到那么高,做不到,先从不执着。怎样不执着?章嘉大师教的,先从放下,什么都能放得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没有负担,没有累赘,没有牵挂,没有忧虑,常常保持着清净心,没有压力,身体轻松,心里没有负担,你才会用中。一般人为什么不能用中?他不懂这些道理。或者也学习过,甚至也能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依然是触事成障,障碍重重。这是什么原因?没放下、没看破。看破才真正放下,放下是真正的看破,这两个相辅相成,看破是智慧,放下叫功夫。

  所以非修非不修,这就显示出不二的意思,非修是离相,非不修是即相。做不做?真做,样样都做得非常圆满。我们初学的人,我给诸位透点讯息,非修是对自己,非不修是对众生。对自己要真正有修,你已经着相,着相修,好事情,修福,果报在三善道。所以对自己是修而无修,自己不着相,那就提升自己的境界;对众生要修,做样子给他看。众生迷惑,我们做出觉悟的样子给他看;众生有烦恼,我们做出快乐的样子给他看。

  早年我在美国住在加州,四面邻居都是当地人,他们看到这一家人,我们跟馆长一起,一天到晚都是笑容满面。所以邻居看了很羡慕,来问我,你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由此可知,他们生活不快乐。你要帮助人,你看社会的现象,如果是不善的,反其道而行之。他有自私自利,我没有自私自利;他贪名闻利养,我舍弃名闻利养;他贪五欲六尘,我放下五欲六尘;他有贪瞋痴,我有戒定慧。你晓得他的病,我们所现的相正是对治他的毛病,他只要看懂了,只要看出来,他会来问。他来问就是想学,我们就可以教他,他就会接受。

  在佛法讲慈悲为本,慈悲是理性的爱心,没有情执,这个爱就叫做慈悲。世间的爱里头有感情、有情执,这个不好,所以佛换个名词,用慈悲,不用爱。实际上慈悲跟爱在形相上来讲没两样,骨子里头有不同。一个是带着感情,一个不带感情,是理智的,理智的爱是慈悲,这我们要搞清楚!所以对自己无修而修,对别人修而无修。总而言之,无修是对自己,修是为别人。但是我们自己在烦恼习气没有断尽时,我们要真修,真修也不要着相,你的进度就快;如果着相,进度就很慢,大乘教里最怕的是着相。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是中道。

  下面说「是名非伪非毒,名之为真」,伪是假,那不是假的;非毒里面不带烦恼习气,没有烦恼习气,这是真的,真的定义在此地。毒是什么?三毒,贪瞋痴是三毒。人为什么会生病?里面有贪瞋痴三毒,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外交感人就生病;如果里面没有三毒,外面就不会感染。所以心地清净的人不会感染病毒,心地慈悲的人接触病毒就会化解掉,慈悲能化解病毒!这桩事情诸位看过「山西小院」这套纪录片,你就明白了。这些人都得了重病,差不多多半都是癌症,医院放弃治疗,告诉他们家人,他的寿命顶多三个月。他们自己也知道,所以生死也看破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三个月,病好了,再去检查,没有了。

  人家说是奇迹!这是什么奇迹?你把贪瞋痴舍掉了,一心念佛,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人怕,他天天念病,我这里有病,那里有病,没有病就念出病来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大乘教里头佛讲了无数次,「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想觉正净,你去想病干什么?想什么,什么就现前。这桩事情你看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这科学的证明,真的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想善,想人性本善,这是真的。人所有一切恶行都是暂时迷惑而发生的,不是他的本性。所以人人都可爱,人人都值得尊敬。

  饿鬼、地狱众生,我都不敢轻慢,都尊重他们,蚊虫、蚂蚁我们看到合掌称菩萨。能不能沟通?能!你家里这些小动物,蚊虫、蚂蚁、蟑螂、老鼠,可以共同生活,互相不干扰。家里有蚊子,蚊子不咬我,我也不必把它驱逐出境,它喜欢在哪里就在哪里,彼此交个朋友,同参道友!我在这里读经,它也来听;我念佛,牠也跟我一起念。有时候看到它往生,它往生一定在你面前,表演给你看。在我们想象当中,它希望你替它办后事,往生了,我们把它埋葬起来。小动物统统都有灵性。不但小动物,我们在澳洲院子很大,树木花草统统有灵性,我们是一片爱心对它,树木花草就长得很茂盛;如果我们不理它,它就长得不好。

  你从这些地方真的能体会到,整个宇宙是活的,现在讲有机,连石头都是活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我们知道这是法相。法相从哪里来的?法相是法性变出来的。法性有见闻觉知,法性有色声香味,这是本来有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性德!自性本具的。所有一切相分都是自性变现的,相分哪有不具足性德的道理!所以它具足的有德能。你要用心去发现,这个发现在佛家就叫做证,证得了,你发现它真有。

  我们用真心,真心就是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菩提心之体。你用这个心对待宇宙一切万物,没有一个不能和睦相处的。为什么?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是法性,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没人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萨知道,明心见性就知道,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知道,学教的人学到大开圆解他知道。然后,不必要学,自然热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植物、矿物。众生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起的现象,所以植物、矿物、自然现象,全都是众缘和合而现、而变的,是自己,不是他人,你怎么会不爱?见到众生有苦难,你怎么会不帮助?自然帮助,没有条件。大乘教里头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同体就是你肯定,确实整个宇宙一切万物跟自己是一体,同体大悲。这才叫非伪非毒,名之为真。

  「非空非爱见,名之为正」,不落空。小乘落空,凡夫爱见,这个爱是感情,我们一般讲情见,带着有浓厚的情在,那就有偏见,有错误的知见。菩提心发出来是真心现前,里面非空非爱见,爱见就是有边,空有二边都不是,这正知正见。「如是慈悲誓愿,与不思议境智,非前非后,同时俱起」,这句话很重要。「如是」是指前面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誓愿」就是所发的四弘誓愿,就叫弘愿,真是弘愿,弘是弘大。为什么?愿愿都遍法界虚空界,念念即是法界虚空界。法界虚空界就是「不思议境」,「智」是觉悟,明白了。不思议境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我们这个境界都在其中。绝对不是说不思议境界跟我们不一样,那就错误。《华严》里面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难道我们还是一多以外的吗?哪有这种道理!

  我们也常常看到经教里讲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法是境界,心是智慧,法性跟法相是一体。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为什么?哲学里头有能有所,佛法也讲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哲学里头没有这个说法。它不是宗教,而为今世所必需,这里头讲得清楚,他在民国初年讲的。而汤恩比博士是英国的一个历史哲学家,他是在七0年代时候讲的,差不多比欧阳竟无差半个世纪,都有这个看法。佛教是人类所必需,为什么?有这种智慧、有这种德能才能化解一切问题。

  今天大家的问题严重到极处,最明显的是冲突。西方人学校里头还有和平学院,我参加的就是澳洲昆士兰大学的和平学院。和平学院所研究的东西,内容是消弭冲突,促进世界社会的安定与和平,这是他们学习的主题。我在学校我们教授座谈会里,我跟大家说,那全是和平学院的教授。我说消弭冲突,冲突不能消弭。为什么?消弭它又增加仇恨,这问题不能解决。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不是讲消弭,叫化解,化解是和平的。你看我们生病,生病有病毒,西医讲消毒,毒要把它消灭掉;我们中国中医里头没讲消毒,化毒、解毒。你从语气、从心态就知道中国人和平,外国人要把它消灭,不一样!

  所以我跟大家建议,我们要搞世界和平运动,要有真正的爱心、慈悲心,再恶的人都要原谅他,你要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当时有个老教授,美国人,资深的教授,很有名气的,他问我,「希特勒本性也善吗?」我说没错,希特勒的本性也是善的。为什么这么恶?那是习性,他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被恶劣的环境染污,才变成这个样子。本性决定本善。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要承认、要肯定,要想化解社会冲突的人要肯定。他毁谤我,我不能毁谤他,为什么?我知道他本善,他不知道我。他毁谤我,我也要去毁谤他,那我跟他一样。所以,这就是程度不相同。

  这一招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有一天,我去看他老人家,反正去都是上课的。我口袋里装了一本书,他看到了,你口袋里什么书?我就拿给他看一看,是一本什么?煮云法师写的,批判基督教的。那时候基督教写了一本东西毁谤佛教,难得我们佛教里也有人才,提出辩驳,写得非常好,也是引经据典反驳他。章嘉大师看看,笑着摇摇头。我说这是人家侮辱我们、毁谤我们,我们提出正确的辩论,这应该的,没有什么。他老人家摇摇头说,他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三岁小孩跟一个八十老翁。三岁小孩小拳头伸出打几下,八十老翁还跟他打一架吗?他虽然没有说话,意思我完全懂,哪有老人跟小孩打架的!小孩无知,大人原谅他就好了,不用辩驳。社会上大人很多,看得很清楚,你一辩驳,两个人一样高,程度相等,吵架才吵得起来,打架才打得起来。一个程度高,一个程度低,绝对打不起来。我明白了,从这学到了。

  为什么人家造谣生事毁谤你?对你了解不够程度,或者受别人挑拨,挑拨的人对你也不了解。需不需要解释?不需要。他要骂随他骂,骂到他累了,自然就不骂了;打就随他打,不要还手,打到他打不下去,他不就不打了吗?一回手,愈打愈起劲。一边打人,一边不还手,顶多打个三下就打不下去,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是什么?不是小事,这是真理。解决再大的纠纷,就是这个道理,要和解,要有爱心,要帮助他觉悟。纵然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一时,时间长了慢慢就觉悟了,你要有耐心等待。到最后临死的时候他也会觉悟,一生当中想想所接触的人,哪个是好人?哪是坏人?他会明白。纵然到死不明白,死了以后就明白了,死了以后就有五通。身体丢掉之后,障碍没有了,他有五通,五通就能看到过去未来,就明白了。何必计较?何必执着?何必无事生事?别人纵然是毁谤、侮辱、陷害都是无事,只要自己不生事就无事;自己要应付,事情就来了,那叫大错特错。

  慈悲誓愿与不思议境,是同一个时候,同一个处所,「非前非后,同时俱起」。一起一切起,一灭一切灭,生灭无常,剎那不住。你了解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你才晓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时候问你,你还有什么难题?你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没有了。

  再看下面这段,「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正发菩提心」。这是我们要学的,你学会了就快乐无比,应用在生活,对生活不执着;应用在工作,你会非常认真为众生服务;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圆通自在无碍,真正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慈悲心,「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无缘无念,普覆一切」,这个一切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你的慈悲、你的善意圆圆满满。无缘是没有条件,无念就是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什么?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佛是这样的,菩萨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你也是这样的,本来是这样的。

  现在我做不到,做不到是我迷失了本性。我的性德,慈悲是性德,是不是普覆一切?是的,一点也没错。你值不值得尊重?当然值得,诸佛尊重你;值不值得礼敬?诸佛礼敬,明白的人礼敬。纵然你造作阿鼻地狱的罪业,佛菩萨对你礼敬绝对没有减一丝毫。只是对你所做的错误不赞叹,礼敬、供养都没有差别。十大愿王就是这样教我们的,礼敬诸佛没有差别,十法界没有差别。要尊重别人,要尊重一切众生,要尊重鬼神,他将来都要成佛;蚊虫、蚂蚁将来都成佛,它有佛性。那些无情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一切种智就是成佛,情与无情同成佛道,怎么能不尊敬?

  尊敬的心流露出来的时候,快乐无比!你为什么会没有快乐?你对这些人没有尊敬的心。尊敬心是本来有的,你现在把尊敬心失掉了,所以你没有快乐。你感觉得有烦恼、有苦恼、有痛苦,是你把性德迷了;凡是随顺性德,没有不快乐的,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起心动念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决定是跟《华严经》所讲的一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迷,障碍就起来。

  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我们喜欢读书,翻到后面版权页,「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什么?这人生活得很可怜、很苦,他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是念念为自己的利益,想得点版权税,得点利益。如果是真正觉悟的人,没有版权,「欢迎翻印,功德无量」,那个快乐不是金钱能买得到的,果报就非常殊胜。为什么?你修布施。你书本是要花钱印的,布施出去了,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得聪明智慧;法能帮助人觉悟,能帮助人离苦,这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这个利益太大了。加上这八个字,这个利益全都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商品。你卖的多少钱,你已经收回来了,其他的果报都没有了,可怜!非常可怜!

  我这一生当中所做的大家都看到,学的人不多。我没有版权,念念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给我的回报非常丰厚,确实是像谚语所说的「心想事成」,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从哪儿来的?老师教的。年轻的时候,老师有德行、有学问、有经验,看到我们叫小朋友!章嘉大师大我三十九岁,李老师也是大三十九岁,祖父辈。看到我面相很薄,所谓很薄就是没有福气,贫穷下贱,而且又短命。过去生中没修!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懂得,每个人的禀赋不同,过去生中修的。为什么你这一生有财富?你过去生中财布施多,你得的果报,所以算命讲你的财库丰足,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赚钱,这是财,你的财库丰足。法布施,智慧;无畏布施,健康长寿。

  我在过去生中,学佛以后才知道,过去生中只修了点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没有修无畏布施,所以这一生是贫穷潦倒,而且短命。老师教我,命虽然有,但不是一定的,你们念《了凡四训》,你看云谷禅师的开示不就清楚了吗?命不是别人给你定的,你自己前世修的,所以命可以改变。每天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你的命运都有加减乘除。你一个善念,加;起个恶念,就减了,但是幅度都不大,所以还是算得很准。如果你大善就大起,大恶就大降,那就不准了。所以老师教我,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也没有想改变命运,什么都不想。真的接触净土之后,只想往生西方世界,亲近阿弥陀佛。

  章嘉大师教我从事这个行业,我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替我选定的,我也很听话,依教奉行。而且告诉我,从事这个行业,你的一生是佛菩萨替你安排的,你什么都不要操心。我听了很欢喜,一生佛菩萨替我安排,顺境是他安排的,逆境也是他安排的,我懂得。顺逆境界我都要好好的学习,统统有长进。我也经过不少很大的打击,但是每个打击就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智慧提升了,福报也提升;你要不好好的学,一个打击就把你打下去了。学习就是在逆境里面不生瞋恚,不但不生瞋恚,还要生感恩。为什么?消业障!无始劫跟今生造作的业障消掉了。对于帮助我消业障的人,他们要受果报,因为他的心行不善,他要受果报。我要报他的恩,我要把我修行功德回向给他,希望将来他受果报的时间短,希望他受的苦难轻。念念都是个怜悯的心!这是真的,我这一生亲身的经验。

  时间愈长、年岁愈大,愈清楚、愈明白,感恩不尽,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对我没有恩德,知恩报恩。怎样才是真正知恩报恩?依教奉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学佛菩萨的行谊,在这个世间一切时、一切处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就是报恩。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好,「任运拔苦」,帮助众生,帮助自己,「自然与乐」,任运也是自然的意思,一丝毫勉强都没有,随缘而不攀缘。「不同毒害」,毒害是什么?虽然拔苦与乐,里面掺杂着三毒,掺杂着自私自利,那就是毒害。「但空」是阿罗汉、是四空天,自己独乐乐。独乐乐是什么?禅悦。对于众生疾苦不闻不问,这是但空。「不同爱见」,爱见是凡夫,情执没断。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下面是清凉大师的解释,这个解释我们就可以省略掉了。讲了这么多,清凉大师告诉我们,佛在经论里头讲得很多、很详细,这里所引用的概略而已。「显经深玄」,本经前面、后面讲「菩提心义」很多,这是佛教学的一种特殊方法,不舍众生,不怕重复,让你一层一层的体会,境界不断向上升。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个大段「略示胜能」,这一段有七首偈颂。我们先看第一首: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

  清凉大师教导我们,这个七首颂,第一首是「总标」,总说,下面有五首是「别释」,最后一首是「总结」。在第一首里面,第一句也是总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道」有两个意思,这个道就是成佛之道,第一个意思讲果,「所谓菩提涅盘」;第二是讲因,「谓三贤十圣,乘一直道」,这是讲道的意思。我们先说这两句,然后你才晓得「信」这个字的重要。

  我们现在许多同修,确实很辛苦的在修学、在修行、在学习,但是效果不彰。我们想想我们学佛这么多年,跟没学佛的时候有什么两样?学佛之后,我们想想,今年跟去年有什么两样?从这里面去检查我们学习的成果,学生读书叫成绩。我们如果认真检点一下,差不了好多;换句话说,成果不显著。这什么原因?不信!有没有发现到这个问题?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你不相信!你怎么会有成果?你怎么能理解?

  我记得我在讲席里面也说过好几次,我是学佛七年才出家。七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会,就是可以上台讲演,可以在课堂里面教课,我学会十三部经,出家之前。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白圣法师就邀请我到他办的三藏学院,全是出家人,那时候学生有四十多个人,我在佛学院上课。出家之后,我没有做过学生,我就去佛学院做老师去了。那时候没有受戒,只剃度,没有受戒,两年之后才去受戒。受了戒之后,真正教我的老师,指导我学习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受了戒,头一个就想到要去拜谢老师,老师多年教诲之恩。

  我到台中去谢谢他的教诲,我到慈光图书馆,还没有进门,他在里面,我在外面,看到了。他看到我,就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讲了好几声。我进去跟他作礼,还是讲「你要信!」让我坐下,我就坐下。我听了感觉到莫名其妙,我不信佛怎么会出家?我不信佛怎么会去受戒?他就连着说了六、七声「你要信佛」。坐下来之后,他告诉我,强调信心,我不懂他的意思。他说,「你不要以为你出了家,受了戒,就信佛,不见得」。怎么?真有些老和尚,当了一辈子和尚,到八十、九十临死的时候还不信。这个话我没听懂!怎么不信?不信他怎么会出家?然后他告诉我,我恍然大悟。佛教你的你没有做到,没有相信!哪有相信却做不到的事情!我这才明了。

  我们摆在面前的,三皈做到没有?这一问,我们就答不出来了,想想没做到。为什么?三皈,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我还迷惑,迷而不觉,这一条没有,没做到。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我们还是邪知邪见,没有真正能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正知见是什么?佛的经典,经典是正知见,与经典相违背的就是邪知见。皈依僧,僧是什么?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僧是六和敬。我们清不清净?我们跟大众相处和不和敬?三皈没做到!假的,不信!佛门佛的基本教诫就是十善业,做到没有?没做到。这一问,我们才觉悟,才晓得老师这句话用意太深了。提醒我,没有把佛的教诲落实,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不信。你信,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信是道之元,元是源头、是根本,是所有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是什么?信,信能生一切功德。

  我们今天虽然学佛,学了很多年,还是信邪不信正,信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不信佛法。经典虽然天天读诵,天天在学习,就跟现在学校课堂上课一样,学生是什么?敷衍,混个文凭就好了。老师很清楚!说实在话,再好的老师也不能认真教,认真教,学生反对。现在有很多学校,不是老师考学生,是学生考老师。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学校就聘请;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要辞职,学校就不请他。这老师还能教吗?方东美先生当年告诉我,现在学校做老师是混口饭吃,拿点钟点费,学生是来混文凭的,大家都混。所以说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五十年前的话,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非常痛心!所以我们很认真的去反省,冷静的去思惟,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信心失掉了,对佛菩萨没有信心,对老师没有信心。

  佛教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十恶业,偏偏不肯放,这能算是信佛吗?佛教重视这个字,中国老祖宗传统的教学也重视这个字,把这个字定做基本的教学科目。基本教学科目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中国人讲五常,这五个字失掉,就不能称为是个人了。常就是道,常道,不能失掉的。我们想想现在这五个字有没有?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所以现在我说为什么人不懂得爱?因为他不懂得爱自己,他不自爱,他怎么会爱人!我们这些年来在全世界推动爱的教育,我第一句话就是讲人要知道自爱,你才会爱人,爱人才是真正的自爱;不懂得爱人,老实说就是不知道自爱。不知道自爱,他也没办法接受别人的爱,他排斥,这个在佛法讲,业障!

  我们细心思惟、观察,为什么十善业道做不到?诸位要晓得,十善业道还在三皈五戒之前,因为它是人天法,它是佛法的基础,没有入门。你看净业三福,它是第一条,第二条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才叫真正入佛门。没有前面这个,你就没有入佛门的条件,前面的条件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佛收弟子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想来就来。现在我们入佛门,师父真是慈悲到极处,把这些条件去掉了;如果这些条件摆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入不了佛门。你要想来求个三皈,来受个五戒,他先要考考你,「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没有?这个要是没有做到,不能受三皈。从前古人求授三皈,真的做到了,你看出家人入佛门的条件比世间条件高得太多了。

  从前世间帝王选拔干部,他的条件只有两个字「孝廉」,孝顺父母、廉洁。廉洁是属于义,义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做事情要合理,合情、合理,与理相违背的不能做。哪个人不喜欢财?可是不义之财,就是不如理的财,不可以取,你不应当取的,你不能妄取。你应该得到的你可以取,不应该得到的不能取,这是义。所以中国古时候国家选拔人才,两个条件。佛讲得这么多,孝亲、尊师、慈悲心,慈悲特别举的是不杀,举一个例子,不害众生,修十善业,讲得很具体。我们深深的思惟、观察,才晓得、找到从前三教的根。佛教的根我们早就知道了,以前真的儒跟道疏忽了,这一想才知道,儒的根是《弟子规》、「童蒙养正」;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些东西早年我都讲过。要不把这些东西认真落实,我们学佛就是没有信,难怪不能往生。

  这是李老师以前常常提醒我们,对台中莲社莲友讲的,一万个念佛人,就是一万个莲友,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万分之二、三;换句话说,四、五千个念佛人当中才有一个。什么原因?你要晓得,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你信没有了;信没有,愿跟行都是假的,一个没有,三个都没有。一而三、三而一,信里面有愿、有行,愿里面有信、有行。行是念佛,每天念阿弥陀佛,声声句句里面,这句佛号里头有信有愿,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缺了这个。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缺?阿弥陀佛,你看佛教导我们的根,净土的根,我们今天把它做为修净土最高的指导原则。

  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定了五门功课,这是第一门,「净业三福」,有没有做到?这五门功课大家好记!你常常记得,你才能够把它落实。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六和敬;第三个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条,最后一个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净宗的行门,就是你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五条要遵守、要落实。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你把这个都落实、都做到了,你念佛你会很开心,决定往生。

  所以一些同修们你要记住,你常常听我讲经,对我有点感情了,阿弥陀佛忘掉了,念净空法师。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你念阿弥陀佛才是真正尊重我,你念净空法师就错了。我没有叫你念净空法师,我没有叫你去想净空法师,完全违背了经教,错了!天天跟在我身边有什么用处,成天打妄想,你怎么能成就?我为什么讲经还讲得这么起劲,你懂吗?真有人跟我学的。在哪里?没见过面,在电视机面前,在网路上,真有。真正具足信愿行的,我们人虽然不是天天见面,但是在画面上天天见面,他们能很认真的学习,没有情执!这才能成功。这个情执,诸位要晓得,轮回心,轮回的习气,这个东西不能摆脱掉,你怎么能脱离轮回?你怎么能够到极乐世界?

  信是道元,这个道是菩提涅盘之道,菩提是正觉,究竟圆满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根源,这是我们要求的。涅盘是什么意思?这个名词是梵语,翻的名词很多,最常用的是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什么叫清净寂灭?于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寂灭。于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什么境界?我们学习《华严》的同学清清楚楚,无明破了,妄想断了,你就成佛了!没错,涅盘就是成佛。在《华严》里面讲圆教初住以上,《华严经》上称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证得大涅盘。阿罗汉证的叫偏真涅盘,为什么?他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有断,他出了六道轮回,所以也称他为涅盘。大涅盘是出了十法界。

  信是根源,你不信,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证果?这讲果,果必有因。因是什么?三贤十圣,乘一直道。三贤是讲的别教菩萨,此地的三贤十圣指别教。别教的三贤位在《华严》里面,就是十信位的最后三位。我们知道十信位的七信位,七信菩萨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阿罗汉。我在给诸位做报告的时候,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很清楚!但是在别教里面,分就分得更细了。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初地,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教乘法数》后面有个图,诸位看看你就明白。天台跟贤首都有图,你一对照你就清楚。都乘一直道,直就是成佛之道。什么叫直道?只进不退就是直道。如果还会退转,那就不是直道,那就拐弯,走回头了。像我们前面用比喻说的,我们在佛教学校里头,年年都升级,这是直道;留级就不是直道,降级那更糟糕。但只要是信,真信,真信就有真愿,真愿就有真行,当然是一直道。因!所以信太重要了。

  我今天劝人,可以说非常恳切,我八十岁了,中国人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叫古稀之年,我又过了十年。八十岁的人在古时候称为风烛残年,在风中的蜡烛,随时会被风吹灭。古时候中国有个谚语,「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这是什么意思?他老了,七十岁不能留他在家里住。为什么?万一留他在家里住,一觉睡的死过去了,你的麻烦就大了,人家会怀疑你谋杀他。这就是他七十岁你不留他住,他不会怪你,古谚语是这样说的。可以请你吃饭,不能留你住宿。

  八十岁则更老了,可能一餐饭吃的时候他就过去了,所以八十不留饭。决定不会请你在家里吃饭,八十岁了,怕一餐饭吃了你就走了。人家说你的饭里头是不是下了毒,你害他了,不就惹上麻烦了吗?但是八十岁以上,你在外面餐厅馆子里请吃饭可以。他如果在那里真的走了,那个餐厅负责任,你可以不负责任。谚语是有道理的,几千年古人的经验,提供我们做参考。当然我们接待宾客,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他身体状况。多病,心情不开朗,行动不方便,我们到他家去拜访他、看他,这是对的,送些礼物给他。在他家里面,他邀请我们吃饭,可以;我们不能把他请到我家来,这个人不会怪你的,懂礼,不会怪你的。这是讲道的意思。

  下面讲「元」,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本义」,原本,「菩提本故」,本是根本。信是菩提的根本,菩提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下面一个比喻,「其犹滔滔之水,始于滥觞」,这是什么?滔滔之水好比长江、黄河,大河它的源头,源头就像泉水一样,很小一点点,源源不断往外流,结果就变成大江、大河。第二个意思,「首义,元者善之长也,即一因之初」。因我们知道,佛常常告诉我们的,万事万物无量因缘所成的,决不是那么单纯的,无量因缘而成。但是无量因缘的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因,我们称它叫第一因。菩提涅盘的第一因,一切功德的第一因,都是信。没有信这个字,你只能修福德,你不能成就功德;没有这个信字,世间法里面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大成就也要靠信心,没有信心不能成就,这不能不知道。

  下面说「功德」,功德也有两个意思,「通因及果」,功德之因,功德之果。「母」也有两个意思,「生长,养育」,你就可以能想象得到。但是在此地,这功德要跟大家讲讲,什么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是功夫,真正下了功夫,你自然有收获。所以德跟得失的得是相通的,你修功有得。功一定要自己修,别人没有法子代替,真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功德是能够带得走的,最简单的例子,持戒有功,持戒的果是什么?佛在经教里头常常讲,因戒得定,我们就知道,持戒的果是得定。在我们佛门净宗里面来讲,得清净心!我们的心不清净,虽持戒,果没有现前。你持戒为什么不得清净心?我们讲持什么戒?十善业道,这是根本戒。

  正式的戒律是五戒,但是五戒的前面是十善,十善不是戒,十善是五戒的预科,等于说先修班。先修十善,然后受五戒不就太容易了吗?没有十善,哪来的五戒?今天我们的十善没有了。古时候,十善肯定有,所以无论在家、出家,他真的有戒律,真的有清净心。清净心的程度不一样,有高下浅深之分,但是有!现在人没有,现在人念佛念了很久,多数还是心浮气躁,还是妄想很多,心不定。

  我们学佛,我们要不要见佛?佛就是在世间,你想想我会不会去见佛?你们猜猜看。偶尔见一次,随缘不攀缘。为什么?我依教奉行就是天天见佛,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你能懂这个意思吗?没有信愿行,天天跟在佛屁股后面还是不见佛,没见到,要懂这个意思。佛经上有个故事,两个沙弥去拜佛,见释迦牟尼佛。沙弥持十戒,走在路上很渴,看到有一滩水,水里面有小虫。一个沙弥口渴,就喝了;另一个沙弥持戒,坚决不喝,渴死了,死在路上。这个沙弥喝了有虫的水,当然他就没有渴死,继续去见佛,见到了。佛告诉他,他说:那个持戒的,他已经到我这儿来了,我见到他了。他比你先到,他见到了,你没有见到。这就是说明,见佛重不重要?不重要。遵守佛的教诫太重要,真佛弟子!

  在儒家,诸位晓得孔子在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这诸位都知道的。可是真正传孔子道的,不是他们,是孟子。孟子跟孔子没见过面,你看今天讲儒家就是孔孟,没有提别人。孟子为什么传夫子之道,承夫子之道,承传呢?孟子读孔子的书,依教奉行,他真的落实,真的做到,做得跟孔子几乎没有两样。所以中国人尊孟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他是亚圣。

  这样你就明白,在不在老师的身边不重要,要不要去看看老师不重要,老师不会怪你的;老师要怪你,他就不是真的好老师。我不去拜佛,佛怪我,他就不是佛。我恭恭敬敬的接受他的教诲,依教奉行,这就叫真正的礼敬,礼敬诸佛!我对一切众生就像对老师一样的恭敬,老师欢喜,老师会赞叹,真正成就了。只敬老师不敬别人,老师摇头,感情用事,情识太重,轮回心还是造轮回业,老师很失望!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能够把经典教训全部落实,释迦牟尼佛承认我们是他真正的学生,天天见面;展开经本就见面,声声阿弥陀佛都见面。佛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佛在你自己心里头。你看中峰禅师讲得好,「我心即是弥陀,弥陀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你懂这个意思吗?他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这句的意思,总说,你看信多重要!希望我们学了之后,真正的生起信心。我们的方向是菩萨道,我们的目标是菩提涅盘,这就正确。世缘放下,一切放下。放下,要不要做?要做,为众生服务。服务怎么放下?心里头不染着。我为一切众生服务,不希求任何报酬,名闻利养丝毫不沾,这个放下;服务要尽心尽力,就利益众生,成就无边的功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略示胜能」第一首颂,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

  第一句我们介绍过了,知道「信」这个字非常重要,所以这个大单元就是讲的信。清凉大师将全部的《华严经》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是信,依着顺序第二大段是解,第三段是行,末后一段是证。善财五十三参是证,含义非常之深。证是什么?从五十三参我们就体会到,证就是落实。同时我们也能够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信?信里面有解、有行、有证,证就是落实,这才叫做信。如果只有信,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这个信是假的,这不是信。信里面有解、有行,算不算信?还不算信,你没有证;要在落实里头证实你所信的,那才叫真信。

  所以佛法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你的信里头有解、有行,那是正信,不算真信。真信才有感应,正信没有感应,这个要懂,不能不懂。真信的心是真心,迷信的心是妄心,正信的心是真心里面掺杂着妄心,就有夹杂;如果是真信,里面没有掺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祖师大德也常常给我们讲,念佛人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叫真信;如果有疑、有夹杂,妄念很多,常常会断掉,信就没有。信没有了,愿也就靠不住,怎么能往生?往生的秘诀就在此地。往生的秘诀,这个事真的要搞清楚。

  我天天念念想见阿弥陀佛,念念想见极乐世界,行不行?不行。如果阿弥陀佛天天跟你见面,极乐世界天天给你看见,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那不是佛境界,那是魔境界。你什么都不求,自然现前,那是真的境界,感应!真的境界现前,也不放在心上,这对的。真境界现前,如果你放在心上,产生欢喜心,「我念佛功夫不错,佛我见到了,你们都还不行,比我差远了」。你起分别、起执着,入了魔境界。佛为什么不现身给你看,为什么不把极乐世界给你看?怕你着魔,你受不了!怕妨碍你道心。佛门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佛菩萨怎么会动修行人的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的功夫到了,水到渠成,自然的。

  我们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念佛堂,带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念佛求生净土,真的全都去了。中国的净宗从那里开始,第一个道场,真有决心,不下山。进了这个念佛堂,就是准备到极乐世界,什么都放下,一心一意专门等到极乐世界,难得!都成功了。他老人家在修学过程当中,见到三次极乐世界,从来没有跟人说过,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最后往生的那一次,是第四次,才跟大家宣布,「佛来了,极乐世界现前」。这时候才跟大家讲,这个境界过去我已经看过三次。人家问他是什么样子?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相同。远公大师那个时候建念佛堂,依照经教修行,给诸位说,那个时候的经就是一部《无量寿经》,《观经》跟《弥陀经》都还没有翻出来。净宗经典最早到中国是《无量寿经》,所以远公大师那时候修行,就是依靠《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是以后才翻译的。这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见如不见,从来不说的。

  佛在《楞严》上告诉我们,无论是魔境界、是佛境界,完全不在意,不放在心上,统统是好境界。如果你要是执着,有分别执着,佛境界也是魔境界,这个要注意到,那不是好事。为什么?你心动了。所以不动心的是好境界,心一动就不是好境界。由此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跟外面境界相接触还会起心动念,就不是好境界。什么时候我们修行,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动心,也就是不执着、不分别,好境界。到能真正做到不执着,你往生西方净土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这要知道。什么叫功夫?把分别执着压住了,我这句佛号能把分别执着这些妄想伏住,伏烦恼。伏烦恼我们做得到,断不容易!伏烦恼就决定得生,真能伏得住。

  我要劝同学们,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我们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不能攀缘。你们念念想来看看我,我很感激你们,随缘就好;如果你有机会到香港,到国外来旅游,这见见面很好,不要刻意。执着、刻意来见我,错了,没有这个必要。你每天在网路上听经,在卫星电视面前听经,我们不是天天见面吗?只要真听懂,真正落实,天天见面,天天没有离开,何必要千里迢迢受这么多辛苦,没有必要。你能够断恶修善,就是对我真正的供养,我什么都不需要。你得要开智慧,不要迷惑颠倒;迷惑颠倒,你会上人当,会受人欺骗。诸位要记住,我一生不建道场,哪个地方说我要建道场,要向你们化缘,这是欺骗你们的。我都八十岁了,我还建道场干什么?我还能活几年?我怎么会找这种麻烦?

  打着我的名义,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很多我不知道。中国国家宗教局知道,叶局长跟我讲过,他说「法师,这些事情你都不知道,这些事情由我们宗教局来处理」,那就好了。许多地方邀请我去讲经弘法,都不是真的,诸位必须要清楚,不要轻易受别人欺骗。在家里头老实的念佛,你会有成就;到处乱跑,把心都跑散乱了,那就错了,充其量修一点有漏的福报,功德修不到。所以信能生功德,能养功德,能培养功德,是菩提涅盘的根本,不能不知道。

  下面三句是解释第一句的。『长养一切诸善法』,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好,长养就是母的意思,母有二义,生长、养育。「长养一切诸善法」,是功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别,与理相应的是功德,与理不相应的是福德。理是什么?理是菩提涅盘。你修的善法,菩提是智慧;换句话说,不是感情。这个里头带着情执,那是福德,你做好事,断恶修善是福德;里头没有情执,也就是没有分别执着,是功德,差别在这里。功德可以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再大出不了六道。《坛经》里面说得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么?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事情,脱离六道轮回的事情,福办不到。福是在六道里面享受福报,有果报的,出不了生死轮回,福不能救。功德能救,功德也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里面没有分别执着是功德,那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为什么?你不享受六道里面的福报!六道之外,超越六道还有福报,那个福报更大,比六道里面的福报不晓得大多少倍。没有分别执着的福报大,有分别执着的福报小,修的福小。

  第二句就讲得很清楚,「长养一切诸善法」,善法里面有世间善法,有出世间善法。如果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还有世出世间吗?没有了。世出世间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有了分别执着是世间,没有分别执着就是出世间,世间、出世间就这么回事情。有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尤其是执着,执着决定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是什么?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你离不开这些。这些是六道轮回的根,你要把它放下,要舍弃,你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才能真正成就一切善法。

  经文里面,就是偈颂里头,「一切善法,及第二句,即因功德;第三一句,即果功德。无上道者,即大菩提」。第三句你要记住,第三句是什么?『断除疑网出爱流』。「爱」就是情执,你要断疑,要断情执,这是因功德。然后才能够『开示涅盘无上道』,开示涅盘无上道是果,为什么?你已经证得。你要是没有证得,你怎么能开示?开示的意思是什么?为一切众生做示范、做样子,就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示现。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因,没有修因,哪能够得果?因里面这一句,换句话说,是很重要的一句,这也是从纲领上说的。后面还有五首偈,那是别说。别说太多了,举几个例子,五首偈总共二十句,就是举了二十个例子。这个地方是总说。

  我们对于疑跟情执,这两个是很糟糕的事情,从这个地方断,叫从根本断。我们对佛信不信?断疑就生信。你知道你有疑吗?知道有疑的人觉悟了;不知道自己有疑,自己有疑不知道自己有疑,愚痴!我在此地告诉同学们,我们没有做到就是有疑;欢欢喜喜去做,做得快快乐乐,就没有疑。你从生活当中细细去体会,我有没有把佛的教诲,佛的教诲最重要的是十善业,因为这是根本法。不杀生,决定不伤害众生,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没有伤害众生的言语,没有伤害众生的行为,这一条你就做到了。

  不盗,非义之财决定不取,不如理、不合法的事情决定不能做,这叫不盗。盗的意思,损人利己就叫做盗。国家的税收,纳税是义务,想方法少缴点税,走法律漏洞,少缴点税,是不是好事?犯了盗戒。你偷盗国家的税收,你的心不善,你的行为不善,口还要打妄语。义,循理就是义,就是遵守理法,守理、守法是义。国家的法律,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属于理,国家的法律是属于法,统统要遵守,如理如法。理法不许可的,决不可以去做。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不盗这一条没做到。

  不淫,淫有两个意思,狭义的是讲男女之色,这是淫。广义的,淫是过分,称之为淫。你的生活享受超过你的本分,十善你就犯了,这不是戒律。所以不淫是守本分,我是什么身分、我是什么地位、我要过哪一等水平的生活,绝不超过。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的做人、规规矩矩的生活,绝不求奢侈。不淫的人一定节俭,他不会过分,安贫乐道,他的生活过得很快乐。

  身三业,你对这个有没有疑惑?没有疑惑你会做到。世间人,好象在这个世间一世,他的目标就是追求财富,追求名闻利养,就是我们这个经前面所说的五样。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追取崇高的地位,王位是高位,高的职位,领导职位;追求富裕,财富,追求名闻利养。佛弟子不求这些,圣贤人不求这些,孔孟要是追求,能不能求得到?能,他有智慧、有能力。为什么不求?生活能过得去就好了。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你说多自在、多快乐,绝不给自己找麻烦。古人都能够相信,都能够遵守,「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他需不需要知道很多事?不需要。不需要知道的事情不接触,不想知道,事情少、烦恼少,快乐!要不要认识很多人?不需要认识的人没有必要,心清净。

  从前读书的人、有修养的人都能遵守。确实有不少人一生有学问、有德行,他隐居去了。他到深山里面种田,种点粮食自己吃,所谓半耕半读,读书乐。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往来的,不多,几个好朋友。你说那个生活多快乐,田园之乐!学佛修行人更是如此,道场都建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这过的是人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追求!

  今天科技发达,科学技术带来很多的发明,固然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正如汤恩比博士所说的,人类是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惨痛的代价是什么?烦恼增加,忧虑增加,疾病增加,寿命减短,这个代价统统太大了。生化科技发明之后,农业的生产增加,但是农作物性质改变,它用的是化肥,用的是农药。对畜牧业,喂的是化学饲料,所以肉食里头都带着病菌。农作物里头现在也带着严重的病菌,吃了之后,吃出一身的毛病,病从口入。你说这个代价大不大?所以很多真正有学问的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希望恢复从前人工的种植,人工的种植是最健康的。当然现在人口增加,人工种植生产量会减少,但是健康。如何运用科学机械,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化学饲料,想方法来改进,避免这些副作用,这就是正确的。

  所以人要有良心,要有道德。如果昧着良心做这些事情,钱赚到手上,害了多少人,这个跟谋财害命有什么两样!我们懂得因果,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报现前,你后悔莫及了。怎么可以昧着良心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想到对社会有正面的利益,这就对了;千万不能说给社会带来负面的效应,那你就造孽了。这个里面包括文化事业。

  昨天,台湾有些同修,也都是学佛的,到这里来看我。带给我看最新的宽频道的电视,他们把它接通给我看,效果是不错。我相信将来电视是向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它比卫星电视便宜,成本低很多,效果很不错,而且能够接通许多的频道。他们也意识到,这是不是个好事情?很难说。如果说单一频道,你好控制。如果能接通许多频道,这个频道里头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你每天拿这些东西去供养大众,大众每天在这里看,都染上负面的这些习气,你要不要负责任?

  三、四十年前我就说过,能救世界的,两种人,能毁灭世界的也是这两种人。哪两种人?一个是国家领导人,他有能力毁灭世界,也有能力拯救世界。第二个是媒体的主持人,电视、网路,他有能力毁灭世界,他也有能力救世界。他所播出来的都是正面的,他就救了世界;他播出来的是暴力、是色情、是杀盗淫妄,那他就毁了世界。不能不谨慎!

  早年我在台湾,在我们自己一个小道场,「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讲经。距离我们那里不远,有个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也有些同学常常到我这儿来听经。听到一段时期,他们害怕了,为什么?他们从事的行业,这里面的内容,将来他们都从事于新闻、电视、电影、文化事业,这里面完全脱离了伦理道德。所以学生来问我,他说:怎么办?我说:你要小心,这里头有因果。你们从事这个行业,是社会的导师,你把社会大众人心导向哪个方向?导向善的,功德无量,导向不善的,罪恶无边。居然有好几个同学改了科系,到别的学校去念,不念这个科系,正确。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从事哪个行业要谨慎的选择,不可以选择造恶业的。

  开餐馆,我都劝他开素食餐馆,不要卖肉食,卖肉食还是跟众生结冤仇。如果你细细观察,凡是卖肉食的这种杀生的行业,你细细观察,果报都不好。一个你看他晚年,第二个你看他子孙,这是我们佛门讲的花报!花报不好,果报就更糟了。以善心来经营素食,这是好事情。香港卖素食的就很多、很普遍,几乎每条街上我都看到有素食店;台湾也很普遍,素食店很多。素食健康长寿!种蔬菜,我也劝农民种蔬菜种有机蔬菜,就是决定不用化肥、不用农药,成本虽然高一点,真正功德,替大众的健康着想,不能害人。

  这些你真的把疑断掉了,佛菩萨说的,圣贤人说的,真话,好话!把自己的情执放下,把自己贪利的心也要放下,多做好事,为广大群众服务,你的果报一定殊胜,你绝不吃亏。断疑生信,放下情执,这是帮助你建立信心真正的因素,第一个因素。你有情执,你有怀疑,信就没有了,所以这是讲因。末后这句「开示涅盘无上道」,这是果,肯定你已经证得涅盘,你已经开悟了,你不开悟你就做不到。涅盘是什么?功德圆满,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才是功德圆满。

  你有能力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待人接物当中,不起心、不动念,用心像镜子一样。诸佛菩萨心如明镜,明镜照万物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菩萨还有起心动念,菩萨没有分别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才是大涅盘,才是无上道,这很难,真不容易。从哪里做起?从断疑、从断情执,从这儿做起。这两个做到了,证小涅盘,就是什么?证阿罗汉果,在佛法里头你已经得到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学习还是有次第,还是有浅深。疑不断不能入门,我跟你在今天讲得很清楚,你做不到,就是你有疑,你还不相信。

  我今天劝人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从感应篇做起,这两样做到了,你再修十善业道,没有问题了。有十善业道,你三皈五戒全都做到。佛在经教里头你能够懂,你能够落实,信解行证统统具足,你能够契入,我们讲入佛之门。如果有疑,就是你不能落实,你没有入门。虽然学佛,在佛的门外,里面是什么样子没看见;纵然看见一点,门缝里头看见的,不得其门而入。你说这个多么重要!

  希望我们今天学了之后,知道这是大乘教入门的头一堂课,先决的条件。可是,疑真的是不容易破,我们自己有这个经验,要天天读经,天天听经。下面还有一句,「不信身心如来知见,岂能开示菩提涅盘」。今天时间到了,这末后一句要留着明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是从反面讲,你不信,你就不能够入门。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二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大段「略示胜能」第一首偈颂,清凉大师疏文最后一段看起,我们把文念一遍。「不信身心如来知见,岂能开示菩提涅盘」,最后一段是从反面说明。前面第一首偈颂,我们用了两个小时来学习。看到经文,清凉大师的教诲,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到信心的重要性,「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怎样培植我们的信心?信跟行是分不开的。而清凉大师在这个经上,明白的给我们指示,信解行证这四个字是一体的,一而四、四而一,不能够分开。就是说你对佛法究竟信了没有?信里面有正解、有正行,还得要有证,这个信才叫真信;如果信里面没有解、没有行,这个信叫迷信。

  由此可知,信佛的人很多,迷信的人不少!真正能够理解,理解之后,能够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确实不多,所以正信的人很少。如果是真正信佛,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道场殊胜,身心安稳,还能够福佑一方。所以我一生不敢建道场,什么原因?第一个是自己没有福慧,建道场要大福德、大智慧,我没有福慧;第二,我看道场看得太多了。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僧团两个字,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修六和敬,叫僧团。你看我们皈依三宝,「皈依僧,众中尊」。平常早晚皈依,那个偈子是「净行品」里面的,「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为什么一切无碍?六和敬的团体。谁做到?我在这一生当中,不但没有看到,听都没有听说,两个人相处还闹意见,所以佛是天天流眼泪,我们如何能报佛恩?

  佛弟子是和谐的,确实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六和敬实在太好了,用在你家里,你家庭就是道场;用在你公司行号里面,你的公司行号就是道场。无论是在家、出家,四个人以上,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就是僧团。僧不是指出家人,诸位一定要懂得,僧是修六和敬的团体。你在家里面,你一家四个人,如果你一家四个人都学佛,都能够遵守佛的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佛给我们讲,这个世界上只要出现这一个道场,整个世界就有救。为什么?诸佛护念,一切善神拥护!你就救了全世界,世界不会这么动乱,不会有这么多灾难。到哪里去找这么个慈悲心的人?要找四个才行,一个还不行,所谓独木不成林。

  我们知道了,无论在哪个地方,绝对不破坏别人的道场。就是决定不能因我而让大家不和,那我就有罪。大家看我不顺眼怎么办?我欢欢喜喜离开,我这一生就是这个做法。我找不到四个志同道合,找不到!你要问,要怎样才能找到?要真正明经、持戒。要明经通达教理,要喜欢持戒,要能忍辱,要有相当的般若智慧,这个问题就做到,六和敬就不难了。

  最难是第一个「见和同解」,这条在佛法里面是高明到极处!我们读了,真的是五体投地。佛并不是讲你们的见解都是错误的,一定要跟我学,佛不是这样说法的,这样说法显得佛有傲慢。佛怎样教大家做到见和同解?佛说妄想分别执着都不是真的,我放下,你也放下,他也放下。如果这四个人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说他见和不和?和了!这高明到极处。自性本来是和睦的,迷了自性才不和,你就随顺你的烦恼习气。你要知道烦恼习气本来没有,现在还是没有,虚妄的,不是真的。清净平等觉是真的。放下一切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现前,不生烦恼。再放下分别,于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你的心平等了。只要做到清净平等,心地清净平等,不就见和同解了吗?

  佛这个高明,没有说我是正的,你们是错的,没有。佛只教导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是很难,是真不容易,所以佛教我们从容易的先放,慢慢再舍弃难的。第一个就是不再执着,不再有成见,真能够随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先学这个,得清净心。真正到心清净,你就得到正见,在佛法里面讲,你证得正觉。正觉是什么人?阿罗汉。佛说没有证得阿罗汉,不能相信自己,自己全是错的。为什么?轮回心造轮回业。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执着,放下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人就做到无我。

  这个「我」的见解是错误的,这是属于见惑。见惑,佛菩萨很慈悲,把它归纳为八十八类,三界八十八品就是八十八类。头一条就是身见,把身当作我。身不是我,谁是我?谁不把身当作是我?六道凡夫各个都是把身当作我,所以他怎么样修,出不了六道轮回。阿罗汉知道身不是我,什么是我?法性是我。我们现在对初学讲法性,还比较不好懂,我们说灵性是我,这个好懂。

  现在西方人有很多人知道身不是我,什么是我?灵魂是我。因为灵魂不生不灭,身体有生灭,灵魂不生不灭,灵魂是不会死的。所以他们肯定人不会死,死的是身体,你的灵魂离开身体又去找一个身体。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把生死看破,生死不在乎了,不会贪生怕死,这个没有了。而且西方人现在几乎有三分之一,差不多到百分之四十几的样子,相信有灵魂,相信有轮回,相信有因果报应。杀生要偿命,欠债要还钱,你这一世没还,来世碰到的时候还是要还。这是好事情。他们是用科学实验发现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对这个生起了信心。

  这些事佛经里面讲得透彻,讲得很多!所以我们知道灵魂是迷惑的灵性,觉悟了就叫灵性,迷了叫灵魂。六道里面是它,六道轮回是它,四圣法界还是它,四圣就是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还是它。在佛法里面不叫灵魂,也不叫灵性,叫什么?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一般人讲的灵性、灵魂。都在迷!迷的有浅深不同,迷得深的叫灵魂,不能出六道;迷得浅的,我们叫灵性,它超越六道,它出不了十法界。如果超越十法界,它叫什么?叫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万物皆有法性,觉悟的,不是迷惑的。所以人在世间最重要的是破迷开悟,这个重要,其他全是假的。

  贤首菩萨在经文里面,前面第一段,「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经上讲了五桩事,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了十桩,慈悲到极处。这些东西全是虚妄不实,你只要是贪着,那个贪着的心就是轮回心,你所作所为,就是学佛还是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修善,三善道;你造恶,有三恶道。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懂,学佛最可贵的是要培养我们的信心。后面这五首偈二十句,别显信心殊胜的德能。我们有没有?为什么没有?没有,你就晓得我们没有信心。它二十句,每一句是讲一桩事情,所以我们学习可以一句一句学,不必一首偈一首偈的念。我们先看第一句:

  【信无垢浊心清净。】

  这是「别显」里面第一句。我们有没有?『垢浊』都是烦恼,就是染污。信没有染污,『心清净』。我们今天的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太多,这就是说你没有信!没有信,你就要知道,你不是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吗?往生极乐世界三个条件,你必须要具备这三资粮,信、愿、行。你想想看,你能不能去?别人赞叹我,我很欢喜,别人毁谤我,我很难过;欢喜是染污,是垢浊,难过也是垢浊,心不清净。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因为你执着身是我,我相、我见没有破!所以境界风动,立刻就被染污。我们修行在哪里修?最重要的就是在人事环境里面修,我们要把烦恼习气在境缘里头炼掉。境缘是个炼钢炉子,我们是块生铁,到里面去冶炼,把烦恼习气炼掉。

  什么时候听到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甚至像忍辱仙人一样,把我凌迟处死,都没有一点怨恨心。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人对生死也不在乎,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中国人的习气!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不能侮辱,把侮辱看得好重好重。所以,古来的这些大德们翻经,诸位要晓得,六波罗蜜里头原本不是忍辱,是忍耐。为什么翻成忍辱?专门对中国人讲的。中国人怎么会把辱看得这么重?辱不能忍,不能忍叫你忍。所以中国的翻法就翻成忍辱,告诉你辱也要忍。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古大德这个翻经的用意好!对症下药。

  我们要想修清净心,要想断烦恼,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你说这个多重要。我们的信心从哪里建立?前面第一首非常重要,尤其是末后这一句。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是佛?这个重要,你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中国从前儒家的念书人,也从这里建立信心,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他相信这个。我的性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染污了。佛告诉我们,本来是佛!你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你被染污了,你迷惑了,从迷染里面变现出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这么来的。而这个东西全是假的,你现在确实是佛,我常常讲糊涂佛,被染污的佛。

  好象我们把佛比喻作黄金,大家看得最宝贵的,黄金、钻石。你是黄金,你是钻石,现在怎么丢在粪坑里去了,所染的、外面所包的统统是粪便。你嫌不嫌弃它?真的懂得的人不嫌弃,不能丢掉,丢掉了,宝就丢掉了。把它清洗干净,它就又恢复了。脏的东西不是它本有的,它本来没有带脏的东西,那是不小心掉下去了。佛菩萨眼睛里面看我们芸芸众生就是这样的,我们的本质里头没有染污,没有烦恼习气。自性里头,你的本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知不知道?我们从这里建立信心。

  我今天接受佛陀的教诲,为的是什么?要把我的染污把它洗刷干净,洒心易行,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是清净无染。佛教我们从哪里学起?我们现在不孝父母,不尊重师长,要知道孝亲尊师是性德,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不要人教的,自然的、天生的,这叫性德。哪个人不爱父母?哪个人不爱老师?哪个人不爱兄弟?哪个人不爱朋友?性德。你之所以不爱,迷了,迷了才起贪瞋痴慢、怀疑、邪知邪见,这统统是染污,垢浊全包括在里头,心不清净。

  所以,你要不信身心如来知见,那是自己!你的信心从哪里来?学佛,你看看头一句就把这个教给你。儒家从小朋友开始上学念书,《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把这个教给你。你一生的方向、目标就是这个,一生努力的方向、目标,要把我们迷失的本善找回来。佛法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本来是佛。你要是真的肯定了、真听懂了、接受了,你就有自尊,自尊而后能尊人。他为什么不尊敬别人?他没有自尊。他为什么不能爱别人?他不自爱。自爱而后能爱人,自尊而后能尊人,尊重自己的佛性,尊重自己的本善!

  清凉大师前面的小注注得很好,他老人家讲「知见相为菩提,知见性为涅盘」。所以《法华经》上讲,「开佛知见,为无上义」,这个地方就讲「双开菩提涅盘」。你没有信心你不能成就,没有信心的人读经不能体会,听讲不能开悟,这就说明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的注解,「心净为性,故能翻不信浊」。信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实相般若。翻就是反过来,不信是垢浊,信是清净,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第二句:

  【灭除憍慢恭敬本。】

  你就看这两句,骄傲、傲慢这是烦恼。这个烦恼不轻!在根本烦恼里面它排在第四,前面三个是贪瞋痴,接着就是慢。今天世界的动乱,诸位都知道非常严重,为什么不能化解?从事于和平工作的志士仁人里面真有有智慧的,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谈到,所谓面子放不下。面子是什么?憍慢。每个人都不肯低头,有一人肯低头,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往年我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用什么方法团结?灭除憍慢,恢复恭敬,就团结了。我们每个宗教去拜访,见到他们的神像,我们就先磕头、去顶礼,他们看到欢喜;对他的经教、对他的传教师恭敬,虚心向他请教,怎么会不能相处?他对我们很欢迎!如果总觉得我们的神是真的,你们那都是假的;我这是正法,你们都是邪道、都是外道,怎么能和睦?永远没办法和睦。

  宗教如此,你在家里一家也是如此,你对待你的家人没有傲慢,上上下下都恭敬,你这一家和睦。扩大到世界国与国之间,如果我们也放下面子,大国能对小国恭敬,小国感恩;强国对弱国恭敬,弱国感激。哪有化解不了的问题!所以全是烦恼在作祟。由此可知,我们从经文里面就体会到,不信自己的性德,不信圣贤的教诲,宗教里头不相信神,不信上帝,麻烦就出来了。如果真的有信,这个世界是和平的,本来是和谐的,天地万物没有一样是冲突的,确实是一团和气。你有没有看出来?你什么时候能看出来,整个宇宙一团和气,然后你回过头来再看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切众生,也是一团和气,在这个地球上和谐共存,这是事实真相。

  禽兽愚痴,它也不侵犯别的禽兽,除非是什么?肉食的这些动物,实在是饥饿得没法子,才捉一只小动物来吃,算很不错。像狮子、老虎这些猛兽,它们吃一餐大概三天,也就是三天吃一餐。吃饱之后他就睡懒觉,那些小动物在它四周围跑来跑去,理都不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宇宙确实是和谐的,万物确实是能够和睦相处的。小动物繁殖力强,所以它永远能生存;虎豹繁殖力很低,上天很公平。人是很麻烦的,迷了之后,不吃它也要杀它,这就是违反性德,违反自然的规律,就要受苦报;换句话说,你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天灾人祸是自然的回报。你的善心善行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是自然给你的回报;不善的心行,这个社会就是天灾人祸,我们生活就很痛苦。

  从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的,学习决定是在生活当中,离开生活到哪里去学?没地方学了。常常想到我的心不清净,我的心还有杂念,我的心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佛家讲的信我没有。信没有,愿就没有,信愿没有,行也是假的,念佛不能往生。我们如果真正想求往生,真正想亲近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佛那是圣人,想想看我们今天有没有胜德?诸位要知道,胜德是自己本有的,一定要记住本性本善,本来是佛。你自己要能肯定你自己,然后才力求上进,把我的不善东西淘汰掉,这是自性里头没有的。你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你就完全明白。佛在这里讲,信决定没有染污,信决定是清净心。我们心不清净,没有信;我们还有染污,没有信。

  这个第二句里面,清凉大师的注解也注得好,「信理普敬」。就是信的理体是什么?普贤菩萨十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中国古人教我们的,《礼记》里面你翻开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家的忏仪,你们常常拜忏,「一切恭敬」。你看看普敬,这是信,信的理体就是普遍恭敬。「故翻憍慢」,憍慢是不敬,贡高自大,信里头没有。由此可知,修行这两个字怎么讲?行是行为,行为错了。行为就太多了,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的行为归为三大类,身口意。你身的动作,这身的行为;口的言语,口业的行为;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归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行为错了,什么叫错了?违背了性德,违背了理性。你的本性被污染,被污染就不清净,被污染就生烦恼,就生起贪瞋痴慢。

  本性里头本来具足戒定慧三德,戒的反面是贪,定的反面是瞋,慧的反面是愚痴。迷了之后,你看把自性里面的戒定慧变成贪瞋痴,错了。今天佛教我们修行,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如何能把贪瞋痴恢复成戒定慧。我们现在谈到戒律,都不愿意接受,不愿意学习,错了。没有戒就没有定,没有定就没有慧;换句话说,你要不持戒,你要不学信,你的烦恼永远不会断。烦恼永远不会断,换句话说,念佛你也决定不能往生。往生虽然讲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只带旧业,不带现行。现行,你现前的烦恼习气不能带,带从前的、旧的。那现在的,现在我们信愿行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伏住,不要断;断太难了,断,你就证阿罗汉果了。所以这叫易行道,你要能伏得住。

  伏跟断在相上讲没有两样,是相同的,但实际上讲不一样,功夫浅深不相同。断了,永远不会再起来;伏是你把它控制住,这是定功。念佛的功夫深,把它控制住,你一疏忽不控制,它又起现行。但是念佛人只要能把它控制住就能往生,这不可思议。我们能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些所有不好的习气都能控制住?这个念头才起,阿弥陀佛,赶快把它熄灭。憍慢的念头,染着的念头,我们《华严经》上讲执着,执着的念头,分别的念头,一起来立刻就控制住,这叫真念佛,这叫会念佛。不可以一面念佛,里面一面还起烦恼,那一点用都没有,那就是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第三句,看第二首偈的第三句:

  【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我们看第三句。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十藏之内,信即是藏」,我们先说这句。十藏是十无尽藏,有十条。第一个就是「信」,十藏里面称信藏,头一个是信。确实信在一切法中,它都是站在第一位,它要是没有了,后面全都没有了,你说这个多重要。十藏就好象十层大楼一样,信是第一层,戒是第二层。我们今天讲,为什么不能持戒?十善是根本戒,还没有列在戒律里面,善!从十善再提升到戒,五戒。所以十善是福德,五戒是功德,那就不一样。我们今天不单谈戒,善都没有,这是戒的基础。没有十善,经论上诸位只要展开,你就会看到,佛称人是「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会这种称呼?具足十善。不一定皈依,十善修得很好,没皈依,佛对他尊敬,菩萨对他尊敬,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十善才能皈依。

  所以从前传授三皈的条件就是十善业,没有十善的人不能皈依。你看皈依,从净业三福你就知道了,皈依的条件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都能做到,然后才能「受持三皈,具足众戒」,才能够受三皈、受戒。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你就晓得现在的三皈全是假的。很多人来找我,要我给他授三皈,说老实话也都是假的,哪有真的!得清楚,不要让鬼神笑你。我那个皈依证,我自己也不晓得,到处都有人印,反正就是受过皈依的我也不记得。我从来不记人的姓名,也不记人的电话号码、地址,统统都没有,没有往来。三皈传授我讲得很清楚,有小册子、有光碟。你要真正做一个三宝弟子,受过三皈五戒,净业三福头一条不能没有,没有头一条全是假的。天台大师讲这种人叫名字三皈,有名无实。佛法的标准不能下降,为什么?它是圣凡的标准。这一降就是凡夫,不是圣人,这个标准要严格的遵守。

  十藏里头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戒」,这就说明你有信,你才会持戒;没有信,你不可能持戒。而信里面,《华严》讲得好,不是信别人,不是信佛菩萨,不是信善知识,信自己!自己本来是佛,信自己本性本善。戒是什么?戒就是本善,戒就是性德,是自己的性德。你能这样相信,你才真正能做到,这叫自尊,这叫自爱。凡是违背性德的,自性里头没有,佛菩萨告诉我们,那是虚妄的,那是假的,自性里没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没有!

  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个本来无一物是说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里没有。所以永嘉大师才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大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自性里头没有。你晓得我们现在全都是在作梦,你把梦中当作真的,你亏吃大了。这个大亏是什么?你永远不会省悟过来。佛菩萨、世出世间圣人教导我们,目的在哪里?目的叫我们觉悟,目的叫我们醒过来,如此而已,不能不知道。

  最近这些年来,我也有听说,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有很多人在说供养我道场,我要回国去住。其实我在香港,已经回国了。甚至于有到处募捐、化缘替我建道场,我都不知道。我会不会去住那些道场?你们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学佛要有智慧!你被别人欺骗,你没有智慧。我一生,八十岁了,可以讲是一生,来日无多,一生都是讲经教学,四十八年,从来没有中断过,没有道场。我讲经四十八年就是出家四十八年,我一出家就开始讲经,讲经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会的,在李老师会下学得的。

  哪个地方请我讲经,我都会去的,从来没有拒绝过的。但是在中国,我们一定要守国家的法律,尊重国家的国策。在中国要是找我讲经的话,一定要国家宗教局批准;国家宗教局没有批准,我不可以,我不会接受的。居然也有人说,国家宗教局批准了,很多信众都相信,那就没法子了。宗教局是不是批准?我不会去调查,但是我没有收到宗教局批准的文件。像这些地方,我们学佛的人头脑聪明,不会被蒙蔽,不会被欺骗,这一定要知道。我一生不建庙,别人建庙送给我,我不敢接受,你知道为什么不敢接受?我前面讲了,我找不到六和敬的同参道友。

  如果这个道场不是修六和敬的,你想想我敢不敢住?我一生都在读经,这是违背了佛法。年岁大了,将来不能再继续讲,顶多我只有个小房子,自己好好修行就够了。在香港,现在陈老居士供养我这个小地方足够了,我还要多大地方!多大地方,每天打扫耽误多少时间。他供给我的这个如法,产权是他的,借给我住的,我哪一天不在这个世间了,这个房子他收回去。我没有财产,这个诸位同修你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我一生没有任何牵挂、没有忧虑,舍得干干净净,求一个清净心。

  劝导同学们,都是希望从《弟子规》学起,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戒律,弟子规是戒律。在净业三福第一条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勉励同学你要真正学佛,你从这三样东西扎根,这三样是儒释道的根。你有根,你就有生命,你有根,你是活的,你将来必然茁壮、开花结果。

  现在确实是有人要送地给我,送房子给我,都很大,我也愿意接受。接受干什么?不是我住,办学校。我这一生确实有个愿望,希望帮助年轻人认真的修学。要帮助年轻人,一定要有修学的环境,佛家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所谓是「身安则道隆」。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你心定不下来,学跟道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在澳洲建了个道场,供养大众的,环境非常之好,设备也相当齐全。真正修学的人不多,假的多,真的不多;我们能够有个三十、五十,那就不得了,那真的就是大道场。

  我们的期限,最好是大家在一起发心修学,一生依众靠众,就在一个地方住,心是定的。别的地方请我们讲经,我们去讲,讲完了回来,同学们在一起切磋琢磨会有成就。我要求的基础就是这三个根,你没有这三个根,你到这个地方来没用处;这三个根你扎稳了,那就非常欢迎。将来在这个道场,我只希望一生当中专攻一部经,至少十年,十年工夫用在一部经上,专!「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有儒释道的根,你在十年当中学一部经,这一部经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都通。经教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你搞一部,十年,不下山,四事供养我来负责。现在确实大家都有这么一个意愿。

  我离开这段期间,他们又买了两块土地,如果合中国的来算,大概是一千五百亩,面积很大,准备建学校。打电话告诉我,环境非常好,有懂得风水的去看,风水绝佳。国内也有这个情形,但是我统统是办学,办学校培养人才。没有真正的人才,道没有法子弘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从这三个根上建立坚定的信心、愿心。你没有这三个根,信心建不起来;有这三个根,信心就有了。信即是藏,有信,你才能真正接受三皈、五戒、十戒,乃至比丘戒、菩萨戒,你才能接受。如果没有十善,皈戒都是假的,三皈是假的,五戒更是假的。

  具足戒律、威仪,惭愧的心才生得起来,这是十藏第三是「惭」,第四是「愧」。惭愧在中国道德里面来说,就是知耻的心,八德里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字很重要。惭是什么?我们讲从内发的良心,我要不认真学,对不起自己,这叫惭,对不起自己是惭。自己本来是佛,自己本性本善,我要不认真学,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本性本善?怎么能对得起自己本来是佛?愧是什么?愧是对不起别人,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一切众生。一切苦难众生,我修成才能帮助他;我修得不好、修不成,他天天在期望着我们帮助他,救苦救难,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他?所以惭是第三,也都是藏,信是藏,戒是藏,惭是藏,愧是藏。这前面四条,十个前面四条,是动力,我们今天讲能源,讲的动力,推动你,推动你勇猛精进。

  第五个「闻藏」,多闻,你就认真学习。多闻,初学的,自己在没有开悟之前不是广学多闻,而是这部经重复的去学习,这也是属于多闻的一种。古人常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千遍你的心就定了。没有一天不读书、不读经。道场经典具足,至少都有一、二套《大藏经》。我们澳洲的学院有十种不同版本的《藏经》,这是什么?你查考方便。你学一门,至于学哪一门,各人自己选择,我们不勉强,说大家一起,不需要。

  你喜欢学哪一门,你就专攻哪一门。如果有二、三个人都是学一样东西,它就成一个小组,也可以;一个人学一门,也好。天天要读,天天要研究,天天要跟大众在一起讨论!在大众、同学当中做心得报告,一个星期不能少过四个小时,做心得报告。每个人做心得报告都去听,这广学。我听,我不学那个,但是听的时候,帮助我自己这部经的悟处。多听,我在这边遇到困难,听听别人,豁然开悟,明白了,好帮助。教学相长,这是切磋琢磨的利益。多听别人讲经,多读、多讲,闻藏。释迦牟尼佛一生讲了四十九年,他的那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绝大多数都是跟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无论在哪个地方讲经他们都听到。

  第六个是「施藏」。出家人没有财物,舍干净了,用什么布施?法布施。法布施里头第一个,形象布施,就是做个好样子给大家看;换句话说,你是社会上标准的好人。为什么?十善,你修十善。我们今天所要求的,不但你修十善,你修《弟子规》,你修《感应篇》,真正是世间的大好人。世间人毛病习气很多,你都没有,你是世间人的好榜样。法布施、无畏布施,你所得的是智慧、健康长寿,你就会接引很多的众生。如果你前世修很多财布施,你的供养会很多,这些供养当然你也不会去享受,你又有财布施。财、法、无畏永远不断!

  三种布施里面的果德,有财富、有智慧、有健康长寿。这里面最重要的,我们要智慧,智慧能断烦恼,智慧能破无明,所以下面「慧藏」,第七个。第八个「念藏」,念是什么?你看中国的文字,今心,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过去不要去想它,未来也不要去想它,最重要的是现前。现前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现前的心是这个心,大菩提心!前面十个字是菩提心,后面十个字是菩萨行,这个人真正是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他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

  第九个「持藏」,持是保持,永远不会失掉,而不是露水道心。所谓露水道心,是时间很短,保持不住。为什么保持不住?如果前面没有这个基础,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信、戒、惭、愧,或者闻也算进去,前面五个是基础。没有前面五个,保持不住!前面五个有了,有这个根基,你肯定保持,你不会失掉。第十个是「辩」,辩是辩才无碍,你得无碍辩才。无碍辩才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你看十藏前面九个是成就自己,最后这一个是成就众生;前面九个示现的是身教,后面这一个是言教,身教比言教重要。

  这个叫十无尽藏,这十条叫无尽藏,都从信里面发展出来,开发出来的,没有信,全都没有了。这是《华严经》功德林菩萨说的,大菩萨教小菩萨,希望诸菩萨修学都能够契入佛法。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性德。契入佛法就是明心见性,你的烦恼习气舍了、放下了,性德现前,你入了佛的境界。为什么叫无尽藏?这十条每个字里头含摄无尽的法海。《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个字里头都含摄无量无边的性德,所以称之为无尽藏。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十条是略举几个例子,所有一切的德能无量无边,每个德能都含摄圆满的性德。这是《华严经》末后所讲的不思议的法界,清凉大师引用十藏,用意很深!

  下面又说「七圣财中,信为第一」,财是财宝,世间的财宝,金银、琉璃七宝!你要是得到,可以富裕你的物质生活。佛家也讲财,出了家还有财,圣财!圣人之财,不是物质的。这七种财你要是得到,丰富你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高得太多了。你看看孔子赞叹颜回,颜回的物质生活很贫乏,「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你就晓得吃饭没有饭碗,喝水没有茶杯,喝水用瓢,葫芦瓢;吃饭用竹子编个篓子当作饭碗,你就知道他的物质生活。所以夫子说,那样的生活要是一般人过,「不堪其忧」,可是颜回怎么样?颜回天天快乐,你见到他是欢欢喜喜,「回也不改其乐」。他乐的是什么?他虽然没有金银七宝,他有圣财,他快乐!得到圣人的赞叹,夫子是圣人,常常赞叹他。

  七圣财七个项目,跟十无尽藏几乎都是相同的,无尽藏就是七圣财,七圣财就是无尽藏。七圣财里面头一个是信,你看十无尽藏头一个也是信;第二个是戒,七圣财里面第二个也是戒。《净名经》里面所说的,「惭、愧、闻、舍、慧」,在《净名经》上讲的,几乎跟十无尽藏是一样的。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未曾有经》,《未曾有经》里面佛讲的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进,进是精进,勇猛精进不退转;第三个是戒;第四个是惭愧,惭愧算是一个。在《净名经》里面惭愧算两个,《净名经》里头没有进、没有定。《未曾有经》里面有定、有慧,定慧算一个;有闻、有舍,舍就是十无尽藏里面的施,布施。十无尽藏里头没有讲定、没有讲慧,意思在里头,在哪个字里头?在念、在持,在这个里头。为什么?没有定慧,哪来的辩才?辩才无碍是从定慧里头出来的。

  所以这是出世的法财,出世人要修的,出世人重视精神生活,也就是重视功德法财。这一说你就知道了,包括这些德目,要是把它一个一个的说,里面是九个德目,惭愧算一个,定慧算一个,才变成七个。你在这个地方看到惭愧两个字多重要,我们一般人讲良心、羞耻心。我要不好好的做,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是惭;对不起别人是愧,别人里面头一个是父母、师长,学佛的人是佛菩萨。佛陀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多年,这外国人说的,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三千年。三千年代代相传,这些祖师代代相传,传到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不好好认真学就断掉了,你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怎么能对得起祖师大德?

  中国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是什么?传人,传法的人。佛法传到我这里以后没有了,我没有传人,没有了,这个罪就很重。所以,提携下一代、培养下一代比什么都重要!传法的条件是什么?给诸位说,你具足十藏,你具足七圣财,你就具足传法的条件。十藏、七财里面都有信、都有戒,这两个字尤其重要。有惭、有愧的人怎么能不精进?这是你勇猛精进的动力,它在推动你,这不是名闻利养。世间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他也很精进,他为什么?为了赚钱,为名为利,名利在推动。圣教没有名利,什么东西推动?惭愧。我要修不好,我要教不好,我底下要没有传人,真的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众生。你就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

  讲到戒,大家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根本戒,我们的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将它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我不是自己想的,不是!是佛陀的教诲。有了这个基础,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在家三皈、五戒,出家三皈、沙弥律仪,必须要做到,然后再慢慢向上提升,你的学业、道业才能成就。你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你这一生法喜充满,真的是无量的幸福。这是现在所谓幸福美满的人生,确实你一生可以享受得到。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