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的咆哮3 中文:空海法师开示(六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53:03

空海法师开示(六十五)2010-08-22 11:08

这么小的小孩子,他身上竟然就要背著二个防毒面具,像这样年纪的小孩子应该是要背玩具、背书包,但是以色列小孩在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全部都很紧张起来,这样的小孩就背著二个防毒面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被通知随时都有可能战争,随时毒化武器都会攻击啊!他们就是人人徨恐不安,看得见的恐惧啊!因此,人类的嗔心一定会回向过来,当你嗔心回向世间,世间也一样会嗔心回向过来,人类不断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结果你把上帝、跟我同一边的、跟我相同的,就认为是我们这一边的;如果跟我唱反调的,就认为是萨旦,就是二元对立啊!能不能超越这些呢?如果不能,人类不断这样争战、厮杀,世间的苦难就不断啊!人类不断的争战、厮杀,到后来就是断垣残壁,人类不断的一直在吃、吃、吃,都是我是、我能、我慢的展现,到最后我们给这地球的是什么?不断的啃蚀、不断的啃蚀,到后来就是让拥抱赤贫与黄土,如此的赤贫,何其苦啊!
  佛陀是看到世间的这些苦,看到众生是在自我、我慢里面作祟,一直在那里构筑梦幻世界,结果到后来就是让众生颠沛流离、烽火赤子泪,于是佛陀就提出来,真的我们要从根本去解决,要了悟世间的实相,要看到很厉害的自我,就是这样不断的在造作,到后来就是苦海无边。真正的佛法、佛教,佛陀教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苦海,不是用武力去向外面征服,不是向他方世界去找,而是回来净化我们自己,要看清我们跟世间的实相。
  我们再来看,就算一头猛狮、一头狮子,它们对这个世间所吃的,也是很有限啊!而且纵使它们再怎么吃,也不会破坏大自然环境,也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而人类一个人所吃的,比老虎、猛兽所吃的,还多很多啊!人类的欲望无穷,你所吃的就是无穷,它们就只要身体方面能够吃饱,这样就好了,它们是因为需要而吃,因为需要而吃是有限的,人类是用欲望在吃、用我慢在吃,欲望、我慢就无穷。所以,为了一个欲望而吃,结果就为了犀牛角,为了砍杀犀牛角,就要牺牲掉一只庞大的犀牛,你不是要吃它们的肉,你不是因为需要要吃它们的肉,你只是要此小小的角,就不断的砍杀它们。
  或许你说因为医学上面的需要,我可以救众生啊!你救众生?这很贵耶!商人在买卖这些,事实上是因为它有高利可图,如果以药用方面来讲,可以用其他来代替。所以,人类的那一种欲望,为了小小的这些,然后就要牺牲它们。就好像说有的人想要吃熊掌的口感,就要牺牲一头熊,人类一直这样我是、我能、我慢,过得让自己绷得紧,过得苦啦!不安啦!有一句话“万物各安其位而嘲笑人类”,人类的聪明到后来,自我的展现到后来,就是不断的苦、苦海,苦海就是这样构造、构筑出来的。
  所谓“万物各安其位而嘲笑人类”,人家是这么样的悠闲、悠哉的在这里,这样“抓虱子相咬”人家这样有闲呢!你问自己:有几次这么悠闲下来?!人家是这样悠闲在晒太阳,而人类呢?这些狗这么安详,这是在台北车站前面,人来人往的地方,我这么悠闲的躺在这里,它们那种随遇而安,都在告诉我们随遇而安啊!你看:你管我姿势怎么睡?!你管我怎么睡?!我睡得舒服、睡得很熟!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这边是人行道,这边是台北车站,它就在旁边这里,哇!你看它的睡姿这么奥妙!这么可爱!上半身在那边,睡得这么的自在。人类一直在嘲笑那些动物,它们是怎么样啦!无知啦!然后就认为它们是低等的,人类都是有优越感出来,都还在二元对立,结果人家过得很自在,而人类过得很苦啊!
  人类二元对立在看,然后它对人类呢?你们人类自认为很聪明,但是你们有快乐吗?因此它对人类的自作聪明也嗤之以鼻呀!刚好我在拍的时候,耶!它就连续作几次,我那时候看它:奇怪!它怎么这样?!刚好我就用按快门,万物各安其位而嘲笑人类。你看这些企鹅,它们是国王企鹅,是如此的可爱,像国宝一样,而且它们真的展现出来,它们吃东西也会排队,然后又是这么的优游自在,然后告诉我们怎么样才快乐呢?怎么样才能够自在呢?看我示范给你们看,就这样一、二、三跳啊!快乐没有什么困难啊!就是要“溶入法界”,“溶入”法界大海里面,不要只是在岸边看啦!你要敢 “溶入法界”,到法界里面来见法,这样就会能够很快解脱自在。
  人类常常说很忙碌、忙碌,你要静下来问自己啊!你要的是什么?我要的是什么?我一直在忙忙碌碌,到底这些忙碌是让我更悠闲、更自在、更快乐呢?还是让我越来越紧张呢?还是让我的压力越来越多呢?所以,你的忙碌、你的工作,到底让你换来的是什么呢?你说我有成就感,但是你的成就感背后,是不是带有很多的压力、很多的烦恼、很多的苦?你的忙碌,如果不能够让我们越来越悠闲、越自在、越快乐,我们的忙碌是不是一种作茧自缚呢?你一直在商场上打滚,一直紧盯著那些股票,你的心有自在吗?为什么你一直要把自己绷得那么紧、那么烦恼?所以,它也觉得满脸的疑惑,你说你们人类聪明,我觉得说到底你们聪明、还是我们聪明呢?它这一副疑惑,你们说你们聪明,到底是你们聪明、还是我们聪明呢?我们过得这么快乐、这么悠闲、这么自在,我们没穿裤子、也没有人笑,人家是过得这么的快乐自在,你们人类呢?哇!总是这么的苦、不安。
  所以,能不能让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帮助我们迈向解脱、迈向自在呢?如果你的忙碌、你的赚钱,不是为了不必赚钱;如果你的忙碌不是为了悠闲,你的忙碌是为什么忙碌?我们要静下来、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要的是什么?我这样做下去,到底我要的是什么?我能够得到的是什么?人类能不能来到悠闲自在的境界?这里面又有古筝,它代表一种快乐、安详,解脱者来到是一种返璞归真,来到内心的安详自在,绝对不是避世,而是了解说人类的我是、我能、我慢,就会把自己绷得越紧,把世间搞得乌烟瘴气,我们要的就是能够过得安祥、过得自在,跟大自然和谐,跟一切众生和谐相存,超越二元对立。如果能够这样,你就“耶!喔!”快乐解脱自在啊!
  小孩子的纯真,能够这么样快乐的流露,大人呢?问问自己:你有多少时间是这么样的快乐解脱自在呢?真正要成道、成佛,就是要历经很多的考验,看大家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决心?
第卅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
  当初在编著这一本书时,就引起一些争议,认为在《阿含经》里面,怎么把《心经》纳入呢?认为有《心经》在里面,变成是一个缺点、一个污点,应该只要以《阿含经》,这样就好了。但是,当时因为我个人觉得《心经》在闻、思、修、证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是诠述证果的世界、证果的内容,很具体将之描述出来,如果没有把《心经》编入,在《阿含》里面虽然有谈到类似《心经》方面的内容,但还是不够具体,于是把它编列进来,这样可以让《阿含》里面的深义,更能够发挥出来,更可以显示出《阿含》里面所讲的,‘空、涅槃、无为’方面的深义。
  (第一节)“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有人就问佛陀:你称佛陀,到底佛陀的本意是什么呢?是你自己称的呢?父母亲给你的呢?还是宗教名称呢?佛陀此时就对佛有一个简单的诠述。“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这就是佛陀对于什么是佛,作一个简单的定义。我们一般提到佛,众生都是想说“啊!我要成佛!”结果就一直把佛变成一个超级的大偶像,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知道,结果就变成“喔!我要修得变成三头六臂啦!金光闪闪啦!金色身啦!毫毛多少、多长……”都是在外相上面执著。
  事实上,佛陀、“佛”本来的意思就是一个音译,本来就是一个觉悟者的代称,觉悟者也就是觉醒者,本来“佛 ”只是一个觉醒者的代称,但是众生很容易被文字相卡住,于是误解说觉醒就是成佛之后,都完全醒过来,他不会睡觉,睡觉也是假的,他不能睡觉、也不会睡觉……,不是啦!纵使你24小时都不睡觉,没有了悟真理实相,还是成不了佛。因此,觉醒是因为原来对于实相方面不了解,在颠倒梦想的世界,现在呢?觉悟到了真理实相,然后远离颠倒梦想,而成为一个觉悟者,我们称之为“成佛”。以一般我们常用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得道”,叫做 “得道高僧”,所谓“得道”,不是你真的得到什么,而是你了悟了真理实相,才叫得道。佛陀对于成佛的一个简短定义,就是一个觉悟者,他见到不管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一切行起灭”,现象界、缘起的现象界,都是不断的生生灭灭、生生灭灭,这是相当重要的“诸行无常”,告诉我们彻证“无常法印”。一个觉悟者、成佛者,就是彻证无常法印,了悟缘起法。
  “明智所了知”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了悟、了知“所应修已修”,已经是经过很漫长的一种不断求道、觅道、修道,然后“应断悉已断”,十个结通通断了,因此“是故名为佛”这里告诉我们成佛的具体内容,一个就是要了悟真理实相,再来走在八正道上,不断的从“有为法”迈向“无为法”,从有修、迈向无修,再把那十个结一一的断除,这样就成为佛。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这一段经文虽然很简短,但是非常重要!尤其当我看到佛陀讲出“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喔!那时候很震撼啊!以前在看这个文字,不觉得它很重要,到后来、体悟到这些,超越二元对立之后,才知道原来佛陀就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你是没完没了的。你一直在滚滚红尘,一直在娑婆世界里面二元对立,永远对抗个不完啦!因此佛陀很感慨讲出很深的体悟。“历劫”就是过去一直都在二元对立里面,然后“求选择” 啦!在那一种世界、那一种心境呢?“纯苦无暂乐”啊!所以“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佛陀了悟缘起现象界的生生灭灭,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真理实相。“远离息尘垢”他看透了实相之后,远离过去的颠倒梦想,把过去的错误的抓取都放下了,把过去的无明行--贪、嗔、痴那些“尘垢”,统统净化了。“拔诸使刺本”而且也拔掉那些会贪、牵引著自己的那些,以前都是成为境界的奴隶,现在呢?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就不再成为境界的奴隶,像一只牛被穿鼻孔这样,牵著往东就向东,牵著向西就往西,也就是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了,因为他了悟真理实相。“等觉故名佛”“等觉”就是来到“平等 ”,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以平等心对待一切的境界,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等觉、无上、正等、正觉。
  【法义分享】“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这是“自我”从一体的实相世界,划分出自己想要的梦幻世界。自我划地自限之后,从此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落入无边的苦海。在还没有解脱以前,通常都是在“历劫求选择”的阶段,不要自以为说:我没有!我没有啦!……记得!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有,众生就是硬要在一体世界划分,然后一边就是“要 ”的,这是“不要”的。如果硬是如此划分,然后你要的,就认为是美的、白的、好的、善的… …,你不要的呢?就把它界定为丑的、黑的、坏的、恶的……,就这样。当你用“自我” 去界定之后,就会一直怎么样呢?你所要的,就会一直去追;你所不要的,就会一直去逃、一直去避。你的心都是在追啊!抓啊!逃啊!避的这一种世界里面,一直停不下来。
  于是你所要的、所要追的这些,就认为是吉啊!乐啊!你所不想要的这边呢?就认为是凶啊!苦的啦!你不想要啊!……就这样。整个世界世间的所有冲突都是这样,一直在二元对立,包括从最小的单位开始,从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乡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 …,都是一样,一直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然后去界定。再来,这样的一个界定呢?每个人所界定的内容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不一样。所以,不要以为你的标准跟他的标准一样,不一样!
  “好、坏、美、丑、是、非、善、恶、圣、凡、净、不净、高、低、大、小……”所有二元对立的观念都是人类头脑的产物,都是被“自我”所划分出来的。实相世界是--包含一切,包含所有相反的两极;整个存在是--一体无分别。但是自我却不喜欢这样的世界,他有很多的要与不要。自我所“要的”就归纳为--美、好、是、善、圣、净、高、大、优 ……,然后尽力的去追求。自我所“不要的”就打入黑五类--坏、丑、非、恶、凡、不净、低、小、劣 ……,然后尽力去排斥,赶快设法“划清界线”。自我就这样一直在构筑理想的“梦幻世界 ”。凡夫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修行人也是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
  这里提供你一面很深、很深的镜子,随时要回来反观,随时要回来照见,因为我们很容易就落入在二元对立世界里面,然后不知道。众生总是这样,我只要白天、不要黑夜,我讨厌黑夜,如果你不容许黑夜存在,白天怎么来呢?再来,我只要春天,我不要冬天,如果没有冬天,怎么会有春天呢?再来慢慢引申很深的,很多你把它界定是凶的,事实上这些对法界来讲,它都是平等的,众生不了解这些,就会做很多的符术、咒术、法术,然后一直要去对抗它,就好像说你做很多的这些咒术、法术,然后要把黑夜驱除掉,请问:你要把黑夜赶到哪里去?你要把冬天赶到哪里去?……,好好去体会,就会知道什么叫做二元对立,以及什么叫做超越二元对立。
  凡夫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修行人也同样是在构筑他的梦幻世界。有的人能够同意这一句话,但是你同意,也未必代表你已经体悟到、证悟到,有的人就不同意,认为说修行人怎么会是在构筑梦幻世界呢?为什么说修行人是在构筑梦幻世界?最主要就是一般人如果是用“自我”在修,就是一直在构筑梦幻世界,“自我”是要有所得、有所成,它要获得肯定,它要有所展现、要有所展示,于是一定想说越修越厉害。但是,只要有 “自我”,你所修的这些,都是一直在构筑你的梦幻世界。至于要怎么样才能够到达不是在构筑梦幻世界呢?也是必须要先经过 “有为法”的修,必须经过这些梦幻世界之后,有一天当你醒过来的时候,才会体会到:“喔!什么叫做修行人也是在构筑梦幻世界?!”
  凡夫都会一直想要成圣成贤,但是解脱者呢?他是回归到成为平凡、平实、平淡的人。一个解脱者是返璞归真的,但是没有经过很多的实修实证,没办法返璞归真的,没办法说很容易说全然放下,全然来到平凡、平实、平淡,不容易啦!如果没有经历过,你不会那么容易放下的。凡夫都是用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一切,一般众生的好恶标准,都是用自己的好恶标准去界定一切,然后顺我则是、逆我则非,就像藏镜人所说的“顺我则生、逆我则亡”。但是,凡夫、我们一般人都是这样,符合我们的意思,我们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我们意思,我们就认为是错的。
  “界线”就是冲突、战争的导火线。你的内心里面有多少个界线,战争、冲突的危机就有多少,因为界线就是二元对立,只要有对立,你的冲突、矛盾就会存在。你的内心里面如果框框越多、界线越多,冲突就会越多,界线就是冲突、战争的导火线,“自我”所造成二元对立的世界,就是无边的苦海。佛教所讲的苦海,就是“自我”所去构筑的梦幻世界,叫做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不是说娑婆世界是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是苦海。
  “等觉”就是泯除一切二元对立的观念,“溶入”不可思议的一体世界(但不是凡夫所想像的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当我们在讲述这些,有的人就会想说《阿含》或是解脱者,就好像都没有善恶因果,怎么界定呢?如果超越一切二元对立,好像都不知道什么是非善恶啊?不是这样的!不知道是非、善恶,你是无知啊!愚痴啊!不可能成佛啊!现在所要区分一点的就是,一般人与解脱者的是非善恶观念是怎么样呢?两种的区别在哪里?一般众生是从“自我”出发,而解脱者是“无我”。其次,众生所界定的是非善恶之后,你是有贪、有嗔,解脱者所认定的是非善恶,他清楚的知道,但是他背后没有贪、没有嗔,他也是一样了悟。
  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众生是从“自我”的范围立场去界定,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你所界定的是非与事实会不会相符合?跟事实是有出入的。你所界定的“是”,未必是真正的“是”;你所界定的“非”,未必是真正事实的“非”;你所认定的“善”,未必是真的“善”。只要你有 “自我”,你所认定的“恶”,未必是真正的“恶”,因为你是认为跟 “自我”有所砥触、违抗,你就认为“恶”,但未必是真正的“恶”。当众生界定是的或是善的,你就起贪;然后当你界定是非的、是恶的,你后面就起嗔。一个解脱者一样清楚的了悟是非、善恶,但是他是从“无我” 的立场出发,也就是没有贪、嗔、痴,他的心是一面很平的镜子,他能够如实观。解脱者对于是非、善恶,他是一个如实的观察,而众生呢?是见不如实、知不如真。因为只要有贪、嗔、痴,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事实,跟事实是有所出入,而解脱者他是如实,因为他本身没有“自我”,不是从 “自我”的立场去出发。
  解脱者认定的是与非、善与恶之后,他不会去贪或是起嗔,就像陈进兴的一个杀人恶魔、凶手,一个解脱者一样清楚了悟这样的事情,你做这些事情会恶有恶报,你会受苦报,他也知道这件事情是坏的、是不好的、是不应该的,但是一个解脱者对陈进兴不会起嗔,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好、不对,但是为什么陈进兴不对却还对他不起嗔呢?因为一样慈悲善待他,如果有因缘,也希望能够让他一条生路,让他能够改头换面,让他能够重新做人,就算这一世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也没关系!在他的心田里面,让他种下慈悲善良的种子,用爱来感化他。所以,解脱者是没有这些贪、嗔的,不是说一个解脱者就不知道是非、善恶,不是!他一样清楚知道。这样作一个具体的划分,大家就更清楚的了解,不然有的人会混淆,认为说“溶入”一体世界之后,好像是非好坏就都不知道、不会划分,不是这样!
  (第二节)“当为汝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谛听!善思!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嗔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无为法。云何为无为道迹?谓八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无为道迹”此处经文很简短,但是这一经却是很深,如果越深的,讲的都这样越简单,通常很长的经文,不如《心经》的几句话。老子才讲五千个字,就把整个的真理实相,众生的种种心态都描绘出来。所以,我们如果从文字上面来看,实在无法了解这里所讲的无为、无为道迹,到底讲的是什么?从文字去理解,你以为知道了,但是事实上必须要你亲证、才会知道。
  从经文表面上是说“云何无为呢?”“无为法”就是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无为法”于是一般众生就会想说:好啊!我努力去断贪啊!断嗔啊!断痴啊!这样就能够来到“无为”,理论上是这样,不错!但是你也要经过如此过程,也要经过如此阶段。但是当你真正努力在断贪、嗔、痴的时候,这是有为、还是无为?还是在“有为”。不管你多么认真在断贪、嗔、痴,还是在“有为”的世界,而且你的去断,现在讲到很微细的,但是不是说不要断,你还是要去断,但是你必须经历过有为,到后来才会来体会到何谓无为的断贪、嗔、痴,经文应该是要反过来了解,不是说你努力断贪、嗔、痴之后,才来到“无为 ”,这是一个过程。
  当然,你要经过断十个结,一个结、一个结的慢慢断,到后来是会契入“无为”的边缘,然而你必须经过一番的下工夫,当你真正体证到无为,才会完全的断除贪、嗔、痴。这里所讲的是贪、嗔、痴永尽,不是一时压制下来,不是一时的解脱,而是一个永尽。“永尽”是代表是十个结完全的消失,要做到这种境界,必须是体证到“无为”的人,才能够来到“永尽无余”。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没办法永尽无余,你要证到四果阿罗汉、契入无为,这样贪、嗔、痴、一切烦恼,才会永尽无余,也就是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
  “云何为无为道迹?”从文字上面好像说走上八正道,就会来到无为的世界,但是其实真正的意思就是,当你真正体证到四果阿罗汉,才会真正走在“无为”的八正道上。真正证悟到四果阿罗汉的无为世界,才会真正走在八正道上,在你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以前,在三果以内的,你所修、所走的八正道,都还是在有学位的阶段,都还在学习走在八正道上。不是说我知道八正道,我也会讲八正道,然后就是已经走在那个道路上,不是这样的!都还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如无为,如是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流通、清凉、微妙、安稳、无病、无所有、涅槃亦如是说”在南传大藏经里面,这里的每一个词句都是代表一经,事实上这些词句都是在诠述宇宙本体“空”的特性,因为光从文字上面,你是体证不到的。一个人有体证到宇宙本体“空”,然后他跟“空”相应,因此他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难见、不动、不屈、不死的世界”。
  “如是难见”就是眼睛、嘴巴、头发这些,这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现象界的一切是容易见到,现象界的这些都可以触摸到,包括说黑板、白板,我们的身体、麦克风这些,你所可以触摸得到的,就是它有现象出来,你可以看得到,就可以看到生生灭灭的变化,但是这一经直接讲的“ 空”,宇宙本体这个“空”的特性,因为有“空”的存在,才能够容纳现象界的存在。这一章在实证方面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空”的存在,所以才能够容纳“有”的存在;因为“空 ”里面无声,所以才能够容纳有声;因为“空”里面无色,所以才能够容纳有色……,其他的以此类推,这是满重要的。“空”里面没有声音,所以才能够容纳有声音;“空”里面无色,所以才能够容纳有色。
  就好像我们这一张桌子,它是属于实体的一个存在,一个色界的东西的存在,为什么这一张桌子,它能够存放在这里呢?因为本来这里它有一个空间,它没有东西放在这里,因此这张桌子才能够放在这里,但是色界本身是有排他性,色界、物质就是有质有碍,就会有排他性。所谓“排他性”,就是我这一张桌子、这个空间,这一张桌子占用之后,这个地方没办法同时容纳两个桌子在这里,因此物质是有排他性的。但是“空”呢?无色呢?它是没有排他性的。后面所讲的这些形容,都是在宣说“空”的特性,所谓“难见”,为什么说 “难见”呢?现象界的这些,你可以触摸、可以看得到,但是“空”呢?你不容易触摸,不容易看得到。
  我们平常眼睛在看,都是直接从这里投射过来,然后直接看到身体的存在,很容易一看就看到现象界的存在,但是现在去感觉、去看,看到你跟我之间的 “空”,你要去感受到喔!你跟我之间的一个距离、这个“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再去感受、感触到这个 “空”、距离的存在。前面白板的字,以前你都是直接看文字、看白板,现在要去看到你跟白板之间的空间,因为不容易看到这之间的距离、这个“空”,无色界不容易看到,因此叫做“难见”。必须要先看到现象界的这些,才能够看到无色界的。
  “不动、不屈、不死”都是在描述因为有“空”的存在,本体就是这样“空” 啊!因此“不动、不屈”啊!“空”里面怎么样折磨它,还是一样“不屈”,而且 “不死”。现象界都会告诉我们不断的生灭,但是只有“空”,描述“空”的时候,才会用到“不死”的词句。一个修行人要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也就是一定要体证到“空”。 “无漏”、“无漏”,有没有漏?一定是有一个对比,一个是有内、有外,而且它有一个界线,这样才会说从内、漏到外面。“无漏”是因为“空”本身没有界线,不管你流到哪里,不管你到哪里,它都是一体。 “无漏”都是在形容这个“空”,它没有界线的。
  “覆荫”就是说当你体证“空”之后,就像在炎凉的夏天,在大树下乘凉,会觉得:“哇!很清凉啊!”“洲渚”体证到“空”,就像说原来你是大海中飘泊的浪人,你现在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一个“洲渚”。“济渡”能够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渡向涅槃的彼岸。“依止 ”佛陀要我们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法依止。真正的“依止”是宇宙本体的这个“空”,才是最终的“依止”。“空性”与“空”,还有“法”与 “法界”,有什么不一样?前面章节的课程都已经有讲述,现在要把这些再叫出来,然后再去体会,才能够体会到“依止 ”,不只是“法依止”而已,还要透过“法依止”之后,再要来到“法界依止 ”,只有本体才能够成为你的真正皈依处,只有流浪人回到真正的家,才会感觉到温暖、安心,因此“家”是一个实体的存在,那些就是法界,是一个实体的存在。
  如果是说法,就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与描述,像我们描述说这个家是温暖的、甜蜜的,这个家是很舒服……,但是你再怎么形容那些名词,都是要鼓励你回到这个温暖的家,不要再天涯流浪,这样而已。因此,所有的法印,“三法印”、“四圣谛 ”,都是要引导你回到实体的这个家。真正究竟的解脱,一定要来到真正的“依止”、最终的“依止 ”,一定要来到体证到这个“空”。只有实体的存在,才能够成为“依止”的地方,你要真正回到家,才会感受到实际的温暖;你要实际喝到水,才会止渴,不是说在那里想像,不是说在那里画梅止渴,一定要实际喝到,实际做到、实际回到,这样才会真正的安心自在。
  再来“拥护”,因为就好像你回到那里,就是天人“拥护”,就是大安心、大自在。“不流转 ”与轮回是一个对比,一个体证到“空”的人,他是断除生死轮回,叫做“不流转”。 “离炽焰、离烧然”两个意思都一样,如果一个人在外面流浪,你还找不到家,你的内心是很苦闷,就好像一把火在烧。当你真正回到家,就是涅槃界的家,就是实体存在的“空”,就是涅槃界的家。当你真正回到涅槃界的家,这时候就清凉啊!安心自在啊!于是就是 “离炽焰、离烧然”。
  再来“流通”,为什么说“流通”呢?并不是说一个契入涅槃的人,就是这样在打坐,打坐到后来,像植物人一样都不动、才叫做涅槃,不是啦!也不是说契入无为的人,什么事情都不做,然后一直就坐在那里,都是在那里入深定、打坐,不是这样!真正的涅槃、真正的解脱者,他是生动、活泼的,而且他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活起来,真正的一种泉涌,因此“流通”就是显示一个解脱者的生动活泼,而且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生命,每一天都是一个新鲜的生命,他是流通的。
  再来“清凉”,因为他已经来到涅槃界,于是就是清凉自在,没有那些烦恼、苦恼。“微妙”进入解脱的涅槃世界,它是很微妙的,不是用语言所能够形容,你要“唯证乃知”,来到这个世界是很“安稳”的。 “无病”“病”就是代表烦恼,契入一个解脱涅槃的世界,来到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世界。“ 无所有”众生就是看不到、看不清实相,才会一直抓那个我的、我的、我的,只要还有“我”,就会抓很多的我的、我的。当你有一天体证到“无我”,也会体证到“无我所”,因此你不会去抓我的、我的。当你全然放开,才能够得到无限,涵义很深!要慢慢去体会。只要有所抓、有所得,你就是有限;你要得到无限,就是要能够全然的放。这里所讲的“无所有”,就是你能够全然的放,才能够拥有无限,来到这里的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事实上,北传的《心经》,就是在把这一经,作一个更具体而生动的诠述,就是在诠述这些世界。
  【法义分享】本经事实上是二三十经的浓缩,经中所提的“无为、极难见的、不动、不屈、不死、无漏、依止…… ……安稳、无病、无所有、涅槃”这是佛陀百般设法从不同角度来描述“空”的玄妙。这是究竟解脱者所体证、所“溶入”的世界。今天一般人很容易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就是否定本体--“空” 的存在,一直不承认它,然后也看不到它,就认为说佛教不谈本体,结果一个实际存在的“空”,后来就变成一个空洞,还有变成 “顽空”,变成“断灭空”,变成“空性”以及“性空 ”。大家排斥了本体的这个“空”,不去看到实体存在的贡献,结果变成把这个“空”,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一门学问,变成一门学术,就不断在顽空、断灭空、坏空……,都是在那里探讨这些“空 ”,不然就是空性、性空。
  但是,不管是空性或是性空,这些都是人类头脑归纳的一个哲学名相,你在名相上面再怎么绕、再怎么解释,如果没有回到本体上面,还是不知道如何安其心。所以,佛教所讲的第一义空经,都是直指宇宙本体;《心经》所讲的“空”,也都是直指宇宙本体。当你了悟“空 ”的特性之后,你的心就会跟这个“空”相应。当你真正体悟到“空”,就像老子所讲的 “道”,当你体悟到“道”的特性,体道、悟道,就会行道。体道、悟道之后,了悟这个“道 ”、了悟“空”的特性,就会展现出“空”的特性,“空”是无边无际,因此也会展现出无边无际的心胸,“空”是如此的安稳,因此你也会展现出很稳定、很安稳,就是体道、悟道而行道,才是真正的得道。
  “空”本无名,你要贴上什么标签都可以。佛教就用“空”来形容,你要改用其他名称也可以,不一定要执著在文字相上,你用“无极”也一样,“无极”就是在形容这个,“道”也是在形容这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明知不可说,但因悲愍故,还是勉强说了。然而“真理” 一旦落入“语言、文字”,众生就马上把真理变成脑海中的一个名相、一个概念。又是“见指不见月”,又是见诤不断。结果又是在空性、性空、顽空、断灭空,一直在探讨。“空”一旦说出、形成文字,众生马上就把“空 ”变成脑海中的“空性、性空、顽空、坏空、空无边处想”,包括说四禅八定里面的第五定,空无边处想、空无边处定,都还是在禅相里面,在“自我”所想像出来的一个世界,因此“空无边处定”又叫做“空无边处想 ”。但是这样的“空无边处定”,跟实体的存在世界,是不一样啊!因为在禅定里面的“空无边处想 ”,还是在有为、有修所想像出来的一个世界,这个是实体存在的世界。
  这一章的课程要完成很不容易,状况百出!真的就是不断在考验。“空”一旦说出、形成文字,众生就马上把“空 ”变成脑海中的“空性、性空、顽空、坏空、断灭空、空无边处想”。空的特性之一--“涅槃寂静 ”,一旦落入语言、文字,很快就被头脑转变成为一个哲学名相、一个概念,或规划为未来的理想世界、或变成为私人的秘密武器,包括 “空”或是涅槃,经过那些体证者讲出来,后来的人不是用体证的,是听闻之后、然后就以为说:我知道了!我懂了!结果这个 “空”,又变成你头脑里面的一个空洞的名相--空性、性空的空洞名相。包括涅槃寂静,包括老子所讲的“道 ”也是一样,“道可道,非常道”,“空”一旦说出来,众生就是变成头脑里面的一个概念。
  所以,解脱道一旦说出来,众生又是在“有为法”,又是在文字上面一直在钻研,于是真正的解脱道,很快又被淹没掉了。真正佛教所讲的“空”,很快又被曲解掉,因此我们一定要回到实际的实相存在,记得!是先有“实相”,然而什么叫做实相?佛教还有很多人把这个实相,又变成很深很深的在解释,实相就是实际存在的相貌,不要把实相又变成一个抽象,实相是实际存在的一个相貌。先有实相的存在,然后这些智慧者、解脱者,他们是如实观察实相存在的特性、状况、性质、特征之后,然后把它做一个语言、文字的一些诠述。实相就是我们用幻灯片,在跟大家分享的“大地风云经”,本来是没有经典文字,解脱者也不是依据著某部经、某部文字,然后而彻悟。
  真正的解脱,一定要看到法界,看到法界或是大自然的这些实相;整个法界、大自然这些实相展现出来,就是一直在宣说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因此这些解脱者、智慧者,都是如实观察之后,然后用语言文字表达,后来的人才把它形成为后来的经典,包括说这些开悟者、解脱者也好,语言、文字、经典也好,这些本来都只是“指月的工具”,这些都只是指引你去看到实相而已,如果你看得懂“大地风云经”,可以体会到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深意,你可以不用任何经典的,因为实相的存在,就是一直在勋说“三法印”,但是我们后来的众生对实相都搞不清楚了,结果就一直在偶像崇拜,在人相上或是在语言、在文字,或是在经典,尤其这两个特性是最普遍的,都一直在经典文字上面考证、钻研,不然就是把人相、偶像抓得很紧,像这样都停留在人相或是经典,表示你都没有看到实相。这是很重要的观念,这些都只是“指月的手指 ”,我们要去看到实相,实相就是眼前存在的这些事实真相,这些处处都在宣说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果能够超越自我所构筑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当下涅槃彼岸就马上现前。“无为” 才能够超越无门关,“无为”才能够契入涅槃,“无为”才能够溶入等觉的世界、一体的世界。所以,无为、无我、无常、涅槃,都是本来就存在,你只是把心静下来,去发现事实而已,尤其是涅槃寂静,不是说你去一直很努力修,修到后来才涅槃寂静,才跑出来啊!太阳本来就一直在照射著,太阳本来就送阳光给你,也送能源给你,它是本来就存在啊!不是说你很努力修行之后,光明才跑出来,因此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什么叫无为、无修、无证。
  (第三节)“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有为”就是现象界。现象界的一切一定是生、住、异、灭,符合缘生缘灭的法则。“有为”,包括就是一切的造作也都是,一切有为法这些都是,因此《金刚经》讲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有为法”,就是不断的生、住、异、灭变化。“ 无为”就是指“空”,这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无分别、非缘起法。佛教所讲的非缘起法、无分别、不生不灭,都是直指本体的“空”,除此之外,找不到不生不灭的。
  有为者“若住、若生、若异、若灭”,那个“若”是很传神的,你要好好去体会“若 ”字,是在宣说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它是有生有灭的变化,但是事实上只是型态不断的在变异、变异、变异,这是有助于大家从生生灭灭里面去体悟 “不生不灭”,从增增减减里面去体悟“不增不减”。
  (第四节)佛陀就问舍利弗“汝今诸根清净,颜貌与人有异,汝今游何三眛呢?”佛陀发现舍利弗今天的容貌特别安祥、特别快乐,佛陀就问他“游何三眛”呢?舍利弗就回答:“唯然,世尊!我恒游空三眛”就是大乘常讲的“常游毕境空”,都浸泡在“空”里面,但是却不是空洞、顽空,而是说他的心随时都与“空”相应,你本来就浸泡在“空”里面,但是在你不知道之时,一样还是孤伶伶的一个,心胸还是狭窄、没有打开。如果有一天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你的心胸、视野打开之后,你的心与“空”相应,此时就跟“空”溶为一体,就是进入“恒游毕竟空”。
  这时候佛陀就告诉舍利弗:哇!太好了!太好了!“善哉!善哉!舍利弗!”你今天能够“游于空三昧。所以然者,诸虚空三昧……”这里补充几个字,在各种三昧中,“虚空三昧者最为第一”。如果有人 “其有比丘游虚空三昧”,“游虚空三昧”就是说你都浸泡在“虚空三昧”里面,心都与“空”相应。如果你的心能够与空相应,这样的人就会怎么样呢?他会来到“计无吾我、人、寿命,亦不见有众生相 ”就是《金刚经》所讲的,都是体证涅槃、无为、空的世界。当你来到那种世界,是会体证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就会来到“无我”,人就是人相,寿命就是寿命相。
  “亦不见有众生相”《金刚经》、《心经》都是在解释《阿含》里面的深义。“亦复不见诸行本未”已经体悟到了不生不灭,体悟到了“若生、若住、若异、若灭”。“已不见,亦不造行本”因为远离了颠倒梦想,没有无明行,没有无明冲动,已经脱离生死轮回。“已无行,更不受有”他已脱离生死轮回。在上课期间,有时候如果一再重复提的那些,都是表示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要以为说:我懂了!我会了!我知道了!……如果还没有深入骨髓,你的“知道 ”,都只是在头脑的知见而已,必须要不断的反覆咀嚼、反覆去听,包括说我们整个课程的这些,都要一遍一遍的闻、思、修,一遍一遍的听闻,听了之后、然后再修,这样才会体证的更深。如果有越用功去闻、思、修,后面的证量就会越高,因此不要得少为足,不要说:这个我知道啦!我会啦!没有那么容易的。
  如果一个人得到“空三昧”,心能够常与“空”相应,“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 ”此时他会来到“无愿三昧”,这里要讲三个“三昧”,就是“空三昧 ”、“无愿三昧”、“无想三昧”。如果大家能够了解,就不会去抓人相,记得!你的目标不要锁定在“指月的手指”上面。所以,你们的目标不是在我身上,你们目标不是在佛陀身上,目标也不是在经典上面,经典是一个地图,协助我们去看到、找到实相、认清实相,我也只是个协助你去认清实相,这样而已。真正见法,要来到以大自然为师,这是很重要的过程、阶段,如果说我们今天在中鼎这里结这些缘,大家有缘,我只是协助你,记得!协助你回到以大自然为师。如果我们相处一年之后,你还一直紧抓著一个人相,没有去从大自然去见法,表示说你还没有掌握到要领。所以,协助以大自然为师,处处体悟“三法印”、体悟“四圣谛”,到后来大自然就是法界,到后来才能够与法界溶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