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少女漫画5:空海法师开示(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4:00

空海法师开示(十二)2010-07-25 18:27

我们现在有一个期许,如果大家有心在实修实证下工夫,你给我一年,我给你至少“证初果”的回馈。但是必须要双方面大家互相的努力,要有心闻思修证,只要大家真的实实在在、很有心。当然,上班的工作一定还是要尽本份做,修行不是说工作方面,我们就应付马虎,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做什么事情都是认真负责的。所以,上班该做的工作方面,绝对不会亏待,也一样会认真负责,因为尽心负责才会对得起自己。这样当你专心下来看书的时候,也才能够更安心的、专心的深入经典。
  大家一样把平常的工作做好,其他有余的时间,现在目前开设的课程以半年为一期,大家把闻思基础好好奠定下来,因为要进入实修,必须要具足这些闻思基础。当闻思基础建立之后,再进入实修,就很快、很快!真正具有正知正见之后,然后进入实修,不用几个月就可以实际体证“三法印”、 “四圣谛”。我们今天所讲述的是一门解脱法,不管你在世间方面多么有钱、地位多么崇高,或是任何行业有多高的成就,甚至是在学术领域方面有多辉煌的成就,每个人都几乎共通要探讨、要追寻的,就是“解脱法”,不管任何行业、任何学术、任何的科学家,到最后他一定要去探讨追寻的。
  今天有因缘大家一起探讨,我想尽快协助大家进入闻思,再来进入实修实证,建立起正知正见。在进入主题之前,因为很多人对《阿含经》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今天第一次的上课,会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有一个概念知道说,为什么我们要回归到《阿含经》上面来?如果这方面的观念没有厘清,我们修行会在很多的迷魂阵、很多的迷宫里面绕不出来。我今天还跟一位朋友讲,如果能够好好下工夫来闻思修,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节省修行十年的时间。在此向大家保证,这半年好好下工夫闻思,可以节省你十年的时间,因为这一本书至今出版才三个月,很多人看了都很法喜,大部分都是在修行路上走十几年了。
  我们今天有这样的因缘,大家就一起直接回到原始佛法上面来。我为什么会契入原始佛法?因为我本身并不是出生在佛教或是任何宗教背景的家庭,我是出生在一个纯朴的乡下,没有任何宗教背景。在高中时期,开始启发了对人生哲学的兴趣,那时候会开始去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像我昨天到板桥跟一个社团互动,他们很多人也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目的在哪里?”有的人能够回答出来,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不知道。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认真在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么样把这一生的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就这样一路一直在探讨、追寻,结果慢慢接近哲学、心理学以及宗教方面。在这样一个求真求证的过程,慢慢跟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以及老子,这些世界级的伟人作心灵上的沟通。因为我想要去了解:为什么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帝王都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也是功过各半?为什么历史上这些宗教家能够在二千年之后,对人类还有很深远的影响?到底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跟一般很有钱的人,他们有什么样不同的内心世界呢?这些是我在高中以及大专时期,不断在探讨思惟,然后又从动静理论、实务方面,去下工夫、去探讨、去体悟。
  于是慢慢发现到佛陀提出很多很深的人生见解,深深打动我的心,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脱路上,深深吸引著我,能够为我解答很深的问题。让我感觉到佛教真的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智慧,不是迷信、不是信仰。我所了解的佛教,它不是信仰型的宗教,不是迷信型的宗教。但是当我在1981年专攻中医时期,住在佛寺三年,却发现现在佛教所展现的样貌跟释迦牟尼佛当初所讲的,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出入呢?但是那时候不知道原因。所以,那时候就发愿,希望将来能够回归佛陀的本怀,找到佛法的真髓,真正掌握佛陀启发我们的解脱道,真正走出佛陀所讲的解脱道。
  后来我是在1985年初考上中医特考,到1987年因缘成熟的时候,觉得因缘需要了,于是有很强要专攻深入闻思修证,所以放下工作到台南开元禅学院研究部读书,在这样的因缘情况之下,承蒙一些师长的启发,结果让我的很多疑问,都一一的获得解答、解开。
  
从中国佛教历史、西域佛教历史、印度佛教历史,以及佛教思想史的变化里面,找到了很多我所要的答案出来。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从上游、中游、下游这样顺流下来,看到下游的水质竟然是这样。我感觉到我所知道的佛法,应该不是这样的品质,为什么佛教界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品质呢?因此,那时候我就想说必须要从下游往上追溯,就一直到中游在找,到中游之后,又觉得这样还不够,一定要找到源头,于是就抱持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一种求真求证精神,不断往上追溯,结果后来到了原始佛法地区,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开示的这些经典。然后从原始佛法经典,再看整个法流、佛法的流变,也清楚知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清楚知道之后,最初会有为原始佛法打抱不平的这一种气概,但是到后来慢慢去思惟、慢慢去消化,因为体会到佛法会有这样的量变、质变,有它的历史时空背景,也是因缘所形、因缘所成啊!要怎样掌握到“究竟法”,又能够包容这些“方便法”,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我的胸襟方面,也逐渐的开启、逐渐的打开。当我们了解到“究竟法”之后,就能够包容一切的“方便法 ”,在此也很希望大家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就能够契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掌握到究竟法,掌握到真正的解脱法,然后又能够包容一切的 “方便法”,进入到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视野、胸襟,这样就不会有大、小乘之分,也不会有宗派、宗教之争。
  佛教为什么会有这些质变、量变?为什么我们要回到原始佛法方面?这些是一般在佛学院的研究所程度,才有解析的课程,一般佛学院里面有区分初级部、高级部、大学部,到以上程度情况可能还很少解析到这方面。现在我们要从历史时空来看,为什么佛法会不断的质变、量变?我们就单刀直入来到原始佛法。
  佛陀是诞生在印度恒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跟尼泊尔的交界,如果以国境而论,是属于尼泊尔,但是以前是属于印度的一个小国。在佛陀诞生之后,到后来整个弘法地区也是在这里。佛陀当初所讲的那些经典教理,等佛陀灭度之后,弟子们把它结集下来,最早结集出来的就是《杂阿含经》,再来又慢慢的聚集结集。为什么最初要结集《杂阿含经》呢?如果进入实修的人,就可以体会《杂阿含》是记载整个解脱法、究竟法的核心,实修实证一定会回到那里、体证到那里。
  因为最初在佛陀灭度之后,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过来,就是《杂阿含》,然后再慢慢陆续把次要的又集结过来,或是把比较深的一些法义,做更详细的诠释,就是《中阿含》。再次要的再集结过来,就是《长阿含》与《增一阿含》。所以,佛陀灭度后162年的前后一百年期间,就集结《四部阿含》经典。在今天的南传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就是《四部阿含》再加上《小部》,他们称作《五部》。但是《小部》的重点还是在前面的《相应阿含》,《相应部》就是我们称作的《杂阿含》。佛陀最初所讲的,以及佛陀灭度之后的二、三百年之间,所有的佛法、所有的部派都是以《四部阿含》为主,最初的经典只有《四部阿含》,没有其他经典。
  西元前327年(佛纪218年),亚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这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亚力山大是代表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曾经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是他也在几年后的卅几岁就死掉了。当时他曾在途中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修行者,亚力山大就问他:“你怎么能够那么快乐呢?能不能告诉我方法啊!”那位修行者就跟他讲:“陛下!请你走开一点,你遮住了我的阳光”这时候亚力山大产生一种恍然觉悟的感觉,但是因为他建立整个大帝国,又是一个国王,于是就说:“好!等我忙完、告一段落之后,再回来再跟你学习”那个人就跟他讲:“你未必有机会回来啊! ”。学佛、修行不要说“等我什么时候再修行、等我事业有成之后再修行、等我几年之后再修行…… ”未必有那个机会啊!修行解脱就是在现在,把握当下、把握现在。
  亚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灭渡后二百多年,引进罗马帝国非常兴盛的雕刻、美术艺术,在罗马文化的遗迹可以显现出欧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别的专长。虽然在历史上罗马帝国征服了希腊,但是文化上面却是希腊征服了罗马,因为罗马后来跟希腊文化混合了,有一句话说“政治上是罗马征服希腊,但是文化上是希腊征服罗马”后来包括希腊文化也都一并入侵印度,把罗马、希腊文化带入印度。他们的共同特性一个是非常重视雕塑、美术方面,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们的多神教信仰,所以会有阿波罗、宙斯、维那斯、邱比特……这些信仰。为什么要提及这些呢?因为这些对佛教的质变、量变,关系非常、非常大,学佛的人很少去看到这一层。
  佛纪277年,也就是西元前268年,阿育王即位,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国王,建立了孔雀王朝,而且把佛教拓展成为印度的国教,然后派很多的僧侣、佛教使者,到各处去传法。所以,把佛教成为印度国教,以及传扬到国际的是阿育王,这时候佛教开始外传,向西、向东、也向南传,有一支来到斯里兰卡,向东传的是到孟加拉,然后渐渐向东慢慢过来,向西的就向西边地区过来。为什么后来大乘佛教的佛法会不断一直量变、质变?但是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方面却还是保存著原始佛法风貌,为什么?这方面非常重要。当他们把佛法传到各地,由于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阻隔,让印度跟中国没办法沟通、交流,所以佛法没办法直接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国力范围只有到越南。
  斯里兰卡又是在一个单独的小岛,佛教传到这里教化,没有外来的文化入侵交流,因此他们就能够保存相当原始的风貌,当初佛陀所讲的经典风貌都能够保存下来。为什么佛法流传到中国会有很大的变化?西元前268年,当阿育王把佛法传开之后,因为罗马与希腊文化已经侵袭过来了,再者中国的文化也渐渐过来,于是形成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炉,刚好介于几大文化之间,一个是印度文化,一个是波斯文化,一个是罗马希腊文化,一个是中国文化。因为欧洲的罗马希腊文化侵袭过来之后,会将他们整个的观念、文化都带过来,于是就不断在变化、变化。
  中亚地区都是属于游牧民族地区,特性是不断在迁徒,不断在流动、在变化,他们居无定所,这样的人民特性,哪来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的机会,让大家同聚在一起半个月好好闻思佛法,没有那一种福报啊!于是所谓的“速食文化”就产生了,简单、快速就好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听闻那些佛法,讲最简单的就好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性,说一些最简单就好。另外,因为游牧民族就好像浪子、流浪的人,一般心灵上会比较空虚,所以背后会需要信仰上、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佛法讲说理智方面、靠自力方面的,对他们来讲会变成力量很弱,没办法体会那些,会认为“别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罗太阳神这些神在保佑啊!你们佛教所讲的这种靠自力,又没有那些神的这些信仰……”。
  如果以市场需求、竞争方面来讲,佛教在这里变成没办法立足,因为他们需要这样一种层次的文化,所以那些祖师大德们就不得已,“好吧!你们有什么,我们也来一些方便法……”于是佛教开始藉用一些方便法来摄化众生,“他们有什么神,好吧!我们也来设立一个什么某某佛、什么佛、什么佛……,他们有什么神像,我们也来雕塑佛像…… ”于是佛教从理智型的佛教,然后渐渐为了适应这个地区民众的需要,所以从质变方面,开始利用一些方便法。但是,最初大家都知道什么是 “究竟法”,而“方便法”只是一些权说,透过“方便法”就像为了吸引小朋友来读书,幼稚园里面设置一些玩具,以及运动游乐、游戏器材,让小朋友比较喜欢过来,然后就再慢慢教化。
  所以,用一些“方便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后来时空慢慢流变、演变之后,结果竟然演变成“以方便为究竟 ”,就把佛法本末又颠倒了。因为最初并没有整部经典,没有经典文字的整套印刷,也没有那些纸张,都只是靠背诵,这样很容易忘掉或是掺杂。到后来有简单的文字记载之后,也是一样容易会有一些掺杂,因此到佛陀灭度四百年之后,才慢慢有一些大乘经典结集出来。为什么这些叙述跟中国佛教很有关系呢?经过大概三、四百年的孕育,到西元前233年,佛教普及全印度,阿育王殁。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西元前189年,这时候希腊系统统治了印度西北部。当孔雀王朝灭后,熏迦王朝建立,熏迦却是打压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
  到西元前180年,印度佛教本身不断在质变,也不断在变化,但是在这之前传出来的二支系统,却没有受到影响。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西元前150年,印度佛教发生部派分裂,但是各部派都仍以《四部阿含》为核心主轴。西元前139年,亦即佛灭后四百年,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才跟这里的区域有所接触,但是佛法在这里已经蕴酿一、二百年了,这时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触而已,佛法没有流传过来。到佛灭后四百四十几年,大乘佛教渐渐兴起,般若经成立。
  在佛灭265年,佛教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但是不管再怎么分裂,大家都是以《四部阿含》为主。由于 “大众部”跟“上座部”的理念不同,经过二百年之后,“大众部”为了适应当地文化的背景,于是开始慢慢编辑一些大乘经典。所以,“大众部”所编辑的一些经典,后来经过佛教学者考证,为什么大乘很多经典是原始佛法地区这里找不到的?然后从佛教历史的整个时空背景去找,才把整个因缘都找出来。所以,在西元前456年,三藏才正式成立。
  西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风兴盛,都是受到罗马、波斯文化跟希腊文化所影响的。佛教从原来不崇拜偶像,到后来渐渐不得已,转变为有佛像的雕刻。到西元前二年,这时候中国边境地区才开始接触佛法。佛灭后204年,亦即西元前60年的前后一、二百年间,《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初期大乘经典就陆续成立,是在佛陀灭后四百年期间才慢慢结集出来。
  所以,我们所接触的大乘经典,大部分都是在佛灭后四、五百年,才另外再慢慢编集出来。所流传的早期原始佛法并不是主流,所以就不受重视,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到中国来度化的,都是中亚地区的僧侣、出家众,他们也不知道了,就把那些经过一、二百年后所编辑的经论,传到中国来翻译。很多后来的人也不知道了,就把他们所记的那些经论,然后传到中国来翻译。到中国来翻译他们就“如是我闻”,都这样移过来、移过来,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
  中国是在下游地区,只是类似一个“接受器”,传什么过来就接受什么,因此中国不知道这些质变、量变的过程。流传的旅程总共大概有五百年,西元前后中亚跟敦煌的佛教非常发达,所以才存留敦煌的石窟,那时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萨,以及美术雕刻石像方面的,不断一直在变、在变、在变,就像经过化学变化,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不是说从原班人马,然后原来经文这样一直搬过来,都是会一直在变、在变、在变,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但是我们这边“接受器”都不知道。所以,中国这边后来所接受的,会觉得“奇怪!怎么这一部经这样讲?这部经这样讲?这部经这样讲?……”很多都变成重复,中国人就不知道啊!结果后来就有人判别大概这个是佛陀什么时候讲的,那个是什么时候佛陀讲的,于是才有所谓的大、小、中、顿、圆那些。
  事实上,那是中国的判别,跟原始佛法完全没有关系,当然那时候有那时候的时空背景,以那时候的资讯就能够搜集到这样,是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也尽心尽力想要厘清迷魂阵,也希望帮助后学的人找到一条明路,只是当时他们所接受的讯息不够正确,也没办法去求真求证。因为在西元二、三百年到五百年期间,佛经大量传到中国翻译,以当时的时空背景,没办法进行考证研究。
  到西元1171年,唐太宗贞观元年,玄奘大师由长安出发,当时候也感到很迷惑,为什么这么多的佛经说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玄奘大师的精神非常可佩,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真的就是用生命去修行、用生命去求法。他就由长安,然后经过西域、帕米尔高原到印度,绕这么一大圈来到印度来取经,此时是在佛纪1171年,也就是佛陀灭后一千一百多年,玄奘大师才来到印度取经。玄奘大师认为中国佛教所得的这些佛法,好像很乱、没有系统,于是到佛法发源地--印度去取经,总是可以取到最原始、最好的法,总是可以挖到最好的宝了吧!
  玄奘大师是怀抱著这一种理想及想法来到印度,也不知道佛法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了。在佛灭后1150年,印度佛教的“中观”与“唯识”二派论战不休,大乘佛教进入后期,秘密大乘佛法渐渐兴起,秘密大乘经典也陆续成立,佛法此时在印度已经是进入不断的论战,以及把佛法变成学术化在研究、在探讨,在大学里面写论文、写报告,能够进入实修的不多了,大家变成愈来愈是在表面上做学问。
  玄奘大师来到印度第一流的那兰陀大学留学,就如中国西游记里面的记载,还有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在保护他,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结果他背著很多经典回到中国,当时的皇帝还出来迎接他,并建造一个让他便于翻译的地方,玄奘大师也翻译出很多经典。但是他主要是翻译“般若”体系比较多,后来也成立了“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玄奘大师用生命求法,然后带回到中国的是唯识体系,并没有挖到原始佛法的宝,这是很可惜的地方。以当时的资讯是没办法,他以为来到佛陀出生地、佛法的发源地--印度,总该是最好的,结果还是没办法得到原始佛法。
  玄奘大师当年用生命去求法,都还没有找到原始佛法,今天有幸经过很多祖师大德慢慢开发溯源,不怕各种横逆、阻碍,把原始佛法又再呈现出来,我们有这样的因缘能够直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讲的这些解脱法上面来,这比玄奘大师幸运多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本文,正式要进入解脱道实际一步一步的扎根。解脱道就像我们要建造一栋高楼大厦,一定要从地基稳扎稳打开始,因为我们中国台湾都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下,大家大部份都是接触大乘佛教的观念,很多人听闻到《阿含经》就认为是小乘经,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或是说阿罗汉都只是为自己、焦芽败种。事实上,这些绝对不是正确的评论。我们只要这几堂课下来,大家就可以知道要证初果以前,一定要具有慈悲之心,没有大慈大悲的柔软心,是无法证到 “初果”。在课程第二章--“善人、慈悲喜舍”,我们会比较详细讲述“怎么样实际去修练慈悲喜舍?”这在修行解脱的证果次第上,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初步,假如这方面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后面想要进入实修实证,就只是高谈阔论,或是走在“世间法”上而不自知。
  佛陀当初自己在修行,以及在引导弟子修行,整个都是有相当明显的次第逐步深入,证初果就要很具有慈悲之心,然后二果的慈悲心必然是比初果要强,到三果、四果更不用说了。因此,没有只为自己的阿罗汉,没有自私自利的阿罗汉。如果你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保证绝对不会证到阿罗汉,因为心量没有打开,是不可能进入“一体世界”。
  溶入“一体世界”是“身见”早就要完全破除掉,“身见”破除掉,就没有说只为自己,他跟众生是一体的,一定都是来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真正能够证到阿罗汉的,他本身就是“法身 ”,他的所做所为也就只有法、只有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绝没有只是为自己的。
  现在一开始,要把过去所听闻到对原始佛法,或是对阿罗汉的一些批判,暂时都放下、归零。也把过去所看的一些经典,一样随时学习著归零、归零,这很重要!就像本课程的书本章节是从第“零”章开始。如果没有归零,我们会背负著过去很多的知见、成见,然后再用这一种成见、知见来看,这样不容易体会到佛法的真髓、精义。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这一段“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是说我们不要随便相信自己的预设、自己的判断,为什么?因为只要还没有真正解脱,我们都还有或多或少的贪、嗔、痴,于是我们的这一面“心镜 ”,是凹凹凸凸不平的镜子,大家不容易察觉。
  如果大家能够注意、够察觉到这一点,在你的生命上,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向、很大的提升。我们说挂著一个有色眼镜在看世间,这还容易察觉到,但是我们戴著一副凹凹凸凸的心镜在看世间,这不容易觉察到。除非有很认真回来反观、照见,才能够看到我们的心镜是凹凹凸凸的,凹凹凸凸是因为有贪、嗔、痴。只要有贪、嗔、痴,我们的心镜都不够平整,于是同样的东西在这里,你的心镜是这样,他的心镜是这样,不同的人来看相同的事情,结论也都不会相同,因为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心镜所投射出来的角度。
  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冷静的、智慧型的、理智的,自己判断是不错的,这是我亲自看到的,我证明的、我求证的,但是却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有贪、嗔、痴在背后,我们动机不会单纯,我们的心镜是凹凸的,对事情的看法就没办法如实。《阿含经》常常会提到要我们“如实观”,就是要如它的本来面目来看它,不要扭曲它、不要污染它。但是,谈何容易啊!只要心镜是凹凸的,就没办法“如实观”,你没有回来反观,就不容易察觉到我们在污染它、我们在扭曲它,于是就变成“自误误人”。所以,佛经里面佛陀有提到“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一句话希望大家慢慢去消化、去反刍、去思惟,为什么是“自己”?因为常常被我们的观念、判断所误导,但我们不知道,却背负著一些框框架构把我们套住了。我们就在那框框架构、模型里面运转,这样就会造成习性不断的反应,讲更深一点就是这样一直在重蹈覆辙,不断在轮回那种习性。
  佛陀要我们回来看到最大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观念把我们框住了、套住了,所以为什么我们第一章要“归零”?要把过去这些放下,过去很多我是、我能、我慢、我很行、我知道……,能不能通通“归零”,从“零 ”开始呢?让自己“新生”--重新生出来,给自己重新开始,这样你的心就会很柔软,而且这一面原本贪、嗔、痴的镜子,就会渐渐接近平整的一面镜子,随时让自己“归零”。当你这一面镜子是很平整,是不是就能够如实反射实相?所以,当没有贪、嗔、痴的时候,你的心是一面澄清、干净、又平整的镜子,这样就能够如实看到实相,就是能够照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也可以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的 “明心见性”。
  “明心”是让我们污浊凹凸的心能够明下来,“见性”就是见到法性、见到真理、见到实相,我们整个修行过程,是让我们凹凸的心镜能够平整、明净,就是要进入“止观双运”。“止”就是修禅定,有 “止”然后又有进入深度的“观”,当我们的心比较明净,就能够对事实进入深度的观察,这样就可以看到实相,所以“归零”方面的工夫是很重要,希望大家学习著让过去的这些“归零”,这是每天要练习、要做的。真正没有贪、嗔、痴,才能够真正如实的照见。但是贪、嗔、痴要断,它有十个结,如果我们的心不够明净,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修行方面会走偏差,没办法进入解脱道的实修。如果具备正知正见这些闻思基础,才能够进入实修,就可以照见到那十个结。
  有照见那十个结,就有机会、有能力一个一个解开,当你解开一个结,就解脱一分,解开一个结,就解脱一分……。这都是要进入实修实证,只要大家利用半年的时间好好闻思,然后进入实修,一定可以进入实证。只要大家能够真正体证“三法印”,真正体证到 “无常”,“无常”是宇宙的真理实相,有去看到实相,然后体悟到“无我”,这时候只是一种体悟而已。初果只是体悟“无我”,还无法真正做到“无我”,要四果阿罗汉才真正能够做到 “无我”。所以,能够体证到“三法印”的“无常”、“无我 ”,对苦、“无我”有深一层的体悟,这样才叫做“开悟”,也就是“法眼净 ”、证初果,都是可以检验、有次第、有步骤,当你证到初果的时候,会知道自己证到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