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在线:空海法师开示(四十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01:27

空海法师开示(四十八)2010-08-15 15:15

  一般还没有修行的凡夫是在“欲界”里面,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进入“色界”,再来五定到八定是 “无色界”。“色界”就是地、水、火、风,为什么说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 ”?因为要进入初禅到四禅,大部分都是依地、水、火、风,它有一个比较有形象的所缘,然后深入,就是属于“色界”方面的。“出入息念”所依就是“风界”,也是属于“色界”里面的地、水、火、风。“空”跟“识”方面,是进入“无色界”,是五定到八定的所缘。
  初禅到四禅是以“出入息”为主要的一个所缘。五定到八定的阶段,“出入息”已经退为背景,变成以 “空无边”、“识无边”为所缘,但是这时候还是一样知道呼吸,出入息方面的吸、呼还都知道,修 “安那般那”是可以入深定,也可以在“未到地定”、“初禅”都可以。当你有定之后,加上“止观双运”,就可以怎么样呢?“具足三结尽,得须陀洹果”,又可以进入到证果。 “三结尽”不是光在修四禅八定,就能够得到,如果光在四禅八定,没有进入“观”,没有体会法义,就只是在“世间定”下工夫修行而已,你要断结、开智慧,一定要进入“止观双运”。至于说怎么样从 “止”,然后跟“观”配合,有很重要的转折点,不然你修这些四禅八定,都只是在“世间法 ”里面绕。“三结尽,贪、嗔、痴薄,得斯陀含果”就是证到二果,“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 ”是证到三果,然后继续再用功就可以证到四果。
  熟练“出入息法”之后,要修“止”、修“观”,要“止观双运 ”都可以,所以不要小看出入息法,能进入“止观双运”,则易看到诸结而断结而证果。观呼吸法可应用到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论走路、工作、等公车、坐车、上班、炒菜、洗衣、上厕所……,都可以当下现观呼吸生灭、体悟无常、现见法。
当我们实际去练习的时候,可以慢慢体会到这一段经文所强调的要点,第五节与前面经文是大同小异,一样是讲出入息法、十六胜行,配合“四念住”的修法。(第186页) “或入林中、闲房、树下”,“闲房”就是禅房。事实上,以前的禅房就是一个很单纯可以打坐禅修的地方,就是闲房、树下或空露地,接近大自然。像我前两年在慈莲寺,大部分都在户外睡觉、户外打坐、赤脚走路,接近大自然的感受会更不一样,更是溶为一体。
  在南传方面有一条戒律,就是原则上要赤脚托钵,除非你的脚有受伤才穿鞋子。事实上,我体会到它的用意就是肌肤每分每秒可以跟大地亲密接触,一方面当然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帮助,一方面去感受到跟整个大地、大自然是一体的。所以,如果机缘可以,不妨多赤脚踏在大地上,尤其是踏在泥土、沙土上面,跟大地溶为一体,那种感觉会更深刻。
  “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内息、外息怎么分?最主要是觉知力放在我们的鼻腔以内,然后包括整个呼吸道这样下来,当吸气的时候,空气透过这个管道进入到里面,是“内息”,重点是觉察在里面,“外息”等于说是在鼻孔外面的这一段,包括嘴唇外面的,都是属于“外息”的范围。“息长息短”的“息长 ”就是第一阶段,“息短”就是第二阶段,“觉知一切身入息”是第三阶段,其他的就以此类推。
  (第六节)“安那般那念”这段经文是引用《清净道论》,因为这是要进入实修之时,才会再更深度讲述,等大家进入比较深的闻思,讲到五蕴、界、处,要真正有所体会,必须有一些行、定力的基础。现在先讲一些概念让大家全部了解,当我们实际做了初步这些练习,然后你再闻思,又可以体会到更深,等于说会水涨船高,以后我们再讲解比较深的出入息法。尤其,如果有几天的禅修时间,练习整套全部的步骤,包括身、受、心、法,整个全套的解析,就可以应用到很深入、很微细。如果现在讲微细深入下去,你不容易真正体会到。
  《清净道论》是在南传“上座部”里面满重要的一部书,我们国内也有出版,它有上、中、下三册。如果要深入原始佛法的闻、思、修,这一套也是满值得参考。“‘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实为寂静,殊胜,纯粹与乐住,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世尊这样赞叹之后又说:‘然而诸比丘,云何修习安般念三摩地?’”“三摩地 ”就是“定”,从修“出入息念”,然后入定。
  “云何多作,实为寂静、殊胜”怎么样实际去做呢?“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练若”“阿练若”就是禅修道场,也就是前面有讲的空闲处。“禅房”就是禅修道场。“去阿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第一个阶段是“(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 ’,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
  打坐的姿势方面,有的人会强调一定要双盘,才是神圣的什么坐,有的人认为说单盘就可以,有的人重视双盘,认为说单盘、散盘都不可以,一定要双盘 ……。事实上,都是众生在身相上面计较、比较,都没意义啊!最重要是心,心法没有掌握到,却是在“身 ”上面在比较,都在显现“你散盘、我单盘,我比你高一级;你单盘、我双盘,喔!我比你高一级;你双盘一个小时,我三个小时 ……”这些都是在比较!都没意义啊!
  打坐,最重要就是坐起来感觉舒服、轻松、稳定,你能够放松,因为真正要进入“止观双运”,你的身、心一定不可以紧绷的,如果你勉强在那里双盘、在那里熬腿,就会被那些外境拉扯掉,根本没办法进入实修。所以,要你觉得这样坐下来能够放松、身心稳定,你才能够进入微细的 “止观双运”,不要在外相上面计较。但是弯腰驼背这样也不可以,因为弯腰驼背容易累,是正直、打直、柔软,但是不要僵硬。所以,这是打坐的一些重要基本原则,而不是在姿态上怎么样摆放,或是有的人说打坐,手要结什么印、什么印,都是执著在外相上面,其实那是可有可无,因为没有接触到心法,重要是你要掌握到心法。
  “置念面前”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本来都是心猿意马,心、你的念头,到处飘东飘西,妄想杂念很多,如果你没有专心下来,身体坐在这里,心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如果你不是主动要来听闻这门课程,是被谢经理强迫哄骗过来的,就会坐得很痛苦,你的心是跑到外面去,你的心就不在这里。 “置念面前”就是把觉知放在你的当下,放在你的眼前,把你的身心、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面前来,拉回到眼前来,从十八层天外面把它拉回来。“置念面前”就是把你的觉知拉回到眼前、拉回到当下,觉知当下,拉回到现在。
  “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就是当下是在出息或是入息,你的念是清楚明觉。“念”就是觉知,要把觉知清楚放在觉知到你当下是在入息,还是出息,这些要清楚觉知到。
第一阶段--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后面的整个步骤有一个重点、要领一定要掌握到,因为很多人在修“出入息法”没有掌握到要领,真是很冤枉!修习“出入息法 ”有一要领:让呼吸自然进出,如实观察就好。不要用自我的意识去掌控呼吸,也不要暗示或想像。很多人在教导“出入息法 ”,常常配合著想像或是暗示,或是用意识去掌控、用意念去引导,都还有一个“我”在后面操控,这样见不到自自然然的法。所以,不要用自我意识去掌控,也不要用暗示或想像,当身心沉静下来,深入观察身心内外一切实相,才能够见到真实的法、如实的法,法本自然,要掌握到原则。
第二阶段--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什么叫作“息长”?什么叫作“息短”?要在实修上面慢慢体会,我们一般打坐下来,呼吸都会比较粗一点,就是属于“长呼吸”,这里的“长”,不要从字面上去说我呼吸拉的很长、刻意拉长,以为后面的“短呼吸”就是呼吸很急促、很短,不是这样!
  当你在正常的打坐过程,是会从呼吸比较粗的情况,慢慢身心比较定的时候,呼吸会怎么样呢?会进入比较细、比较微,不是短促,短促就是心急。事实上,就是从自然比较粗的呼吸,然后慢慢进入比较微细的呼吸,因为你的身、心越来越宁静,所以它的呼吸就会越来越细、越微细,所以,“短 ”,不是呼吸的短,而是呼吸的微细,由粗到细。在过程中,要让它自然的演变,不要刻意现在要练习“长呼吸”,就一直在那里练习;再来第二阶段要练习短呼吸,开始一直短……,不可以这样啊!那是变成一种练功夫。
  就是让它自然的,当一坐下,就是如实观察,保持一个客观的觉察者,看你当下呼吸是粗,就觉知它粗,吸、觉知它吸,呼、觉知到它呼。如果不知道呼吸粗,可以加一点深呼吸,当你心散乱的时候,最初可以透过几次的深呼吸,把原来比较散乱的心拉回来,然后再恢复自然的呼吸。
  第一个阶段就是粗呼吸,当你的心越宁静,呼吸就比较微细、越微细。如果你的觉性没有提升,当呼吸进入比较微细之时,就会打瞌睡、睡著了,然后进入昏睡。 “置念面前”就是觉性拉回来当下、清楚明觉,觉知到你当下的呼吸。让呼吸自然,而且要无所得、无所求,亦即“依远离、依离欲、依灭”。
  为什么打坐之后,呼吸会急促?或是有的人胸部会闷?或是打坐一两个小时,禅修期间打坐一两天之后,会越烦躁?就是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因为当你一坐下来,就是想有所得、有所求,或是说呼吸方面,没有掌握到自然呼吸,而是意念、意识在操控它,胸闷或是呼吸不顺畅,都是代表用意念在操控它、在干扰它,都是 “有为法”在作祟,就是要把这些放下。事实上,修行会掌握到要领,禅修是很放松的。我们修行是要精进不错,但不是绷紧、是很放松,也就是“自我”方面,要把它淡化、淡化,这样才能够见到自然的法。
  所以,如果在打坐的时候,会有急促、胸闷的现象,记得!要马上检查一下,你的身心是绷紧的,就要放松,随时检查到、随时就放松,放下!放下!当你慢慢坐下来之后,就会很自然进入第三个阶段,前面是长短、粗细、进出,你都清楚明觉,因为我们的心就像是心猿意马到处乱跑,把它系在呼吸上面,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让心能够止下来。
第三阶段--‘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学
  第三个阶段是“‘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学”。 “全身”方面有两种解释角度,一种是说呼吸的全程,本来只有守住一个点、一个区域,或是只有看它吸进去的气,这样而已。有的就叫你守住在人中或是鼻孔,然后当它进,你就知道进,或是出、也是知道出,然后就只有光是注意这一点,这是进入“处”的阶段。至于 “数”,如果可以不用数,尽量不要数,非必要就不要数。如果你需要数,就用几次的深呼吸,这样就好了。“数 ”就好像还常常吸著奶嘴,因为数目会变成都是一个所依,一直依靠数目、专注在数目上面,结果却看不到呼吸的法。
  事实上,每一呼一吸,都是在告诉你法。不是用眼睛看,如果用眼睛常常看它,你的眼睛会变成斗鸡眼,是用你的觉知。你的觉知放在这里,至于眼睛方面是要闭眼或是睁开,或是半闭都可以,都没关系!觉得越能够自然放松,就把你的觉知放在这里。再来,“随”就是说呼吸的全程。当我们呼吸从鼻腔进来,然后到胸部、腹部到丹田,整个胸部会扩大,然后丹田会涨起来,从上到下,然后在呼气的时候,又从下到上,这整个全程都知道。
  不容易喔!不要以为简单,因为我们的心数不到几下,就跑掉了!所以就是要慢慢练习。当它吸气进来、呼气出去,这一个全程都能够清楚知道,如果能够清楚连续十个,已经不错了,然后慢慢再加长,心里就能够宁静下来,这是全程的一个意思。此处所谓的“全身”还是属于“有为法”、“世间定”的“全身”,以我个人所体会到的全身,就是由点、线、面、空间,第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在鼻孔、人中附近也可以,或是鼻腔内也可以,就是一个“点”。
  有的人习惯把注意力放在这里,如果有的人觉得放在这方面,修起来不舒服,可以转移放在丹田、肚脐,亦即丹田的地方,因为不管是在睡觉,它还是一样会随著呼吸的起伏,它都有在动,所以你要觉察丹田的起伏也可以,它一样会随著吸气它就起、呼气它就伏。以我个人而言,放在丹田是比较顺畅、比较舒服。如果你常放在人中方面,有的人是能够适应在这里,以我个人这样走过来,因为气血变成好像往上集中,它会比较往上集中的情况,有时候反而比较会不顺畅。除非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很用力、很紧,不然没有那种不适合,你只是把注意力放松在这上面,这样觉察它自然的进出,从一个“点”慢慢觉知到呼吸的全程,丹田上下起伏。
  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扩展到全身,把注意力慢慢扩展开来,放到你的全身,因为当你盘腿的时候,你把注意力扩展到全身,慢慢去感觉到,不要用意念去引导,只要保持明觉,就会发现你的全身是会随著呼吸、吸气,身体就好像气球充气一样,它会膨胀。当呼气的时候,它会像气球消气,吸气、呼气,它会有一个韵律,有一个脉动,所以你要先去觉察到。我们再配合法上面的体会,这样就可以见到法。
  但是,不可以意念引导,都是以很厉害的“自我”在操控它,“我”一定要撤掉,才能够看到自自然然的法。最初可以从鼻孔这里开始,因为一下子就放到丹田,有时候注意力很容易放松掉,可以从鼻孔这一点开始,几次之后,移到丹田这里,然后再扩展到把你的觉知放到全身,把全身看成一个丹田,因为丹田的起伏比较明显,全身的起伏比较微细,当你的觉察力提升,就可以把它扩展开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这样就很容易掌握到呼吸的放松,以及怎么样进入“止观双运”。
  这一点要能够掌握、体会、实修到,再来就可以“止观双运”。当你在打坐,本来最初是从附近的一点,再扩展到比较大范围的丹田,再慢慢扩大把觉察力放到全身。第一开始要知道现在是呼是吸、是长是短,你要清楚觉知到。再来,就是要觉知到丹田是自然的起伏,当你最不造作、在睡觉时,都是自然的起伏,宇宙的收缩、膨胀与宇宙的流体,本来就是很自然在脉动,它是一个流体,我们的身体跟宇宙都是自然在流动,但是我们的觉察力太粗糙,没有去觉知到它。
  现在要放下种种的阻碍、种种的造作,然后心静下来去看到。事实上,你的身体每一个当下,它都在膨胀、收缩,随著吸气扩大,随著呼气再缩小,一呼一吸,我们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都是在变异变化。如果你不太容易立即去觉知到全身,因为丹田的起伏很明显,可以从这里比较明显的地方,然后慢慢扩大,再来放松到全身。
  也可以把你的注意力,不一定说要放在哪里,你可以去觉知到某部分,它都一样是在收缩膨胀。再来是呼吸的脉动,然后再去体会到心跳,我们身体里面的脉动,呼吸的频律一般是一分钟16次左右,但是心跳是一分钟72次,我们身体里面的这些肌肉、血管,它都是随著心跳的脉动在脉动,又更微细。所以,如果你的觉知力更好或是越来越提升,也可以觉知到你全身上下,都是跟著心跳的脉动在脉动,也就是我们全身里面,就像海洋的波浪,它都在脉动、脉动、脉动,……。
  所以,丹田是比较初步,因为是越来越微细、越来越深入,而丹田算是比较粗的,当你的觉知力越提升之时,要觉知到越微细的,从丹田再觉知到全身的呼吸、呼吸的频率。但是,因为呼吸是明显在收缩膨胀,事实上你会觉察到呼吸的频率好像是另外心脏的频率。你的觉察力一样,它是一体的,也一样可以觉察到。如果你不容易觉察这些,看你要放在哪一部份都可以,最重要是能够去看到你的身心,它的每一个刹那都是一直在脉动,每一个脉动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个脉动就是一个生灭,每一个脉动就是一个生灭。
  最重要是体会到我们的身心就是一个流体,它本身就是一个无常法则,一直在流动、刹那生灭变异。以后我们要再更进一步去体会到我们的身心,跟整个大自然的密不可分关系,从点、线、面、全身,然后还要再放大到整个虚空。
  最重要就是要放松,不要去操控它。事实上,所谓的呼吸停止,但是微细的身体脉动、心跳还是有啊!我们讲说如如然轮动,肌肉微细的脉动,一样都有,慢慢这些步骤纯熟之后,再来要把整个注意力扩展到整个虚空,就是内身、内受、内心、内法,再扩展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现在先从点、线这样开始,扩展到全身的觉知,你能够觉察得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方面你能够体会到,就可以掌握到呼吸的要领,以后点、线建立起来了,才能扩展到面跟空间。
  在觉知的当下,还需不需要去注意你的呼吸呢?这等于说是一心能够两用吗?如果能够很自然的觉察,你就觉察;如果不能够,就只要注意你比较能够清楚感受到的自然生灭脉动,最重要就是要去体会无常生灭变异,只要你会应用,处处都可以体会到“无常法印”,。前面这些都只是方便的前导而已,重要是心静下来,去观、去体会呼吸的一呼一吸、心脏的脉动,都是自自然然在生灭变化,都不是“我”所能够掌控的,要进一步先体悟“无常”,然后再去体悟“无我”,事实上“无常”就是一个流体,一直在生灭变化,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心跳,就是海洋的波浪,一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一浪一直的过、一直的过。
  所以,我们全程的生命,事实上都是每个刹那一直流动、一直变异,要去体会到每一个刹那生灭变异,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身心放松,因为无常生灭变异,只有在当下这一刹那,你才能够体会到。当你能够慢慢进入,回到当下这一刹那去体会,就可以进入到言语道断的世界,因为就只有当下这一刹那在生灭变化,当你体会到刹那的变异,然后它这一点会不会停下来?不会停下来的,它会一直跳,一直在跳、在动,一直在流动变化。
  因此,只有每一个当下刹那而已,当你体会到这里,然后讲说现在体会到什么,当你在透过你的思惟、透过你的想像,透过你的语言出来,当你要说什么的时候,它又已经流走了,当下那一秒、那一刹那已经流走了。所以,当你落入语言、文字思惟,你跟当下现在的频率已经错开了。如果你真正进入实证,实际体悟 “无常”,你是言语道断,都是心领神会、全然的放松,只要你还有抓取、还有造作、还有想像、还有作意,都还活在“自我”的意念、“自我”的意识里面。“自我”的意识跟当下在生灭变化法则的频率,是没办法衔接上来的。
     唯有在一开始练习之时,就把“自我”操控、“自我”意识放下,也就是一开始就要练习“无我”了,你就要放下啦!这样才能够体证到“无常生”灭变化的流体,它都是每一个刹那在生灭变化。所以,当你慢慢用功到比较深度之时,就可以去体会看看,当你起心动念去想其他事情,你当下在脉动的那一点就流走了,你就没有坐在上面这一点。所以,我们整个的修行,是要你慢慢回到每一个当下,要坐在无常刹那生灭变化的那一点上,这个很重要、也很深。
  有的人认为念头跟念头之间,如果把它切断,它就是一个“空”出来?其实那都是你脑海中的“空”而已。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打坐到没有念头之时,你就可以契入?其实那是“世间法”里面的定,都是见到“我”所要的世界而已,不是这样啦!实相就是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真理实相都是呈现在每一刹那。修“出入息念”是进入定静的一个手段,当达到定静的时候,就去觉知你内心或是外在的生灭现象。
  修出入息念是一种进入定静的手段。当你在觉知的当下,需不需要再去觉知你的出入息呢?如果你能够觉知到比较微细的,没有觉知出入息,没关系!等于说你能够注意到更微细的,没有去觉知粗的方面,没关系!我们本来觉知的“无常”都还很粗,范围都还很大。看到一个人老、病、死,我们说 “无常”;看到一个人发生车祸死亡,说“无常”,此“无常”都还是很粗。我们现在要把“无常”慢慢缩短、缩短,从原来几年的那种“无常”,然后缩短到在几天里面,哇!它起很大变化,然后再慢慢从几分钟就去体会“无常”,再把间隔距离慢慢缩短,缩短到每一分、每一秒,再进入到每一个刹那。
  “世间定”与“出世间定”的区别?就像两个人从六点开始打坐,这里是到八点,整个宇宙、整个时空的流变,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如果是“世间法”的定,著重在专注一点的定,都还锁住在一个所缘,定在一个所缘上面,等于它的时空就是定在这里。但是真正“出世间法”的定,是全然的放松、没有抓取,没有固定在哪一个点上面,它是跟著整个的法在脉动,跟著整个法流在脉动。
  无常法流都只有显现当下这一秒,真正“出世间法”的定,它是“无我”,然后慢慢要进入体悟到 “无修”,但这又是很深。现在要先能够体会到当下这一秒,真正“出世间法”的定,你是全然的放松,活在每一个刹那。出入息是引导你的心由比较粗的觉知,慢慢静下来、微细下来,你越微细、心越细越明,当明觉力、觉知力越高,才能够体会到每一个刹那的生灭变化,而且你的心要很柔软,才能够坐在这一点上。
  重点不是放在呼吸或是脉动上面,而是在活生生一直刹那跳动的那一点上,这就是心法的核心,你要去体会到,你要坐在每一个刹那的这一点上面,必须要身心柔软。如果身心不柔软、身心僵硬,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流体,你的频率不可能跟流体的频率搭上的,就像冲浪必须随著浪,它是随著浪起浪落,不是很僵硬的。所以,你要很清醒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才能够坐在无常刹那生灭变化这一点,这样就能够很清楚体会到无常生灭变异的法印。事实上,当你闻思的时候,有配合实修,就可以见法,心法要掌握到。
  如何对治昏沉现象?第一个打坐空间环境的空气新鲜、流通,也可以减少昏沉方面。事实上,要讲更微细的对治方法,昏沉是因为身心疲倦,于是身心也是绷紧的,当进入放松的时候,由于身体的自然运作是需要休息,于是就很自然进入昏沉,因为我们平常是在身心疲倦的透支情况之下运作,当你一放松,就容易昏沉。这样在平常时间可以选择在精神比较好的时段,洗洗脸之后来打坐,如果当你进入到比较微细的时候,就容易昏沉,没关系!看你要起来走路、经行一下,这样也可以。
  但是,如果是在七天或十天的禅修期间,昏沉方面的对治就是要有足够的睡眠,当身心的疲劳消除之后,才能够全然的放松。如果当你在打坐的时候,还有昏沉盖的这种盖住,打坐又要去对抗昏沉,于是身心会用力、会绷紧,没有办法全然放松,也就是你的身心不柔软,就没有办法坐在刹那生灭的点上,没有办法去进入 “无常”法流,没办法体证到无常法流方面。
  所谓的“心法”,是修行的核心、精髓、要领、诀窍。“有人在练出入息时,或是观腹部也好,观丹田也好,很多人常常引起一些禅相,譬如说风大,在我们台湾讲的就是气动,所谓的风大有两种,有人是感受到这个人在震动,有人是内部的振动,它是很有频率在振动,振动的刹那,每个人都感到很高兴,因为很舒服,这样是不是属于“世间定”?老师是怎么去处理这种事情?”事实上,这是要在禅修实际在做,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现在就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会产生气动的情况有几种原因,第一个可能是身心绷紧,气血有所阻碍不通,必须要透过一些比较强的震动,让我们身体的气血能够打通。第二个是以前所接收的讯息是错误的,认为有气动就是修行比较有突破、有进展,内心里面事实上是有抓取、有期盼、有所求,就会觉得气动特别强,打坐特别有感受、有体悟,这些都是在“世间法”的“定”下功夫。如果把内心的暗示、期盼放下,你的身心能够放松,在打坐的自然过程中,寻、伺、喜、乐的喜,会有比较强的波动,如果是自然发生的,没关系!
  因为全身会进入到“喜”受,亦即“禅悦为食”的禅悦,打坐的“喜”方面会产生,如果是自然产生,要保持不迎不拒的心态,一样如实观就好,不要认为说现在喜受很强、很好,就一直想要抓住,落入迎拒的心、落入抓取,落入 “世间法”的定、企求。事实上,喜产生、乐产生,一样都是如实的观它的生灭,生灭也是因缘生、因缘灭,在每一个刹那都是要看到缘起的生灭,再看到“无常法印”。
  如果你去抓那些觉受,在下一次打坐的时候,又会在一开始就期待,都是有所求,目的变成落入在“世间法”里面的定。进入寻、伺、喜方面,轻安的感觉一样要如实觉知,当下的身心状况也要如实觉知。进入如实观,就是你要看到,不管你的身、受、心、法,包括喜受、乐受,都是属于身、受的变化,也一样要看到身体的一呼一吸,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你的喜受、乐受,一样都是生灭无常变化。所以,不管身、受、心、法,这些的变化,在打坐的整个过程,都要去体悟无常生灭变化,无常生灭变化的背后,它就是一个缘生缘灭,又要更进一步去体会“缘起”。事实上,生灭变化里面讲的就是“性空”,没办法、也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状况,就是一直生灭变化。
  以上大家所问的很多问题,都是在打坐修行方面,可以帮助大家厘清,才不会落入在“世间法”里面绕,否则就很可惜。掌握到修行的心法、精髓、核心,然后在修出入息、打坐的时候,就能够去见法、体悟“无常法印”。
第四阶段--‘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心我入息’彼如是学
  第四个阶段是“‘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心我入息’彼如是学”,当你慢慢这样心愈来愈宁静,你的呼吸呢?“安息身行”,你的身心就会进入很平稳的状态,各方面的冲动、粗糙那些会没有了,你的身心进入到很稳定,就是“安息身行”。不是说呼吸全部没有,呼吸会进入若有若无、很微细的情况,“安息身行”就是身心很稳定、呼吸很微弱,身心进入止息的情况,但不是没有呼吸,它一样有微细的这些。
  这时候我一样一呼一吸,它再怎么微细或是说它停止,一样都要清楚的明觉,如果你的身心疲倦,到这里就是昏沉睡觉了。所以,为什么前面讲说要修好出入息,要有适当的因缘条件,这样才能够进入到微细的这些法,平时因为大家有在上班、工作,能够进入体会到多深,你就做多少。
第五、六阶段--觉知喜、觉知乐
  第五、六个阶段是“觉知喜、觉知乐”,当你在打坐的过程中,慢慢会寻、伺……,以后讲禅定的时候,会把禅思方面再解释一下,因为有寻、伺、喜、乐,你的心有宁静下来,然后最重要的“喜觉知”,就是“喜觉知 ”和“乐觉知”,喜乐方面的产生不是来自于你在练气功,在那里修练、在那里企求,不是这样!那一种都是属于 “有为法”的喜乐,如果是练出来的,那不是真的,那是抓出来的,那是欲望投射出来的,那个不是。如果真正有掌握到心法、要领,当你在观“出入息法”,掌握全身放松的要领,反而身体里面的气脉、气血方面的阻力越少。
  当你愈放松、愈无所求,身体里面的气脉愈能够通畅,能够很自然、很通畅的运转,当你越有企求、越有在努力,你的内心是绷紧的,内心的绷紧反而是阻碍气血流畅,反而愈慢产生“喜觉知”、“乐觉知”。当你掌握到放松的要领,看到自然的法,很快就产生 “喜觉知、乐觉知”。但是当产生的时候,不要又是被那个禅相转走,然后又在抓那个喜乐,你一样保持如实的观察觉知,然后呼吸这时候它会退为一种背景,但是你一样一呼一吸,一样都可以清楚的觉知到,这是“喜觉支、乐觉支”。
第七、八阶段--觉知心行、觉知安息心行
  “觉知心行”、“觉知安息心行”的“心行”,就是你当下的喜受、乐受,事实上也是一种“心行”的展现,要能够清楚觉知到现在当下的觉受,以及当下所起的念头,到现在很舒服、很快乐,都能够要清楚觉知到当下的“心行”。
  再来是“觉知安息心行”,第四个阶段的“安息身行”是属于身体方面的,第八阶段是“安息心行”,前面是身方面的安定,后面是包括受方面也稳定下来,不管喜受、乐受、苦受,都是保持一个客观清醒明觉去觉知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这时候身心的稳定,包括念头方面,甚至进入无念、舍念,纵使在没有念头的时候,也一样清楚觉知到当下没有念头。当下有念头、什么起心动念,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就是进入“觉知安息心行”。
第九阶段--觉知心
  第九阶段是“觉知心”,层次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微细,现在你的心能否保持清楚明觉,觉知现在当下心的状态,当下有没有迎拒的心?有没有抓取的心?有没有造作的心?都要能够觉察到。当下有没有我慢?有没有贪爱、贪染?有没有嗔恨之心?都要清楚觉知到。有时候在禅修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好像坐没多久,都有那么多的法喜,我怎么到现在都没有?……”你会在那里计较,或是打坐会要求快速、要求感应,要能够清楚觉知到那种企求之心,那一种贪爱的心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到。
第十、十一阶段--令心喜悦、令心等持
  再来是“念心喜悦”,如果你的内心里面有法喜,也要能够清楚觉知到。“令心喜悦”与第十一阶段的 “令心等持”,一个是心可动、也可静,当在动的时候,你也能够清楚觉知,在静的时候(令心等持),在心很平静、一种 “舍心”,你也能够清楚觉知。当然,心都要进入很微细,如果心很粗糙,是没有办法觉知到这方面。
  “觉知喜”是属于“受”,就是身、受、心、法,是要保持一个明觉,如果观心无常,事实上一方面因为是愈来愈微细,前面呼吸的无常,就要去体会。再来,“喜乐受”的无常生灭也要去体会,观心无常去体会到无常,心的无常是怎么样呢?要去看你每一个刹那的念头,念头的起起伏伏、刹那生灭变化,都是属于心的无常、念头的无常。
  “令心等持”就是内心平静、无念、清醒,亦即“舍念清净”的时候,也要很清醒的觉知。
第十二阶段--令心解脱
  “令心解脱”就是你的心跟境界不会黏著,因为很清楚观察你的心,当下有没有嗔、有没有贪?你都很清楚觉知,当境界现前考验的时候,会不会被境界粘著,你也很清楚觉知,当下心能不能解脱自在,你也可以清楚觉知,就是第十二的“令心解脱”。
以禅定、禅相方面来讲,因为事实上很多的禅定、禅相是很迷人的,结果很多修行人就是落入在、禅定禅相上面,然后在下座之后,就比较禅定、禅相怎么样,你的心是被禅定、禅相系缚住了,心都是没有解脱。
  当你的身心稳定,当下有没有贪、嗔、痴的心态,你也能够清楚明觉,这时候心灵是维持在相当高度敏锐、觉察的状况,这时候你就可以更进一步去体会。
第十三、十四阶段--观无常、观离欲
  第十三阶段是“观无常”,第十四阶段是“观离欲”,第十五阶段是“观灭”,第十六阶段是“‘观舍遣我出息’及‘观舍遣我入息’”,前面这些过程都是让我们的身心,就像磨刀、一直磨,越磨慢慢就越来越利,到后来就是深度的“止”之后,再作深度的“观”。
  深度的“观”就是更进一步去体悟微细刹那生灭的“无常”,把“无常法印”从原来比较大范围的观察体悟,然后进入愈来愈微细的观察体悟。当你真正进入到后面的“心念住”之后,才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很微细的当下,那一刹那一直那一刹那的生灭变化。这一种“观无常”,都不是用头脑去想像的,不是说在那里“吸” 无常、“呼”无常,或是说这是无常,你还在用头脑分析思惟,都是头脑里面的知见、名相。
  所以,当进入到身、受、心的高度品质,都是言语道断,当下只有体会、心领神会,你才是真正体证到“无常法印”。事实上,第十三阶段的“观无常”就是体证无常。当你体证到“无常法印”,慢慢看到我们往昔的颠倒梦想,一直在抓常、一直在抓我,于是你就会“厌离欲”。真正有去观察到、看到它的实相,“实相”就是整个法界的展现,在每一个刹那的实相是流动生灭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常体。
  真正的“见法”是去进入到活在每一个刹那,去坐在“无常”生灭那一点上,这才是真正的“ 见法”,别人怎样卖弄玄虚这方面,你也要经历过一些错误,才知道什么是正确,不过有时候一些错误,也是很好的经验,但是如果可以避免,当然我们要避免这一段的冤枉,反正走过了,也都已经是过去了。我们现在知道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是直接契入到核心的解脱法,这样就可以,反正过去的“ 归零”,过去是好、是坏,都没关系!它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让我们现在就直接“归零”,重新现在契入解脱法,所以再来“观离欲”。
第十五阶段--观灭
  第十五阶段“观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你这时候真正可以体证到涅槃、无为、空的世界,这是一个“灭” 的深义;第二个“灭”的深义,因为当下的每一点,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一直在生灭变化,你知道的那一刹那,它就怎么样?你知道的那一刹那,它就马上消失、成为过去,即知即灭、即知即灭,当你的心进入微细的时候,会去体会到你知道的刹那,它就马上成为过去,你知道的那个刹那,它就马上成为过去,即知即灭。所谓的“灭”,事实上它都是这样一直在生灭、生灭、生灭,即生即灭、即知即灭、即生即灭… …。
  所以,“无常法流”的体会,是真正坐在那一刹那的点上,所谓的“坐”是很深、更微细,这一点能够体会、能够做到,是坐在“灭”上面,一直“无常”的现在,因为“无常”就是一直刹那即生即灭、即生即灭,这时候还是有生生灭灭,亦即觉知到每一个刹那的生灭、生灭、生灭。当你这一点坐稳之后,就可以体会到永恒的现在,候就可以进入涅槃寂静,当下的每一刹那,它就具足,过去、现在都具足,都在这当下这一刹那,这是超越时空,这时候“时间相”才会断掉,你是活在每一刹那。
  前面的无常现在,还有生灭,还会有“时间相”,当你慢慢坐稳之后,就可以体会到永恒的现在,但又不是一般落入常见的常,与一般去抓住永恒的常,又不一样,就是会进入到一般讲说涅槃寂静,有时候会用一个“常乐我净”的常来诠释,但是那个“常 ”,绝对不是没有体会到生灭变化“无常法印”,一般众生所抓的那个“常”,一般众生是在抓不变化的“常”,这样知道吧?当你慢慢要经历过这些之后,每一个刹那的生灭点,你都能够掌握到无常的现在,再来更进一步坐稳,才能够坐在永恒的现在,就是“涅槃寂静”所讲的“常”。
  但是这里的“常”,绝对不是没有体悟“无常法流”、“无常法印”的那个 “常”。事实上,永恒的现在就是你都坐稳在每一刹那,生生灭灭变化的那个点上面,因为用语言文字来诠释,没办法把神韵传达出来,要进入实修实证就可以体证到,现在就把更微细的讲出来,所以“观灭”就是更微细的。
第十六阶段--“观舍遣我出息”及“观舍遣我入息”
  “舍遣”有两种意思,以两种层面来分析,如果是合为一致,就是断除种种的系缚、断除颠倒梦想。“舍遣 ”就是把种种的颠倒梦想舍除掉、遣除掉,种种的抓取、颠倒梦想都放下,清楚知道你能够放下种种的抓取,无我、无为的溶入每一个当下,接受每一个缘生缘灭,这是一种“舍遣”。另外一个“舍遣”的意思,“舍”就是放下, “遣”就是差遣,“遣”当作是一种承担。如果分成两个字,“舍”是一种放下, “遣”是一种提起;“舍”是一种放下,“遣”是一种承担。也就是能入能出、能放能提,能入三界、也能出三界,能出三界、也能入三界,能够入涅槃、也能够出涅槃的意思。
  如果是在禅宗“十牛图”里面,是最后面的第十个阶段,你不会执著在禅定、禅相上面,不会执著在一定要怎么样,不会的!你可入可出、可提可放,当你慢慢提升上来之后,就是所谓的生龙活虎、裟婆自现的情况。所以,当你修行到后来就像佛陀,一段期间的专心用功之后,于是“ 解脱道”跟“菩萨道”一起在实践了。“舍遣”就是已经进入到这样的阶段,一般你要从一、二、三、四这样下来,因为后面这些是愈来愈微细的,你粗浅的这些还没有做到,后面这些就会变成用头脑去想像,我们把“出入息念” 解析出来,当大家在实际应用,在家里就可以学著应用这方面。
  如果没有实修实证上来,一般人不清楚这些,很容易落入“喔!这是抓常”。所以,大乘讲涅槃世界、常乐我净,很多众生被文字所障碍住,在那里抓常、抓乐、抓净,只要“自我”不死,就没办法体证到“常乐我净”的我,只要还没有彻底体悟“无常法印”,没办法体悟到涅槃寂静那永恒的现在。
  为什么佛陀讲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住”?一定要掌握住体会、体证到现象的生灭现象,才能体证到涅槃寂静。如果你能体证到这里,纵然你去菜市场也是涅槃寂静,这是可修、可证、可达,绝对不是抽象的,绝对不是以头脑去预设,都是可以实际去修证到的。所以,掌握到“出入息法”这些重要的要领、原则,否则你再修十年,还是在“世间法”的“定”上面下工夫。当你有正确的闻、思、修之后,只要几次的这些训练,是可以见法的,所谓的“见法、断结、证果”都是可以做到的。
  要在实际做这方面,就能够掌握到心法、核心、要领。事实上,正确的闻思就会有正确的修,就能够掌握到“止观双运”,处处都可以见到法。现在大家可以盘腿方式坐著,现在开始练习一下呼吸,在呼吸方面的出入息念,今天先练习前面长呼吸、短呼吸,以及一切身行觉知这三个步骤。当在你练习呼吸的时候,先找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以你最舒服的姿势坐著就好,你要单盘、双盘、散盘都可以,或是如果你不习惯于盘腿,只要说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也可以,所以姿势方面不是重点,也不要为了一个打坐的姿势,然后常常撑著、在那里对抗,那都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