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海龙兽怎么死的:空海法师开示(五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0:30

空海法师开示(五十四)2010-08-18 15:57

精虫里面,它有分做前、中、后,真正的核心是在这里,这是它的能源,就像一个火箭的能源,这是它整个尾巴、像一只蝌蚪,前进是这样摆动它的尾巴,然后靠这样前进,它前面顶体部分,如果遇到受精卵,这一部分就是要破除受精卵那层膜,破除之后,这个核就会跟卵结合,会形成一个新的生命体。受精卵当受精,本来一个卵跟精虫结合之后,然后它就开始分裂,从原来一个受精卵,然后分裂为两个,就是受精一天半之后,它就开始分裂两个,然后不断的分裂,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它在分裂的过程,都是需要能源,母体本身就是会不断的供应能源,于是就不断的分裂,然后就这样慢慢的出来、慢慢的成长,这是五周大的时候,这八周、十二周,然后慢慢的成长。
  这是胎儿在子宫里面的特写镜头,这是整个母体的子宫,然后这是里面的羊膜,胎儿就浸泡在羊水里面,这是子宫里面的胎盘、胎衣,胎儿就是透过母体子宫的营养,透过胎盘营养的集合,然后透过脐带输送到胎儿里面,所谓“母子连心”、“母子连体”,这是生产的几个过程步骤,这是临生产的时候,一个妇女子宫的变化情况,这是没有怀孕以前,这是怀孕几周,这是越来越大,这是临生产前的情况… …,她整个体内的这些变化,这是正要生产的时候,这整个四个步骤这样逐步的,必须要打开、胎儿才能够出来。出来之后,就是助产士要做的工作,把脐带切断,胎儿也是一样,每个人的肚脐都会扎一个小结,都是在出生的时候,就要把它切开,这就是出生的胎儿。
  你看我们是这样赤裸裸的来到世间,“空无所得“”的来到世间,就是这样很单纯、很单纯,但是在这成长、教育的过程之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很多的染污,也是这样不断加入。小孩子眼睛的明亮、单纯,在大人的脸上,很难看到赤子之心,再来有的生命成长之后,我们看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六根,这是眼根,我们眼根的实际情况,在我们身体里面解剖出来,看眼球的转动,都是需要肌肉来牵、来拉,肌肉里面都一定有神经的传导,所以叫做意根。眼根,不是眼球本身就能够转动,它一定要有意根,以现在医学名词来讲,就是一定要有眼神精的传达,它才能够转动。如果眼神经遭受到破坏,纵然有这个眼球,眼睛还是没办法动、没办法看,“意根”能够透过眼根方面产生作用,这是眼球的整个构造。
  再来是耳朵,这是描绘出一个透视图,我们耳朵里面的实际构造跟位置是这样,这是外耳,然后这里有一个耳膜,进到这里面,这是三半规管的位置,这里是画出实际透视里面的位置,这是外耳道,这是耳膜、鼓膜,人家说耳膜破了,就是这个受损,就像鼓的那一层鼓皮,如果那个破了,声音就没办法正常传导,透过这一层鼓膜,传达声音来这里,叫三半规管。如果三半规管有问题、故障,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平衡方面会有问题,走路没办法平衡。所以,三半规管都有三度空间的,它可以让我们产生平衡,这是三半规管更清楚的一个写实。三半规管,严格讲,它应该是这三个都有保持垂直面。
  再来是鼻子,这是我们鼻腔里面,鼻腔里面有很多嗅觉神经,这是属于嗅觉神经,所以我们才知道什么味道,都是要靠嗅觉神经,鼻子里面有很多的绒毛。再来看舌头,舌头本身它不同的地方,负责不同味道的区别,苦味是在舌根,前面这是甜味,咸的是在两边,酸的是在更里面的两边,它是负责不同的,是舌头中间这里,这是味蕾,我们舌头的构造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味蕾,叫做舌乳头,都是负责味道的感官器官,这是我们身体里面实际的这些,这是实际尸体的解剖,我们一个一个器官的去看。去了解,这是属于所谓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再来我们看肌肉,就是属于身,身体的肌肉把它切半,这边是正面的看肌肉,表皮皮肤层那些都已经去掉,就是看那个肌肉,这是正面,这边是背面,这是正、反面,一起把它合并的,这是看各种肌肉。
  我们身那个肌肉能够动,能够这样屈身,组织都是很严密、严谨的,这是一个肌肉、肌肉素,组织都是很严谨的,再来就是看皮肤,我们平常都不觉得说它组织那么精密,它把这整个皮肤这些,你看里面的这些构造,包括一根毛,它都有相当精密的构造,也都不是你我在决定的,是整个自然法界的缘起,它会产生这么奥妙的身体,所以日本他们也拍摄一部“惊异的小宇宙”,就是介绍人体方面的一套录影带。
  前面是身方面,现在是意根方面,现在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中枢神经,就是我们的意根,意根就是我们里面的脑,这是大脑、这是小脑,这里下来就是脊髓,这一边是把脑剖半,从这样切开,然后看这两边,我们的大脑是有两边,就好像两个半球,这样组合而成的,两边各负责不同的左右手,右边的大脑是负责我们的左手,左边的大脑是负责我们右边的,所以刚好是交叉的。这是我们脑,这是背面,背面脊髓下来,这是整个神经系统,整个神经系统遍布全身,也等于是意根的传达,就是这样透过神经系统,我们从脑里面的脊髓,就是整个神经系统,脊髓会有缝隙,神经就是这样分枝,从这里分出来,如果脊髓有受伤、有压迫,或是有骨质增生,隙缝越小就会压迫到神经,隙缝越小、它就会越小,就会压迫到神经,这样就会引起神经痛。
  前面这是脊椎,后面这一张是再把脊椎解析,看里面的构造,都是很精密的保护膜,就像电缆有外层、里层,整个组织构造都是很精密,如果你不了解,不知道赞叹啊!越了解就会看到:哇!惊异的小宇宙啊!这么精密的构造,都不是我在决定、我所能够决定,谁能够决定它要这样构造?整个缘起甚深啊!组织构造就是这么的奥妙。一个神经传导的过程,这是感觉神经末梢,这是运动神经末梢,当它这里有接触到讯息之后,然后它会传达回来,它又会感觉神经,就是在整个过程里面,当它有接触到、感觉到神经,它会有一个来回传导,会传达到神经中枢,都是属于神经,然后它又会传回、下指令去动作,就像说你被火烫到,或是被电触到,你马上会怎么样?你会收回,马上那个动作出来,都是有经过神经的传导,这样它才能够起动作,有的是意识方面,但是有的是它本身就自然反射。
  如果触到电的时候,你还在那里判断,我现在该不该离?用头脑去想、去判断,变成是一个自我再去判断,已经太慢了!我们本身的身体触到电的时候,它就很自然的,自主神经就会马上起作用,一个是自主神经系统,一个是随意肌,每个都有细胞的构造,包括肌肉、骨头,还有那些血液,所有这些都是由细胞所组成,每个细胞是不一样、大同小异,但是基本的细胞,整个里面都是非常精密的,基本的构造、一个细胞这些,里面带有很多的染色体,生命基因的密码,都是非常神秘、非常奥妙,很深的,人类所想要解开生命、基因密码,你解开也只能解开部分,你没办法解开全部的。当你解开之后,还会再发现到,很多还是解不开的。刚才就是一个细胞果,就像前面这个细胞,它再把它做一个比喻,一个细胞就像一座城市,一个细胞里面的各种功能,组织架构都有,也有政府中心,也有警察,它的交通管道,也有化工厂--生产原料的地方,也有发电厂……,都有。所以,不要看这一个小小的细胞,然后它里面的构造,竟然是这么样的奥秘。
  另外一个系列幻灯片,就是人跟一棵大树的比较,大家就从实际去体会、去了解。当你真正好好去消化、好好去思维,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才会慢慢的消失,才会跟大自然和谐共处、才会尊重,不只尊重每一个人,包括动物、植物,你都会以平等心来尊重他们。所以,你看一棵大树,它很多的功能,这棵树能够产生果实、回馈世间,让众生受用,能够让众生来乘凉,又能够产生氧气,净化世间的空气。所以,有时候当我们我慢长养起来,要去比较。要去想想,我到底比一棵树好到哪里去?!我对这世间的贡献,到底有比一棵树大吗?它们无条件、无所求的,制造空气出来,就是回向世间,并不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才给你空气,它们是无所求的,然后来回馈世间。
  一棵龙眼树上面,结满很多的果实,来让众生享用,这是在台南的孔庙拍摄的,这个树都非常非常大,我们平常觉得动物的重要性都比植物们高,你看看它们在这里存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然后它们默默回馈世间,当我有因缘活著的时候,就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净化这个世间;一方面也给众生有个乘凉的地方,就是这样默默在回馈、默默在做,你看众生在这里乘凉、在这里跳舞,有没有去看到背后有很多大自然的因缘,在默默的支撑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去看到背后整个大自然的因缘,你在这里能够活活泼泼的跳舞,你也会存著一种感恩的心,你会跟整个大自然和谐相处。
  你看这些杉木林,它们也是一样水土保持、净化这世间,而且它们也是提供好的环境让修行者来住、来禅修,我们是向大自然借一个地方,可以遮风避雨,可以修行,这样就好。不会去大事铺张,把整个地面都翻过来,真正的修行者一定是跟大自然结为一体。这些树木,平常不认为我们重要,但是我们还是默默在贡献,你有需要就来,你也可以在这里经行,我无所求啊!你要看我也好,不看我也没关系!你感恩我也好,不感恩我也无所谓啊!但是,如果你在这里,能够产生一种快乐、法喜,我跟著你分享你的法喜,大自然一样会跟我们回馈互动,就是溶为一体,那些不是幻想,你真正珍惜大自然,你会跟他们和谐共存。
  这是在垦丁旁边的社顶自然公园拍摄的,我今天的处境,虽然已经这么的拮据困难,但是我还是尽量在扮演水土保持的角色,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全然的活,能够帮这世间净化,我就帮世间净化。这个香蕉,平常看它们没什么,但是我们也是这样,地、水、火、风因缘这样,有形成这些之后,刚好又有这样的适当因缘,我们就开花结果,开花结果就是回向世间,回向众生,回馈众生。所以,它们也一样在呈现缘起性空,一样呈现出来就是当它能够活著的时候,它就全然的活,能够回馈这世间,我就回馈。
  当我们在吃这些以后,要吃香蕉、吃什么水果,吃饭、饭菜的时候,我们每次吃这些,都是存著感恩的心,感恩这世间,包括动物、植物,它们都默默在为这世间,来尽一种回馈,大家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植物也是地、水、火、风、空,这些组合而成,里面一样有“识”,植物功能要蕴化它的水进行光合作用,都是要有“识”,六道是把动物归纳有情、归纳动物这方面的,平常一般宗教,包括佛教都讲六道里面,把大自然这些都忽略掉,事实上它们也是超越六道方面,真正要体会这些,你要体会无上甚深微妙法,你要看到大自然的法。
  我们当下有因、有缘,然后我们就好好的开花、好好的活著,有因有缘具足的时候,我们就结出丝瓜来回馈世间,它们都是生产者,它们是在净化空气,它们在回馈世间,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我跟它们就是溶为一体,感恩啊!谢谢啊!当我有有慢,如果有我慢,我就觉得比它们还不如。你看这一棵树,我虽然是一棵小小的树,但是我却是长一些果实,因缘具足的时候,一些地、水、火、风,缘起嘛!因缘具足的时候,我就长出一些果实出来,让众生来享用,来回馈世间。事实上,如果你会看,一花、一草、一木,它们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何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要看越来越深入,最不起眼的地方,都在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
  你看莲花,当我开花的时候,也可以让你欣赏;当我结果的时候,也可以让你吃,而且莲花本身全部都有功用。除了可以欣赏、可以看以外,再来它的叶子也都有作用,叶子可以泡茶,还可以包粽子,还有也可以用来蒸饭。荷叶也是一种中药,它整个都没有浪费,可以让你欣赏、可以让你吃,而且包括那个茎、莲藕,全部都是在供养众生,所以莲花从上到下,包括它在成长的过程,都在散布著法喜,散布著芬芳,来回馈这个世间。莲花可以欣赏,莲蓬一样结出果实让众生吃,下面这里有莲藕,又可以回馈众生。
  一棵莲花整个都是在回馈世间,问问我们自己:从小到现在各种的,都是在展现我是、我能,这些种种里面,都是为“我”、“我所”在努力,真是惭愧啊!对于断除我慢就很快,慢慢会体证到无我。
  这个叫做香水莲,是睡莲的一种,是比较新的品种,花型比较大朵,我一样啊!在净化世间的空气,散播欢笑、散播祥和、散播宁静、让这世间也是一样,美化大自然,美化法界,庄严法界。莲花也是一样在庄严法界,也在告诉我们都是缘起,各种因缘具足,我们就产生啊!当下该开花的时候,就全然的开花、回馈这世间。
  这是茉莉花,我虽然是一朵小小的茉莉花,但是我不必去跟它比,我不必去比大比小,修行不是要跟别人比,是跟自己比,像前面的香水莲,它也一样会散出香味,莲花本身就会散发出香味,满清香的,我茉莉花不会去跟人家比,如果我去跟人家比大比小,糟糕!我跟前面比起来,我就不敢开啊!你会自卑啊!所以,我不去跟人家比大比小,当因缘展现,我现在是这样的长相,我就全然的接受,我现在这样的当下,然后全然的该开花的时候,就开花;能够送出芬芳的时候,我就把芬芳回向这个世间。
  我们再看蜜蜂,蜜蜂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蜜蜂对世间来讲,它也是一个生产者,它本身可以产生蜂蜜,还有花粉、蜂王乳,当它在采蜜的过程之中,它也帮助世间这些植物传播花粉,蜜蜂它们怎么样呢?就好像说你滋长我色身,然后我帮你传播这些花粉,它们跟大自然是一种和谐共存、互蒙其利,一方面它们又可以做一些产品出来,回馈让众生人类来用。你看它们出来工作,然后脚上还带著什么?花粉,一方面它们采蜜,一方面它们也采花粉,就是在采花粉、采蜜的过程,又可以帮植物方面的,花粉的传播,花粉就黏在它的腿边,没有植物就不会有动物,植物可以不需要动物而存在,但是如果没有植物就不会有动物,你能够慢慢去体会这些,人类那一种优越感、万物之灵,自我膨胀方面,就会渐渐的消下来。然后你跟众生处在完全平等的立场来善待一切,我们能在这里活著,吸收大自然的空气,也是一样,地、水、阳光……大自然这些,我们默默在这里工作,我们默默在产生这些氧,来回馈世间。
  如果人类没有去看到大自然跟我们密切的关系,我们很多往往都是忘恩负义的,能够去看到整个这些,我们修行才不会产生我慢。我们慢慢要去看到,人类要跟整个大自然和谐共存,在这个角色之中,我们有时候要静下来,跟旁边一棵大树来比,大树它是个生产者,是个净化者,我们人类呢?到处就是在破坏大自然,走到哪里就破坏大自然,为欲贪、自己的欲贪。事实上,如果大家慢慢地把原始佛法这些,能够慢慢去消化、去体会,你会跟整个大自然和谐共存,会感恩的。你到哪里,真的会跟大自然和平共存,我们慢慢去体会,我们跟一棵树来比,真的有助于我们我慢的减少,还有助于我们重新以完全脱胎换骨的心境,来看这个世间,然后我们的我慢会减少,再来惭愧的心会增加,感恩的心会增加,我们也会逐渐地去爱护、保护大自然,这是我们大家的。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
  (第一节)“离欲、恶、不善法”你要离开欲界、离开恶(诸恶业)、不善法,才能够专精修习禅定,进入有觉有观的禅修。因为 “离”,能够生喜、乐,所谓“离”就是离开欲界,然后专心修禅定,自然会有喜乐出来,这样就能够具足初禅,就是初禅五支的寻、伺、喜、乐、一心。再来,二禅的境界是“离有觉有观”离开有觉有观,现代禅定的翻译就是有寻有伺。离开有觉有观,也就是离开有寻有伺,然后“内净一心”,进入“无觉无观”,事实上就是无寻无伺,这样会产生定,会有定力,你会生出喜乐,这是具足第二禅。
  再来“离喜”,就是离开“喜禅支”,“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 ”具足第三禅。“圣说及舍”就是进入一心,因此三禅的世界是乐与一心,具足第三禅。再来“离苦息乐,忧喜先断”前面的“喜禅支”已经放下了,“不苦不乐,舍”,包括第三禅的“乐禅支”也放下了。再来就剩下“舍,净念一心”,有的翻译作“舍念清净,一心”,就是具足第四禅。
  【法义分享】,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加上“欲界 ”就是合称三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出三界”一词,若用头脑从文字去解读,极易扭曲、极易误解。
  离开欲贪、诸恶不善法,才能专心禅修,就是前面经文所讲的“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就是 “有寻有伺”,“寻”就是找一个可以把散乱的心稳定下来的目标,如同飘荡的船,找一个可以把船稳定下来的柱子,“寻”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个稳当可靠的目标。而“伺”就是觉得这个目标、这个柱子稳当可靠,因此就固定在这个目标上,一心一意的用功。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我们讲说要初禅、四禅八定,记得!第一个阶段,你一定要熟练初禅,什么叫做初禅?你要进入初禅,必须知道初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当你初禅会了之后,后面的二禅、三禅、四禅,就可以很顺理成章的这样进去了,再来后面的五定到八定,就可以这样逐次的进入了。
  所谓“初禅五支”--寻、伺、喜、乐、一心,如果修行没有具备初禅功夫,你很难深入的,你要“止观双运 ”很难、很难,我们现在不是用哲学,或是推理、想像那些,你要实际去了解。这一次九月底的禅修,希望大家能够逐步体悟到“未到地定”,再来进入初禅、二禅,你能够有初禅的功夫,我们进入“止观双运”,就可以真的去如实观、如实去体悟,现在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寻、伺、喜、乐、一心,所谓“寻”,顾名思义就是有那一种找寻,是要去找寻到一个桩,就像船需要抛锚下去、能够固定,如果它没有在岸边靠岸,就要停下来、稳定下来,它需要抛下锚下去,然后才能够让它稳定。如果在靠岸边,需要寻找可以固定住的一个桩。
  我们的心,像是一匹心猿意马,到处一直在飘荡,飘东飘西,过去、未来,在那里幻想、在那里想像,一颗心有如心猿意马,像孙悟空一直翻跟斗,一直静不下来。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没办法进入“止观双运”,没办法“如实观”,你所体悟的无常、苦、无我,都是头脑里面的推理、想像、作意,还是在“自我”的世界里面。你的心要能够静下来,才能够进入如实观,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找一个稳当的方法,一个信用可靠的目标,然后把你的心固定在上面,把你的心猿意马锁在上面。在禅修的过程,动作方面也是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包括“身念住”、动中禅方面的一种动,事实上都是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下来,或是出入息方法,你从鼻头的这个点,还有到丹田,点、线、面,尤其最初的鼻头这个点,跟丹田的这个点,都是很明显的一种目标,就是寻、伺下的一个桩,固定的一个柱子,那个柱子让你这个心猿意马,能够系在呼吸上面,或是系在动作上面,都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个目标不错,能够最省力,事实上要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有八万四千法门,你觉得什么样的法门最简便、最简单、又有效,这样就好。如果有的人觉得说念佛,比较能够让他的心安静下来,透过念佛也可以,但是要掌握到诀窍,以后有机会另外再深入讲述。如果透过念佛,有的人喜欢持咒,持咒也是一种 “寻”的功夫,持咒、念佛……各种法门,记得!包括说你的经行,动作这些明觉,出入息的观察, “受”--各种感受的觉察,都是属于“寻”的工夫。当你找到一个目标,觉得很不错,这个方法很省力,你的心能够很轻松的安住下来,就是进入“伺”的阶段。
  如果方法很费力,会越修越怎么样?容易紧张、而且会累。如果你觉得紧张、会累,就有必要重新再找寻,因为那个方法未必理想。越理想的方法,事实上是越单纯、越简单、越朴实,这样越好。当你找寻到这个桩,然后觉得说:不错、很省力!你的心能够这样很轻松的安住下来,就是进入“伺” 的阶段。“伺”就是找寻到一个觉得妥当的目标,安住在那上面继续用功,意即已经有找寻到妥当的目标,继续在上面用功。再来,当他已经找寻到妥当的目标,然后心能够安住在那上面,就是“伺”,但是最初的时候一样会拉拉扯扯,就好像说你这个心猿意马,会常常的跑东跑西,于是你会觉得说:奇怪!我一坐下来,发现我的念头、我的妄念、我的杂念,怎么那么多?!那都是很正常的,它有时候又会跑走,就没有安住在当下。
  当跑走之后,没关系!又重新把它找回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又重新找回来啊!就把那个心猿意马再找回来。于是又再找寻、找寻、包括把那个心找回来,这个找回来都是要有明觉,好!再找回来,然后把它固定在一个目标上面,让它能够继续安住下来。所以,一般修行不得力,往往一个方法有问题,再来就是整个过程不知道怎么进入,再来是你用蛮力,好像在练功夫。如果你用蛮力,我们这个心猿意马,它那个挣脱的反抗力会越强,变成你在打坐之后,会浮躁、浮动、躁动,会浮躁不安,都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诀窍。
  所以,为什么“喜禅支”后面不容易进去?如果你用蛮力,就没办法进入“喜禅支”,这是一个重要关键。你要能够进入“喜禅支”,记得一个很重要的要领,意即要能够放松。最初在找寻的过程,难免需要一点拉,但是只要情况可以,你就是要能够放下、放松,慢慢因为找到一个地方,然后安定下来之后,就能够放松。记得!自然的放松,安住在一个目标上面,很轻松、很放松,“喜禅支 ”就会自然产生出来。“喜禅支”不是用求,不是用练功夫练出来的,你用硬功练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喜禅支”,你坐完会倦怠、会很累。
  身体方面,本来气血就是很畅通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绷得很紧,因此导致气脉、气血不通畅。我们平常身心就绷得紧,于是身、口、意都在冲动,急忙要做什么!急著要做什么!包括说要修行,我们说要放松,你也是很用力的要放松,那个用力就是没有把握到诀窍。但是,你也是要经过这个阶段,否则还是不容易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放松?就是因为没有放松,“喜禅支”才不容易产生出来。记得!“喜禅支”没有出来,就是因为没有放松。所以,当你真正放松、安住在当下,因为全身的放松、身心的放松,我们的气脉自然因为你的放松,于是很顺畅的在脉动、流动,这时候全身会感受一种微细的波动,呼吸的波动,还有心脏脉动的波动,你都可以感觉得到,包括比心脏脉动更微细的如如然轮动、那些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这时候你的身体自然会产生“喜禅支”。所以,你一放松,“喜禅支”它就会出来。
  当产生“喜禅支”,你安住在上面,“乐禅支”就会跟著产生。“喜禅支”与 “乐禅支”这两个,有什么不同呢?具体一点讲,就如同你刚签中一大笔的乐透彩奖金,会蹦蹦跳跳、非常高兴,此时的兴奋、快乐,说话是眉开眼笑,走路是飞跃似的,叫做“喜禅支”,当然这是一种形容。就像是昨天才刚签中奖金,然后昨天的快乐到今天来呢?一样会有快乐,但是那一种乐的觉受,没有像昨天那么强了,已经比较平稳下来了,你也一样会眉开眼笑,但是已经没有像昨天那么兴奋了。“喜禅支 ”的兴奋频率是比较高、比较大,再来慢慢的,“乐禅支”的频率是比较小,属于比较微细柔和的层次。所以,是先有 “喜禅支”,才有“乐禅支”。当“喜禅支”继续维持下去,就会进入 “乐禅支”,身心更安详、更柔和。
  在禅坐中,如果已经有喜、乐禅支,你是会面带微笑的。如果你在禅坐时,脸部表情纠结、一副苦相,即是由于“喜禅支”跟 “乐禅支”还没有出来,还在练功夫,还在硬碰硬的拼,没有学到放松的要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当你越有心要求,越是背道而驰。所以,禅定不是用硬工夫去求来的,若想要以硬工夫入禅定,越是没办法进入,因此掌握到诀窍之后,就是要能够放松,然后“喜禅支 ”、“乐禅支”自然会出来,这时候就会产生“禅悦为食”的禅悦、快乐,就是乐在其中。事实上,打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调剂,是一种充电。以前你的打坐,觉得好像很苦,很不容易成就,一提到打坐就怕腿酸,其实当你掌握到要领之后,“ 喜禅支”、“乐禅支”出来,就会产生“禅悦为食”。所以,你在打坐时,身体是软绵绵的,但是软绵绵不是软趴趴倒下去,而是你的身心很放松,不会僵硬的。
  因此,从你的脸像、从你的坐姿,就可以看出有没有入禅定?有没有禅悦?所谓寻、伺、喜、乐……就自然产生,当你有禅悦、又有方法,继续安住在上面,一心一意就在寻、伺、喜、乐的世界里面,就叫做进入初禅。当你一心一意的在寻、伺、喜、乐、一心的世界里面,进入“ 禅悦为食”,叫做初禅。寻、伺的过程要能够成功,是需要练习的,因为平常是因为我们的外缘太多,要担心的事情很多,佛陀当初引导大众修行,为什么成就都很快?因为大家几乎都是专业修行人,《阿含经》所里面讲的,都是针对比丘,因此真正的“出家法”、真正的 “出世间法”是在《阿含经》,里面都是针对比丘,也就是针对专业修行人,都是准备要修行证果的人,算是“证果班 ”。因为大家平常有上班、有工作,杂务比较多,心思会比较乱,一下子要进入到寻、伺方面,不容易!
  所以,大家平常早晚就可以练习著打坐,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学习寻、伺方面,找到这样一个窍妙--寻、伺,然后放松。包括说你要系住在呼吸上面也可以,你把它系住在呼吸上面,以佛陀、包括我个人这样经历过来,觉得用“出入息法”方面,以及“动中禅 ”方面,两个互相配合相当好、相当容易,而且很简便,大家平常就要开始训练。再来,前面有讲到要进入初禅的“离”,你要先有“离”的力道出来,所谓“离”就是你要能够放下那些欲、恶、不善法。当你平常在练习的时候,我白天工作、就工作嘛!如果你的闻、思、修,已经到达相当的程度,平常在工作中,也是在“未到地定”里面,所谓“未到地定”就是要有寻、伺、喜、乐、一心……这些,但是没有具足而已。
  一样寻、伺,专心在当下的、“置心一处”的工作,然后很放松在那里工作,一样都是在做寻、伺。所以,平常工作、上班的时候,一样可以加以应用--寻、伺,你一心、置心一处,专心在你当下的工作,包括你在炒菜,包括你在洗衣,包括你在扫地,当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在当下的工作,安住在当下比较明显的动态上面,当下都是在修行,大家慢慢的练习,要把修行溶入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再来,当你有时间可以放下工作,要静坐二、三十分钟也可以,这时候就更可以把寻、伺,喜、乐、一心这些,做的比较更精纯。本来平常工作的时候,你可能是在寻、伺、喜的情况,当你专心在打坐,寻、伺、喜、乐、一心,它就可能会出来。
  但是你要体会到打坐,就是要放下万缘、放下种种工作,以及胡思乱想那些,你都要把它放下,离开欲界种种的,包括说攀缘、攀缘心那些,你要能够放得下。如果你坐在那里,又再想股票市场的事情,没离开欲界是没办法的,包括现在工作很忙碌,最近工作多、接案多,当你要静下来打坐,也是一样要把这些工作都放下。这时候因为你能够放下,才能够进入寻、伺、喜、乐、一心,能够放下这几分钟,让你的头脑、意识能够清醒,经过洗涤这一种工夫,睡觉的品质也会比较好;或是说你要承担工作,你会有更高的智慧。所以,在我们动作的时候,该工作、该设计、该想的时候就想,能够放的时候、就放下来,就专心于类似一种充电,让我们的身心有一个休息的机会,你休息又可以走更长的路。因此,这些打坐对你的工作来讲,都会有所益助;对你的智慧来讲,都会不断的提升;让你对事情的看法、处世的稳重度都会提升的。
  所以,不要以为说这些打坐好像时间浪费,不会浪费啦!但是你要知道方法、知道目的,这样你的打坐才不会白白浪费,不会又在那里练工夫。一般初学者来讲,比较属于专注的初禅,光是要练工夫,就练得很吃力了,还要当下有无常的觉受、体会,要有“止观双运”,因此一开始,我们要有专注的时间,如果平常的禅定力已经很好,就可以立即讲述怎么样去止观双运。如果你的禅定力很好,就可以“止观双运”;如果禅定力还不理想的,要有专注的基础,当你专注下来、未到地定,有初禅的体验之后,你的心宁静下来、能够“一心”,这样就可以进入 “止观双运”。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禅定方面,事实上,如果你的心是凹凹凸凸的,你的心镜平常是这样凹凹凸凸,就像心猿意马到处跑来跑去,或是有贪、嗔、痴,到处这样跑来跑去,你的心镜没有办法如实观,你以为体会到了,其实只是在胡思乱想,或是一些推理、一些想像。所以,禅定方面就是让你动荡不安的心,能够渐渐地平静下来,就像脸盆的水,如果一直动荡不安,就没办法反射出实相。如果这摊湖水是很清净,又净、又明,它就能够清楚反射出来。事实上,打坐是帮助你的心能够静下来,当你的心是一面平镜,“一心”就是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如实观,如实的照见出来。
  我们平常的时候,透过“有为法”的修行是这样。打坐进入“一心”,再来能够进入“止观双运”,这时候也是让你能够进入“如实观”,当你慢慢的从初禅、二禅……这样经历过,再来证果。当你能够见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正到达阿罗汉。在还没有到达阿罗汉以前,你的心有时候能够进入平静的世界,但是有时候心镜还是会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这是还不稳定,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至少要有见法、证初果以上,才有可能与空相应,亦即要有初禅、二禅的一个稳定。如果你平常有禅定这些基础,懂得止观方面,你有可能可以跟空相应,下一阶段就要讲二禅方面。
  “寻、伺”是一个阶段,“喜”是一个阶段,“寻、伺”是不断一直在重复运用,当你稳定下来,后面的“喜、乐、一心”就会出来。寻、伺是要有用力的过程,就像你最初要拉那只心猿意马或是那匹野马、那头牛,像禅宗十牛图前面,你要去找寻、找寻,后来找到之后,还是要花费一番力量,去驯服那只心猿意马。所以,前面的寻、伺是要有用力的;再来,当你的心能够稳定下来,觉得“寻、伺、喜、乐、一心”已经能够稳定,因此现在那只心猿意马,跑到其他地方的机会已经比较少了,你就渐渐可以放下来。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不用再去找寻了,已经乖乖稳定在那里了,所以不用再去找寻;这时候妄念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了,你的心就是安住在那里,不用刻意再去找寻,因为你觉得说这样还是要很用力,还是会累啊!于是这时候会放下你的寻、伺,一样从头到尾维持放松的诀窍,一定要放松的。
  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亦即无寻、无伺,只有“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经文里面有时会讲说“觉、观 ”,如果“无觉、无观”就是进入二禅,亦即“喜、乐、一心”,事实上这两个是一样,但是微细的分别,等一下我们再讲述。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然后你放下“寻、伺”,只是剩下 “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的境界。不必还要再那么用力去找寻、去拉扯,因为寻、伺还要有用力。如果是呼吸方面,以呼吸为所缘,一样继续在呼吸上面,这时候你可能进入到“面”,所谓点、线、面。喜、乐、一心这些,它都会继续一样有,就是二禅。所谓 “喜禅支”,以几个禅支来讲,它是由粗到细,越前面的是越粗,越后面的是细,再来是越微细,到最后它是进入越微细。
  越粗,表示心行在越粗的情况之下,它是要用力。所以,当你渐渐觉得不需要“寻、伺”了,粗的、你就放下,我们的心自然会想要省力、要轻松,自然进入“喜禅支”,会觉得不用那么累了,但是“喜禅支”还是比较粗,频率波动比较大,当你欢喜过一阵子,就会比较宁静下来,很自然就会舍下“喜禅支”,而只有“乐”跟“一心 ”,就进入三禅。二禅就是喜、乐,当你再放下“喜禅支”,只有“乐”与“一心 ”,这时候就进入三禅。再来,当你继续坐下去,会觉得连“乐禅支”方面,频率、波动还是比较大,心还是有些用力,因为你越进入,你心的感受、敏觉度越来越高,会发现“乐禅支”里面还是有用力,于是觉得“乐禅支”也可以放下、可以超越,你自然会放下“乐禅支”,而进入“一心”,这样就叫做“舍 ”,然后“念清净”,你的念很清净,就是进入四禅,只有“一心”的世界。
  “一心”还是所缘在目标上面,如果所缘目标在呼吸,你还是一样,就是在点、线、面,在“面”与 “空间”都可以,你“一心”在此上面,这样就进入四禅。如果你要进入四禅,要出禅定,心的波动一样会从很微细的,然后慢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粗,于是会从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这样下来。
  就是初禅到四禅的一个过程。只要熟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知道怎么样进、怎么样出。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初禅,与“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寻、伺、喜、乐、一心”就是找寻,然后安住在此上面,属于偏重在专注,专注在“置心一处”上面。至于“觉、观、喜、乐、一心”呢?表面上好像一样,事实上它是有微细的不同,“觉、观”就是当下有觉、有观,注意!它是有观的,所谓“观”就是有去体悟。所以,当你具有闻思、以及禅修基础之后,在打坐的当下,事实上就是一种“止观双运”。在初禅的时候,是有止、有观,意即 “止观双运”,是见法、开悟的最好方法与阶段,你的心进入一种相当好且宁静、平静的品质,当下又去体悟法、见法。所谓 “觉、观、喜、乐、一心”是最好的一个见法阶段,意即初禅到四禅。
  接下来是“五定”到“八定”的阶段。当我们清楚了解整过程,修禅定就不会困难,否则很容易盲修瞎练。在我们不是很熟练的时候,确实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如何运用“觉、观、喜、乐、一心”,于是很多的禅定都只是在“寻、伺、喜、乐”,等于都在专注这方面,于是在专注之后,自然它会产生什么出来?产生很多的禅相,记得!所谓“ 禅相”是当你专注之后,很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相,包括有光明,或是像莲花,或是看到很多的一些相,都是属于禅相。很多人迷失在此阶段,以为 “我在禅坐里面看到什么……,我开悟了!我看到什么相……”其实这些不是真正的开悟,而是属于一种禅相。所谓“禅相”,严格来讲,都是属于一种幻相。所以,当你在打坐的过程,记得!不管你在禅修里面遇到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相,当然你可以讲出来,但是千万不要迷失在禅相上面,不要迷执在禅相上面,这些都是一种幻相,当你一迷执就很容易走偏差。因此,最重要是要“觉、观、喜、乐、一心”。
  要进入“点、线、面、空”,比较具有闻思基础的,就比较容易进入;有些还没有基础的,也不要气馁!有的人经过三天的禅修,就能够体悟到点、线、面、空方面,都是下过相当多的工夫。所谓“气动”方面,也是一种禅相,不要迷执在上面,如果气动是自然产生,就让它自然生、自然灭,不迎不拒。记得!“气动”背后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很多人在打坐的时候,也是在求“气动 ”,认为打坐有“气动”会一直抖、一直动,甚至有的人还会跳起来,这样就是打坐的境界很高,认为打坐很好啊!有的人不知其然的,就在想“奇怪?人家怎么坐得很高兴,坐到身体一直抖,而我怎么都没有?……”结果又在期求赶快要有“气动”的现象,这些都是错误的导向。修行不是在修那些打坐、气功、气动,不是这样的!都是容易落入“ 世间法”的禅定、禅相里面,以及有为、有求的境界里面,因此“气动”方面不要去求。
  如果在放松之后,我们身体自然气脉的这种动、如如然轮动,只要不是你在祈求的,没关系!让它自然生灭,就是看著它缘生缘灭,它也是在宣说无常生灭。但是,一般众生往往背后有祈求、有期待的一种心态,但是却不自知,于是在打坐的时候,也会要求气动,要求一些感应,执著在打坐有什么感应吗?有感应啊!有看到什么相?我们都有耶!都迷失在禅相上面而不知道。所以,修行的正知正见很重要,如果迷失在禅相上面,很容易进入在幻相的世界,修行就容易走火入魔。一直期待在禅相、幻相上面,于是修行会走火入魔,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然后有很多的祈求、期待,你要看到什么?看到什么?然后又一直有幻相产生。事实上,幻相是因为你的内心有所求,内心欲望投射出来,你不知道,以为自己看到什么、看到什么相,结果又迷失在此阶段,被自我所投射出来的幻相迷住了,然后就很容易产生走火入魔的情况。
  问题是,或许你可以看到贪,但是他不一定能看到,如果能够看到里面有贪心,就会出离出来;真正有见法,就不会迷失在这里,不会迷执在这里。所谓 “开悟”,并不是要求种种的禅相,而是“寻、伺、喜、乐、一心”,纵使没有任何禅相,但是有正常 “寻、伺、喜、乐、一心的过程,你的心慢慢宁静,记得!打坐不是在求禅相,不是要求打坐里面的光明相,什么相… …,不是那些啦!但是那些是自然的过程,它有、它会产生,没关系!不迎不拒。记得!心要不迎不拒,它有、让它自然产生,没有、也很好,打坐最重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要“止观双运”,不要迷失在路途中。这些现象都是禅修过程中,很多的枝节、插曲,但是很多人都却都迷失在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