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新闻话题 2011.04.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9:57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没有政府 比利时为何不乱阅读原文

没有政府比利时为何不乱导语:今年4月22日,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诞生。由于比利时的“无政府状态”已经持续满一年,该国从而成为全世界和平时期“无政府”状态持续最久的国家。…[详细] 作为欧洲心脏,欧...全文↓

没有政府 比利时为何不乱
导语:今年4月22日,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诞生。由于比利时的“无政府状态”已经持续满一年,该国从而成为全世界和平时期“无政府”状态持续最久的国家。…[详细]
作为欧洲心脏,欧盟总部和北约总部的所在地,比利时一直以“西欧发达国家”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自一年前内阁集体辞职后,其长时期“无政府”的现状却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
没有政府了,比利时会不会乱?在这个国家,究竟发生着什么?
比利时学生抗议无政府状态
2011-04-26 第 1637 期
今日话题
比利时正在发生什么
比利时居民反向骑车抗议
一多半富人和一少半穷人组成的国家
比利时有人口1060万,地域面积也只比北京大不到一倍。国家中有56%的人主要讲荷兰语,生活在国家北半部,还有34%的人主要讲法语,生活在国家南半部,剩下的10%左右是双语居民,大多生活在首都布鲁塞尔地区。
在历史上,位于国家南部的法语区曾经是发达的工业区,而北部荷兰语区曾是落后的农业区。这亦导致法语曾经是比利时的官方语言,不仅通用而且显得有身份。
但随着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革命,曾经落后的北部地区一跃而起,反而在经济上超过了南部地区,荷兰语也渐渐获得了官方的认可。这样北部地区就成了富人区,南部反而成为穷人区。
可想而知,双方互相不服,在各项公共政策和政治活动中互有攻防,并且都在努力把首都布鲁塞尔夺到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这亦是此次政治危机的导火索之一。
富人想和穷人“分家”
在北部居民的心目中,南部法语区简直成了累赘,以及高失业、不堪重负的高社会福利、衰落老工业的代表。
要知道,比利时的税负痛苦指数全世界第二(中国排第三),与之相对的,是比利时人享受的超豪华的(相对中国而言)国民福利:譬如北部地区出生的孩子,在三岁之内,政府每月送500欧元。至于医疗保险、家庭补贴等西欧福利国家常见的待遇,就不赘述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北部居民更富有,交的税相当一部分都被用来补助贫穷的南部居民了。
所以,北部居民一直认为,不公正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使得他们在“供养”南部居民。
双方长期谈不拢,政坛也就频频危机
经济上的差异加之文化上的不认同,再将矛盾具体到财政和税收以及社会事务等细节……这正是一年来双方谈不拢的主要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比利时屡屡发生政府危机的原因所在。
1988年比利时议会选举后,因为党派分歧,148天后才成功组建政府。
而在2007年6月选举后,直到2008年3月,才组建了政府。
……
由于没有一个影响力覆盖全国的政党,各政党只得一起组建联合政府。但由于南北双方对于财政分配等问题已经十分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发强烈质疑,甚至政府垮台。
“没有政府”的比利时并无乱象
比利时“薯条革命”
“火车运行得比有政府还好”
或许有人猜想:无政府之后,公交车不跑了,水电不能正常供了,广播电视也会停了,学校公园也得关门了……
比利时虽然长期没有一个“像样”的政府,运作却优于许多有政府的国家:预算通过,公务员继续发薪;火车、公交车照常行驶;个人与企业并未被加税。油价、货物税、退休金和最低工资得到调整。百年一遇的冰雪天中清道机及时出动,环卫人员准点清走路边的垃圾杂物。各国首脑如期在这里召开国际会议。2010年下半年,“无政府”的比利时当了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欧盟运转正常。甚至北约军事干预利比亚,比利时都派了F15战斗机参与。
比利时普通人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受到“无政府”影响,人们朝九晚五地上班,布鲁塞尔独具特色的巧克力店、华夫烤饼店如常吸引四方食客,青石路上驾车人依旧礼让步行者,节假日里人们照常休闲,一切都过得和一年前一样轻松。
并非真的“无政府”
说是“无政府状态”,比利时并非真的完全无政府。在内阁辞职后,由原总理领头的看守内阁依然在发挥效用,虽说无法通过重大决策,但在国王的帮助下,依然通过了2011年国家预算。
这件事情很重要,要知道,前一阵美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政府破产”,就是因为预算案通不过,直接后果就是公务员发不出工资,政府关门。而比利时避免了这一最坏情况的发生。
地方高度自治确保社会秩序
除了还有一个维系运转的中央政府外,比利时的一个重要特点也确保了社会秩序。
由于北部和南部互相争权夺利,随着几次修宪,国家权力不断下放到地方。在比利时,除了外交和国防以外,绝大多数的权力,也就是与普通百姓生活、工作相关的地方和行政权力都在南北部的议会手中,中央政府是不管这些事情的。虽然比利时联邦政府一年来不存在,但是南北部的议会和政府运转都很正常,因此比利时依旧运转良好。
比利时的病根在哪里
民众举行裸体抗议集会
历史因素:缺乏国家认同
比利时人在共同的“比利时人”这个标签下实际却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社群组成,这两个社群在历史上没有共同的社会或文化纽带,没有共同的语言。即使时至今日,除了共同的外部边境,其它社会分裂情况并未完全消失,这也注定了后来比利时国家坎坷的命运。
1912年,比利时法语政治家、后来成为首相的儒勒·德斯特里曾在写给国王阿尔贝一世的一封信里说:“请允许我告诉您一个事实,一个巨大的、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比利时人根本不存在。”
宪法演变:人为加强族群割裂
1970年,比利时宪法做出了重大修改,将国家的性质从单一制国家转变为联邦制国家。1994年的修宪更为激进,比利时社会基于语言分界线的极化状态从宪法制度的层面上固定下来。
除了国家被分为几大(主要是南北部)地区外,议员也被按照语言团体分开。按照这种复杂的国家结构安排,国家的权力划分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对于联邦政府的“抛弃”,并非比利时宪法改革的最重要之处,更要命的是,比利时“严格按照族群或语言的政治分界”将各个族群对立起来,加剧了冲突,对统一国家有害无益。
历史上,吃过同样亏的包括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这些大力承认“民族认同多元化”的国家,最终都难逃分裂的命运。
当然,这并不表示比利时会重蹈覆辙,但比利时式的联邦制,的确有太多问题存在。
结语:一位布鲁塞尔人说:“也许我们缔造了无政府最长纪录,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坏。如果政客不小心点,他们会知道我们比利时人不需要他们。”比利时人不是不需要政府,而是需要一个更好的选择。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今日头条】董碧辉:蒙牛到底想蒙谁阅读原文

董碧辉评论作者 251名学生喝了蒙牛的牛奶后,产生了中毒反应。到底原因何在?还没有查出来。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23日晚表示,在检验结果出来之前,并不能下结论为“中毒”,并表示早晨空腹喝牛奶等诸多原因均可...全文↓

董碧辉 评论作者
251名学生喝了蒙牛的牛奶后,产生了中毒反应。到底原因何在?还没有查出来。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23日晚表示,在检验结果出来之前,并不能下结论为“中毒”,并表示早晨空腹喝牛奶等诸多原因均可能导致腹泻。
导致腹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吃了巴豆,或者着了凉。就个别人的腹泻来说,如果他喝了牛奶,那么牛奶只是导致他腹泻的怀疑物之一。可是251名学生同时发生了发烧、呕吐、腹疼、腹泻等中毒症状,他们又都喝了牛奶,不需要请出名侦探柯南,读过小学的人都知道这个牛奶有问题了。可是照蒙牛的说法,不是牛奶有问题,而是喝法有问题。难道251名学生都是空腹喝的奶?要把责任撇干净,蒙牛最好送奶时再附上一份详细的喝奶说明书,说明不会导致腹泻的蒙牛奶的标准喝法:比如该晴天喝还是阴天喝,饭前喝还是饭后喝,热着喝还是冷着喝,热的话热到几摄氏度喝,是一个人躲起来喝还是和大家一起喝,如此等等。这么一来,只要不是按说明书的喝法喝的,出了问题蒙牛大可以一推了之,谁叫你不遵“医嘱”服用的?
蒙牛的话当诡辩可以,要蒙人不容易。乳业专家说了,“一般来说,奶产品中毒事件可能是在加工、仓储运输和奶源的三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但这都要在送检后才能确定问题的来源以及事件的性质。”现在蒙牛送检的牛奶结果还没出来,就这么蒙上了,一句也不提有可能是加工以及奶源环节出了问题,是不是太武断、太轻率了?
其实蒙牛奶出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4月22日,陕西省周至县马召镇一小学的18名学生,在饮用了当天早上发放的蒙牛核桃奶后,也先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难道又是空腹惹的祸?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批次牛奶取样,检测报告显示,当天学生饮用的蒙牛核桃奶指标全部合格。全部合格?那就只能让空腹来承担责任了。
这一次,检测结果会如何呢?蒙牛自然也希望再次让“全部合格”来救驾,以证明空腹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检测结果,自然什么可能也有。可能合格,也可能不合格。可是蒙牛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一纸“全部合格”的证明,还是蒙牛奶安全无毒的决心?
如果只是要前者,那还得继续朝蒙的道路上狂奔下去。可是要蒙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因为公众已经知道,有时候合格恰恰证明了某些部门的不合格。所以合格不可迷信。倘若蒙牛要的是后者,那么就别玩这种躲猫猫的游戏,真诚地面对发生的问题,该自己养奶牛就自己养,按最严格的标准生产、加工,否则,一次敷衍过去了,两次装傻充愣糊弄过去了,等到了下一次,难道还能安然闯过学生喝奶中毒的“三重门”?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垄断之祸】叶檀:中石化“天价酒”之后的两个追问阅读原文

叶檀财经评论人 4月25日下午,中石化集团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通报了“天价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结果。中石化党组免去中石化集团广东石油分公司鲁广余总经理职务,降职使用,对鲁广余给予经济处罚,已消费的13...全文↓

叶檀 财经评论人
4月25日下午,中石化集团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通报了“天价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结果。中石化党组免去中石化集团广东石油分公司鲁广余总经理职务,降职使用,对鲁广余给予经济处罚,已消费的13.11万元红酒费用,由其个人承担。
中石化的处理已经结束,但疑问并未就此终结。
第一,中石化的内部治理机制如何完善,如何杜绝日后出现类似的案例?
根据调查,去年10月,中石化进行“小金库”专项清理时,已经有人将天价酒事件举报到广东石油分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事业部。但鲁广余通过做账将酒转入广州石油分公司非油品业务渠道,进行虚假销售,抽回资金、应付检查。
有一系列的人士替鲁广余遮盖,有两家广州的酒业经销商进行虚假交易将货款打入广州石油分公司账户,实际上是替鲁广余个人垫资,有5家社会单位高价购买了这批酒,而后将货币打回给上述2家酒业经销商冲账,这显然是鲁广余人脉背后的关联交易运作,通过如此交易,一切不合法不合规之处消弭于无形。就在舆论质疑之后,4月13日,有媒体就此事采访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其新闻发言人证实2010年公司确实采购了数批酒,但称“这批酒是公司正常的商品购进,属于公司‘非油品’经营项目”,可见,直到4月14日中石化集团决定派调查组彻查之前,中石化广东分公司还在忽悠。
中石化不可谓不用力。在中国的石油石化巨头中,中石化最早使用SAP系统(一款用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软件,是全球企业管理软件与解决方案的技术领袖),将信息、人力、生产、资金管理视作重中之重,通过该系统实现资金集中、集中采购、集中销售等。然而通过天价酒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内部流程表面看来一切正常,但类似于鲁广余式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却可以通过种种手段玩弄数据,最终中石化的SAP系统可能远远偏离正常值,让所谓的科学管理成为笑话。
对于中石化而言,在天价酒处理之后的核心工作是,如何保障内部机制的完善,如何保证鲁广余们不再将可怕的消费当作成本计入公司的费用?如何杜绝利益输送,比如在国内用油紧张时却以低价出口到国外?
第二,国资委对于类似于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垄断国企如何监管?
从理论上来说,国资委是所有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的控股股东,代行控股股东之职。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国资委进行了业绩考核,对国资企业进行排名打分,同时也获得了国企红利的事实上的分配权,但所有这些考核却无法解决关键考核,就是国企的投资效率如何提高。
2009年年末,国资委试行企业“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新规,试行的结果不乐观:当时有媒体报道,在扣除股权、债务等资本的成本之后,至少有半数以上央企的EVA为负值。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赢利能力、效率低下的企业因此浮出水面,他们再也不能以赢利与规模夸耀于社会。这是国资委考核国企绩效、倒逼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但至今犹抱琵琶,结果更是神秘。如果国资委大力推进EVA考核体制,将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公之于众,这不仅是对国企的极大刺激,更是对国内纳税人、投资者一个最好的交待。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春光宣读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关于欢迎社会监督的有关决定》,决定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组织社会各界到中国石化了解情况。如果连中石化集团内部了解数据都如此困难,社会监督员们不知道该如何尽职?
看来,如果只能寄希望于大型企业出现一个又一个有良知的“深喉”来伸张正义,对于社会整体而言,这是多么高的动作成本!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医疗卫生】张田勘:器官捐献意愿登记应当预热阅读原文

张田勘《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近日表示,我国有望年内实现申领驾照时进行器官捐献意愿登记。黄洁夫表示,人体器官捐献者登记系统完善后,在申领驾照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选择捐或不捐...全文↓

张田勘 《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近日表示,我国有望年内实现申领驾照时进行器官捐献意愿登记。黄洁夫表示,人体器官捐献者登记系统完善后,在申领驾照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选择捐或不捐,以及捐献何种器官。“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这是人权问题,不存在不愿意就是不光荣这类问题。”
器官移植中的供体器官供不应求一直制约着器官移植的发展。这种制约造成双面负效应。一是由于生前没有个人口头和书面意愿,导致许多愿意捐赠器官的人,在可以捐赠器官时,如发生车祸的意外情况下,无法让自己的供体器官被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二是许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而死于多脏器衰竭。
因此,鼓励公民去世后捐赠器官已成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其中,在领取驾照时填写器官捐献意愿表就是一种做法。实践证明,在一些国家,采用这种办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供体器官,也能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是一种多赢的做法。
尽管领驾照时登记器官捐献意愿的做法是与国际接轨,但这种做法要在中国实行,可能会受制于文化习惯。这突出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和事往往有良好的祈福而非不利的预判方面,尽管后者也是生活事实。因此,当每个人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如成人、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或创业时,亲朋好友及所有人都会给予真诚的良好祝愿。考取驾照也相当于一个人步入新的人生,尤其是年轻人考取驾照,相当于另外一个成人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上,所有人都会给予良好的祝愿。如果在这个时候让考取驾照者填写若发生车祸意外时志愿捐赠器官的意愿书,会让人有一种不愉快的感受,甚至感到一种本能的恐惧。
另外,驾车本来就是一种高危行为,对所有考驾照者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驾车者养成安全行为是避免车祸的重要环节。如果在考取驾照的同时又要填写相关意愿书,就显得与安全驾驶教育有矛盾,难免不会引起考取驾照者的反感。
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要驾车就可能有意外,严重意外包括自己身亡和他人身亡。这是一种实话实说,但问题是怎样说才能符合国人的心理和做法。鲁迅曾提过两种祝福,一是孩子出生后有人祝福这孩子会升官发财,于是换来了众人的赞扬和高兴;若有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这虽是大实话,却会遭到众人的痛骂甚而群殴。
驾驶是一种高危行为,有可能出车祸而受伤和死亡。死亡会发生,于是提前征询,死亡后看你是否愿意死亡后捐赠器官。这种残酷的实话对于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和个体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人或东方人,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且在中国很少有死亡教育。因此在领取驾照时若被要求进行提出死亡后是否志愿捐赠器官的登记,对于中国人就显得格外艰难和敏感。
现在,与其马上让中国人在领取驾照时填写有关意愿书,不如先预热一下,让领取驾照者填写一项调查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不妨是:你能否接受在领取驾照时填写车祸死亡后志愿捐赠器官意愿书;或者是,你是否感到在领取驾照时填写车祸死亡后志愿捐赠器官意愿书是一种不吉利,甚至是一种诅咒。只有在弄清大多数人的想法之后,才能决定是否要全面推行这项做法。
此外,让公众在领取驾照时填写车祸死亡后志愿捐赠器官意愿书,尽管不是强迫,但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才能让公民愿意填写意愿书,并表态赞同捐献。例如,公民捐赠器官后,其器官是否能不被医疗机构当作盈利的资源来利用?公民在捐赠器官后,其亲属是否能在以后的治病中首先享有第一顺位的器官移植权利?
这些方面的担心并非没有理由。因为有无偿献血者的亲属在以后用血时遭遇种种麻烦、不便和高价用血的事情发生,并且不排除有医疗机构利用公民无偿献出的血液盈利,种种事端已经让无偿献血陷入信任危机。因此,在推行让公民领取驾照时填写车祸死亡后志愿捐赠器官意愿书之前,应当把制度保障方面的功课做足。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比较视角】山石:美国也择校吗?上大学贵吗?阅读原文

山石学者现在国内有一种说法:家长被孩子绑架,金钱、精力围着孩子转,其中很大的一条就是教育学费。有朋友问,美国是怎样的? 有时笔者会看到这样的说法:美国人不是这样子的,他们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不太...全文↓

山石 学者
现在国内有一种说法:家长被孩子绑架,金钱、精力围着孩子转,其中很大的一条就是教育学费。有朋友问,美国是怎样的?
有时笔者会看到这样的说法:美国人不是这样子的,他们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不太重视孩子的课外活动。应该说,确实有这样的美国人,主要是非洲裔的美国人。但是,大部分美国人还是重视孩子的教育与发展的,如果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很多国人很自卑,总觉得什么东西如果中国人喜欢的、重视的就肯定不好,外国人肯定不是这样。其实,可怜天下父母心,差别哪能那么大?
美国公立中小学免费,唯一的要求孩子有监护人、有个住址,哪怕父母、孩子甚至两方都是非法移民都可以上学。学生就学的学校严格按住址安排,地址一旦定下来就不能“择校”、不存在“择校费”。但是很多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很差并不适合下一代成长。两个办法,一是上私立,二是搬家,这么做的包括总统奥巴马。华盛顿的公立学校质量都不如人意,奥巴马也大概无法搬家,女儿只好上私立。私立学校的学费就可能很贵了,比如奥巴马的两个女儿的学校学费是每年3.2万美元。
如果搬家,当然是搬到所谓的“好学区”,那里的房子不论是租还是买一般都会贵不少。事实上,美国人买房子,如果有要上学的孩子,学区经常是首要考虑对象,然后才是房子本身,因此不能说美国人不“重视教育”。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公立学校的办学资金相当大部分是学区里房子的房产税,学区居民“集资办学”自然只允许住在本区的孩子上学了。房子贵本身也使得学校资金充足更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基本是个正反馈的过程。相反,一个地区一旦被认为是“差学区”学校就经常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那么孩子参加“奥数班”不?参加其他课外活动不?全民奥赛确实没有,但是少数孩子学“奥数”。美国家长一般会看自己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在该方面发展。给数学有天赋的孩子请奥数家教在美国也是偶尔有听说的。但是,应该说,美国家长更注重的不是文化方面的,是体育。这也是美国家长周末忙活的事情。学各种球类、游泳、滑冰、体操等等非常的多,也经常有比赛。同事之间如果有年龄相近的孩子,平时最喜欢谈论的也是这一类话题。如果有什么比赛,哪怕级别很低,家长不去观看都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去看孩子的比赛也是请假的最好理由,基本不会有领导敢否决。那么此类活动花钱不?非常花钱,很多孩子要参加各种训练班、甚至自己请教练,都费用不菲。美国是体育大国,从某种程度上,是家长和孩子的心血和金钱堆积起来的。
有人也许要问,能成为体育明星是极少数,家长为什么如此热衷呢?第一孩子要全面发展;第二对上大学有好处:体育好的考生会被优先录取;如果好到可以参加比赛给学校争光很可能学校会降低其他方面的标准,并且可能会减免学费甚至提供生活费等等待遇。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这些活动这么花钱,是不是穷人的孩子都没有希望了?是也不是。私人教练肯定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很多训练班会给穷孩子优惠、特困户可能免费。因此总的来说,美国家庭困难会为孩子的出人头地带来困难:学校不会太好,课外活动也经常无缘;但机会还是存在,有时候机会还颇多。
那么大学学费又是怎样呢?美国社会认为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人人有份,因此免费,连非法移民都不例外。但是大学有所不同,无论私立公立都是收费的,非法移民现在也基本不可能在美国上大学了,钱再多都不行,除非能“漂白”成为合法移民。学费的数目和学校性质(公立或者私立)、学生本人状况等等有关。总的来说,最著名的私立学校如常春藤联盟的那8所学校(包括大名鼎鼎的学校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以及国内读者可能比较不熟悉的布朗、宾夕法尼亚和达特茅斯)年学费每年4~5万美元,加上生活费没有6万难以下来;普通的私立大学学费也经常一年接近3万;公立学校分州内学费和州外学费,州外学费的分布和私立大学的接近,好的4~5万普通的2~3万,州内学费大概是州外的1/3。有人也许要问,这样的学费相对美国人的收入算贵不?笔者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数字:美国税前的家庭年收入的中值是5万。顺便提一下,很多美国家庭是单职工,因此家庭收入的中值其实和个人收入中值相差不远。
答案是肯定的,贵!事实上,大学学费太贵是最近经常上新闻的话题。那么这么高的学费美国人觉得划得来不?总体认为值得,因为只有高中学历的人年收入普遍只有2.5万,但是有本科学历的是4.5万。
那么如此高昂的学费如何处置?看到这,有人可能马上会说不是经常有宣传美国学生都勤工俭学自己出钱上大学的吗?非常不符合实际情况。基本也是某些人取中国情况的对立面闭门造车出来的。应该说,不少美国学生会出去打工,但是学生打工基本是最低工资,税前大概一小时8美元,一个全职的学生满打满算一年税后赚六七千美元就会累趴下了。因此除了极个别,学生打工能够补贴生活费就不错了,要交学费基本是天方夜谭。那么学费又是从何而来呢?
很多学校会给成绩优秀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奖、助学金,部分私立学校甚至给家庭收入低于一定程度的学生免费上学。但是能有此待遇的毕竟是少数,剩下的资金来源就基本是父母和贷款了。
美国政府补贴银行给学生提供低息贷款,并且学生正式工作前不用付款。但是,很少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毕业就背下巨额债务,很多父母会帮助孩子。帮多少自然是看自己的经济能力了,但是帮一半学费和给生活费还是很普遍的。
美国家庭孩子一般比较多,年龄也相差不远,就按最便宜的算,都帮一半费用那可就受不了啦。确实如此,因此很多家长一有了孩子就省吃俭用存钱给孩子上大学。这方面就真的是各显神通了。曾经有学生说她出生时她爸就花了1万元(20年前的1美元可不算少)买了股票作为她上大学的基金,眼光和运气都不错因此学费她父母全包。但是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运气和眼光,大部分家长会设立个账号定期存钱,很多金融机构也有这样的专门服务。
有趣的是,有的家长虽然有条件包了孩子的上学费用却不愿意做,原因倒也不难理解,他们想让孩子体验生活,不喜欢他们“饭来伸口医来伸手”。
也正因为很多家庭要为大学存钱,美国人其实普遍很节约,节约到经常喜欢贪小便宜,喜欢买打折降价商品甚至挖商家的墙脚。可笑的是,一有美国商店有人抢便宜货的新闻,国内网友的评论就经常说肯定是华人干的然后还和“素质”挂上钩,真是颠倒是非黑白。实际上,国人一般比较腼腆在这方面少有是美国人的对手。
也许你要说看来美国人和中国人差不多,确实如此,还是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今中外无异。那么美国的做法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呢?
首先“奥数”也好、课外活动也好,本身不是罪。主要是不要一窝蜂全民“奥数”,不要追时髦;作为家长应该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如果孩子学得开心不烦学学,如果不开心就千万别强求。
其次公立学校招生方面也可以学习。现在很多地方有很多所谓的外来人口,其子女上学很成问题。先别说都是中国人还分本地外来不合适,就经济上说,外来人口在当地工作做贡献也直接或者间接纳税,孩子在当地学校上学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也希望这方面的改革步伐快一些。
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工资也低,但是大学学费不菲,很多人开始问上大学是否值得。很明显,考虑到如此事实,大学学费不但不能再增加并且要适当降低。
更重要的是,国家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问题。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穷国,在节节升高的GDP数字前面,人民有权利说这是全国人民创造的,人民有权分享这个成绩,让全部有能力上大学的孩子都完成学业不是个过分的要求。
(新华每日电讯13版)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大家看法】陆铭:大城市户籍改革缘何裹足不前?阅读原文

陆铭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当前,中央高层已经下决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人认为,应该限制大城市的规模,而这落实到政策上,就是将放开中小城镇的户籍作为改革的方向,而对于...全文↓

陆铭 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当前,中央高层已经下决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人认为,应该限制大城市的规模,而这落实到政策上,就是将放开中小城镇的户籍作为改革的方向,而对于大城市,则以承载力有限为由限制其人口规模的增长,而限制的手段主要就是户籍制度。
在大城市发展问题上,很多政策都是基于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与科学研究(特别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的结论不符。人们总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太大了,事实上,中国的大城市从总体上来说人口密度低于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国际大都市,而且与全国的总人口规模相比,中国的大城市数量偏少。人们总认为大城市的发展会带来拥挤和污染问题,其实,只要管理得当,反而是大城市才可能发展大规模的地铁和公交系统,也更能够发展服务业。与人为地发展小城镇相比,大城市更有利于从总体上减少人口的占地和排污,也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规模经济。人们总认为大城市人多了,将增加失业和贫困,而研究的发现却是,大城市更能够创造就业和提高收入。人们总认为大城市发展只需要高技能劳动者,而不需要低技能劳动者,恰恰相反,大城市的消费型服务业需要大量低技能劳动者,这既有利于提升大城市的总体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研究发现,低技能劳动者在大城市获得的收入提升幅度要大于高技能劳动者,因此,如果人为地限制低技能劳动者进入大城市,不仅不利于实现公平,而且还会损失效率。
正确的认识未能用于指导实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在大城市,户籍身份是与教育、社保等一系列福利挂钩在一起的,大城市的人总认为通过户籍制度可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却未见得。
中国的大城市不可能将自己的边界封闭起来。无论怎么控制,人口总量仍然会上升。结果,无户籍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多。与本地户籍人口相比,外来人口收入更低,就业更不稳定,生活满意度更低,对社会、邻居和政府的信任度较低,而且还聚居在一起,这将给城市的公共治理带来巨大的成本。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如此大规模的外来常住人口在城市里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其实,城市化本身如果不带有福利待遇方面的身份差异,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与其将社会资源用于控制人口,并且造成社会分割和相应的矛盾,再来花资源缓解社会矛盾,还不如从源头上来促进有无户籍的人群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均等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和快速的城市化阶段,同时,在经济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时,大城市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口增长得快并不值得惊讶。总体上来说,对于大城市的人口扩张,应采取疏导政策。一方面,在城市内部,应逐步降低外来人口的落户门槛,特别是不应在落户标准中设置技能标准,而应主要以生活的年限、就业、缴纳社会保障和诚信记录等为标准。另一方面,要在地区间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减少仅仅为了大城市公共服务而进行的移民,否则,这部分移民会抬高大城市房价,限制那些为了更高收入和更好工作而迁移的人口,不利于大城市的持续发展。
为了持续地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应将人力和物力用在改善交通与环境,以及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是简单地控制人口来回避问题。对于城市人口规模,最佳的控制机制恰恰是在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推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比如日本的东京,也曾经认为城市太大了,于是以行政力量来限制城市发展,但结果是城市的竞争力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降低了大城市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带动力。这样的行政控制政策最终只能以放弃而收场。
中国当前的政策是在刻意地压低城市化的速度,特别是仍在控制大城市的人口扩张。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大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这些欠账如果不及时补上,将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国要控制的是那种没有人口和就业增长的城市土地面积的扩张,减少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这种问题主要发生在中、西部。而在发达的东部,城市将继续扩张。以为通过强化户籍制度就能控制大城市的人口总量,就能限制城市面积扩张,都是不现实的。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