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新课程改革带给劳技教学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09:28

新课程改革带给劳技教学的思考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黄俊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规定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必修课,我作为一名执教劳技课的普通教师,在近年来经历了课程改革学习的头脑风暴,深刻体会到过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教师应如何走进新课程,与现实生活接轨,我动了一番脑筋,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中充分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展开了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教学思路,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更新手工劳动不算知识的观念

我国千百年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人们重仕轻农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始终有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观念:手工劳动不算知识。所以,我们谁也没去刻意要求孩子会做什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得个好成绩,那就是优秀;绘画、作文拿上比赛名次,那就叫特长。不愁没个好学校上,有此足矣。学校评选几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劳技总是排在最后,考大学没有劳动技能学科,这是学校现状。可是,轻手工技能的社会弊端已经显现:有知识的人多了,拿着硕士文凭不见得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一些企业宁可出比硕士还高的价钱招聘高级技工,却往往不能如愿。忘了是谁说过,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是技工的竞争,因为技工是一切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保证。还曾听过一个比较:同样的汽车零件摆在那里,日本技工组装出来的车子就比中国技工组装出来的质量好,性能好。孩子并没有天生的惰性和手头笨,是我们把他们引偏了。为此,在教学中我先由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是改造人的,而是塑造人的,试看天下成功人士哪个不是身体力行才能取得成功的。劳动的树德、增智、健体、益美、创新作用是其他任一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在倡导重理论轻实践的今天,劳动教育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学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劳技≠劳动

劳技是一门手、脑、体并用,且技术性能很强的学科。它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趋势。它不是简单劳动的代名词。更不是单纯的手工劳动的重复。它是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现代社会竞争中对一个人的能力强弱标志。现在我们处在激烈的知识竞争时代,而知识又是学不尽的,所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例如:03届,有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时,成绩不是非常拔尖,但是对劳技课却独有情钟,而且动手能力也很强,平时喜欢动手做一些小模型、组装一些电子配件等。当年高考也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于当年年底自费出国留学,在国外这种竞争性极强的环境中,他并不像其他一些留学生那样,显得束手无策,他却不这样,除生活、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外,而且在学习之余,利用自己的特长,找到了一份收入较好的工作。

三、探索自主协作式学习的方式
   
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结合这一理念,我决定把成长的舞台还给学生,学生的各种能力不应是老师教出来的,而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反复训练、共同探究得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堂,而应成为学生的训练场。在课堂上我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1、和学生一起选择教学内容。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取向,不囿于课本。现有高中劳技教材(高一)提供的内容是识图与制图,而且牵涉内容又比较专业,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难度较大,且又感到乏味,因此像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全部学会是不可能的,选择哪些内容来学?每接一级新生,我都是从每班找部分学生咨询,根据学生的喜好、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比如,我就从教材中选取了一些与生活、数学几何中接触较多的内容作为学习内容,如识图基础、基本图形、正确使用制图工具等,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2、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过去的劳动技术课授课基本上是模式化的:引入、教师示范或录像示范、学生操作实践、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谈劳动感受、教师小结。虽有学生实践环节,但学生明显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只是机械地操作练习,不能真正体现手脑并用。鉴于此,我改变了这种课堂模式:课前和学生一起定课题,课上由学生先自学、自做,遇到问题先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解疑、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教师的台上示范改为台下交流,和学生同学、同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实践、去体味、去创造,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学到技术。如在《正确使用制图工具》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把现有的绘图工具——圆规进行改进,使每次在画圆弧的时候,不用刻度尺量取两脚之间的距离,就能确定圆弧半径,是否能够发明一种具有数字显示的圆规?教师成了学生的学伴,与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实践、创造,使教学过程成为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比如,在对《电子技术》中,晶体二极管为何具有单向导电的特征,只凭教材所述,学生无法真正透彻地理解,更不用说灵活运用它的特性设计和分析晶体管电路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对其进行了引导,与学生共同研究,借用学生已有的原子结构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得失电子情况,终于弄清了是由于原子结构决定的。目前在电子技术中,用来制造晶体管的主要材料是硅和锗,而这两种材料的原子结构核外最外层都具有4个价电子,在这些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微量的+5价元素(如砷),就会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而As最外层却有5个电子,多出的1个电子成了自由电子,视作为带自由电子的区域,人们把这种结构叫做N区。而同样在其中掺入+3价元素(如In),这种+3价元素,要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而达到饱和状态,这必然会向相邻的原子借用电子,当被借走电子的原子,就会形成一个空隙,人们把这种空隙视为正电荷,这种结构叫做P区。而晶体二极管就是把带自由电子的N区和带空隙的P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当把这种结构接入电路中,在电场力的作用下,N区的自由电子会向P区作定向移动,从而决定了电流方向只能从PN。从而把电磁学理论和化学中的原子结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晶体二极管为何具有单向导电的特征。学生也从此弄清了P区、N区构造的真正含义。

其中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学习一些复杂技术时,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看书,了解学习内容及技术操作要领,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确定本节课所学技术的正确操作方法,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每种技术内容都要求学生做出成品,成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可根据每人特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最后合成。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劳动竞赛,通过作品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来确定等级、评选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劳动热情。
   4、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让学生了解自己创造的劳动价值,增加劳动自豪感。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作品的设计制作,每学期学生都能做出不少精致的小手工制品,每次完成的作品教师都让学生保存好,鼓励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亲自拍卖。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社会,不仅有了经济上的收入,使学生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现场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技术的提高又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使我的教学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实施自主协作式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当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时,往往会给课堂带来惊喜,给教学带来无法估量的效果,也更坚定了我继续探索的脚步。今后,我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学习之路,跨入劳动创新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