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竿调性怎么选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室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27:3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室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四)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 谌业锋

摘自:《天津教研网》

  六、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必须遵循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一般的说,校本教研要体现以下基本的流程。  (一)聚集问题
    研究必须从问题开始。教学问题可分为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针对 “ 是什么 ” 提出的事实问题和针对 “ 应该是什么 ” 提出的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针对 “ 怎么做 ” ,基于事实问题与判断价值问题与判断而提出的问题。当前,新课程的教学观以及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此类问题很多,从操作层面上讲,形式化、表层化、平庸化的现象也大量存在,突出表现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是,教学中的问题能否成为研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问题意识,能否根据行为现象,发现并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当前,校本教研的首要策略是 “ 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 ” ,即不能把现象问题当作研究性的问题。研究性的问题必须是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假设的问题,要善于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中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进而聚焦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升华为有价值的问题。
    此外,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也要善于把教师个体发现和提出的并且有学校实用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把自下而上形成的问题和自上而下形成的问题,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课题,真实的校本教研的起点便确立起来了。
(二)教学设计
    这里讲的教学设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指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假想、策划及行动方案。
所谓假想是要凭借一定理念的引导,借鉴他人的经验,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推测的判断。假想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它是行动前的思想,是研究者从理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使研究活动具有预见性和目的性,一个好的假想,是解决教学问题、发现教学规律、形成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前提,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
    所谓策划,是根据假想,设计出教学行为变革的具体策略及步骤。这里讲的策划就是一种 “ 改变 ” ,即以教学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种策划虽然是主观性的,但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必须服从于 “ 问题的解决 ” ,最终服从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一番探究,能够使这种策划成为教学行为变化的依据。当然,这种行动前的策划并非一成不变,在行动中还可以作调整。
   根据假想,策划解决教学问题的举措,并形成行动方案,这便是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在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必须认认真真的落实。
(三)教学行动
  行动是设计方案付诸于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研究性的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这种行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能性,教学设计是行动前的假设,它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都要靠实践来检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要尽量按原设计行动,在行动中去验证,在验证中去研究,在研究中去改进。
   2 、要发现和寻找新的可能性,要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行动中要依据行动计划,又不能拘泥于行动计划,要根据实际状况,或者变化的形势,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根据的调整,乃至变更,反映到课堂上,就要求教师把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倾听学生的体验,洞察学情的变化,并敏捷地调整教学行为,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体。
  3 、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任何教育活动变革的价值取向都必须体现在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行动的最高原则。验证和探索只有在学生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实效性。
(四)教学反思
  某一教学问题研究基本结束,必须进行总结,这一总结既是问题的终结,又是过渡到第一个问题研究的中介,这一环节中研究者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 、整理和描述问题研究的概况,研究者要回顾问题研究的全过程情况,进而进行去粗取精的剪裁,整理成典型案例,要特别重视那些有价值的教学情节、细节或教学中段。其表述方式可采取叙事性研究的方式,即 “ 我讲我的故事 ” 。
    2 、在回顾与整理的基础上,对问题、设计与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要从理性上探讨各种教学事件所隐含的理念。揭示带有规律性的教学经验。
   3 、反思原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或 “ 失误 ” ,从而进行新的思考、新的设计。校本研究不可能凝固在某一个问题研究的 “ 成果 ” 上,而是一个不断自修修订自我完善的过程。上述四个环节,构成某一教学问题研究完整的片段,这个片段从时空上,长者可以以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为单位,短者也可以以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为单位。
    校本研究的过程应该是问题 ---- 设计 ---- 行动 ---- 总结的循环往复。
   七、构建校本教研的制度体系 ----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应当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句话,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秩序。以往为什么会出现 “ 穿新鞋走老路 ” 的现象,原因是教学管理模式未改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答案只有一个 ---- 赋予自主权。因此,要建立教学管理新机制,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应该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服从他人,教师应该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教师是在由社会发展所牵动的教育改革当中,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是以校为本的,对教师来讲,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教师应当给予帮助,给予宽松的环境。
      关于制度建设,专家认为,首先是理论学习制度,专家提醒: “ 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论思维。 ” 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这种理论学习,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其次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三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校本教研要长期持续的开展下去,既要依靠思想情感的发动,也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以 “ 教师为本 ” ,要从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努力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2 、理论学习制度。
    3 、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4 、学校内部教科研的交流制度。
    5 、学校内部教科研的服务制度。
    6 、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不在于 “ 卡教师 ” ,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制度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重建也好、改造也罢,都必须从学校教研发展的实际出发;可以先从构建某一方面的具体制度入手,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一定要倾听教师的意见,防止少数人做 “ 制度文章 ” 。凡出台的制度,一定要经过教代会审议通过。凡能推出的制度,一定要 “ 照章 ” 办事,要坚定不移的执行,防止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诚然当前开展校本教学行为研究还存在着时间、经费、技术、评价、资料等诸方面的困难,但是,只要学校校长及其管理者们,把抓校本教研,作为抓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群策群力,一定能扫除障碍,走出误区,让学校教师们在改革教研的行动之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