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亚竿的长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室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50:36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室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一)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 谌业锋



摘自:《天津教研网》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及特性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 校本教研 ” 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其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 “ 为了学校 ” 、 “ 在学校中 ” 和 “ 基于学校 ” 。因此,认识论意义上的 “ 校本教研 ” ,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 校本教研 ” 是一种研究方式。 “ 校本教研 ”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的内涵是行动研究,强调的是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相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



“ 校本教研 ” 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 “ 校本教研 ” 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 校本教研 ” 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从本体论角度来看, “ 校本教研 ” 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 “ 校本教研 ” 给了教师这种机会,使教师在研究态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 “ 此在 ” 的乐趣和 “ 当下 ” 的价值。



(二)校本教研的特性:



1. 校本性



“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 ,意味着校本教研是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学校自身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安排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校长、行政和各学科教师。那些专业研究人员、上级部门的领导、社区和家长对学校可以做宏观的要求或具体的指导,但他们仅仅是同盟,也许会起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取代校长和教师。



为了学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基于学校。学校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 ① 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 ② 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在学校中。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是指教师自身,校本教研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本人与自身教学行为的 “ 对话 ”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所研究的是自身教学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从研究的功能来看,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自我觉醒,自我开发,自我提升。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2. 科研性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并科学地组织实施课题。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3. 人本性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离开了人本、生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畸形,一种变质,背离了校本教研的真义。因此,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



4. 牵引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都必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教学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研究,带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



5. 依托性



与一般科研不同的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是课题的主持人,专家是顾问或指导者。但这并不等于学校可以完全不需要或排斥专家或科研部门的指导。相反,学校还必须充分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各级教研人员、高校专家来规范学校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科研层次和办学效益。校本教研要求以学校为主体,倡导 “ 教师即研究者 ” ,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实行 “ 关门主义 ” ,拒绝外援。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合作,不但能形成互补,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证。尤其是在校本教研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项试验刚被提出和实施的时候,教研室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三) “ 校本教研 ” 是学校和教师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 “ 唤醒 ” 、是一种 “ 体验 ” 、是一种 “ 视界融合 ” 、是一种 “ 对话文化 ” 。



1.“ 校本教研 ” 是一种 “ 唤醒 ” 。 “ 校本教研 ” 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 “ 唤醒 ” 。



2.“ 校本教研 ” 是一种体验。 “ 校本教研 ” 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的生命的展开过程。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过程的体验。



3.“ 校本教研 ” 是一种 “ 视界融合 ”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文本的视界,课程、教材;一是学生的视界,学生现实经验。



“ 校本教研 ” 强调的是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达到这二种视界的真正融合。



4.“ 校本教研 ” 是一种 “ 对话文化 ” 。阐释学的逻辑是一种 “ 对话式 ” 的逻辑,从这一点上来说, “ 校本教研 ” 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 “ 对话文化 ” 。这种 “ 对话 ” 的本质是一种 “ 共享 ” ,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



(四)校本教研的从本质上说是行动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理论研究是通过许多现象或大量事实的收集、整理,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行动研究则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教师的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 1 )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在研究中已不再是单纯知识传授者和被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教师可以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改进教学,提高行动效果,丰富教师的行动策略,自主经营课堂,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不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研究成果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 2 )研究的实践性。教师工作是在学校教室,教师研究不是在书斋,不是单纯地收集整理资料,而是从实践需要出发,在教育现场情境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处于最有利的研究位置,是问题的第一个遇见者和解决者,拥有最多的研究机会。



( 3 )研究目的的行为指向性。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提高行动质量、增进行动效果,是为了行动而研究。这意味着教师开始主动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关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为教育活动创设最佳情境。所以整个研究过程都是在行动之中展开的,始终没有脱离教育的情境,并以行动质量的提高作为检验行动质量的标准,以求教育行动的改进。



( 4 )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性。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是: ①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② 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捕捉、筛选、提炼、加工经验和做法。 ③ 把研究成果作为一笔宝贵的智慧资源,再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整个研究过程紧紧贴近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