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4研究所领导:军旅生涯之新兵连的包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22:09
1988年早春时节,在新兵连苦熬了三个多月后,学习后勤和电缆专业的新兵先后两批下到了不同的连队,学载波的仍旧留在原地继续载波专业的学习。似乎是吃饭的人口少了,“吃粮”负担轻了,新兵连的伙食开始有所转机,看得见的是白菜炖粉条的菜盆里渐渐有了油的光泽。有时,有慧眼独具的“福将”还会“大海捞针”般捕获到一两片硬币大小肥嘟嘟的猪肉片。那兴奋劲儿,如同今天抽到大奖的人,非用筷子尖挑着颤微微的肉片儿“唉!哎!哎!”着显摆一番。

    那天晚上,对于我们一区队全体新兵来说,简直是得到了老天的眷顾。当我们进入饭堂的时候,其它区队还在整队唱《说打就打》的战歌。一进饭堂大门,真是天大的惊喜,硕大的蒸笼升腾着鲜香的热气——天爷!——吃包子!!——连长发了慈悲了!!!

      很快,在区队长的一声招呼下,我们利用其他区队还在行进路上的关头,很快操起“家伙”,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

     “令行禁止”是部队优良的传统作风。吃饭也不例外,需要听从炊事班长的统一“号令”。新兵们一个个围站(新兵吃饭没有板凳)在各班的圆桌前,无不焦急的等待着“冲锋号令”。

     炊事班长李逵一般黑着脸立在笼屉旁,手里抄着炒大锅菜用的铁铲子,啥用途我说不清楚,但那模样简直就像“粮食仓库”的“守护神”。战士们眼巴巴看着他,他的两只眼睛也一直虎视眈眈审视着我们,似乎是一场无声的对质。平时,新兵吃饭,谁敢扔点馒头米饭,若被他发现,屁股上准会被挨上两脚。终于,我们听到了宣布声:“每次只能拿四个!”乌拉!什么?看来,革命早期战争年代“子弹是限量”,这包子未必就能可着劲儿的造!

    抽着鼻子闻一鼻子香味儿的功夫,两列纵队迅速形成。勇敢点的抢占了“有利地形”,斯文点的被挤在了身后。毕竟是革命战友加兄弟,前面的慌忙又把后面的扯到自己的前面……转眼间,两列纵队潮水般退去!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我敢说,一个不愿意动脑筋的兵绝不是个好兵。好小子,众目睽睽之下,郑州籍的鲍湛把手里滚烫的包子排成一排,先是在每个包子上啃了一口,以拉手风琴的手法,一开一合,将一排四个包子内烫人的热气挤压得干干净净。而后,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如此“金点子”一出手,大家纷纷效仿。有咬急的,包子里的肥油“滋!”的飞溅出去,烫得是呲牙咧嘴。有更聪明的,用筷子把滚烫的包子“糖葫芦”般串起,再就是吹口琴般“1234”个个击破。肥厚的汤汁儿流到饭盆子里便是,最后用米汤涮了不失为“高汤”。我之所以说是饭盆,是那种比家用的饭碗大得多的“载体”。我便有这样一个很是有气魄的饭盆,以一当十,气吞山河。这饭盆陪了我多年。日后,我的一位会画漫画的朋友还专门为我和饭盆画了一幅漫画,旁白是:饿时当碗,战时当盔!再看我的那些朝夕相处的兄弟们,我敢断言,如果大家手里的包子真若是手风琴的话,声势之浩大,共鸣之强烈,定能远远超过中央音乐团的《黄河大合唱》。彼此间,谁都顾不得说话。嘴里嚼着,喉咙里咕哝着,眼睛里还不时瞅着远处的笼屉。随后,一个个走马灯般穿梭在饭桌和笼屉之间,想斯文都斯文不起来。不怕大家笑话,说实话那天我也是慌乱一团。当时,我“忙里偷闲”迅速数了下笼屉,总共八笼,一个区队三个班,三个区队,每班还不划一笼屉,真恨不得自己是头骆驼或者变成一只袋鼠。如今回想起,多少有些“吃着碗里看着锅里”“霸天虎”般的羞惭!

     当我们一区队即将发起第三轮“攻击”的时候,其他两个区队的兄弟才排着队到饭堂门口,正“蒙在鼓里”唱饭前最后一支歌呢!

     炊事班长一看情况不对,审时度势,果断作出“战略决策”:“每次之能拿三个!”……

    不错,那天吃包子我们一区队抢了个“第一”,自己在连续干掉十三个包子后,不得不遗憾的面对“弹尽粮绝”的事实而“打道回府”。用今年春节小沈阳在今年春节晚会上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死了,钱却没花了。知道吗,我那会当新兵最大的痛苦是什么?肚子还没填饱,包子却没了!尽管有遗憾,其实那天最为得意的就是我们区队长(老兵兼任),他离开饭堂时,冲我们挤了挤眼,我们屁颠儿屁颠儿跟了出去!

    对了,那天的包子是一咬一兜油,丸子肉,茴香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