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collection51练级:图解56个民族——布朗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55:30
             布朗族,有人口8 2 2 8 0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布朗族地处海拔1 5 0 0 米至2 3 0 0 米的亚热带山区,群山峻岭间密布着参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里雨量充沛、四季无霜,盛产桐油、香樟等经济林木。布朗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旱稻、棉花与茶叶,其聚居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料产地之一。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茶山飘香
        布朗人善种茶,大自然也赋予他们发展茶叶生产的独厚条件。在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一带,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长势一派生机,是云南大叶种茶的重要产地。采集大叶种茶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熟等精细加工,可以制成清香馥郁的普洱茶。普洱茶茶质优异,远销西欧、日本、东南亚等5 0 多个国家与地区,在中外茶坛上享有极高声誉。
  布朗山区还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早在6 0 年代勐海县巴达山区境内发现了一片野生茶林,其中一棵“茶树王”径粗1 . 0 3 米,株高3 2 . 1 2 米,已有1 7 0 0 多年的生长历史。这棵茶树至今枝叶茂盛,由它上面采摘的茶叶经鉴定品味纯正,质地优良。
  布朗妇女个个都是制茶能手,不但会制散茶、烤茶,还会制做一种专供本民族食用的酸茶。利用每年五六月份的湿热天气,将鲜茶煮熟,放在阴凉处发酵,待茶发酸后装进竹筒并埋在土里,三四个月之后即可取出食用。布朗人从老到小皆有嚼食酸茶的习惯,据说这样能生津止渴而且有助于肠胃的消化。
          布朗族性情温雅,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养蜜蜂、酿蜂蜜是他们的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布朗族创造了竹筒蜂蜜茶的制作和饮茶习俗。竹筒蜂蜜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贵客光临,要摘来鲜嫩的茶叶,砍来新鲜的竹子,将竹子制作成筒,塞入茶叶后将竹筒放入火中烧烤,直至筒内鲜茶叶煮熟。而后把竹筒从火中取出来,将茶叶放入碗中,加入蜂蜜,再把烧沸的开水冲入碗中。这时满屋飘香,一碗黄中带绿的竹筒蜂蜜茶就制作完成。有竹味和茶叶,再混合着蜂蜜的味道,真是美不胜收。品味这道茶,尽可意会,却很难言表。  饮食奇俗
  
  除了嚼茶,布朗人还有嚼烟的嗜好。嚼烟的方法是将槟榔叶包上少许的草烟丝,再加入沙基、芦子、槟榔果、红石灰等一块放进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 0 多分钟,吐出的烟渣呈紫红色,布朗人嚼烟日久,连牙齿都被染成黑色。槟榔果属凉性,有防虫护齿之功效。布朗人抽烟、嚼烟不分男女老少,男人喜欢强烈、辛棘的刺激烟味,妇女则常叼一根长杆烟锅,抽吸味软清淡的烟丝。
            布朗人爱吃生食和酸食。将生牛肉,生鱼肉或生马鹿肉剁成肉酱,佐之以香菜,大蒜和精盐,来招待远方贵宾。酸笋、酸鱼、酸猪肉清香可口,亦是布朗人常吃的食品。外出渔猎,布朗兄弟会烹调一“锅”别具一格的卵石鲜鱼汤。他们在沙滩上挖一个坑,铺上几层芭蕉叶子,先倒进清水与活鱼,接着投入一颗颗烤热、烧红的石子,水沸腾将鱼煮熟,最后撒上盐巴。这种鱼汤味美甘甜,散发着烧石子的干香和芭蕉叶的清香。         油炸花蜘蛛,是布朗族的风味菜。花蜘蛛有解毒功效,可治淋巴结核、疔疮、蜂蝎蜇伤及毒蛇咬伤。烹饪时,去掉蜘蛛头脚,仅用圆肚作为原料,只需用清水冲洗一遍,便可投入油锅,用小火慢慢煎至桔黄色。就可以取出入盘,撒上花椒盐食用了。油炸花蜘蛛,香味扑鼻,与油炸蜂蛹一样的喷香可口,是一道营养丰富、加工方法简单、风味独特的食品。但要注意的是食花蜘蛛一定要除掉头,因为头含有一定的毒素。
   婚俗4 M2 \. M  T9 i% U1 {# y
! K+ j7 [9 @* F6 v; {4 k, I
  布朗族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制和一夫一妻制,各地婚俗略有差异。西双版纳布朗族从恋爱到婚姻的缔结,一般都要经过染齿、恋爱、订婚、结婚等过程。
        布朗族青年男女大约到了15岁左右,通常要举行染牙齿仪式。该仪式一般是由青年男女以年龄为等级所组成的社团协助完成。届时,男青年用一种布朗语称作“考阿盖”的树枝,在铁锅片上烧取黑烟,在嬉笑逗乐之间帮助女青年染牙,然后女青年又为男青年染齿。经过这样互染牙齿的活动后,青年男女便获得了恋爱、结婚的权利,从此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如有谁违反这一古老遗俗,将遭到大家的指责,也无人与之进行社交活动和恋爱结婚。% F5 f4 L$ P8 W+ I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 布朗青年的恋爱和婚姻非常自由,常常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诙谐的话语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精心梳妆打扮过的姑娘们也会早早地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串姑娘也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当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父母即请亲戚或媒人携带猪肉、茶叶、草烟、酒等到女方家提亲。姑娘父母总要有意推诿一番,求亲需反复进行多次。最后,当女方父母收下礼物便算正式订婚。接下来,双方家庭亦着手准备结婚所需物品及商量婚后居处方式。杀鸡卜卦,择定婚期,结婚时间多在傣历三四月或六八月。
        婚期界临,男女两家杀猪宴请亲朋好友,长辈对新郎新娘进行教育和嘱咐,举行拴线仪式。第一次婚礼后,按布朗族古老的习惯,男子行从妻居三年(实行“望门居”)。三年期间,男女双方仍分属各自的氏族,男方与父母生活、劳动在一起,只是到了夜晚才回到女方家居住,天亮又返回自己父母家。三年期满后,如双方情深意笃,又生育了子女,便选定吉日举行第二次婚礼。此次婚礼隆重而庄严,男女双方毫无例外的要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全寨乡亲和双方亲戚、氏族长及其他长辈为新郎新娘拴线祝福祈祷,仪式完成后,婚礼即告结束。从此,新娘就住在男方家,行从夫居,正式成为男方氏族的成员之一。从夫居三年后,有的夫妇离开父母家独立出去时,还要举行第三次婚礼。如今,很多人家一改过去的传统婚俗,只举行一次隆重的婚礼,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布朗族结婚自由,离婚也很自由,离婚方式因地而异。夫妻反目,只要带走自己的东西即算离婚;有的地方是请一中证人用一对蜡条,双方各持一端,由一方用剪刀对半剪开,各人拿一半即了事,从此分手各不相干。
 布朗族有男人带小孩的习俗          布朗族民居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有上下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牛马猪鸡,安置舂碓,还可以堆放干柴及其他杂物,不砌围墙,四周有栅栏,设进出口。竹楼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呈项用草排或瓦片覆盖。楼室门口一方安置木梯一架,一侧设有阳台。     

由于布朗族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长期以来,与傣、汉、佤、彝等民族交错杂居,其风俗习惯除了仍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些相邻民族的影响。

        女性服饰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青年女子穿着艳丽。上身内穿镶花边小背心,对襟排满花条,用不同的色布拼成,有的还在边上缀满细小的五彩金属圆片,亮光闪闪。背心外穿窄袖短衫,一般用净色鲜艳布料做成,左右大衽,斜襟,无领,镶花边,紧腰宽摆,腋下系带,打结后下面的衣摆自然提起,成波浪状。下穿自织的筒裙,长及脚背,内裙为白色,比外裙略长,露出一道花边。外裙的上面三分之二是红色织锦,下面三分之一由黑色或绿色布料拼缝而成,裙边用多条花边和彩色布条镶饰。用一条方块银带或多条银链系裙。脚穿凉鞋或皮鞋。留长发,挽髻,上缀彩色绒球并插很多色彩艳丽的鲜花,已婚妇女一般是彩色围巾包头,包头两端抽成须穗状,坠在头的左右两侧。戴银钏,少则十几圈,多则几十圈。富裕人家的女子还戴银镯或玉镯。中老年女性包黑色包头,穿黑色上衣,下着镶黑色或蓝色脚边的织锦筒裙。衣服上装饰较少。
  男子服饰较简单,一般上着青色或黑色的圆领长袖对襟衣,口袋内贴,下着宽裆裤,多为深色。喜戴白色、黑色或粉红色毛巾包头,有纹身的习俗,纹的主要是各种图案和经文咒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