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1地图:中醫名詞術語(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05:13
脈 指脈管。脈管與心相連,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它和心臟以及其它臟腑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輸送營養和氣血循環的聯繫。 宗脈 宗,有「總」的含義。宗脈有兩種解釋:?泛指許多經脈的集合處,如《靈樞.口間篇》說:「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五臟六腑的精氣通過宗脈上注於目才能使眼睛很好地發揮其功能。?指肺經大的經脈。如張志聰《靈樞經集注》說:「夫肺朝百脈,宗脈者,百脈所宗,肺所主也。」 女子胞 又稱“胞宮”、“胞臟”或“子臟”,通常認為就是子宮。然而從女子胞的實際功能來說,是概括整個內生殖器(包括子宮,卵巢和輸卵管)的。其主要功能是通調月經和孕育胎兒。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五臟中的腎、肝、心、脾,經絡中的沖、任二脈密切相關。如女子不同年齡月經的變化就和腎氣的盛衰直接有關。肝是藏血之臟,心主血液運行,脾是統攝血液的;沖脈有“血海”之稱,任脈則主胞胎,二脈流通,月經能按時來潮,而且容易受孕。但沖、任二脈正常功能的發揮,又是取決於腎的。故腎精和腎氣的充旺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胞門 即子宮口。 胞衣 即胎盤,胎盤有臍帶(內有臍動脈,臍靜脈)相連,胎兒由此攝取養料並排除廢料。 陰器 指外生殖器,為足厥陰肝經經過之處,而其功能和發育情況,又和腎氣的盛衰有關,因此,男女外生殖器的一些病症,常從肝腎論治。 睪 即睪丸,又稱“卵”或“陰卵”。 莖 指陰莖,《內經》所謂“莖中痛”,即指陰莖中的疼痛。 莖垂 即陰莖和睪丸的合稱。 陰筋 指睪丸繫帶。 宗筋 三陰三陽的經筋(經筋是指十二正經和十二經別之外的又一循行系統,其特點是循行於體表,起於四肢末端的指爪,上行於四肢的腕、肘、腋和踝、膝、股之間,回環曲折,聯貫於肌肉之間,上行於頸項,終結於頭面)會合於前陰部,稱宗筋。?指男子生殖器。 陽事 指男子性生活或性機能。 廷孔 指女子尿道口,有督脈聯繫於此。 五官 指五臟與之相連的感受器,即鼻、眼、口唇、舌和耳,所謂“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靈樞.五閱五使篇》)。?從診斷意義上來說,根據肝主青色,心主赤色,脾主黃色,腎主黑色,肺主白色的理論,認為五臟有病,望診可見 病色,同時會有相應的症候顯露出來。如肺病常見鼻翼煽動;肝病者目發青;脾病者口唇發黃;心病者舌卷短,顴部發紅;腎病者眼眶暗黑,或顴,顏面部均現暗青黑色。又如《靈樞.五色篇》:「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這裏“五官”的含義,就是從診所意義上說的。 苗竅 指鼻為肺竅,目為肝竅,口唇為脾竅,舌為心竅,耳為腎竅。 七竅 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通於七竅,五臟有病,可以從七竅的變化中得到一些診斷印象。 九竅 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眼二、耳二、鼻孔二、口、舌、喉。(見《難經.三十七難》)。 空竅 指人體與外界相通達的孔竅,包括九竅在內。 上竅 指頭面部的孔竅。 下竅 指前陰尿道(一說包括精竅)與後陰肛門。 目 五臟的精氣上注於目,才能使目光有神,充分發揮正常的視覺功能。《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素問.金匱真言論》又說:「開竅於目,藏精於肝。」說明眼的生理功能和五臟的精氣、肝血的調節有密切的關係。 目繫 是眼球內連於腦的脈胳,有手少陰心經聯繫於此。 耳 腎氣通於耳,腎氣和調,耳就能發揮正常的聽覺功能。年老腎氣虧虛,往往 失聰。耳又是腎臟的外候,某些外耳的變化和腎有關。耳部有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等經脤循行於此(其 中膽、胃、三焦三經經脈均入耳中 )。 口、唇、齒、齦、舌 口,飲食從口而入,言語從口而出,“脾氣通於口”,脾的功能調和,則食能知味。口外有唇,又稱“飛門”,由於脾氣“散精”的作用,加上脾能統攝血液,把“營氣”輸布於全身,口唇色澤鮮明與否,可以反映出脾的功能。 唇內有齒,牙齒又稱“戶門”,其生長情況和堅固與否和腎有關,因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牙齒的作用 主要是嚼碎、嚼爛食物,使之有利於消化。而唇、齒在發音、講話中,也起相當重要的輔助作用。包住牙根的肉叫齦,即齒齦,足陽明胃經人於齒齦,看些齒和齦的病症可以互為影響。舌在口腔內有很重要的作用,既能辨別五味,幫助把咀嚼過的飲食運送到咽喉部,又是“音聲之機”,舌在口腔內的轉動對發音、講話起重要的作用。同時觀 察舌的變化(包括舌體、舌苔等方面)有助於了解疾病的情況,是望診中的重要組成成分。 真牙 即智齒。《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又「(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即是說女子二十一歲、男子二十四歲左右,腎氣發育已達到了成年人的程度,故智齒生長,牙齒也完全長齊了。 舌本 即舌根,有足太陰脾經連於舌本,散於舌下。 頏顙 頏,音航;顙,音嗓。為咽上上齶與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軟口蓋的後部,此處有足厥陰肝經通過。 咽 指口腔、鼻腔之後,食管以上的空腔處。鄭梅澗《重樓玉鑰》指出:「咽(音煙)者,咽(音驗)也,主通利水穀,為胃之繫,乃胃氣之通道也。」人在咽食時,食物經咽下入食管。 咽門 在喉腔內,為咽入之門,飲食通週咽門下入食管。 嗌 音益。即食管的上口。 咽喉 指舌根後喉腔最寬處,是口腔與氣管、食管之間的通道,全身有許多經脈循行或貫串於此。 喉 喉腔內近氣管上端處為喉。鄭梅澗《重樓玉鑰》指出:「喉者空虛,主氣息出入呼吸,為肺之繫,乃肺氣之通道也。」 喉核 即扁桃體,位於喉腔內咽前柱(舌齶弓)和咽後柱(咽齶弓)之間,左右各一。 喉關 喉關由扁桃體、“懸雍垂”和“舌根”所組成。喉關以內(如咽後壁、會厭等)為“關內”,喉關以外(如上齶、面頰內側和齒齦等)為“關外”。 會厭 又稱“吸門”,覆於氣管上口,發聲則開(《靈樞.憂恚無言篇》稱之為“聲音之戶也”,咽食則閉。 肺繫 指喉頭氣管(承澹?《校注十四經發揮》)。?指肺與喉嚨相聯繫部位(中國醫學院主編《針灸學講義》)。?肺的附屬器官如氣管、喉、鼻道等連成了呼吸道,統稱“肺繫”。 懸雍垂 又稱“懸雍”、“帝丁”、“帝鐘”,即張口時軟齶後向下後方傾斜,後緣游離,正中有一向下的突起部,俗稱“小舌頭”。 喉嚨 泛指喉腔。?與喉同義,《靈樞.憂恚無言篇》說:「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說明它在喉腔內、氣管上的部位,是呼吸的要道。 喉底 即咽後壁。 七沖門 是指整個消化系統中七個衝要之門,即“飛門”(唇)、“戶門”(齒)、“吸門”(會厭)、“賁門”(胃的上口)、“幽門”(胃的下口)、“闌門”(大小腸交界處)、“魄門”(肛門),合稱七衝門(見《難經、四十四難》)。 下極 指肛門,在消化道的最下端,故名。?指會陰。參見該條。面部望診部位,在左、右側目內眥的中間,古人認為望診可以作為診察心病時的參考。 筋膜 肌肉之肌腱部份,附於骨節者為“筋”,包於肌腱外的叫筋膜。筋和筋膜的生理功能是由肝主持的,並由肝血供給養料,故有“肝主筋”之說。 [月困] 肌肉之突起部份,如上臂的肱二頭肌,小腿的腓腸肌等。 十二節 指四肢的大關節,包括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關節。 大節 指人體的大關節。?指手指與足趾的第一節。 皮毛 乃體表皮膚和附於皮膚上的毫毛的合稱。“肺生皮毛”,皮毛潤澤是肺氣功能和調的一種表現。皮毛和汗腺具有調節呼吸作用,皮毛受風寒等外邪侵襲,也容易內合於肺,產生一些呼吸系統的病症。 毫毛 皮膚上的細毛。?眉毛中的長毛。 腠理 指皮膚、肌肉和臟腑的紋理。?指皮膚與肌肉交接的地方,又稱“皮腠”。 肌 與肉同義。?指體表連於皮膚(包括皮下組織)的肌肉。 肌腠 指肌肉的紋理,相當於肌肉的組織間隙,又名“肉腠”或“分理”。?泛指肌表腠理。 分理 指外連皮膚的腠理。?泛指肌肉的紋理。 分肉 指肌肉,前人稱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或謂肌肉間 界限分明,故名。?指皮內近骨之肉與骨相分者。?穴名,即陽輔穴,在 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屬足少陽膽經。 肉分 指肌肉的紋理而言。股肱間肌肉界限分明,叫“大分”;肌肉之間的紋理叫“小分”,故名。 大肉 指臂腿肌肉。 玄府 同“元府”,指體表的汗毛孔,又名“氣門”(汗從肺氣而宣發,故名)或“鬼們”(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氣通於皮毛,汗從皮膚而出,名魄汗,汗毛孔則名鬼門)。 膈 即橫膈膜,由此分胸腹腔,為心肺與胃腸的分界。中醫認為膈的作用可以遮 膈胃腸消化飲食所產生的濁氣,不使濁氣上熏心肺。通常膈隨著呼吸而升降運動,十二經脈中,有很多經脈是上下貫串膈膜的。 肓膜 指心下膈上部位之脂膜。?指腸外之脂膜(腸系膜)。 募原(膜原) 《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 」王冰注“膜,謂膈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這是指胸膜與膈肌之間部位。?吳又可《瘟疫論》指出:「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裏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裏。....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裏,今邪在募原著,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裏 」。景日昣《嵩崖尊生書》認為:「原者,廣野之意;在臟腑之外,與胃相近....」。 膏肓 膏,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主要指病位的深隱。古人認為病位深隱,用藥物、針灸都不能起多大作用。所謂“病入膏肓”,有“不治之症”或“難治之症”的意思。?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兩旁去脊各三寸處。 脈度 經脈長短的度數,也就是古人測定人體經脈長度的一種數據記錄。 骨度 骨骼長短和大小的度數,是古人測定人體周身部位和骨骼的長度、大小的標準數值,並可作為測量人體部位(主要是穴位)的重要參考依據。 十二臟 是臟腑的合稱,又稱“十二官”。包括心、肝、脾、肺、腎、心包絡、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見《素問?靈蘭秘典論》)。 九臟 指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合稱“九臟”(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形臟 形臟是指藏有形之物(實物)的胃、小腸、大腸、膀胱四個臟腑(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神臟 神臟是指藏五臟之神的心、肝、脾、肺、腎,所謂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五臟既為神氣所居,故名(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牡臟 五臟中之屬於陽者為牡臟。心有“君火”,肝有“相火”均屬陽,故稱心、肝二臟為牡臟(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牝臟 五臟中之屬於陰者為牝臟,乃指脾、肺、腎三臟而言(見《靈樞.順氣一 日分為四時篇》)。 陰臟 指患者為陰盛的體質,通常用藥以剛燥為宜。?與牝臟同義。 陽臟 指患者為陽盛的體質,通常用藥以清滋為宜。?與牡臟同義。 五中 指五臟(見《素問.陰陽類論》)。 孤臟 指脾臟。《素問.玉機真臟論》:「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意思是說脾土居中央,寄旺於四季。?指腎臟。如《素問.逆調論》說:「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這裡的“一水”是指腎水,一個腎水不能制勝肝、心二陽之火,有孤軍作戰的意思,故名。 孤腑 指三焦。六腑中惟獨三焦不與五臟相配合,故名。 四海 指“髓海”(腦)、“血海”(衝脈)、“氣海”(膻中)、“水谷之海 ”(胃)(見《靈樞.海論》)。 氣海 部位名稱,有上下之分,膻中為上氣海,是宗氣會積之所;臍下“丹田”為下氣海,是男女精氣會聚之處。?經穴名,在臍下一寸五分處,屬任脈。 血海 指衝脈,以其為十二經脈所匯聚的地方,故名。?指肝臟,因肝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經穴名。在膝蓋骨內緣上二寸五分處,屬足太陰脾經。 血室 子宮。?指肝臟。?指衝脈。參見“熱入血室”條。 丹田 道家有稱人身臍下三寸為丹田,認為這個部位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宮所在處。?氣功意守部位名詞。其部位有三:臍下的叫“下丹田”,心窩部的名“中丹田”,兩眉之間的稱“上丹田”。 血之府 指血脈。血聚於經脈之中,故名。 筋之府 指膝部。筋是主管關節屈伸的,膝是大關節之一,膝部周圍有不少強固的肌腱(筋)附著,膝外側下的“陽陵泉”(穴名)又有“筋會”之稱,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腎之府 指腰部,故“腰為腎之府”。臨床上腰酸痛屬於虛症者,大多由於腎虛(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髓之府 指骨,骨內藏髓,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精明之府 指頭部。五臟六腑的精氣(或精華)皆上會於頭面部,其中尤以人的 眼睛,其外觀的神態及光華,最能反映臟腑的機能狀況,故名(見《 素問.脈要精微論》)。 元神之府 語出(本草綱目)。指腦。元,有為首的意思;元神即指人體的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府,指所在處。“元神之府”,說明腦是主管高 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 胸中之府 指背部。這裡的“胸中”是指五臟,背部有五臟的腧穴,故名(見《 素問.脈要精微論》)。 宗筋之會 指若干肌腱的集合處,亦即經絡循行中陰經、陽經會合於富有肌腱的大關節部位,如髖、膝關節。?指男子生殖器。 諸陽之會 指頭部。人體十二經脈中,手三陽的經脈是從手走向頭部,足三陽的經脈是從頭走向足部,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百骸 泛指人體所有的大小骨骼(原見《莊子.齊物論》)。 形 指形體。一些顯露於外的,醫生能夠診察到的形體變化,可以作為診斷和治療時的參考。 臟象 “臟”,即臟腑;“象”,是指人體臟腑正常機能及發生病態變化時反映於外的症象。也就是說,形體組織和證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診察到的一些徵象,可以反映內在臟腑機能(實際上也包括營、衛、氣、血、精、神、津液等內容)的變化,並以此作為判斷人體健康和診察、治療疾病的依據。 臟氣 即五臟之氣,五臟的功能活動。各詳本條。 心氣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統的一些功能表現,這些功能和“心陽”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其中包括心臟搏動的強弱、頻率、節律和心臟傳導、氣血循環情況等。同時,心的神志活動和心氣也有一定關聯。 心陽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統的一些功能表現,這些功能和“心氣”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參見“心氣”條)。心陽除了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等的一些功能活動 外,並能宣通衛外之陽。 心血 為人體血液循環的主要內容物。心血不僅能營養週身各部組織,也為心的 神志活動提供物質基礎。故心血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和一般貧 血的症候。 心陰 即心臟的陰液,為營血的組成部分。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關,並和肺陰、腎陰等的消長盈虧有關,臨床上有不少陰虛內熱的病症和心、 肺、腎等陰液的虧損有關。 心主血 指心生全身的血脈。《素問.痿論》說:「心生身之血脈」《素問.六節臟象論》指出「心者,....其充在血脈」,說明心的功能和血脈之間 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心是主持血液運行的動力,脈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和血脈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輸送營養和血液循環的相互聯繫方 面。 心生神明 《素問.靈藏秘典論》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調經論》:「心藏神。」“君主”是封建名詞,有統帥、高於 一切的含義,意即心在臟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或“神”是指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體現,所以說“心主神明 ”。說明前人對心的理解,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在內。人體臟腑、氣血在心的這種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影響下,進行統一協調的生理 活動。如心有了病變,失卻神明統率的作用,其它臟腑的生理功能也 會受到影響。 心開竅於舌 其主要意義在於,心的生理、病理情況,可以在舌的變化中反映出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論述“心”的時候提到:「在色為赤,....在竅為舌。」古人還提到“舌為心苗”。苗,有略微顯露的意思,即心的病症,從舌象上可以有所顯露(如心經有熱,舌尖發紅....)。這種以五官苗竅的變化來推斷臟腑的病情,是診斷的 具體內容之一。 心,其華在面 “華”,有榮華外露之意。心主全身的血脈,由於血脈循行週身,人的血氣是否充盈,可以在望診面色時看出來(見《素問.六節臟象論》)。 心惡熱 心為火臟,主血脈,熱甚火亢則心血易傷;心主神明,高熱患者容易產生神昏譫語、狂躁等熱傷神明的症候,故有“心惡熱”之說(見《素問 .宣明五氣篇》 )。 心主言 《難經》在論述“心”時,提到“其聲言”。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言語是受心(概括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功能)主持和控制的,心或它的“外衛”心包絡受到熱邪的侵犯,症狀之一就是“譫語”。 心腎相交 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相互升降、協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的平衡,這就是“心腎相交”,也是“水火相濟”的表現。如腎陰虧虛,或心火熾盛,腎水和心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濟,就會產生心煩、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熾盛的症候,臨床上稱之為“心腎不交”。 心合小腸 指心與小腸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和腑互為表裏(臟為陰屬裏,腑為陽屬表)的關係,“心與小腸相表裏”,主要是通過心和小腸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治療心或小腸的病症,有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裏”的關係而互為影響。如心移熱於小腸,小便尿血,處方中就要用清心火的藥物。 小腸主受盛 受盛有承受的含義。《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這是指小腸承受從胃中來的,經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加以進一步消化。 泌別清濁 指小腸在承受胃中飲食以後,所進行的消化和分清別濁的遇程。所謂“分清”是指經小腸進一步消化,使飲食精微(營養成分)在小腸吸 收後,由脾轉輸到身體各部;“別濁”是指經小腸消化後的糟粕,或下注大腸,或滲入膀胱,成為大小便排出體外。這種消化和分清別濁程,稱之為泌別(意即分別清濁)。 肝陽 主要是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動方面的變化情況。在正常情況下,肝陽和肝陰保持相對的平衡。如果肝陰虛,不能制陽,就會使“肝陽上亢”,產生頭 痛、眩暈、易怒、耳鳴、失眠等症狀。 肝氣 指肝本臟的精氣。?病症名稱。常見症狀為兩脅氣脹疼痛,胸悶不舒;兼症較多見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亂的症狀。 肝陰 主要是指肝臟的陰血和肝本臟的陰液。在正常情況下,肝陰、肝陽應該保持相對的平衡,如肝氣太過,肝陽偏亢,可以耗傷肝陰。而“肝陰不足”,則可以引起“肝陽上亢”。 肝血 指肝臟所藏的血液,通常和肝陰不能截然分開。不過從臨床的角度來看, 提到“肝血”的一些病症,常和失血的情況相聯繫,而且不一定有陰虛陽 亢的表現。 肝,體陰而用陽 “體”,一般是指實體或實質;“用”則是指作用和機能。肝為藏血之臟,血為陰,故肝體為陰。肝主疏泄,內寄相火,為 “風木之臟”,容易動風化火,肝又主管筋(肌腱)的活動,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的情況,從陰陽的觀點來分析,是偏 於動、偏於熱的,屬陽。故肝有體陰而用陽之說。 肝藏血 指肝是藏血之臟,既能貯藏血液,又能調節血量,當人處於休息或睡眠狀態時,部份血液回流到肝並貯藏起來,活動時肝血又運送到全身,供 給各組織的需要。如果因為暴怒而傷肝,可以影響藏血的功能,甚至可能引起出血或出血性病症的發作。 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可以體現在如下方面:肝和情緒有關。肝氣宜舒暢條達,如因為情緒不好,就可能產生肝氣鬱結,這是肝病表現為疏泄功能受影響的最常見的一種病症。?與消化機能有關。脾的運化,脾氣的散精作用和膽汁的排泄,均有賴於肝氣的疏泄作用。 ?與某些疼痛症狀有關。“通則不痛”,肝氣鬱滯可以影響氣血的流 通而產生疼痛,如肝病脅痛、肝胃氣痛等。?與婦女月經有關。因為“肝藏血”和“胞宮”又有經脈聯繫,如肝疏泄失調,可能產生月經 不調等症候。 肝為剛臟 肝喜條達舒暢,既惡抑鬱,也忌過亢,肝的所謂“剛臟”之性,主要體現在“肝氣”方面,當受到精神刺澈時,使人易於急躁發怒,這叫“肝氣太過”;相反,如果肝氣不足,就會使人產生驚怕的症狀。肝和膽相表裏,肝的剛臟作用常須膽的配合才能體現。 肝主升發 這主要是從肝氣的某種作用而言。肝有調節血量的功能,它的經脈上巔絡腦,肝的功能正常時,好像春天樹木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這是體現“升發”的現象。但升發太過,反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症候。 肝主謀慮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古人用將軍征戰時的深謀遠慮比喻肝的作用。也就是說肝和某些高級神經 的功能有關。肝氣喜舒暢條達,如因肝氣鬱結或肝氣太過而致肝陽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氣不足則易出現驚怕的症狀, 都會影響“肝主謀慮”的作用。 肝主筋 《靈樞.九針論》:「肝主筋」。《素問.六節臟象論》又說:「肝者....其充在筋。」說明筋(肌腱)的營養來源是從肝而得。筋附於骨節,由於筋的弛張收縮,使全身肌肉關節運動自如,故又有“肝主運動”之說。但筋必須在得到充分營養供應的情況下,才能運動有力。《素問 .上古天真論》:「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就是說男子一般到了五十六歲左右,就可能感到運動不大靈便,認為這是由於“肝氣衰,筋不能動”的原故。說明肝和筋、筋和運動之間有著密切聯繫。 罷極之本 指肝臟。“罷”,音義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動有關。“罷極之本 ”說明肝主管筋的活動,能夠耐受疲勞,是運動機能的根本。 肝藏魂 《素問.宣明五氣篇》:「肝藏魂」。“魂”屬於精神活動,肝氣疏泄條達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惡夢,神志不安,所謂“魂不 藏”。“肝藏魂”體現了精神活動和內在臟器的聯繫。參見“五臟所藏 ”條。 肝開竅於目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於目,藏精於肝。」《靈樞.脈度篇》又指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說明肝臟的 精氣通於目竅,視力的強弱和肝是有直接關係的。同時《素問.五臟生成篇》認為“肝受血而能視”,亦即視力和肝血的調節功能有 關,如肝血不足,目失所養,就會出現兩眼乾澀,視力減退或夜盲;肝火上炎,常見目赤多淚。不少眼病多被認為和肝有關,而從治 肝入手,故有“肝開竅於目”之說。 肝,其華在爪 見《素問.六節臟象論》:「肝者,....其華在爪。」“華”有榮華外露之意,爪即指(趾)甲。“爪為筋之餘”(筋為肝臟的精氣所生,爪的營養來源和筋相同。所謂“爪為筋之餘”,說明 爪也是肝臟的精氣所生),筋為肝所主,肝與筋的虛實情況,可以從爪甲的變化反映出來。凡筋力健壯者,爪甲多堅韌;筋衰無力者,爪甲多薄而軟。肝藏血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爪甲透紅光澤;肝血不足則指甲色澤枯槁。故望診指(趾)甲對於判斷肝 和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參考價值。 肝主血海 血海通常是指衝脈,所謂“衝為血海”,但肝有貯藏並調節血液的功能,故亦有“血海”之稱。 髮為血之餘 主要是說明頭髮與肝血之間的密切關係。前人認為頭髮的營養來源於血,故年少血氣充盛時,頭髮茂密色黑而有光澤;年老肝血不足,腎氣虛,頭髮變為蒼白,易於脫落,故有“髮為血之餘”之說。 肝惡風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肝惡風。」因為肝是“風木之藏”,有一些病症如老人中風,小兒驚風,一切風濕、麻木、搔癢、 痙、癇等,其病因病理往往和風邪以及五臟中的肝密切相關。肝又主管 筋的活動,風勝則筋攣抽搐。同時肝風容易化熱、化火、故有“肝惡風 ”之說。 肝主驚 驚是指有所感觸(如驟然聽到巨響、看到可怕的景象或受到突然的刺激等)而心動。《素問.金匱真言論》曾提到肝“其病發驚駭”。“驚駭 ”是大驚的意思。因肝為“風木之臟”,風木多震動,故肝病易驚。不 過驚的產生和心氣狀況很有關係,心氣虛的人,容易致驚;如心氣強固,一般不易產生驚的病症。參見“五志”條。 肝生於左 《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這裏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氣部位。刺氣主升,行氣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經發揮》謂:「肝 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故所謂“肝生於左”,並不是指肝本臟所在的部位。 肝腎同源 肝和腎有互相滋養的關係(所謂“肝腎相生”)。肝的疏泄條達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必須依賴腎陰的滋養;腎陰的再生,又須通過肝的疏泄而入藏於腎。?肝臟血、腎臟精,肝腎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和腎均有相火,相火源於命門,故名。肝腎同源又名“乙癸同源”,這是古人把臟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屬木,屬肝;癸屬水,屬腎,故名。 肝合膽 指肝和膽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裏(臟為陰屬裏,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肝與膽相表裏”,主要是通過肝和膽經絡之間的聯繫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治療肝或膽的病症, 有時可以通過這種“相合”、“相表裏”的關係互為影響。如膽火旺盛或肝陽偏亢,都容易有急躁善怒的症狀,用平肝的藥物可以瀉膽火,用 瀉膽火的藥物,也可以平膽。 膽主決斷 《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膽者,中正之官,決所出焉。」所謂“中正“,意含不偏不倚。這裡主要說明膽的作用之一與中樞神經的某些功能活動有關。此外,“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突然受驚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促使臟腑功能相互協調,起有重要的作用。膽氣怯弱者,可因驚恐致病,膽氣壯者,可以不受顯著的影響。 脾陽 指脾的運化功能以及在運化過程中所具有的熱能。脾陽要正常地發揮作用,需要得到“命門之火”(腎陽)的溫養和協助。 脾氣 主要是指脾的運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統攝周身血液的功能。 脾陰 指脾本臟的陰精。和胃陽相對而言。脾屬臟為陰,胃屬腑為陽。 脾主運化 脾的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和消化,也就是消化飲食和輸布精微(營養成分)。飲食入胃,胃和脾共同進行消化,所產生的精微被吸收後,再由脾氣幫助運送到身體各部,以滋養全身組織器官,同時,脾還能促進水液的運轉和排泄,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 脾統血 指脾有統攝血液,使之正常運行於經脈之中的功能。因脾能益氣,脾氣 足則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的正常運行;脾氣虛就有可能影響這種統攝血液的功能,血液由經脈外溢,引起各種出血疾患。 脾藏營 《靈樞.本神篇》:「脾藏營。」是指脾有藏納營血的作用。“營”指 循行於經脈內的精氣 -- 營養物。營又主血,可以化生為血,故通常營、血並提。《難經.四十二難》指出:「脾....主裹血。」“裹”,有裹穢或裹護之意。說明在臟腑中雖是“肝藏血”,“脾統血”,而實際上脾也具有藏納營血的作用。 脾主肌肉 肌肉的營養是從脾的運化吸收而得。一般而言,脾氣健運,營養充足,則肌肉豐盈,所以說“脾主肌肉”。如脾有病,消化吸收發生障礙,往往就會逐漸消瘦。 脾主四肢 四肢之所以能活動,靠來自飲食所化的陽氣。這種陽氣雖為胃中飲食 所化,但必須經過脾的轉輸才能使陽氣達於四肢。在脾氣健運的情況下,全身得到充分的營養供應,四肢活動就有力。四肢無力,往往是 脾氣虛弱的表現。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素問.厥論》:「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這是說胃在 受納飲食之後,還需要通過脾的作用,把富有營養的津液輸 送到其它臟腑和人體各個部份。這說明胃只是一個給養倉庫,而真正要“行其津液”,主要靠“脾主運化”的功能。 脾主後天 人在出生以後,主要有賴於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證生長、發育的需 要: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脾。因為飲食的精微是靠脾的消化及收並輸 送到臟腑和人體各部份,使之獲得營養,所以說“脾主後天”。“後天”可以單指脾,也可以脾胃並提。故營養不良或發育不良的,多稱 之為“後天失調”。 脾主中州 古人將東、西、南、北、中央,分別和五臟相配合。將脾列為“中央 ”,同時又根據五行學說,把脾歸屬“土”臟,故有“脾主中土”或 “脾主中州”之稱。土是生化萬物的,脾主運化,把消化吸收的水穀 精微輸送到其他臟腑器官、四肢百骸(所謂“脾居中央,灌溉四旁”),為促進生長發育、維持人體機能和代謝的需要,因而很自然地就 把脾和土的生化萬物的特性聯繫在一起,所以說“脾主中州”。從另一角度而言,脾的這些作用,也說明“脾為生化之源”。 脾主升清 升清,是根接脾的運輸轉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質,因為 脾氣能將飲食的精微、津液上輸於肺,再輸布於其它臟腑器官而化生氣血,營養全身。這種運化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所謂“脾氣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如脾氣不升,甚或下陷,可以導致泄瀉或內臟下垂等症。 脾藏意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脾藏意。」意,指意念,是 一種思維活動(《靈樞.本神篇》:「心有所憶謂之意。”)。古人按五行學說把情志思維活動分屬五臟,觀察到因思慮過度可以傷脾並產生 一些病症,然後用補脾的治法而獲得療效,故認為“脾藏意”,但不免牽強附會。參見“五臟所藏”條。 脾開竅於口 《素問.金匱真言論》:「開竅於口,藏精於脾。」《靈樞.脈度 篇》又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說明脾臟的精氣通於口,脾氣功能正常,則舌能辨味。脾有病可以影響口味,如 脾虛,多覺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濕熱,常感到嘴裏發甜....,這些對於辨證有一定的幫助。 脾,其華在唇四白 《素問.六節臟象論》:「脾、胃....其華在唇四白。」“ 華”,有榮華外露之意。唇四白,指甲唇周圍的白肉。脾主肉,主運化,其精氣顯露於口唇周圍。《素問.五臟生成篇 》記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是因為一方面是脾的“散精”作用;另一方面是脾有藏營的作用,能將“營氣 ”輸布於全身,脾氣健運,口唇紅潤有光澤。故望診口唇和口唇周圍,有助於判斷脾功能的情況。 脾惡濕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脾惡濕。」因濕勝容易影響 脾的運化功能,產生“濕困脾土”(常見症狀為大便溏泄,頭重身重,四肢困乏,脘腹滿悶,舌苔白膩等)的病症,又因“脾主肌肉”,濕勝 則肌肉壅腫,故有“脾惡濕”之說。 倉廩之官 “倉廩”是貯穢穀物的倉庫。倉廩之官指脾和胃。《素問.靈蘭秘典 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說,“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為五味(飲食)化生的本源,也是提供臟腑器官和 全身營養的“倉廩”,故名。也有人認為“倉廩之官”單是指胃。 脾合胃 指脾和胃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這種相合是臟腑互為表裡(臟為陰屬 裏,腑為陽屬表)的關係,“脾與胃相表裡“是通過脾和胃經絡之間的 聯繫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體現的。治療脾或胃的病症,有時可以通 過這種“相合”、“相表裡”的關係互為影響。但由於生理功能上“胃 主受納”,“脾主運化”,因此在某些症候方面還是各有所屬而必須加 以區別的。例如嘔吐,一般都以治胃為主,泄瀉通常以治脾為主,主治 重點就有所不同。 胃陽 指胃的功能。 胃氣 ?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胃氣主降,在消化功能上主要和脾氣相配合。《靈樞.五味篇》指出:「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人以胃氣為本,意 即消化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抗病能力,說明胃氣在人體的特 殊重要性。故在治病時,歷代醫家都重視要保護“胃氣”,所謂:「有胃 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強謂對腸胃機能衰弱的人在處方時要盡量避免用 苦寒瀉下、有損於胃氣的藥物。?指脈的胃氣,脈以胃氣為本,正常人脈 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稱之為有“胃氣”。 胃陰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穀化生而來的。臨床上 肺胃熱盛容易消耗胃陰,出現發熱、口乾、咽燥、便秘、舌紅少苔、脈細 數等症狀,故從某種意義上講,胃陰實際上也包括了體內的其他一部份津液。 胃主受納 “受納”指接受和容納水穀。在整個消化道中,胃腔容量較大,有“ 水谷之海”之稱,受納飲食是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胃主腐熟 胃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胃能把飲食物消化成為食糜的過程。 胃主降濁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消化飲食主要就是脾胃協調升清降濁的過 程。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胃燥脾濕相互協調,飲食乃能消化。脾主升清,水穀之精微賴以上輸和生化;胃氣以下降為順,把初步經過消 化的飲食(包括食物殘渣)繼續推向下行,即所謂“降濁,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吐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