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在哪:课程下校本教研实施的策略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21:00
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管墅分校/唐光明
摘自:《中国教育先锋网》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部署2000年课程改革工作中强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将师生的学习融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使学习成为润泽人的一生中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将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成为当前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与有益尝试。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与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源于校本培训,是以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它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较之于传统教研工作而言,校本教研工作重心实现了三个转移:
1、以教材为中心的文本教研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转移。教研的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关注教什么怎样教,而且更多地去涉及教研对象、课程评价、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关系,关注学什么,如何学,研究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2、以传递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研向以互动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研转移。传统的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的,是自上而下的领导或权威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更多的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配合者。校本教研倡导互动探究,领导或权威不再包办代替、限制束缚,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以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同行,与教师共成长。
3、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向以多维开放的群体研究转移。校本研究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校本教研的基本实施途径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参与校本研究的前提,如果缺乏横向的交流与纵向的引领,就会使自己的研究处于孤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校本教研更多的士应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更多地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能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创新自己,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实施途径。
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是为了满足、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而组织进行的。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和反思的习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支持共享,学校要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与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以校为本的研究,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参与校本教研,能使研究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由此可见,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此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
1、个人反思。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它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实际是贯穿始终的,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反思的介入与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只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够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教师不应该只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更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师和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坚持写研究的日记或日志,记录每天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现代校本研究更应注重遵循在行动中学的思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通过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当然这种反思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教学行为,更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个人反思更多地应与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由此看来,教学反思的关键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善于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关照,教师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
2、同伴互助。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更多强调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通力合作支持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新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校本教研的同伴互助,应注重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的作用。学科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主要机构,是学校教研活动总计划的执行者,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要努力形成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组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互动研究氛围,要以拓宽视野、拓展思维,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为追求。学科教研组要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或集体备课、或听课评课、或理论学习、或技能训练、或课题研究、或专题研讨等,应不拘形式,重求实效。如学科组听课评课要实行听课人和执教者双向互动的评议,除了专家、同行评议,执教者也要自评,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再如学科组的专题研讨可开展学术沙龙式的争鸣,让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研究专题自由发言,共同切磋,进行思维大碰撞,掀起“头脑风暴”,迸发智慧火花。
3、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就中小学教研而言,许多学校基础相对薄弱,许多教师虽有教研意识,但教研能力有待提高,这更需要专家业内人士的引领。学校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培训等进行理论传授,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遇到的教学困惑,由专家答疑解惑,或进行教学诊断、案例分析等,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教研室、教科所、大专院校挂钩,进行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如果说校本教研是教师、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专业引领就是一面旗帜、一盏航灯。教师与专家的互动中,一次次平等的对话,一次次心灵的交流,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一次次理念的升华,必能让教师感受理性与智慧的碰撞,必能让教师倾听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必能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当然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不仅有课改专家的理论指导,而且还应十分注重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作用,给他们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
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行动研究本质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行动研究从问题出发,从教师需要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它比较适用于教师的个体教学行为,因为研究问题的产生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问题,是教师自己而非他人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而非假想的问题。作为研究者,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教学生涯的始终。
校本教研中行动研究的常用方法有:
①多角分析----多角分析常用于问题的诊断和课题的立项阶段,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召开由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等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与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学方案。
②访谈----访谈同样多用于问题诊断与课题立项阶段,它主要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通过访谈,多角度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③调查----调查一般采用问卷形式,调查者可设计相关量表(如态度量表、能力量表等)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与水平测试。
④观察----观察主要用于课题的研究过程阶段,要求观察者对每次试验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记录可用数码照片或录像。
⑤反思----反思也是行动研究常采用的方法,它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反思的形式可以是日记、日志或教学随笔。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建议。
⑥个案----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实行定期或长期跟踪,其一般适用于课题的研究过程阶段。
2、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即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它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问题的解释;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研究者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又采取了什么新策略,又遭遇了什么新问题等等。当研究者在叙述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研究者本人“我”已经在思考,这就使得“我”的经验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叙述的内容也即构成了“我”可供公开的研究报告。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
①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非他人的故事。
②是讲述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非对未来的展望,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非“或然”的教育想象。
③讲述的是参与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而非虚假的教育事件。
④讲述的教育事件具有特定的情节,这种情节性既具有偶然性,让人感觉突然波折又真实可信。
⑤采用的是归纳法而非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课程的研究在提升相关教育理论时显得有根有据有枝有叶。
3、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的教学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您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业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校本教研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可以让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本教研中课题研究的基本实施步骤为:
①选定课题。课题的来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承担上级的实施课题,二是自行开发的校本研究课题。自行开发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可分为德育类、教学类、管理类等。教师选择的课题必须来自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选择课题也应是量力而行,一些“新、实、小”的研究课题对于发挥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很有裨益。
②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制订要详细周密,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课题及范围、研究的方法及步骤、课题研究的进度、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等。
③查阅文献,整理资料。
④分析研究,分析研究即在搜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性的思考,通过教学实证研究,得出分析结论或作出判断。
⑤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概括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经过、研究结论等内容。
四、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创新。
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大中小学以教研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学管理变革为主线,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官本”管理逐步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本”管理模式转变,创新了一大批教学管理模式。以校本教研管理模式为要,以下例举几项较为成熟的做法:
1、教师成长档案袋。
“让教师的成长档案袋记录每位教师成长的足迹,促进每位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内容可包括:个人发展计划、教育信条、知识与技能鉴定、进修学习记录、荣誉称号、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成果记录、课题研究、论文、精彩案例、作品、学生获奖情况以及其它个性化的内容。每位教师在成长档案袋中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明确自己前面的目标,一步步调整,一步步实现。教师成长档案袋体现了教师评价的动态发展,由以往教师评价的鉴定性、终结性向激励性、过程性转变。既有力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2、教研课案电子库。
教研课案电子库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案撰写模式,电子库以学科组的集体备课为前提,以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案为单位进行设计。电子库的课案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学科教研组集体研磨,体现了集体合作的智慧,既具有自身的风格与优势,又吸收了他人的智慧与经验,一改以往的“台词式”教案为“板块式”教案,一改以往的“教”案为“学”案,内容更新,形式更活,效果更佳。当然课案电子库的来源可以丰富多样,优秀教师的示范教例、学科组的优秀教案评比、教研组集体式备课等均可进入课案电子库。
3、校本教研小论坛。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建网上教研中心,努力为教师构筑起一个自主交流探讨问题、做法、经验的平台,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不断成长。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不受时空局限,如果有专业人士参与加盟,还可设立“课改论坛”、“与大师对话”等专栏,就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等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新的途径,达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