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路智能立体车库图片:校本教研的引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56:59
田贵荣/伍小兵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校本教研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在其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对校本教研的引领,学校对校本教研的提升,关键在于下实招,见实效。
【关键词】教研组长;引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认真观察各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深入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活动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意外收获”。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校本教研到底是什么?校本教研如何才有实效?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该如何引领校本教研?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活动计划不周详
学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会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计划,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进行了检查: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计划仅仅是工作安排而已,主要是教学进度的安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进行有效引领和统筹安排。在教育方面尤为欠缺.校本教研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教育学生,好像这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这些明显暴露出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校本教研收效甚微。
2.组织管理不得力
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时候,普遍是在打“无准备之仗”。首先是传达学校和本年级的一些工作安排,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总结一下上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请发言人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针对这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三就是由教师提出练习册上哪些习题需要研究.大家一起谈一谈,查查资料。最后就是说说下周的教学进度,大家简单说说就宣布结束。从程序上讲,工作好像做得很不错,但我们认真观察其效果.不禁会问:这样的校本教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成效?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到底是如何参与的?对他们的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实际上,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布置之外,发言人的设计,基本上没人认真听,他们谈自己看法的时候也就随便说说,倒是讨论具体习题的时候还有点收获,有时还会出现活动中“大会小会一起开”的现象。
3.研究问题不突出
校本教研中研究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研究问题不突出,没有具体的研究问题,所以,教师也就只能就事论事,基本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哪些问题值得在校本教研中研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重点如何落实?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训练如何处理?课后作业如何取舍?对后进生如何辅导?等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本阶段有哪些学法需要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因为研究问题不突出。造成大家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漫无边际的谈论,实效不好。
4.检查督促不到位
大家都能认识到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措施。虽然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活动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信息是否详实,程序是否合格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目前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检查督促仍不到位。5.评价体制不健全对校本教研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多数学校没有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做的好点的就是通过检查。期末总结一下:再好一点的就是简单地评选一下,颁发一个优秀教研组奖状。这些点到为止的做法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没有达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而有效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明确提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对于怎样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我校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他们去引领本组的所有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校本教研的引领
1.科学规划,计划周详
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首先要对本学期、本学年、中学三年的整体校本教研进行科学的规划.这就包括理论学习、教学进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改革、学生学法等方面。组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流程(模式)、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要根据本组教师的水平与特点,确定理论学习的方向、教育科研的关键、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等。这些规划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采取层层递进的原则,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师德和规范开始抓起。教育科研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
在整体的规划制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绝不仅仅是工作安排,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能力.确定本组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措施。从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应该指导学生哪些学法、教育科研的重难点和解决办法等,最后才是确定教学进度及每周的中心发言人。组长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能未雨绸缪,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强化学习,确定方向
学校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一般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而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这些骨干教师也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要求组长们加强学习,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确定好教师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在每次校本教研活动时。首先进行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的引领式学习。可以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同时通过共同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建立学术争鸣的氛围。组长们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如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学科专业杂志等。
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能促使组长们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作为组长,在引领教师学习、反思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习,先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重和难点,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明确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计划等。
3.细化措施,落到实处
作为组长.要解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学生辅导等一系列问题,要细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课堂训练题和考试题可以采用细目表协作模式;教育科研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的方法:教师培养可以采取“导师、助教”制;学生辅导可以采用“四定”操作程序等。现就这些措施进行简要的阐述。
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因为很多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有很多,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而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多数都担任了高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校本教研中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对任教低层次班级的教师针对性就不强,甚至还会误导他们,这就要求校本教研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也必须开展分层研究。集体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进度等年级教学的统一问题.而分层教研是同一层次的教师针对本层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讨教学目标、教材的处理、作业和训练的取舍等问题。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至少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分层教研,同时在教师安排上也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中都要有“领头羊”,让他们对本层次的教学工作负责。
细目表协作模式。课堂训练的效果比学生作业的效果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但很多学校所采用的课堂训练题不是随机拼凑就是原题“下载”,质量普遍不高,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校本教研中不重视.一般就是随便委托一位老师找一套试题就了事。细目表协作模式是要求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先根据确定的训练内容制订课堂训练的双向细目表,然后将出题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让他们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去选择或编写习题,最后由负责人统一定稿。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课堂训练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训练效果反馈教师出题的水平,提升教师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在校本教研中开展教育科研,组长首先应同大家一起商定本组要开展的课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选择一个小课题。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感受研究,喜欢研究,组长就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要让研究工作制度化,注重研究的过程,应用研究成果,达到“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理想效果。
“导师、助教”制。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很多学校用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包办婚姻”现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选择权,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鉴于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个性特征比较突出,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教研组长负责下的“导师、助教”制就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向全体青年教师公布有资格成为导师的名单,在青年教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在此基础上再让导师进行选择.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其次,明确了“导师和助教”的职责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应该将教学设计交导师审阅签字以后才能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制度。第三,让部分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担任其导师的助教.在业务素质达到学校要求以后才能上讲台。经过这样的改革,许多青年教师都感到:这种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效果比较好。同时很多导师也从这个活动中感受了“后生可畏”.“迫使”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定”的学生辅导模式。教师辅导学生时,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应该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辅导工作。每学期开始,组长都应该根据学校和本年级的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人员和地点。明确辅导的内容,同时对教师的辅导工作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才能提升辅导的实际效果。
4.系统管理,注重帮扶
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涉及三个方面,即学校、年级和组长,在这三者中,组长最为关键。根据校本教研的特点,组长应该实行“菜单式”管理模式。年级应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应该采用“引领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要注重帮扶,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
“菜单式”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组长应该制定每次活动的“预案”.即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大致内容,特别要明确校本教研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教师的活动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这样就能改变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漫无边际的情况。
“插入式”管理模式。因为对校本教研的细化管理,特别是工作安排还是通过年级进行的.但年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事务性管理的层面,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知之甚少。为了提高年级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可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就是年级组织成立校本教研督导组,深入各个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年级组。这个督导组可由本年级的教学骨干和教研组长组成,既可监督,又是学习,形成年级校本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引领式”管理模式。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校本教研的考核规定》、《教育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教师发展规划》、《优秀教研组考核评选办法》等。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示范和观摩活动、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优秀教研组长的汇报活动、先进教研组表彰活动等。
5.过程引领,科学评价
因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无论是组长、年级组还是学校,都要注意校本教研的过程.注重对过程的监控和引领,同时注重评价,以评价促实效.而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上要注意科学性。组长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引领教师的发展:年级应该以奖优罚劣为主,引领各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以科学考评,树立典型为主,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程的引领要以活动为载体.组内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如何管理班集体”、“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专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会、青年教师的成长畅想等主题活动。年级可以利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会、质量分析会等机会通报各组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表彰优秀教研组。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评细则,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学校在考评教研组时要实行适度的捆绑,如年级的教学成绩捆绑到年级的每位教师,各学科的成绩捆绑到该学科的每位教师。同时实行民主测评,科任教师由学生进行测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由组员测评,年级领导由年级教师测评等,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评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树立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引领校本教研蓬勃发展。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年级和学校的引领必不可少。要让校本教研真正起到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只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下实招,才能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