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一之源: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43:58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我国的一位课程专家曾说过:“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这也是一项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理念、教学、师生关系、管理、评价等诸多领域,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行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工作。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不断地思考着,不断地求索着,力求贴近它,感悟它,理解它,接受它,作为新课程的实验学校,作为分管教学业务的校长,我深感压力较大。如何有效地组织实施新课程,如何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使全校实验教师迅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并成为新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我们尝试着做了以下一些工作,这里作为一个话题,抛砖引玉。
            一、努力形成保障课改和校本教研的支持系统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举全力予以支持和参与。从学校内部来说,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实验组织机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制订了校长联系校、班子成员联系年级段、联系学科的制度,成立各科骨干教师参与的学科实验中心组,出台了路北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细则和“课改”处室组的岗位职责(讨论稿),明确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少先队、教研组、学科中心组、实验班教师、家长学校等“课改”中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常规工作除外)。
            如校长室的工作职责:
            1、        
            校长对课改和校本教研工作负总责,业务校长负全责。学校将校本教研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建立并完善校长联系校、班子成员联系年级段和学科等各项课改工作制度。校长、班子成员要了解、参与校本教研并积极支持课改。
            2、         配合区“课改”督查组每周深入课堂听课1次,督促学科中心组教研组(或备课组)开展课改实验工作。
            3、         积极参加新课程有关的本学科的教研活动,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         确保实验所需的教学配套设施、资金等及时到位。
            教务处的工作职责:
            1、         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研究管理制度。
            2、落实教研安排,定期检查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资料积累情况,定期选派学科中心组成员、实验班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3、配合教研组每二周检查学生学习常规及教师的教案、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一次。
            4、每月组织1次街道(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5、探索考试和评价制度和方法的改革,指导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应用。
            6、定期汇总并交流教师的总结材料、典型案例、优秀个案和教学反思等。
            从学校外部来说,我们加强了与教研室、教科所的联系,以后要继续加强同有关大专院校课程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和国家级实验区的联系,加强同本地区实验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合作。这是新课程实施十分必要的专业引领的支持、经验的支持。内外协同、交互一致,形成有力的新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
            二、积极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废除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中“以分为本”的弊端,推行“以人为本”,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一)组织有效的校本培训
            组织以校、教研组、教师个人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实验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培训、自我发展。健全校本培训的机构,充分发挥教务处、教科室、中心组、教研组的作用。校本培训的形式有:专题讲座、听课交流、案例研究、教学实践与反思、问题探讨、经验介绍、外出学习汇报等。一年来,共组织了校本培训会18场次,内容分别是:林新权校长的“走进新课程要确立新理念”,洪丽敏的“作业改革和实践”,王路强、徐爱国的“洋思经验”,林荷芳、杨熠的“语、数新课程、新策略”,黄雪飞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林荷芳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建议”等。这些内容都不是某些文章、论著当中摘选的,而是根据教师自身的需要或教学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而进行整合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因此这种校本培训的形式、内容受到了老师们的普遍欢迎和接受。下阶段拟制定校本培训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二)重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新课程的推进是一项全新开放的过程,同一教材,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面临的是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况且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教研的机会由于资金、时间等各方面因素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开展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从自己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就是所说的“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理顺教研大组和年级段教研组(备课组)的关系。
            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是个“关键人物”。一个好的组长能带出上一个好的教研组,教研的组织落实靠他们,教研的成效靠他们,因此必须选准、选好,并且要有计划的经常性地进行学习培训和指导。学校制定并完善了教研组长的岗位职责和津贴补助制度,教研组长享有外出学习听课、学术交流的优先权,使他们进入角色,适应岗位。我校现有10个教研大组和12个年级段教研组。教务处的工作就是确定教研组、教研组长及抓好检查落实工作。语、数教研大组负责和指导年级段教研组、组织并实施相关的教研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体和具体工作的关系,各有自己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如一年级教研组的工作职责
            (1)    
制订和落实一年级新课程实施的计划和实验方案。每月1份小结上交教务处(内容包括新课程的实施、困惑、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等)
            (2)     教研组长与本学科负责人和相关处室要及时反馈有关“课程”实验的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和第一手资料的积累。
            (3)    
            积极开展以案例、问题研究为核心的与新课程有关的本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4次,确定时间、地点、中心议题和发言人,保证每次教研的实效。
            (4)     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教案包括教学反思等内容),学生作业和相关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情况。
            (5)     落实单项验收安排和一人一课一评议,并将具体安排和结果上报教导处。
            (6)     学校、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外出学习情况等教学信息要及时传达到组内每位教师(包括完小)。
            2、教研的组织开展和教研问题的提出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尤其是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学习型组织的特点之一就是扁平化的组织设计,这意味着决定权的下移。校长要及时转变领导观念和方式,充分信任教师,合理授权、放权,让教师自主管理。根据这一理念,本学期,学校教务处把第5、8、15、18周定为集体教研周。学校把教学的研究的自主权下放到各教研组。由各教研组自行确定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和中心议题。教研以各个年级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
            教研的中心问题哪里来?不是由学校指定某个内容,而是由教师发现并提出一些感性的教育现象(或事件),这就是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如我校是浙江省作文教学的协作学校,作文教学要成为语文教学和校本教研中的一大亮点。2001年10月,我们决定开展一次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作文教学的“六个一”的系列活动:即确定一个中心议题,上一节作文公开课,交1篇有关作文教学的论文,交流1篇作文教学的体会文章,写1份评课意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学校六个语文教研组都开展了此项活动,组内的所有语文教师有集体的分工,也有个体的职责,即有同事的交流,也有个人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推荐3节成功的作文课向全区的语文教师开放,在教师中引起的强烈的反响,真正做到了学校教研经常化,街道教研制度化,区级教研示范化,为全区校本教研开了一个好头。又如一年级数学组林小红、孙雪玲两位老师提出: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是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和探索性的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个人自控能力弱、文化知识有限等,自主学习的困难较大,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拿上学具就变成玩具,怎么有效地进行“玩中学”呢?老师就可以围绕这一个在低段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例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遭遇和处理方法,形成低段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教研是教师自身介入、参与进行的,讨论者已经把自己置身于事件过程之中,并成为“当事人”,有自己亲身的感受、体验,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因而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深刻。这种参与教学研究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改进”程度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树立“合作”的教学研究态度和方法
            开放的新课程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合作”的教学研究态度。
            “合作研究”是指校内教师协作群体或校外研究者同校内教师组成的合作小组。这种合作既可指区域的、校际的、学校的、师生的,也可指同学科的老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是“合作性同事”的关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讨有效地教与有效地学的方式。我校坚持了近十年以上课一听课一评课一反思为主要内容的一人一课一评议制度,已成为路北小学的校本教研特色,一人上课集体备课,个人反思同伴评课,大家常常为教学设计上的分歧而争论,又常常为达成某一种共识而高兴,最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为使自己在某一种程度的进步和提高,而从内心感到欣喜。我们觉得这走出了一条很好的“同伴互助,教师反思”的师训路子,因此,这项制度是全体教师业务成长的有效平台。如一年级实验班的教师们的备课,他们事先进行了分工,一人分备一单元,然后组织校内、街道内、校际间的交流、比较、增删、修改、完善,做好个体的加减法。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形成的教案既有共性的内容,也体现了个性的色彩。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当然不仅仅是集体备课,还应包括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教师之间日常的交流、经验分享等),倡导形成集体研究的有的有效的教研氛围,都很好地体现了教师间合作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4、倡导行为跟进的全过程“教学反思”
            如果说以校为本的合作的教研突出了教师群体作用的话,那行为跟进的教学反思更多地是强调教师个体的作用。新课程十分强调教师自我的“教学反思”,积极的教学反思是有效地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成长的手段。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必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自觉地实践活动;教学中在行动中反思,及时调节、矫正使教学过程优化高效;教学后,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日记,个案分析,提升教学经验。(例林荷芳老师的教学反思案例)
            
            手巧心灵
            ——反思要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例1:
            《复习二》中我会摆。让学生用小棒、主线或手势摆学过的字母。课前反思:备课时,我认为这纯属形式,徒增麻烦,学生怎么会记得带东西呢?带不齐不是很麻烦吗?即使带齐了对学习字母又有多大用处呢?不如让他们多认多写几遍来得方便而有效。上课前天,听同事说,这种效果很好。临上课前找来几个线团发给学生,加上数学学具小棒,让学生摆。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说:“我要红的。”“我要绿的。”“我要一根紫的,一根粉红的。”“老师,有没有紫罗兰的?”我不禁一阵惊喜:这不是很好的说话训练吗?没想到学生竟然知道这么多种颜色。
            在让学生摆时,我估计学生会模仿课文中的字母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摆跟书上不一样的字母,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地自己动手摆出了各种字母,边上台演示边说:
            “我用橡皮+毛线摆出了字母j”
            “我用四根小棒摆出了m”
            “我用毛线绕着我的头摆出了字母g或q”
            “我用两手合围摆出了o”
            ……
            教例2
            《复习三》中的读读拼拼,本来设计让学生准备铁丝做的三个圈圈和三条直线。可忘了布置学生做。临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用白纸剪了三个圆圈,三条直线则用数学学具三根小棒代替,如此简单的学具学生竟然拼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
            “三个圆圈,三根小棒。
              拼出大象,鼻子长长。
            拼出长颈鹿,脖子长长。
            拼出熊猫,眼睛大大。
            拼出小鸡,嘴巴尖尖。
            拼出丹顶鹤,亭亭玉立。
            ……”
            还能拼什么,你来试试看。
            课中栩栩如生的拼图,琅琅上口的诗句,你能不称赞他们手巧心灵,你能不承认他们是个小画家、小诗人吗?
            课后反思:如果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只让他们读写,那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也是无法比拟的。以传授知识为宗旨的教学真是愧对儿童鲜活有趣的想象,无穷的创造力,清澈透明的心灵,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教材的安排,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展现了过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三、一点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注入新的内容和载体,各级领导、校长和广大教师也越来越觉得校本教研在提高教师素质上的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有这样一种倾向:不想参加教研的老师是不多的,但不想参加校本教研,而想多参加一些省市区级教研的老师却大有人在。据说达到80%以上,因为在这些老师的心目中,区级及以上的教研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教研,而以校为本的教研没档次,没意义,我作过初步的统计,每次学校安排的教研听课,每逢教师开课,听课者要有四五十人,而主动要求上课的老师较少。每每落实教研上课的老师,每学期的期初教务主任都颇费脑筋和口舌。从全区面上的校本教研的重视程度来看,城区教师好于乡镇教师,中心校好于完小,年青教师好于年长的教师。在构建教研网络的同时,应发挥专家学者和优秀名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校本教研是教研的基础,还要明确教研室和教研员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做到使市、区级和校本教研的有机融合。作为学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和身体力行者;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要与考核、评价等相结合;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带头实践者;教师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和作用,教研不是目的,不要为教研而教研。要把每次的教研都当作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研尤其是校本教研才是有希望,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