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帝释天怎么死的:中医诊病(三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9:06

中医诊病(三一)

(2009-03-12 17:50:33)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健康营养

(四)脉图的临床应用

1.脉象与病、证的研究

在各种疾病的脉象研究中,早期以高血压病的实验资料较多,结果也比较—致,大多数患者为弦脉及其兼脉。此外,还可以出现细、滑、沉、涩等脉象。一般在早期脉弦而兼浮或洪,晚期脉弦而偏沉细,重症兼心血管功能受损者脉多兼涩。弦脉脉图参数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病情轻重,通常随血压升高与脉管硬度增强,在脉图上可以出现潮波增大和前移。

但近年来,对各种疾病的脉诊研究以心脏病较多。从92年以来约有150篇有关脉诊研究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脉象与各种病、证关系的报道有34篇,而其中有关心脏病的报道就有18篇,占50%以上。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与脉象的变化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李冰星等对50例促、结、代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代脉者85%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结脉和促脉多见于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有器质性,亦有功能性;促脉多为功能性。郭福新等采用ZH-I型脉象仪对82例冠心病患者的脉搏图记录显示,冠心病以弦脉类为主,占68.3%。也有资料报道,冠心病患者以弦脉和细脉多见,但也出现滑脉和微弱结代脉,这四种病脉的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异常程度,由轻到重的排列顺序为滑、弦、细、微。这与中医判断病情轻重和转归预后,所依据的脉象准则是完全一致的。

肝炎患者的脉象和脉图随中医辨证分型而有不同,湿热型以滑数或滑为主;肝郁气滞型以弦脉为主;虚证型则以沉、细、弱、涩等脉为多见。

慢性胃炎患者的脉象和脉图也因证型不同而有差异,肝郁气滞型以弦或弦细脉为主;湿热内阻型多见滑脉,可兼弦或细;阴虚胃热型多见细脉,可兼数象;虚实夹杂型也可见弦细脉。贫血患者中气阴两虚型的脉象,以细脉为主,肝肾阴虚型多见细弦脉,而虚实夹杂型则可出现滑脉。

张涛等通过对41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观察发现:中医辨证分型的中脏腑组比中经络组的弦滑脉明显增多,中风患者由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弦滑脉明显减少,而弦细脉逐渐增多。

唐荣德对354例血瘀证涩脉患者和206例血虚证细脉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发现血瘀证涩脉与血液流变呈“涩脉—高粘”的关系,血虚证细脉与血液流变呈“细脉—低粘”的关系。

从各种疾病的资料中可看出,每种疾病都可以出现多种脉象,同—种脉象也可出现在不同的病种中,可见脉象对于病种并无专属性,即不能完全用特定的脉象来诊断某一种疾病。另一方面,不同病种的病情发展,如果呈现相同证型时,其脉象也可相同。例如,不论肝炎还是胃炎,其肝郁气滞型都会出现弦脉。因此,研究脉诊的临床意义,不在于辨识病种,而是用于辨识证型。然而证型间的转化常因病种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在临床研究脉诊时,既要辨病,也要辨证。这样,才能找出脉与病、证关系的内在规律,反过来应用这些规律去指导临床实践。

2.脉诊部位与脏腑关系的研究

寸、关、尺分候脏腑诊法(以下简称寸口分候法)的研究,近来有些资料报道。徐蓉娟等用同步检测慢性胃炎患者的寸口三部九候脉图发现,脾胃气虚型右关部脉力明显减弱;阴虚内热型左手三部脉偏弱;湿困脾胃型右关部脉力增强;肝郁气滞型左右两关部脉力均增强。此项观察结果与“左关候肝,右关候脾”的论述相吻合。国外学者应用频谱分析法,测定寸口各部脉搏的功率谱。将脉波频谱图中10Hz以下的能量与10Hz以上的能量之比定为“能率”,健康人的能率均大于100,病脉的能率均小于100。并发现急性肝炎患者在左关部出现病脉;心脏病患者在左寸部出现病脉;胃肠道疾病患者除右关部呈现病脉外,还有左关部与左寸部(小肠)。吴志清等用脉象图仪和胸阻抗法对62例无明显心血管病的门诊患者予以同步测定发现:取寸口脉达最佳压力时与8项心血管功能指标密切相关(P>0.05),表明左寸脉明显地较其它部位更准确地反映心功能。这点与中医理论中左手寸脉主心的说法相符;另外,还发现脉象参数中压力取值与心功能的关系最为密切,提示今后在脉象的研究中更应重视取脉方法中的压力问题。这些结果,均符合寸口分候法。

也有人检测左右手寸关尺六部的压力脉图发现,肝胆湿热证病人的六部脉皆弦,在脉性上没有差异。应用六部脉的脉图参数分别建立对肝胆湿热证的判别方程,其判别效果在各部判别方程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因而不支持寸口分候法。颜之亨对15部古今医案籍中的4600例医案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中医名家用寸口分候法诊脉的病案,平均仅有10%左右,因而认为寸口分候法只能算寸口诊法中的一种,其诊断价值应该重新评价。刘冠军指出“历代医者,以寸口分配脏腑来分析病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不乏实例的”。并举出了张仲景、李时珍等在凭脉辨证上,重视部位分诊的实例,但也指出临床应用寸口分诊不可过于拘泥,要可从则从,可舍则舍。

关于寸口分候法,历来就有争议,现代资料也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因此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从历代医案分析,此法在脉诊中的应用率约为10%。寸口、趺阳、少阴三部诊法是独具一格的诊法。有人观察到健康人这三部脉的脉图波形判然有别,脉图参数相差显著,而且因年龄、性别所致的变化也不尽—致,因而认为三部脉分别携带着不同的生理信息。经对高血压和慢性肾炎患者的观察发现,由于中医辨证分型及病变所涉及的脏腑不同,这三部脉图的变化也有明显差别,这种差别,基本上与中医理论相吻合,提示三部脉携带的病理信息也不尽一致。可见趺阳、少阴二脉具有寸口脉所不能完全取代的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三部脉综合判断,可使诊断更为明确完备。

(五)脉诊研究前景展望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中医脉诊的现代化研究,期望用现代医学方法和仪器设备,解决中医脉诊“指下难明”的状况。研究虽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客观化研究标准尚待统一

8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研究地区、单位的仪器规格、性能、条件的不同,选用的参数参量的不同,进而在脉图的表现形式和参数标准上各不相同,这些不利于研究的借鉴、交流和推广,更不利于临床诊断标准的统一和推广;目前在统一仪器的基础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客观化标准。

2.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由于仪器、诊断标准不同等诸多原因,使得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成果仍未能广泛进入临床,甚至某些研究只能束之高阁,在临床研究方向上也往往容易局限于心血管疾病,这些极大的阻碍了脉诊客观化研究的进展。

3.客观化研究的成果有待推广

由于大量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于实验室和研究室,很大程度地阻碍了临床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已经成熟的研究结果,应进一步予以推广,使得中医人自身能够促进脉诊研究的应用,为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指感切脉仍有必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已经有了相当水平,但仪器分析仍无法完全包含指感下的脉象信息诸要素,同时手指切脉具有灵活、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仍有必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推广。

 

附二十八脉分类比较表

 

脉纲 脉名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浮 脉 类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表证,亦主虚证 指下宽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热邪亢盛 浮而细软 主虚,又主湿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精血虚寒 沉 脉 类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邪闭,厥证,痛极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迟 脉 类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 一息四至、来去缓怠 湿证,脾虚 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数 脉 类 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热证,亦主虚证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痛,惊 虚 脉 类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候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跌扑损伤,主湿 柔细而沉 气血不足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实 脉 类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证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痰饮,食滞,实热 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 寒,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

 

 





转载列表:

转载前一篇:15个健康黄金时间别再错过【转自绿色生活】后一篇:[注意]指甲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