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小说风行烈:中医诊病(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07:39

中医诊病(十)

(2009-02-28 19:51:58)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健康营养

五、 望皮肤

正常人皮肤微黄透红,柔润光滑,富有弹性。望皮肤应注意观察色泽形态的变化,并熟知斑、疹、痘、白以及痈、疽、疔、疖等病症。

一)望色泽形态

1.望皮肤色泽

皮肤色泽变化的一般规律同五色诊法,特殊情况有以下几种:

皮肤变红,色如涂丹,热如火灼,伴见恶寒发热者,病名“丹毒”。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发于全身,游走无定者,称为“赤游丹”;发于头面,名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曰“流火”。发于上部者多为风热火毒所致,发于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而成,也有外伤染毒引起的。

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是黄疸病。分阳黄、阴黄两大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汗、尿色深黄如黄柏汁,口渴而苔黄腻。一般多因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肌肤所致。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畏寒,口淡苔白腻等。多因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而发。

皮肤黄黑晦暗,面额色黑,称“黑疸”,多从黄疸转变而来,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见于肾阳衰竭之人。

皮肤白斑,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不痛不痒,病程缓慢,为白驳风,多因气血失和,血不养肤所致。皮肤黄褐斑,呈片状或点状,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多因阴虚火旺或肝郁血瘀所致。若黄褐斑出现于妇人妊娠期,称为妊娠斑,分娩后多自行消退,不属于病态。

2.望皮肤形态

皮肤枯槁无华,皱缩无弹性,为津液已伤,营血久亏,肌肤失养所致。

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松树皮,触之棘手,称肌肤甲错。由血虚、津枯、或瘀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若兼眼眶暗黑,为内有干血;若兼腹中急痛,多为内生痈脓,消耗津血所致。

皮肤脱若蛇皮,或遍身如癣者,或皮肤溃烂而无脓者,多属疬风皮病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能随手而起,为水肿。其中头面先肿,继及全身,身半以上肿甚者为阳水;足跗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身半以上肿甚者为阴水。

皮肤肿胀,皮厚色苍,按之随手而起属于气胀。

 

(二)望痘疮、斑疹、白

1.痘疮

皮肤起疮,形似豆粒,伴有外感证候,此为痘疮,有天花与水痘两种。

天花天花古称“正痘”,属烈性传染病,死亡率相当高,是为疫毒所染。天花痘形特点是:圆形、根红而深,顶白凹陷如脐,往往大小齐等,一齐出现,灌浆色浊,浆泻如脓,愈时结痂,痂脱留痕,形成麻脸。

水痘 为外感湿热之邪所致,病在脾、肺二经,有外感表证,证候较轻。往往在儿童中传染。水痘痘形特点是:椭圆形,肤浅易破,一般顶部无脐,只偶有脐凹,大小不等,陆续出现,浆薄如水,晶莹透亮,不结厚痂,不留痘痕。

2.斑疹

斑色红或紫,呈点状或片状,平摊于皮肤下,压之不褪色,摸之不碍手,称为“斑”。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阳斑之别。

色鲜红、深红、紫红,发病急骤,多成片出现,伴高热、心烦、便秘等实热症状者为阳斑。为温病邪入营分、血分所呈现的一种症状。多由于外感温热邪毒,热迫营血而发。

色多淡红或暗紫,大小不一,隐隐稀少,发无定处,出没无常,但头面背上则不见,神志多清醒,同时兼有面白、肢凉、脉虚等诸虚症状者为阴斑。多由脾不统血或阳虚寒凝气血所致。

色红而高起,疹形如粟粒,压之褪色,摸之碍手,称为“疹”。常见有麻疹、风疹、瘾疹等。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为外感时邪疠毒所致。发作之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有红丝出现。发热三四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发际开始,延及胸腹四肢,色似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抚之触手,逐渐稠密。

风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患,为风热时邪所致。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其色淡红,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有微热或无热,一般不妨碍饮食和工作。

瘾疹又称风疹块,皮疹时现时隐,故名瘾疹。症见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高起于皮肤的丘疹,色淡红或淡白色,瘙痒,搔之则起连片大丘疹,或如云片。多因外感风邪或过敏而发于皮肤。

面及手等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的红色斑疹,可见鳞屑、萎缩,面部呈蝶形红疹,或为盘状红斑,可伴有关节疼痛等主要表现,称为红蝴蝶疮,又称蝶斑疮。多因阴阳不调,气血失和,风热蕴肤,气滞血瘀所致。

3.白与水泡

是皮肤上一种晶莹如粟的白色小颗粒,根部皮色不变而无红晕,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由湿郁、汗出不彻所致,常见于暑湿、湿温患者。出现,则湿有外泄之机。

有晶、枯之分,色白,点细,形如粟,明亮滋润象水晶的,称晶,是顺证;若色干枯则称为枯,是津液枯竭,为逆证。湿温病,湿蕴热伏,一时难以透泄,故可反复多次出现。

湿疹又称浸淫疮,表现多样。初起多为红斑,迅速形成肿胀、丘疹或水泡,继之水泡破裂,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以后干燥结痂,脱后留有痕迹,日久可自行消退。此症多因风、湿、热留于肌肤,或病久耗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致使肌肤失养而受损。

热气疮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水疮,常为一群或二、三群,有瘙痒和烧灼感,好发于口角唇边鼻旁等处。常见于高热病人,正常人亦可发生,多由风热之邪,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而发。

缠腰火丹多发于腰腹与胸胁部,初起皮肤灼热刺痛,继之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水泡,围以红晕,如带状簇生,多由肝经湿热熏蒸而发。

 

(三)望痈、疽、疔、疖

1.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为痈,属阳证。多由温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痈。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粘,疮口易敛。

2.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或晦黯,局部麻木,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深窜入里,流滞于筋骨及肌肉深处所致。其特点是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液稀薄,疮口难敛。

3.

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而深,犹如钉丁之状为疔。初起局部顶白,麻痒相兼,继而红肿热痛。多生于头面手足。疔毒多由火热毒邪,阻于皮肤,留于经络而成。

疔毒较一般疮疖为重,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端向近端蔓延,称红丝疔,或曰“疔毒走黄”,是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

4. 发于皮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为疖。多由外感热毒或脏腑湿热蕴结,发于肌肤而成。

 

六、望下窍

(一)前阴

前阴肿胀,称为“阴肿”。阴肿而无焮红痒痛者,多为水肿病。

阴囊肿大而透明者,称“水疝”,肿大而不透明,不坚硬者,往往是小肠坠入囊中,称为“狐疝”。睾丸肿痛,亦属疝证。多由肝郁、受寒、湿热、气虚或久立远行所致。

阴茎、阴囊或阴户收缩入腹者,称为“阴缩”。多因寒凝经络所致,但也有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所致者。临床上常见于阴阳虚极之危证。

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是名阴挺或阴茄,多由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所致,或因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

前阴生疮,或有硬结溃破腐烂,血水淋漓,或流脓水,称为“阴疮”,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或房事不洁,感受梅毒所致。若硬结溃破,有腐臭气,表面呈菜花样,多为癌肿。

阴囊湿烂发红,黄水浸淫,痒痛焮热,称为“肾囊风”,为湿热蕴结所发。日久阴囊皮肤粗糙变厚,或有鳞屑,为湿热伤阴化燥。

(二)后阴

肛门裂口疼痛,便时流血,为“肛裂”。多因大肠热结,燥屎撑裂所致。

肛门内外生有小肉突出如峙,统称“痔疮”。生于肛门齿线之外的叫“外痔”,生于肛门齿线之内的叫“内痔”,内外皆有,叫“混合痔”。痔疮溃烂,日久不愈,形成瘘管,管道或长或短,或有分支,或通入直肠,叫做“肛瘘”。“痔瘘”乃由肠内湿热风燥四气相合而成。

肛周皮肉红肿高突,状如桃李,灼热疼痛明显,或破溃流脓,称为“肛痈”,多由湿热下注或感受邪毒所致。

肛门上段直肠脱垂叫“脱肛”。轻者大便时脱出,便后可以缩回;重者脱出后不易缩回,须用手慢慢推入肛门内。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常见于老人、小儿及妇女产后,或见于泄痢日久的病人。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等,亦常为本病诱因。

 

   



转载列表:

转载前一篇:中医诊病(九)后一篇:中医诊病(十一)


< 前一篇中医诊病(九)后一篇 >中医诊病(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