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小说全集txt百度云:中医诊病(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20:29

中医诊病(六)

(2009-02-25 23:57:12)转载 标签:

健康

分类: 健康营养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证诊断的需要,对某些局部进行深入、仔细的观察。

局部望诊的内容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小儿食指络脉等。

 

一、望头颈部

(一)望头

1.头颅外形

小儿头颅过大,颅缝开裂,称为解颅。常伴有面孔相对较小,眼珠下垂,神情呆滞,智力低下,多为肾精不足,水液停聚所致的先天大脑积水。

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又尖又小,前额窄小,颅缝闭合过早,智能不全,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颅脑发育不良所致。

小儿方头,表现为额部前凸,颞部向两侧凸出,头顶部扁平而呈方形,多由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所致。常见于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等患儿。

2.囟门变化

小儿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小儿囟门迟闭,多见于解颅,为小儿肾气不足,颅骨生长发育迟缓所致。两者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发育不良所致。

小儿囟门下陷,又称“囟陷”,多属虚证。可见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寒,或先天不足,以致发育不良,脑髓不充。

小儿囟门高突,又称“囟填”,多属实热证。可见于温病火邪上攻者,或为风热,或为湿热等邪气所侵而致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

3.头之动态

小儿头部低垂,无力抬举,谓之头倾不举,为气血虚衰或髓海不足所致。

小儿头部仰起,目睛上吊,称为头仰不下,为风毒入侵或肝风内动所致,常见于小儿急惊风、破伤风。

小儿头摇不能自主,俗称“摇头风”,也称“独头动摇”,由肝阳化风或虚风内动所致。

 

二)望头发

发黄稀疏干枯者,甚至全部头发脱光,为精血不足,常见于大病之后,或虚损之人。

突然大片脱发,脱落处显露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光亮头皮,称作“斑秃”,多属血虚受风。

青壮年头发枯黄而脆,稀疏易落,多属肾虚。

头皮发痒,头发油腻、多屑、易落而头发稀疏,甚至露出光亮头皮者,称作“脂秃”,为血热化燥。

青少年白发而伴有肾虚症状者,属肾虚,伴有心虚症状者,是劳神伤血。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为后天失调,精血生化不足。多见于疳积。

三)望面部

1. 面肿

颜面浮肿而不红,多为水肿。有阴水与阳水之分。阳水肿起较速,眼睑头面先肿;阴水肿起较慢,先从下肢、腹部肿起,最后波及头面。

若头面皮肤焮红肿胀,色如涂丹而疼痛,是“抱头火丹”,多由风热火毒上攻所致,每易邪毒内陷。

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是“大头瘟”,由天行时疫,毒火上攻所致。

2.腮肿

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咽不肿痛,但外肿而兼耳聋,此为“痄腮”,是温毒入侵所致。

若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名为“发颐”,属少阳、阳明经热毒上攻所致。

3.口眼喎斜

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此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风痰痹阻,病多在阳明之经。

4.面削颧耸

面容憔悴瘦削,目窝深陷,颧骨耸立,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由精血耗竭所致,多见于久病失治者。

5.特殊面容

患者面部肥胖似满月,色红润,多痤疮,称为“满月脸”。

患者面肌痉挛,牙关紧闭,口微张开,似苦笑状,谓之“苦笑貌”,主要见于破伤风患者。

患者前额及眼睛周围出现凹凸不平的结节,头发与眉毛脱落,面部皮肤肥厚紧张,正常表情消失,状如狮面,谓之“狮面脸”,为麻风病的面容特征,证属风毒。

患者面肌运动减少,面无表情,双目凝视 不眨眼,状似面具,称为面具脸,多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或风痰、瘀、热等壅塞脑窍所致。

(四)望颈项

手足阳明经与任脉行于颈前,督脉与太阳经行于项后,少阳经行于两侧,是人体的重要部位。颈项异常改变主要有:

1. 颈肿

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或一侧或两侧,可随吞咽移动,名曰“瘿瘤”。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名曰“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

2.项强

头项拘紧或强硬谓之“项强”。如项强伴有恶寒发热等症,是风寒侵袭,太阳经经气不利;若项强不能前屈,兼壮热神昏抽搐,则多由温病火邪上攻所致。

3.项软

头项软弱,抬头无力,谓之“项软”。属正气虚,精气不足。见于小儿多属先天不足,发育不良,为小儿“五软”之一,若见于久病重病者,属脏腑精气衰竭。

4.颈脉搏动、怒张

颈脉跳动明显,可见于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者;颈脉怒张甚至有搏动感,为心阳虚衰、水气凌心者之证。

 


    





转载列表:

转载前一篇:中医诊病(五)后一篇:中医诊

< 前一篇中医诊病(五)后一篇 >中医诊病(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