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之塔:长春老建筑物语—五马路基督教礼拜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4:01

长春老建筑物语—五马路基督教礼拜堂

     长春五马路基督教礼拜堂,建于1902年,位于现长春西五马路。1893年英国传教士纪里备到长春传教,1897年,他买下位于西五马路的这块地,到1902年,纪里备在此创立基督教医院(现长春妇产科医院,俗称五马路产院),同时盖起了这座基督教的礼拜堂。

 

基督教第一次来到长春活动,是在1886年。英国传教士傅多玛受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派遣,来到长春传教布道,并与1888年首次为信徒洗礼。等到1893年后,纪里备来长春传教,1902年后盖医院、修教堂。到1907年,纪里备又创办了教会萃文学校(现五马路小学)。1920年,纪里备去世。到1930的时候,中英两国基督会的教友感念其恩,捐资修建了一座二层楼的学道馆以示纪念。到了1934年的时候,英国牧师张士敦在教会院内修建了一座单峰钟楼的大礼拜堂,1940年又修建的小礼拜堂。

 

(1980年代的大小礼拜堂,图片摘自:中国记忆网良师益友的发帖)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一世纪的犹太教,创始人为生于犹太耶路撒冷的耶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中国王莽新朝后的东汉时代。现在世界流行的公元年历法,就是以耶稣的生日为起点的。中国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朝代纪年,什么康熙六十一年、“康德”十二年等等,改朝换代后立即更改年号。对了,从辛亥革命开始算起,中华民国今年正好是一百年,所以十月到宝岛旅游的朋友,一定会看到“民国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解放后,人民共和国政府几经争论,最后明确实行公元年历法,民国某某年的称法在大陆戛然而止。说道这,想起当年小故事:1986年跟日本人谈技术的时候,开始见图纸标“59年……”,心想“鬼子太坏了,老掉牙的东西糊弄中国人!”,仔细辨认,实为“昭和五十九年”也就是1984年,释然后抽打自己“59年还没这东西呢!”……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据称全球25~30%的人信仰基督教,人口数达15~20亿。最早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分为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而在中国,基督教的称谓一般是特指新教一派,这也是中国独有的称法。所以五马路的教堂是基督教的,东四道街的教堂是天主教的,两者属同根不同枝。至于各派基督教的教义说法和精美绝伦的圣经故事,均对堪称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政治、经济、道德、文学、思想上的意义绝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

宗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政教一体、以教扶民,是政治统治者的基本手段,从古至今、盖莫能外。想想咱们的文革,称其为一定程度上的宗教状态,亦不为过。其实,宗教本就是个精神层面的东西,为了一个信仰,人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只不过其好坏的判定标准是这信仰是不是能给芸芸众生带来福祉。在经历了天不怕、地不怕,打到一切“封资修”年代的人们,今天转过头来再看看,“人还是要有些信仰的!”,不管你信什么!到今天,我常挂在嘴上的话是:人在干,天在看!

 


                 (整修后的小礼拜堂,照片摘自中国记忆网淡淡幽香发帖)

 1990~1993年的三年间,我就住在这个教堂的隔壁,每每看着基督教友们进出礼拜,咱无有了解,无权评说。不管是抚慰心灵也好、乐施行善也好、惧怕地狱也好、入得天堂也好……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尊重人家的选择,这是待人处事的最底线。

                       (整修后的大礼拜堂,摘自网易的欣欣博客)

 1949年解放后,教会相应中国基督教界的“三自革新爱国运动”的号召,与外国教会断了联系,走上自主发展之路。当时长春的基督教(大概念意义的基督教)各教派,开始在五马路教堂联合礼拜。文革期间,这里被其他单位占用。到1980年,这里开始重新修缮并逐步恢复了宗教活动。1996年,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教会拆除了原来的大礼拜堂,在原址上新修了一个三层的爱尔兰建筑风格的大礼拜堂,之所以是爱尔兰风格,就是源于教会的创始人来自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爱尔兰风格相对于哥特式风格,显得古朴简约,没有哥特式那么华丽。1998年6月,新大礼拜堂正式献堂,可供6000人用时使用。

近日再去,又变样了……小教堂没了,大教堂外观也换了,感觉比上一版强点……

五马路基督教礼拜堂" align="center" real_src="http://image3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6/0713/12555569_7">

如今,吉林省和长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的办事机构都设于此,每到礼拜日,除了基督教的信众外,驻长外国信教的专家学者、留学人员也会到教堂参加……俨然已经成了吉林省最大的一座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