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战融合:长春老建筑物语—“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8:56:16

长春老建筑物语— “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

     “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位于新京大同大街与咸阳路交汇口(现长春人民大街与咸阳路交汇处,原军人俱乐部,现御香苑饭店)。此建筑1936年动工建设,1937年7月竣工。在此之前,协和会一直在大和旅馆(现春谊宾馆)、纪念公会堂(现长春话剧院)等地办公,这栋建筑竣工后,协和会总部搬迁至此。



        整栋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整栋建筑北边以剧场为主,南部为办公、会议和住宿区。建筑的外观质朴,比较吸引眼球的是中间地中海风格的半圆型拱门和外廊,配合这个半圆的造型,两侧二楼的窗户也做了相应处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奇特的亮点,倒是后边的烟囱至今还照旧立在那里。当年这所建筑是专为“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建设的,所以内部功能齐全,有剧场、办公室、接待室、大小会议室和地下舞厅和住宿房间等。



        说起“协和会中央本部”是干什么的,或许会让人有点疑惑。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满洲国”的“党中央”,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组成非行政机关的思想教化国民组织,将来取代关东军的领导,成为满洲国的领导主体。”

        “协和会”源于1932年4月在沈阳成立的“协和党”,当时的骨干是日本人的“满洲青年联盟”和中国人的“自治指导部”,基本属于“民间人士”。对于“党”的称号,因为有“一党独裁”之忌,当初的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不赞同,而溥仪则坚决反对。再加上“民间人士”的地位过低,于是“协和党”的名称只存在了2个月。到1932年6月,“协和党”被撤销,开始筹建军政首脑挂帅的“协和会”,并在1932年7月召开了“协和会”的成立大会,结果溥仪任名誉总裁、本庄繁任名誉顾问、郑孝胥(总理)任会长……就这样,完成了“满洲国”从行政、军事、思想组织的统一。

        在协和会的纲领中,“以实现王道为目的,铲除军阀专制之余毒”成为宗旨,而国民思想定位于“崇尚礼教、乐于天命,谋求民族协和与国际和睦”,积极推进“五族(满、汉、日、鲜、蒙)共荣”。尽管看起来很有鼓动性,但在其后的实践中,协和会完全成为了日本操纵“满洲国”的政治工具,最终也没摆脱“一党独裁”的恶名。

        起初,协和会的工作基本上是协助政府和军方宣传“民族协和”,在农村,组织经济联系会、开办协和农场、协助农事合作社等;在城市,组织市场介绍展览会、组织中日商业视察团,并广泛参与社会教化巡演、开办日语学院、进行保健卫生队、组织“日满亲善”活动和出版大量“协和”内容的书籍及杂志。其实,从成立之始,“协和会”与“满洲国”政府就是有矛盾的,关键点也是“党政分权”问题。经过采用“兼职”、“交叉任职”、“二位一体”等方式磨合才逐渐适应。到了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后,“协和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青少年训练”和“奉公奉献支援战争”上,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打击共产党”也是重点。到了战争后期,主要就是组织“协和青少年团”、“协和义勇奉公队”,鼓动和组织“勤劳奉仕”(义务劳动)、“增产出荷”等工作,迅速卷入狂热的战争鼓噪。

        1945年8月18日傍晚,苏军先遣队空降长春,直接进入协和会的这栋建筑,此地成为了苏军“卫戍司令部”的所在地,而那些被俘的协和会骨干,跟战俘一道被送往西伯利亚,因为反共,境遇比一般的军人战俘更差。1947年此地成为“长春工人俱乐部”。长春解放后的1950年,因“抗美援朝”,朝鲜电影制片厂迁址中国,厂址就设在这里。1958年,此建筑由省军区接管,作为“军人俱乐部”使用,现在提起“军人俱乐部”特指的还是这里。

 

        前些年,这栋建筑的剧场部分被出租给一家酒店,内外都进行了装修改建,原来的剧场变成了二层餐厅,剧场门前楼梯上的门厅被拆除,外墙也进行了“包”装(还好,包装并未改变原建筑墙体)。此建筑的其他部分,也被出租给“饭店”、“律师事务所”、“课外辅导班”、“洗车场”等单位,现在的建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整体感。当年“思想战线上”不可一世的中央本部,已被灯红酒绿的吃吃喝喝肢解了……

       装修后的门脸,在老建筑的墙体外搭建的,就剩右边的角落里还有一丝过去的影子,还有那个大烟囱。


                         这是原始的中央本部大门,龟缩在角落之中

    (建筑的东面,紧靠儿童公园北门路,现在是课外班的教室,或许那些老树还记得当年的热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