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干裤品牌:《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57}-[5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2:17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57}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愿力非常之大,决定一生补处成佛。虽生西方极乐,但并没有忘掉十方世界众生,哪方众生机缘成熟了,即往教化。接受此法门心中欢喜、愿意学习,能信能解,能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即是机缘成熟。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现在”即以往生净土;“未来”即指我们这些将往生的众生。你要欢喜信解发愿,七宝池中莲花即已生出。只要自己努力三五年,必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话说,必定一生成佛;我们发心,那这一生必定去,也必定成佛;除非学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你的大慈大悲。

       惟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狮子吼,换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

       不着急成佛,赶紧度众生,学地藏菩萨。由此可知,地藏菩萨也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否则他哪有这么大的智慧、神力?

      入生死界”到六道“为度群生,作狮子吼”,比喻说法无有畏惧、障碍。狮子是兽中之王。“换大甲胄甲胄是古代铠甲。今天打仗,战车在第一线。“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即发度众生的大愿。地藏菩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怕苦不怕难,为救一切众生,牺牲自己。他本早成佛道了。但他不成,自利利他,舍己为人。

       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菩萨到此地,一定要示现同类。在人间也要吃尽苦头。修行人要吃人家不愿吃的食物,做人家不愿做的工作。“直至成佛,不受恶趣。”虽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行菩萨道,但不会堕落。如观世音菩萨常到饿鬼道去。焦面鬼王是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的化身。他如不现同类身,即度不了同类众生。地藏菩萨在地狱道现地狱身。“生生之处,常识宿命。”即生生不迷。天眼通、天耳通不失,知自己的示现。佛菩萨帮助有缘的众生。有缘即通常讲的善根福德。菩萨帮助时增上缘。善根福德是本因,是自己真正解脱、成佛只因。能信、能解是善根;能愿能行是福德。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诸位能信能解。听后欢喜,是善根;肯发愿往生、肯念这句阿弥陀佛,这是你们的福德;佛法、经本,是因缘。如今,三个条件都具足了,是无量劫来稀有的大事因缘,决定往生成佛。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说明阿弥陀佛本愿,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本愿都如此。阿弥陀佛之愿不可思议,希望众生都生彼国,到已,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涅磐泥洹即是涅磐,如来果德。“作菩萨者,令悉作佛。”十方世界菩萨往生者,很快成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此话要认真想想。我们已得到佛法最殊胜无比的利益,一定要利益众生,让众生分享。不能自私自利独自享受。亦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带一些人去,带的越多越好。这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讲一部经一部论不易,而劝人念佛容易。甚至和人讲话,说一句阿弥陀佛,即是度脱他。一句佛号,一历耳根,即把阿弥陀佛的名号的种子播在他的八识田中。他如欢喜,要不断的帮助他,他不欢喜,见面还说一句阿弥陀佛。接电话,拿起话筒,说一句阿弥陀佛,即是度脱。心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才是真念佛。他也要这样转相教授,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如果他想听经,你不会讲。你把录音带送一套给他,等于讲经法会送到他家里去了。

      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说明往生极乐,证涅磐成佛道的人无法计数,太多太多了,也许你会问,那么多人,西方极乐世界能容纳吗?象地球,人满为患,吃、住都越来越困难了。地球面积太小了,下面回答说: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告诉我们纵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往生极乐,极了的人也未增多。“一法”即一真法界,一多无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可思议。佛比喻说:“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确实江河水一天一天不断的流,海水不多;不少地方干旱几年不下雨,也不见海水少了。西方极乐世界即如大海。“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西方极乐世界超越一切诸佛刹土。“长久”佛无量寿,众生无量寿,国土无量寿,一切庄严无量寿。“广大”,如大海,十方世界众生往生其中,不增不减。“明好快乐”,光明、殊好、快乐,在一切诸佛国中最为殊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说明功德庄严的原因。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五劫修行,积功累德才有极乐无比殊胜庄严。这不是偶然的。诸位听到现在,能了解;如今日才来听,也许不知道。世自在王如来为他说法千亿岁,示现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刹土。法藏比丘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有今天人们说的科学精神。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其国,成佛菩萨。功德无比。

      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说明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恩德。他的布施即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帮助我们圆成佛道。如无此法门,成佛须三大阿僧祇劫。“深大无量,不可胜言。”是释迦牟尼佛的赞叹。阿弥陀佛在此世界恩德第一,其次才是诸佛菩萨。父母之恩一生一世。诸佛菩萨恩德生生世世。不依教奉行,怎对得起阿弥陀佛的恩德呢?要报恩,惟一方法,自己依教奉行,发愿往生;其次把净土法门介绍推荐给一切有缘、能接受的大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58}

         菩萨修持第三十

       自第二十八章到三十二章都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妙德。本章说明菩萨妙行,与我们修行有很大关系。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彼佛刹中一切菩萨”,如同前面,现在的、当生的菩萨都包括其中。只要具足愿行,你即是“一切菩萨”的一分子。“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禅定:心定于阿弥陀佛,除此之外,心不执著,即是圆满禅定。不但放下世间名闻利养,一切佛法也放下了,这便是禅定圆满。智慧:能选择此法门,即是无上智慧,否则不会选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群生的第一法门。神通:神即神奇;通即通达,无有障碍;一切通达无有障碍。威德:只要天天念佛,自己相貌即转化,和佛一样,哪有不圆满的道理,更况到西方极乐世界。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把信分为六方面:,信自,相信自己的信德与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他,即信佛言经,相信佛经字字句句真实,不欺骗我们。我们依教奉行,一生决定得度。违背经典,必堕地狱。“地狱门前僧道多”,不如法修行必堕地狱。本经一再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清清楚楚。大家要照顾自己:各人造业各人受报,与别人不相干。时时要我回光返照,照自己的修行。每天念三遍《无量寿经》,即是照三次镜子。脸要洗,心里肮脏也要洗干净。此法门从清净心入。心净即正知正见、觉而不迷。修这个法门,二六时中保持心地清净。,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在本经讲得圆具。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此讲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我们今天也要做,虽然做不圆满,但可以做到相当接近。“诸佛密藏”密:秘密;藏:含藏。密藏不是密宗之密。密中之密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不是密宗所能推测的。念这句最上密咒成最上圆满佛。念其他咒消业而已。有的不但不能消,还增长业障。一切诸佛依这句佛号成就无上菩提;十方众生依这句佛号往生不退成佛。究竟明了,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即是禅定、智慧、神通。“无复余习”,这是功夫。如还有习气,要努力。习气烦恼轻了,修学得力了,天天进步。

       下面开始与我们修行密切相关。

     依佛所行”,总说。佛所修行的,皆在此经中。依此经理论、教诲而行,百分之百做到,必能上品上生;百分之就是做到,上品中生;下品下生,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两成,往生就没有把握了。经上所说的,要变成我们的生活、思想、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学佛。光念经是没有用处的。有口无心,比咒人好一点,不造业。依教奉行才好。“七觉圣道”即指三十七道品,取最后“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从四念处修起。四念处是智慧、觉悟。“观身不净”,世人我执很重,是一切人的大病。所以一切人自私自利,与生俱来。能破我执,决定不会造罪业。看破我即证小乘须陀洹果,位不退。“观受是苦”,知在娑婆世界一切享受惟有苦,纵然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有行苦。知此才愿舍三界。“观心无常”,念头不定,梦中还做梦。心日夜不停,修行要在心地上下功夫。黄念祖老居士说:“同场道友,贵精不贵多。”道场重质不重形。形是香火之类,质,是否真正修行,有无道风道学。如净土道场,学五经一论;一句阿弥陀佛,常年不断,精进不懈,即是道风,学是解,道是行,行解并重,行解相应,是真正道场。有三个五个人就不得了,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场在大,人再多,说不好听,是三恶道的道场,将来成畜生,饿鬼,妖魔鬼怪。修行重一心不乱,不重禅定,境界,不重感应、神通。

      修行五眼”佛才是具足五眼。《金刚经》上说:“五眼圆明”、“照真达俗”,佛以真俗二谛而说法。真,一切诸法实相;俗,现象、作用。即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肉眼简择”,即选择,选择此法门不可思议,和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知者、永明都选择此法门。阿难尊者也选择此法门。“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觉:觉悟;了:明了。“法性”,即第一义谛,《华严经》说的一真法界,也称不思议解脱境界。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自此说利他,诸位同修,弘扬佛法,一定要通达世间法,否则决定有障碍。如此,你所在之处,一定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讲经说法契机契理,大家乐听,又不违背佛所讲理论、原则。“所言诚谛,深入义味。”深入义味不容易,要有相当功力。“所言诚谛”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真诚,利益众生,舍己为人,没有丝毫虚假。《金刚经》说:“如语者,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言语让人听了回味无穷。“度诸有情,演说正法。”以上是菩萨度众生讲经说法的原则。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无相无为”等四句简言离一切相。《金刚经》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著两边,中道不存。中道不存,心才真正清净觉悟。有分别、有执著,心就不清净。我们起心动念即转为阿弥陀佛,即不著相。因为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之心是本觉。念佛是始觉合本觉,是究竟觉。这是念佛法门殊胜无比的功德。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愿之想。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具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比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如在此世间,受用吃饭穿衣住房,生活必需品都要,但心无贪著。有是为了别人。虽然自己成就了,能随时走,但不走,要多带一些人去,这才要紧。能走就走的人很多,因没有听到此经。如果没有缘,讲了没人听,那可以走。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有的佛刹非常庄严,但不受著,有的秽土,造恶业众生很多,不讨厌,始终保持清净、平等心。“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真实平等,一味对待一切众生,真住菩萨道。“亦无彼我违愿之想”,在此世间过去无量劫来,于众生结恩怨太多了,故有报恩抱怨之念。现已觉悟,知一切法如梦幻。化解恩怨之心,恢复清净平等。从今以后,虽利益一切众生,不作利益想。如作利益想,即是执著,有损害。学佛菩萨,作而无作,不做而做。帮助一切众生应三轮体空,忘能帮助之我,我帮助之对象。帮助之后,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要生感情。感情是六道轮回生死根本。感情和理智为迷悟之不同,实为一体。觉悟为慈悲,迷惑为爱情。佛菩萨真爱真情;凡夫没有爱也没有情。一会爱,一会恨,是虚情假意。自己更不能相信。惟佛菩萨,真心永远不变,爱护一切众生。你爱他、害他、甚至杀他,他永远爱护你。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华严经》《出现品》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说明众生之成为众生的根本即是妄想、执著。舍离一切执著,即成无上佛道,性德现前。“以无碍慧,解法如如。”是《金刚经》的境界。如如理,如如事,如如智,如如相,即《华严经》十如是,智者大师赞为“百界如如”。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佛菩萨有无碍慧,解法如如,故于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知、明了、通达。于世间一切法不乐语,不贪不攀,把正意落在正论上,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身烦恼,二余具尽。”余:习气。习气烦恼断干净。“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华严经》是一乘。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究竟一乘。“至于比岸”,成究竟圆满佛。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达到般若究竟。“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自觉觉他由自语。即黄念祖老居士讲的,修行重在悟,一心不乱;不在感应、神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59}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及自利利他之妙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自此以比喻形容菩萨妙德。第一形容菩萨智慧,“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智慧如大海,无边无涯。“菩提高广”菩提即觉悟,“喻若须弥”觉悟高广,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迷失,如须弥山一样。须弥山是此世界最高的山,义为妙高山。此句重要,凡夫乃至二乘权教菩萨,警觉性都不够高。比较而言,警觉性最高的无过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一生成佛要很高的警觉性,知道轮回苦,九法界不究竟。前面我特别讲《华严经》是一乘了义。此法门真正相信不容易。我们想想,我们之中,有几个够佛的资格呢?有成佛资格才能相信此法门。相信此法门即可一生成佛。所以“菩提高广”,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九界菩萨,乃至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要跟普贤菩萨求生净土。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雪山指喜马拉雅山。佛当年出生在现在的尼泊尔,离雪山很近。雪是干净的,一尘不染。这都是菩萨本体德性可尊可贵处。以下说德行、生活。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静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花,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株。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菩萨六度里有两条非常重要。中国读《金刚经》的人非常多。原因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读《金刚经》而开悟。禅宗对中国佛教有很深的影响。《金刚经》特别提出“布施、忍辱二度。”布施能修德,忍辱能成德。能布施不能忍辱,随修随失。有忍辱,所修功德才能累积。佛法从总纲说,即戒定慧三学。定为中心,慧于定中自得。戒帮助定,是手段。佛法无量法门,都修定。念佛法门一心不乱即是首楞严大定,如来国地之定。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忍辱后面才有禅定,不能忍则不能得定。如人骂你几句,烦恼几天;人家赞叹你,,你便欢喜,那不能得定。风吹草动,受不了外界诱惑,得不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往生有问题。往生最低限度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相似定,不是真定,未断烦恼,但能伏烦恼。如石头压草,虽未除根,但不能往上长,即是功夫成片;除了草根即是一心不乱,永远不生烦恼。做到石头压草,即能带业往生同居士。

       用大地比喻忍辱。大地能忍。你洒香水他接受;你拉大便,他也接受。他不会说不接受。能忍辱应象大地,一切是非善恶都能忍辱,一律平等,若无其事。这样才能得定开慧。

      清静如水,洗诸尘垢。”心地清净,烦恼习气就没有了,烦恼如尘垢。洗净尘垢即是洗去烦恼。“炽盛如火”般若智慧如大火,“烧烦恼薪”以薪喻烦恼。一把智慧火,能尽烦恼薪。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菩提烦恼是一不是二。悟时烦恼即菩提,迷时菩提即烦恼。名不同而体无异。不同在迷悟。烦恼多不要紧,只要觉悟了,烦恼即转为菩提。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因为不著相,故无障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则于一切法无障碍。《华严经》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以上为自受用德行。下面为利他妙德。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雷震比喻说法远闻,震动人心,警觉一切众生无始劫来,在六道中,迷惑颠倒;令破迷开悟。知轮回可怖,三界是苦,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实觉悟。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雨:落。甘露:不死之药,比喻佛所说法是甘露之法,确实能令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旷若虚空,大慈等故。”菩萨心量大,“心如虚空,量周沙界。”能容恒河沙数世界。我们现在两人相处还经常吵架。这是心量小,应学佛菩萨之大心量。“如净莲花,离染污故。”以莲花比喻清净心,莲花开于水上,代表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根著泥土,泥表六道;其上之水清净,喻四圣;莲花不著染净,真清净,超越十法界,为一真法界。“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尼拘树长于印度,树高大无节,荫凉很大,为许多人带来荫凉,喻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金刚株。破邪执故。”金刚喻智慧。金刚为一切物中最坚固,能破一切物而不破。护法神,手执金刚。比喻金刚智慧能破邪执。邪执有等级。如善恶言,作恶不如修善。佛法中执于小乘不乐大乘,即为邪执;不知实教而修全教,也为邪执;修学大乘,不知修学净土,也还是邪执。因此惟此法门一生成就。层层比较,修净土才非邪执。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说明志愿坚定,一切魔不能动摇,选择此法门,一生决定成就。他们在极乐如此;到十方见佛闻法,教化众生,亦复如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修净土法门而成就。他得理一心不乱后才出去参学。他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参学,门门通达。但他如铁围山,如如不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明了别人的法门而学。我们今天听说这个法门好,去学;明天听说那个法门好,又学;把一生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了。开悟之后再去参学。修净土,得理一心不乱才能参学,否则没有资格。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度化众生首先要具备这个态度。如自己不相信,说话模棱两可。自己一丝毫疑惑没有,说出的话句句斩钉截铁。理论要肯定,没有游移。“论法无厌”觉他,象普贤菩萨,教化众生不疲不倦。“求法不倦”上求佛法以自利。“戒若琉璃,内外明洁。”比喻戒体清净明洁,内外一如,身、语、意、行皆清净。清净在心。心清净了,一切清净;心不净,则没有不污染的。心不净即为贪、瞋、痴、慢污染,为财色名食睡而染。断尽烦恼才清净。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供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以清净身、语、意讲经说法,人家听了才心悦诚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形容说法利益一切众生。“击法鼓”喻说法。鼓同雷震,震动人心而远闻。“建法幢”建立佛法道场。“曜慧日。破痴暗。”讲经说法,共同修习,发明智慧,破迷照暗。

       学佛人处事接物应“淳净温和”内净,外温和。“寂定明察”为三学起用。寂定:于外境,心清净而寂定。禅定之定是行住坐卧皆在定中,无时不在定中,经论说:我“皆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明察”是智慧,心如镜,于世间一切明了通达。定慧等持。此慧不单指现在,也知过去、未来。处一切事恰如其分。

      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大导师即圆教之佛。我们以本经教化一切众生,与佛无二致。圆教佛也用此经教化一切众生。“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说明教化引导一切众生的成绩。“爱著”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百法明门论》把烦恼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其中六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最后归纳为贪爱。贪爱是一切烦恼根本。如舍爱著,则断一切烦恼。“永离三垢”三垢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出离轮回,即如菩萨。“游戏神通”得大自在。“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因:生生世世所修善根福德;缘:外面的帮助。如此的建立道场,我来讲经,有这么好的经书。因缘相聚即出生往生成佛之善根。“摧伏一切魔军”佛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自己没有深厚的因缘力,必为外力所动,为外境所惑。军:喻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我们此法门,讲《无量寿经》。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以明灯喻菩萨施放光明照耀世间,为最胜福田,可接受众生供养。佛门是最胜福田。可现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不辩邪正而供养,那就错了。种子在肥沃的泥土里才能生长。现在佛门里很多已变成了沙石,种下去糟蹋了种子。你们弘扬佛法,可以接受供养。佛法是师道,不分出家在家。在家居士升座讲经,出家人也要三绕礼拜。轻视居士讲经即心不清净而执著,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礼敬诸佛要平等诚敬。一切众生是佛,凡夫只我一人。如自己德能不够,“取诸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此是真。那么接受供养后辗转布施。如印光大师德高望重,供养无量。他没有把供养用来享受,钱都用到弘化社,印经布施。学佛一生,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在快乐。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赫奕:盛大之貌。依教奉行才能如此。一半自修,一半三宝加持。

      常为诸佛所供称赞”诸佛赞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究竟圆满六度万行。“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为菩萨无比殊胜之处,时时保持身心洁净,一尘不染,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行遍道场”遍十方世界佛刹道场。“远二乘境”,永远不落二乘自了之境。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悉皆:都是,一往生即如此。我们往生也这样,无论上品上生,还是下品下生。“若广说者”如详细说,“百千万劫,不能穷尽。”极乐之好,佛说不尽。我们怎能想象呢?只有赶紧去,去了就明了。不信佛的人,是最没有福报的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57}-[59]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4}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5}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6}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7}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8}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9}-{17}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20}-{2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20}-{2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30}-{34}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35}-{40}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49}-{5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52}-{56}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60}-{65}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66}-{70} 净空法师文集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介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1(净空法师)第三十六——第四十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0(净空法师)第三十六——第四十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2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