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聊天视频链接: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2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45:38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2期

作者:信息中心    文章来源:成都市社科联(院)    点击数: 55    更新时间:2010-11-20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建设动态

 

          2010年第9期(总第12期)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                                   2010年9月28日

━━━━━━━━━━━━━━━━━━━━━━━━━━━━━━━━━━━━━━━━━━━━━━━━━━━━

  编者按:成都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由省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省委编委)审核并报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意后,已于8月下旬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改革后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门将设置为41个,较现有市级部门数量减少8个。政府部门职能“缩水”后,剩下的都是“干”的。落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更加注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落在“服务”二字上。


  
成都试验区“大部制”改革之路


  
  成都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获得批准,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门将设置为41个,目前,成都市共有49个市级部门,减少8个部门。
  
  对此次机构改革成都市编办有关负责人强调,难度堪称少有。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撤并和人员精简,政府职能转变才是核心,这是此次改革的重点,亦是难点所在:如何通过此次改革,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打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如何通过优化机构,迈向高效有限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如何在侧重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都除了完成自上而下要求的“规定动作”外,还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了具有“成都特色”的“自选动作”。翻阅已公布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于字里行间清晰可见。
  
  “大部门”体制  成都从2005年就开始先行探索
  
  2005年初起,成都把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农、林、水和交通当作了“突破口”,开始了一系列的机构撤并,对只管城不管乡、重城轻乡或城乡分治的市政公用、交通、财政、农业、水利等30多个部门进行归并调整,实行城乡统筹的“大部制”。新组建的大部门,并不仅仅是改个名称,而是把职能和管理范围相近、业务性质雷同的部门整合,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快办事。
  
  以“大水务”为例,新组建的市水务局,将全市的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以及河道、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所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多年遭遇诟病的“九龙治水”顽症,在成都得以破题。“关系理顺了,水都知道往哪流了”。这之后,成都每年夏季大雨,下穿隧道再也没有被淹过。再如,市农委成立后,集中以前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变“撒胡椒面”为“握紧成拳”,撬动更多资金注入农业现代化生产。
  
  随着 “大部制”改革成为新一轮机构改革的重点,率先进行“大部制”探索的成都,也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先行先试,终得成效。独具“成都特色”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城乡一体”的大部门管理体制应运而生,而此次机构改革更是一脉相承,将“大部门体制”坚持到底。改革方案中,新组建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以及“更名”之后的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都是名副其实的“大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全国机构改革的许多做法,吸取了地方机构改革探索中的许多经验,其中包括“成都经验”。
  
  全面理清职责  凡是能下放到区的权限尽量下放
  
  部门合并了,机构数量减少了,但如果政府该下放给市场、基层的权没有放,该转交给社会的职能没有转交,机构改革必然还会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成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手术刀”直指上述顽疾,“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出去,管好政府该管的”。
  
  “权力下放”成为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 在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特别醒目,“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工作部门向市辖区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力度”。下放的力度究竟有多大?相关负责人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凡是能下放到区的权限应尽量下放到区,下放的权限涉及规划、国土、建设项目、城市管理等多个重要方面,“通过这些就能看出成都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目前,相关各区正在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以确保用好管好下放的权限。
  
  “目的只有一个,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权力下放的益处,该人士给记者举例说,旧城改造审批权限下放后,五城区和高新区范围内的旧城改造项目,可由区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规划条件审批并组织实施,只需要在市房管局和市国土局备案即可。“这么做,有利于各区政府吸引社会投资,从而加大危旧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只是权力下放,此前,成都已经出台了《关于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的意见》,提出在公共卫生、公共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公共文化、养老等服务领域,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
  
  有些权限要转移出去,有些权限要下放给基层,相对应的就要对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为此,重新制定“三定”规定,成为此次机构改革的核心环节。“41个部门,不管有没有涉及撤并,‘三定’都要重做。”设计成都市编办有关负责人透露, “三定”规定要理清政府该做什么,逐步将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转移出去,减少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的直接干预。
  
  有关人士认为,政府部门职能“缩水”后,剩下的都是“干”的。这句话落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更加注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落在“服务”二字上。再过一段时间,市民就会感受到,这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绝不是简单的精兵简政,而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整合资源,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力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明确权责关系  出了问题都能找到“打板子”的
  
  多年来,部门职责交叉和重叠是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市编办有关负责人坦言,“因为职责交叉、重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协调运转,降低了行政效能。”这次改革明确要求,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行政效率。
  
  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食品在生产、流通、消费中,每个环节究竟分别以哪个部门为主,哪个部门协同配合,“三定”规定中都写得一清二楚。这样的职能设置,也为行政问责提供了依据,套用一句话就是,“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找得到‘打板子’的”。可以说,理清部门之间的交叉职能,明确权责关系,是此次改革的又一大亮点。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功能的特点需要,理顺部门之间、条块之间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事权关系。
  
  市投促委出现在了41个政府部门中。这也就意味着,一度只是政府非常设机构的市投促委,已经“转正”为政府组成部门。以前,关于招商引资的工作分散到全市各个部门,涉农的在农委,工业范畴的在经委,缺少一个综合协调和服务的部门。组建市投促委,目的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避免部门与部门之间,区(市)县与区(市)县之间的恶性竞争。市投促委负责抓总、牵头、协调,在市政府领导下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同时,按照改革方案,各区(市)县都将随之建立投资促进局。
  
  有权必有责,在赋予政府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而这些,都要通过重新制定的“三定”规定体现,这也成为市编办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位参与“三定”规定制定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在拟定政府部门的“三定”规定中,要求尽可能使用“承担××的责任”,希望能将承担的责任表述得更加严谨,将职能部门与之该承担的职责“拴”得更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权力与责任对等。
  
  并非“单兵突进”  后续的深层次改革更值得关注
  
  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新一轮机构改革并非“单兵突进”。这次,成都再次表现出了改革者的魄力,同步实施了机关后勤服务体制改革。
  
  简而言之,就是打破原来机关后勤人员的“终身制”用人制度,建立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化派遣机制。原来,以前在政府部门,除了公务员外,还有司机、打字员、机要员等工勤人员,他们和机关干部一样也有编制。“有进无出的‘终身制’不利于效能的提升。”有关人士认为,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根据自身运行情况需要多少人,就由机关事务管理局招聘多少人,提高了效能,而从另一角度来讲,从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行政成本。改革后,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不再给市级党政群机关核定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编制。对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用人制度改革前在编后勤服务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实行实名制管理,其配备的后勤服务人员编制随自然减员逐步核销。
  
  市编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经历了几次机构改革,这次要求高、难度大、技术复杂,前期作了大量的工作,对政府职责进行清理。“三定”规定既是机构改革方案在各部门的具体体现,又是履行职责、核定编制和配备人员的基本依据。同时又是依法行政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以前,“三定”规定通常是在机构编制部门指导下,部门来做草案,最后再报编办。这次却大不相同,41个部门的“三定”规定全部由市编办来做,然后再与各部门沟通。部门如对“三定”内容有质疑,必须拿出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目前“三定”规定还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没有涉及到这次机构调整,41个部门的人员编制、内设机构,都有一定变化。
  
  现在,成都正全力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因而,无论是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抑或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都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重要行动,此次成都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动力,通过建立服务型政府,形成全面衔接、分工合理的政府职能体系。
  
  应该看到,本次机构改革迈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之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后续的深层次改革更值得关注。
  
  成都市人民政府
  
  机构设置表
  
  政府办公厅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教育局
  
  科学技术局                  民族宗教事务局
  
  公安局                      监察局
  
  民政局                      司法局
  
  财政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国土资源局                  环境保护局
  
  城乡建设委员会              规划管理局
  
  城乡房产管理局              城市管理局
  
  交通运输委员会              水务局
  
  农业委员会                  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商务局                      投资促进委员会
  
  文化局                      卫生局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审计局
  
  外事办公室                  工商行政管理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        体育局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统计局
  
  旅游局                      法制办公室
  
  金融工作办公室              机关事务管理局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人民防空办公室
  
  注明:成都市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1个。监察局与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

 


  
  主    编:刘杰桦  副主编:葛  锐
  
  责任编辑  葛  锐  编  务:李  丹      联系电话:028-68106691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2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6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7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8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9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0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3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4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16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一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二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三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四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第五期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赴成都考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报告 人民日报肯定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调查研究 人民日报头版肯定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调研与思考 成都与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比较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10年第...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调研与思考 浙江义乌成首个县级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推进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